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来历10篇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1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在数中最尊贵,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故事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重阳糕:此糕也称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种非常松软类的糕点。因重阳糕的“糕”与“高”同义,所以人们就以重阳糕来代替无法登高的遗憾,这也渐渐成了重阳节的食俗之一。

菊花酒:菊花是重阳时节开得最绚烂的花,赏菊花也是重阳习俗之一,而且重阳节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与“酒”同音,所以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说,重阳节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与重阳的“阳”谐音,所以成了重阳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为白添一笔为百,百减一笔乃九九,既应了九九重阳,又有长命百岁之意。

螃蟹:重阳吃螃蟹是最好的时节,这时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质细腻,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补充多种氨基酸。重阳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黄很多,肉多味鲜,想想都要流出口水来了。

糍粑: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软糯香甜,当做好出锅后沾上芝麻和白糖一起吃,别提是有多美味了,而且糍粑除了做成糯糯的团子,还能炸成“油糍粑”,油糍粑有着金黄色的面貌,酥脆的表层和柔软的内心,吃上一口满嘴留香,可谓重阳佳节一道必备食品。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2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直至清末。

辛亥***爆发,了封建帝制,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民国元年1月13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按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在民国初年,***府虽然强力推行新的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1914年1月北京***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

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然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这样,由于***治变革的原因,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公历元旦新起,没有任何民俗内涵,农历春节却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俗事象丰富。因而人们照例称农历岁首为新年或大年。民国***府曾一度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但国民***府推行新历、废除旧历的效果并不理想。1930年,***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民国***府取消阴历新年,一度雷厉风行。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不过这种做法,一二年后即消失,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当局也无可奈何。1934年初,南京国民***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12月23日***务院第十二次***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期间,虽然人们一度以过“***化”春节的名义,试***取消春节假日,对春节传统习俗进行各种禁止与限制,但最终没有阻止人们欢度春节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传统节日也逐渐出现复兴趋势。春节作为中国民俗大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在回家过年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着亲情、友情的快乐。春节不仅是居住在祖国的中华子孙的共同节日,而且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与社会影响的扩大,欧美、东南亚等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成为当地中华文化的展示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多个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以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这些国家都把春节列为了法定假日。

文化广角

中组部向***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

为贯彻落实***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意见》,有组织地引导***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实效,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开展向***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工作。

第一批推荐学习书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著作专题摘编》《***文选》《文选》《***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7种经典著作。

第二批学习推荐书目,具体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国情备忘录》《苦难辉煌》《***战争》5种。

第三批学习书目,包括《中国***历史(第一卷)》《中国***简史》《中国***历史二十八讲》《中国***新时期简史》《***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复兴之路》《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传》8种。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3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春节、端午节的习俗的形成

    (一)春节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春节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先人们,与他们从事的农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的大部分民族都过这个节日。“年”是个时间概念,它的生产与农业、历法直接相关,是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的一种总结。从历代过节情况来看,年节风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洁祭祖称”,包括拜天地及祖宗、还有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喝椒柏酒、跳灶神之类。放爆竹始于汉代,南北朝时已成岁时风俗。初时只是火烧竹子,故称“爆竹”,后将火药装进竹筒,宋以后普遍改用鞭炮。春联最初是桃符,即把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画神茶、郁垒二神以驱鬼,五代以后演变为春联,但门神并不废。这些习俗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有那么多的习俗,自然也是人们想营造出过年热闹的气氛来辞旧迎新。俗话说:人多才热闹。春节自古以来也就是一家团圆的节日,回家的节日。然而,在春节来临之际,当前都市里却有大量的“留守族”。他们打电话祝福代替了回家看父母,自然家里过年就热闹不起来。而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也被人们能省则省,使年味儿淡了许多,人们过年的喜悦心情也淡了许多。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说陌生,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说法不,有的说源于昊越地区的龙***腾崇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认为五月五日是个“恶日”,端午节的活动是为了避邪取恶,等等。这几种说法各有道理,很难判断谁是谁非。极有可能就是这众多因素的融合,因出于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把节日都附会到他的身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而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吃粽子,小孩佩戴香囊驱邪,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现在赛龙舟在一些地方还在举行,粽子吃得却不那么讲究了,也看不见小孩佩戴香囊,更很少有人去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取而代之是逛街购物,旅游出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转化及其原因

    从春节和端午节便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进行着转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不再稀罕那些吃的东西,而更注重于追求那些新兴的事物,以获得刺激。这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不注重内涵、本质及历史传承,只顾眼前,现在洋节的流行这种现象正是最好的例证。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府不够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闪烁着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府更多强调的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利用***府的力量让人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从而使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流失了。(二)、物质条件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以前过年过节都是非常热闹的事情,临近节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忙碌着准备过节的物品,尤其是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蒸笼、蒸年糕、炸煎堆,大人会专门挑一个日子去集市办年货,小孩子可以跟着去凑热闹顺便央求父母给买几件新衣服。而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穿新衣、吃年糕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都不再亲自蒸年糕,因为这些繁琐的工作可以交给专门的糕点店去代劳,这说明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春节,那样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在整个社会占了上风。(三)、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在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人们普遍认可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节日被淡化了。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的流失影响国家实力。国家的实力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能力、科技能力、***事能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内外***策等非物质的国际传播来吸引、影响或控制他人行为的软实力。近年来,用本国文化打造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显重要。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我国的实践看,有三个途径:一靠宣传。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人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二靠教育.有人讲,当代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缺失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消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必须从国民观念人手,应该向儿童普及一些传统文化,将一些传统经典纳人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经典中对人的道德修养教育。迅速国际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凝聚国民思想的教育载体。三靠引导。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认为,人类的问题总结起来只有两个:一个是吃不饱“饿”出来的问题,即生存问题;另外一个“撑”出来的问题,比如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价值等等。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惑境”当然是主要的。而这种“惑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思考和无知产生的。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何选择,迫切需要引导。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4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共同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兔年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龙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

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22012年12月10日晚,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聚光灯下戴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莫言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先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东方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琴棋书画礼乐汉字骑御,还是四书五经,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亦或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国礼仪文明。都蕴含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深沉积淀。炎黄子孙正是在这方厚土上传承发展,便有了中国人独有的东方气质。

东方气质是对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们的先辈前赴后继,付出生命与血的代价,推动时代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从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周王分封,秦扫六合,到辛亥***,八年抗战,我们的祖先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美与真理。这是中华民族千年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东方气质是对美和真理的献身精神。是舍生取义的文天祥,是“恨不抗***,留作今日羞”的吉鸿昌;是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铮铮骨气,是林则徐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气,是诸葛亮宁静致远的字字珠玑!

东方气质里有包公的铁面无私,有元代的横跨欧亚的霸气,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有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淡薄,有木兰愿代父从***的凌云壮志,有昭君远嫁匈奴的勇敢,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情画意。他们是千年青史之中的一抹重彩,是东方之冠上的闪耀的宝石。东方气质,在礼貌儒雅,举止优雅。

千百年来,家庭学校对我们所有良好行为的细致入微的熏陶、理解与内化,使这些传统美德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或许是顺手将光洁的地板上的不和谐的纸团扔进垃圾筐,或是不小心被别人踩到时报以谅解的微笑,或许是得到他人帮助时致以感谢的微笑,亦或是在出入不同场合时礼貌的了解规定规矩。点点滴滴中显示出东方人纯粹而良好的文化教养和习性美德。

***是东方人纯粹儒雅气质的凝聚,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东方永恒的魅力。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学识。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高升品德吞吐日月。他的去世曾是中华大地上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让联合国为他***。

回顾历史,无论是如鲁迅,胡适,蔡元培,梁实秋等国学鸿儒,还是华罗庚,丁肇中,邓稼先,钱学森等世界级科学家,无不是在接受祖国良好文化熏陶之后远渡重洋,接收西方文化思想,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中华学人,他们的成就,无不受益于早期中华传统文化之本的影响。

面对如今现代化的世界,流淌着东方血液的我们更要具有足够的世界眼光。审视我们的不足与疏漏,以理想,包容的态度去借鉴吸收一切健康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不仅仅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度,更是一个年岁赏轻的国家,我们要继承发扬,也需要充实与完美。全球化趋势让我们学会了了解世界,那我们更要让世界明白我们的气质与内涵。

那么从现在开始吧,写下每一个遒劲有力的的汉子,念出每一句抑扬顿挫的中文,扬起每一个自信豁达的微笑,告诉全世界,我们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东方,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3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端午节,现在的已经作为我国法定假期了,这充分证明我们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增强了许多。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5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节日,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长期以来不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达观向上、蓬勃热情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1]。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日渐淡漠,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日渐凸显。

一、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现状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常提到的传统节日,对于像上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其中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就更不知晓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传统节日演变成了“饮食节”“狂欢节”,春节吃水饺、中秋尝月饼、端午食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滞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相反,西方节日却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轻松、快乐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洋节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大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普遍较低。对于传统节日的名称,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还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法定节的概念,把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妇女节等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概念,把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甚明确,以小年时间为例,选择腊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对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的时间,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却能准确说出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具体时间。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端午节和七夕节为例,50%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55%的学生不知道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有关。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是以中秋节为例,选择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的只占50%。显而易见,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是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策层面来说,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东西,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失落和西方节日的强盛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鸦片战争就开始了演变历程。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无疑削弱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家***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运动中,有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边缘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和春节一样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就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养成社会习惯。与此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西方的洋节随之渗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

从环境层面来说,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欠缺或多或少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会推出“情人节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畅销之至,传统七夕节的节日热闹程度却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西方节日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从学校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现在各级学校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课程设置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内容都较为缺乏,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使青少年Υ统节日的历史丰富内容和悠久的渊源,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都不甚了解,进而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渐渐淡漠,传统节日离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重新让人们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解决对策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6

相对于常日而言,节日是指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或由人们所特别规定的、具有特定风俗活动内容、以年为周期周而复始的固定日子。

节日在其形式上是由种种庆典活动构成,每一个庆典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庆典起源于对***腾的崇拜,其最原始的形式是祭礼,祭祀庆典主要是表现人类对主宰自己命运、对于主宰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超自然力所表示的尊重、崇敬和惧怕。节日的起源自然未游离于这个规律之外,同样是原始观念所长期孕育的结果。

节日最初起源直接与古人的原始有关,由此而形成的节日是质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节日这种独特的文化样式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不同的形式。其一,节日受到人为宗教的渗透,增添许多人为宗教的内容从而形成诸多宗教型节日。一些节日甚至直接源自宗教,如佛诞节、盂兰盆会、三元节都源自佛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则源自***教。其二,出于历史的情感、***治的需要以及道德的宏扬诸因素,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人为设定特定时日给予纪念,形成新的节日;或者将有关历史信息附会于已有的节日从而衍生出新的内涵和形式。端午节被后世用以纪念屈原,寒食节被用来纪念介子推,壮族的歌圩节被用来纪念刘三姐……在这些节日中,人们通过节庆活动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文情怀。其三,神话传说的形成与流布产生了神话型节日。事实上,许多节日都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可用来解释其成因。比如,寒衣节与孟姜女的传说,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傣族泼水节与傣族少女除去魔王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的嵌入使得节日更加吸引人,更加富有情趣。其四,现代的许多新节日,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如元旦、青年节、国庆节、植树节,等等。其五,随着国际社会不同民族间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节日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也迅速地在不同的文明之间传播着,形成许多所谓的“洋节日”。比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源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写道“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根据功能主义的这一观点,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之所以能够存在于文化系统中,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文化系统的运行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文化的全息影像

节日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又是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象(或曰折射)。节日总是与一定的民俗事像相联系,它借助于仪式化的大量民俗活动进而对既定文化的价值观给予鲜明地再现与强调。众多民俗活动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并相互关联,恰恰说明节日是其所依存的文化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主要表征。节日是文化民俗式的集中体现,春节时的贴春联、放爆竹、拜年,元宵节的闹花灯、吃元宵,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清明节的插柳枝、扫墓、踏青,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和特殊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活动又使得文化更加鲜活、更加形象地展示在民众的面前。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划分为四个大的方面:物质设备、精神文化方面、语言、社会组织,而节日能够以民俗的形式将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表现出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可以春节为例阐述节日如何以民俗的形式记录与解读文化。首先,从物质设备方面说,春节中使用的节日器具极具传统文化气息。春联、爆竹、桃符、窗花、门神、财神……无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点。其次,从精神文化方面说,春节期间,人们合家团聚吃年夜饭、祭祀祖先、放鞭炮等民俗活动表达中国人重视家庭、崇宗敬祖、祈福迎祥的传统观念。再次,从语言上说,春节期间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人们要使用与春节有关的吉利话,以春联为代表的语言必须富于文采、表达中华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即便是口语也格外注重雅驯与道德旨归,不能触犯节日的语言禁忌。最后,从社会组织来说,春节是家庭、家族成员进行互动的良好时间。人们通过拜祭祖先、举行公众活动将家族、宗族等基层的社会组织成员牢固地团结在一起,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春节同时也是其他社会组织成员进行非正式活动、加强成员联络,尤其是增进成员私下情感的约定俗成时间。换言之,春节期间的许多仪式性活动背后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伦理观念与组织规范。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节日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组织民俗为一体,将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文化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民众。而民众也通过节日中大量的民俗事象对文化的记录和解读而接受文化、领悟文化。节日同时也是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像。由前文对节日形成因素的考察可知,节日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或显或陷的历时性相传。在节日中历史以民俗的形式大量地再现了节日所产生的时代里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机制的特征,人们可以通过对节日习俗的研究窥见古时民众的生活状态。当然,节日对历史的记录绝非是通过一定的民俗仪式简单直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抽象化的、曲折的反映(或日折射),是历史信息在当下的环境里的一种生动影像而远非“历史实录”。如前所述,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习俗据考证都是古时的巫术。显然,这类节日对历史的“留影”是隐晦的,需要我们去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和探讨。比较而言,节日对历史相对直接反映的表现是,许多节日本身就是人们出于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而设立的,反映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或文化的重大变迁;或者原本虽不是纪念性的节日,后世却借以纪念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而得以传承得更加久远。即便如此,这类“纯粹的”历史纪念性节日对历史本身的承载也只能是一鳞半爪的抽象式记录(甚至还有歪曲历史的可能性)。总之,节日对历史的反映并不是像史书那样详细完整地记述,它是以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在现实中表现着历史的某种侧影,这种符号可以是一件民俗器具,可以是一项民俗活动。今天端午节里食用的粽子,不仅是一种节日食物,而且也折射着一段屈原沉江的历史;赛龙舟也不仅仅是种体育竞技活动,它所表达的是对屈原个人悲剧性历史命运的纪念和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宏扬。这里,历史被凝结在群众的节日习俗之中,历史被抽象化;同时,历史又在现实中投下了生动的影像,人们在节日中以民俗的形式演绎着消逝的历史。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按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序列,逐一介绍各个节日的来历、故事、庆祝活动、节日诗词、节日饮食,对各个节日的传统食品进行了较全面的考证和记述。《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注重民俗,突出食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读者能够感受传统文化,赋闲可以雅舍谈吃,繁忙可以按***索骥,不忘生活。

节日饮食

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日食品,甚至人们直接用食品名称称呼节日。正月初一,北方饺子,南方年糕。饺子与年糕既是节日美食,又都饱含民俗寓意,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年旧年在午夜子时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节祭祖与馈赠的节日食品,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年年提高。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菜煮鸡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四月浴佛节的缘豆,五月端午节的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年三十的团年饭。人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这固然是在物质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它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首先是献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才是家庭共享的节日美食。

文明的年轮

节日是对既有文明的认定和维护。文明是对文化发展成果的系统化的静态描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历时性地经历了不同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节日对既有的文明表现出突出的认定和维护功能。对既有文明加以认定和维护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国家机器如法律、监狱、***队等强制性的手段,也有诸如民俗、大众传媒等非强制性的手段。节日对已有文明的认定和维护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手段,它通过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周而复始地强化人们对既有文明的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社会角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认定和维护。

如前所述,节日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它包含了一套既有文明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传统社会中,普通民众一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不能像士人一样从书本上认识和了解所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但是,民众可以通过民俗活动尤其是节日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而节日又不同于书本的说教,它采取了鲜活的民俗形式,借助于大家热爱的民俗活动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为民众所认定,并促使民众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维护这些价值观念。例如,在许多传统节日中,祭拜祖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通过一些庄重严肃的仪式,家庭、家族乃至宗族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这里,节日强烈地认定和维护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以及在血缘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现代节日更加注重对价值观念的认定和维护。国庆节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目的是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妇女节对妇女的问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价值观的认定和维护;劳动节中人们载歌载舞赞美劳模是现代人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接受和宏扬的体现……可见,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文明里,节日都以其特定的方式不断地在精神层面上增强民众对既有文明价值观念的认定和维护意识。

其次,男女老幼是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任何社会和文化都赋予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而节日中他们各自角色的行为规范被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传统节庆尽管有很强的娱乐性,但对于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定和维护却更加强调。以汉民族为代表,一般而言,男性是整个节庆活动的中心,他们负责节日中祭祀祖先、组织庆典等重大仪式,以其在节日中的权威性活动和自由行为凸显作为家庭核心的地位和作为传统社会核心的地位。女性却恰恰相反,女性的行为在节日中处处受到限制。有资料显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年节之际,依照习俗女子在初一、初二是不允许出门拜年的,而是要安心留守在家中。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男子在一年中首次出行即遇见女子是不祥之兆。诸如此类在节日中针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在男权社会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再次,节日源于古代的原始,其诞生之初就是依托于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而进行的。当节庆成为具有传承性的民俗活动时,它又对所依托的社会组织起着认定、强化和维护的作用。苗族的祭鼓节以“疆略”为单位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一个“疆略”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血族兄弟,他们共同祭祀一个“祖先灵魂都住在里头”的木鼓。通过祭祀木鼓以增强“疆略”中各血族兄弟的联系,强化“疆略”这一以血缘为纽带连结起来的社会组织。在汉族的某些传统节日里,宗族的祭祖活动是极其庄重的。在祭祀过程中以庄严的仪式认可宗族权威,强调族规、族训,对族中的良善进行表彰,从而使宗族组织在节日中得以强化和维护。许多现代节日也同样起到了维护社会组织的作用。比如,“七一”***节、“八一”***期间***组织和***队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予以纪念,以多种形式强化组织成员甚至全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和维护。

简言之,节日周而复始地以其鲜活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强化了人们对既有文明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的认可和维护,是维系文化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节日对已有文明的认定和维护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手段,它通过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周而复始地强化人们对既有文明的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社会角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认定和维护。

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是大乘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牟尼诞生的日子,又称“浴佛节”等。公元前623年,佛祖诞生在北印度,为净饭王之太子,天有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庆祝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水浴佛身。于中国而言,其历法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故一般把佛诞日定在这一天,但也有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说法。

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是大乘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牟尼诞生的日子,又称“浴佛节”等。公元前623年,佛祖诞生在北印度,为净饭王之太子,天有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庆祝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水浴佛身。于中国而言,其历法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故一般把佛诞日定在这一天,但也有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说法。

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最佳载体

节日是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一体的复合体,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横向共时性传播和纵向历时性传承的媒介和工具。

首先,节日是文化在民间横向共时性传播的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之一。节日虽然孕育于其文化母体,但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节日承载着文化信息跨越孕育它的本土和文化母体,最易为其他文化圈的民众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当了最活跃的媒介。文化传播的事实表明,节日一经被接受,文化便可借助节日的传播迅速拓宽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见,节日往往成为文化传播的最有力的工具。节日涉及到饮食、住房、服饰、宗教、语言等很多方面,其他民族或地域的人可以借助节日进而对其所依托的文化作全面的理解。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使中华文化的幅射力借助节日更加增强。这些国家的民众同中国人一样过着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许多节日的民俗活动直接渊源于中国。如端午节插艾枝和菖蒲、吃粽子、饮菖蒲酒,重阳节登高、饮酒,除夕夜除恶鬼……这些习俗带去的不仅是节庆活动的仪式,也使风俗背后无形的思想观念得以在传入的民众中传播,借助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入国的文化相交融,催生了各具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模式,最终形成国际汉文化圈。中国古代,佛教本为印度传来的外来文化,而随着佛教节日诸如佛诞节、盂兰盆会、中元节等被中国民众所接受,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播。现代,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涌入也使许多中国人从形式到内容领略了西方的文化。

其次,节日也是文化历时性传承的载体和工具。在今天的节日中,我们会看到许多自古传承下来的器用、古俗。桃梗、桃符、门神、爆竹……本为古代巫术行为的用具,端午赛龙舟、挂艾枝,重阳登高、插茱萸,春节放爆竹、贴门神……这些民俗活动也无不与古人的原始观念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科学进步,文明演进,这些器用和古俗本应随着其存在的原初情境逐渐丧失而退出人们生活舞台,但节日通过特定的形式使这些器用和古俗得以保存,当然也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娱乐的器具和增加节日欢乐氛围的手段。结果是古时的器用和习俗以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代代相传。从此种意义上说,节日是古代“遗留物”的展览馆;另外,许多传统的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亦是赖节日而得以相承。

节日是文化对源于自身的压力和束缚的排泄和解压手段,人们在一系列的节日中要摇摆在休憩和狂欢之间。

人性的放松与狂欢

节日是文化对源于自身的压力和束缚的排泄和解压手段,人们在一系列的节日中要摇摆在休憩和狂欢之间。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发展的迫力是民俗产生的根源之一。节日是民俗的重要形式,其本身即是文化迫力的结果。所谓文化迫力,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文化并维系文化的压力。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和繁衍,必须有维系群体生活所需要的种种制度,也需要实施这些制度的文化手段,还需要更多的文化条件,这就是文化迫力。这种文化迫力是必需和必要的。但是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生物性,换言之,人既具有社会文化的一面又具有生物本能的一面。因此文化迫力本身是对人本能的压迫与束缚,它使人的本能在文化的框架中受到压制,在制度、规范、礼仪、价值体系中被困厄。文化系统这种源于自身的压力和束缚必然会造成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冲突,此时,文化系统需要一个类似科塞提出的“安全阀”这样的东西来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节日即承担着这种功能。借助于节日活动,文化系统源于自身的压力和束缚就可以得以缓解;事实上,许多节日本来就是应这种需要而生。人类学研究表明,许多民族都有放荡的狂欢节日,例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中的彻底狂欢,在这种节日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全部被打破了,人们可以抛开种种文化束缚,使生物性获得了必要的张扬,缓解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尽管这种压抑在通常情况下是必要的)。直到今日,欧洲的一些国家还有这类狂欢节的遗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注重社会制度和礼仪,给人们的社会生活设置了种种约束性的习俗、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众历经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浸染逐渐形成了内敛的民族性格,不善张扬个性,甚至发展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加之农业文明中人们生活范围的狭隘性,使得文化的迫力越发沉重。这种沉重的文化迫力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必需得以疏导。“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的某些传统节日为渲泄压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让人们在终年劳碌、中规中矩的生活中有了适度的放纵的自由。在这类节日中可以看到人们摆脱了往日的含蓄,载歌载舞;节日中的妇女也可以有机会走出封闭的庭院享受多彩生活。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上巳节。《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古文献上有许多关于上巳节男女野合、求子的记载。不惟在这一特定的节日可以看到这种与文化迫力相斥的放纵活动,在其他的节日中也常见类似的疏导文化压力的情况,正如台湾学者王秋桂在《元宵节补考》一文中写的,“元宵节中的狂欢活动,即使从儒家的理性观点,也有其正面的意义:混乱是为了调适整合,竞争是为了和谐。惟有在‘一弛’之下,新的次序才得以建立。”当然,某些节日的“排泄与解压”功能是有条件的,更不是无度的放纵,它只是调节文化系统整体功能的临时性的手段。

奔牛节:始于1591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爱好者云集潘普洛纳这个小城,在为期9天的人与牛之间的危险游戏中尽情享受欢乐与刺激。每天都有6头凶悍的公牛追逐着数百名壮汉,沿着“奔牛之路”穿城而过,直奔斗牛场。奔牛节期间,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也发生过死亡事件。据统计,从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顶死,200多人被牛顶伤。

潜移默化的集体回忆

节日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濡化”即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当婴儿呱呱坠地之时,他(她)虽已具备了最终在社会自立的潜力,但仍需经过长期的教育,经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在认识到自己于社会中相应的身份与角色并自觉行为时才能真正融入文化中而获得个体的发展,这一过程即文化濡化的过程。家庭、学校等都是文化濡化的重要场所,但节日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个体的文化濡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使个体实现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儿童和青少年在节庆中往往得到较多的关怀,同时也是文化濡化的重要对象。在传统节日中,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带到年复一年的节日氛围之中,去接受其连续不断的道德、伦理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努力地按照该文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去实践,从而接受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既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人。“传统节庆生活中的祭祖、祭灶、拜月,以及清明踏青、登高辞青、除夕守岁等活动,均无一例外地是少长咸集,共同去参与其中。如此,儿童便身在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节庆文化的洗礼和教育。”同时,节日还为少年儿童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和玩具,如风筝、兔儿爷等等,使他们在游戏耍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旨趣。不惟儿童如此,成年人也同样在节日里受到所依存的文化进一步的濡化作用,特别是当其置身于异质的文化环境里,该文化的节日对其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文化濡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节日成为成年人快速适应异文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此外,节日对于个体受文化濡化的程度还起到了一个标时性的作用。所谓“天增岁月人增寿”,每一个年节的到来即标志着已有濡化过程的终结和新的阶段的开始。这里,节日作为便于记忆的特殊时间成为个体文化濡化的里程碑。

在传统节日中,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带到年复一年的节日氛围之中,去接受其连续不断的道德、伦理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努力地按照该文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去实践,从而接受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既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人。

今天的节日已成为了人们团聚、休闲和狂欢的契机,严肃的的祭祀、拜神等活动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娱乐色彩。

开斋节(***教历九月三十日):也叫肉孜节,是全球***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开斋节这天,***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祷后就可以吃一些东西,象征斋月结束。然后出去团拜,互相拥抱问候,恢复朋友和亲友之间的联系。

节日的演变

当前,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承受着空前的巨大冲击。就节日而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从娱神到娱人

传统节日源于古代的原始,是人类娱神的产物。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渗入大量的人为宗教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节日的娱神性日益淡化,其娱人性日渐增强。今天的节日已成为了人们团聚、休闲和狂欢的借口,严肃的的祭祀、拜神等活动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娱乐色彩。

就连中华民族最大的祭祀活动——清明节祭黄帝陵,也同样表现为充满着喜庆、欢乐、祥和气氛的大型文化娱乐项目,而且与旅游结合到一起,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再如,放风筝本为古时巫术行为,今日却成为人们重要的体育娱乐活动。山东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海内外的游客前来放风筝、观赏风筝,使这种古俗更具娱乐性和艺术性,自然也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从单一到复合

传统社会中节日各有其主要的功能,而在现代社会中,节日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结果是节日的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日趋融合,文化得以以节日为契机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节日的社会功能也在突显,如妇女节、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不仅仅使人们得以轻松,而且突出了人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自觉;同时,社会也借助这些节日来呼唤和培育公众的某项社会公德意识。显然,节日在这里起着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的功能。

从本土到国际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形成和传承的历史久远,活动的仪式和内容往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相循不变。节日系统显现出十分显明的稳固性。改革开放以来异域文化汹涌而至,动摇了中国传统节日稳固性的社会基础,促使中国节日的开放性、包容性增强,外国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为中国节日所吸收,甚至于许多外国节日直接被人们引进,成为时尚人士特别是都市年轻人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外来的节日有融入我国现代节日文化体系的明显趋势。

从传统到现代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7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8

如今的春节可谓是越来越热闹了,节日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可是人们却越发地觉得这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了。近几年,每逢过年,各媒体从各种角度与不同的人一起探讨年味、寻找年味,但依然改变不了年味日淡的现实。那么让人记挂心头、割舍不下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传统节日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①,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包含着诸多的文化要素,如既反映了“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结构”等要素,也反映出了“民族的历史渊源、信仰崇拜、习俗礼仪、风尚人情、社交娱乐、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重要内容,往往显示了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本质”②。春节是中国传统风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新年,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风俗盛事。传统的过新年实际上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从年末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这就是民谣所谓的“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开始直到正月十五,过年的过程才告一段落。这期间有供佛、扫年、祭灶王爷、置办年货、祭祖、迎财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逛庙会、闹元宵等数不胜数的各种仪式和活动。③这些林林总总的仪式和活动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④慢慢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睦团聚的家族观念、尽忠报国的国家观念、敬重鬼神的天人观念、崇拜祖先的重孝伦理观念、劳逸结合的娱乐观念。所谓的年味,实际上是春节本身及其一系列活动和仪式所体现出的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人们内心的投影,对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辐射和影响,它是春节具有的传统精神指向和内涵所在。

为什么说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首先年味与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春节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经历了历史沉浮的磨砺,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历史经验,其中蕴涵的国家观念、天人观念和娱乐观念等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它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所在,也是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体现。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是民族群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并以此为“一个民族”“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就是对过新年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的体味和感受,是对浮泛的历史背后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的体会,是对那个“真正的自我”的认同,是对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⑤。其次,之所以说是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回归,是因为这种意识一度被人们所遗落和摈弃,一如失落的年味。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⑥,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沉浮,既会让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不断得到更新和强化,也会引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一部中华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影响和融合各民族的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文化”,也是“最优秀的”⑦,因而认为中国乃世界的中心,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没有可以匹比的他者存在,所以也就没有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然而,鸦片战争的炮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这个千年礼仪之邦连连溃败。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并发现自己在科技、制度等许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我国宏观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由此发端。随后,从20世纪初的“”开始,中国人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国家***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诟病归罪于传统文化,视传统文化为有碍发展的腐朽因素,不但要抛弃,还要反戈一击,深刻地批判,并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而后的几十年,由于战争及后期的“”等原因,西化的风潮有所抑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再次打开门户,学习西方,到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又掀起的“新五四启蒙运动”⑧,鼓吹全盘西化。从鸦片战争至此,中国看西方学习西方,还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范围内,学习的内容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江山社稷、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风潮,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次消费主义风潮,消费主义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切都被物化。无论是文化的还是非文化的,都被商业化。传统节日春节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了。传统的置办年货,成为商场里的血拼;家庭团聚,成为酒店里的觥筹交错;闹元宵等娱乐活动,成为走马观花的国内外旅游;拜年,成为手机短信的嬉戏;极富传统文化内蕴的春节,只剩下吃喝玩乐的消费主义外壳,而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则被遮蔽、被抛弃。国人传统文化身份逐渐丧失,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也逐渐失落,而代之以西方文化认同意识。因而,如今过新年,虽然喧嚣热闹,却年不像年,没有年的味道,年味悄然隐身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毕竟还要利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以扩张其消费主义文化,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与传统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春节虽然披上了商业化的肤浅外衣,但它与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是暂时被盲目的和来自西方的文化权利所割裂。尽管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把春节当作“一般假日”来消费,但是每过一次新年,隐藏在春节背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就会向人们招一次手,试***去弥合被暂时割裂的联系。这就是人们怅然若失的原因。这种怅然若失是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是对年味的一种追寻,这种追寻意味着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逐渐回归。

追寻失落的年味,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原原本本地按传统的方式过年,也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原有的传统文化身份。对于春节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追寻本身就意味着幸运,说明大多数的人已经能够从盲目的迷途上转过头来,辩证地看待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轻视与摈弃。当然,即便是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增为国家法定节日这样意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举措,也难免会将这些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一般假日”化,难免确保这三个节日不会像春节一样被商业化,反而并不如原本只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时更原汁原味,更有所谓的“年味”,但是不可否认,这一举措所具有的标志性和指向性意义是显著的。它标志着以***府为主导的振兴和弘扬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号角终于吹响。它标志着人们的文化身份认同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传统节日的外壳与内涵之间断裂的联系可能会逐渐弥合。这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模塑”而成,它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春节内蕴的体现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断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追寻的过程,必然也是长期的再建构的过程,是传统节日形式与内涵再建构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认同的再建构过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节日文化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人们既能在欢度传统节日的时候找到“真正的自我”,还能使这些传统节日更具有现代气息,更充满生命力。

注 释:

①④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②杨淑媛:《民族节日文化的当代变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③牧雨、齐放:《消逝的风俗》,百花文艺出版社。

⑤⑥斯***亚特・霍尔:《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罗钢、罗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⑦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2(2)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9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节日的来历篇10

中国节日从新历的节日上看有:元旦、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从农历的节日上看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历的节日里有些是国际性节日,而农历的节日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有神话传奇故事、有民间风俗活动、有对历史人物赋予永恒的纪念。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有它的历史文化习俗,每一个文化习俗里也有与它相对应的民间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些节日不仅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又有着浓厚的民俗特色,蕴涵着不少精华,值得孩子们去了解、去探究。我们发现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风俗都不一样。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这些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产物。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节日氛围,设计了乡土资源主题活动“传统节日与泉州风味小吃”。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里蕴含的民间文化习俗及风味小吃。

2.感受家乡特有的民间风俗气氛和体验家乡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幼儿对闽南童谣感兴趣,体验闽南童谣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三、家长工作

请家长帮孩子寻找有关泉州传统节日活动和民间风味小吃的的***片,给幼儿讲讲传统节日和泉州饮食文化的有关典故等,并在节日里带幼儿去参加活动和品尝小吃。

四、环境创设

有关传统节日的***片,幼儿和家人一起参加过的传统节日活动照片,家乡举行传统节日活动的***片,区角 “美食街”材料投放,请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泉州的风味小吃。

五、供选择的教育活动及目标

六、主题思考网络

七、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八、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主题活动之一: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亲子活动)

设计意***:其一,了解品赏泉州传统民间的风味小吃,感受泉州丰富多样传统节日和相对应的民间小吃,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其二,为主题活动之二语言:“节日歌”做好知识和经验准备。其三,体验品尝食物的开心和互相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品赏泉州传统民间的风味小吃。感知其味道、口感的不同,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受泉州丰富多样传统节日和相对应的民间小吃,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品尝食物的开心和互相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自带一道小吃,并和孩子说说这道小吃的名称,在什么传统节日里有吃这道小吃,讲讲有关典故,并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

2.布置一个自助餐厅,每一道菜都标出菜名。

活动过程:

1.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泉州民间小吃品尝活动。请幼儿介绍自带的小吃名称,并给全班小朋友讲讲什么传统节日里有这道小吃,陈述与该小吃有关的典故。请亲长讲讲带来的小吃是在哪里买的或是怎样做的。

2.请幼儿品尝小吃。提出要求:和同伴们互享,品尝前要洗手,品尝时要借助餐具。

3.讨论:你吃了什么?什么特点(外形和味道)?用什么做的?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是什么?为什么?你在哪里也吃过?

4.收拾餐具。和同伴或家长谈谈刚才品尝美食的心情,以及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主题活动之二:节日歌(闽南童谣)

设计意***: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风俗都不一样,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产物。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节日氛围,设计了乡土资源主题活动“传统节日与泉州风味小吃”。

我觉得需要有一个载体能把传统节日和泉州的民间小吃之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并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和泉州民间小吃的关联和内涵,让幼儿知道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并感受到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那么,哪个领域最适合做这个载体呢?我思考着,最后选择了语言活动,而童谣作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幼儿喜欢的体裁,只可惜我一直找不到能表现这个主题的童谣教材,于是我便大胆创编了闽南童谣“节日歌”。

活动目标:

1.体验闽南童谣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能用泉州话有节奏地、大胆地朗诵。

2.知道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感受家乡传统节日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有关传统节日的课件和***片;***谱、节奏卡。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解泉州民间风味小吃,学会闽南童谣“果子歌”,懂得新历与农历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复习闽南语童谣:“果子歌”,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果子歌”是用什么话来朗读的?“果子歌”里提到月份是指新历还是农历?

2.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引导幼儿用“几月几日什么节日”的句式完整回答。你们说的是新历,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农历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

二、观看课件,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名称及与其对应的活动和小吃。

课件一:“庆春节”。

提问:你看到什么?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春节是农历的什么时间?要求全班幼儿完整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文字或***片)。

课件二:踩街游灯过元宵节。

提问: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农历的什么时间闹元宵?这一天吃什么?

课件三:端午节扒龙船。

提问:他们在比赛划龙船和包粽子。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

课件四:清明节。

提问:他们在做什么?每年的这一天你和家人是怎样祭祖的?

课件五:中秋节。

提问:中秋节是什么时间,全家团圆在一起吃什么吗?

三、多种形式学习“节日歌”。

1.完整欣赏一遍“节日歌”,感受童谣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问题: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里面说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哪些节日是你曾度过的?

2.观看“节日歌”的幻灯片,理解童谣的内容。

提问:每个节日里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小吃?

借助幻灯片,逐一引导幼儿用童谣的句式来完整回答。

3.借助***谱,分句学念“节日歌”,感受童谣的句式结构。重点理解和发音:节、煎嗲、赏月、重阳节、辞年。

(1)教师用***谱表示出句式一。

(2)问题:正月初一是什么节?这一天里大家都吃什么?

(3)看***完整念出句式一“正月初一是春节,面线鸡蛋过新年”。

(4)逐一出示每一句的***谱,以问题“这句里讲到什么活动?有什么小吃?”引导幼儿念出童谣的每一句。

(5)利用节奏卡感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幼儿边拍节奏边完整地念一遍“节日歌”。

X X X X X X XO X X X X X X XO

正月 初一 是春 节, 面线 鸡蛋 过新 年

4.师小结:这首“节日歌”里一句一个节日活动,有节日的时间、名称以及小吃。闽南语是我们的家乡话,你觉得咱们的家乡话好听吗?我们家乡有着自己的童谣、板书、闽南歌,可好听了。还有家乡人特别是老年人最爱看的歌仔戏、梨园戏等。

5.借助幻灯片有节奏地朗诵“节日歌”,感受闽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美。

四、歌表演“天黑黑”,在歌表演中自然结束。

附1:

闽南童谣“节日歌”(自编)

正月初一是春节,面线鸡蛋过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游灯踩街上元圆;

四月五号清明节,祭祖扫墓包润饼;

五月初五端午节,煎嗲绑粽扒龙船;

七月初七娘妈生,牛郎织女糖丸;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赏月月饼圆;

九月初九重阳节,尊长敬老九层;

廿九另晚年叨到,造龟炊来辞年

附2:

果子歌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

三月梅子酸兰兰,四月枇杷满街黄,

五月杨梅红贡贡,六月莲蓬水中央,

七月红菱人人爱,八月龙眼送上门,

九月香蕉双头翘,十月金橘满山园,

十一月柑仔用笼装,十二月红柿甜又软。

主题活动之三:龟果糕点元宵丸(泥工)

设计意***:

首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家乡风味小吃,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家长风味小吃的各种制作手艺。感悟家乡人民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精神,增进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其次,巩固和感受前面语言活动:“节日歌”的节日民间风味小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再次,为后面的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创设提供游戏材料。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团圆、压扁等技能塑泥,并用辅助材料装饰。

2.体验制作和成功的乐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前一个活动已看过吃过的泉州民间小吃;

物质准备:橡皮泥、泥工板盘子、湿毛巾、牙签等。

活动过程:

1.回忆前个活动看过、吃过的小吃,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2.出示龟果糕点元宵丸,请幼儿说出小吃的品种和外形特征。

提问:你还吃过什么民间糕点?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塑泥交代的注意事项:

(1)应在泥工板上塑泥,不要把橡皮泥掉到地上。

(2)注意按比例分泥。

4.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鼓励幼儿作品做大点,花样多点。

5.作品展示和分享交流:

(1)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哪些做得很成功,哪些要怎样改正才会更好?

(2)参观大家的作品,边和同伴讨论,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

主题活动之四: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

设计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一个节日一个风俗,一个风俗一道民间小吃。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团圆之日,月饼更是具有团圆意义的赏月食品。月饼作为传统的佳节美食,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吃的意义,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不仅让幼儿了解中秋节,更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月饼的深远意义,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运用肢体和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感。

2.正确运用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来演奏歌曲。

3.了解歌曲的年代,感受歌曲中对红***爷爷的敬爱之情。

活动准备:

1.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

2.参观面包房的师博制作月饼的过程,尝试“打月饼”。

3.动画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了解月饼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教师:中秋节一家人会围在一起边赏月边吃什么?为什么吃月饼?月饼怎么做出来的?

2.介绍歌曲的由来,理解熟悉歌词。(让幼儿了解歌曲的年代,知道歌曲中的爷爷指的是谁)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这个爷爷是谁呢?爷爷为什么要打月饼呢?歌曲中的小朋友喜欢这个爷爷吗?为什么喜欢?爷爷为小朋友打了月饼,小朋友是怎么感谢爷爷的呢?

3.欣赏歌曲动画,熟悉歌曲的旋律。(幼儿通过欣赏动画歌曲,熟悉旋律并跟唱歌曲)

4.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1)幼儿在每一句的最后一拍“呀”字的地方拍一下肩膀。

(2)练习“月饼圆圆甜又香呀”这一句中拍肩膀和拍腿。

(3)练习最后跺脚的两小节。

(4)身体和音乐结合整体练习。

5.打击乐:爷爷为我打月饼。

(1)按乐器的分类来分组练习拍打节奏。

(2)根据歌曲节奏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主题活动之五:龙船赛(体育)

设计意***:

通过游戏再现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体验传统节日“赛龙舟”激动、令人振奋的心情。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只要团结起来,动作整齐、齐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再次感受板书“节日歌”里五月初五端午节“扒龙舟”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

指导要点: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请一组幼儿做示范。

幼儿自由结伴五人一组,后面的幼儿依次抱住前面幼儿的腰或者拉住衣服,蹲着向前走。哪一组先划过终点就是冠***。

2.播放背景音乐,幼儿边朗读童谣边游戏。

提醒幼儿步调一致,有节奏地蹲着向前走。

3.组织幼儿讨论:小朋友要怎样才能得冠***?

师小结:这个比赛就是要大家团结起来,动作整齐、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夺得冠***。

主题活动之六:美食一条街(角色游戏)

设计意***:

游戏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游戏的素材。通过角色游戏体验生活,展现生活缩影;创设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环境,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感受、体验家乡美食,爱乡之情得到升华。孩子在前面的泥工活动中的作品,得到了进一步地展示,孩子的作品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孩子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题活动之七:踩街游灯闹元宵(表演游戏)

设计意***:

通过游戏再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把平时学过的歌曲、舞蹈、表演等表现出来,体验泉州元宵节的传统节日气氛和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通过表演游戏进一步体验“正月十五元宵节,踩街游灯闹元宵”的含义。

附:主题活动剪影

九、主题活动反思

当今,洋节日正逐步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针对当代青少年有热衷西方节日而淡漠中国传统节日的倾向,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使下一代秉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我们发现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寓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于主题活动中

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尝试以“传统节日文化”与“泉州民俗和风味小吃”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情感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融入主题活动和课程生成之中。围绕中国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我班先后开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主题教育活动。每个主题中的每个活动内容都围绕节日展开。如:在“端午节”主题活动中,通过“包棕子品棕子、看龙船赛龙船、听屈原故事”来了解历史人物和典故、进行爱国教育;在“元宵节”主题活动中,通过“画灯做灯逛灯会、做元宵吃元宵其乐融融、唱歌跳舞游灯踩街”来体验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气氛;在“重阳节”的主题活动中,通过“请爷爷奶奶到幼儿园参与活动,忆苦思甜、展示夕阳红才能、一起品尝重阳糕”来引导幼儿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与主题活动的整合

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泉州风味小吃以其品种繁多、美味可口享誉海内外。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物。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社区营造的乡土节日活动氛围,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从主题活动目标来看,每个活动既是单一的,又是相关联的,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做知识和经验上的准备,后一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和体验前面的活动。每个活动的目标也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使民间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得以有机整合。

(三)民间传统文化与生成课程的方案

在民间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整合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生成课程”的方案。如:在语言活动“节日歌”里生成了泥工活动“龟果糕点元宵丸”,体育活动“龙船赛”。因为有了“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做知识准备,又有了泥工“龟果糕点元宵丸”的作品做材料,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应运而生。从闽南语童谣“节日歌”里这句“踩街游灯闹元宵”和“煎嗲绑粽扒龙船”,生成了表演游戏“踩街游灯闹元宵”和体育活动“龙船赛”,而幼儿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又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了“节日歌”的内容。

就这样,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里生成了闽南语童谣“节日歌”,又从“节日歌”里生成以上每个领域的课程和创造性游戏,形成了一套“生成课程”的完整方案。

(四)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中

在“节日歌”里,以童谣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风味小吃,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语感、节奏感;在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节日歌”里的传统节日的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通过手工制作“节日歌”提到的风味小吃,了解和体验家乡风味小吃的各种制作手艺,感悟家乡人民心灵手巧;亲子活动“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节奏的学习,体验过春节的热闹非凡的气氛;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作品和画节日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在健康活动中,结合民间体育游戏“龙船赛”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通过角色游戏体验生活,展现生活缩影;表演游戏“踩街游灯闹元宵”借助学过的歌曲、舞蹈、表演等再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就这样,通过民间节日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传统文化和各领域活动有机的融合起来。

传统节日的来历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统节日的来历10篇

学习

蛇年贺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蛇年贺词10篇,内容包括蛇年新春贺词,蛇年祝福语。龙兆吉祥好运来,鲤鱼龙门步步高,卧虎藏龙吉事现,乘龙快婿爱情美,龙飞凤舞生活乐,龙年伊始,祝你拢住所有的运气,对一切的烦恼装聋作哑,垄断一年的

学习

一生一世只爱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一生一世只爱你10篇,内容包括我一生一世只爱你,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人原唱。3)在你的脑海有没有一寄扁舟的恻隐,那是我用前世五百年的祈求换来的等待,有风有雨的时候他不回随意的离开,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只会慢慢开来。4)曾几何时,我

学习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半截蜡烛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半截蜡烛阅读短文答案,半截蜡烛阅读。第三步:教师课下认真批改作文,找出通病,整理典型案例。接下来,正式上课――作文讲评与课文教学同步进行。一、从独特的命题和首尾入手,学习再现深刻的主旨和巧

学习

小学班会发言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班会发言稿,内容包括家长班会发言稿100字,小学班会发言稿简短范文。现在,我先向大家介绍我们班的两位老师:我是王老师,20xx年毕业与中专幼师学校,从事幼教工作3年,本学期担任小班班主任老师,主要负责小班的班级工作及教学工作

学习

小区项目经理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项目经理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小区项目经理年度工作总结,高速养护项目经理工作总结模板。2、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十年来,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总额达11.69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6.

学习

物流公司月度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物流工作计划合集8篇,物流公司年度安全工作计划。2、行动决定结果;3、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言败;4、做职业化员工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北京金蓝盟管理顾问

学习

电气职称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职称论文,内容包括电力职称论文期刊,电气职称论文格式模板。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

学习

感恩诗歌模板

阅读(27)

妈妈的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为我遮风挡雨;妈妈的爱,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书,给我讲动听的故事;妈妈的爱,是一支支细细的铅笔,教我写规范的字;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眼泪,我勇敢地在打针,妈妈却在心疼地哭;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让我舒舒服服...

学习

工程结算合同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结算合同,内容包括工程合同结算表格,工程结算下浮6%合同怎么写。施工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通常来说,任何一项程,无论投资的主体和资金来源哪里,当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只要承建是

学习

小学教研员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研员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教研员工作计划合集7篇,县小学科学教研员工作计划。二、强管理(一)认真遴选参训教师。根据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按培训对象的遴选条件,优先遴选可塑性强、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通过学习培训能起到示范

学习

关于清明节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思念亲人诗句,清明节诗句唯美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母称

学习

一年级教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教案,内容包括一年级教案的标准格式,一年级教案大全集。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

学习

企业文化培训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培训班完整版,公司企业文化培训教材。一、目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瓶颈”1.培训定位模糊。对培训定位不清,没有将培训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当中去,致使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培训并没有真正为企业

学习

房屋所有权公证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房屋所有权公证书,内容包括房屋产权公证书范本,城市房屋所有权委托公证书。Keywords:realestatetransfer;registrationprocedures;elements中***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80-010

学习

传统节日的古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节日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积累传统节日的古诗,传统节日的古诗端午。4、除夜长安客舍5、端午6、正月十五夜灯7、除夜太原寒甚8、清明日9、清明10、京都元夕11、拜年12、观灯乐行13、和端午14、桂州腊夜15、守岁16、中秋月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故事完整版,清明节的来历100字。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

学习

年夜饭的来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年夜饭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年夜饭的来历10字,年夜饭的来历和习俗30个简短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

学习

中秋节来历和习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来历和习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由来和习俗完整版,中秋节来历和习俗20字。来历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

学习

中秋来历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来历10篇,内容包括中秋来历与典故,中秋来历简介一百字。4、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内容包括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文章,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文字范文。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从此就有了寒食节。到了清

学习

元宵节的来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节日来历和习俗的文章,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美篇。元宵节的起源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

学习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简短英语,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来历50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腾祭祀的习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