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10篇

儿童剧篇1

星期五的下午,中国儿童大剧院的演员将要在我们学校开展一次儿童剧,我们的心情激动极了。这次的儿童剧分为两个节目:1、《小吉普×变变变》2、《小吉普×勇救山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期盼已久的儿童剧终于开始了。只见表演的叔叔阿姨从幕 后唱着欢快的歌,蹦蹦跳跳地在台上转来转去。这时,我们完全被美妙的付有儿童乐趣的音乐陶醉了,台下不得不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叔叔拿出一根玩具胡萝卜,把它当成了火箭,在空中挥舞着。然后,两个阿姨各拿出了一个夹子和一个草莓。有趣的是:他们把胡萝卜当成身子,把两个夹子当做了一对翅膀,把两个草莓当做一对眼睛,这样,不就组成了一只小蜻蜓吗?后来, 一位阿姨把一条很大的黄袜子套在自己的手上,再在袜子的尖处粘上两颗纽扣,当做眼睛,一条黄的蛇就横空出世了。那位阿姨又拿出两条小的黑袜子和一个纽扣,她把两条黑袜子粘在“蛇”脸的两旁,把那颗纽扣粘在“蛇眼睛”正下面,这下,由一条蛇变成了一只狗了,叔叔阿姨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台下顿时传来一片掌声。不过一会儿《小吉普×变变变》就演完了。接下来,开始演《小吉普×勇救山火》了。顾名思义,小吉普就是主人公。小吉普是由吉普车改造的消防车,是新的消防车队员。它的同行有:云梯车、救护车、灭火车。他们都瞧不起小吉普,直到有一天:“叮,叮……某某山区出现大火,请迅速赶到现场。”一个人拨通了消防号码,云梯车、灭火车都到了火灾现场,但它们都爬不上陡峭的山路,只好让小吉普上去了。云梯车、灭火车都不相信小吉普会爬上山坡。小吉普才开时一点也没气儿,台下的我们不得不给它呐喊助威,结果,它在我的加油声中艰难地爬上去了,并灭了火。后来,小吉普和云梯车、救护车、灭火车成了真挚的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这次儿童剧既开发了我们的智力,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道理。

儿童剧篇2

在某一个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在过年时候才会回来与孩子们团聚在一起.于是,艾老师就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留守之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剧《留守儿童》观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儿童剧《留守儿童》观后心得体会一

星期一,我们去看儿童剧《留守儿童》。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剧很无聊,但看完后,我的感触很大。

事讲的是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有一群年幼小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亲戚看管。他们成了一群留守小孩,还组成了一个留守之家。其中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最可怜,在他9岁那年,他爸爸因为要还债外出打工,一去就是3年。小石头为了见到爸爸,他情愿挨爸爸的打。就在新年到来之际,传来小石头三年不回家的爸爸即将回家的消息,可把小石头乐坏了。可是意外发生了,小石头的爸爸在工地上由于脚手架坍塌,受了伤不能回家来看小石头。为了不让他难过,艾老师和伙伴想方设法要隐瞒这件事,但是最后还是没能瞒住。为了不让小石头失望,艾老师决定留下来陪他过年。其他的孩子也深受感动,决定一起留下来陪小石头。最后,小石头的爸爸还是回家了。

回到家中,我上网了解留守儿童,它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他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仍然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这一点使我感受到了他们比我们更加成熟,***的一面。

相比于他们,我们这些学生就显得十分幸福,我们有父母、家人的陪伴,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但我们却没有他们成熟,与他们相比,我们平时的想法与行为显得很幼稚。平时因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吵架,闹变扭,不仅伤了父母的心,且对自己的从成长有危害。记得一次,我因为买很多零食吃而被父母说了一句,就与父母僵持了几天,看到小石头为了见到爸爸,他情愿挨爸爸的打,我不禁流下了泪。我们平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父母宠成小皇帝,小公主,却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什么事都要自己处理,自己烧饭,自己洗衣,长时间下来,养成了坚韧的性格,***果断的心,这点是我们不如的。

不过,看到留守儿童的数量多大2200万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在此,我希望那些孩子的父母多回家陪陪孩子,也希望《留守小孩》能感动更多人,让社会关注这些孩子,早日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儿童剧《留守儿童》观后心得体会二

今天大课间,全校师生观看了金坛华罗庚艺术团表演的现代儿童剧《留守小孩》.

《留守小孩》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某一个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在过年时候才会回来与孩子们团聚在一起.于是,艾老师就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留守之家”,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只有一名孩子例外,他叫石头.石头的爸爸外出打工三年多了,石头从9岁开始,就再也没见过爸爸.在爸爸不在的三年里,他感到很孤独,一点儿也不喜欢这种在“家”的感觉,便渐渐养成了爱捉弄人的习惯.后来,在艾老师和别的留守儿童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家的温暖,并改正了身上所有的恶习.

看完《留守小孩》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留守儿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能过得这么开心,而我们呢?动不动就抱怨这个,嫌弃那个,经常惹父母生气.我在心里反问自己:如果你是留守儿童,你会怎样?我不禁感到十分惭愧.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不辞辛劳,多么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儿童剧《留守儿童》观后心得体会三

我看了音乐剧《留守儿童》后,我发现他们是淳朴的,是善良的,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关爱,他们有着自己的尊严,从不需要别人的过多的怜悯与施舍。

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留守之家的故事,“石头”是一个留守儿童,他和所有留守儿童一样,也缺少爱,但他们仍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文中的石头曾弄坏小伙伴的手机,点燃伙伴省钱买下来的鞭炮,惹得小伙伴们都很厌恶他,但是最后,这所有的误会都解除了,他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原谅,原来引起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他对父亲的思念,这令我的内心感到一阵酸楚,剧中的石头还万分希望他的父亲能够回到家乡来打他, “石头”是多么地想念他的爸爸啊!他不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有时甚至还会遭受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的唾弃,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地不能承受啊!

留守儿童只能够想念父母,冬天,他们堆出雪人,把雪人看成是自己的爸爸,春天他们孤独地站在门口,思念似乎永无止境,但他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坚强地存活了下来。

剧中的结尾令人高兴,石头本以为今年工作时受伤的父亲又不会来了,但是一些陌生人却把在工地上受了伤的爸爸送上了列车,将他带回了石头的家中。我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和自己的父母团聚,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张童言不知你是否曾经注意过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为了养家糊口而在外地打工赚钱,他们与爷爷奶奶相伴相守,他们就是——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去外地打工,却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享受不了父母的关爱与温暖。

儿童剧《留守儿童》观后心得体会四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有一群年幼小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亲戚看管。他们成了一群留守小孩,还组成了一个留守之家。这些小孩很可怜,其中有几个人特顽皮,因为没有父母管,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成天脏兮兮的,像个小乞丐。其中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最可怜,由于爸爸脾气暴躁,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在他9岁那年,他爸爸又因为要还债外出打工,一去就是3年。小石头为了见到爸爸,他情愿挨爸爸的打。就在新年到来之际,传来小石头三年不回家的爸爸即将回家的消息,可把小石头乐坏了。可是意外发生了,小石头的爸爸在工地上由于脚手架坍塌,受了伤不能回家来看小石头。为了不让他难过,艾老师和伙伴想方设法要隐瞒这件事,但是最后还是没能瞒住。为了不让小石头失望,艾老师决定留下来陪他过年。其他的孩子也深受感动,决定一起留下来陪小石头。最后,小石头的爸爸还是回家了。

儿童剧篇3

传统戏中有一些以反映少年儿童生活为内容的戏,例如《荀灌娘》、《岳家庄》、《安安送米》等,讲述的多是智慧少年或小英雄的故事,但这些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剧。因为它们的表现手法仍以戏曲舞台上的程式化表现形式为主,它们的受众也仍以成人观众为主体。当时还没有人专为少年儿童写他们喜闻乐见的、以反映他们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并且专门演给孩子们看的戏。

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儿童剧产生于上个世纪初,虽然当时尚无“儿童剧”之名称,但由于当时社会***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进步人士以时代背景为契机,以戏剧舞台为场地,用反映现实儿童生活的真实题材作为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不仅让人们知道了当时儿童们生活的艰辛,还以优秀少年的成长事迹,给人们带来对人生的思考。儿童剧产生的最初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观念也一直如影随形地贯穿于儿童剧的编、导、演活动中。可是到今天,关于儿童剧的教育功能,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提出,儿童剧应该沿袭产生之初的传统,紧抓孩子们对世界好奇、懵懂、认知尚不明确的时机,利用戏剧的艺术化表现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而另一方则提出,不要太高估戏剧对人所产生的作用,在经济、科技和信息等高速发展的今天,儿童剧毕竟仅属于娱乐范畴,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况且,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负担已经很重了,让他们到剧场里是为了放松情绪,愉悦心情,快乐成长,因此,现阶段应把儿童剧的娱乐性放在首要位置上。强调儿童剧首先要好看、好玩,要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孩子、娱乐孩子。这种理论乍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甚至非常合情合理,可是当一些先锋派导演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了戏剧舞美的设计、庞大的道具制作以及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繁复借鉴等方面,用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博取孩子们的笑声、赢得票房高回报的时候,很多孩子的家长却认为,这类儿童剧没有意思,只是让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傻乐呵了一阵,而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任何有意义和值得思考的东西。况且费用太高了,动辄就是七八百元的票价,普通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儿童剧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引导孩子,可现在仅仅因为看一场儿童剧。就在孩子中间显示了悬殊的贫富差距,这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一些专家亦以为,作为戏剧门类的一种,儿童剧不是把杂技、舞蹈、动物等杂糅到一起就可以称其为儿童剧的,它一定要有戏剧饱满的内涵,例如要有健康向上的主题、精彩的故事、鲜明的艺术形象等。

近几年来,关于儿童剧应不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功能放在首要位置,成为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其实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可为什么这个话题能够引起争议呢?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回顾一下在儿童剧产生。以及后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功能在儿童剧中的具体表现,以此梳理出问题的症结来。

中国儿童剧的生发和话剧这个舶来品在我国的生根发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儿童剧产生之初,并不是以***的形式出现,也并无“儿童剧”之名称,而是在当时时兴的话剧中有少数以反映少年儿童现实生活状况为内容的剧目。如1913年南开师生编演的《新少年》,写的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在得到求学机会后奋发***强。为国立功的故事。只言片语的介绍就能看出这台戏,带有很浓。厚的教育性和启发性,其教育意义与它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可剥离,由此可见,儿童剧一经出现,就与启发儿童、教育孩子相配合,成为学生们认知时世。接受新思想启蒙的一个生动学堂。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些涉及学校生活的戏,其内容也多以“修身”“养性”、“爱国”为主。对孩子们发挥着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鲁迅先生的÷声“救救孩子”引发了一场由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儿童文学风潮。《黎明》《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无不追求启发孩子、教育儿童的目:标,从而使教育功能成为儿童戏剧的主旋律。

抗战前后是儿童剧教育功能体现的高潮阶段,茅盾先生曾把这一时期的儿童戏剧总结为“抗战血泊中的一朵奇花”。此时的儿童剧已渐渐成熟。并且在国统区和***区花开两朵,各自散发着香馥的气息。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少年儿童的命运更像是巨浪滔天下的小纸船,飘荡不定。大量贫苦孤儿流落街头,有的卖报,有的当小贩,有的甚至去偷、去抢,以此来维持生计,苦苦挣扎。孩子们的苦难现状激荡起进步知识分子满腔的不平,叶圣陶、于伶、陶行知、崔巍、熊佛西、陈白尘等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戏剧和儿童文学作品。使得儿童戏剧从文学性到艺术性都有了让人振奋的进步。而***区的儿童剧也像一只飘扬着红绸带的小喇叭,吹奏着保家卫国、腐败统治的嘹亮乐章。虽然无论国统区还是***区,他们的舞台美术和道具等都极其简陋,演员们的表演也质朴有欠缺,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特殊,使得儿童剧的教育性、鼓舞性都在此时发挥到了一个高峰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剧也有过辉煌的时期,创作了大批想象力丰富的作品,表演、舞美、灯光、服装等也都大大增强了艺术性。《小兔子》《大灰狼》《马兰花》等,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传世之作。

在社会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快餐文化盛行。孩子们生活安逸的今天,儿童剧的教育功能还有用武之地吗?作为一名儿童剧演员,我不禁有些迷惑,难道在剧中现场大变活熊。用数吨重的海盗船、上百平米的彩幕和大型高科技道具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而戏剧情节和内容却简单低幼,这就能称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儿童剧吗?如果说形式大于内容、花活儿杂交就是“现代意识”,那么儿童剧和马戏的区别在哪里?《丑小鸭》被称为百年经典的原因是它“豪华的阵容和缤纷多彩的形式”吗?难道儿童剧就该是只追求形式和娱乐的“绣花枕头”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就理所当然地被娱乐取而代之吗?时下,我们真的就没有可“告诉”孩子的事情了吗,比如环境保护、克服困难、如何对待亲情友情、如何面对激烈的竞争,怎样做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新一代小公民等等。

儿童剧篇4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周围世界的文化。当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校园应成为儿童文化滋长的乐园,但学校教育却常常忽视甚至压抑了儿童文化。校园儿童文化的建设,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危机:

(一)学校教育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压制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了相互交往,形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机会,但其成人化、规范化、目的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文化的发展。

1.成年人的干涉

从事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都是成年人,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观察儿童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儿童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成年人对儿童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中的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过分的强调对儿童文化的干涉,用成人文化中的价值和标准要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生活中流行起某种游戏,教师便开始惶恐不安,甚至以影响学业为由采取压制措施,扼杀了儿童的游戏精神。

2.过分强调的规范化

学校教育有严密的组织形式、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内容,是规范化的教育活动。教师也秉承“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在严格进行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化,“两手放好,两眼看老师”的动作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为了上课标准姿态,以致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分守纪,常常让外国来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惊讶和困惑。过分强调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必然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已故国家***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对儿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忽视了儿童本性张扬和个性突显,使得儿童文化的自由与随性受到了压制。

3.过分强调目的性

学校教育是为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考试是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但却常常被本末倒置,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考虑,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目标,重视知识文化的灌输,忽略儿童本性的发展,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了儿童,使之过早与儿童文化分离,形成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的追求。

(二)现代社会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转变都给校园儿童文化带了冲击。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普遍的社会观念中,孩子被看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不注重儿童作为***个体的存在,没有看到儿童文化巨大的潜能。因此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干涉,将成人文化的观念强加与幼儿。成人社会充满了竞争,这助长了家长、学校超前教育的观念,为了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在孩童时期就以学业为衡量好孩子的判断标准,像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并主要以成绩为竞争内容,要求孩子以牺牲玩耍和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为代价学习功课;用成人文化中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约束儿童。

2.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电视占据了儿童大量的闲暇时光。不可否认,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儿童通过获得知识和信息,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过多的以来网络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缺少对周围世界的生活体验和与同伴的近距离交往。现在,电脑游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游戏,儿童越来越没有机会交往、共处,离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远。

二、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化的相通性

儿童戏剧是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一些儿童戏剧是创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蕴含了丰富的儿童文化,还有一些儿童戏剧本在创作时并不是专门以儿童为接收对象创作的,因为恰好适应儿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儿童广为接受。这些儿童戏剧都蕴含了以下儿童文化特征:

1.充满想象和创造

儿童文化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儿童戏剧的情节设计、舞台表现都恰好符合这种文化的需要。如中国儿艺的《马兰花》中,勤劳善良的小兰能够死而复活;北京儿艺的《红领巾》中,顽皮的小少先队员通过穿越时空感受***精神。作为儿童戏剧的对象,儿童也是是儿童戏剧参与者。如台湾九哥儿童剧团的《东郭、猎人、狼》中与观众的互动设计:大野狼被抓住了怎么办?儿童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需要对剧情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进行创造性思考。

2.游戏精神

儿童文化的本质精神是游戏精神,这与儿童戏剧有相通之处。戏剧本身包含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模仿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儿童通过模仿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儿童进行生活体验的途径,为儿童在真实角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如包蕾的《小熊请客》的取材,来源于儿童“过家家”的游戏。通过小熊请小猫、小狗、小鸡来家中做客,唯独没有邀请好吃懒做的狐狸的故事,使儿童在游戏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食物,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懒做的道理。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进行了生活体验。

3.扮演者的亲密交流

儿童文化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文化中的成员有一种亲密感。在儿童戏剧参与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大量体能相近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亲密感。

三、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金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儿童戏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将儿童戏剧用于教育并非新的议题,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把戏剧用于儿童教育上,进而发展成各种流派,如英国的“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等。儿童戏剧各流派的研究取向分化为“本质论”和“工具论”的角度,前者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能力;后者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当下已经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如英国的“剧场教育”中,观众参与剧场,增强了儿童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既满足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创造和表演的欲望,又强调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儿童戏剧教育走进校园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尝试并初见成效,内陆地区发展缓慢。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曾总结了香港学校的四种戏剧教育模式:将戏剧作为课外活动的学校戏剧组;将戏剧作为***科目的戏剧教育科;将戏剧作为教学法的教育戏剧;将戏剧作为学***历的教育剧场。在2001年,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的教育改革中,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了“表演艺术”课程,确立了戏剧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2012年1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戏剧纳入了艺术课程,并对九年义务教育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戏剧表演能力做出要求。在上海,面向中小学戏剧活动已经开张的红红火火,形成了“课程内戏剧教学”模式的戏剧普及教育,“课外学生社团”为主流的戏剧精英教育两种模式。湖南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戏剧教育,但并未推广普及。

结合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研究精髓和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实践经验,考虑湖南地区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可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将儿童戏剧社团融入校园。据统计,全国有3.8亿少年儿童,而专业的儿童剧团只有24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中,专业的儿童戏剧表演很难在校园中普及。结合戏剧中艺术元素的教育特性,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和表演天性,通过儿童戏剧社团的形式,将戏剧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进行专项训练,不失为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园中的儿童戏剧社团既不同于专业的儿童剧团也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戏剧活动,应兼顾活动过程和演出效果。既将戏剧作为一门***的表演艺术,也将创编、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作为儿童学习的手段。注重戏剧活动过程中儿童的自由想象和创造,通过一段时间儿童对角色的体验与诠释,儿童演员之间的交流与磨合创作出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儿童戏剧作品。通过儿童戏剧活动过程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儿童戏剧表演让更多的儿童作为观众感受儿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儿童文化。

儿童戏剧社团应注重戏剧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改编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儿童对剧本角色进行体验,可随时提出修改建议,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传达思想。通过排练中的创造性思考和尝试,儿童在戏剧情境中对角色的经验进行反复的心理体验,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通过儿童戏剧的表演满足儿童表现的欲望,使更多儿童受到儿童戏剧中蕴含的儿童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但不得不考虑到的是目前湖南地区能进行儿童戏剧排演指导的师资有限,中小学繁重的学业往往使得戏剧社团形同虚设,而许多高校校园中许多戏剧社团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儿童戏剧社团可以与高校戏剧社团合作,引入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演出,也可以借鉴高校戏剧社团的经验,儿童参与高校剧团表演,从而使部分儿童率先接受儿童戏剧教育,逐步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例如笔者所在的岳阳地区就采取儿童参与高校儿童戏剧排演的方式,并将高校儿童剧团排演的较为成熟的儿童剧引入中小学和幼儿园,以解专业儿童剧团缺乏的燃眉之急。儿童参与到高校儿童戏剧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体验,又为成年人排演的儿童戏剧注入了更丰富的儿童文化。

二是将创造性戏剧教学融入课堂。创造性戏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先驱温妮弗瑞德?沃尔德提出来的。创造性戏剧重表演的过程,不重表演的结果,主张通过文学故事戏剧化的想象、表达,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帮助儿童理解自我和社会。创造性戏剧主要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学的媒介和儿童学习。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创造性戏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儿童文化因素。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综合戏剧教育或渗透式戏剧教育两种形式。

综合性儿童戏剧教育儿童戏剧综合活动是指以儿童戏剧表演为中心,融合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符号的综合性活动。主要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或英语课堂,还可以与美术、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的衔接。如语文教材中剧本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但往往止步于分角色朗读、没有真正的融入戏剧教育。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熟悉剧本,表达台词,在美术课上进行服装、道具、舞台设计,在音乐课上为戏剧配乐,儿童必定对文学、美术、音乐都形成根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缓解了儿童戏剧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模式的执行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儿童剧篇5

【关键词】儿童剧;幼儿;情感教育

G612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已意识到:未来的儿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更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而拥有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健全人格的体现。3-6岁幼儿时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时期,更是情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儿童剧给孩子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缩影:各种各样的性格、品质,各种各样的关系,经历。孩子不一定会亲身感受所有,却能在儿童剧中体验“喜怒哀乐”多种情绪。我园在开展《儿童剧在幼儿园教育的实施与研究》课题研究中,试***以儿童剧为载体,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孩子的美好情操,健全孩子的人格品格。

一、利用儿童剧丰富台下孩子的情感

儿童剧具有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另外,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兔、乌龟、大灰狼等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π榛糜胝媸等狈Ψ治觥U庑氐阏是儿童剧中经常出现的。儿童剧不仅让孩子站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表现角色,还为台下欣赏剧情的孩子带来欢乐,引起情感共鸣。所以,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看儿童剧。孩子在看儿童剧时,剧中的情景、角色在他们眼前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是选材还是创编儿童剧,特别注意选择或编排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演绎,利用儿童剧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区分好与坏、勤劳与懒惰、善与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这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我园编排儿童剧《玩具兵的彩排》准备参加比赛。赛前在舞蹈室展演给全园孩子们观看。由于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深深被故事中玩具兵队员之间不团结,好玩有趣的斗嘴,后来经过玩具兵队长的协调,大家才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遇到问题共同努力想办法解决,互相帮忙配合才会取得彩排成功的情节吸引,还被故事中的道理潜移默化实行渗透教育。之后的一段时期,我发现我园的孩子在收拾体育器材、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忙多了,合作也多了,少了以前那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霸气。儿童剧常用温暖的爱心、奇妙的想象,用人与人、人与自然彼此的尊重、理解、沟通来感动幼儿,激发幼儿心中真、善、美的品质;通过刻画一些善良、美丽的人物形象感染幼儿,刻画一些邪恶、丑陋的人物形象并打击他们来揭露的邪恶;通过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善战胜恶的结局来感动幼儿,给幼儿以启示、信心和勇气,让幼儿坚信善良的可贵;通过张扬幼儿的幻想天性,促进幼儿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使幼儿的情感不断丰富起来。

二、演绎儿童剧让幼儿情感得到体验与表达。

儿童剧演绎过程中使幼儿体会到故事中各种角色的不同情绪情感,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情感,还为其提供了一种合理宣泄情绪的途径。无论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在激烈的故事冲突中,感受着美丽与丑恶、高尚和鄙陋。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发泄着情绪。例如,儿童剧《兔气扬眉》的演绎过程中,当可恶的大灰狼被聪明、勇敢、团结的小兔们用麻绳捆绑后极力挣扎的时候,扮演小兔的幼儿喜、乐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用喊叫、拍手、甚至在地上打滚的方式,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儿童剧的演绎还有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又如,儿童剧《白雪公主》中饰演“皇后”角色的孩子在表演时,要表现出对白雪公主的妒忌。妒忌是一种常人常有的情绪和心态,也是幼儿所具有的,像对同伴拥有漂亮衣服、新奇玩具等的嫉妒,是真实存在的,当“皇后”的饰演者表现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我们相信“皇后”的扮演者体会到世界上不止自己有这种消极情绪,其他人也具有。她只是把妒忌这种消极情绪在儿童剧演绎的过程中加以释放和克服,使妒忌的情绪得到缓解。其实,儿童剧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当幼儿饰演儿童剧时,幼儿就会感到自己的各种情感得到了理解和释放,幼儿的情感得以健康发展。

三、儿童剧作品较好地推动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很多的儿童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性,幼儿通过这些儿童剧作品的教育能够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之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儿童剧《龟兔赛跑》,这个作品形象地说明了骄兵必败的人生哲理,兔子与乌龟的比赛中具有绝对性的优势,但是由于兔子骄傲,轻视乌龟的实力,终在比赛中疏忽怠慢导致惨败。通过这个儿童剧的演绎,孩子们能够理解兔子失败源于骄傲,乌龟胜利源于不服输、坚持不懈的精神。又如,儿童剧《我就是喜欢我》,作品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人的一种心路历程。我们不要认为幼儿不懂得什么是自卑感,其实幼儿的自卑感是存在的。每个孩子可能都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漂亮。儿童剧《我就是喜欢我》中的主角“马达”的成长历程,心理历程正契合了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孩子们在欣赏儿童剧《我就是喜欢我》时暂时释放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同时,剧中人物“马达”也给了他们无限的勇气,让他们相信自己肯定有自己的长处,不要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做好自己,喜欢自己……类似这样的儿童剧都对孩子们的内在品质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对于孩子们早期性格以及生活态度的形成极为重要,儿童剧作品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

儿童剧篇6

一、轻盈单纯的萌芽期

中国戏曲虽然从元代起就已昌盛,但是古代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直到五四时期,随着儿童文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戏剧这种体裁对儿童有着极好的培育意义,儿童戏剧才应运而生。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通过视觉与听觉诉诸观众,富于直观性。对于主要凭借直观感知来思维的孩子,这种生动活泼的表演无疑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给予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逐渐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与欣赏能力。可以说,相比儿童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体裁,儿童戏剧是最能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动态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草创期,先驱者们积极运用这种最有感染力的艺术武器,极大地推进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影响,并在这一萌芽期迅速创立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早期的儿童戏剧大多以童话的内容和歌舞的形式呈现,在五四精神的沐浴下成长。1919年11月,郭沫若的第一个剧本、儿童歌剧《黎明》喜气洋洋地拉开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序幕。这出独幕剧内容十分简单,化用带有神话色彩的伊甸园的故事,由海蚌中跳出一对先觉的儿女,热烈地歌咏黎明、新生、乐园,并由群儿群女形成气势磅礴的合唱。唱词充满激情与诗意,运用象征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但含义稍嫌深奥,儿童不易理解。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来看,这幕童话剧均可看作是郭沫若那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凤凰涅》的姊妹篇。正是《黎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黎明时期的抒情浪漫基调。

五四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丰盛,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仅1922年就刊载了20多个儿童剧。其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小朋友》杂志的主编黎锦晖,他一共写过13部儿童歌舞剧,代表作有两个:一是1922年创作的《葡萄仙子》,二是1927年创作的《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相比郭沫若的《黎明》,在人物和情节设置上明显地丰富化。它共分八场,故事情节较长,线索单一,唱词优雅,富有诗意,全剧渲染“爱”和“美”的主题,洋溢着一种欢快、轻柔、和谐的格调,艺术表现上具有浓郁的抒情味和美感。黎锦晖在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单行本中阐明其创作本意在于从知(科学知识)、美(美感教育)、情(高尚的情操)三方面着手,来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培养孩子们“亲爱、仁慈、礼让、快乐的情绪,无丝毫怨恨、悲伤、争斗、欺凌的色彩。”能够跳出“文以载道”的旧框框,着意于艺术美的营造、儿童性的体察,这种鲜明的艺术姿态显示了儿童戏剧审美品位的确立及其现代品格的诞生。相较作者的第一部儿童剧、还是一种表情唱歌、略具歌剧雏形的《麻雀与小孩》而言,这出戏加进了舞剧,音乐上则用简单的和弦伴奏,在戏剧结构和音乐谱曲方面完成了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的创造,为中国的新歌剧创作作了最早的尝试。1936年,在上海举行的“建设中国新歌剧问题座谈会”上,著名剧作家田汉、阳翰笙和洪深都一致推崇《葡萄仙子》,认为黎锦晖“为中国旧歌剧改革做出了成功的榜样”,其他与会者还说,“谈到新歌剧,首先要谈到黎锦晖,其次是田汉”。可以说,抒情歌舞剧《葡萄仙子》是中国现代儿童戏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与《葡萄仙子》风格相异的《小小画家》被作家自称为滑稽歌剧,前者侧重于空灵的抒情,后者则开始关注现实的刻画,且更富儿童情趣。该剧虽然场次仅两场,但戏剧冲突安排紧凑。这是一出轻喜剧,人物语言生动俏皮。如小画家讨厌背经,故意来了一段“孙子日:有馒头而不蒸乎?”的信口胡诌,这段自编《论语》透露着孩子调皮捣蛋的心性,塑造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顽童形象。设置风趣的台词、热闹的场面,可观赏性和轰动效应强。《小小画家》这部以现实为题材的童话剧以其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生动的艺术表现在上世纪20年代风靡全国。不少人认为“《小小画家》在中国儿童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从戏剧故事结构上来看,结尾显出了美中不足,三位“冬烘先生”对小画家因材施教的态度转变太快,缺少过渡与真实性。其实,在一部短剧里,不必要把一切矛盾都解决妥帖,也许更能引起人们思考。剧作者这样安排故事的发展,可能是过多地考虑了儿童急于看结尾的特点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

综观这一时期的儿童戏剧的艺术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内容题材上多为童话剧,人物多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神话中的仙人,现实人物较少,且个性塑造大多平面化,艺术形式上多为诗歌剧、歌舞剧,情节结构上较为单纯轻盈,大多为独幕剧,戏剧冲突单一甚至没有,矛盾往往化解得太过迅速简单,很少使用戏剧表现技巧;戏剧语言极具抒情性,唱词优美、富有诗意,格调轻快,多为喜剧,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且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乃至惟美主义色彩。

参照五四时期提倡写实主义的早期成人话剧,为什么儿童戏剧风行浪漫主义?这一风格与时代特点相吻合,五四时期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初生牛犊般的锐气,影响着儿童戏剧在开创期的风貌,尤其是儿童的发现,带来了对童心童性的大力张扬。着力表现“爱”与“美”的儿童戏剧,蕴含着成人剧作者对儿童的亲切爱怜之心,一时不必像成人剧那样以反映沉重、深刻的社会问题为主旨。

诚然,作为新兴的儿童文学体裁,这一时期的儿童戏剧,在艺术上显得较为稚气,还远不成熟,尚处于萌芽期。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棵刚刚绽放的花苗尽管不够壮健,却有着带露的鲜美,有着之后三、四十年代再难有的轻灵、晶莹之美。

二、简约沉凝的发展期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儿童的生活笼罩了沉重的阴霾,这股野蛮的外力也迫使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偏离了原本的艺术发展轨道,由娇嫩的童心的歌唱转向现实的与呐喊。相比前一时期,随着题材内容的深重化,艺术风格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抗战的时代催生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特异现象,即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儿童剧团的活跃,如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育才学校戏剧组、昆明儿童剧团、厦门儿童剧团、中国模范儿童剧团等应时而生,他们辗转各地演出大量的儿童剧目。这些剧目由于重大的***治任务的紧迫驱使,在形式上大多小

型化、轻型化、通俗化,如街头剧、活报剧等。抗战初期,由于全民动员抗日的气氛浓厚、对抗战前途的估计过于简单,儿童剧作中也往往充斥着一种天真的乐观。剧作者带有盲目乐观性质的高昂情绪和急躁心态也影响到剧作艺术,往往为了追求主题传达的速效而仓促上阵,艺术制作粗糙,其突出的毛病是***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不管在儿童特点还是在戏剧性方面,都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尽管本阶段儿童戏剧数量巨大,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然而艺术质量上乘者却乏善可陈。

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一批颇具文名的成人戏剧的作家开始关心儿童戏剧事业,创作了一批讲究艺术的儿童剧,如于伶的《蹄下》、陈白尘的《两个孩子》、许幸之的《古庙钟声》等,有力地推进了30年代儿童戏剧艺术的发展。他们选择的内容题材多为战争中孩子的苦难生活,以高度的现实性来逼真地反映当时儿童的物质生存与精神世界。也许是因为苦难深重,所以在艺术风格上相应地更为沉稳、更为厚实。其创作手法主要为现实主义,在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情景的设置和戏剧技巧的运用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丰富,使之具体化、多样化。

从具体体裁来看,由早期的童话歌舞剧开始转向写实的话剧,但照顾到儿童对歌曲喜唱易记的特点,在剧作的开头或中间、结尾往往穿插、附带一些歌曲,以烘托气氛、抒发感情、表明主旨。这是早期歌舞剧的余响,音乐成分也为注重写实的话剧增添了抒情的气氛,激发了孩子观赏的兴趣,引起共鸣。

戏剧人物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贫苦儿童,出场人数渐多,典型的如《古庙钟声》一剧就有22个孩子,且性格各异。人物台词个性化,同时还注意儿童的好玩、好斗心性,间用插科打诨式的对话,造成生动活泼的戏剧效果,使得对小孩而言过于庄重严肃的主题表达显得更有趣味。

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开始转为复杂,剧中往往设置两重戏剧冲突一层是正面的孩子与反面的敌对势力之间你死我活的***治冲突,另一层属于孩子内部由于性格、意志不同产生的争斗。两层冲突使戏剧更有“戏”可做,加强了戏剧性。如《蹄下》在表现中国人与法国巡捕的这一揭示主旨的冲突前,先安排了3个孩子的生意之争。其实,真正展露儿童剧特性的倒是后一层冲突,因为在儿童之间的冲突中能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见出儿童的性情,且颇现儿童的情趣,戏剧效果更为活泼、逼真,更能使小观众们感同身受,发出会心的笑、流出同情的泪。人物塑造的具体化、个性化,戏剧冲突的双重化、复杂化,相比20年代儿童剧中千人一面、冲突太过单一,是一个明显突破。

本阶段的儿童剧艺术更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技巧如悬念、铺垫、发现、陡转等手法的初步运用。技巧运用较好的当属陈白尘的《两个孩子》。剧本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大和尚叫小和尚出去看看那“三个人”有没有来,通过大小和尚的对话设置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扣人心弦。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将第二场安排为“梦境”,以虚幻的美梦来与第三场醒来后发现的残酷现实作对比,从而使剧情陡转,庙宇的倒塌表明了仙人救国梦想的崩溃。尽管这部剧作人数不多、场面不大,但由于取材角度的新巧与情节结构设计的匠心,使它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从戏剧情感基调来讲,相比五四时期的轻音乐般的喜剧,30年代的儿童剧因为更多的写实而添了深重的情感,一般有两种分野:一是反映孩子的苦难且多以孩子的死亡作结、气氛凄惨的悲剧,如《蹄下》、《两个孩子》等,更多的则是正剧,且是微带喜剧品格的正剧,剧中有玩笑和幽默,结尾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如《古庙钟声》、《儿童世界》等。

较之20年代的儿童歌舞剧,30年代抗战前期注重写实的话剧对儿童性的表现有大的加强,已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同时,由于大剧作家的加盟,在戏剧性上也有大的开拓。但是,大量仓促上阵的小型剧未经过艺术的细致打磨,因此人物缺乏个性,台词口号化,情节推进过快而缺乏必要的过渡,形式尚嫌呆板,缺乏深厚的感染力量。即使像熊佛西这样的成人剧作名家,其《儿童世界》一剧的艺术也存在这样的毛病。所以,若仅从艺术水准来看,本时期的儿童剧还处于发展期。但应该公正地看到,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剧对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它也依然是有价值的。

三、丰厚细致的成熟期

40年代(包括30年代末),各种儿童剧团继续在农村、城市辗转演出,儿童剧的创作也较为兴盛,宣传抗战和进行***斗争、表现儿童苦难依然是时尚的主题。经过20年左右的摸索成长,去掉了萌芽期的轻飘、发展期的浮躁,在本阶段出现了艺术上渐趋成熟的儿童剧,较为成功的有石凌鹤的《乐园进行曲》(1939)、董林肯的《小主人》(1942)和《表》(1947)、包蕾的《巨人的花园》(1946)、张石流的《小小马戏班》(1948)等。这一时期的儿童剧情节容量大大扩展,由此也带来了人物个性的立体化、艺术结构的复杂化、手法技巧的多样化,在儿童性和戏剧性的结合上都较前两个阶段有较大的完善。

首先看人物塑造。这时期的儿童剧往往设置形形的孩子来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儿童形象更为丰富和全面,使各类小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小主人》不仅设置不同阶级出身的孩子,而且即使同为穷孩子(7个)或同为富孩子(5个),个性均有不同。设计庞杂的人物体系,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孩子面对社会风雨的不同反应。单就某些个体而言,也充分注意到个性的多侧面及其转变的过程性。如《小主人》中的弟弟长福,一开始浓墨重彩地凸现他的率性顽皮,之后苦难的流浪生活磨去了他曾有的活泼,使他由一个在姐姐呵护下的小淘气变成了悉心照顾两个妹妹的懂事的小哥哥,这样一个可怜、可爱、可亲、可敬的男孩形象,使人过目难忘。包括一些反面人物,如《小主人》中的邱德少爷,作者塑造时也注意其少爷脾气与孩子脾气的结合,显得很真实。这种在丰富的故事情节中演绎人物,相比之前对个性的单层面表现要更具体、更有立体感。40年代的儿童剧为中国戏剧人物画廊平添了几个有血有肉有特色的儿童形象。

其次看情节安排与结构艺术。随着故事情节的拉长,儿童剧的场次也增多,三幕以上的多幕剧成为普遍形式。其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有的增加序幕和尾声,使结构显得更为完整。如引起轰动的长篇儿童剧《乐园进行曲》的序幕,表现战争中人们逃难的凄惨场景,奠定一个悲的基调,与后面由悲进入喜的情节发展作一对比。而尾声的处理,大多采用歌唱或歌舞的形式,既点明了主题,又渲染了气氛,把演出推向最高潮。二、***索上,有些剧作开始运用双线结构,如《小主人》以孩子们不同的生活圈子拉开两条线,一条是由当女佣的姐姐秋香牵起的富孩子圈子,一条是由弟弟长福牵起的流浪儿世界。这两条线索时有相交,但往往又一触

即离,到剧终才由姐弟相认把两条线绾结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使二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可借其碰撞发生的反作用力急剧推进情节发展,拓展戏的延伸空间。三、情节曲折变化,且安排得张驰有度。四幕剧《小主人》在这方面处理得极为成功。第一幕《少年不知愁》竭力表现战前孩子充满欢乐的生活,以天真的语言和顽皮的举止来表现孩子的万般活泼。然而灾难突降,第二幕《朱门酒肉臭》、第三幕《路有冻死骨》就展开穷、富孩子生活的比较。第四幕《快把孩子救》中情节的安排更注意悲与喜、喜与悲的交叉,如剧终当长福好不容易与姐姐相会、且听到窗外小凤的歌声,团聚的喜气逐渐积累时,紧接着就安排了一声刹车声、小凤被富家汽车轧死的悲剧,这一驰一张在没有任何过渡的骤变中极大地加强了后者的力度,摄人心魄。精心安排高低起伏、张驰有度的情节,这是一般剧作都要注意的问题,但这对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儿童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做法适应了孩子爱“动”好“变”的身心特点,接受效应好。四、结构上其他处理如伏笔、照应等比前一时期更为精心细致,即使是台词,也注意到了先伏后应。如《小主人》第一幕,长福唱着京戏中的“我忍饥挨饿”上台,到后面真的“忍饥挨饿”。前面的喜与后面的悲相勾连,加强对比力度,也使结构显得分外严谨。

通观40年代儿童剧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继承30年代的现实主义,即以“最积极的、最现实的、最有教育意味的、最能引起儿童关心和儿童兴趣的”题材,引导儿童在战争中成长。大胆揭露现实、逼真地反映现实的大型六幕抗战剧《乐园进行曲》被认为是“破天荒的创举”、“为中国话剧运动史上所罕见”。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得最好的当推《小主人》,它以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儿童性及其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和高超的艺术表现,代表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儿童剧的最高成就,“是继黎锦晖的《葡萄仙子》之后,中国儿童戏剧发展进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现实主义主潮之外,偶尔也出现了浪漫主义剧作的浪花,如包蕾的童话剧《巨人的花园》,将想象和现实相揉和,不仅着意对主题精神的夸张表达,也注意对人物的具体塑造,已大大超越了20年代只重情调的轻盈单纯的童话剧。从戏剧情感来看,本阶段的儿童剧大多为正剧,但也有喜剧、悲剧。严峻残酷的时代生活,使悲剧的表现更为成功,即使是正剧、戏剧,也或多或少含有悲剧品格。在短短的30年发展中,中国的儿童剧已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境地,尤其是几部代表作的矗立,标志着40年代的儿童剧已渐入成熟期。

儿童剧篇7

关键词 儿童戏剧 道德人格 儿童文学

中***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Moral Personality Implications in Children's Theatre

ZHU Kaili

(Depart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8)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apidly changing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th for children acquire knowledge, broaden their horizons,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vide a broad platform, also brought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blurred moral values, lack of emotion and so on. Children's theater stage as a unique art form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has a unique value.

Key words children's theatre; moral personality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曾经展演过郑渊洁的经典童话剧《魔方大厦》,剧中演绎了一段神奇感人的故事情节,故事中主人公皮皮鲁和鲁西西因为一个传说中的魔方,由最初的相互挤兑、相互较劲和相互对抗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相互接纳,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密无间和温暖。走出剧场,许多家长跟孩子都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除了激烈的讨论故事中兄妹感情的变化,也反思当今儿童情感教育的缺失。应该说,在儿童3~6岁这样一个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童话剧《魔方大厦》甚至可以说儿童戏剧为孩子们全面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正如美国艺评家葛拉哈尼说:“儿童戏剧具有娱乐、心灵的成长、教育的发展、美学的欣赏及未来观众的培养等价值。”儿童戏剧作为戏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以适龄儿童为主要对象,为了满足儿童的美好愿望,迎合儿童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点而创编的。它具有戏剧的一般特征:以舞台表演为载体,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故事发展符合客观现实,利用视听觉的刺激给予观众以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儿童在近乎仿真的时间与空间里验证自己的想法及在群体里的角色,借用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多元化的想法。儿童欣赏观看高雅的儿童戏剧作品,不但被剧中的真善美所感染,也潜移默化地汲取着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艺术宝库的优质养料,从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1 儿童戏剧与道德认知发展

儿童戏剧的教育内涵倾向于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和是非观念,儿童在受到一定的情感渲染和感动的基础上,领悟戏剧中深藏的道德精髓,以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戏剧的创作总是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美好的写照,儿童在欣赏戏剧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的是人性中最为真实和美好的道德情感教育,使儿童从小就感受到了人类的诚实、友爱、宽容、勇敢、正直、坚强等优秀的品质,对世界充满希望,同时,又会刻画出反面人物的形象,运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善恶,明确儿童的是非观念,增强幼儿的道德认知。比如,我国著名木偶剧《神笔马良》中运用马良受欺压的情境让儿童产生同情、气愤的情感体验,又刻画出贪婪、凶狠的财主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儿童对于善与恶的思考,认识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在欣赏富有情感的戏剧情节中,儿童内心的正义感、是非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并把自身形成的道德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转化和实践。

2 儿童戏剧与道德情感取向

儿童戏剧具有多元的教育功能,除了让儿童传递人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经验外,从感性的角度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塑造,引导儿童朝着真善美的方向整合、规范和提升。既肩负着引导儿童、教育儿童的使命,又肩负着提升儿童道德情感、净化灵魂、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功能。比如,经典儿童戏剧《琪琪的红舞鞋》中,主人公琪琪为了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想,锲而不舍,然而却不知她的这一梦想会刺激曾经在舞蹈表演时出意外的母亲内心的隐痛,父亲竭力阻止女儿琪琪学舞蹈,不想让女儿的梦刺痛妻子的心。故事的结尾,经过不断努力,琪琪在爱的鼓励下,开始踏上实现梦想之路。在整个戏剧的情节中,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冲突和变化在九曲回肠的情感激荡中使人久久不能平息,在这个以爱为主旋律的戏剧中,琪琪和父母的爱从隐晦走向坦荡,从隔膜走向真诚,从自我臆想走向奉献,这样的戏剧情节让儿童感受到了浓浓的爱,体验到爱的美妙、细腻与娇嫩。以儿童戏剧为媒介对儿童进行道德情感培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式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儿童戏剧与道德理想建立

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儿童在欣赏儿童戏剧的过程中,会受到戏剧情节和人物角色的感染,不断对旧的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否定,更新观念,获得新的道德经验认知和情感,从而追求理想状态的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儿童道德理想的建立。儿童戏剧中多以“真、善、美”作为道德情感发展的主旋律,旨在向儿童传递理想的道德秩序和规范的道德人格建构意向。儿童天生具有追求自由,渴望超越的力量,儿童对束缚自身的一切外在规范进行不断突破、不断升华的真诚愿望,以期建立更为完美的道德理想。例如,儿童戏剧《小红帽》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主线,通过小红帽勇斗大灰狼过程,表现小红帽的机智勇敢,伸张正义;《丑小鸭》以主人公从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过程,歌颂了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品质,塑造了一个坚强而美丽的人物形象;《皇帝的新装》以为皇帝做新装为主要线索,使儿童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诚实、勇敢等道德美的力量。纵观儿童戏剧的主题,总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主要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最真的道德观念,在欣赏这类戏剧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判断,为构建符合儿童特点的道德理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儿童戏剧与道德行为塑造

优秀的儿童戏剧的主题的选择和情节人物的设置都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为儿童理解客观世界和戏剧世界之间的联系搭建了一座桥梁。儿童在观赏过后,将周围生活中的经历与戏剧中的知识、情感、行为相联系,形成儿童自己所独有的有序的、合理的印象,为儿童塑造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奠定基础。儿童戏剧所塑造的美好形象同样也给儿童带来美的体验,儿童在欣赏儿童戏剧时,感到精神愉悦,情感真挚,轻松模仿,儿童也会由此将习得的知识、情感与技能转化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自觉地去鉴别美好与丑恶、纯真与虚假。儿童通过自然拥有的“模仿”冲动,使他们在戏剧中看到的美与善的事物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好事。比如《马兰花》中各种小动物随着音乐欢乐地跳起舞蹈,互相问候早安,形象地展现了大森林里动物生活的真实场景,并且通过拟人化的手段将小动物活灵活现、活泼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儿童感到亲切与平等,使儿童产生关爱和善待小动物的冲动与行为。

综上所述,文学与道德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儿童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单纯、形象形态的审美符号系统,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儿童戏剧肩负着道德教化与浸染的时代使命,在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释放能量,对于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及道德行为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

[2]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 詹艾斌.狄德罗的理论诉求与当代儿童戏剧的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

儿童剧篇8

关键词: 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文学 艺术特色

儿童戏剧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适合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它和成人戏剧一样,具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生活,通过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儿童戏剧文学,即儿童戏剧剧本,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样式。它既为舞台演出提供脚本,又可供少年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戏剧文学作为戏剧文学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戏剧文学的基本艺术规律,诸如人物、事件、场景的相对集中,语言的性格化等等。但是儿童戏剧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观众是少年儿童,因而其艺术特征必然是戏剧的一般性与儿童戏剧的特殊性的完美结合。

一、结构主线单纯、清晰

儿童戏剧的观众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受年龄限制,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迁移、理解力相对偏弱的特点。如果剧情展开前铺垫过多或者情节线索繁复多变,很容易使他们失去耐心,感到厌烦。因此,儿童戏剧的结构主线宜单纯,各个环节的衔接要紧凑,层次应清楚,不能像成人剧那样有主线、副线,明线、暗线。当然,线索单纯并不等于单薄、简陋。相反,情节要求曲折起伏、疏密相间、引人入胜。如容曜的独幕剧《妈妈在你身边》,全剧只有一条线索,即一个擦皮鞋男孩被抓,一个女孩营救,从始到终,一贯到底,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但是从幕启到剧终,小观众始终都在戏剧特定的情景中,和剧中人物一同悲喜。剧中情节安排了三起三伏: 男孩跳墙而入――一起,被女孩藏在被单后――一伏;警察发现皮鞋油盒――二起,女孩支吾应付――二伏;警察掀被单――三起,被单后无人、警察走――三伏。三起三伏之后,结尾又一起,男孩被抓走形成高潮,点明主题。从几起几伏中,可以看出情节不是平行的,而是逐步上升的、发展的。起,一次比一次紧张;伏,一次比一次松弛。有密有疏,安排得非常恰当、巧妙。

又如久演不衰的《人参娃娃》是六场童话剧,容量较大,戏剧冲突的面也较大,但它的结构单纯,层次清楚。剧本通过人参娃娃为了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给人间带来温暖与欢乐,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迹,热情歌颂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主题非常明晰,适合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

二、矛盾冲突明快、尖锐

儿童总是习惯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人物、理解剧情。而且,儿童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剧情以外的任何异常声响都有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使他们专注于舞台演出,必须注重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他们。儿童戏剧文学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展开故事情节,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事件,使事件、人物之间的矛盾得到充分的揭示,并节奏紧凑地把矛盾推向高潮,直至解决。如饮誉中外的《马兰花》,剧本中虽然交织着大兰和小兰之间不同性格的矛盾,但以马郎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同邪恶的刁老猫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是主要的,也是十分尖锐的。围绕马兰花的得失,剧本明快地展开了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逐步地把剧情推向高潮,牢牢地抓住了小读者、小观众,使他们在随紧张的剧情发展而产生的喜怒哀乐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又如方园的独幕童话剧《“妙乎”回春》,通过小猫“妙乎”先后几次误诊,把“妙乎”不懂装懂、自高自大的特点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剧情很简单,但矛盾冲突明快、尖锐,有小猫“妙乎”和其他来就诊的小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小猫“妙乎”不肯老老实实学本领,又要自以为聪明的自身性格心理冲突。这些戏剧冲突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特点,对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内容富于情趣性

儿童戏剧要激起儿童的浓厚兴趣,必须反映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是使儿童看得津津有味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戏剧塑造为孩子所喜爱的舞台形象的手段之一。儿童情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逗孩子乐,而是指儿童的性情志趣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情趣性不但应该服从于剧作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水融地渗透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诸如奇特的情节、幽默的对话、曲折的冲突、绚丽的场景、缤纷的灯光、美妙的音乐、婀娜的舞姿等,处理精当,都会使儿童戏剧情趣横溢、富有魅力。如任德耀的《我一点也不快活》是一出表现人性被极度扭曲的悲剧。剧中大量情趣十足的戏剧情节,如樱桃节上猴群的狂欢、灰灰误入陷阱被擒、老窝瓜携灰灰耍猴戏、灰灰回归后被伙伴“踢皮球”、群猴见到“红毛魔鬼”大惊失色等等,对儿童观众颇具吸引力。

又如《“妙乎”回春》中,开幕时的场景是芭蕉叶盖的房子、灯笼辣椒形的椅子、豆荚形的长凳、苹果和香蕉拼成的电话,绚丽的场景会迅速把小观众带到趣味盎然的童话世界。

四、人物语言和动作儿童化

儿童戏剧文学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矛盾冲突、塑造艺术形象、揭示思想和主题的。因此人物语言――台词和动作,应该是典型的、儿童化的。但是,语言和动作的儿童典型性并不是指矫揉造作、生搬硬套的“娃娃腔”,而是指经过精心提炼的、充分体现儿童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戏剧语言和动作。如柯岩的《小熊拔牙》中的台词:

妈妈:我是狗熊妈妈。

小熊:我是小熊娃娃。

妈妈:我长得又胖又大。

小熊:我就像我妈妈。

短短的四句话,不仅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彼此关系以及外形特征,而且小熊模仿妈妈的滑稽可爱样儿也和盘托出。母子俩边说边演,情趣盎然。语言音韵和谐,活泼形象,通俗晓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喜欢富有动感的场景,因而儿童戏剧对动作性的要求比一般戏剧更为突出,而且要富有童趣。如《小熊拔牙》中,小熊在妈妈出门后高兴地唱起歌:“答应过妈妈洗脸呀!先洗洗小熊眼,再擦擦熊嘴巴;熊鼻子抹一抹,熊耳朵拉两拉;熊头发梳三下,嗯,就不爱刷牙。”通过简单的几句话,洗洗、擦擦、抹一抹、拉两拉等一系列动感、强烈的词,一个活泼、调皮的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艺术形式多样化

儿童戏剧文学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融合了话剧、舞剧、歌剧等众多形式于一体,与成人戏剧相比,堪称一种更为广泛的综合性艺术。事实证明,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更为广泛地兼收并蓄各种艺术手法,往往能更有力地表现儿童戏剧的思想内容,对少年儿童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童话剧《马兰花》,在话剧表演的基础上,不仅借鉴了戏曲的表演方法,还融进了音乐、舞蹈、特技、武打等。随着优美而神奇的音乐演奏,帷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童话仙境。小鸟、小松鼠、小猴、鹿娃子随着玎玎玲玲的音乐声东奔西跳,互致早安。在那溶溶月光下的小河边,音乐缭绕,歌声悠扬,马郎和小兰在欢快的婚礼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在闷雷闪电中,刁老猫为谋取宝花,把小兰从悬崖上推下了河谷;水仙姑娘安慰小兰,在水底波光粼粼中若隐若现地跳舞;在马兰花的神力下,小兰姑娘从花丛中慢慢腾起生还;还有马兰开花的特技、马郎与刁老猫惊险的武打……这些奇妙的场景,优美的乐曲,马郎、小兰等有说、有唱、有跳、有打的综合表演,会把小读者、小观众带到虚幻的艺术真实之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儿童剧篇9

    2009年底,小组联合老教授协会艺术家专业委员会发起了 “10部精品环保儿童剧”巡演活动,在剧场、幼儿园及社区进行宣传演出,并于2009年6月6日在中国儿童中心剧场成功组办了“6.5世界环境日”大型儿童环保情景歌舞剧的演出活动,并在今年的10月10日,为凤凰网大型慈善晚会“美丽童行”贡献了由小朋友们演出的话剧和时装秀等节目。

    我们希望通过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通过更多的演出实践,通过和不同机构的交流和学习,使剧社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专业剧团,在以打造环保题材的精品剧目的基础上,树立“环保娃娃”社区儿童剧社的这一文化品牌,通过组织社区的儿童和家长参加儿童剧的排演,制定演出计划,使更多的社区儿童和家庭参与到演出活动中来,扩大社区参与并最大程度的提高项目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环保娃娃剧社成立之初,同样经历了一个调查的过程,这项调查从2009年年底在幼儿园发起,中间也进入社区对年轻的妈妈们进行了了解,小组以调查表的方式对一些社区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环保教育和其他能力教育同等的重要;绝大多数儿童几乎没有亲历过环保活动,孩子们对环保内容的接触面很窄,大部分3~5岁的孩子举不出3个或以上与环保相关的生活内容,3~8岁之间的儿童仅有极少人参加过和环保有关的社会活动,5~8岁儿童基本没有刻意阅读或由家长指导阅读过以环保内容为主的***书。大部分儿童认为环保不是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大部分儿童环保知识非常匮乏,或在生活中很少或不知道如何履行环保义务。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是否参与环保漠不关心。社会为儿童提供直接参与环保的渠道比较少,信息到达度不够,使得儿童环保教育成为浮光掠影的形式,而不是深入具体的实践工作。

    调查还发现,儿童接受力强,喜欢通过动画片、儿童剧和社会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环保信息,一些参加调查的幼儿园老师也表示,儿童剧或歌舞的形式参与度高,是儿童参与环保比较理想的方式。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十分必要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环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各方面获取更多接受环保教育的机会。

   调查结束后,小组将该次调查做了总结,并得出了项目开展的实施的必要性,基本问题体现为:

    1)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参与环保的社区项目,忽视儿童对环境保护的参与能力,忽视儿童环保教育,大部分机构重视短期的活动,缺乏对儿童参与环保长期项目的建设,导致儿童获得环保教育的渠道不多,针对性项目比较少。

    2)   环保活动的形式匮乏,缺乏针对性的环保教育方式方法,导致该年龄段儿童对环保的认知度低,导致环保教育边缘化,

    3)   缺乏儿童参与环保的平台。儿童参加的环保社会活动少。

鉴于上述的调查,再加之小组志愿者大都为年轻的妈妈,更坚定了帮助孩子真正参与到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中来,并建立了环保娃娃社区儿童剧社,建设一个完全由孩子自己来演绎的环保舞台。

    因此,妇女环境小组走出了大胆的一步,决定先对项目进行基本实践,2009年6月6日,妇女环境小组在中国儿童中心举办了“6.5世界环境日”儿童环保嘉年华大型儿童环保情景歌舞剧演出。很多孩子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会了我们传达给他们的环保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环保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际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爱护动物等等,这些环保小知识是精心挑选的,都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孩子们也特别能接受并乐于接受和实践。

儿童剧篇10

关键词:儿童剧 表现力

一、什么是儿童剧

儿童剧是根据故事、童话,通过扮演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表演活动。幼儿在表演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文学语言,模仿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

儿童剧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演等多通道参与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促进表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幼儿在对故事内容的了解、角色的分配、道具制作、表演和舞蹈的实践中,还推动了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口语表达、社会交往、集体意识、团队观念等多方面的发展。幼儿参加儿童剧表演不只是为了最终的表演和展示,而是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成长、在过程中体验。因此,开展儿童剧研究活动,鼓励幼儿增强表现欲望,提高表现能力,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二、什么是表现力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是能够让自身实力充分展现的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运用、表现和尖端,能够刺激、引发、带动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幼儿运用声音、动作、手势、表情等手段来扮演各种角色,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中体验到成功、快乐,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所以,我认为儿童剧这种综合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发展。

三、大班幼儿在儿童剧中表现能力的现状

1.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大班幼儿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他们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2.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3.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大班幼儿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4.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大班幼儿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

5.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大班幼儿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看***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他们在讲述时根据***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6.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这个时期的孩子,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7.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大班幼儿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基于以上种种现象来看,大班的孩子在表演儿童剧活动中,占着许多优势,年龄特点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大班幼儿中开展儿童剧表演活动,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提高幼儿表现力的发展。

四、在儿童剧中怎样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是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将班级幼儿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幼儿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定相关的观察指标,确定与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自我表现评价和活动目标。

1.幼儿在儿童剧中的自主参与促进自身表现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创编剧本,激发想表现的欲望;参与分配角色,自主进行选择和判断;参与舞美设计,积极想象和创造;参与角色扮演,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在儿童剧中的适宜指导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发展。教师介入的适宜时机的研究;教师指导的具体内容(语言表达、动作表现等)的研究;根据幼儿的个别能力差异,分层次个别化指导的策略研究。

3.环境在儿童剧中的适当创设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观点;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和锻炼中表现得更好。

4.家长、社区资源在童话剧中的恰当利用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发展。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儿童剧的准备工作和角色表演,促进幼儿的表现欲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节日庆祝活动,发展幼儿的表现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儿童剧10篇

学习

热烈祝贺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热烈祝贺10篇,内容包括热烈祝贺范文,热烈祝贺。2009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4月,成功举办三次理事会;2009年10月14日,于北京成功打造“时光隧道”并举办“旅游与世界・旅游发现文明”杂志品牌推介会,获得三十多个国家驻华使节

学习

关于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荷花的诗句十句,关于荷花的诗句10句。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唐·白居易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唐·李商隐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学习

以卵击石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以卵击石10篇,内容包括以卵击石的典故简短,以卵击石的故事大全。1工程概况1.1定向钻穿越施工工程概况分析某定向钻穿越施工工程位于我国北部地区,施工地区属于典型的冲洪积倾斜平原,并且整个定向钻穿越施工地段的东端呈现较高

学习

光彩夺目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光彩夺目10篇,内容包括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光彩照人的素材。3、站在舞台上的这一刻,她是那么的光彩夺目。4、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看,抛物线忽然被突破了,太阳露出来了,只有小半个,象一角弯月,放射出无数扇形光波,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学习

外币业务工作计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外币业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外汇业务发展规划,外汇业务工作思路。原有的江苏省外币清算系统包括外币同城清算系统、外币会计核算系统,分别为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人民银行江苏省各地市中心支行的同城外币票据交换业务

学习

苏东坡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苏东坡诗词10篇,内容包括苏东坡春景诗词,苏东坡诗词画意。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与唐李白一样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飘逸浪漫的文学天赋,坡在诗词方面均造诣深厚,但相较而言,东坡词又比东坡诗更让人流连忘返。在东坡体出现后,它的烂

学习

中国科技发展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科技发展10篇,内容包括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文章,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素材和评论。我国已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拥有1587个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部数50万人,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12万人。国家、省、地、县、乡农

学习

酸梅汤的功效与作用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酸梅汤的功效与作用10篇,内容包括酸梅汤饮料的功效与作用,酸梅汤茶包的功效与作用。酸菜:以鲜蔬菜为原料,经晾晒、烫熟、腌制(用盐量少于腌菜),装缸发酵后制成。味酸咸、清利爽口。酸豆***:以豆***经***酸发酵制成的冷饮食品。

学习

勤俭节约手抄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勤俭节约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勤俭节约手抄报大学,勤俭节约手抄报文案。廉洁勤俭节约手抄报***片2廉洁勤俭节约手抄报***片3廉洁勤俭节约手抄报***片4廉洁勤俭节约手抄报***片5廉洁勤俭节约手抄报的内容:勤俭节约标语1)合理安

学习

音乐喷泉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喷泉10篇,内容包括音乐喷泉系统,赞美音乐喷泉的文章。一曲雄壮的音乐传来,引起了我的注意,啊,这就是音乐喷泉呀,伴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喷泉也时高时低,时起时落,那清澈见地的水池里,灯光异样光芒,那玲珑剔透的小水珠落到水里溅起

学习

电力营销管理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营销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论文,电力营销管理设计与实践。2.1在进行电力营销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全体营销人员全员电力营销的营销理念国市场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设计了一个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营销机构

学习

文明家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家庭10篇,内容包括十佳文明家庭范文,文明家庭真实案例怎么写。二、诚实守信,倡树文明。家庭成员要注重家庭美德建设,树立诚信立身观念,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增强城市意识,保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注意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家庭

学习

学习英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英文10篇,内容包括成人英文学习,学习英文资源整理。一、引言在当今国际环境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早已取得国际社会的语言标准地位,是21世纪的必备技能之一,英语成了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社会对学生素质要求越来

学习

借物喻人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借物喻人10篇,内容包括借物喻人的文章有哪些,借物喻人的作文十篇400字。

学习

《布偶梦想家》受热捧 人气儿童剧或将改编动画电影

阅读(28)

要问今秋妈妈们中最火热的话题是什么,莫过于中国首部梦幻家庭布偶话剧《布偶梦想家》了。自10月14日在E海大剧院成功首演以来,联合利华金纺品牌年度家庭剧《布偶梦想家》人气不断飙升,在家长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梦想教育的大讨论,受到了全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