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作文10篇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1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2

一、 扣词赏景入境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如诗如画。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感受月夜的皎洁、静谧、朦胧。如“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句中的“安详”一词,将月亮的形象拟人化,读来温暖亲切。“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这句话中的一个“镀”字,将月光洒落在江上的情态,写得自然妥帖。“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一句中的“跳动”一词,更是把这月夜的静谧衬托到了极致。就这样,学生品着词语,想象着画面,赏着美景,自然而然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月夜之美、文字之美。

二、 找点寻序悟法

1. 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写话的关键点。课文不仅描写月夜美景,还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小外甥”这个人物。对于这个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笔者再次品读课文发现,“小外甥”这个人物才是本课的主要人物。他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引导学生品析这个人物,容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生对月亮想象的欲望。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笔者把整节课的教学切入点放在理解“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大问题上。学生很快发现本课第4自然段中交代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围绕这个特点,学生通过抓住文本中一些重点的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来感受这个人物形象。如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诗“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又冒出一个问题”“几乎不假思索”“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等语句感受到他的爱幻想。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不仅打开了作者幻想的翅膀,也打开了学生们幻想的翅膀,为课后习题第4题的写话训练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课文后该练习题要求学生,围绕“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写一段话。让学生掌握这写话要点,还应依托文本,从“小外甥”这个人物入手。对于月亮,“小外甥”把它想象成“天的眼睛”,这样的想象是多么的奇特呀!经过思考,学生发现“小外甥”关于月亮“闭眼、偷偷睁开、圆圆地睁大一次”的想象,其实就是在讲述月亮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这样的想象是多么的精妙呀!找到了“想象奇特而精妙” 的关键点,学生的想象就有了方向,写话也有了趣味。他们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每个月来地球给孩子们发放礼物的魔法师,礼物发完了又回去装”;有的想象成“月亮就像顽皮的小姑娘,玩热了就把身上的外套脱了,冷了又扯过云层披在自己的身上”……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3

关键词:月亮意象 鲁迅 寓意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月亮的意象,其具有特殊的含义,通过对月亮艺术化的处理,其中包括暗喻,鲁迅赋予了月亮一定的含义。月亮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传递出了鲁迅先生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更是他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构建,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融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成为了一条历史长河流淌过留下的深深痕迹,只等待着后人的发掘。

一、有关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表现形态的概述

月亮意象构成了鲁迅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贯穿于鲁迅小说的始终,并且成为了具有基调性质的意象特征,小说中出现的月亮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与夜为伴,有的和死亡相伴,有的被金色环绕,从《狂人日记》中第一个月亮意象开始,其寓意就被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个情结,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铸剑》)

这是出现在《铸剑》中的月夜,月光虽然依旧皎洁,可是月光之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杀气。眉宇之间的犹豫和母亲之间决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自我矛盾的交织正是鲁迅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在月亮照射出来的那光景之中已经揉进了鲁迅那犹豫优柔的自我身影。

强烈的银色白色的月光,照得纸窗发白。 (《弟兄》)

这一段月光的描写透露出了主人公的心情,这皎洁美丽的月光因为主人公沛君心情的无助和焦躁不安而黯然失色。小说中一共有三次关于描写月光的片段,都深刻体现了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情况。将心情的起伏变化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体现出来,很好地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多变。

在小说《奔月》中,嫦娥飞上了天空,这原本是后羿最后选择的退路,在绝望之中的他希望可以找到一块属于自己逃避的地方,可是最后才发现这最后的一条退路也被截断了。这部小说中的月亮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色彩,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可是这月亮却依旧圆得雪白,挥洒着银白色的光辉。月亮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物体,没有太阳的光辉,那么它的美丽也就荡然无存了。他们最后都陷入到了一种现实的困境中,一生都只成为了生命的一个过客。

二、小说中月亮意象折射出了鲁迅所面对的外部世界

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和黑暗的现实生活让鲁迅对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体验,对于世间的事情有着一种深刻的把握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又让鲁迅陷入到了一种孤独的深渊之中。鲁迅是一位站在变革时期坚强不屈的勇士,拥有着好斗和痛击落水狗的性格特点,对于黑暗的中国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愤慨的情绪和抑郁的心理,而月亮正好映射出了他生存的外部条件。

小说《白光》中的月亮是最具有鬼气的一个意象,“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犹如铁镜一样的冷月挂在了寒冷的夜空中,月影也像铁一样寒冷,那诡异的月光落在了陈士成的身上,这种阴冷的色调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病情。考试落榜是将他打击得晕头转向的第一棒,让他开始产生了幻觉和幻听,没有任何人安慰和分担伤痛,只有这寒夜的月光抚慰着他那受伤的心灵。寒冷的月光让他眼花缭乱,产生的幻听和幻觉让他已经涣散的身躯里又注入了一种兽性的冲动,让他就像是发了疯的猛兽一样。本来生活不易,祸事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下巴骨”的出现再一次刺激了他,这也增加了小说的恐怖氛围,陈士成也是极度惶恐,从原先怔忡的状态发展到了近乎发狂的程度,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这时候的陈士成就像是输急了的赌徒一样,遥望着月夜之中的西高峰,这阴冷的月光怂恿着他走向深山中探宝,当他冲出家门的时候,万流湖中的月光又吸引他去水中捞月,最终他向那一片银灰扑了过去,在自己利益熏心的诱导下抱着发财的梦想,最终自取灭亡,这篇小说中的月光和月夜一同构成了杀害陈士成的元凶。

月亮的意象赋予了鲁迅对中国社会人生进行剖析和展现的新途径,在这种情智兼具的文学艺术之中,将深沉的文化反思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深深地渗透到了自己的文化母体之中,显示出了最为精辟独到的个人魅力,开创了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三、月亮意象构建了鲁迅的精神文学世界

月亮既是一种自然景物,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又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学家宗白华曾经这样对月亮进行概说:“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在鲁迅的33篇小说中,月亮的意象竟然出现了12次,出现的频率如此高,篇幅又这么大,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寓意也非常丰富,那这就不是一种偶然的情况了,月亮正是成为了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盏指路明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句是鲁迅小说中有关月夜的描写,也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暖色“金黄”来描写月亮的。游子归家,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其中夹杂着丝丝悲凉,然而在这惆怅若失的悲情之中,在这苍茫灰暗的情调之中,当母亲提起了“闰土”名字的时候,作者的文笔就立马变得鲜亮起来,就像是一个阴郁黝黯的舞台一样,突然间灯光通明,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悬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月光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西瓜地。就在这童话般的景象之中,“我”儿时心目中的小英雄形象就出场了,朝气蓬勃,机灵勇敢,闰土就成了我有关美丽家乡的象征,是“我”精神家园的一种寄托。然而这所有一切美好的回忆都被闰土突如其来的一声“老爷”给一下子带回到了现实世界之中。现在的闰土不仅长相变化了,儿时这个小英雄一样的人物现在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本来我的希望是寄托在我和闰土之间携手“在一气”的共同基础之上,共同开辟那荆棘塞途的路途,然而现如今的我们确“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和先前文章明亮的色彩基调相比,顿时又开始回到了那阴晦苍黄的基调之中,这唯一闪亮的月光并没有能够照亮整个小说,仅仅是一点闪光的存在,就像萤火虫一样,周围都被黑暗所包围着,一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这么闪亮的月光,只是变得更加朦胧,被抽象化了,被作者理想化的月夜和少年的英雄闰土形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已经远离了作者。小说中原本清晰明亮的月夜现在变得更加朦胧,那诡异的月夜,迷人而虚幻,完美而纯净,可是那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过去了。自然界之中的月亮本来就是虚幻的,月光并非是来自月亮本身,而是借助反射太阳的光芒才有光辉,小说《故乡》中有关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本来是用虚幻的月亮对理想的社会进行象征,那也就是说这理想社会也本来是虚幻的,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像鲁迅那样的***先驱们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的月光场景,月光的出现意味着狂人内心世界深处的良知和理性开始苏醒。可是在那个自甘愚昧的年代,一个拥有理性和良知的人只能被看成是“狂人”。狂人也是偏执地根据自己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荒谬进行向前推理,最后得出了“吃人”的结果,对封建礼教进行控诉和揭露。狂人的良心和理性是被“月光”给唤醒的,这也让狂人明白了正视黑暗的现实,月光和清晨再也不会出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狂人在对自身的追问中发现了自己“吃人”的行为,在绝望之中又将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最后悲情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是多么地悲惨。

小说中狂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也正是鲁迅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尽管鲁迅先生始终没有向封建传统屈服,可是他一直处于被封建传统包围和攻击之中,正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体现了启蒙者道路的艰辛和无助,长久处在黑暗的包围之中,固步自封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把目光放眼世界的时候,找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理性。当鲁迅借此精神回到中国传统的现实和历史生活中的时候,才发现其致命的弊端对于人类肉体的虐杀和个性的压抑。鲁迅满怀热忱,希望可以救助他人,可是却被所有的人看成是“疯子”,封建愚昧势力的强大让他只能在虚幻缥缈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绝望之中的希望,对弥漫在四周的黑暗进行着抵抗,在现实世界中他已经痊愈,只有在忘却中妥协。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的狂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化身,用月光比喻理性和良知,发出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月夜的意象折射出了鲁迅先生灵魂深处的良心和理性的光辉。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是和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吻合的,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月夜时时刻刻陪伴着他,这其中的月夜并不都是完美纯净的,而是残缺和圆满交织,黑暗和光明共生,阴冷和温馨同存。月亮作为自然界的物体与象征意象的完美结合,让鲁迅小说中的叙事充满了更为深邃的社会思想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那个封建社会,小说中月亮的意象也被鲁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超越了自身的含义,也正是鲁迅先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秘密,承载了无限的思想情感。语

参考文献

[1]鲁迅.华盖集续编[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集外集拾遗[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4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的谋篇布局等,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方法,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那么,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结构呢?

一、抓线索,划分层次

记叙文一般以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线索行文,因此,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的标准一般有:(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内容描述的角度划分。

二、抓记叙顺序,把握结构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在阅读文章后,先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助于对文章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顺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等;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的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等;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使文章结构紧凑、波澜起伏,增加文章容量等。

三、抓关键段落,分析结构

(1)开头。记叙文的开头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等。

(2)结尾。记叙文的结尾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3)过渡段。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乡村里的月光

明月草

月亮是乡村的月亮,也是乡村天空中的灯儿。

在乡村的上空中,它圆圆的胖脸,喜笑颜开,和颜悦色而又满面亲切;温润的月光,洒向万籁俱寂的村落,让乡村在它温柔的怀抱里,恬静地睡去。城里的月光却不这样,因为城市的上空,永远布满灰蒙蒙的烟气,天空的月亮,被熏得病怏怏的,没有了皎洁的光芒,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月亮真的就是乡村天空中的灯儿啊。曾几何时,有着月亮的每日凌晨,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是乡人走夜赶路的好时间。他们挑着挑担,必须要赶在天明之前,到达要去的集市,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了着落。

圆圆的大月亮,露着笑意,洒下满地的银光。讨生活、大踏步行走的先辈,踩着光溜溜的月光,心情好极了,他们简直是在疾步如飞。满地如银的月光,就被先辈们的脚步,踏得四处飞溅,叮咚流淌起来。就着亮堂堂的月光,他们从来没有在路上摔过跤或者迷失方向,因为,天上,那一盏明明亮亮的月亮灯儿,像路标,在前面引路;赶路的先辈们也永远不会寂寞,因为有月亮灯儿笑眯眯地陪伴着,像极了家里人亲切的笑脸。

在温润的月光下,祖先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啊!抬头望望明月,低头想想家人,劲儿足得很,将肩头的扁担调换一下,趁着这好月色,快快行路。

有时,月亮高高升起的时候,看见农人在院落里忙活,就会停在半空中,故意不动,好方便乡亲们干农活。农家小院里堆积的玉米啊,花生啊,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清香。那清香,有时候,顺着月光,就爬到半空中了,闻到香味的月亮笑裂了嘴,与乡人一同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与兴奋,于是,乡人就呼它为月婆婆或月姥娘,以示亲切。

慢慢地,祖先对这圆圆的大月亮,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首先会把刚从地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装在大瓷碗里,供奉给月亮先品尝,然后,再向孩子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等故事,在孩童的心里,就烙下了对月亮的感激,等他们长大后,这一切有关月亮的回忆,就是对故乡老家的思念了。这圆圆的月亮,就和乡愁与乡思纠结在一起,成就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只要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那轮圆圆白白的大月亮。无论走到哪里,月光永远会在心里亮堂着。它永远会在你的床头边,抖落一地的白霜,提醒你抬头去望它,去思念那遥远的故乡。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3年第3期,有改动)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5

古诗里的大月亮

在天文学上有一个显而易见却“不该出现”的现象,那就是当太阳或月亮处在地平线附近的时候,它们会显得格外大。其实我们在小学课文《两小儿辩日》里就已经见到过古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了,那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同样,在宋朝大诗人陆游的诗句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这个现象的描写:

晓出东城

宋・陆游

听彻清笳听晓钟,据鞍漏鼓尚冬冬。

西楼落月径三尺,北岭乱云生半峰。

苍磴幽寻过古寺,绿畴小驻劳春农。

烟村已远犹回首,恐有g雏与伏龙。

古代夜里以钟鼓报时,一夜五更。钟鼓未尽,诗人已经上马启程东去。回望西楼,看到了大大的月亮正在落下,看上去足足“径三尺”。由于陆游是在清晨看到满月正在落下,由此我们可知,这天是夏历十五前后,月亮和太阳正好相对。出城之后,诗人看到了一派郊野春色:田野、古寺、乡村和劳作的农民。g雏(yuān chú)是传说中的瑞鸟,类似凤凰,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就曾经以“g雏”自喻。所以这里类似《三国演义》里用来比喻诸葛亮和庞统的“伏龙、凤雏”,即隐居民间的贤才。

我们平时在高空见到的月亮,其实挺小的。一般描写月亮会比喻成“玉镜”“玉盘”,比如李白写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宋代范成大“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古人用的铜镜、盘子,大不过一尺。所以陆游才会在这首诗里写下了落月“径三尺”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其他描写地平线处月亮或太阳的诗句,也同样能够体会到“大月亮”“大太阳”的存在。

杜甫《旅夜抒怀》诗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约而同地描写在旷野、大江之上“涌出”的月亮,视觉效果如此震撼,当然是月望时节傍晚“近人”的“大月亮”。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借沙漠作为背景描写孤烟、长河与落日的塞外风光,场面宏大,这显然也是一轮“大太阳”。只是如今城市的地平线都已经被高楼大厦遮蔽,我们很难见到了。

大月亮错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在低空时看上去感觉比在高空时要大,这个现象被称为“大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地平线上的“大月亮”,不是只有几个人才能见到的特殊现象,古今中外人见皆同,在许多文化中都有记录。

当然,大多数古代文明可能会像《列子・汤问》中记述的那样,认为“大月亮”“大太阳”是由于距离变化引起的。不过只要我们对现代天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这种说法根本不会成立――由于地月距离关系的变化,月球的角直径会发生改变,从33.5角分(在近地点)到29.43角分(在远地点)之间变化。

在同一天里,太、月亮的大小不会有明显变化。月亮直径虽然有3 476千米,它到地球的距离是38.4万千米;太阳直径139万千米,可它距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的直径和距离都是月亮的约400倍,这个巧合决定了我们眼里看到的太阳、月亮大约只有30角分,因此它们看上去是相当小的。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在地平线附近的月球看起来比较大是地球大气层的放大作用造成的,但这是他老人家又一个著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由于在高空月亮离我们可以说更近了一点儿(考虑地球半径),它在地平线上应该显得更小才对;而且在地平线上,大气层的折射作用不但不会放大,反而会在竖直方向上压缩一点儿。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看来在地平线上满月要大很多,但如果我们用仪器去测量它时,却会发现,对于地平线上和在高空的月亮,测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连续拍摄的月亮升起或者日食、月食的照片(月球串像)中更为明显。这就说明,“大月亮错觉”实际上发生于我们对太阳、月亮的观察之中,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古老问题的探索

对于“大月亮错觉”最早的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是,在地平线附近有很多建筑物可以做对比让我们觉得月亮很大,而在空旷的高空没有什么参照物可以让我们去感受月亮的大小。这种由于参照物变化而产生的错觉后来被称为“艾宾浩斯错觉”。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月亮看上去大小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对于“天”的距离的认知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而是顶部平坦的穹顶。我们在抬头看天的时候,总是认为头顶天空离我们比较近,而地平线附近的天离我们非常远。那么,由于月亮的实际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当它位于“离我们比较远”的地平线上时,我们大脑经过处理会认为地平线上的月亮比较大,所以进行了“脑补”。这个解释是在公元200年左右由克莱门德(Cleomedes)提出来的,叔本华也在1813年指出,“月亮错觉完全是理性,而非光学或感官错觉”。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6

摘 要:为人津津乐道的月亮意象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既是家族、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女性世界失意的记录者。张爱玲的独到之处在于:赋予古老的月亮意象现代意味、现代品质以表现出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表现出与同代作家大为相异的价值判断。其中充满了艺术张力,达到了多数同代作家没有达到的深度,因而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价值。

一般来讲,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与作者或者人物内在情感、心理的融合。作家在对物象进行描写中,往往暗含了自我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趣味,或者渗透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典型意象,其中月亮意象最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同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1}。

在张爱玲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次数是较多的。月亮常常被她用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揭示心理,并寄托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可以说,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因而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价值。

一、月亮是沧桑变幻的见证者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人生短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情。

(一)目睹家庭兴衰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是的,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而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在亘古常新的同一轮月亮的照耀下,人间的悲喜剧一直在上演也一直会不断地上演下去。该文中的月亮首尾呼应,在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升沉起伏的命运交替及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理性思考。

如果说月亮在《金锁记》中目睹了家族的变迁,那么在《五四遗事》中,月亮则见证了罗先生思想由新到旧的回归过程,即由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倡导者成为一夫多妻制度的实践者。罗先生愿望和结果的强烈反差,蕴含着作者的讽刺与智慧。的确,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切都在变,从容颜体态到思想意识,而其中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却不能不接受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当初美好的理想往往会在坚冷的现实中碰破了头。只有那饱经风霜的明月,在静静俯视着在不可理喻的现实中沉浮挣扎的芸芸众生,记录着世事无常的命运变幻。

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月亮见证了乔琪与薇龙的第一次幽会,也见证了乔琪与睨儿的偷情。可以说,薇龙自得其乐背后的虚妄可怜悲痛欲绝,乔琪公子哥式的轻佻浅薄二三其德,睨儿的胆大妄为自行其是都逃不过月亮的审视……

总之,张爱玲作品中的月光看到更多的是大家族的兴衰与纷争,欲望与无奈。她写月亮,无论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琢,都将人物和故事的悲剧性及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浸透了浓重的苍凉情绪,月亮意象也因此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二)体察风俗民情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月亮不仅经常出现在中国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借以表现对永恒的思索对意趣的参悟对人生的喟叹,而且频繁出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无论是情人的幽会,夫妻的团圆,还是百姓的节日,月亮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尤其是她对月亮下风俗民情的展示,成为了作品的又一亮点,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处境和心境,尤其是对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锁记》中,作者对变态的七巧做了这样描写:她不让儿子陪伴新婚的妻子芝寿,而是让儿子陪她整宿抽大烟。更令人难堪的是,她在打听儿子的隐私后又公之于众。所以,芝寿强烈地感到这个家庭“婆婆不像个婆婆”“丈夫不像个丈夫”,她痛苦不堪,只想一死了之。为了表现芝寿的痛楚,七巧的变态,作者借着月光,对芝寿新房作了细致的描写,从中不仅表现出浓重的风俗民情与时代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月光和新房中摆设的细致描绘,一方面人物悲惨处境得以艺术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绝望的心理,其中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

显然,新房的主色调是红色,而红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正如黑格尔所说:“颜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质,能把它联系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国籍。”{2}的确,不同国籍的人对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之所以对红***有独钟,是因为红色与生命、喜庆、热烈、热闹等意义相关。中国人喜欢热闹渴望长寿,红色恰好能表达这种心理诉求,也能体现中国人追求喜庆红火生活的普遍愿望,所以红色成为华夏民族最为喜爱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颜色,更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有风俗的色彩。

一般来讲,中国人无论是庆新年、办生日还是贺新婚,布置环境的主色调都用红色。而张爱玲对芝寿新房色彩的描写正典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和传统习俗。至于这段描写中的“凤凰”、“围屏”、“篆字”、“花瓶”、“如意”、“粽子”等物体,也都是中华民族婚姻文化中典型的吉祥物,甚至成为表现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典型符号,从中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但是,令人深思令人不安的是,窗外映照着这一切的月亮不是“花好月圆”的象征团圆的月亮,也不是“人约黄昏后”的温馨的月亮,而是“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是使人恐怖的月亮,这月亮与象征幸福美满的体现民俗特点的色彩及物体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描写,不仅在深层结构中充满了反讽,而且也强化了作品中人物的痛苦与绝望的心理。

二、月亮是女性世界失意的记录者

月,自从“嫦娥奔月”后常常是孤独失意的象征,在历代中国人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常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从唐诗宋词到现代作品,月亮这一意象完成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应该说,张爱玲的作品在对月亮的书写上都脱胎于古典,继承了前人借月描写女性苦痛命运的传统,抒情色彩浓厚。在其作品中,月亮意象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画面感,而且传达出人物尤其是女性特定的心理状态,这无疑对描写女性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使作品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果说萧红描画月亮主要是借以表现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凄凉心境;而张爱玲则凭借月亮,多是寄托对败落封建家族中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尤为可贵的是她赋予了月亮现代内涵,令月亮有了“疯狂”这一开创性的隐喻义。

(一)表现凄凉悲惨的人物心境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就是反映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这也经常出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在《金锁记》中,长安所出生的家庭,尤其是有七巧这样的母亲,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在她决定退学后,张爱玲采用了缺月意象渲染她的悲哀心理: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这是长安眼里的月亮,其实这缺月就是长安生活环境、前途命运的象征。这灰暗景物背景下的缺月,不仅是长安缺少光明与温暖的家庭环境的隐喻,也是她黑暗前途的写照,更是她暗淡、失望、悲哀与凄凉心境的外化。是的,失去友情、师生情,又缺少亲情、爱情的少女,就像这缺月一样残缺不圆满。

在《倾城之恋》中,作者写离婚后的白流苏被娘家人赶出家门,只为了经济上的安全,成为“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如叔本华所言“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也只是一个为着这生存本身的不断斗争,并且明知最后还是要在这斗争中失败”{3}。白流苏明知范柳原并不可靠,但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和范柳原展开了恋爱的游戏,所以她对人生的悲凉有着切肤的体验。作品中有三次关于月光的描写,作者借冰冷的月亮既营造出苍凉的意境,更增添了人物的孤独凄凉之感: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楞。”

“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心寒,拔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回到了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这三段文字中的月光,在处于恋爱中的流苏眼中,却不复柔和不复温馨,与一般处于恋爱中人眼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优美月色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流苏并未找到真爱。婚姻对于流苏而言,正如范柳原所说的,她的“婚姻就是长期卖***”,话虽刻薄却道出实情。弗洛伊德在1908年就说过:“大多数的婚姻的结局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剥夺。”又说:“要消受得起婚姻的折磨,一个女子必须特别健康才行。”{4}白流苏也同样并不比这大多数人幸运,也许比他们更不幸。为了突出她的不幸,作者还用了绿、银、白等冷色调烘托出悲凉的气氛,并用“霜花”这冰冷寒凉的词汇,使流苏冰冷的感觉物化,此外作者还用了“模糊”的月亮暗示她人生前景的暗淡。显然,作者对模糊冰冷月亮的几次精心描绘,既强化了孤寂凄凉的流苏在感情及命运上无所把握无可依托的身世之感,又在这月光中蕴藏了无限苍凉的意味。

此外,在《牛》中,张爱玲在写到禄兴被牛顶死后,就以“黄黄的月亮”映衬禄兴娘子悲剧命运,突显了人物内心的悲哀,并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突显恐怖疯狂的变态人格

与前人相比,张爱玲笔下的月亮表现的内容更丰富饱满,也更个人化了。同是写月,因为少年时痛楚的记忆,她笔下的月亮就少了前人的温馨与浪漫,而多了一些悲凉与哀情。尤其可贵的是,她不仅令月亮意象有了开创性的隐喻义——恐怖疯狂,而且拓宽和深化了月亮意象的表现领域。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尤为令人称道,她对月亮意象的运用,使其小说更具有了独创性与新颖性,并使其更具有了现代品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小说也成为了“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5}。

可以说,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最具有现代意义,也最能体现张爱玲运用这一意象的个人化特色——月亮最典型地体现了恐怖疯狂的含义。七巧为了金钱,为了生存,赶走了季泽——这个她生命中最爱的男人,因爱欲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变态,所以她妒忌儿媳妇芝寿,并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疯狂程度。正如叔本华所言:“这个世界只是地狱——在这里,人类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6}的确,七巧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为了表现七巧人性的坍塌、母性的丧失、人格的扭曲变态,作者以狰狞可怖的月亮进行象征,同时也渲染烘托出阴森的气氛: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这时的七巧言谈举止已不像个母亲,她将脚搁在儿子的肩膀上踢着他的脖子,与儿子讨论东邻西舍甚至儿子的隐私。显然,她已变成一个“施虐癖”者。因为“‘施虐癖’者大都会要求并能够使得一个人受苦难的折磨,他极尽所能地迫使对方泄露自己的隐私”{7}。七巧就是如此,她打听儿子的隐私,折磨儿媳,伟大的母性完全代之以低俗与丑恶,她带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正与窗外诡异恐怖的月亮相契合。芝寿生活在“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的疯狂世界中,她眼中的月亮自然毫无温情,充满杀机,令人胆战心寒: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篷上也是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月光里,她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又不敢开灯。”

作者用黑与白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太阳为喻,用“汗毛凛凛”“灼灼的”等形容词精心绘月,在制造出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使芝寿恐惧的心理外化,而且也使七巧变态人格、狰狞心态得到艺术化呈现。但必须说明的是,她的疯狂,与“重压下的女性生活必然关联”,“与善恶无关,疯狂,而仍然是人,是人世无数无痛无泪的、并不崇高的悲剧中的一幕”{8}。我们再接着说有关月亮的描写。不夸张地说,这令人回味的有关月亮的描写,产生了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应该说,这是对以往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内涵的丰富与拓展,是对古人与同代作家的超越,这恐怖的月亮因此就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结 论

我们知道,在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有着独一无二的显赫家庭,然而在她成长的年代,却耳闻目睹了父母的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家族的衰败直接影响她的内心,使其被悲剧感所浸透。尤其是她早早失去生母之爱,加之父亲的毒打,后母的无情,使她对人世间的冷酷有着切肤的体验,这甚至造成她终生无法摆脱的阴影。在冷漠家庭氛围中,张爱玲过早地洞悉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人人都忙于自己的生存,不肯为别人做丝毫的牺牲。由此她形成了创伤性的人生体验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要表现在她“舍弃了现代性的进化时间观与历史观”。正如逄增玉先生所说:“张爱玲所具有和表现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与历史观,而回避和舍弃了现代性的进化时间观与历史观。时间和历史既然是苍凉循环的,那么,在时间和历史的大舞台上所上演的种种人生故事、人生命运,自然也就是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9}的确,文明社会里,“仪式是优雅了,趣味是繁复了,但是人生的真谛仍旧不变。”

创伤性体验及“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自然使张爱玲形成了苍凉独特的意象领域,她是以近代人的意识经营她的意象,如夏志清先生所言:“她的意象不仅强调优美和丑恶的对比,也让人看到在显然不断变更的物质环境中,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持续性。她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她认识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这种看法是近代人的看法。”{10}她的独到之处在于:赋予古老的月亮等意象现代意味、现代品质以表现“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张爱玲与五四以来的几乎大多数作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表现出大为相异的价值判断。”{11}因此,她笔下的月亮意象,就拥有了古今杂糅、中西合璧的特征,其中充满了艺术张力,达到了多数同代作家没有达到的深度,因而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价值。

{1} 傅道彬:《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2}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页。

{3}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8页。

{4} 霭理士:《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5页。

{5} 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页。

{6} 《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7} 弗罗姆:《爱的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8}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7

二、研习文本

(一)刚才我们背诵的文章体裁是“词”,那么,请同学们看题目,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赋。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古人解释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板书:赋,体物写志)“体”的意思是“借”,“体物写志”也就是“借物抒情”。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借助什么景物来写志抒情的。

生:赤壁。师提示:怀古的地点。

生:江水、清风。师提示:这是俯视。生:还有仰视“月”。师:文中出现的这些景物,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生:是“月”。(板书:月)

(投影)一、自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借“月”写赤壁之景的。(板书:写景)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提示:这是月出前的景色,此时作者做些什么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提示:《诗》三百篇,作者为何单呤诵《月出》这一章呢?

生:想月亮早点出来。

师提示:月亮听到作者的呼唤了吗?

生:听到了。

师:哪几句能证明?

生齐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这里,作者用“徘徊”来形容月亮动作,“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来回走动。师提示:月升起后,又怎么会来回走动呢?生:苏轼酒喝多了醉眼朦胧,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生笑)生:因为作者在江中的小船上,清风徐来,江水流动,小船飘荡,观察点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师提示:请从下文中找一个字来证明这个分析。生:“纵一苇之所如”中的“纵”。师提示:大家试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生:拟人。师提示:修辞的效果呢?生:用“徘徊”一词赋与月亮楚楚动人的情态,显得它很多情。生:月亮不会对作者多情,而是作者对月亮多情,作者对月亮情有独钟,不愿离她而去,却倒过来说月亮流连忘返,可见月亮与作者心心相印。师提示:心“月”相印,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析得很好。

师:作者千呼万唤,月亮终于出来了,此时景色怎样?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提示:此时“秋水共明月一色”,那么人的活动呢?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师提示: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羽化而登仙。师:这天是阴历既望日,为何选择这日?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作者就是想去欣赏明月。

师小结:作者借助月亮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欲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之感,本段无一“乐”字,但……(停顿)生答:字字显“乐”情。师:(板书:乐)请大家齐读一遍,要读出这种乐的感情来。生:齐读。

师:作者陶醉在这样的良辰“月”景下,作者由月还想到了什么呢?

(投影)二、作者由“月”想到了什么?

生:与“月”有关的诗歌。

师:诗言志,作者先吟咏诗经中的作品《月出》唤月亮出来,现在,随口吟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齐读作者自己的作品。生齐读“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作者饮酒唱歌,由“月”想到在天一方的美人。你是怎么理解“美人”的?

生:不就是美女吗?(生笑)师提示:你的理由呢?

生:上文中的《月出》诗,不就是描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吗?(生笑)……此时有酒有美景,不就缺一位美人吗?(学生鼓掌)

师提示:大家都认为你的分析不错,能从书中找到根据,言之有理。大家有不同理解的吗?

生:我认为是指自己的理想。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离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这个理想此时就像远在天涯的“美人”。

师提示:能知人论世,有道理。还有其它的分析吗?

生:我认为是指君主。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远离了皇帝,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贞之情。(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分析都有理有据,我认为这里的“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屈原《离骚》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就可以理解成自喻;从创作背景及后文对音乐的描写来看,苏轼心有报国济世之志,却被贬到黄州,这不正是幽壑中的潜蛟吗?对君主忠心耿耿,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不正象孤舟中的嫠妇吗?另外,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此诗句后面还有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就是形容人才没有归宿时茫然无措的样子,不也正是此时苏轼的自我写照吗?所以我认为“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当然同学们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可以。

师小结:由“美人”一词,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壮志未酬的忧伤,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的悲情。(板书:抒情悲)可见被贬黄州,这对胸有“鸿鹄之志”的苏轼打击很大,赤壁的美景只能暂时抚慰一下他失落的灵魂,但还不足以抚平他心中的创伤。看来要想彻底摆脱忧伤苦闷,还得靠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去解脱。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形式。

师:(板书:“主客对答”)苏轼此时,就借“赋”的“主客对答”的形式,请出一位“客人”来与自己辩论,其实“客”也是作者自己。通过“抑客扬主”的手法来展现了自己的解脱过程。

(投影)三、自读三、四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议论的?

生:客借“月”表达了“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

师提示:为何有此梦想?

生:因为客感到“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

师提示:为何有此感叹?

生:因为看到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世之雄——曹操,他与山川明月之永恒相较,也不复存在了;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了。(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小结:客借月道出人生最大的理想——永生不朽。同时也点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耳”。客人的言论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写照。

师问:那么“主”又是怎样超越解脱的呢?

生:“主”指出,从“变”的角度看,水逝者如斯,月盈虚之变。从不变的角度看,而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故不应羡乎。师:原来客只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却不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客“知不可乎骤得”是只知皮毛,而并不是真知灼见;那么客的理想“抱明月而长终”能否会实现呢?

生:不能。

师:为何?用下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生齐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师: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些什么呢?

生齐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如何将清风明月这些无主之物,变成为我所有的有主之物呢?

生:用耳去“得”,用目去“遇”。

师:苏轼说过“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从此文中,你看如何才能做到“闲者”呢?

生:伸长耳朵,张大眼睛,卸下心中的包袱,用心去拥抱自然,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适。

师:也只有胸无尘渣的“闲者”才能享受到明月山水之乐。这场主客之间的辩论,谁取得胜利了啊?

生:是“主”。

师:何以见得?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客人终又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于是“洗盏更酌”,重新开怀畅饮起来。三杯下肚,管它周郎曹瞒,管它人间悲欢,放枕便睡,睡即入梦,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月亮此时消失了吗?

生:没有,月亮已与作者融为一体了。

师:不错,苏轼借助“月亮”,通过辩论,从精神上“***”了自己。至此被贬黄州的苦闷、忧伤已经彻底战胜。(板书:“议论喜”)请同学们再齐读四、五段,读出“喜悦”的感情。

师小结:总观全文,可见词人对月情有独钟,前人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这的确有道理。本文中,“月”确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但是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四、作者借月抒情,但感情既有喜又有悲;以月为论据,但主客结论却迥然不同。这如何理解呢?

生:黑夜中的月亮显得格外皎洁,这与作者品质的高洁相似,所以月下赤壁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作者引月为知己,抒发了喜悦之情。

生:同时,夜晚中的月亮,它又是凄清的,这与作者被贬到黄州的悲寂心境类似,所以作者对月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情。

生:月亮的盈虚变化,同人命运的变幻无常相似,作者借月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生:月亮的永恒长存,这又反衬出人生命的短暂,作者借月抒发了人生如戏的感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专家的评论:(投影)请大家齐读一遍。

“苏轼借月与月夜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他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从月之永恒追问生命的价值,进而从动态中把握人生奥秘,表达旷达的思想;他又从月之孤冷慨叹生存的挫折,从月之美好坚定人生的信仰,进而从静态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反弹出达观的心态。总之,月这一‘天地自然之象’当它与苏轼的主观心态相统一时,便产生了苏轼月夜这一‘人心营构之象’。”〔丁美霞〕①

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自然中的“月亮”本身就变化万千丰富多彩,而多情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望月寄情,借月抒怀。所以创作的有关“月”的诗文,既首首优美动人,又情感各异。同学们现在对这种借月抒情的手法有点感觉或感悟了吗?下面从补充的诗歌中,任选你最有感觉的一首来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附:《赤壁赋》拓展阅读材料

虞美人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注]。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注]①离披:枝叶散落。

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在徐州作,为《阳关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②银汉:银河。玉盘:指圆月。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怀君之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则谓词末两句为抒发“兄弟之情”,“疑是在钱塘(杭州)作”。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文选》沈约《咏源中雁》诗:“单汎逐孤光。”注:“铣曰:孤犹远也。”

生:我说说《虞美人》。我觉得作者由月亮的圆缺,感受到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借酒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感情,貌似超脱,其实内心充满了苦楚与无奈。

生:我谈的是《中秋月》。这首诗有点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味道。作者用天上月亮的永恒,来反衬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8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由来、寓意和习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策划相应的活动。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2021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一幅中秋节夜景***,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中秋节夜景***,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9

近日,科学期刊《自然》刊登了月球起源的新观点,指出远古时期地球存在两个月亮,它们发生了低速撞击,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月球。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月球正反两面地貌、矿物分布的明显不同,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加州大学艾瑞克·阿斯帕(Erik Asphaug)和瑞士伯恩大学马丁·彻奇希(Martin Jutzi)共同提出的。

“如苹果派砸向人脸慢慢化开”

关于月球的起源,很多学者认同“撞击说”,即地球早期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撞击碎片散落在太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当时的撞击产生了一大一小两个月球,它们的体积比是3:1,质量比则为25:1。它们一起围绕地球旋转,却在45亿年前发生了“追尾”事件,融合成现在看到的月球。

艾瑞克认为,这“一大一小、一老一少”两个月亮在同一轨道运行了数千万年,由于小月亮处于拉格朗日点(受两大物体引力作用下,能使小月亮稳定运行),两个月亮一直“相安无事”。可是当大月亮的轨道离地球足够远,不稳定状态产生,最终导致小月亮撞上大月亮,并融合到大月亮里。

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艾瑞克认为两个月亮相互靠近的速度约为8000千米/时,这对于天体撞击是个很慢的速度,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使岩石融化,而是“如苹果派砸向人脸慢慢化开”。其结果是小月亮消失了,而大月亮体积增加了3%,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畸形月亮”。

为什么说月亮是“畸形”的呢?因为月球表面极不对称:近地端地势平坦,且富含磷、稀土等元素;而远地端高原山峦密布,据测量,远地端海拔高出平均水平1900米。

艾瑞克认为这正是由于两个月亮相撞产生的:当时小月亮撞上大月亮的背面,大部分的物质留在其表面上,这些物质就构成了今天月球背面的高地。同时撞击还压扁了位于月球表面之下的地层,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正面,所以今天的月球矿产分布才如此不平均。

“双月”理论需实地证实

“双月”理论一经提出,引来很多关注,除了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的改良版月球形成说之外,也有质疑之声。网上就有天好者表示怀疑,认为月球不是气态或液态的星球,而是一个内部不存在液态岩浆活动的死亡星球,其实就是一块圆圆的固态大石头,这样的两块大石头相撞,不论冲击力大还是小,都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合并成一个圆圆的完整的新月亮。

对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表示,现阶段对这个观点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天文学理论可以是假设、假想,但是要证实还要靠实地观测结果。这个新理论的提出,为将来探月工作提供了一个目标,为了证实这个理论,可能专门设计某种仪器,来检测其真实性,比如月球是否真发生过剧烈撞击。

如果真的发生过“双月相撞”,在月球内部应该存在撞击痕迹,这是验证其相撞真实性的关键。王俊杰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直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致使恐龙灭绝的证据,直到在墨西哥找到了巨大的陨石坑,通过科学验证,证实撞击发生在6000~7000万年前,而恐龙正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而“双月”理论要得到证实也需找到类似的证据,比如预测在月球某处有何种特征,再通过探月计划去验证。

作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艾瑞克认为实地验证也很关键,美国宇航局(NASA)将在9月8日开始新的探月计划,届时会有两个航天器加入月球研究,分析月壳结构并带回月球远端的样本,这些都将为今后验证“双月”理论提供帮助。

月影重重,可否再现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月球一直备受科学家和天好者的关注,也曾产生过“两个月亮”的设想。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就有“一旦踏入虚拟世界,天上会出现两个月亮”的情节。而网上更是多次流传“某日,火星离地球很近,将会呈现最明亮的样子,用肉眼来看,它会像月亮那么大,如同天上有两个月亮一样”这样的传闻。不过实际上两个月亮的奇观并未如期来临。

为此,天文学家曾多次辟谣,表示地球处于太阳与火星之间时,火星离地球比较近,也是最亮的,但是看起来仍与月亮相差甚远,就像是月亮旁边的小黑点,因此不可能出现“两个月亮”的视觉效果。

既然远古可能存在的小月亮早已消失,“火星伴月”的传闻也属子虚乌有,那么在未来是否会出现两个月亮的景观呢?

其实如果不考虑月亮的视觉效果,而只考虑其围绕地球转动这一点,那么第二个月亮已经被发现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院王思潮研究员认为,现在已经证实除了月球以外,还有一个小天体围绕地球转动,只是它很小,肉眼无法观测到。而且这个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也不像月球那样呈圆形,而是离地球时近时远,类似马鞍形,这种奇异轨道的成因还有待探索。

关于月亮的作文篇10

同学们,从古到今,人们就对月亮有一种敬仰,也有一种希冀,因此,留下了无数写月的优美诗篇。今天,在我国嫦娥三号登月探索的背景下,来欣赏描写月亮的古诗与散文,应该会增加一份儿不一样的情思。下面,请欣赏本期刊发的有关“月”的优美词、句及篇章。

【赏析一】

对 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将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浇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有删改)

【赏评】

在贾平凹的眼中,月亮是一面高悬天地之间的明镜,烟火灰尘不能污染,夜愈黑愈亮;在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月亮全能照出来。月亮也启示着人们,万事万物都像月亮一样,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人生是短暂的,但要看到自己生活的快乐,尽责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作者借月启人,含义深刻。

【赏析二】

看 月

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积。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面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为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当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有改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月亮的作文10篇

学习

谐音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谐音古诗10篇,内容包括谐音汉字古诗10首,谐音古诗整人。“谐”字右旁所从上部之乃“人”形,这种形体的“人”及“人”旁楚简中并不乏见,如下列“人”或从“人”之字:人《昔者君老》2《容成氏》8《容成氏》12《容成氏》17《内礼

学习

电气施工员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施工员总结,内容包括电气施工员总结,电气施工技术员工作总结。1建筑施工中电气设计的概述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电气施工环节中,电气设计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其一,电气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对

学习

个人师德师风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师德师风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年度师德师风工作总结100字,学校财务人员师德师风工作总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

学习

经典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作文10篇,内容包括经典作文范文20篇,十篇作文。畅游书海的世界是许许多多人的梦想,知识就像一片大海就算是去世了,也无法了解所有的事情。学习的世界是永远没有境止的!每本书里都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比如《假如给

学习

男士着装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男士着装10篇,内容包括男士着装搭配,面试男士着装。职场正装篇色调:协调与对照西服、衬衫是职业装的首选。黑色、深灰色、浅灰色等西服套装仍然是商界男士必备的基本款式。西服着装的基本原则也仍然正确。西服里面必须搭配同

学习

剪窗花的步骤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剪窗花的步骤10篇,内容包括幼儿剪窗花步骤图,剪窗花的步骤的作文。沿着对角线对折。沿着中线对折。再沿着中线对折,画。注意要分清楚一边是厚厚的另一边是有好多层的。照着***画好,阴影部分是要剪掉的,其他的地方沿着画的线剪

学习

小学数学作业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作业论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关于作业设计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论文2篇题目。一、审题要清晰透彻,切勿雾里看花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

学习

高中班长述职报告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班长述职报告,内容包括高一班长述职报告范文,高中班长的述职报告1000字。纵贯本学期,我们举行了多次的班委会成员会议,做到了定期定时的进行总结,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班委会成员所做的进步和一些不足之处。开展了经验交流

学习

风波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风波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风波为话题的作文10篇,电视风波作文。想着这些,我就更加有劲了,一直吵一直闹,爸爸终于不耐烦了,我想应该会买了吧。可往往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爸爸大发雷霆地说:玩具都堆成山了你还买,买回来也不玩

学习

班组长培训方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班组长培训方案,内容包括班组长培训后行动及做法,最新班组长培训计划。至2021年底,全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班组长完成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或接受相关专

学习

大班月饼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月饼10篇,内容包括大班月饼,幼儿园分享月饼美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相亲记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相亲记10篇,内容包括相亲必读100篇,相亲回忆录100篇。猴子妈妈这段时间总是心事满腹,愁眉苦脸。猴子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呢?犹豫了几天后终于鼓起勇气问猴子妈妈,猴子妈妈唉声叹气说:“唉,你看邻居兔子

学习

可研报告格式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可研报告格式10篇,内容包括项目可研报告格式,特色农庄可研报告格式。2、可行性分析的准备对可行性分析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可行性所具备的条件和限制,进行可行性分析所采用的方法;3、对项目的分析企业要实现的目标与完成的任务

学习

学前班拼音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班拼音10篇,内容包括学前班汉字拼音练习,学前班拼音教学。一、依据教学实际,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都有不同,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准确分析学前班学生的

学习

经典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作文10篇,内容包括经典作文范文20篇,十篇作文。畅游书海的世界是许许多多人的梦想,知识就像一片大海就算是去世了,也无法了解所有的事情。学习的世界是永远没有境止的!每本书里都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比如《假如给

学习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风俗习惯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节风俗习惯作文模板,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文化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

学习

端午节优秀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优秀作文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日记优秀作文,写端午节300字优秀作文十篇。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赛龙舟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

学习

写信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写信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信作文的格式,写信作文四年级。杨福久,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雨水”节气生于辽宁省西丰县金星乡宝兴村下乐群屯一农民家庭,当过教师、广播编辑,现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

学习

高考语文现满分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语文现满分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考语文有满分作文吗,语文新高考满分作文。雅思考试(IELTS-InternationalEnglishLanguageTestingSystem)是听说读写四项英语交流能力的语言测试。作为英联邦国家的主要认证考试,雅思考试已经

学习

中秋节优秀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优秀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10篇优秀作文,中秋节优秀作文三年级。我这才知道,最近爷爷家附近的一座桥那儿有两只狗,看到人来就直叫,妈妈害怕,就先准备一根打狗棍。到了那,只见狗们全都被链子拴住了,妈妈就把棍子给扔了。家

学习

作文成长的烦恼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成长的烦恼10篇,内容包括最简单的作文成长的烦恼,作文成长中的烦恼。这就是我的烦恼。妈妈,我会管好自己的,请您不要太关心我,好吗?我想做自己,可以吗!(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学习

眼光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眼光作文10篇,内容包括眼光作文,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文。指导老师:曾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