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1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州,王勃的朋友姓杜,官职为少府,所以称作杜少府。他是***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因为他的朋友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他又被称为杜三德。

(来源:文章屋网 .wz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3.《黄鹤楼》的颈联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黄鹤 云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晴川历历阳树,草萋萋鹦鹉洲。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青”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B.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C.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D.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6.“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7.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参考答案:1.A 2.C 3.C 4.C 5.D6.不必、无须 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7.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3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8、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0、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3、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15、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1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20、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2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2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7、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28、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4

唐诗真美。你看王维一人只身前往深山,想找个伴儿,却“空山不见人”,虽然是“不见人”,却“闻人语响”。王维正在奇怪,只见一缕阳光照在青苔上,放出美丽的光芒,怪不得王维留下了美丽的《鹿柴》。

同样美丽的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好朋友要去蜀州,两位好朋友就要分开了,王勃却拍拍好朋友的肩膀说:“没关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分开了,算得了什么呢?”你看看,这不是很美的境界吗?

杜甫登上了泰山。他说泰山很美,于是用同样美的语言绘出了泰山在齐鲁大地上“青未了”的雄伟壮阔;他说自然很灵光,把泰山给“阴阳割昏晓”了。当然,饱览了这么美的景色,杜甫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我一定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能不说是壮美的雄心壮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5

关键词:背景解读诗句 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其凝炼生动、音韵和谐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鼓励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九年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如何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理解诗的内涵,感悟诗的意境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古诗教学。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理想等,都会对他的文字造成影响。因而,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背景、作者的诗风、对诗人的评价等。如杜甫的《春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时期,将唐王朝推向衰落深渊的安思之乱给了作者无限的感伤。面对惨破的河山,作者忧国之情油然升起,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之情让我看到了衰落的唐王朝的景象,也被作者的忧国之心所打动。了解作者的诗风也是作者的重要环节。如李白之诗常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而孟浩然却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教学中,学生了解作者的诗风可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知古诗。

二、解读诗句

古诗语言凝炼,音韵和谐。由于古今词意的异义、词类的活用、用典等影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准确地解词释义是学生初读古诗必修之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等方法。

1.释:“儿女共沾巾”一句中的“儿女”,意为“分手时的少男少女”。作者借用热恋的少男少女分手场面来喻同朋友的别离,形象生动。

2.补:即补出句中缺少的成份。由于古诗语言凝炼,字数所限,常将某些成份略去,释句时应将其补出。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应为“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

3.调:即调动词语的顺序。古诗受音韵的限制,在写作时常会出现词语位置的倒置,释义时应加以调整。如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意为“遥望你去蜀州时经过的五个渡口,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从诗句的意义看看,很显然诗句中词序的位置是倒置的,应为“望五津风烟。”

4.想、品:古诗中有些诗句从字面上是不好解读的,只有认真品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景象和意义。如“海日生残夜。”

只有准确地的解释词语,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意。

三、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一首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的好诗,除了诗中和谐的音韵外,主要是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设的意境。诗中的情感,当学生解释完词句的意义后,便会水到渠成地被学生理解。古诗的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古诗意境的品味。

古诗意境的品味,在教学中,我做了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如杜牧的《赤壁》,教学过程中,我借用电影《赤壁》的片断,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看到了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更主要的是内心受到了震憾,切身感受到了“折戟沉沙”的悲壮。强烈的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除了利用多媒体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或教师绘制和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看***画,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会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出诗的意境来。

二听:看是对视觉的刺激,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听则是对学生听觉神经的触动,能引领学生步入理性认识,来体会古诗所创造的意境。“音乐和诗词是一棵杩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创设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优雅的音乐之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进入意境。如《钱塘湖春行》,诗中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的春色。教学中配以舒畅的古筝曲,引导学生去想象春日的景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忘情于景的情感。再如《泊秦淮》教学中配以能够引起感伤的曲子,学生在弥漫着伤感的氛围中,不仅会想到唐朝在风雨中飘摇的景象,也能想到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场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诗意境得以突出。

三想: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去想。当一首田园诗的诗意解决之后,我常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用散文化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学生在思絮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很快便会走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学生在恬静的音乐中,听着优美的散文化语言的描述,他们的脑海中很快就会浮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景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6

论文摘要:孟荣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杜甫诗歌一向称为“诗史”,而杜甫的什么诗是“诗史”,却众说纷纭。因此,追溯杜甫诗歌“诗史”说之源就尤其必要。用“诗史”称杜甫诗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孟桨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是“诗史”,这些诗全面表现了杜甫此时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祁认为,杜甫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孟架规定“诗史”的乱离背景,宋祁限定“诗史”的律诗体裁,胡宗愈扬弃两家,揭示“诗史”的内涵,至此,杜甫诗歌“诗史”说基本建立。

“诗史”最初是两个词,分别指前人的诗歌创作和历史记载,不是一个词,不指杜甫诗歌。《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作为一个词而指杜甫的诗歌,始于孟架。孟架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据现有文献,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始于孟架o马茂元说:“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桨的《本事》。”“从‘当时号为诗史’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词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桨以前。可是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代的记载中,除了《本事诗》外,却没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诗史。”

孟桨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诗歌是“诗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诗歌。孟桨认为,杜甫遭遇安史***,流落陇、蜀,此时所写的诗歌才是“诗史”,其他时间、其他地方所写诗歌不是“诗史”。“诗史”的写作背景是逢安史之难且流离陇、蜀,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以外的诗歌不是“诗史”,就是安史之乱期间却不是在流离陇、蜀时写的诗歌也不是“诗史”。孟桨的“诗史”说严格地限定了杜甫诗歌的范围。

孟桨严格限定“诗史”作品写作背景,又明确规定其内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流离陇、蜀时的诗歌全面反映了他遭遇安史***,流离陇、蜀的生活,抒写了他的感情,没有什么大事遗漏。“诗史”是杜甫动难时代痛苦生活的全面表现,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他的诗歌还可以了解他的时代。例如《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闻官***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人朝》、《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在安史之乱中流离陇、蜀的苦难生活和感情,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写于安史***,流离陇、蜀时的杜甫诗歌表现了杜甫自己,也折射那个时代,这样的诗歌才是“诗史”。

按照孟桨的“诗史”说,杜甫许多诗歌都不“诗史”。例如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诗《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所写的诗《悲陈陶》、《哀江头》、《曲江二首》,在解州所写的诗《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阳所写的诗《洗兵马)),由洛阳途经渔关赴华州所写的诗《新安吏》、《石壕吏》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还有安史之乱平息后所写的诗《释闷》、《天边行》、《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草堂》、《题桃树》、《登楼》、《宿府))、《忆昔二首》、《三绝句》、《昔游》等等,甚至还有寓居成都时所写的诗《蜀相))、《戏题王宰画山水***歌))、《南邻》、《狂夫》、《江村》、《野老》、《恨别》、《客至》、《绝句漫兴九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些诗很多是当代学者视为“诗史”的典型作品。《北征》“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淹关吏》、《新婚别》等“三吏”、“三别”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冬“由洛阳经过撞关,赴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三绝句》“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绝句中的‘三吏’、‘三别’。”这样的诗不是杜甫逢安史之乱、流离陇、蜀之时写的,自然不是孟桨所说的“诗史”。可是这些诗歌的“诗史”性质很浓。例如:“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人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晓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中。”(《三绝句》)“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磋”(《负薪行》)。“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坳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孟桨的“诗史”说不包括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范围何其狭小。

可是,孟桨“诗史”说强调杜甫诗歌首先是杜甫自己苦难遭遇和痛苦感情的表现,所以特别强调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苦难的个人生活。孟桨对“诗史”说有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他创造性地将“诗史”与杜甫诗歌联系在一起,赋予杜甫诗歌以全新的认识,也赋予“诗史”以全新的意义。孟桨为杜诗“诗史”说奠定了以安史***、苦难生活为背景的学说基础,当代杜诗“诗史”说基本沿着他的方向发展。例如,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因为其外延的问题,孟桨的“诗史”说到北宋中叶时被修改。修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宋祁,一个是胡宗愈。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所有诗歌都是“诗史”。宋祁的修改从旧“诗史”说的背景限定走到体裁限定,胡宗愈取消一切限定,范围过大,没有突出安史***对于杜甫诗歌的意义。

宋祁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宋祁认为,杜甫诗歌“善陈时事”,格律精深,气魄宏大,是“诗史”。宋祁所谓的“诗史”是指杜甫律诗。宋祁把“诗史”的诗体规定为律诗,是一个创新。在宋祁之前,虽然大家称赞杜甫的律诗,却没有人将其与“诗史”联系起来。杜甫1400多首诗中,律诗约有910首,古诗414首,绝句127首。律诗所占比例重,而且成就高。元棋比较李白与杜甫,说:“余观其壮浪纵态、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棋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邀而作杜甫墓系铭,难免有溢美之词。可是,刘响说“自后属文者,以棋论为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也说:“至于贯穿今古,貌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可以肯定,从元棋到刘响,杜甫的律诗一直得到好评。元棋、刘响他们高度评价杜甫律诗多是肯定其对仗、声律等的艺术技巧,而少有把杜甫律诗与反映现实联系起来。与此不同,说到杜甫的古诗时,元镇、白居易往往称赞其即事名篇,反映现实的特点。元棋《乐府古题序》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赞杜甫律诗之尽工尽善,不及其内容;赞杜甫古诗之即事名篇,少谈其艺术。中唐对杜甫的两种体裁的诗的称赞各有侧重。

可是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陈时事”。杜甫“善陈时事”的律诗,其“善”有二,一是“律切精深”,二是“至千言不少衰”。这是对杜甫律诗的新认识,更是对“诗史”说的新解释。所谓“律切精深”,是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以七言律诗为例,《曲江二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登高》、《又呈吴郎》等,对仗十分精工、声律非常圆熟,己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化境。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曲江二首》其二)、“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收河南河北》)等句,都能曲尽声律与对偶之美,精工典雅。“香稻啄徐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鹦鹉”与“凤凰”后置,平仄声律吻合,语言奇警,意象超忽,一箭双雕。

所谓“至千言不少衰”,是指杜甫的排律结构严谨,气魄宏大。像《赠特进汝阳王十二韵》、《赠韦左济》、《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歌舒开府翰二十韵》等,大都是二十韵的大篇,不仅格律严整,对仗精工,用典雍容,词藻典雅,而且结构紧,规模大,尤其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是百韵大篇,无与伦比。

总之,“杜甫在律诗上是个全才,无论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是集大成式的人物。”

无庸置疑,杜甫的律诗艺术精湛,而且有许多律诗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秦州杂诗二十首》既关切国家的时局和命运,又注人深刻的身世之感。《登岳阳楼》既写诗人即将老死时的处境,也写仍在战乱中的黎民百姓。《闻官***收河南河北》写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消息,也写诗人夫妇的欣喜欲狂。《恨别》、《登楼》、《野望》、《蜀相》忧心时局,感啃身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漂泊支离的身世之感水融。如“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等,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时局变化的关注、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外族人侵者的憎恨及自己强烈的忧国之心,都做了尽情完美的表达。《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表现那已经走到了极端贫困的绝路人生,也表现国家与百姓的命运:“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宋祁之“诗史”说不可怀疑!“杜甫许多著名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都是把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与时代灾难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在杜甫写景兼抒情的诗中,这种情、景、事的密切融合,非常丰富,多种多样,而且越到晚年,这方面的艺术成就越大,像五言律诗《客亭》、《江上》、《江汉》,七言律诗《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著名的例证。

但杜甫其他体裁的诗歌也具有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的特点,“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羌村》等及时反映时局、战乱,不能将其排除在“诗史”之外。例如胡小石说《北征》:“就篇末数韵探之,知与天宝末年安禄山称兵、太子即位灵武、玄宗内禅有关;且预测将来玄肃父子之恩不终,封建伦常道之不足恃,于此宛转致其讽喻之旨。特词义简晦,不敢详陈。说《羌村》:“篇幅虽寥寥,而天宝末年之大乱,人民所受之苦痛,皆反映于字句中。非仅为一人发愤抒怀已也。

宋祁从诗体的角度确定“诗史”的范围,肯定了律诗的“诗史”价值,却忽视了古诗的“诗史”价值,顾此失彼,其问题比较严重。

胡宗愈针对孟、宋二家之说过于限制“诗史”范围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诗史”说,他说:“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全面表现他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全见于诗;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读之可以知其世。所以,学士大夫认为是“诗史”。胡宗愈紧紧抓住杜甫诗歌内容的全面性、抒情性和社会性,是对孟柴“诗史’‘说的完美阐述。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的叙事与抒情融合,而且其出处、动息劳佚的经历,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的感情,不仅是其一己之私事、隐情,也是时事、民情的再现,因此意味深长,激动人心,耐人寻思,远非历史记载所能比拟,是具有艺术美的历史,赢得了“诗史”的称号。这种认识为当代学者接受。马茂元说:“在***时代里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都成为杜甫大部分的诗里的主要内容。他观察的范围之广,认识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这个原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所公认的诗史的称号。”“杜甫诗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事迹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

胡宗愈对杜甫“诗史”的范围没有像孟茶和宋祁那样去机械规定,在他看来,所有杜甫的诗歌都表现了杜甫的生活,抒发了杜甫的感情,而且“读之可以知其世”,就都是“诗史”。不分体裁,也不限背景,其范围远比孟茶和宋祁的广。当代学者也不分诗体,马茂元就说杜甫的古诗和律诗一样:“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7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8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3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3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4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7、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6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6、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9、关关雎***,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7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1、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7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7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7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6、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7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7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0、风劲角弓鸣,将***猎渭城。王维《观猎》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8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8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9、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9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关键词】 李白/《蜀道难》/演变过程

    一、序

    李白的《蜀道难》,吟咏的是从都城长安到蜀地(今四川省)的蜀道的极为艰险的路程。这首诗在他100多首乐府诗中是成就最高的,不仅在李白的整个诗中,即使在全唐诗中,也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李白创作《蜀道难》之前,描写蜀地的作品有汉代扬雄的《蜀都赋》、《益州牧箴》和晋代左思的《蜀都赋》、张载的《剑阁赋》等。《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辞·瑟调曲》中,收录了梁简文帝、刘孝威,陈阴铿,唐刘文琮、李白的同题之作5首(如算组诗在内则有7首)。这些作品并不都是吟咏蜀道的艰难,象简文帝的一首描写的是巫山的风景,刘孝威的一首所述的是铜梁等山的艰险,从长江三峡至巴地(今重庆地区)的川东南部成为了他诗歌描写的主要时空。与李白《蜀道难》相同的是,描写从关中(长安)到蜀地(成都)的路线、地域是阴铿以后的作品。(注:关于李白《蜀道难》与以前作品的关系,参见乾源道《论蜀道难》(高知大学人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二,第1-19页,一九九四年出版)中众多的考证和解读。)总的来说,在李白之前吟咏蜀地的作品,基本描写的是蜀地的艰难、伟岸。再如《史记》、《汉书》和《华阳国志》、《水经注》之类的史书和地理书也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事例。本文不举其它的例子,只强调那些描写蜀地的自然艰险的作品。

    入唐以来,初唐王勃着《入蜀纪行诗序》(《王子安集》卷七),描写了从关中到蜀地的道路艰难及自然风光。(注:王勃自编《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令已亡佚不存。关于其入蜀诗,参照聂文郁《王勃诗解》第43-4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此外,卢照邻至少也三度入蜀,写下了与蜀道难相关的诗作。在李白之后,杜甫连续写下了以蜀地为中心的纪行诗,其素材和主题也大致相同。因而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的作品中,堪称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力度的作品。(注:李白以前的诗作,为五言四句至七言六句的短篇,远非李白的长篇(45句,294字,由于句读的原因,近于50句)所能比。森槐南《李诗讲义》(文会堂书店,一九一三年出版)认为李白在继承古乐府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扬雄和左思《蜀都赋》的风格流派。“蜀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后世的诗人从李白《蜀道难》趣旨的“难”的相反的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并用其诗语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本文以这个反语“蜀道易”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蜀道难”的概观进行论述,并就“蜀道难”主题解释史所处的地位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关于唐代陆畅的《蜀道易》

    检索《全唐诗》就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千余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五十余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卢照邻、张文琮、李白、岑参、姚合、罗隐、韦庄、冯涓、王周、齐己等十首,而包含“蜀道易”的诗歌仅有一首。(注:关于《全唐诗》的检索,来自台湾陈郁夫的电子版《古典文献全文检索资料库》。关于宋诗的检索,来自台湾元智工学院《网路展书读》。)

    与李白《蜀道难》最早提出相反观点的《蜀道易》,是中唐陆畅所作。陆畅为剑南节度使韦皋作《蜀道易》的故事背景和有关人物传记,乾源浚在《李白〈蜀道难〉序说》(注:参见日本《高知大国文》第二十一号13~22页,一九九年出版。此外,关于陆畅参照周租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454~455页(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该条(吴汝煜执笔)。)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以下所引基本以该文为据。其故事梗概在晚唐李绰《尚书故实》(《百部丛书集成》本)中有如下记载:

    陆畅,字达夫。常为韦南康作《蜀道易》,首句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南康大喜,赠罗八百疋。南康薨,朝廷欲绳其既往之事,复阅先所进兵器,刻“定泰”二字。不相与者,因欲构成罪名。畅上疏理之云:“臣在蜀日,见所进兵器刻‘定秦’者,匠之名也。”由是得释。《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畅感韦之遇,遂反其词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按此说陆畅是在蜀受韦皋之厚遇而作《蜀道易》的,“蜀道易,易如履平地”(《全唐诗》卷四七八所收逸句)所说的是蜀道的平易。即本来是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都极度艰难的蜀道,由于有了韦皋的善***,而变成了坦途。陆畅所称颂的是以善***而治蜀的事迹。所以在献呈这首诗后,韦皋大喜过望,才赠陆畅罗八百疋。蜀道的艰难,因善***而变得平坦,这是一种***治性极强的说法。

    《蜀道易》的作者陆畅(生卒年月不详)为湖州人。他虽在元和元年(805)进士登第,但却没有什么大的***绩。陆畅的作品现收录在《全唐诗》卷四七八等集子中,共有诗(几乎全部是七绝)37首、逸句2条,就此而言,他只能算是一个典型的二流诗人而已。在世时,陆畅才思敏捷,以发挥诗歌的谐谑而闻名。在进士登第之前,他是位无官的布衣,因此有可能是为求职而入蜀的。

    韦皋在贞元元年(785)担任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直到永贞元年(805)。他并不是行善***、施德治的***治家,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在韦皋21年的统治中,他的权力实际上是处于了半***的状态。他一方面对唐朝伪装忠诚,另一方面为维护对下属士卒的统治而对蜀人实行苛敛诛求,但同时也实行了所谓的三年一度的免税***策。蜀人畏其智谋与权威,家家把韦皋的画像当做土地神来祭祀。陆畅进呈《蜀道易》这年,正值韦皋离任或即将去世之时,是他在蜀统治的最后时期。

    那么,这个故事具有什么意义呢?《蜀道易》的诗题和自我表现,即使是儿童也能想象出,它只不过是《蜀道难》单纯的反义语而已。因而也可能是在韦皋接见之时,陆畅即兴所献的幽默游戏之作。从作为“首句曰”的“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来看,它是与李白之作一样,其主题句是重复的,也许它是某种程度的长篇之作。可是,即兴之作的可能性较高,又从现存陆畅的作品几乎都是七绝短诗的情况来看,这首诗或许就是只有十余句的古体诗。总之,这首诗是令大权在握的韦皋喜出望外,并赢得同座宾客齐声喝彩的作品。当然,就前提而言,蜀道难作为事实已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李白之作作为毫不怀疑的文学观点成为了言语化了的东西。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不太重要的陆畅和韦皋的故事里也出现了《蜀道难》,那就意味着在李白去世之后数十年的中唐之初,它已属于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可能是被当做了轶事而从寓意方面被解读了。

    韦皋和陆畅两者的立场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的话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即进士登第前的年轻布衣陆畅与蜀帝王一样的韦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李白“难于上青天”垂直感觉的“难”和“蜀道易,易如履平地”水平感觉的“易”的首句反用,可知韦皋对眼前的年轻人有何要求,他应该是在瞬间有所感悟的。晚年的韦皋,陶醉于自己的善***之中,虽然他实际上所实行的是虐***,但这种具有二重性的善***还是需要他人给予宣传的。需要人们给予一个正当的评价,应该是当权者所特有的愿望。当韦皋和受他庇护和帮助的陆畅想法一致时,这个故事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就已经超过了诗歌的意义。显而易见,《蜀道易》完全是陆畅对韦皋的阿谀追随之作。正如前面引文(“朝廷……得释”)所说,韦皋去世后,其苛***受到朝廷的追究,由于陆畅的申诉,韦皋才免于被起诉。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说明陆畅并不是追随当权者,而是两人的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

    三、关于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

    继之检索宋诗也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461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50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欧阳修、范成大、陆游、梅尧臣等8首。而明言“蜀道易”,不像陆畅那样的***治诗的用例也是有的。例如北宋晁说之《题杨如晦二画(之一蜀道***)》诗:“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卷四)。这是一首为杨景字如晦所画的两幅画中的蜀道***所题写的题画诗。在本来应该是布满愁容的蜀道旅人的脸色中,却看不到愁色,这是一首超越时空、描绘如桃源般虚构世界的画赞,它与实际中的旅游和***治是无关的。然而这类的题画诗,可以说也具有“蜀道难”的反语“蜀道易”的意识。(注:附:晁说之,字以远。其人博览群书,通六经、善诗画。建炎三年(1129)七十一岁时去世。因杨景的经历不详,故二人交往的实际情况也无从知晓。)

    再如在创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同时,又长于纪行诗的南宋三大诗人之一范成大,字子能,他在赴蜀任职途中的几首描写蜀地风光的作品,就有表现“蜀道易”内容。如《再用前韵》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范石湖集》卷十四)“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卷十五)“万里归来蜀道易,四愁诗成湘水深”;《点心山》诗(卷十八)“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瞿塘行》诗(卷十九)“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塘行”等诗句即是如此。

    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47岁的范成大作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赴静江(今桂林)就任,淳熙元年(1174)十月,他又作为了四川安抚制置使赴成都。当时他是从桂林北上,渡潇湘、过洞庭、穿三峡,于六月到达成都的。《再用前韵》诗与《甲午除夜,凭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用了同一个韵字,甲午除夕即淳熙元年的第二年正月。所说的“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是直接援用陆畅的诗句表现的,《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也同时作于去路。而《点心山》、《瞿塘峡》诗则作于了归途。赴任成都后,范成大因病而再三请求离任,淳熙四年五月,他如愿回到了故乡苏州。这时,幕僚诗友陆游等人把他送到了眉州。分别后,范成大登上了峨眉山禁不住诗兴大发。点心山即是位于峨眉山白水寺后面的一座山。正如“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所说的那样,归途是愉快的,峨眉山一带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继而在七月十九日,范成大来到了长江三峡(瞿塘峡),本来,三峡的艰险超过了剑阁,但因偶然涨水而变得容易通行了。《瞿塘行》诗(七言古诗,十六句)正反映了他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入蜀的两条艰险之路蜀道和三峡相比较。由杜甫的《夔州歌》可知比蜀道还要艰险的三峡,似乎是反倒容易通过。此处蜀道与三峡的对比,其难易的反转与陆畅原诗相比,或许可能是双重的反转吧。这首诗与陆游赴夔州通判任时所作《瞿塘行》诗“君不见陆子岁暮来夔州,瞿塘峡水平如油”的句子有相通之处。

    总之,这些诗都是往蜀中赴任或从蜀中离任时所作,在纯粹的纪行诗中,虽然不涉及全诗的主题,但诗句却是作为自然描写的一环而吟咏的。蜀地长官范成大把自己的治蜀比喻成“蜀道易”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只是纪行诗比喻表现的一环而已。范成大已意识到陆畅“蜀道易”的反意,他对蜀地的认识由此也可略见一斑。(注:其它作品虽然没有明言《蜀道易》,但苏辙、晁补之、梅尧臣等人的诗中,实际上已表现了《蜀道易》的内容。)

    四、关于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诗

    到了明代,在陆畅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富有***治性的作品。例如明初一代硕儒方孝孺,继陆畅之后,作有《蜀道易 有序》(四部丛刊本《逊志斋集》卷二十四)诗。该诗序文217个字,正文70句(句读有所不同)、419个字,属杂言体古诗,其规模已超过了李白的《蜀道难》。

    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

    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辨人心。

    六朝五季时,王路嗟陆沉。

    遂令三代民,尽为兽与禽,当时岂惟蜀道难。

    八荒之内皆晦阴,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

    今逢天子圣,贤王之德世所钦。

    文教治飞动,风俗无邪***。

    孱夫弱妇怀千金,悍吏熟视不敢侵。

    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高山江水深。

    明太祖朱元璋为肃王建国功臣,把24个诸王作为藩屏分封各地,据《明史》卷一一七记载,洪武十一年(1382),太祖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于洪武十八年驻凤阳,二十三年到成都。他和他的有***事才干的兄弟们不一样,是人德、学问、举止都较为出众的人物。在诸王中,只有他是按礼教思想治理蜀地的。

    方孝孺在洪武十五年被太祖征召,他很早就受到了尊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6),方孝孺被任命为汉中府教授,每日为诸生讲学而不知疲倦。蜀王闻其贤而招为世子之师,待以殊礼,并称其讲书之庐为“正学”。方孝孺目睹了蜀王之德治而作《蜀道易》,对其治蜀功绩大加赞赏。

    序的开头在叙述了“昔唐李白作《蜀道难》,以讥刺蜀帅之酷虐”之后,作者表明了自己与陆畅为媚韦皋而轻浮地作《蜀道易》的思想有所不同,由于天子的圣德和蜀王的善***,天下变得太平起来,蜀道也变得通畅了,蜀地(成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作者才发自内心地称颂这些德***。继之的“臣才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强调的是自己所处的是强于李白的盛世。顺便提一下,方孝孺还着有《李太白赞》、《吊李白》、《题李白观瀑布***》、《题李白对月饮***》等诗文,他对李白是很敬仰的。正因为如此,与李白所做对比的发言,对方孝孺而言才更充满了现实性。

    诗的首句是从“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开始,其变奏的“美哉蜀道之易有如此”、“蜀道之易谅在此”之句,在中间和最后出现了两次。在“美哉,蜀道之易有如此”句之前,有几个平、上声交替的韵字,但主要押的韵是入声十一陌、十三职韵。在这之后,有几个去、入声交替的韵,所押的是上平声十二文、下平声十二侵韵。一首韵律的基调,从前半部分短重的入声韵,变化到后半部分平稳的平声韵。其间,序文趣旨内容所歌,基本与《蜀道难》的构成方式相同。开头“美矣哉”的“美”,为直接、肯定的赞美之语,矣、哉是感叹助词的重叠表现,它是与李白的“噫吁@②”、一说是楚地的方言,表示绝望之念感叹之语的措词相类似。但整首诗的内容完全相反,表现的基调也是完全不同的。

    “陆有重岩峻岭,万仞chán@③天之剑阁。水有砅雷掣电,悬流怒吼之江关”的句子,描写的都是剑阁和江关(夔门)的句子,在“昔难”一句的简洁总括之后,接着又叙述了“自昔相戒不敢至,胡为乎今人操舟抹马,夕往而朝还。大圣建皇极,王道坦坦如弦直”的原因和状况。亦即作为前提是由于太祖实行了王道***治(与史实有异),所以才有了四夷朝贡、全土平安的局面。而个别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蜀王的德治和惠***,才有了“蜀地”的寿域之功。由于有了蜀王的儒教,以及理想的德治和安定民生、开垦治水的措施,才带来了交通的自由和人口的流入,进而才有了成都的繁荣和农村的发展。再如所述,由于蜀王实现了重礼教、振学术、兴学校、教民化方针,蜀地才有了象邹鲁一样的文教遗风。

    方孝孺的理想主义***治认识,在“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辨人心”一句中也有所表现。尤其是“当时岂惟蜀道难,八荒之内皆晦阴,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所表现的正是李白当时“难”的状况,不仅是蜀道,在全国也都如此。相比之下,现在的全国,尤其是蜀地,由于有了开明蜀王的德治,才实现了平安和繁荣,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方孝孺之作的最大特征,在于他对蜀地所唱的赞歌是发自于内心的。强调的是对主君蜀王的赞扬,对太祖和蜀王的赤诚使他这种***治信息表现得非常纯粹和强烈,就这点来说,诗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孝孺另外还有《蜀王赐宴浣花草堂怀古》、《次陶渊明诗韵谢蜀王》等多首感谢蜀王厚遇的诗,从中亦可见方孝孺对蜀王的一片真情。

    不知为什么,这首诗在开始时被看成了单纯的阿谀追随之作,直到方孝孺死后,他的至诚才得到了证明。众所周知,方孝孺继承了宋濂的学术传统,成为浙东学派的领袖。在辞去汉中府教授之后,建文元年(1399),针对太祖武治而采取儒教理想文治的建文帝一即位,立即让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文臣为新***发挥作用,直到篡位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帝的原因,才最后发生了悲剧。方孝孺被燕王强迫起草继位的诏书,他大书“燕贼篡位”而予以拒绝,结果惨遭磔刑。先是他妻、子自杀,两个女儿投水于秦淮河。继之九族和朋友、门生(合称“十族”)873人被处死,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几近灭绝。在由“靖难之变”而产生“壬午殉难”的悲剧中,方孝孺成了最为悲壮的人物。(注:关于此事参照《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和《明儒学案》卷四十三·方孝孺传,及檀上宽《永乐帝走向中华“世界系统”之梦》(讲谈社选书技巧,一九九七年出版)。)在方孝孺的传记中,通过阅读这篇《蜀道易》,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方孝孺最后为殉文帝而表现出来的赤诚之情和忠君之心。(注:参见《明史》卷一百一十七。)

    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方孝孺的《蜀道易》过于理论化、抽象化、道德化,在诗歌的生命力应该是抒情性和逼真描写性这一点上,他是远远不及李白的。

    五、关于郭沫若的《蜀道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出生的文学家、***治家、现代人郭沫若也创作了虽模仿李白的《蜀道难》,但趣意却发生变化的《蜀道奇》(发表在196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注:此处的根据源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4》第317~3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上)。这是一首10章、101行(851字)的长篇口语体新诗。诗题虽变成了《蜀道奇》,但在趣旨上,两者却有共同之处。

    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噫吁嘻!雄哉壮乎!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汪向东注。

    流成瀑布三千丈,地质年代远迈蚕丛与鱼凫。

    日浚月削凿深崖,凿成三峡之水路。

    (略四章)

    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利州江潭传是金轮感孕处,浣花溪畔尚有工部之故居。

    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使人听此心颜朱。

    足见江山自古不负人,人亦未肯江山负。

    (略一章)

    蜀中夫如何?气象同昭苏。

    民食为天有基础,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

    轻重工业按比例,交通网脉如蜘蛛。

    开建成渝、宝成、成昆诸铁路,促使西南四塞之域成通衢。

    江轮增加千万吨,懋迁有无事吐输。

    莫言“黄鹤之飞不得过”,神鹰铁翼开运途。

    莫言“猿猱欲度愁攀缘”,东风轮下峨眉俯。

    三峡况将成水库,人定胜天目可睹。

    于时万吨之轮可以直抵渝,于是发电之量可以直送拉萨和淞沪。

    君不见,铁有攀枝花,煤与煤气亦何富;

    砂金、铜、锌、磷矿石,遍地宝藏难计数。

    又不见,民族和雍载歌舞,埙箎协奏遍乡都。

    马、扬、李、苏其辈出,冰、翁、亮、照其如林中之树株?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蜀仅一隅耳,一隅三反见全部。

    祖国光芒耀千古,方今时代万倍超唐虞。

    眼前险阻何足道?战略视之如纸虎!

    全民壮志世无俸,行将超越必然兮进入自由之疆土。

    人人齐喝《东方红》,意气风发心情抒,万岁万岁长欢呼!

    首先,诗题的“奇”具有罕见、特殊、非常之意,多用于肯定的评价。开头的“噫吁嘻!雄哉壮乎!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汪向东注。流成瀑布三千丈,地质年代远迈蚕丛及鱼凫。……”是这首诗的开始,第六章和第九章反复提到的“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一句,为这首诗的主题,它展示的是蜀之奇观壮美。作品虽然对与蜀地有关的历史人物五丁、李冰、司马相如、扬雄、诸葛孔明、李白、杜甫、苏轼等的历史功绩做了再评价,但他所歌颂的是经过长征和***,依靠人民力量所形成的新中国的伟大疆域,对现代全川的壮观景象给予了称赞。可以说,这首诗是献给人民中国的一大赞歌。郭诗的趣旨在肯定、歌颂蜀地的人杰地灵即是肯定、歌颂新中国这点上,是极富***治意义的。附带说明的是,近代所修的川陕公路建成于193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又在这条公路的西侧修建了宝成铁路,因而使得自太古以来人员物资的往来变得更加容易。此外,第八章所说的有关三峡大坝的预言,目前正在施工,作为世纪目标和现实的吻合,它所带给人们的回味是悠长的。

    其次,写作这首诗时的郭沫若,看起来还是有所选择的。(注: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活动,参照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下第1159~117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建国后,郭沫若在担任***务院副***和社会科学院院长之外,还担任各种外交使节团的团长等,在***治、学术、文学、艺术各领域也担任了众多的要职。他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繁忙充实的。郭沫若的社会地位和活动,是与这种高扬的精神相适应的,这首诗表现了当时的郭沫若对故乡四川和祖国的毫不掩饰的感慨心情。对出生在现在乐山市沙湾地主家庭的郭沫若来说,蜀地是他反抗封建制度、经历辛亥***、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所以,他由称赞四川的发展,进而称颂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建国12年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郭沫若的地位来看,郭沫若的称赞肯定是发自主观内心的。(注:附:郭沫若的这首诗,即使是现在仍保留在当地人民的意识中,如《西南旅游》总第三十九期(一九九三年五月出版)所刊登陆宣、光韶的《蜀道美》,便是这类赞扬蜀道的文章。)

    然而,作为文学家、学者、***治家的郭沫若尽管影响巨大,但以今天的眼光来冷静看待他的作品的话,他对新中国特别是对***的奉迎追随感仍是不可否认的。就诗歌而言,与抒情性、艺术性相比,现实性的***治味道如果较浓的话,那么就会更富于宣传性了,因此评价作品也应该放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才会言之成理。

    六、结束语

    以上概括的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蜀道易》的系列作品,并对其诗和背景以及诗人的传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以下几点是需要指出的。

    每个作者的诗作,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首先,作为诸例的共同外在要素,作者基本上都是和蜀地有实际关系的人物。他们或是作为布衣漫游过蜀地,或是朝廷派往蜀地的官僚和学者,或是故乡在蜀地,总之,他们都与蜀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诗型上来说,虽有长短两类,但印象最深的是方孝孺和郭沫若的长篇作品。大概方孝孺和郭沫若两人都感觉到,不用像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篇诗体,就不可能全面地描写物产丰富并且以中原人眼光看来是充满神秘性的蜀地庞大而复杂的地理空间。

    其次,从作品主题的研究上看,自然只有李白《蜀道难》的主题解释史是与此有关,关于《蜀道难》的主题即李白的表现意***,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尤其是“剑阁峥嵘而崔巍”句以下的***治寓意性及其事实根据,早已成为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主要说法大概有近十种。古典之说,以承认其***治寓意性为主;而近人之说,则不承认其特定的“寓意”,如送友人王炎赴蜀,歌颂蜀土故乡山川的壮丽奇险等说法就是如此。(注:参詹锳《李白〈蜀道难〉本事说》第25~36页(载《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松浦友久《李白乐府论考》第298~303页(载《李白研究》第七章,三省堂,一九七六年出版)。)

    在这种主题解释史中,《蜀道易》的作品系列处于了什么样的位置呢?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范成大和一部分宋诗始终是以纪行诗的角度而产生联想转换的,这些作品和陆畅及方孝孺、郭沫若等人的***治性极强的诗混在了一起。因此,在解释史上,***治寓意性有无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各个诗人对李白《蜀道难》主题的解释倾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篇10

关键词:杜甫 草堂诗 多样性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仅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入蜀,翌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开始了近五年相对安定的草堂生活。其间经历草堂幽居,流寓梓阆,入严武幕,辞归草堂,离蜀东下等曲折过程。

乾元二年年底,杜甫同妻儿来到成都。此时的成都极少战乱,繁华异常,让杜甫暂时忘却了乱世的悲欢离合、忧国忧民和身世自叹。翌年,在成都西郊安家后,抱着闲适自在的心情,作者将情感、心怀和视野投诸周边山水,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寄寓了丰富的情感经验和人生感悟。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随船返照来。”(《野老》)此诗写于760年,长年颠沛流离后,得一憩息之处,诗人聊感欣慰;但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撞击其心灵,使其无法宁静。《江村》一诗中,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另有《客至》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江亭》)写作此诗时(761年),安史之乱未平。作者虽避乱于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因此诗末,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类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却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也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杜甫。本真的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萦绕诗人心头的是国家的安危、***治的得失和人民的苦痛。草堂生活的闲适自得摈却不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与深沉的忧虑。朱东润先生曾说:“(杜甫寓居草堂时)真正关心的还是当时的***局。”这道出了贯穿诗人一生的主要思想和心态。

另外,诗人所作感时伤怀诗很多,如《石犀行》、《泛溪》、《出郭》、《恨别》、《散愁二首》、《病柏》等。《病柏》中咏病柏二抒胸臆,借物言事,托意深远,可读出国家兴亡之慨。朝廷不顾百姓疾苦索贡蜀橘,杜甫作《病橘》讽之。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枯棕》写中原战乱未平,蜀中藩镇割据,***兴而赋重,诗作托棕榈被剥而至枯死,比喻百姓因暴***而难以生存。

广德二年春,诗人登临高楼,感事伤时,自伤不遇,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名句。沈德潜云:“气象雄浑,笼盖宇宙,乃集中最上乘之作。”此类感时忧民之作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治情怀,往往沉郁顿挫、发人深省。

与此同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加浓厚:“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白鸥原水宿,何事有余哀?”(《云山》)思乡之情弥切,然京洛难以望见,与亲人音书断绝,漂泊异乡的悲哀与苍凉俱现于诗中。《遣兴》则借诗自遣,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与漂泊异乡、衰老疾病的伤感一时俱起。同类诗作还有《出郭》、《恨别》等。《散愁二首》托物寓意,抒发愈加浓厚的思乡之情:“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杜甫寓居成都时还曾入严武幕府做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七个月后就匆匆辞幕。入幕、辞幕之心态可谓复杂矛盾。这一时期诗人的诗作不少。杜甫与严武交情颇深。严武奉命还京,杜甫送至绵州,并作赠别诗三首。广德元年春,严武再度镇蜀,杜甫又作诗多首相赠。二人交情如此深厚,为何应邀入幕又匆匆辞幕呢?

首先,朋友之情突然变为上下级之尊卑关系,且受束缚。《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表露心态:“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杜甫有赞叹严武***绩之诗作,但入幕后眼见其骄横残暴、目无法纪的一面,在其手下任职,着实堪忧。且诗人与同僚关系不好,与互相猜疑勾结的幕僚周旋,心中抑郁难以纾解。杜甫在《莫相疑行》中写到:“晚将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诗人因受同僚猜疑和嫉妒,内心十分愤慨,且幕府生活紧张忙碌但无所作为。诗人终辞去官职,从此与官场无缘。诸多***治理想化为泡影,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可想而知。与严武的交情虽又恢复了,过去那种文人诗酒流连的生活又回来了,但好景不长,严武的突然去世让诗人顿失生活资助。这也是诗人离开草堂,继续漂泊的重要原因。

杜甫是一个敏感而又多愁的性情诗人,其诗歌创作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和自身境遇的影响,因此,杜诗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情感特征。对于流落半生、坎坷一世的杜甫而言,在成都草堂短暂驻留的最初两年零七个月是杜甫漂泊生涯中弥足珍贵、不复再有的一段闲适时期。因此,其思想、创作悬浮出阶段分明的独特魅力。草堂诗中表现出来的恬退幽志和“漫与”极致使杜甫、杜诗迥立于其悲剧人生、巅峰艺术的坐标之上,显示出开放、适达的诗学胸襟,使草堂诗歌成为杜诗及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撰,杨伦校注.杜诗镜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朱东润.杜甫叙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篇

学习

氨基酸的功效与作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氨基酸的功效与作用10篇,内容包括氨基酸针水的功效与作用,y-氨基酸的功效与作用。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67-03研究已证明营养物质尤其是氨基酸如谷氨酰胺(Gln)、谷氨酸和精氨酸,在维持肠道健康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

登金陵凤凰台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登金陵凤凰台10篇,内容包括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散文游记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

学习

惠崇春江晚景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惠崇春江晚景10篇,内容包括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六大景物。正是河豚④欲上⑤时。【注释】①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一幅是飞雁***。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

学习

惊弓之鸟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惊弓之鸟10篇,内容包括惊弓之鸟的文章三十字,关于惊弓之鸟的故事30字左右。语文书里面《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非常棒!里面的更赢,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课文讲的是:一天,更赢和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到了一只鸟,更赢仔细观察,知道了

学习

动能定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动能定理10篇,内容包括动能定理的100个方法,动能定理常用思路。解:取水平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mng(t1+t2)+Ft2=mv0解得F=■.例2:一木块,质量为m,它以v0的初速度在水平面上向右滑行s1米后,给它施加水平向左的恒力F,

学习

廉洁自律的心得体会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廉洁自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后心得体会,坚持廉洁自律的心得。***员廉洁自律心得体会1今年按照文件《区委区***府关于开展清正廉洁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部署和要求,区***法委纪检组用心组织和开展廉***文

学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0篇,内容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1篇阅读感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感悟十篇。每次读这本书时,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在19个月大时,一场疾病夺去了海伦的视力和听力。从

学习

苏武牧羊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苏武牧羊10篇,内容包括苏武牧羊注释完整版,苏武牧羊简介及故事。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②羝(d~):公羊。【文学常识积累】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

学习

秋天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秋天古诗三年级,一年级古诗秋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夜曲》文/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

学习

与时间赛跑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与时间赛跑10篇,内容包括与时间赛跑的好段,与时间赛跑的范文。六年级真麻烦,每天补课都要补到差不多天黑才回家。只要一出教室,到处就是灰蒙蒙的一片,使人的心情十分不舒畅,一到家,天就已经黑了。今天真好,早了几分钟就补完课了。

学习

游子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古诗,孟郊游子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3教学过程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设想意***: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

学习

路桥施工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路桥施工总结,内容包括路桥施工月总结,路桥施工个人总结免费版。1关于卷材防水层的施工技术要点首先,施工人员必须要全面检测找平层的质量以及干燥程度,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施工标准,并要对找平层进行初步清理。施工人员在完成质

学习

温良恭俭让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温良恭俭让10篇,内容包括温良恭俭让的内容,温良恭俭让的小故事百度文库。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所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在公平、有序之竞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特别需要温良恭俭让。以便

学习

拔河比赛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拔河比赛10篇,内容包括拔河比赛作文300字十篇,拔河比赛总结十篇。虽然我的小手由于拔河绳太粗,拉伤虎口部位,但是心里很是高兴。拔河比赛的胜利是属于我们全体同学,同心协力才是赢家!加油——4年级2班。

学习

酬张少府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酬张少府10篇,内容包括酬张少府译文及注释,惠酬张少府全文。由于缺少法律证据,一些包工头不认可农民工的工作量。张生福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案例:当事人黄俊生等26位农民工来自于河南、甘肃等省市。2010年7月份起受雇于衡阳市长

学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阅读(194)

本文为您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翻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①“州”,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