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10篇

电视谈话节目篇1

业内一般认为1996年央视《实话实说》节目的开播成功,正式确立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电视领域中的地位。事实上,以《实话实说》为“排头兵”的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满足了大众对媒体贴近民众真实生活的诉求和期待,顺应了社会转型时代电视媒介话语方式调整的历史逻辑。

很长时间里,在媒体上,人们都习惯了用别人的口吻或者规定的口吻说话。特别是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人们很少听到、见到那种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真切的对白。在谈话节目问世之前,人们真实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机会在媒介空间中得到交流和碰撞。“当表达的内容不具有真情实感和真实的语境时,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就会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①谈话节目的现身,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化式、虚拟式的节目表述语态,让广大观众拾获了一种贴近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神情肃然,而变得自然、亲切、落落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从构成方式上看,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共同完成的。嘉宾和现场观众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谈话节目的话题多是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热点话题,邀请的嘉宾也多是热点人物、名人或专家。在由节目所搭建的相对私人化的公共空间中,他们用真实、生动、可信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思想、见解及经历,使观众看到真实的人,听到真实的事,感受到真实的情。谈话节目这种真人、真话、实情、实景的节目样式的出现,无疑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诉求。可见,谈话节目“流行”的背后,实际上联系着深层次的俗世生活基础。

谈话,是让电视产生真实感的重要元素,而纪实性地对谈话内容进行传播则更让谈话节目具有其它节目所无法获得的真切感。“因为只有纪实和谈话才能使电视接近真实,而接近真实就是接近观众的心理和电视传播的本质。”②以《实话实说》为例,节目所“搭建”的交谈场域,给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真实平等的谈话氛围。“通过它,可以展示不同层面的看法和个性观点,让观众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否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等。”③从谈话节目中,观众真切地看到了真实的人和事,并能从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寻找与自己情感诉求相一致的契合点,从而融入话题的讨论及对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发言进行思考。可以说,《实话实说》的热播,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转型时代,媒介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对自身话语方式进行合理调整的成功尝试。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算得上是国内电视媒介突破传统传播理念向现代传播理念演进的重要步调,顺应了中国电视媒介调整话语方式的历史要求。

二、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的巧妙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实话实说”为首的谈话节目现身荧屏,为人际交流这种传播形式找到了与一条大众传播实现有效对接的渠道。谈话节目,一方面给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赋予了人际传播的特质,另一方面则使谈话这种人际传播形式获得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可以说,既葆有电视传播的特性,又不失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亲和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自然、本色的形象及随和、真切的语言,令观众倍感亲近。至此,电视也一改昔日对于受众高高在上的话语“权贵”形象,而彰显出平等传播的媒介语态。电视再也不是“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成为平民百姓分享公共事务话语权的平台。因为有了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亲和力,电视告别了冰冷冷的无个性的符号传播时代,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再是冷漠的媒体,而是与自己相同的活生生的人,从而拉近了受众与荧屏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为将人际交流引入电视传播的产物,谈话节目的出现,实际上搭建起了一个私人化的公共话语平台,适应了转型社会中大众相对宽松的思想交流、情感释放欲求。“谈话节目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公众生活、表达社会情绪的平等开放的思想空间和不拘一格的公众论坛。”④借助谈话节目所提拱的话语平台,大众可以实现信息分享、交流思想及获得情感代偿。同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生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现代开放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安全、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同他人交流思想及分享情感体验。谈话节目的出现,无疑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谈话节目满足了大众窥探和知晓他人想法与看法以及分享交流的需要。以往的电视节目,常常倾向于向受众灌输一元化的结论。这种传播方式的专制性和排他性影响了观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谈话节目所提供的尊重个性的多元交流平台,隐含着民主、平等、包容的传播理念,能极大地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谈话节目这个平台,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空中领略到许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社会内容,并分享讨论公共事务、行使人文关怀的精神满足。可以说,谈话节目既富有人际交流的意趣,又不失大众传媒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力。

三、以受众为本位的对象性传播

当前,大众早已不再满足媒体整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有了参与节目,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企盼在节目中找到一个能参与其间并能表达自我的位置。敏感于时代变革的电视媒体,积极适应这一变动,自觉将镜头转向普通社会阶层,尝试让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通过节目平台让社会关注和知晓。这些无疑为电视谈话节目的成长提供了有利契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电视‘平民化’的过程中诞生的。”⑤可以说,本质上立足于受众本位的谈话节目的发展,顺应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谈话节目可以说是颇具有对象性传播特质的节目品种。对谈话节目而言,任何空泛的谈论及脱离了具体实际的形而上探讨,都只会让观众远离了电视节目。因此,谈话节目从现身之初,就体现出引领人们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可贵理念,针对分化为不同群体的节目受众的需求,确立自身的定位及节目选题。

纵观当下谈话节目,总体上讲,不外乎平民化谈话节目与精英型谈话节目两大类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选择平民化定位的谈话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则主要向平民百姓倾斜,以普通平民愿看和喜爱为出发点,努力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水平靠拢。如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百姓关心的情感纠纷、家长里短及平民视角中的国计民生;节目风格以平凡为美,注重原生态表现生活,从而赢得了普通百姓的青睐。而对于精英谈话节目而言,前沿性话题,高文化品位和高知识含量,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如中央二套《对话》栏目,其知识型、前沿性、高品位的特质,就赢得了投资者、企业精英和业界专家等一批社会精英人士的喜爱。此外,随着一批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出现,谈话节目在分众化传播的道路上也越显成熟。正是这种基于受众本位的对象性传播,使得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牢牢锁定了自己的目标受众。

四、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相对于其它主持人型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而言,谈话节目充分体现了其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电视谈话节目的“看点”,除了通常大家都知晓的话题本身(热门事件、热门现象)有吸引力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及其对谈话进程的富有个性化风格的把握,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其主持人较之其它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观众也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广的影响力。谈话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锋,要产生闪光的思想亮点,需要主持人用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嘉宾对话题的热情和兴趣,并充分调动场内场外观众的情绪和思维。所以,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所展现出的语言能力、个性魅力、学识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表现元素。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凭借自己个性化的、本色而真诚的主持艺术,构筑起与嘉宾和观众平等交流、沟通的桥梁的。因此,那些与栏目定位相契合的思维敏捷,善谈会谈,富于独特个性和成熟风格的主持人,始终是牢牢吸引观众目光的核心节目元素。

其次,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个性化的看法、想法及临场表现也往往成为节目的重要“卖点”。谈话节目原本就是侧重表现人际交流的节目形态,对于收看节目的观众而言,人际交流场域中话题各方的即兴对白和不可预知的临场表现,显然是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当然,谈话节目,不仅仅是“谈话”这一样式。如今的不少谈话节目,还常常发挥电视能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综合运用外景采访、背景资料、音乐音响、***片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视听元素。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元素,在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场态化结构中被适时呈现出来。这使得谈话节目节目的“可视性”得到了有力发掘,审美感和艺术性极大提升。另外,眼下的谈话类节目除了以演播室的谈话为主要内容外,还时常采用穿插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沟通方式,使整个节目互动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充实,不仅仅“听”起来精彩,“看”起来也更富有意趣。

诚然,伴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各地的竞相涌现,当下的谈话节目也日益显露出诸多问题,给广大观众造成了多、滥、劣、俗等不良观感。特别是时下“跟风”办节目所造成的数量泡沫,在给谈话节目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稀释了节目精品的存在,破坏了观众的收视印象和收视口味。因此,提升谈话节目的品位,创新谈话节目的亮点,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谈话节目,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注释

①②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7页,第214页。

③宋民:《谈话节目定位与错位》,/tvguide/tvcomment/wtjj/dsrshss/10342.shtml

④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页。

⑤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电视谈话节目篇2

【关键词】电视 谈话节目 叙事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强调冲突的急迫性。”“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人间》和《传奇故事》在选材上都做到了有矛盾冲突、有爱恨情仇。它们表面似乎是对个人生活现实的叙述。而究其实质不过是一个故事,是对事件的传奇性建构。其目的是满足受众对神秘事件的好奇、对隐私的窥探、对苦难的消费,它们都是一种以出售“故事”的方式参与一个持续的文化重构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声画兼备的音影叙事文本,运用话语、画面、文字、音响和音乐这五种表现材料作为叙事载体,因此,我们可以借用电影叙事学的关于叙事者的理论对谈话节目进行分析。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中,叙事的主体被分为暗隐的“大叙述者”和明现的“次叙述者”。本章将借助这些理论对《传奇故事》和《人间》的叙事者做一个比较分析。

暗隐的“大叙述者”

在电影叙事学领域,以安德烈・戈德罗为代表的电影叙事学者认为电影背后也躲藏着一位“隐含作者”,他称之为“大影像师”,就是指暗隐的、外虚构世界的和不可见的躲在叙事文本背后的“影片叙事交流的负责人”。在纪实性节目的谈话节目中,这个“大叙述者”就是指以节目制片人、编导等策划制作人员为核心的幕后主创人员以及由这些人员形成的制作节目的组织机制。这个“大叙述者”通常是一个群体,“他”决定选择谁作这期节目的嘉宾,选择哪些故事进行讲述,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他”还决定机位的设置,镜头的取舍以及后期制作中镜头的剪辑组合,即选择叙述的主体、内容和叙述方式。

《人间》栏目出发点是帮助当事人解决困惑和难题。故事性是该节目的最大魅力所在。其可贵之处,在于“大叙述者”巧妙结构故事,关注和再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通过真实的再现,还原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人间》突破原有演播厅的单一形态,建立主景区和状况区相辅相成的模式。其中,主景区呈现主要当事人、权威嘉宾和主持人,状况区呈现与节目有关的关键人物(如第三方、知情者等)、道具,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场景,如实现心愿、策划创意等。每期节目,由主景区陈述事件、呈现情感、展现冲突、打开悬念并解决矛盾。由状况区揭示内情、打破叙述单一节奏、给观众心理暗示、并不断推进情节。

《传奇故事》则回到最原始的“说书人”时代,形式较为单一。讲述的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故事。转型期的人和故事,一定存在传统价值观和新型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是节目“传奇”特征的由来。《传奇故事》栏目组只有十人左右,工作重点之一是低成本收购全国电视频道曾经热播过的法制类电视节目,通过重新解构故事形成今天的传奇。另一个工作重点是重新解构故事,重新撰稿将故事讲精彩,这是强化策划环节与编辑环节的明证。将别的频道播过东西拿过来重新解构编辑,用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原来的素材表现出更为宽广的传播价值:通过主持人的评述将原来的故事赋予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媒体态度、新的视角和新的情绪特征。这是将璞雕为玉的过程,是真正的创作――起码属于二度创作。

《人间》和《传奇故事》在播出之前,“大叙述者”都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画面、文字音响等资料,在主持人叙事进行时,这些场外的影音资料会作为场外人称第一叙事者出现,适时的向观众提供必要的介绍和补充。画面让叙事更生动,音响和音乐能营造氛围。例如,《人间・我该嫁给谁》中舒缓悲伤的音乐让小燕的无奈,金磊的哭泣和家根的控诉更生动。这一系列的电视语言均是“大叙述者”的巧妙安排。

尤其是《传奇故事》,在视听读语汇运用方面,它将荧屏分成了三个信息陈述区,画面经常呈现由主持人讲述、画中画故事视听展现和主题词提示等三部分信息形成的视听读织体,三者相互寻找对位形成精确的视听读传播语汇,这是该栏目成为精品不可或缺的技术、艺术支撑。

明现的“次叙述者”

这个“次叙事者”就是我们在影像叙事文本中所看到的、用言语进行讲述的叙事主体的总称,是明现的、可见的和视觉化的。“次叙述者”不同于“大叙述者”以画面、言语、文字、音响、声音进行叙事,“他”只能运用“词语”――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叙述。在谈话节目中,这个“次叙述者”又可以具体分为主持人、嘉宾和观众。

1,主持人。

作为谈话节目的灵魂人物,要求在“大叙事者”提供的叙事骨架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内容拓展和延伸。若将一个谈话节目比作一棵树,主持人则是树干,为枝叶繁茂提供必要的养分。《传奇故事》和《人间》的成功与两个栏目优异的主持人是分不开的。

《传奇故事》主持人金飞个性化的讲述使整个节目的传播价值成为无法复制的精品,是该栏目突破故事题材制约的主要方式,是形成栏目核心传播价值的一个有力支柱。一个故事本身是否曲折固然重要,但讲述者的述评能力更为重要。传播价值主要来源于讲述者对故事的解剖驾驭过程。这是无法复制的。金飞,他能够在一个“大雅”的平台上,说一件通俗的事,用雅的基调来保证导向,用通俗易懂的话来与观众交流,他所代表的《传奇故事》就是在讲述一件通俗生动的故事同时,给观众创造了一种“雅”的享受。他的很多“小话”――来自于生活中的俗语、谚语、成语、寓言――恰如其分地运用,既让观众喜闻乐见,又揭示了生活的真谛,给了观众很多思考和共鸣。主持人通过第三人称讲述向第一人称讲述的转换。实现了叙述向评论的转换,而且这种转换自然流畅,不露痕迹。这使得节目以叙事为主但不乏公正、正义、良心、理解、理性和同情。使得代表广大受众的主流价值观念与故事中蕴含的具有亚文化特征的价值观念实现激烈交锋,从而完成主流价值观对于整个传播事件的驾控。例如,2008年10月3日《“糊涂”母子荒唐情》中,短短30分钟,从金飞最开始对“孝”字双重解读引出故事主题。对“糊涂”母子的介绍。对故事不断解疑,到最后对事实两面性的理性分析,除了极少数的拍摄资料,金飞几乎都是在一个人“说书”“讲故事”。

《人间》主持人周舟魅力青春,极具亲和力,赵丹***知性大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通过同情、理解、缓解压力、设身处地的思考、尊重参与者的意愿、为嘉宾考虑等方式。与嘉宾之间建立了一种友情平等的交流关系。这些步骤缩短了嘉宾与主持人、演播室之间的心理距离,演播室造成的那种公共空间的陌生感几乎消失了,几乎成了一个私人话题的倾诉和解决空间,谈话更像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出谋划策。她们的讲述以及对事件当事人的访谈。均表达了节目对该事件的态度、观点和主张,体现了社会的正义和法理意识以及积极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促使人们明辨是非,抑恶扬善、正本清源,因而使该栏目极具感染力。例如,《我该嫁给谁》中,赵丹***对小燕、金磊和家根三角恋爱的“无法赞同”。对小燕脚踏两船的直接“质问”,对家根偏激做法的劝慰等都给人极强的倾向性。

对比而言,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划分,金飞是干预叙事者,一个典型的说书者。几乎都是一个人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自说自话,用朴实但犀利的语言将受众带到故事中,带到故事的爱恨情仇中,并辅以独特的评论和解说;而《人间》的两位女主持人,则更像故事的“助产者”,是客观叙事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不过分将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外露,像朋友一样去引导当事人说出故事,他们充当着外叙述者的角色,提问促进当事人(即内叙述者)说出自己的故事,让观众跟随故事去判断是非曲直。

2嘉宾。

这种叙事者的基本特征是:叙事者存在于叙事事件中,他所叙述的事件就是亲身经历的事件。

《人间》栏目由主景区首先展现故事开端,介绍嘉宾。穿插VTR方式推进故事进展,这中间状况区出现的意外人物和意外事件将不断打破主景区的故事进程,并在转折点上推动故事再发展,最终推向故事结局,请出专家嘉宾。例如《我该嫁给谁》一期邀请了小燕、金磊和家根三个当事人。以及小燕的母亲,然后现场对故事进行层层解析。按照惯例,故事结尾,为了给当事人一个建议,节目组还请出了法律专家曹姗对故事给以专业意见。专家系统是建立在理性而不是传统基础之上,是以普遍性的知识而不是以社区习惯为指导。以细致准确的评估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越来越眼花缭乱的世界,这种专家系统无疑会给越来越无所适从无从判断的大众所信任。根据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划分,三个当事人及母亲属于同叙述者,亲自说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引起受众的共鸣:而主持人和专家则属于异叙述者,凌驾于故事之上,掌握故事的全部线索和各类人物的隐秘,对故事作详尽全面的解说。

《传奇故事》由于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嘉宾”是以拍摄资料的方式被播出的,严格意义上也许并不能称之为嘉宾。《传奇故事》本质上属于新闻节目,这就使得节目呈现了两个“真实”:一个是事件本身的真实,一个是节目传播的真实。节目中导人的讲述者的理解和重新解构多少还存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成为本节目新闻价值存在的关键。节目采取的叙述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例如《“糊涂”母子荒唐情》中,记者对栾桂英及其儿子、女儿、儿媳、女婿进行采访后,还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做了侧面了解,这些看似无意的安排都能让观众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感。

虽然两个栏目的“嘉宾”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他们都在亲自讲述各自的故事。然而,也由于《人间》演播厅方式的讲述,所以从情感上讲,故事的真实性会更令人信服。而《传奇故事》则更像对采访资料的后期整理、删减和加工,人工痕迹要比《人间》更明显。

3,观众。

电视谈话节目篇3

关键词:电视娱乐谈话节目 本土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追求的满足,国人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电视作为一种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81%,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为了争抢更多的受众,电视台更是煞费苦心,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开辟各种节目类型。而这其中,娱乐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成功的例子可谓是屈指可数,如何在原有节目形态的基础上增加本土化的元素则显得尤为重要。

1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近年的兴起及成功范例

1996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实话实说》,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创办了《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这几档谈话类节目的成功使得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在电视上大行其道。之后几年谈话节目的娱乐化泛滥、电视人观念的转变与大环境的改变有着很大关系。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①199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广电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要求全面推进以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制度改革。具备宣传喉舌和文化属性的传媒机构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电视台只有在收视竞争中领先一步才能获得观众的青睐,这样才能受到广告商的垂青,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如何获得高收视率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人们对观看电视的需求已经从最初娱乐消遣为主上升到消遣娱乐和获取新闻两方面为主,但电视相对于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仍然较低。电视所具备的画面感现场感强、丰富全面等优势更加适合谈话类节目娱乐化的呈现,使观众感觉嘉宾就在眼前,更有身临其境与嘉宾近距离接触的感觉。

②“泛娱乐化”潮流的趋势。中国的媒体在发展初期都承担着新闻舆论工具,***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功能,随着***治的民主,经济的开放,作为节目来说,一些乏味的信息和刻板的说教,已不再是大众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乐”的生动化、娱乐化的节目。所以受众的影响促使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风促使了谈话类节目的娱乐化。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在各大电视台节目策划人眼中大放光芒,从而纷纷涌现。

顺着这股潮流,很多电视台推出谈话类节目。2000年推出的《聊天》,2001年推出的《对话》和《超级访问》就成为内地同类型节目中的佼佼者。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台湾很多综艺节目进入内地观众的视野,如《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娱乐百分百》等等。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深夜播出的娱乐谈话类节目《幸福晚点名》,虽然与台湾中天综合台《大学生了没》在节目形式上极其相似,但在本土化方面下足了功夫,仍可以看作是成功的例子。

2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土化的特点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注重娱乐性,节目本身就相对轻松,观众易于接受。加之节目在嘉宾选择、话题设置贴合本土化,受众自然就会有亲切感。例如有些话题“明星的叛逆青春”、“明星搭机过海关”等话题也是普通人常遇到的,这样一方面在话题上有亲近感,另一方面普通人也想了解明星的生活,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所以我认为,娱乐谈话类节目的本土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受众,受众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本土化的节目也存在自己的劣势。如果只注重一味的本土化,迎合了当地受众,在其他地方的受众数量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各地的生活文化有着差异,例如黑龙江卫视的《本山大本营》,如果不了解东北人的说话习惯,没看过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的观众就很难融入其中了解人物的关系,所以《本山大本营》在北方的观众肯定多于南方,收视率在南方肯定不如北方。

3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土化方面改进措施

任何电视节目的兴衰存亡都和受众心理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只有满足了最大多数受众的收视心理需求,一个节目才能生存、发展。随着内地电视业的发展,虽然它的***治使命和行***方式依然存在,但是它更可以被看作是以节目为内容、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所以,在保证大的方针***策方向上的正确之外,如何吸引受众就变得很重要。现在,就我的认识谈谈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在本土化上改进的几点措施:

3.1 保留必要的本土化。虽然很多港台节目很成功,但是成功不能复制,不能一味效仿,所以应当在主持人驾驭话题能力、节目话题设置方面下功夫。

3.1.1 主持人方面: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担任的角色随着谈话角度、谈话内容、谈话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大致来看可以分为讲述者、引导者、求救者、聆听者和统帅者五种角色。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如果不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节目不同进程中的身份,以及所负担的具体责任,那显然不可能在临场主持中对节目起到应起的作用。主持人在谈话期间注意引导嘉宾时的技巧性,主持人的文化内涵也要以内地的儒家思想为主,审美习惯以内地为标准。并且“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使得媒体遵循***性原则,所以主持人在引导话题时要注意回避敏感问题,也要避免低俗化。

3.1.2 节目话题设置:在话题上加入观众所喜爱的原生态元素,多挖掘民间资源与传统资源,多一些原创性的因素。在提倡自然的现代社会,电视观众看惯了荧幕上那些包装精致的演艺秀,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更希望看到加入了本土化元素的“真实电视”。所以在话题设置上应当注意观众喜欢的话题。

3.2 在本土化方面做出改进措施。

3.2.1 节目话题设置:为了争取更多的收视率,在本土化基础上应当有所改进,可以在***策允许基础上学习港台节目的模式,结合内地的文化,设置一些受众关注的话题。例如《幸福晚点名》,虽然形式上与《大学生了没》很相似,但是针对内地观众作出了一些改进。如2010年5月1日的话题针对内地近年来剩男剩女问题“谁说年轻人不相亲!”就是结合了当今社会流行的话题。

3.2.2 节目包装:内地节目形式单一,许多娱乐谈话类节目只注重镜头的应用,关于字幕、现场布置、音效并不费功夫,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就以轻松娱乐为主,节目后期制作时应当利用这些元素来丰富节目,在这一点上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就做得很好,在开场加入一些说唱来表现被访者的背景话题等,而说唱正是内地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节目受众也是年轻人。现场布置也很轻松,椅子和茶几的布置感觉没有距离感。

3.2.3 电视台内部在本土化上的监督:内地节目有时在学习港台节目时会落入低俗化或者一味追求节目效果而忽视或者摒弃本土化的风格,而媒体会对大众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电视台内部应该在节目前期策划上就重视节目风格、节目内涵的设置,从开始就注重监督,避免出现一些不适宜内地电视制度的节目模式或者内容,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本土化在节目中的体现。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本土化方面从主持人谈话方式、节目话题设置、节目后期包装上加以努力,只有汲取成功节目的经验,加入自己本土化的元素才能在同类型的节目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于丽爽,宋茜.脱口成风 谈话的力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电视谈话节目篇4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 传播模式

电视谈话节目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并曾作为主要节目样态占据各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人统计过,2006年全国电视谈话节目超过200个,但大部分节目都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其中的根源是值得探讨的。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观点,本文采用叶子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方式,即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专访节目形态和谈话节目形态的统称,本文把研究范围界定在谈话节目中,即“由主持人邀集嘉宾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同时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交谈又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因此严格说来,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中融合了其他传播类型的节目样态,但这种融合到底是“大众传播的人际化”还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同时,也有观点明确指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流有质的不同,上述两种表达似乎过于简单,并没有体现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属性。

从严格意义上讲,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制作过程和播出过程,前者以传播为目的,后者是传播的真正实现,是大众传播,但传播的效果则直接决定于节目的综合制作水平。因此。孤立地对播出过程进行分析显然是不全面的。本文拟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全过程以及参与各方的传播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对其本质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找到电视谈话节目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我们先来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前期筹备、谈话现场录制和后期剪辑制作三个紧密相联的阶段。谈话节目的前期筹备是确定话题、设计谈话内容、选择节目表现方式等,这个阶段是由策划、编导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现场录制是节目的真正实施过程,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谈话交流通常以“准直播”的方式进行(大多数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没有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浓重的人际传播色彩。一般的谈话节目录制两到三个小时,而播出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所以,编导要对现场的谈话进行浓缩,并保证节目仍具有“现场谈话”感觉和氛围,这就是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

很明显,谈话节目制作是组织行为,目的就是制作一档可以播出的节目。它有严密的前期策划和管理,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时长、嘉宾的选择、话题的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的节奏、话题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时也要遵循预定的原则和规划。这一前一后的规划和删削也决定了电视谈话现场的组织传播特征。在电视谈话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谈话是以制作节目为目的的,也形成一个组织,有强烈的目的性。尽管现场交流是没有文稿的、即兴的、面对面的,反馈及时的,但主持人和嘉宾的交谈不仅仅是说给对方听的,也是为了谈给现场观众听的,更是说给电视机前的听众的,这与人际传播的自发性、随意性、自由性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平台上的播出的,这对它的可视性、艺术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播出的全过程,其传播模式可以定义为组织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的延伸——公开交谈的艺术展示。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传播模式决定其谈话现场的特定场景和氛围。传播过程的展开依托一定的社会场景,“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有不同的举止、或受到所在的地方和参加者的影响,场景的区别会影响到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现场来说,正如张颂先生提出的,场景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主持人在和现场的嘉宾交流是实境;通过媒体平台和大众交流是虚景。对此,约书亚·梅罗维茨也有类似的表述,即媒介平台使“表演的社会舞台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社会场景”,谈话现场是物理场景。媒介创造出的是“信息场景”。谈话现场的这种虚实结合的传播场景构筑了新的交往模式和传播模式。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是没有虚境的,交流对象总是可感的,确定的;电视媒体给电视谈话节目增加了“虚境”,而对这个“虚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体现了一个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崔永元讲过自己早期作为主持人参与《昨日童星》节目录制时的一个疏忽:“有个嘉宾说到张嘎子,我就想去看照片,上去了,把照片拿下来,自己看看,再给了别人”。如果是普通人际交流这一系列动作毫无问题,但当时导播立即指出,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照片拿过来,在镜头前展示一下”,“让大家看完以后,再拿过来给观众”。显然,这个所谓的疏忽就是忽略了电视的特性,没有顾及到场外观众对看照片的视觉需求,只让自己和现场观众看清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媒体创造出的这个信息场景从本质上区分了生活中的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传播,即使被大家认为是最像生活中面对面传播的电视谈话节目也从本质上和生活有了距离,不仅多出了一个信息场景,原来的物理场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两个场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杂糅在一起互相影响制约。虚境传播决定了实景传播的性质和目的,实境传播是虚境传播目的的执行。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传播关系也是复杂的,是一对对传播关系的有关联的叠加形成的一个系统的传播的网络,是一个组织传播的现场。“是否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加信息交流,是区别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参与谈话的人员是作为节目的一员参与其中的,作为节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场外观众进行交流。我们可以用***来显示谈话现场的人员状况:

如***所示:左边的平面代表电视谈话节目录制现场,右边的平面代表场外观众接受信息层面,在这个立体三角形中,先是谈话现场平面有三组一对一的传播关系: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嘉宾现场观众;每组传播关系又和剩下的那个倾听对象形成了新的传播: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嘉宾、嘉宾和现场观众主持人,这六对传播是有及时反馈的,沉默、掌声、笑声、语言都是反馈的形式。再看连接两个平面的传播关系,两个平面之间听不到反馈。每一个现场的人员组成元素都会单独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受众、嘉宾受众、现场观众受众;而现场的每组交流又会共同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和嘉宾受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受众、嘉宾和现场观众受众,最后现场所有成员集体和受众形成了传播关系:主持人和嘉宾及现场观众受众。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关系实际是两个交流过程的嵌套,即现场构成的每对交流关系又通过电视平台和场外观众构成新的交流关系,正如卞之琳《断章》里描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谈话现场,各参与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话语权也有不同的等级。这也是组织传播的特征,因为人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是平等的。虽然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参与节目的录制,但是他们节目参与的程度、在节目中的地位、话语权力大小是不同的。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始终掌控着谈话的主动权,控制着话题走向。他有提出问题,适时转换话题、打断谈话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崔永元曾在不同场合谈过他如何打断谈话而不伤害观众的妙招,当然他这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拒绝,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拱手让出谈话现场的控制权。嘉宾则只有决定是否回答的权利;现场观众为了配合节目的录制,也只能在主持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拥有话语权。

在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谈话现场是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受其传播模式的严格制约。电视谈话节目不是把私密的人际交流公布于众,而是“将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变得更加公开。”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解释的:“‘公开一公开’的事件是指那些在电子媒介的帮助下超越了空间一时间的范围,每个人都可能接触。”。因此,只分析谈话现场的面对面是不全面的,“大众传播人际化”和“人际传播的大众化”观点显然都有只针对谈话现场这个片段,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概括如下: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组织传播,其传播方式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两个部分,谈话现场是组织内传播,而组织外传播就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规定着谈话现场组织传播的目的;根据大众传播的目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流程有充分设计和规划;传播场景是对策划文案的一定程度的再现和灵动发挥,传播场景中每个个体都是节目制作团队中的成员,依照大众传播目的的规定性,以组织中的特定的身份进行沟通,享有与特定身份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认识清楚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对提高节目质量有重要启示的。

节目组的品味决定着谈话现场组织的氛围。谈话现场组织虽然是经过策划团队和主持人反复商定的结果,但是这个临时组织常常只存在几个小时便被解散了,伴随着强烈的灯光的炙烤,录像机的监控,让这些关系复杂的成员畅所欲言,形成融洽的交流气氛,难度可想而知。对谈话现场组织的有力支撑和掌控其实更多地来源于现场背后的团队的力量——节目组。组织“能创造意义,具有价值观和规范,因其共同的事件和仪式而代代相传”,所以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永元多次谈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人文精神”,认为这种组织文化才是节目品位的保障,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品味不是在谈话现场形成的,不是靠技巧支撑的,它更多地来自整个节目团队的文化品味。《艺术人生》的制片人王峥在谈到团队精神时总结为“用艺术点亮生命”,这是他们整体制作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体现。通过屏幕我们看到的是谈话现场的气氛、格调,但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节目制作集体的品位。既是策划又当过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阿忆说:“主持人临场把握固然重要,但幕后方案的力量是决定因素,它可以限制明星嘉宾的矫情和嚣张。这种结构非常像是,幕后预案布好沟渠,主持人像个拿铲的农民,嘉宾的话语水流沿着预定沟岸行走,遇到临时阻塞,农民就用铲子轻轻疏导引流。”

电视谈话节目篇5

关键词 电视;访谈节目;成功要素

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在国外被称为“talk show”,译为“脱口秀”,意即不事先准备谈话稿件,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即兴发挥。美国出版的《电视百科全书》中“谈话节目”词条中的定义是这样的:“谈话节目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我们不妨可对“电视谈话节目”作如下理解: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由主持人主持的、邀请嘉宾或观众到现场参与、以谈话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电视节目类型。谈话参与者或是讲述故事,或是就具体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而且节目必须有一定时间长度的限制。

1992年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名为《东方演播室》节目,这个节目的诞生意味着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电视领域的出现。然而由于制作与播出的地域局限,谈话节目并未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直到1996年,央视推出的《实话实说》开始了中国谈话节目的第一个辉煌。有人认为《实话实说》的成功在于它通过谈话类节目发现了人,发现了人的话语,发现了话语中的人的魅力。此后,各地电视台模仿,《实话实说》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据统计,至2001年5月我国此类节目已有179个。现在,包括电视台制作播出和***的节目公司制作发行的电视访谈节目的总量大约稳定在到250-260个的水平线上。笔者将就受众市场、内容风格、主持人等方面,,结合中国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来展开分析。

一、受众定位是谈话类节目成功的前提

现代电视节目经营基本规律是依托节目本身所吸引的收视注意来换取广告商的资金投放。广告业的逐步成熟使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的受众。因此,准确的受众市场定位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观众的观赏兴趣正在不断分化。在受众细分的时代,栏目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能生存下来。在策划一个新的栏目时,首要的是准确的受众定位,而不是模仿别人成功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它在电视访谈节目“平民化”风格兴起之时,以“真诚的开放性、观念的先锋性、交流的争论性、多元的并存性的融合”,将受众定位于“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聚焦新闻人物、企业精英、***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等成功人士,为这些精英阶层提供一个平等交流、交锋思想的对话平台。《对话》以不高的收视率拿下了较高的广告收入,实现了中央二套11点后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两个零的突破。实践证明,受众市场的准确定位,不仅使电视栏目自身获得成功,并且能够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

二、节目的内容和风格是谈话类节目的生命线

一档好的节目必须有优质内容作支撑,才能留住观众的视线。电视行业有一句这样的话:“异我者昌,类我者亡。”一档栏目没有自己的个性风格,是很难走得太远。如《艺术人生》,它的风格定位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将高雅的艺术以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嘉宾在《艺术人生》中所谈内容是大众关注的话题“个人、伴侣、儿女成为最主要的话题,友情、爱情、亲情成为倾诉的重点,在坎坷、病痛、失落前的勇气、乐观、豁达成为栏目的主旋律。”

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选择“有特殊经历的人”和“往事情怀”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秘密”,展现了该节目充满“人文关怀”的魅力。在节目制作上把握住了距离的分寸,着眼于真实、形象的个人故事,人性化的切入增加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看性,更容易让观众设身处地、融入其中。此外,还有很多谈,话类节目《对话》、《张越访谈录》、《面对面》等都有各自特色的定位。

三、主持人是成功电视栏目的灵魂

《实话实说》崔永元的机智幽默,《鲁豫有约》陈鲁豫的平和温婉,《艺术人生》朱***的循循善诱,《面对面》里王志的层层追问等等,风格各异,但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总结成功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分外重要。

1.成功的主持人需要有亲和力。

电视谈话节目创造了广阔的人际传播空间,具有很强的“即时感”,主持人的亲和力不仅可以拉近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还会得到嘉宾的信赖,打开嘉宾的话匣子,使节目变得更精彩。如《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就非常有亲和力。《实话实说》作为面向普通老百姓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符合“邻家大妈儿子”的形象。他长得不帅,嘴巴有点歪,本来化妆是可以修饰的,但他没有。就这样一个朴实的“邻居”,深受嘉宾和观众的欢迎也是意料之中。

2.倾听是交流的基础。

在谈话节目里的主持人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嘉宾是否愿意谈、真实谈是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而能否激发对方谈话兴致就需要主持人善于倾听。《鲁豫有约》的陈鲁豫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她总是注视着对方,眼神温和自然,既不会一味露出笑容,也不咄咄逼人,她的表情完全随着谈话的内容转移,很自然赢得了嘉宾的好感和信任。此外,主持人的认真倾听,还能及时对内容做出反应。因为由于主持人听得投入,思维变得敏捷,往往能抓住对方回答中有价值的东西,及时补充提问,这样不仅衔接自然,而且可以深入开掘谈话的力度,有时还有意外的收获。

3.主持人真诚地和嘉宾交流。

电视谈话节目篇6

【论文摘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200多个,其中虽然不乏精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节目却抓不住观众的眼球,拴不住观众的心。凤凰卫视于2002年1月为主持人陈鲁豫量身定做了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开放式的、深入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探究被访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与欢迎,被《时代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本文试以《鲁豫有约》为标杆,简要分析《鲁豫有约》改版前后所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分别从主持人,嘉宾选择,谈话内容等环节剖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的整体方向,为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尽快突破“瓶颈”,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之路建言献策。

引言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研究一直是业界、学界、理论界和公众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已有的各类文章和研究课题中,无论切入角度还是涉猎层面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细细数来,有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角度研究的,有从语言学、社会学、舆论学角度探讨的,还有介绍国外谈话节目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涉及的范围,遍布理念层面、操作层面、制作层面、风格层面乃至运营层面;研究的深入程度,细化到谈话节目的界定、分类、栏目的定位、选题、策划、主持、嘉宾、现场观众等要素,本文试以《鲁豫有约》为例,采用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从主持人,嘉宾选择,谈话内容等方面分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1月推出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由凤凰卫视的刘春、制片人樊庆元和策划人阿忆为陈鲁豫量身定做。长期以来,凤凰卫视致力于沟通两岸四地乃至于整个大中华“文化圈”,其全球化视野堪加称赞,再加上广泛的信息采集量和较为宽松的意识形态空间,该节目除在凤凰卫视外的全国20几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其中的得与失值得引发我们的热切关注与冷静思考。

一、电视谈话节目“谈”什么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较为特别的电视节目类型,它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所谓的脱口秀)为主体。口头语言的趣味性、话题的吸引性、谈话的深刻性和对观众产生的思考性以及对影视蒙太奇的“排斥性”为其显著特征,在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繁荣以及它对大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者们强烈关注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呢?其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呢?

1、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目前,对于谈话节目的定义并没有一种非常权威的说法,国内大多数的定义都是基于对《实话实说》模式的感性描述。按照传播学理论的观点,谈话是一种人际口语传播活动,包含了这种活动的参与者、谈话内容和交流方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信息交流手段的“以交谈的方式”。没有把“交谈”和“交谈的方式”准确地区分开来是电视谈话节目界定混乱的原因之一,这样就很容易忽视谈话节目自己的特点,从而把它与“交谈式”的其它节目类型即“谈话节目”与“谈话因素的节目”混为一谈。

张泽群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谈话人(包括特邀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里就某一问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这一定义突出了节目主持人在现场的“遥控器”角色,但对谈话节目的空间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电视谈话节目完全可以走出“象牙塔”般的演播室,回归嘉宾真实的生活空间。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对谈话节目下的定义是:“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这一定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显得过于琐碎。

笔者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正常谈话状态下,在一定的空间里,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对某一话题进行议论、探讨、评说、抒发,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主要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①  以谈话为主要内容

电话谈话节目应该以谈话为主要内容,或者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要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它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节目的看点就在谈话本身,这个要点提醒我们,做好谈话节目,着眼点首先要放在如何经营好谈话上面,而不是谈话以外的其他元素。

②  谈话是无脚本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应该是一种无脚本的,带有即兴色彩的谈话。这种即兴色彩既体现了电视媒体具有的即时传真功能特色,以一种真正“电视的”形态表现出来电视谈话节目独特的魅力,又适应了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实现社会交流的要求。

③  谈话是在严密设计基础上的即兴发挥

电视谈话毕竟是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任何无主题、散漫式的谈话都不应该划入严格意义的电视谈话节目的范畴。表面上的即兴发挥必须建立在严密设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不能“放任自流”。

④以电视媒介为载体

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也区别于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是视听双通道信息输出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2、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本质是人际传播。因为人是构成传播活动的两极,所以“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它通过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亲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谈话,以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情感,命运为话题,以关乎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批判为内容,从而启迪心智,化育情感,帮助人们怀抱精神追求的兴味去创造并且享受生活。

二、现代谈话节目的特点:以《鲁豫有约》为例

1、主持人的明星化

“明星”一词最早应该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辰之一。后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越、才华出众的人。随着时间的演化,明星被用来称呼那些在各个领域卓尔不凡的成名或成功人物。就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应该说是介于名人与明星之间的一类“特殊人物”。

(1)似明星又非明星

笼统地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为娱乐明星显然有失偏颇,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因为他们身处电视媒介,而媒体界又的确是个制造明星的摇篮。与其他类型的明星不同,主持人既是电视节目打造出来的,也是观众普遍认同的结果。

谈话节目经常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些明星效应的味道。例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的收视率,以节目声誉提升主持人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以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陈鲁豫这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明星,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他们又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明星。

(2)师出名门,才华横溢

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198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五年的专业学习,为主持事业打了坚实的基础。她1991年5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荣获第一名,由此步入电视领域。1991年-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多种类型的固定栏目以及大型专题节目和玩会。1994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十佳主持人。1995年被评为华语电视界金奖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1996年3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先后主持《凤凰早班车》《相聚凤凰台》。陈鲁豫加盟凤凰卫视以前是中央电视台旅游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中文台担纲主持的节目有:《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戴安娜王妃葬礼直播》即时旁述,《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厅》《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0年曾被选为“2000年最佳女主持”。

师出名门的陈鲁豫诲书不倦,身上洋溢着脱俗的知识女性气息,她是一个美女主播更是一个才女主持。

(3)年轻化,精英化

年轻化、精英化是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杨澜到陈鲁豫,从沈冰到许戈辉,从白岩松到胡一虎等等都是年轻面孔。这些所谓学院派的年轻主持人正在成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队伍的精英骨干,他们凭借流利的英语展开访谈,其双语主持风格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信息反馈表明,年轻观众占了很大的比重。

2、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鲁豫有约》的访谈对象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娱乐。其中,几乎每个被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抑或是名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杆示范作用。2009年初,李咏担任主持人的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也沿袭了这种嘉宾精英化和名人化的创作思路与表现风格,事实证明,卓有成效。

3、内容丰富多彩

(1)嘉宾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故事

《鲁豫有约》每期节目所采访的嘉宾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感悟。观众在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人生经验的同时,对人生与社会产生思考与反省。对于《鲁豫有约》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嘉宾多为名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有故事的人。《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提供了个人心理需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里秘密心态的平台。

(2)话题选择的特殊性与敏感性

《鲁豫有约》对于边缘另类人群、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等类别话题的选择使其显得与众不同。例如,在《拉拉的故事》里,鲁豫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女同性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通过电视谈话节目的表达形式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更是拓宽了话题选择的范围,加大了对当下热点问题和焦点新闻的关注度,如针对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而推出的“选秀故事”;关注整容的“我为整容狂”。以及之前节目中的“人体模特”和“胖美人旋风”等等,这些紧贴人们日常生活热点的话题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三、由《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策略

1、《鲁豫有约》改版前后对比

(1)表现形式与播出方式的多样化

鲁豫曾说过,要把自己的谈话节目打造成中国的《奥普拉秀》,这在《鲁豫有约》2005年改版之后应该说初现端倪。

例如,节目播出量从周播改为日播,由原来单一在凤凰卫视播出到在凤凰卫视与全国28家城市电视台共同播出。

节目形态上,从一对一主持人走出去式的专访到把讲述对象请进演播室的谈话;“周末版”《鲁豫有约》没有固定的演播室,没有现场观众,由鲁豫和嘉宾一对一的谈话;“日播版”《鲁豫有约》则把谈话改在1200平米的演播厅进行,现场观众达300多人。

(2)节目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改版前《鲁豫有约》寻找、接触、访问的是一个个过去在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边缘人群或经历重大变故的人。在众多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就是凭着这一点脱颖而出的;改版后《鲁豫有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礼短,但这种家长礼短中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种基于改成日播的谈话节目而扩大题材的考虑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档有着比较高的文化品味的栏目的这种低姿态,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一种悲哀。

(3)节目制作机制的市场化

改成“日播版”后的《鲁豫有约》由专门成立的能量影视传播公司制作发行,这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转换节目制作体制。《鲁豫有约》节目的广告不再由凤凰卫视广告部统一销售、播出和管理,改为栏目组自己与赞助商、广告商联系取得冠名,栏目组***核算、自负盈亏。制播分离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透过《鲁豫有约》改版的前生今世,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档优秀的电视谈话栏目生存发展的背后的艰辛与无奈,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在追求品牌化、知名度、公信力和美誉度等方面的两难境地。

2、节目本身所具有的发展优势

(1)采访风格

主持人是最容易被识别的栏目标志,也是观众依赖性很强的节目元素。凤凰卫视董事局***兼行***总裁刘长乐提到陈鲁豫时这样说道:“为何嘉宾面对鲁豫时总能够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原因有三,一个是她准确的提问,提问是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鲁豫把握的都很准确;第三个就是她的温和的聆听。“鲁豫在采访过程中,善于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的心弦。”比如在《“神奇教练”马俊仁》这期节目中,鲁豫从对马俊仁对弟子的感情出发,简单的说了一句“你觉得都是小孩”,触动了嘉宾的心弦,马俊仁言不由衷地说出了堆积多年的心里话。

“邻家女孩般”“谦和的倾听”是鲁豫在做《鲁豫有约》这档谈话节目时为自己打造出来的个性化标签。现在已经进而成为鲁豫个人的形象化标签了,观众提到知名主持人陈鲁豫就会产生的“品牌联想”。鲁豫独特的采访风格是《鲁豫有约》与其他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差异化”,也是该节目的一个特殊看点。

(2)沟通技巧

人格化传播的特定形式要求主持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冲破大众媒介所造成的受众情感障碍,营造一个充满亲近感和人情味的传播环境。人们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况下放松自然的进行沟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许还要刻意地维护自身的形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表述观点时词不达意或避重就轻。鲁豫就努力营造“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比如在鲁豫采访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志老人时是这样开头的:“来,梅老您坐在这儿,我们打扰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啊?”一个令被访者很和谐的谈话就此开始了。梅老说:“不要紧的,我恐怕配合不好。”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围绕梅志老人写的《胡风传》和《我陪胡风坐牢》这两本书的回忆之中。

(3)“讲故事”的方法

李德来(光线传媒副总裁)谈《鲁豫有约》时说道:“在国内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是唯一的可以消除所有嘉宾在这个栏目里不同身份的,有一些栏目专门是明星,有的专门是平民,但是在《鲁豫有约》这个栏目里,包容度是非常大的,是一个全民访谈的节目。”为什么《鲁豫有约》节目能有这么大的包容度呢?笔者认为这完全归功于当初栏目内容定位时时提出的口号---“说出你的故事”。

“说故事”保证了选题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人人身上都有故事,陈鲁豫曾说过:“说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原则上是一个曾经大起大落、身上有故事的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 能给人以启迪。”判断约请嘉宾的标准是“故事”而不是“身份”,这让《鲁豫有约》的题材真正达到了“用之不竭”的程度。

3、改版后所面临的问题

(1)日播的节目量----节目制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周播的节目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每一次的制作,改成日播节目之后,为了赶凑备播的节目量,往往会拉长一个选题的播出时间,制作成上下甚至是上中下集的形式,如对张惠妹、周华健、张学友等娱乐明星的采访。考虑到明星效应本身的吸引力,制作成了三期节目播出,精彩部分相对就不会特别突出,节奏也会稍显拖沓。

(2)播出平台大制约相对也大

话题对于一个谈话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崔永元把困扰《实话实说》话题最大的问题归结为“禁区”,他说:“我们有很多宣传的禁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困扰。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没法谈。”《鲁豫有约》之所以能很快地在众多谈话节目中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凤凰卫视海外媒体的话语空间优势,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大量央视大台里看不到的***人物,但由于节目现在的播出范围扩展到了全国20多家省级城市电视台,话题的选择上很难打出能吸引人的“擦边球”了。

(3)制播分离---盈利成为根本前提

制播分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自筹资金制作节目和维持整个节目组健康运转,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将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四、电视谈话节目发展之我见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势头迅猛。虽然不乏精品佳作,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的确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展望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巨大潜力尚待开发,在话题设置的广度、交流探讨的深度以及状态过程展示的现场真实程度等方面亟待改进语提高。一言以蔽之,电视谈话节目要想保持畅销的良好势头,除了找准话题,深挖内涵和节目包装之外,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节目的品位,保持节目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势。

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话题选择比较拘谨和狭窄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谈话节目选题不太敢过多地涉及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虽然大多数电视台都遵循“三贴近”的选题准则,但是,这种贴近却与观众的内心期待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某位公民在转让火车票的时候,多加了27元的成本费,被铁路警方以非法倒卖有价证卷起诉,这位公民大惑不解,当庭质问法官,火车站售票处办理退票收取20%的手续费算不算倒票行为?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一旦遭遇此类选题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

(2)参与电视谈话节目录制的人不愿或者不敢说真话

嘉宾、观众乃至主持人不敢说真话,顾忌太多,生怕招惹麻烦。比起《鲁豫有约》的宽松环境,我们的主持人、嘉宾包括现场观众普遍觉得缺乏必要的话语空间,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绳索捆绑着思维与表达。说到底,这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所谓处事哲学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是关于火车票的案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第一时间》的“马宾读报”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其他谈话节目对此却噤若寒蝉,无人问津。

(3)高举个性化的旗号,大行雷同化脸谱化之风

在电视节目创作领域,适度的模仿与借鉴无可厚非,尤其是本土化式的模仿也不乏成功的范例(比如《快乐大本营》、《非常6+1》)。但是,在信息时代,看电视似乎已经演变成人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观众不停的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加上电视频道繁多,电视节目娱乐化、感官化倾向养成了受众的浮躁心理,在这种情形下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要求无疑更高了。由此个性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应对策略。遗憾的是,克隆、模仿之风叶悄然而起,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选题雷同、手法相似,就连场景的布置也近乎一致,如此,何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又如何不让观众大倒胃口?

那么,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如何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迎接各个方面的挑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地进而步入良性发展之路呢?笔者经过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特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全面提升主持人涵养,逐步推行主持人负责制

主持人一方面是节目的组织者,同时又是一个栏目的形象代表。不夸张地说,主持人就是栏目的核心和灵魂。从目前情况来看,主持人整体水平不高,非常成熟的主持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既有主持人的问题,也有主持人的发挥空间特别是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主持人没有魅力,谈话的魅力自然就受到影响。一个好的主持人需要有较强的现场把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特别是对所谈论或要进行的节目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遗憾的是,有些谈话节目主持人,对话题既无了解又无体验更无热情。倾听别人的谈话,要么听不见、听不进,要么就是听不懂。总之,一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要真诚、睿智,而且还要有幽默感、同情心。实际上现在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出色的主持人往往都在这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我认为,主持人必须是一个“亲切、亲近、亲和”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逐步推行主持人负责制才会落到实处,《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等优秀分子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2、推进栏目个性化进程,打造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的品牌栏目

一个高收视率的栏目必定是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的。栏目的个性是综合性的,是完成后的印象。具体操作应该是在策划时就定下基调,从选题、报道方式、镜头画面到主持人的外形、学识、气质都应考虑周全,使它们协调一致。成功的结果总是栏目与名记者、主持相得益彰。在此,林木定位至关紧要。栏目的定位与栏目的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栏目的定位有两类,一类是栏目受众定位,另一类是根据选题范围定位。纵观我国成功的电视栏目,其实现栏目个性化的途径不外是:以内容制胜的,例如《今日说法》;以栏目选题的独特角度而取胜的,例如《对话》《面对面》。惟其个性突出、风格鲜明才有可能打造出令人百看不厌的品牌栏目。(央视的《艺术人生》《焦点访谈》等就是知名栏目、品牌栏目)

3、实行制播分离,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目前,电视市场呈现的是一个不等边多角形的形态,节目制作与播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深圳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徐奔奔认为:“‘造船’不如‘买船’。”笔者也认为,电视节目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应该是一种不容逆转的趋势。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采取全社会办电视的作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确切地说就是采用制播分离的生产模式,打破原有的电视台垄断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格局,形成一种以质量求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局面,把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当然,分工必须十分明确,电视台把握舆论导向关口,甚至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按需供货。同时也可以采取由节目制作机构依据市场需求,也就是观众的收视需求,自行确定节目式样和内容,电视节目播出机构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购买。如此,通过良性竞争产生的节目就一定会更加接近社会、贴近生活、亲近观众,也才能产生更加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结语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为不同观点、多种声音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既是中国电视节目体制与理念革新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民主的证明。电视谈话节目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传递着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感受与思考,记录着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与话语的流变,同时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相对于国外电视谈话节目占到其电视节目播出总量的40%,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竞争必定会更加激烈,这就要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者们必须要***思想,转换观念,与时俱进,科学决策,果敢行动,把此种节目类型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经过不懈努力,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笔者对此坚信不疑。

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认真观看了大量谈话节目,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理论著作。由于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特别是从理论高度层面的理解尚显粗浅,不足和偏颇在所难免,恳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张泽群《脱口而出—浅谈电视谈话节目》1996年5月17—19

王怡林《脱口成“秀”》 2006年1月

曹牧星《对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点思考》2006年第05期

王铮《解读<艺术人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p21-2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第二版

徐舫州 徐帆 《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苗 《解读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谈话节目篇7

如今,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占据了各级电视台、各个家庭大大小小的电视屏幕,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奇观,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受众对谈话节目的需求会增加。另外此类节目成本低,容量丰厚,社会价值较大,正逐步成为我国各电视媒体占领收视市场的杀手锏。

依据谈话的结构形式,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议论型和叙事型。议论型的谈话节目,是就某一抽象话题,通过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讨论、辩论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锋。节目最后一般没有定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这样不仅更为生动感人,而且符合中国受众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从而吸引更多受众。《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超级访问》、《名人面对面》、《朋友》、《流金岁月》、《可凡倾听》、《往事》、《名将之约》等都属于该类型。总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中,议论型的节目并不多,大多都是叙事型的。可是在百余档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中,能保持常胜不衰、持续保持较高收视率和群众满意度的却很少,只有《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往事》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因此,探析优秀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永葆魅力的成功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其它百余档谈话节目以借鉴,更关系到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总体质量和生死存亡。

通过大量电视谈话节目文本的观摩和对相关文献的钻研,我们可以发现,一档成功的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注重交流的感情内涵,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成功的叙事型谈话节目,无一例外都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诉说感情,以此满足观众情感交流的需求。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充斥着惶惑与焦虑。他们不再满足于日渐狭小的话语空间,热烈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希求通过交流,沟通彼此的思想感情,释放内心的压抑与苦痛,达到相互理解,获得情感的支撑,以增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命活力。

这些叙事型谈话节目都牢牢地把握住了电视受众的这一需求,采用平民化视角,着眼于嘉宾和每一个普通人相通的人生处境,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打动每一位观众,用朋友般的真诚触摸彼此的心灵。在质朴、诚挚的氛围中,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和嘉宾一起重温生命中那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分享人生经历中的美好与感动。这样既满足了观众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需要,同时还能使观众郁积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轻松舒畅的。

当然,要想让观众在看节目时心灵受到触动,就必须要有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成功的叙事型谈话节目的编导们都能够找寻到嘉宾人生中几个典型和重要的事件,抓住几个有意义的小细节和有趣的兴奋点。这样从人物的命运历程、生存状态、七情六欲、生命感悟上去探讨人生真谛的节目内容,拉近了观众与嘉宾心灵的距离,使他们心灵相通,情感交融,使观众能够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且戏剧化的、悬念迭起的对比叙述,以情动人,更是很快把观众吸引到谈话氛围中,观众就能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参与,与谈话叙事者形成水融的默契。

2.选取有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的人作为谈话嘉宾。话题的选择对于一档有追求、有品位的谈话节目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话题的选择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有意味。综观那些优秀叙事型谈话节目经常采访的嘉宾,可以大致看出它们谈论话题的类型选择:(1)明星和名人;(2)当下热点新闻人物;(3)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4)经历人生重大变故的普通人;(5)幕后英雄等等。节目正是通过展示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丰富精彩的人生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启发观众思考,让观众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经验。

3.主持人要有智慧和个人魅力,要善于倾听和发问,要能够用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营造出民主开放的谈话平台,使嘉宾和观众畅所欲言。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灵魂和核心,他们控制着节目的整体节奏,他们的水平和魅力决定着谈话节目的风格与成败。与其它栏目类型的主持人相比,谈话栏目的主持人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栏目的形象,是观众直接审视的对象。成功的叙事型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有着这种潜质,他们在业界和观众心目中都有着良好的形象。优秀叙事型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的共同点是都非常善于倾听。在与年龄相仿的嘉宾谈话的时候,在与比自己小得多的青少年聊天的时候,他们更像一个兄长或姐姐。他们就象是观众的代表,在倾听过程中,感动时会流下眼泪,悲伤时会神情严肃,高兴时会放声大笑。

善于倾听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更要善于把握时机,智慧地发问。有无问话的技巧更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优劣的标志。细数成功的叙事型谈话节目主持人,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主持《艺术人生》的朱***、主持《杨澜访谈录》的杨澜、主持《鲁豫有约》的陈鲁豫……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提问的高手。

总之,以上三点只是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但仅仅具备这三点还是远远不够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人员只有兼顾每一个环节,把应该注意的每个细节都做好,才能制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创造出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电视谈话节目篇8

这似乎是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因为“谈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那么为什么电视谈话节目能受到观众如此的青睐,甚至连那些视“肥皂剧”为最爱的家庭主妇都能够拿起遥控器转向电视谈话节目?到底电视谈话节目的魅力何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谈话类节目脱胎于西方电视传媒,它原名叫做“脱口秀”,是英文“talkshow”的音译。而“show”有表演、展示的意思。顾名思义,谈话节目就是对谈话的一种展示,区别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谈话。简言之就是由电视台提供一个谈话的平台,让那些参与谈话节目的人向大众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然是表演、展示,那么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就应该既有表演者,也有观众了。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电视谈话节目的声音能够如此洪亮,响彻大江南北,自然是因为观众和电视谈话节目这两个“巴掌”一拍即合了。

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概念,美国著名谈话节目“60分钟”的创办人唐・休伊特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他在接受我国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节目,让观众忘记遥控器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电视谈话节目是如何让观众忘记遥控器的存在的。一档电视节目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节目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节目内容有我们所关心的人或者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天天看新闻,是因为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这万千变化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是不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们每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是因为它会告诉我们第二天出行是否要带雨具,是否要防寒避暑。所以说,节目内容是灵魂和重点所在。那么电视谈话节目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呢?《今日说法》每期一个案例,讲述一个受害人的故事,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艺术人生》给我们展示了艺术界众多闪亮明星如歌的人生,呈现了这些不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令人心仪的艺术内涵。通过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感记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生中的可贵之处。

第二个原因就是,电视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它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让人们在短时间内知晓远在天涯的事情,它的节目更是作为一种娱乐产品被大众普遍消费着。那就是说看了节目之后不仅能接受信息,而且还能让人愉悦。为什么那些“韩剧”会有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什么《还珠格格》能够让“小燕子”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它轻松、简单,能让人们在劳累了一整天之后,可以什么都不用想,躺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开怀大笑。或许有很多人对于朱***在《艺术人生》里的煽情的情节表示不满,但是它的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证明了故事的力量。只有讲好了故事,才会把观众真正地吸引住,忘记身边的遥控器。

新闻时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把握世界动态的信息需求,名人轶事是为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的需要。是不是仅仅有这些就够了呢?当然不是,所以电视节目还要具备第三样功能,那就是满足人们“说”的欲望。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于信息传播的过程曾经提出著名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公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效果。但是随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公式存在着一个要素的缺失,那就是“反馈”。这也就是说信息的传播并不是传播者努力就可以收到完美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接受者的配合。这也就证明了信息的双向循环互动的效果远比单向现行的流动要好。所以,电视节目的传播流程并不是到了观众接受这个阶段就算结束了的。观众不仅仅要“看”还要“说”。那么怎么让观众发出声音呢?当然不可能让每一个观众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我们的很多电视谈话节目就加入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提供给观众一个“说”的平台,不管是热线电话还是聊天室,都能让你“说”出来。所以我们的热线电话才会那么火爆,因为你在看节目的同时还能作为参与者分享节目的感受,在那么多人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文章前边提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问题。既然内容和形式都能够满足观众要求,观众也乐意看,那么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决定开办一个新的栏目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济收益。很显然做一档谈话节目远比做一部纪录片、策划一部专题片的花费少得多。很多的电视谈话节目,就是一个主持人,摆上一张桌子,加上几把椅子,邀请几位嘉宾,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谈上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一套节目就可以录制完成了。当然,真正做起谈话类节目并没有笔者说的这么轻松,但是跟拍纪录片、专题片比起来,其外在投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像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栏目,就是电视谈话节目低成本高收益很好的例证。主持人以500美元购买的一把转椅,一张桌子,还有嘉宾的一把椅子,就是如此简单的摆设,但是却为凤凰卫视带来了极为丰厚的收益。这个节目的开创者――曹景行先生至今仍然不敢相信最初国内的一家烟草公司就能以5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当年度剩下的广告时间,而到了2004年,《时事开讲》的广告价格已经升到了6000多万元。“院长”王纪言更是肯定地承认,凤凰一半以上的谈话类节目,直接成本投入几乎为零,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运作,但收益却十分巨大。

电视谈话节目篇9

关键词:电视谈话类节目,特点,主持艺术《鲁豫有约》

 

本文以《鲁豫有约》为实例,试从节目特点、话题内容以及主持风格等方面探究一下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走向成功之路。

一、普通电视谈话节目的自身特点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以电视媒介作为传播手段,将人们熟悉和感兴趣的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亲近、自然的谈话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1、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谈话内容通常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或热点人物作为谈话的主题,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2、有很强的感染力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像、画面、音乐声响等丰富的信息传播符号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使台上嘉宾主持与台下观众距离拉近,更容易形成互动。

3、利用生动的背景材料

电视谈话类节目录制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像、画面等传播符号插入一些必要的背景音像资料,给观众一种真实、形象的感觉,进而更好的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人物特有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二、《鲁豫有约》节目的特点

1、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增添节目名气

陈鲁豫是凤凰卫视的主播,她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先后主持过《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室》等栏目,并以她的“人情味”成功塑造了一种亲和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认可,《鲁豫有约》以陈鲁豫的名字命名无疑为这档栏目增添了不少名气和人气。同时,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一档节目也可以从主观上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一种亲切温馨的“第一感觉”。

2、主持人的“时尚化”和“年轻化”

注意观察的朋友会发现,现代的谈话类节目普遍的特点就是主持人的“年轻化”,这使得他们主持的节目更有活力,像陈鲁豫,杨澜、沈冰等,他们因为年轻,所以更容易去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新的观点,而这些“新”的东西,就可以让他们主持的节目变得与众不同,更具魅力。免费论文。现代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般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还可以凭借自身流利的英语对不同语种的名人进行访谈,这一点也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与此同时,主持人的时尚装扮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新潮动作也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引得他们纷纷效仿。

3、谈话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

《鲁豫有约》访问的对象都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人群,她曾访问过的名人包括***的外孙女孔东梅、奥运跳水冠***田亮、90后平民英雄,以及当红小生文章等知名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传奇的故事和独到的人格魅力,而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名人秘密窥探的好奇心理。

另外,《鲁豫有约》在话题选择上还能注意到社会上的边缘人群和敏感话题。如对当今“蚁族”人群的关注采访,通过三个“蚁族”代表真实的生活陈述和面对面的交流反映了大学毕业生艰难的处境,触痛了社会的某一敏感神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拉拉的故事》里,鲁豫又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通过电视谈话节目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新改版的《鲁豫有约》则更是拓宽了谈话涉及的领域,不局限于名人名事,而是紧紧跟进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现象,如关注整容的“我为整容狂”,以及以前节目中的“胖美人旋风”等等,这些话题受到观众的欢迎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鲁豫的主持艺术

1、个性化的谈话风格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之外,还要求主持人有良好的镜头感,机智、幽默的气质和自如的谈吐。鲁豫在做节目时以“邻家女孩”的形象出现在嘉宾和观众面前,并能以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去认真倾听嘉宾的谈话,又不失时机的及时发问,该笑的时候放声大笑,伤心感动的时候真情洒泪,这种真性情无疑使她和嘉宾、受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一层。

2、沟通技巧的运用

电视谈话类节目因其自身特点往往不能使人像平常谈话那样放松自然,有的人可能还要刻意的去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些都会影响到谈话的质量,而鲁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她在每次节目的开头,都会以一个拥抱或者一句简单的问候来拉近嘉宾的距离,给嘉宾一个放松的心情。

3、“说”出你的故事

鲁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无论名人还是普通的百姓,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而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鲁豫有约》栏目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资源。也使得这个栏目内容逐渐成为一个全民访谈的栏目。

正像光线传媒副总裁李德来在谈到《鲁豫有约》时说道的那样:“在国内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是唯一的可以消除所有嘉宾在这个栏目里不同身份的,有一些栏目专门是明星,有的专门是平民,但是在《鲁豫有约》这个栏目里,包容度是非常大的,是一个全民访谈的节目。”

四、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要诀

1、注重感情交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缺少并渴求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和关注,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抓住这一受众需求,采取平民化的形象定位,关注于每一位嘉宾身上与普通百姓相通的人生境遇,让观众与嘉宾一同分享生命中的感动,进而使他们讲述的故事和观众产生共鸣,并把观众吸引到谈话当中,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效用。

2、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又不甚了解的故事嘉宾

话题的选择对节目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重要因素。话题的选择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深刻的意味,以《鲁豫有约》为例,谈论话题的内容概括起来也就有以下几种:(1)明星及其名人(2)有特殊历史背景的人物(3)经历某一重大事件的普通人等等,他们身上有很多人们想去了解学习的故事,所以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也很有访谈意义。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3、主持人独到的人格魅力

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与否由一半的因素取决于主持人的主持魅力,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形象,是观众直接审判的对象,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懂得善于倾听,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谦和、尊重的感觉,在倾听的时候,要学会用心感受,走进嘉宾的内心世界。除了倾听,还要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发问,提出观众心中所想的问题,为观众“谋取福利”。

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亲切的沟通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加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也拉近了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心灵距离。然而,纵观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无论从节目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涵养,紧跟时代潮流,把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推向一个更高更强的平台。

电视谈话节目篇10

综观国内外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和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电视谈话节目每个话题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往往呈现为板块或者块状状态,因此,又可以称为板块或者块状展开的话题结构。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以板块为单元,单元内的容量比较大,但单元的数量比较小;二是板块之间在内容上相对***;三是板块之间有时是***的,带有跳跃性特征,有时会自然过渡。比如《艺术人生》播出的《成龙传奇》就采用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从嘉宾的传奇经历及成就、成功之路的介绍,对生命、家庭、爱情、亲情、金钱的态度以及男人的责任等几个板块来展开话题,虽然在每个单元里可能采用了渐进式结构,但节目整体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话题。

《杨澜访谈录》里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节目时长45分钟,但是节目过程中又通过广告和下节预告将节目整体划分为四个小单元,每节约十分钟,明显地采用了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赵本山辉煌的事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承载和梳理,需要传者有选择、有焦点地将典型事迹呈现给观众。没有选择和组织的话题交织在一起,“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但无法使谈话深入,还会令观众迷惑茫然,抓不住重点,失去收看节目的兴趣。该期节目围绕着“我与春晚十九年”这一主线,编排了四个单元:赵本山带徒弟上春晚的成功和压力,赵本山自己通过上春晚的人生转折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赵本山与二人转的深厚情结和积极推广绿色二人转,赵本山如何经营刘老根大舞台和管理手下的一帮徒弟。这四个单元在内容表现的焦点上有一定差异,通过平列展开的结构进行划分,使编者在叙事上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主持人在引入话题和深入话题时更加清晰明确,观众也可以在赵本山纷繁芜杂的人生经历中从四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维度去深入了解赵本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单元组合亦讲究叙事艺术,善于设置悬念,引起观众兴趣。在各单元的过渡之间,通常编者都会针对下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吸引观众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营造一定的情境,引领他们进入具体的情境以启发思考。节目中间通过画面切入、音乐起落、解说旁白,通过电视视听元素的合理组合,使得整个节目自然分成四个小段落,虽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但不显生硬,不但能够消除节目形式的单一,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度,还能形成一种有致的节奏,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形态。渐进式结构往往呈现出线性结构形式,并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叙述单元容量小,内容相对比较零碎,但单元数量较多;第二,叙述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成为一种线索关系;第三,叙述单元之间有过渡性连接,不是大幅度切换、跳跃。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又可以划分为逻辑渐进展开结构、时间渐进展开结构、空间渐进展开结构等。使用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规律,也符合电视谈话节目的线性特征。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的引入和推进往往按照穿插于谈话过程中的背景介绍的节奏进行,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引入话题,通过嘉宾的回答确认话题,在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和推进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体上使用平列或渐进式话题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会交替运用,或在平列的模块中的单一模块会采用渐进式模块,或渐进式结构的局部又采用平列样式的方式进行材料的排列。

《杨澜访谈录》中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整体上采用的是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但在具体单元中仍采用了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例如,第二单元就是通过时间渐进展开结构来梳理和介绍赵本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从幼年失母的农村小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和轰动东三省,再到1990年登上春晚舞台赢得更大事业辉煌的重要人生转折,进而介绍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后的历年创作经历和创作感受。从1990年的小品《相亲》直到《昨天 今天 明天》之前,作品基本以说口式为主;而从1999年的《昨天 今天 明天》开始,他的表演更加自然、节目形式更加流畅、作品风格更加轻松,相较于过去的作品,是一种颠覆和进步;而2001年的《卖拐》,作品又呈现一种寓言、讽刺形式;2009年的小品《不差钱》更是反映了赵本山的创作思想――快乐是我们最大的主题。这一单元基本都是以时间渐进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观众仿佛随着节目的进行同赵本山一起成长,感受他在成长过程中跋涉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他春晚十九年来创作思路、选题和语言风格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平列与渐进结构的综合运用,使电视叙事更加生动从容,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感,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

与日常生活的谈话相比,电视谈话节目的职业话语特征使话题结构在展开的过程中具有逐级推进或者平列展开或者二者融合运用的话题结构特征,使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结构更具完整性和条理性,有助于形成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话题结构。

结语

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合理有效的话题结构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提升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尤为重要。为此,电视谈话节目在内容上讲究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富有悬念以及重视典型生活细节的同时,还应该将这些内容有机串联和架构,形成整体传播效果。话题结构不但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志,同时也是创作者与观众潜在交流后的抉择结果。这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创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建构起更具条理、叙事更为清晰的话题结构,实现电视谈话节目更大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1.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视谈话节目10篇

学习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10篇

阅读(18)

二、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2、观摩、讨论、学习,.

学习

我的小镇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小镇10篇,内容包括我的小镇故事,我的小镇文案。但是,这些特色小镇真有特色吗?都能成功吗?笔者认为,理想中的特色小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要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人口约1.3万,位于瑞士东

学习

面试口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口语10篇,内容包括面试口语自我介绍,面试口语100个。这里想说的是,除非你应聘翻译,或者一些中高层职位需要和外国人做工作交流的,一般的英语口语测试都很容易通过,不用紧张。不过HR都不喜欢这样的人:简历上写的是“英语听说

学习

爱情告白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告白10篇,内容包括爱情告白歌曲,爱情告白情感文案。3、听着春天讲到的你,我情不自禁的着迷,每一刻都有命的活力,每一分都有美的动力,每一秒都有你绽放的魅力在我心里,情长意浓。4、假如我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最闪亮的,但

学习

元宵节吃汤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吃汤圆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一段话,元宵节吃汤圆的片段有哪些。过了几分钟,我急的都等不急了,妈妈说:“别急,马上就可以盛汤圆了。不一会汤圆好了,就这样一锅沸气腾腾地汤圆就好了。好了,今天我大方,看我作文的人

学习

社会理论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理论论文,内容包括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集,社会研究论文格式范文。(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其行***力量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这就

学习

早点回家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早点回家10篇,内容包括早点回家小品,劝人早点回家。孩子们答应着跑出来。可是一离开斑***老师,孩子们就把老师的话给忘了。小虎说:“嘿,我们好不容易出来,在外面玩一会儿吧。”提议立刻得到赞成。小鸡看到湿湿的草地,高兴得蹦了

学习

薪酬计划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薪酬计划10篇,内容包括薪酬管理计划方案,薪酬计划方式有哪些。另外交通银行为参加此次“薪酬管理”计划的企业员工提供“免费套餐”优惠,包括:免除太平洋借记卡(工资卡)年费、免费开通“银信通”服务、2005年12月31日之前企业员

学习

司法理念论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司法理念论文,内容包括司法实务方面的论文推荐,关于司法现状论文。树立现代司法理念,首先应当知道何谓理念?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原理、信念或价值观。她是一种制度在构建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她是经过历

学习

你的容颜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你的容颜10篇,内容包括你的容颜美文摘抄,你的容颜在蜕变。为所有我爱的人,她们是我存在的意义,可是我还不够强大,你是否已经看到我的痛苦?也看到我带给她们的痛苦?为什么?是我不够努力。可是亲爱的人啊!我不知道往哪里走啊!在生活中

学习

实心球教学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实心球教学10篇,内容包括实心球0基础教学,实心球片段教学10分钟范例。现在的学生很希望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希望自己能够彻底的了解自己所要练习的技术原理,投掷技巧,好让自己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论教

学习

快乐无极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无极10篇,内容包括快乐无极儿童舞蹈,快乐无极文案。游戏开始了,东吴首先发球,进攻魏国。我与蜀国势力相当,而魏国则是一只菜鸟,这就是我为什么先向魏国进攻的原因。没想到魏国还挺机灵,一个扣球将球打到了蜀国。蜀国可不想吃

学习

永远的永远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永远的永远10篇,内容包括永远的永远关喆,永远的永远mv。那些永去的恒年;能够从头再来。痛断了心肠,从心底抽出,一把腐朽的残剑。当最后的承诺,都已不再那么可信。还会有哪些真心,痴情的呼唤着;不再可能的恋爱。寂寞的天空下,我似

学习

清明节文案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文案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追思文案,清明节通知文案。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文化、深化殡葬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二、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办公厅和民***部有关通知精神,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主题,建立协调高效

学习

广播电视工程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工程,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工程论文发表,广播电视工程讲解。现阶段,在我国网络技术中主要分为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个部分。在网络技术应用的背景下,网络技术的有力条件主要取决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集中处理的能力,因此现

学习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十集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老版新版电视剧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结束后文化复苏的时代,流行于西方与港台的歌曲与影视作品开始涌入国门,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感觉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使

学习

联欢晚会节目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联欢晚会节目10篇,内容包括适合联欢汇演的节目,晚会节目推荐完整版。男:各位领导女:女士们男:先生们合:大家晚上好!女:金猴腾跃辞旧岁,金鸡欢歌迎新春男:当冬日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女:当晶莹的白雪预示着美好丰年男:我们真情相约在热

学习

新年晚会节目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晚会节目10篇,内容包括适合新年晚会的节目,新年晚会适合懒人的节目推荐。女尊敬的各位来宾男各位知青朋友和网友们合大家好!女《××××联欢晚会》合正式开始!女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季,秋季和我们的年龄相似,春天象不甘

学习

广播电视专业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专业,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经典文献,广播电视学专业教材。电话:138********(手机)E-mail:最近工作[3年1个月]公司:XX有限公司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职位:广播电视编导最高学历学历: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学校:复旦

学习

晚会节目单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晚会节目单10篇,内容包括晚会节目推荐完整版,晚会节目单的内容。2歌曲《今年如此精彩》陆毅、章子怡、周迅伴舞:蝶组合及布丁果果组合3群口相声《马年颂马》侯跃文、石富宽、师胜杰、王平、刘流网络主持(出一题),现场主持解答4

学习

节目策划案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节目策划案10篇,内容包括节目策划案的范文怎么做,节目策划方案100例。二、企划动机:就目前为止,戏曲类的节目,大多生存艰难。唱念做打,选段演唱都已过于守旧,难以将戏曲推广。信、周杰伦都曾在歌曲中加入戏曲演唱,让人耳目一新。

学习

综艺节目主持稿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综艺节目主持稿10篇,内容包括综艺节目单人主持稿,娱乐节目主持稿大全。八一***壮哉,***人的回答演讲稿八一***演讲稿三在庆“八一”***拥***座谈会上的讲话八一***领导讲话稿范文领导在“八一***”***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