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育篇1
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带着实际问题开展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该文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入手,阐述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环境设计;教育教学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环境设计教育,都应注重问题的解决,即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自我感官而轻实践应用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增加,对于学生的定期习作难免有所疏忽,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批改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从自身感官出发,过于注重***面效果,作业看上去十分美观,但内容比较空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把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应用混淆了,过分注重艺术的美观,却忽视了设计讲求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设计对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在环境设计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当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平衡点时,应当更为注重设计的本质目的,也就是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而非以自我感官为中心,随心所欲地进行***面形式的设计。
2.重书面表达能力而轻语言表达能力
当一份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把设计概念、设计理念与设计内容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书面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某些好的设计理念无法通过***画或文字在纸面上表达出来时,就需要设计者运用精简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这些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但目前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了解自身设计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日的练习中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就可以对学生开展这一方面能力的专项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意、灵感大多来自发现问题的瞬间,特别是对于未被发现的问题的捕捉,然后设计者以捕捉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基础,建立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学现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引领学生发现和感受因设计不合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2.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概念延伸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大部分问题都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涉及诸多领域,甚至大部分是与环境设计专业看似无关的领域。因此,培养设计者的概念延伸能力,能够有效拓展设计者的知识储量与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需求方的位置上分析和了解其实际需求,然后进行设计工作,改变在设计过程中从自我感官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3.学习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专项培养。环境设计重在解决实际需求问题,对实际需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为设计提供强力的支撑。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加强与优秀设计公司的合作,利用设计公司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总结,最终选择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应当形成问题导向意识,深度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从学生个人出发,而是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5.明确逻辑语言,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的反方向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以全面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会画设计***,无法将设计概念全面表达出来,是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的。
结语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设计对象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作者:石永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教育篇2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注意下列问题。
(1)要充分借助、发挥网络优势。网络提供的***、文、声、像并茂的丰富教学资源,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从网上***自己需要的信息,借鉴网上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研究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结合教学经验改造或自制开发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 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3)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4)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维新罗克(M.Cwittrock)在他的关于学习过程研究的“生成学生模式”中曾提出:“学习过程不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选择性注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中激活与维护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上,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也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必须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特有优势,将抽象的、难以被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形象地、直观地、简洁地让学生接受,这也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环境设计教育篇3
(一)凸显地区区域特色
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并鼓励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现这种差异。我国民族众多,各地环境地貌和发展水平不同,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既要保留并体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其区域性的典型环境风格,如湘西吊角楼、苏州园林等等。
(二)凸显学校特色
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特色毫无疑问是一种优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尤其要体现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打造独特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学生。要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凸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以教育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在长期的坚持中会使高校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校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第二,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学科的特点,学校要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相适应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方法,用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来凸显学校特色。
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多类型的教育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设计人才,还要注意培养熟悉设计文化、经济和管理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在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中由于只注重对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管理型人才和决策型人才的缺乏。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培养一大批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其次培养一批既具有设计能力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
当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层次大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开设博士课程的大学很少。由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不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例如,博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学术建树的高级科研人才;硕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学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进行设计、制作、经营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的人才;专科课程主要培养在第一线进行具体设计与制作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三)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史论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学科交叉化是个未来高校教育的趋势,我们应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尤其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实践中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各学科知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这种对多个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在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它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因此,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建立多元创新与“实验性设计”教育模式
自然和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多元性,设计对象不同对设计思维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眼光,具体来讲就是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想象。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引入“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设计作品时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当下公众的要求,而只专注于无限制地探索人类想像力的极限。这种颇为大胆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环节,对学生真正理解理论、领悟实质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实地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大量引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积极性,如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参与创意设计竞赛、实地参观等。2.情景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生动有趣的建筑设计元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打好基础。3.启发式教学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通过重新演示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总之,理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做深层次的探讨。技能部分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实地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用建构主义原则指导教学
为在环境艺术教育中培养复合交叉型和创新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将建构主义原则引入到教学方法中来。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倡导“合作学习”。传统教学大都运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教育原则的“合作”理念则强调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建立起互相协作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运用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被整体所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它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新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替,教师和外界环境只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结合,教师提出目标和问题,学生自己来理解概念和原理。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答案最好不要固定,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环境设计教育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 教育观念 创新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包罗万象,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称之为环境艺术,大自然是个神奇的环境,可以让人类发掘很多奇妙的东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多听到的都可以作为设计灵感。
一、设计灵感的培养
1.教育引导
对于***门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们需要注意的,设计课程,如何能够更好的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同学去郊游或者观察人文景观等等,对同学们的行为意识进行熏陶和培养。
2.环境艺术简介
环境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很悠远的,包涵的范围也非常大,环境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对于学习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包括设计造型、色彩的调配、艺术构想等。而且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需要独特人格魅力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来努力,来发掘更具有价值的设计理念。
3.生活需要发现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进行熏陶,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活艺术,比平常所讲的建筑设计师更为复杂,它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情感体现,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表达出的艺术手法也大不相同,珍贵的艺术作品就会出现在不经意间的一笔。
4.学生的实习
定期对同学进行走出去的办法,让同学与社会多多接触,长期呆在学校便与社会脱轨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不接触不懂,所产生的灵感就很狭隘,创作的前提是对各种事物能有着足够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之中的发现,如何更好的进行对事物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的正确教学设计,定期带领同学去外界对走走,多看看,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
5.注重品牌效应
随着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的同时,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探索品牌化发展策略,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已是工科院校应对竞争与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性决策。【1】
二、教育培养计划
1.教师素质提升教学硬件的改善
我国现在的教学硬件水平分布不是很均匀,所以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对一些地区的教学硬件进行经济扶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必须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容忽视其重要性。另外教师的素质也要相对的提升,教师对于一些设备的应用等都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准,只有教学水准达到水平,同学们才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设计素质教育的现状:教育体系未完善;扩展***策存在着种种弊端;现阶段的艺考***策存在着盲目跟风和选拔模式狭隘等问题;教育模式混乱;硬件设施薄弱;包括思想***治素质、专业综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水平和教师结构不理想;学校的人才供给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2]
2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的思路就目前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学科自身知识结构的广博性、复杂性及学生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近年来艺术设计类院校教学面临的两大特性和两大难题。[3]学校的教师之间要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引导,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对有天赋的同学进行挖掘和进一步的教育,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正确的对同学进行指引和发现。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则没有可能做不好,他将会用其所有的精力去进行喜爱事业的探索和发现,并越来越痴迷,教师需要对同学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尤其是对这类的环境艺术而言,一个人的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才会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作品,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4.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氛围烘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的气氛烘托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学校进行思考的,主题海报,优秀作品展览,定期的进行一些设计大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海报张贴,鼓励同学们的一颗积极向上发展的心,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校企联合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送到社会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而学校与企业相联合,则能够让学生看着目标去奋斗,更加有信心,心中也有了拼搏的信念,对今后的工作能够更好更熟悉的掌握,所以与相关单位的联手是非常关键和有必要的。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解析,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设计院校和设计型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创意等各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促进设计创意的市场化和经济化。然而,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4】
三、结语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需要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创作,灵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同学先天的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培养环境有关系,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并挖掘同学的潜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在学校的正确培养下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若鸿;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2] 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环境设计教育篇5
一、设计灵感的培养
1.教育引导
对于***门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们需要注意的,设计课程,如何能够更好的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同学去郊游或者观察人文景观等等,对同学们的行为意识进行熏陶和培养。
2.环境艺术简介
环境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很悠远的,包涵的范围也非常大,环境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对于学习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包括设计造型、色彩的调配、艺术构想等。而且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需要独特人格魅力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来努力,来发掘更具有价值的设计理念。
3.生活需要发现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进行熏陶,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活艺术,比平常所讲的建筑设计师更为复杂,它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情感体现,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表达出的艺术手法也大不相同,珍贵的艺术作品就会出现在不经意间的一笔。
4.学生的实习
定期对同学进行走出去的办法,让同学与社会多多接触,长期呆在学校便与社会脱轨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不接触不懂,所产生的灵感就很狭隘,创作的前提是对各种事物能有着足够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之中的发现,如何更好的进行对事物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的正确教学设计,定期带领同学去外界对走走,多看看,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
5.注重品牌效应
随着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的同时,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探索品牌化发展策略,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已是工科院校应对竞争与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性决策。【1】
二、教育培养计划
1.教师素质提升教学硬件的改善
我国现在的教学硬件水平分布不是很均匀,所以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对一些地区的教学硬件进行经济扶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必须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容忽视其重要性。另外教师的素质也要相对的提升,教师对于一些设备的应用等都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准,只有教学水准达到水平,同学们才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设计素质教育的现状:教育体系未完善;扩展***策存在着种种弊端;现阶段的艺考***策存在着盲目跟风和选拔模式狭隘等问题;教育模式混乱;硬件设施薄弱;包括思想***治素质、专业综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水平和教师结构不理想;学校的人才供给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2]
2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的思路就目前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学科自身知识结构的广博性、复杂性及学生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近年来艺术设计类院校教学面临的两大特性和两大难题。[3]学校的教师之间要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引导,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对有天赋的同学进行挖掘和进一步的教育,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正确的对同学进行指引和发现。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则没有可能做不好,他将会用其所有的精力去进行喜爱事业的探索和发现,并越来越痴迷,教师需要对同学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尤其是对这类的环境艺术而言,一个人的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才会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作品,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4.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氛围烘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的气氛烘托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学校进行思考的,主题海报,优秀作品展览,定期的进行一些设计大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海报张贴,鼓励同学们的一颗积极向上发展的心,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校企联合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送到社会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而学校与企业相联合,则能够让学生看着目标去奋斗,更加有信心,心中也有了拼搏的信念,对今后的工作能够更好更熟悉的掌握,所以与相关单位的联手是非常关键和有必要的。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解析,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设计院校和设计型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创意等各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促进设计创意的市场化和经济化。然而,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4】
环境设计教育篇6
一、要重视幼儿在教育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作为有思维能力的个体,他们对教育环境有自己的要求。所以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环境。幼儿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创设的环境就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自己管理环境,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幼儿自己管理,他们会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之中,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个性,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性和责任心,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
我们在设计幼儿的活动区域时着重体现出环境的教育性和系统性,让幼儿有充分的条件和更多的时间在活动区内学习,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幼儿园的活动区建设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注意动静交替,要体现出活动区域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然区
自然区是以养殖、种植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
2.手工区
手工区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所设计的以幼儿手工创造活动为主的教育环境。在手工区内进行构造活动可以对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和精细动作的锻炼有较大作用。
3.语言区
语言区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活动区域,语言区一般应有启发幼儿说话的景物设计。
4.科学区
科学区一般以幼儿园常识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主,把一些能够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物品集中在科学区内,并定期更换区域内景物设计,以激起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5.***书阅读区
设立***书阅读区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自己阅读儿童读物,幼儿能够读懂或看懂的读物是激起幼儿智力的重要工具,从小培养幼儿认真阅读的习惯是使其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设立***书阅读区是非常重要的。
6.美工区
美工区是发展幼儿美术创造力的重要活动环境,在美术活动区域内备有从事美术创造的各种材料,以供幼儿活动时使用。
7.音乐区
音乐区是发展幼儿音乐活动能力的学习环境,在音乐区里备有电子琴、录音机和各种打击乐器等。孩子们可以亲自操作录音机,听唱自己喜欢的音乐,还可以随着歌声翩翩起舞。
8.构造活动区
构造活动区是利用各种构造游戏材料组织幼儿开展构造活动的游戏区域,在构造活动区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知识的了解,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各种各校的建筑或构造活动,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9.社会活动区
所谓的社会活动区是指根据幼儿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按照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的某种场景,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模仿社会实践活动。任何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活动环境要经常进行变换和调整,使幼儿能够经常保持较高的活动愿望,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组织教育环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在环境教育中要发挥幼儿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更要在教育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域里学习和创造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在活动区域里学习和创造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把教师的指导因素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环境的主人。
2.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主题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材料
玩具是幼儿的伴侣,在活动环境中如果没有材料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我们应该根据幼儿教育主题的变化不断更换新的活动材料,使幼儿能够利用活动材料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3.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
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代表了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发展的潜能,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水平和学习情况的变化。如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是否愉快?情绪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幼儿的注意力能保持多久?等等。这些资料的记录可以作为今后进行个别教育的依据,也是设计新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
4.教师在活动中要主动与幼儿交往,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朋友
环境设计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环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工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具体职业岗位有很多,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完全明确的划分体系。但是,不论是如何划分这些具体的职业岗位,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工作都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出了鲜明而强烈的实践特性。以室内设计工作为例,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必须能够在具体的项目现场对各种复杂的建筑结构做出虽然是初步但却必须是正确的判断。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边缘学科和交叉领域很多,很多又都是新兴的学科,既有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知识,也还有很多需要探索、总结、积累的实践知识,这就决定了这个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而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特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掌握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职业工作的实践特征和知识内容的实践特征,共同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也一定是要在实践中进行的。这个专业的学习,无论是感性认识的积累还是理论知识的理解,无论是动手技能的形成还是想象思维的塑造,都是无法离开实践环节的。我们常常会说某些学生“眼高手低”,这其中就有实践性环节脱节的问题。
二、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实践性环节。从培养目标来看,动手型人才充分说明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性环节的必不可少,动手型的人才必须在不断的“动手”之中才可能成为“人才”,而不是“动口不动手”的“秀才”。只有通过各种必须的实践性环节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才能掌握各种专业的实际技能从而踏上社会职业岗位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必然要求实践性环节。德国机床制造协会所开办的职业学校,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工程人员到学校来任教,另一方面把学生送到各个机械制造和加工企业去实习,由于这样的职业学校从本质上是各个企业联合出资所办的学校,所以各个企业非常支持这样的培养模式,积极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同时也积极安排带教教师辅导来企业实习的学生。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必然要求实践性环节。社会和市场对毕业学生的认可,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已经基本具备了某个专业所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这样就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以学科为本位还是以能力为本位?相信还是会通过一定的实践,逐渐打破旧有的一些束缚,最后采取实践性环节的方法来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环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1.高职环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框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在实践环节的开展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要么重复重叠要么相互脱节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指导框架来组织我们这个专业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就环境艺术专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来说,开展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一定要把握住“感性认知实习——情景模拟实习——顶岗商业实习”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以这样的实践指导框架展开的教学工作,在进程设计上必然会表现为“工学交替”,在组织形态上必然会要求“校企结合”,在实际效果上也必然能实现“双证融通”。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指导下的实习实训是行之有效的。
2.高职环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途径。校企联动、产学结合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事实上,实际操作这一点远比认识到这一点要难得多。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这就要求我们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给专业教学定好位,组织制定和实施专业实践性教学;二要充分运用好学校已有的资源,避免出现用有限的校内资源重复市场和社会已有的公共资源的情况;三要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以项目合作、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四要积极提升自身在行业和市场里的知名度,加强自身的品牌号召力。
3.高职环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评价方法。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打分,就决定着学生朝着何种方向去如何努力。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主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从而形成可量化的评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文彬.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3).
[2]刘育锋.部分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环境设计教育篇8
【关键词】计算教育;积极;创设;教学环境;探索
【中***分类号】G613.4 【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49-01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培养幼儿数学技能的提高。因此,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是幼儿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是幼儿以游戏方式进行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一、幼儿数学教学宜操作化
操作化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绘***分类”的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出示了两个颜色不同而形状相同的***形和两个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给每一个幼儿一组***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形分类。这样幼儿就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分类的感性经验。
二、幼儿数学教学宜生活化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毛巾,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游览公园时,我就让幼儿数公园里有多少花,当幼儿数不清时,我就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用“许多”来表示。幼儿举出了许多例子(许多的茶杯、小床、教室等等)。
三、幼儿数学教学宜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各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在数的组成中,互换位置关系(是指当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可互换位置而总数不变。如5可以分成4和1,也可以分成1和4。)
是幼儿理解、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和幼儿进行了一下游戏(教师行讲述游戏规则):一幼儿戴头饰扮演一只傻猴子,立于围坐一圈扮主人的幼儿中,边随意表演小猴的动作,边嚷嚷自己肚子饿了,走向一主人乞求:“好主人,快给我吃桃了。”该“主人”先说一个小数:“我给你吃x个”,继而说一个大数:“我再给你吃x个”。“傻猴子”撒娇、不高兴地说:“不!不!我先吃X个(大数),再吃X(小数)个。”然后全体“主人”拍着手说:“哈哈哈!真是傻猴子X(小数)和X(大数)等于X,X(大数)和X(小数)等于X。它们俩一样多,真是傻猴子!”最后“傻猴子”与它向之乞求的“主人”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这样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十分准确、清楚地明白了数的互换位置。
四、幼儿数学教学宜故事化
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故事,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6和9是幼儿不易区分的两个数,为此我编了如下小故事:有两个孩子。他们俩叫什么名字?等会儿告诉你。他们有一个溜冰溜得非常好,你看它是这样溜的(边讲边画“6”字):先倒退着弯弯地溜半个圈,然后蹲下身子一个劲儿在原地转圈。后来人们把它溜出来的这个***形当作一个数字来用,叫它做“6”字,为什么叫“6”字呢?因为“6”和“溜”字发出的音相近。那么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说来也巧,它叫小六子。六就是“6”字。现在小朋友你一定知道了,以后只要看到“6”这个像溜冰的***形,它就知道它是数学6,是小六子溜冰溜出来的。
环境设计教育篇9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环境景观设计行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景观设计也成为了高校的"热门"专业,报考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在成倍增加,但景观设计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学科教育滞后;专业定位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师资建设机制;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本文结合作者长期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实践,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进而揭示出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希望这些建议能引起相关院校师生的关注,把景观设计教育更好的向前推进。
一、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就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从目前的设计实践和国际共识来看,景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植物与生态,艺术与创造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三方面都不可偏废,我们培养的景观设计师应该是一个能掌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生态以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胜任的角色,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设计学科包含这几大方面。但是,目前开设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农林、理工、艺术类院校设计教学虽办学各有特色,但都不够系统,没有从景观设计学的宏观角度加以系统整合,没有相对完整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设置,教学中各自为***、缺少规范与整合。因此,对于这一学科的整合"定位"非常重要,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传统的园林、环艺、规划和游憩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而不是从属于以上几种学科任一学科之中或之下的专业课程。
在景观设计专业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好高务远,脱离自己的实际。因此,必须根据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和景观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专业的具体特点出发,正确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使自己的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要使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管理的模式的直接体现。同时培养目标的制定又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不要整齐划一、过分雷同,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等几种类型的院校景观设计的培养目标应各有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景观设计研究
首先,调整不同类型院校的师资结构搭配形式,优化师资配比。目前开设有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概括起来可分为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加强师资的互补,使得教师队伍的组成符合景观设计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因此,艺术类院校对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及建筑规划等方面的师资要加强引进。反之,建筑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相关专业中也应该引入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面的教师,只有掌握不同学科专长的教师在教学中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推动景观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根据专业特点引进不同学历和职称层次的教师,不要盲目追求高职称、高学历。很多技能性课程让教授去上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的教学。技能技法课程这部分教师就不能仅仅以"学历、职称"论高低。
再次,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参与设计实践,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设计前沿动态,才能应对设计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设计问题,才能解答学生在方案设计中的疑问与难题。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目前在社会上景观设计领域的设计实践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还相当稀少,关于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还非常欠缺,与设计实践尚不匹配。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研究,尤其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更要加强,以指导设计教育和实践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景观设计这一学科深层次的问题是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学科教育相对滞后,没有相对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因此我们急需把目前我国开设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几种不同性质院校进行专业整合,借鉴欧美各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尽快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进而从景观学的宏观角度系统教学,全方位夯实学生的专业设计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首先,所有的科目都应该遵循景观设计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开设,整合原来建筑、艺术、农林类院校的综合办学资源,增加对景观设计学习比较重要而原来很多院校往往忽略的一些课程。比如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工程与技术、景观生态学等,改为各院校都要开设的必修科目,在选修课里增加专业英语和论文写做,这样既能跟上国际学科发展步伐、了解设计前沿动态,又可以增强设计人才的理论学养和理论水平。
其次,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数量。选修科目基本上涉及到人文、生态、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可以供不同类型的院校有选择的开设,以彰显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如农林类院校课程设置中可以有意开设一些诸如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气象学、土壤学等农林类特色选修科目;在建筑类院校中有意增加诸如建筑构造、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选修科目。这样不同类型院校培养的设计人才在都满足景观设计学科要求的情况下又各具特色,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
最后,在课程增加的情况下也应减掉一些课程,"取"和"舍"得当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可以去掉农林类院校所开设的普通化学、遗传学、名特优果树、农业化学、鲜切花技术等课程以优化课程设置,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自己院校学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以此规范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使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能胜任景观设计的专业需求,同时又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四、发展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教育
景观设计教育要与市场结合、要与国际同类教育接轨,除了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密切关注国际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应对设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教育。
(一)、积极、合理的发展学历层次教育
景观设计学科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学历结构分配不太合理,学历层次单一等问题突出。
我国目前开办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而设计实践中很多情况下不一定都需要本科学历层次的学生,甚至很多设计公司需要大量专科、中专学历层次的人才,他们学历层次虽然偏低,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工资水平相对要求低一些,反而更受普通设计公司的欢迎。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合理控制不同学历层次的招生规模,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
同时,我国还应扩大和加强景观设计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目前攻读景观设计研究方向的学生比重还很低,所培养出来的博、硕士人才还很少,导致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滞后,加强景观设计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带动景观设计学科的全面发展。
(二)、增加职业培训,建立多层次的终身教育机制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未来设计市场对设计师的最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知识内容更新越来越快。景观设计教育应逐渐改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建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景观设计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人才的培养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急需对我国诸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景观设计理论和教学研究;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多层次的设计教学,完善终身教育机制。最终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优秀景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刘东云. 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课题:扬州大学校级课题《景观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206510457
环境设计教育篇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153);西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09gjy03)
作者简介:刘煜(1968-),女,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研究,(e-mail)liuyu@nwpu.edu。
摘要:在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启发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设计策略和措施,成为引发更多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传统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教育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相关建筑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能源;环境;教育
中***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3704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建筑学专业在内)众多专业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显示,建筑的生产和运行能耗占各国总能耗的30%~45%,其排放的污染物占各类污染物总量的10%~20%,因此,建筑对全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兴起的“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方向。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在高等建筑教育领域,如何将“能源”与“环境”问题与 “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比较
(一)设计内容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建筑的尺度、色彩、质感、流线等方面,同时也兼顾与建筑使用者相关的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例如: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提出“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与“功能”直接相关,后一项原则与“形式”直接相关。西方社会在现代建筑发展早期,也出现过“形式追随功能”等主要围绕“功能”与“形式”特征,影响深远的设计理念。
与传统建筑相比,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更加强调对“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关注,并且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等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新的设计理念及表达[1]。根据中国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 ,所有绿色建筑必须考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内容。比较而言,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是否考虑上述内容,以及考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个人认识、意识和偏好。
(二) 设计过程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一般由建筑师主导。其主要流程包括方案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初步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设计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为单一方向的工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虽然项目立项之初就会组建由建筑、结构、水暖、概预算等多专业人员构成的设计团队,但只有建筑师的工作自始至终贯穿项目设计全过程,其他领域专业人员大多直到施工***阶段才会真正加入设计团队,展开具体设计工作。同时,***性工作流程下,各专业领域人员加入设计团队开展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深度都基本固定并可预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刘煜,等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与环境教育探讨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与传统建筑设计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通常都是由建筑师主导设计过程。其不同之处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在设计团队中,除了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等专业人员之外,一般还需要能源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生态咨询师等更多特殊专业领域专家加入设计咨询团队;第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并非单一方向的线性流程,而是螺旋式推进的非线性流程。它是基于多专业参与的多因素复杂决策过程,相比传统建筑设计需要更多的检查、评价和决策支持;第三,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开始,就需要多专业领域人员的密切配合。随着方案的进展,在不同设计阶段可能需要咨询不同领域的专家,而所需咨询的专业领域,以及不同专业加入设计讨论的时机,可能随着方案性质的不同和具体进展情况随时发生变化,并无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可以参考,有时很难预期。
二、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课程教育
>
既然绿色建筑设计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在针对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教学中,必然需要探讨新的、更加适应这些特征的理念和方法。鉴于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能源”和“环境”问题,下文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分别探讨如何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
(一)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教育
1.关于“能源”的观念教育
要做出好的设计,首先必须具备好的设计观念。关于绿色建筑,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不少错误的观念。例如:节能建筑就是采用了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建筑,绿色技术多的建筑就是好的绿色建筑等。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能源”领域的相关概念,在其主干专业课程(建筑设计)中很少接触。学生平时从网络、报纸、期刊等不同渠道接触到大量与节能相关的概念和信息,对这些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也有可能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
根据笔者多年主讲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中开展与“能源”相关的教育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理清基本观念。
(1)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包括“运行能耗”(operation energy)和“隐含能耗”(embodied energy)2个部分[3]。“隐含能耗”也称“含能”,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需特别探讨的是 “隐含能耗”的概念。将学生的视野,从建筑建成后的“运行能耗”,扩展到其建成之前各种建筑材料和部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安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其从节能环保角度,具备选择建筑材料的“独到”眼光。 (2)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建筑节能有“设计节能”和“技术节能”两大基本途径。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首先,需要强调“设计节能”的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并将其视为建筑节能的首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设计途径和方法,探索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自然调节室内温湿度等目标,进而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其次,需要使学生明确,节能技术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此外,鼓励学生在探索设计节能途径的同时,从集成设计的角度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3)建筑节能的全生命周期经济分析。经济性无论何时都是决定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传统建筑和当代绿色建筑同样适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课中,有必要使学生明确,虽然节能设计及节能技术都有可能增加建筑的初次投资费用(造价),但同时也会减少建筑的运行和维持费用,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总体费用往往更低。也只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2.关于“能源”的方法教育
“节能”是绿色建筑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除了建筑物理课程的热工章节内容以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建筑节能理论和设计计算都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教育,至少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引导、加强和拓展。
(1)基于基本原理的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是任何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以“形象思维”培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其重要性往往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学实践证明,绿色建筑课程教育中,在具备建筑热工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和“逻辑”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设计节能的各种可能性,相比课堂讲授而言,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设计节能领域深入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设计成果往往也具有更多的新意。
(2)建筑能耗的模拟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软件分析和能耗模拟,对设计方案的能耗表现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能耗模拟软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鼓励其探索和初步掌握简单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建筑能耗的实验方法。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往往借助工作模型,推敲和完善建筑的造型及功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用“造型软件”进行造型和空间分析;在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模拟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和分析。然而,现有能耗模拟软件大多是针
对工程专业开发的,对于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掌握模拟软件的原理和背景,并熟练应用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的难度比较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基于对热工原理的基本理解,通过工作模型的制作,结合简单的实验方法,实现对节能设计效果的初步比较和分析。例如:利用电吹风、蜡烛、锯末、碎纸屑等工具完成的简单吹风实验,就可以在模型中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实际效果;使用手电筒、纸板、布帘等工具完成的简单照明实验,也可以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等。实验与软件模拟的结果,可以互相验证其有效性,并共同为设计方案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环境教育
1.关于“环境”的观念教育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主要为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这2方面建立正确的观念。
(1)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一般不涉及“环境负担”的概念,但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议题。在绿色建筑教育中,必须使学生建立并明确“建筑有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观念,并引导其分析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的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各种潜在途径,以及避免和减少环境负担或危害的各种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
(2)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与当代绿色建筑设计都涉及“环境质量“的概念。前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间的功能利用、流线组织、视觉表现等环境质量的关系;而后者则从定量角度,强调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气质量”“热舒适度”等物质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包括建筑设计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大范围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可以说,建立从宏观(全球环境)到微观(建筑内环境)综合全面的环境观念,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正确理解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当代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关于“环境”的方法教育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环境”质量是与“节能”同等重要的问题。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教育,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分析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强调设计初期的多学科环境分析,包括从场地环境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角度,分析其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包括潜在的相互影响和利用的可能性等。对不同环境的分析,既可以采用基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相关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在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并探索多种不同的环境分析方法。
(2)环境模拟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常常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和能耗模拟一样,环境模拟已成为常见的设计辅助方法,因此,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同样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环境模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模拟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3)环境评价方法。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已经建立一批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体系或工具。其中包括breeam(英国)[4]、leed(美国)[5]、casbee(日本)[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2],以及被称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dgnb(德国)[7]。这些体系或工具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权重,对了解“绿色建筑”概念、内涵以及环境与能源问题重要性等国际建筑界的共识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现有国内外主要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引导其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并科学参考和应用这些评价体系或工具。
三、结语
“能源”与“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两大主题。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相关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能源”和“环境”主题下需要特别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学科教学的授课水平、多学科教学团队组建能力,以及多学科教学团队管理机
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绿色建筑教育所倡导的多学科集成化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突破限制,使绿色建筑在“能源”与“环境”等多学科领域的教育主题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还需要在今后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006.
[3] 方仲贤,刘煜. 浅论建筑能耗构成之建筑含能[j]. 新建筑, 2012(4): 57-60.
[4] r baldwin,a yates,n howard,s rao, eds. breeam 98 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s[s]. 1998,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ltd. by permission of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ltd., uk.
[5]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s]. 2001.
[6]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be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asbee)[s]. 2002, 2004 edition, 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
[7] 卢求. 德国dgnb——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j]. 2010(1): 105-107.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
liu yu, li jing, liu jinghua
(school of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nowa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spire students to develop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a research task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 design, we discussed some concrete issues in views of bo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s and related to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