社会保障毕业论文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1篇

一、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寿命逐渐增长,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让养老成为了一个问题。相比城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等问题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要保障农村老龄人安度晚年,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解决好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是保障农民权利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治、经济、社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了中国农村老人应对农村新形势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意义

解决好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矛盾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同时,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也对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亿万农民发出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由财***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一信号,使他们老有所养。农民无后顾之忧,就会敢于消费,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也体现了国家***策的统筹。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它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其次,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再次,它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要,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如何应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很多探讨,同时也给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以此为背景,对学术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梳理,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的理论研究,大多专家和行业内人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刘昌平(2009),认为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发展路径来说,第一步是实现城乡两类制度之间有效衔接,第二步是通过城乡两类制度合作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在实现城乡两类制度有效衔接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创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城乡两类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

刘生龙(2009)认为,能否在2020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和全面覆盖任务十分艰巨。中央财***只需拿出财***收的1。8%左右就可以实现全国农民的养老保险。但这还不仅限于财***问题,还有如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财***困难地区的财***配套,基层社保人员的缺乏等问题。现在对有关养老保险费用的预算只是粗略估算,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补贴标准等任何一方面变动都可能对测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老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闵小宝(2009),认为“老农保”制度是以自我储蓄为模式,而“新农保”以“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国家给予补贴***策扶持”的一种新型制度。老制度中***府缺位,而集体经济由于它的脆弱性导致形同虚设。最终使老***策破产。而新制度由于引入***府,实行普惠制的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如果农民不参保,连基础都拿不到,这就促使农民有动力参保。

朱俊生(2009),认为新农保最大特点在于筹资与制度模式的积极变化。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中央财***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最大亮点在于:强调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重要责任,明确***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和最大区别。

3、社会养老保险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徐勤(2008),从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出发,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她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方面,一方的消弱应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在家庭养老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形式下,只有发展社会才是解决家庭养老保险的途径。

樊梅林(2000),中国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终究要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取代。他从农村社会养老现实需求及供给条件出发指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由家庭向社会过渡,其中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花是养老模式变迁的内生动力,***府则为强有力的外生动力。

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走的是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很小,所以西方国家面临的农村问题很小,因而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往往是被纳入到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研究的也必要性的分析。

戴维斯.费里德曼表示关注面对市场导向的增长而减弱家庭联系,伴随着***府提供社会服务的降低,将使老年人处于生活的边缘。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2007),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其他地区一样向核心家庭过度,将附加给老年人以沉重的成本。阿历克斯.英克尔斯(2000),老年人和其他年龄组对照起来,其社会地位随着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或者说传统的社会制度向现代化社会制度的转变二下降,在现在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弱势群体,一方面,他们处于收入下降的人生阶段,在家庭经济活动或者资源交换过程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的逐渐小型化,家庭养老不堪重负。这就迫切需要引入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保障老年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缓解农村养老压力。

国际助老会***策发展与宣传部主任史迪文基德(2009)认为,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和其它正规行业的工人一样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原因在于农民也是正规行业的劳动者,针对农民群体的税收征缴制度很完善。因此,农民和其它行业的人员一样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农村人口,享受养老金的办法是通过全民的,或接近全民的非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中国只有通过***府财***投入(如非缴费型)为农民提供养老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成功。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一)主要内容

对新农保制度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建立的背景,目的,意义,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方面。新农保制度是对以前农村保险制度的一个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总体上有很好的前景,在各方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新农保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宣传,资金筹集以及资金增值的问题上,怎么在今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二)写作提纲

一、文献综述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一)全国各地发展速度不一,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迅速

(二)村民初步具备了社保养老意识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村民加深了***府在养老问题上的责任的认识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金筹集难度大,财务可持续性低

(二)制度衔接存在问题

(三)保障水平低、参保率不高

(四)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制度不稳定

五、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借鉴

(一)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

(二)对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

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一)合理提高农保水平,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二)明确农保法律地位,保证农保工作有法可依

(三)做好转移衔接工作,满足城市化进程需要

(四)拓宽养老基金来源渠道,确保保险基金增值

七、参考文献

八、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李丞北.试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2011,(06).

[2]张蓉蓉,苏伟.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府责任的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

[3]胡文卿.关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4]张建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型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5]中共沈阳市委***校市情研究所.关于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10.2

[6]吴冰.***策主体视角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选择研究.2010.15

[7]杨敏,张河川.对我国***府购买居家养老保险的思考[J],社会学研究.2010

[8]孟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02).

[9]赵玉芬.完善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研究[D].2010年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10]王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11]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

[12]王梓西,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障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6).

[13]李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14]高爱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其出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15]李智,黄飞.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05).

[16]张敏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研究[M].2009

[17]于姗姗.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出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02).

[18]董文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05).

[19]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20]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长江论坛,2007(4)

[21]许文兴.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2篇

目录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6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8

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对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2

参考文献……………………………………………17

辞谢…………………………………………………18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sb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sattention.sincefoundingofthenation,ourcountr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growsoutofnothingdevelopetothepresent,hasobtainedtheinspiringresult,butstillhasextremelyseriousissueintheimpoverishedcountrysidearea,likethesafeguardcoverageisnarrow,thesafeguardlevelislow,capitalsourceinsufficiencyandsoon.studiesthe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andproposedthefeasibleimplementationplan,saysregardingthe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hasthevitalsignificanc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府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994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虽达1485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部门和***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国还是标准都是很低的。有调查显示,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的11%,可见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障,而仅仅属于社区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家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保健医疗问题上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间缺乏有机联系,构不成整体优势。

(四)资金来源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激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出多门,管理多头。民***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贫困地区城市化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农村城乡非农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村人口又大多积淀在农业领域。1999年,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3.7%,而其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那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和负担重,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率高,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另外,贫困地区农业产值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农产业落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扩大收入的机会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还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的状态。收入的低下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根本不会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所以,农民收入低会严重制约其对加入社会保障网的积极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府财***困难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贫困地区各级***府的财***困难较大。以1998年的统计资料为例,西部11个省区市财***收入共868.58亿元,财***支出则高达1678.21亿元,收支相抵,赤字为809.63亿元,财***赤字为当年财***收入的93%。分省区看,则各个省区市都有赤字。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既能办大事,又能有节余,并且还有潜力可挖,西部则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暂时也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笔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地方财***可谓是雪上加霜。

很显然,贫困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地方财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总量上看首先是大笔的、而且是持续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续的受益。它的财***支付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载力的困难是问题的核心。解决支出的问题在先,办成好事的收获在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先,形成良性循环在后。这是对在此地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所做的基本估计。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矫正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主要是防止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进行分配,使整个社会收入趋于公平,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弱、病、残等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而且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符合利益对等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以上缴各种费税直接为国家财***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资金,且这种积累方式目前还在持续。按照利益对等的原则,***府以财***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向***府上交税费的人。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一样,农民应该是享有社会保障的主体。税收公平原则的标准之一就是根据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府提供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务者多交税,反之则少交税,但无论如何纳税人都应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府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贯彻以人为本,应对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执行这一国策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除了土地,养儿防老是农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养育上,当其年老时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儿子来赡养。在这种社会存在下,要改变几千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我国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见,只有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逐步淡化传统观念才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农村养老压力将十分沉重,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我们常说要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而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乏严重威胁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不计其数的农民不是因为医疗设施不健全便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社会保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也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1.45亿失学儿童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这诸多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启动内需,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当前农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据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1.87台,摩托车10.89辆。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希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积攒下足够的钱,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攒基础,这样就抑制了他们对高水平的消费。农民每年增加为数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会沉淀到储蓄中去,很多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向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我国计划生育***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以及过去搞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的夭折,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对我们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立足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做法和国际社会保障经验,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按通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即按严格的收入比例、严格的时间和地点、严格的投保年龄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管理办法,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建立一个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农民在面临年老、疾病、生育、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加大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覆盖面越高,社会越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的差别很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很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就需要***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技术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工伤、教育、生育等在内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保障水平不能要求过高。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步骤分期实施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逐渐从社区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要给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求国家投入资金。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是极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通过有关***策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因为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快相关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励农民自我保障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保障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比如,在许多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以社会保险不是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为农民工设立保险。因此可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贫困的农民感觉到社会保障有了法律的保护,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就是在同一村庄,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各不一样,单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改变以往“***出多门”的现象。各项保障项目都设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让保障有统一文件,有统一的人员,把事情落在实处,确实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

(六)坚持国家***策指引,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也有度的问题,社会保障若过于浓厚,农民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好处越多,他们就会减少劳动供给,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只等着社会的补助,而自己不去劳动,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负担过重。所以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产生自我保障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保障,把集体保障作为辅助方面。务必要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制订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丧失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社会保障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耿忠平:《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

[3]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页码。

[4]郑功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页码。

[5]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6]周一平:《中国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议》,《中国劳工通讯》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7]纪尽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页码。

[9]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页码。

[10]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页码。

[1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加上起止页码。

[12]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加上起止页码。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3篇

目录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6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8

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对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2

参考文献……………………………………………17

辞谢…………………………………………………18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sb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sattention.sincefoundingofthenation,ourcountr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growsoutofnothingdevelopetothepresent,hasobtainedtheinspiringresult,butstillhasextremelyseriousissueintheimpoverishedcountrysidearea,likethesafeguardcoverageisnarrow,thesafeguardlevelislow,capitalsourceinsufficiencyandsoon.studiesthe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andproposedthefeasibleimplementationplan,saysregardingthe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hasthevitalsignificanc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府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994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虽达1485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部门和***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国还是标准都是很低的。有调查显示,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的11%,可见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障,而仅仅属于社区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家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保健医疗问题上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间缺乏有机联系,构不成整体优势。

(四)资金来源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激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出多门,管理多头。民***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贫困地区城市化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农村城乡非农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村人口又大多积淀在农业领域。1999年,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3.7%,而其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那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和负担重,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率高,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另外,贫困地区农业产值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农产业落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扩大收入的机会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还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的状态。收入的低下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根本不会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所以,农民收入低会严重制约其对加入社会保障网的积极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府财***困难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贫困地区各级***府的财***困难较大。以1998年的统计资料为例,西部11个省区市财***收入共868.58亿元,财***支出则高达1678.21亿元,收支相抵,赤字为809.63亿元,财***赤字为当年财***收入的93%。分省区看,则各个省区市都有赤字。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既能办大事,又能有节余,并且还有潜力可挖,西部则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暂时也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笔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地方财***可谓是雪上加霜。

很显然,贫困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地方财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总量上看首先是大笔的、而且是持续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续的受益。它的财***支付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载力的困难是问题的核心。解决支出的问题在先,办成好事的收获在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先,形成良性循环在后。这是对在此地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所做的基本估计。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矫正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主要是防止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进行分配,使整个社会收入趋于公平,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弱、病、残等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而且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符合利益对等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以上缴各种费税直接为国家财***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资金,且这种积累方式目前还在持续。按照利益对等的原则,***府以财***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向***府上交税费的人。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一样,农民应该是享有社会保障的主体。税收公平原则的标准之一就是根据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府提供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务者多交税,反之则少交税,但无论如何纳税人都应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府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贯彻以人为本,应对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执行这一国策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除了土地,养儿防老是农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养育上,当其年老时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儿子来赡养。在这种社会存在下,要改变几千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我国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见,只有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逐步淡化传统观念才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农村养老压力将十分沉重,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我们常说要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而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乏严重威胁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不计其数的农民不是因为医疗设施不健全便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社会保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也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1.45亿失学儿童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这诸多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启动内需,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当前农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据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1.87台,摩托车10.89辆。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希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积攒下足够的钱,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攒基础,这样就抑制了他们对高水平的消费。农民每年增加为数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会沉淀到储蓄中去,很多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向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我国计划生育***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以及过去搞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的夭折,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对我们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立足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做法和国际社会保障经验,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按通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即按严格的收入比例、严格的时间和地点、严格的投保年龄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管理办法,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建立一个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农民在面临年老、疾病、生育、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加大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覆盖面越高,社会越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的差别很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很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就需要***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技术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工伤、教育、生育等在内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保障水平不能要求过高。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步骤分期实施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逐渐从社区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要给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求国家投入资金。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是极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通过有关***策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因为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快相关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励农民自我保障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保障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比如,在许多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以社会保险不是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为农民工设立保险。因此可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贫困的农民感觉到社会保障有了法律的保护,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就是在同一村庄,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各不一样,单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改变以往“***出多门”的现象。各项保障项目都设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让保障有统一文件,有统一的人员,把事情落在实处,确实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

(六)坚持国家***策指引,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也有度的问题,社会保障若过于浓厚,农民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好处越多,他们就会减少劳动供给,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只等着社会的补助,而自己不去劳动,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负担过重。所以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产生自我保障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保障,把集体保障作为辅助方面。务必要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制订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丧失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社会保障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耿忠平:《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

[3]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页码。

[4]郑功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页码。

[5]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6]周一平:《中国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议》,《中国劳工通讯》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7]纪尽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页码。

[9]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页码。

[10]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页码。

[1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加上起止页码。

[12]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加上起止页码。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毕业生;就业状况;问题;对策

中***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33-04

引言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于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始培养专业社会保障人才。至今,全国已有13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尚不到百分之一,在岗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100多万人中,大部分是以前从事劳动、人事等工作转行而来的,缺乏专业化的素质,出现了专业队伍不专业的现状。[1]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却十分困难,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只有极少比例的毕业生最终走向社会保障专业岗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失衡现象?为此,我们以上海S高校近年来的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出其中的答案。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2008级学生,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占92%。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16.7%,女生占83.3%,这与文科专业中女生偏多的总体情况相一致。被调查对象主要为上海生源(占98.3%),目前的工作地点也主要在上海。被调查对象在校期间的***治身份主要为共青团员(51.7%)和中共***员(48.3%)。近八成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广泛参与社团活动,三成多的学生曾担任过班或院级学生干部,一半多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参加过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实习活动。

一、就业状况与专业认知

(一)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整体状况一般化。对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近八成的学生是正规就业,与就业单位签订有正式的劳动关系;有15%的学生是临时性就业,并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关系;有小部分学生继续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没有就业。已就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中工作,其中22%的人在外资企业工作,20.3%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18.6%的人在私营企业工作;在******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学生仅占13.6%,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机关、高等院校设立的门槛较高,需要考试或高学历才能进入。

在对就业形势的调查中,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不坏”呈一般化状态,认为就业形势很好的同学仅占5.1%。而且调查显示,98.3%的同学“在学校期间,会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是心存忧虑的。而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79.3%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1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类型”。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在就业中或就业前需要提升的个人素质,调查发现,排名前四位的能力主要是外语、人际关系、社会实践、计算机能力,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能力并未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目前,37.9%的毕业生月薪为3000-4000元,27.6%的毕业生月薪在2000-3000元,8.3%的毕业生月薪超过5000元。对于现有的工作及收入状况,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毕业生占57.6%。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中间位置,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二类本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处于中等地位。

比较有趣的是,在对学生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在显著性水平90%情况下(因样本量较少,故P取值较大),P值实际取值为0.089(见表1和***1),这说明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之间有显著差异。正如***1所示,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高,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稍低,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低。经过访谈得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业期望值不高,能找到一份工作较为不易,故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就业期望值较高,且很想从事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类工作,当这一期望值不能很好的满足时,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降低;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不错,且对于就业与专业对口之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当工作待遇、工作条件达到市场上中等水平时,其满意度较高。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其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相对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故对于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为最低。

2.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部分与社会保障工作无关。回答调查问题“就业应与自己所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对口么”显示,近6成的学生表示“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只要工作合适就行,没必要对口”,仅10%的同学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问题“您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的程度怎样”的回答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极少数的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在“你目前的工作与何有关”问题的回答中,40.7%的学生认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关”,39%的学生回答“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仅23.7%的学生工作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有关。可见,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较少人从事完全对口类社会保障工作。访谈可知,大部分同学在择业时,还是会考虑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只是社会保障类工作就业机会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考公务员实现),因而很多人从事了与社会保障类相关但并不对口的工作,例如有四成多的同学去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此外,社会保障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去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机会,调查显示,毕业生主要拥有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很少有毕业生考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没有学生考过相关的社会保障类从业证书。

3.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呈现功利化趋势。笔者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较强的现实化和功利化趋势。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中,22.8%的人考虑的是“收入与福利”,22.8%的人考虑的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单位发展前景”,19.3%的人考虑的是“职位与晋升机会”,14%的人考虑的是“就业地点”;对于工作能否发挥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经验积累、能否胜任这些真正影响工作成就的因素,却鲜有人关注。例如,公务员这个职业因其稳定、收入状况较好,近年来受到毕业生的普遍青睐,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仅6.8%的人被录取。而研究生考试则是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恒心进行的选择,仅10%左右的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最后3.4%的人被录取。毕业生对于理想就业目标和理想单位类型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四成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工会管理”等工作,三成多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当公务员。34.5%的学生选择理想单位类型是“***府机关”,21.8%的学生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21.8%的学生选择“外资/合资企业”,16.4%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

(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知度较高,但对口就业途径较窄

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于“你入学时选择社会保障专业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中78.3%的人表示是“自愿填报”的。近五成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对社会保障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63.3%的同学表示对于“当年进入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并不后悔”。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认识中,认为“不好”的仅占20.3%,认为“很好或一般”的占了64.4%,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呈现出乐观心态,也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今后社会大量需要专业类技术人才。而对于问题“如果现在没有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以后有机会是否愿意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回答中,仅6.8%的人表示不愿意,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示愿意。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人员的潜在供应者。

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中从业人员多数是非专业出身,专业知识不专不精,从事社会保障工作效率较低,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却很少能够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矛盾现象,笔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并非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发挥专业特长去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编制体制控制的过死,仅通过公务员考试给出几个有限的名额,难以给广大毕业生一席之地去展示专业才智。如有毕业生在访谈中抱怨,其曾在上海市某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近两年,整个中心只有他一人是科班出身,所学习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最为系统,也是整个中心的“小专家”和“最忙员工”,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8点钟以后,但他却是个临时工,没有正式的编制,每月比正式员工少拿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不交住房公积金,年底没有年终奖,过节没有福利发放……时间一长,这位毕业生的心理便有了不平衡感,再加上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较少的收入、较多的忙碌最终使这位毕业生跳槽高飞了……

(三)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所受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影响其对口就业

关于“经过学习,你对所学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喜欢”的回答中,仅6.7%的人表示“不喜欢”。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入学时自愿填报“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部分人对该专业更加喜欢;而入学时被调剂过来或因其他原因而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习多数依然对该专业兴趣不大。这对于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工作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改革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在“对自己曾经学习的系的总体质量的评价中”,不到两成的学生“感到质量很棒”,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质量一般”,这说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毕业生认为,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三门课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6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25.9%)、社会统计学(18.5%),而对就业最没有帮助的三门课分别为西方经济学(26.5%)、人口学(20.4%)、微积分(20.4%)。可见,在所学课程上,应该对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作进一步的调整,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与社会接轨。对于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学生们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不大,甚至没有掌握住课程必要的知识点。对于“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实习(62.1%)、志愿者活动(41.4%)、教学实践(39.7%)。78%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和重要”,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74.6%的人都有过去社会保障或人力资源等相关机构实习的经历,60%的学生认为相关专业实习对找工作很有帮助,相关实***历是其顺利就业的优势所在。这说明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实践中,应该创造机会充分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进行实践,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问卷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69%都是自己或家长找的,学校安排实习的仅占17.2%。而学生自己或家长找的实习单位多数都不是与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机构,这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作中用处不大,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二、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接轨完善时期,社会保障事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专业化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为1:7300,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奇缺;[2]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又面临着对口就业难、多数转行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矛盾的现象呢?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从事社会保障的专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比利时***府中有60%的公务员都在搞社会保障,全国最忙碌的也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2]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不利于社会保障财***收支及人才选用、分配的统筹安排。例如,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大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由民***部负责,同时卫生部、***等参与管理。这种分散式管理使各部委在选用人才上标准不一致,使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并不一定符合各部委的用人要求。这使得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少量的社会保障就业岗位又被其他标准和要求所限制,更加不利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进入途径,使得多数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被迫改行。

(二)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鲜明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上学而不精,偏离职业化要求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交叉复合而成,其内容也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等,[3]所以该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多个专业的部分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多个专业交叉形成的社会保障专业缺乏特点,要将多个母专业的课程平均分配、统统学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是大而全,但却缺乏社会保障专业特点,更不能适应专业技能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岗位要求。这需要高校仔细斟酌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细分出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那些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合适结合点的学科,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特色发展,[3]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障专业时,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具有鲜明的技能特色,比如社会保障专业可以突出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可以拓展社会保险及保险精算方向,可以定位在企业年金方向,可以专门培养精通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技能人才。在日本、香港等社会保障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分到了每一项工作,而且都要进行考核认证。[1]总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应该既博又精,既懂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二种保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保障大发展时期对于保障人才专业技能的特殊要求。

(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

调查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有18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有156个学时,社会实践课仅占30个学时。而且理论课中又设置了大量的思想***治、马克思主义、外语、社会学类、心理学类等理论课程,社会保障实践技能类课程过少。这一现象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的工作相背离,不利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更不利于激发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校没有把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社会保障实践课程,但也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更缺少供学生模拟操作的社会保障实验室,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也是零散地依附于某门理论课,使得各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理解的效果。[4]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而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此类学生的聘用。[5]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社会保障机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保障毕业生就业途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再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医疗保险又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此外,社会保险基金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就涉及到进入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社会保障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的,[1]只有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工作。而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最好的来源就是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

因而,社会保障机构应加快体制改革,尽快打破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多头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统一由社会保障部进行全国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在选聘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时,应统一标准,实行社会保障工作有证上岗制度。可以参照教师资格证制度,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发证;而对于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则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凭证上岗。这种改革可以大大拓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进入社会保障工作岗位的途径,也可以确保社会保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

(二)坚持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办学,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拓宽社会保障工作就业领域

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目标,确定具体、明确的培养方向,使社会保障毕业生具有鲜明的就业特色,便于其适应日益细分的市场岗位要求。此外,面对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质量偏低的情况,应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应从社会保障的专业定位和社会需要、学生就业需求出发,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实务方法类课程、实践技巧类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专业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通过实践过程得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考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需要学校合理配置和运用好实验室设备,将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如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核定、对于劳动争议***作出判断,等等;又需要学校建立起几个稳定的社会保障工作实习基地,加快推进教师的“双师化”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3]安排教师定期到社会保障实务部门学习、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保障实务部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加入兼职教师队伍,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3]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华,张笑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2007,(7).

[2]王洪春,杨仁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王玉玫,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胜任素质模型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12-04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和研究生招收信息网的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我国有160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有92所院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有关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1)基于院校学科优势凝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财经院校(曹信邦,2006;曹永红,2014)、理工类院校(张***,2012)、工科院校(唐运舒,2008)、农林院校(林建鸿,2014)、医学院校(吴传俭,2011);(2)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杨立雄,2003;黄任民,2009);(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刘媛媛,2013);(4)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调查(徐丹,2015)。上述学者大都立足本校特色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但是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一直未见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最佳路径,最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度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就是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被描述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能力最表层的内容,如同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能力中比较深层的内容,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它们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①。

麦克利兰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应切实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实际工作绩效的胜任素质。这一胜任素质正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提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胜任素质,并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2.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以某医学院院校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信息;二是胜任素质调查;三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胜任素质模型,将调查内容分为大学所学知识和职业素质调查。大学所学知识内容在胜任素质模型中主要指冰山的水上部分,主要为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即为胜任素质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

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的题目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重响应的分析方法。既统计响应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所有选项被选总数的比例),也统计个案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

三 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行业的性质比例最大的为企业(64.9%),其次为事业单位(17.5%)和***府部门(12.3%)。分析原因在于我国***府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为逢进必考,而且有编制限制。同时,随着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在***府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偏少,而在企业的就业人数偏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分布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占比最大,为38.6%;会计、营销等岗位(15.8%)、文秘行***岗(14%)、社会保险岗(12.3%)人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访谈中了解到,很多毕业生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工作,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既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社会保险实务的内容。分析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岗位没有***出来,大部分仍包含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中。

2.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整体分析。大学所学知识主要包括六方面:(1)公共基础知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3)专业理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学原理等);(4)专业技能(社会保险模拟软件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5)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等);(6)其他综合知识(公文写作、普通话、文献检索等)。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本题目设计的所有选项都有响应,也就是说整体来看,大学所学知识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均是有帮助的。从比例来看,公共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22.1%,从个案百分比来看有5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该项,这说明公共基础知识对工作的帮助是最大的;其次为专业理论知识、公文写作等综合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而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偏低。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本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很多为非社会保障岗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水平。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最能契合工作需求的基础知识为计算机(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公文写作(个案百分比为59.6%)。统计学、英语和数学的契合度较高;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开设医学概论的问题,从选项结果来看,医学概论课程对部分同学(个案百分比为10.5%)仍然是有帮助的,也就说明该课程不能贸然取消。

第三,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专业基础知识中,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60.7%)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50%),社会保障学类课程和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个案中所占比重均为46.4%,占比最低的为经济学类课程。分析该结果与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有关,也体现出管理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四,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技能中,与工作需求契合度最大的是数据统计与处理(个案百分比为65.3%),其次为信息系统操作(个案百分比为32.7%)、外语(个案百分比为23.8%)。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技能培养。

第五,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专业技能中,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9.6%)、管理基础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2.6%)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会计统计等技能(个案百分比为47.4%)、社会保险操作技能(个案百分比为35.1%)。该结果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分析结果相似,也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以及会计统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第六,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将表2中多重响应总计的数据与表1比较,可知,表2的总计数据为410,个案百分比总计为366.1%,远远高于表1的总计数据(频率总计为282,个案百分比总计为247.4%),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质对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与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相对应,即隐藏在冰山水下的部分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外,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素质为社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其次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能力所占比重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本调查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

3.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本专业毕业生在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中选择比重最大的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的实验(个案百分比为71.9%)以及见习实习(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理论讲授(个案百分比为22.8%)、小组讨论(个案百分比为28.1%)和学生翻转课堂(个案百分比为28.1%)。

由表3也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更多地集中在增加社会实践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在调查中,本问卷还设计了关于人才培养建议的开放性题目,调查结果大部分仍是集中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这说明本专业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实验实践的设计,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路径讨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来看,本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和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提炼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应该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其中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素质为综合职业素质。

2.凝练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知识的培养是前提。根据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是整个专业培养的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治、体育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应该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社会保障学三大学科为核心,在三大核心学科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技能知识方面,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和市场营销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知识,这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同时,公文写作、文献检索等综合知识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也应该进一步强化。

3.强化实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要强化本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实践的内容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遥相呼应,实验实践内容也应当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该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

具体培养过程为:在大一、大二学年,强化专业基础实践,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学年,夯实专业实践,以校外见习实习为途径,组织学生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相关机构见习实习;全程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胜任素质模型中尤其强调特质动机等综合素质在工作绩效提升中的重要性,也说明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毕业生工作业绩,因此,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注 释

①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

参考文献

[1]唐运舒、骆正清.工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社保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

[2]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3]张***.走出理工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之路――重庆理工大学社保专业的建设与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3)

[4]吴传俭、元林.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5]曹永红.财经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2)

[6]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

[7]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8]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第7篇

引言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于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始培养专业社会保障人才。至今,全国已有13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尚不到百分之一,在岗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100多万人中,大部分是以前从事劳动、人事等工作转行而来的,缺乏专业化的素质,出现了专业队伍不专业的现状。[1]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却十分困难,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只有极少比例的毕业生最终走向社会保障专业岗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失衡现象?为此,我们以上海S高校近年来的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出其中的答案。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2008级学生,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占92%。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16.7%,女生占83.3%,这与文科专业中女生偏多的总体情况相一致。被调查对象主要为上海生源(占98.3%),目前的工作地点也主要在上海。被调查对象在校期间的***治身份主要为共青团员(51.7%)和中共***员(48.3%)。近八成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广泛参与社团活动,三成多的学生曾担任过班或院级学生干部,一半多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参加过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实习活动。

一、就业状况与专业认知

(一)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整体状况一般化。对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近八成的学生是正规就业,与就业单位签订有正式的劳动关系;有15%的学生是临时性就业,并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关系;有小部分学生继续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没有就业。已就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中工作,其中22%的人在外资企业工作,20.3%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18.6%的人在私营企业工作;在******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学生仅占13.6%,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机关、高等院校设立的门槛较高,需要考试或高学历才能进入。

在对就业形势的调查中,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不坏”呈一般化状态,认为就业形势很好的同学仅占5.1%。而且调查显示,98.3%的同学“在学校期间,会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是心存忧虑的。而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79.3%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1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类型”。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在就业中或就业前需要提升的个人素质,调查发现,排名前四位的能力主要是外语、人际关系、社会实践、计算机能力,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能力并未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目前,37.9%的毕业生月薪为3000-4000元,27.6%的毕业生月薪在2000-3000元,8.3%的毕业生月薪超过5000元。对于现有的工作及收入状况,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毕业生占57.6%。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中间位置,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二类本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处于中等地位。

比较有趣的是,在对学生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在显著性水平90%情况下(因样本量较少,故P取值较大),P值实际取值为0.089(见表1和***1),这说明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之间有显著差异。正如***1所示,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高,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稍低,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低。经过访谈得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业期望值不高,能找到一份工作较为不易,故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就业期望值较高,且很想从事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类工作,当这一期望值不能很好的满足时,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降低;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不错,且对于就业与专业对口之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当工作待遇、工作条件达到市场上中等水平时,其满意度较高。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其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相对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故对于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为最低。

2.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部分与社会保障工作无关。回答调查问题“就业应与自己所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对口么”显示,近6成的学生表示“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只要工作合适就行,没必要对口”,仅10%的同学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问题“您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的程度怎样”的回答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极少数的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在“你目前的工作与何有关”问题的回答中,40.7%的学生认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关”,39%的学生回答“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仅23.7%的学生工作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有关。可见,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较少人从事完全对口类社会保障工作。访谈可知,大部分同学在择业时,还是会考虑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只是社会保障类工作就业机会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考公务员实现),因而很多人从事了与社会保障类相关但并不对口的工作,例如有四成多的同学去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此外,社会保障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去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机会,调查显示,毕业生主要拥有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很少有毕业生考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没有学生考过相关的社会保障类从业证书。

3.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呈现功利化趋势。笔者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较强的现实化和功利化趋势。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中,22.8%的人考虑的是“收入与福利”,22.8%的人考虑的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单位发展前景”,19.3%的人考虑的是“职位与晋升机会”,14%的人考虑的是“就业地点”;对于工作能否发挥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经验积累、能否胜任这些真正影响工作成就的因素,却鲜有人关注。例如,公务员这个职业因其稳定、收入状况较好,近年来受到毕业生的普遍青睐,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仅6.8%的人被录取。而研究生考试则是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恒心进行的选择,仅10%左右的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最后3.4%的人被录取。毕业生对于理想就业目标和理想单位类型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四成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工会管理”等工作,三成多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当公务员。34.5%的学生选择理想单位类型是“***府机关”,21.8%的学生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21.8%的学生选择“外资/合资企业”,16.4%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

(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知度较高,但对口就业途径较窄

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于“你入学时选择社会保障专业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中78.3%的人表示是“自愿填报”的。近五成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对社会保障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63.3%的同学表示对于“当年进入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并不后悔”。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认识中,认为“不好”的仅占20.3%,认为“很好或一般”的占了64.4%,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呈现出乐观心态,也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今后社会大量需要专业类技术人才。而对于问题“如果现在没有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以后有机会是否愿意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回答中,仅6.8%的人表示不愿意,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示愿意。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人员的潜在供应者。

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中从业人员多数是非专业出身,专业知识不专不精,从事社会保障工作效率较低,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却很少能够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矛盾现象,笔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并非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发挥专业特长去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编制体制控制的过死,仅通过公务员考试给出几个有限的名额,难以给广大毕业生一席之地去展示专业才智。如有毕业生在访谈中抱怨,其曾在上海市某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近两年,整个中心只有他一人是科班出身,所学习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最为系统,也是整个中心的“小专家”和“最忙员工”,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8点钟以后,但他却是个临时工,没有正式的编制,每月比正式员工少拿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不交住房公积金,年底没有年终奖,过节没有福利发放……时间一长,这位毕业生的心理便有了不平衡感,再加上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较少的收入、较多的忙碌最终使这位毕业生跳槽高飞了……

(三)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所受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影响其对口就业

关于“经过学习,你对所学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喜欢”的回答中,仅6.7%的人表示“不喜欢”。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入学时自愿填报“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习大部分人对该专业更加喜欢;而入学时被调剂过来或因其他原因而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习多数依然对该专业兴趣不大。这对于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工作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改革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在“对自己曾经学习的系的总体质量的评价中”,不到两成的学生“感到质量很棒”,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质量一般”,这说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毕业生认为,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三门课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6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25.9%)、社会统计学(18.5%),而对就业最没有帮助的三门课分别为西方经济学(26.5%)、人口学(20.4%)、微积分(20.4%)。可见,在所学课程上,应该对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作进一步的调整,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与社会接轨。对于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学生们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不大,甚至没有掌握住课程必要的知识点。对于“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实习(62.1%)、志愿者活动(41.4%)、教学实践(39.7%)。78%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和重要”,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74.6%的人都有过去社会保障或人力资源等相关机构实习的经历,60%的学生认为相关专业实习对找工作很有帮助,相关实***历是其顺利就业的优势所在。这说明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实践中,应该创造机会充分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进行实践,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问卷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69%都是自己或家长找的,学校安排实习的仅占17.2%。而学生自己或家长找的实习单位多数都不是与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机构,这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作中用处不大,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二、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接轨完善时期,社会保障事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专业化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为1:7300,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奇缺;[2]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又面临着对口就业难、多数转行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矛盾的现象呢?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从事社会保障的专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比利时***府中有60%的公务员都在搞社会保障,全国最忙碌的也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2]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不利于社会保障财***收支及人才选用、分配的统筹安排。例如,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大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由民***部负责,同时卫生部、***等参与管理。这种分散式管理使各部委在选用人才上标准不一致,使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并不一定符合各部委的用人要求。这使得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少量的社会保障就业岗位又被其他标准和要求所限制,更加不利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进入途径,使得多数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被迫改行。

(二)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鲜明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上学而不精,偏离职业化要求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交叉复合而成,其内容也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等,[3]所以该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多个专业的部分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多个专业交叉形成的社会保障专业缺乏特点,要将多个母专业的课程平均分配、统统学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是大而全,但却缺乏社会保障专业特点,更不能适应专业技能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岗位要求。这需要高校仔细斟酌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细分出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那些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合适结合点的学科,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特色发展,[3]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障专业时,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具有鲜明的技能特色,比如社会保障专业可以突出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可以拓展社会保险及保险精算方向,可以定位在企业年金方向,可以专门培养精通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技能人才。在日本、香港等社会保障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分到了每一项工作,而且都要进行考核认证。[1]总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应该既博又精,既懂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二种保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保障大发展时期对于保障人才专业技能的特殊要求。

(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

调查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有18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有156个学时,社会实践课仅占30个学时。而且理论课中又设置了大量的思想***治、马克思主义、外语、社会学类、心理学类等理论课程,社会保障实践技能类课程过少。这一现象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的工作相背离,不利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更不利于激发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校没有把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社会保障实践课程,但也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更缺少供学生模拟操作的社会保障实验室,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也是零散地依附于某门理论课,使得各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理解的效果。[4]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而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此类学生的聘用。[5]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社会保障机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保障毕业生就业途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再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医疗保险又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此外,社会保险基金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就涉及到进入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社会保障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的,[1]只有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工作。而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最好的来源就是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

因而,社会保障机构应加快体制改革,尽快打破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多头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统一由社会保障部进行全国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在选聘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时,应统一标准,实行社会保障工作有证上岗制度。可以参照教师资格证制度,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发证;而对于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则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凭证上岗。这种改革可以大大拓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进入社会保障工作岗位的途径,也可以确保社会保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

学习

英语句子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句子大全10篇,内容包括英语句子大全集中文版,英语句子每日一练。3、DoyouhaveglueIneedsomehere.你有胶水吗?我这里需要一点。4、Whattimeisitnow现在几点?5、Doyouhaveshampoohere这儿有香波卖吗?6、Isthatgirlast

学习

端午放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放假10篇,内容包括端午放假日常,端午放假美篇通知。

学习

想念的话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想念的话10篇,内容包括想念的句子10个字,想念的经典话题。3、爱是一点一点换回来的,情是一缕一缕积累来的。思念是一滴一滴聚起来的,牵挂是一丝一丝连起来的。我珍惜生活,更珍爱你;我热爱人生,更热恋你。4、习惯性的想你,那种感觉

学习

一直幸福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一直幸福10篇,内容包括要一直幸福的文案,要一直幸福下去。好喜欢和你一起去散步就在前几天,你还在我们手拉着手一起漫步于城街林荫傍晚城市灯火通明,虽然是七月十分但却寒风萧瑟,凉风习习可我却不害怕因为你,一直在身边思绪随风

学习

河北高考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河北高考作文10篇,内容包括河北高考作文是全国几卷,河北2023高考作文。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

学习

中华骄傲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骄傲10篇,内容包括中华经典10篇,中华骄傲。——题记再一次相聚到《开学第一课》,由去年的“走好长征路”的主题,到今年“中华骄傲”的主题,我们再一次热血沸腾。“中华骄傲”,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是振奋人心的中国武术,是逸

学习

马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马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马的作文400字10篇,马的作文小学生。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

学习

药学导论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导论论文,内容包括药学导论论文参考文献,药学导论论文通用六篇。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传统的药理学实验中多是验证性的,为了不断完善实验内容,应尽量开设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当然,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也可以交由学生自己设

学习

带横批的对联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带横批的对联10篇,内容包括带横批的对联大全,麻将馆对联带横批。下联: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横批:路在脚下上联: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下联: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愧我心横批:唯有努力上联:向名校进***百炼成钢

学习

雪梨花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雪梨花10篇,内容包括雪梨花的教程,金川雪梨花。(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学校教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教师10篇,内容包括教师个人简介100篇,实用的教师工作计划模板十篇。

学习

会议上汇报材料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议上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会议情况汇报材料怎么写,会议汇报材料整理。(一)创卫工作开展情况。自20__年4月中心城区创卫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在市委、市***府正确领导和市创卫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全市上下按照“***府组织、社会参与

学习

标准简历表格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标准简历表格10篇,内容包括简历表格个人简历,简历表格范文大全。名:国籍:中国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汕头身材:177cm?74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应聘职位:结构/土木/土建工程

学习

北京英文导游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北京英文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北京英语导游词大全,北京英语导游词推荐。WesawamomentagothatrailroadwasdesignstheconstructionbyourChinesethefirstrailroad,designsPeking-KalganlinebyZh

学习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大学毕业论文,内容包括会计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会计大学毕业论文原题。(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3)时间性。特别提醒

学习

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音乐生毕业论文,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模板。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感慨万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老师(改成自

学习

医学院毕业论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院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医学院毕业论文发表,医学本科论文范文100篇。1.2医患认知矛盾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患者对医学

学习

服务类毕业论文

阅读(41)

一、跟进学生,了解学生的信息需要高校***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信息需求特点及文献信息素质现状,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实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大致具有

学习

建筑施工毕业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施工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建筑施工专科毕业论文题目。1毕业设计改革背景该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培养施工技术员和监理员,学生应重点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建设工程质量

学习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维修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汽车维修毕业论文100字,品牌汽车维修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学号: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班级:汽修大专系别:机电工程系指导教:2017年X月X日发动机故障分析与排除摘要: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的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学习

大学药学毕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药学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药学毕业论文答辩问题模板,药学专业毕业论文300字。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

学习

学会计毕业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会计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大专生学会计的毕业论文题目,学会计的论文怎么写。1、会计专业的参考文献要注意时效性,要检索近两年的文章。2、参考文章要注意确保质量,除了要在权威的论文库检索相关文献外,还可以考虑会计专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