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1篇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由***3可见,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2篇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3篇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办大会,部署和动员2010年上半年总结工作。下面,我简要谈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进行半年总结
据了解,这些年我省人防系统一直没有进行过半年总结这项工作。前段时间,《关于做好半年工作总结的通知》下发后,听到一些反映,个别同志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这种声音虽然是个别的,却反映出我们有些同志对总结工作、梳理思路、研究问题、改进方法的不重视,也更加说明了进行半年总结工作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半年工作总结?一是形势任务所需。今年是落实人防“十一五”建设规划的重要一年,人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后,海西建设从地方决策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人防事业作为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拓展空间,积极作为。从我省实际看,出台了《**省***府**省***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的若干意见》,3月1日,新修订的((**省人民防空条例》正式施行。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我省人防工作实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进一步理清思路,切实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性的抓好两个《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所谓总结,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分析、总结和研究,得出经验教训,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同志曾经说过,“人们总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进行工作总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和把握规律的过程,通过探索内在规律,不断提高运用规律的水平。应当说,工作总结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年度任务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我们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个人都应当时常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和决策,决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就无法完成上级赋予我们的防空防灾双重任务,就无法在海西建设的大局中发挥作用。三是完善自身的途径。实践表明,一个不懂得总结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善于吸取经验和教训的******,不是一个成熟的******。同样,一个不具备总结反思能力的机关,也不可能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在实际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不在于不走弯路、错路,而是少走弯路和错路。特别是在走了弯路、错路之后能够懂得及时回头和纠正,不能撞了南墙不回头,甚至南辕北辙。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对工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反思,分清真伪和是非,不仅是工作和事业所需,对个人成长进步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人防部门这些年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成绩,但也应当看到,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是错路,有的问题至今还遗留未决,既牵扯了领导机关大量的工作精力,也给人防事业造成了较大损失。痛定应当思痛,通过认真的总结分析,要力求避免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重视学习积累,勤于思考总结,在认真的总结、分析中深化理性认识,提高决策能力和执***水平,这也是我们开展半年工作总结的目的之所在。
二、半年总结的内容和方法
时间安排:经办公会研究,专门利用一天半的时间进行半年工作总结。今天下午由我进行简要的部署和动员,主要明确半年总结工作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之后,处(室)和直属单位自行安排学习和讨论;明天一天的时间,各单位组织个人总结、汇报,而后形成处(室)和直属单位的书面总结分析材料。
方法步骤:采取学习、研究式的方法进行总结。认真组织对***和省***府、省***区两份《意见》的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我省人防建设实际和本职工作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先由个人总结、分析、汇报,而后形成单位的工作总结。办***组将安排专门时间,听取各单位的汇报和建议。
总结内容:主要是对半年来完成年度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各项工作的具体做法、进展情况、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要说明原因。结合学习贯彻两个《意见》精神,认真梳理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要向办***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本单位和个人的作风纪律、***风廉***建设准***事化建设等相关情况要进行认真回顾,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
三、抓好半年总结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严密组织。这次半年总结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在组织总结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认清开展半年工作总结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把总结的过程转化为总结得失、理清思路、凝聚和积蓄力量的过程,切实避免和克服走过场、“大呼隆”等敷衍了事的现象。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非理性信念;关系
中***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11-04
提高大学生的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增强抗压能力,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了解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提高其心理韧性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长江师范学院随机发放500套量表和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获得有效量表和问卷394套,回收率为78.8%。其中男生111名,女生283名;大一161名,大二63名,大三127名,大四43名;文史类113名,理工类217名,艺体类64名。
(二)研究工具
非理性信念测查选用王玉的《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问卷》,共15个题目,分四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则非理性信念程度越高”。问卷信效度良好。心理韧性测查选用胡月琴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题目,分5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心理韧性越好。量表信效度良好。
二、结果
(一)总体测查结果
表1显示,样本非理性信念总分显著低于常模,除概括化评论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外,其余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心理韧性总均分及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2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家庭支持显著低于常模,其余2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表2显示,非理性信念方面,除低挫折忍耐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心理韧性方面,除情绪控制维度得分女生显著低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表3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糟糕至极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经检验,大二非理性总分和糟糕至极得分均显著低于大三、大四(p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表4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糟糕至极2个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专业差异;经检验,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和糟糕至极维度上,文史类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p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除绝对化要求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外,非理性信念总分及其余维度均与心理韧性总均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各维度均与非理性信念总分呈负相关。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的回归结果
以非理性信念及其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心理韧性=0.027×绝对化要求-0.07×概括化评论一0.02×糟糕至极+4.123。结果表明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有三个维度进人回归方程,其中,概括化评论、糟糕至极起负向预测作用,绝对化要求起正向预测作用,以概括化评论预测能力最佳,非理性信念总体对心理韧性的总解释量为:-15.7%。
(七)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的回归结果
以心理韧性及其五个维度为自变量,非理性信念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非理性信念=-4.372×情绪控制-1.113×人际协助+59.559。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控制和人际f助2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以情绪控制的预测力最佳,心理韧性总体对非理性信念的总解释量为:-15.7%。
三、讨论
(一)总体状况的讨论
大学生非理性水平较低、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情绪控制水平较低而积极认知水平较高。与赵谦和董亚歌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理性水平相对较高;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挫折经验较少,所以情绪易波动,认知偏理想化。
(二)性别差异讨论
男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社会刻板效应和教育塑造、强化的结果:遇到挫折时男生更克制、坚强,而女生更感性、情绪化。
(三)年级差异讨论
结果表明,大二学生非理性信念总体水平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目标专注度和大三学生情绪控制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新生面临人生重大变化,处于过渡期,因此,定位模糊、目标专注度低;大三、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及考研、就业的压力,因此,焦虑状态较多、情绪控制水平降低;大二学生度过了适应期,生活相对平稳,压力相对较小,认知理解自然相对理性一些。
(四)专业差异讨论
结果显示文史类学生的非理性程度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高于理工类,而挫折忍耐度、情绪控制水平和家庭支持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类。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文史类学生较为感性,遭遇困境时易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中,放大了自身的糟糕处境,评价就不够理性。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但绝对化要求维度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也是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虽被归为非理性信念,但不失为激励战胜逆境,实现“自我完美预言”的强大动力。
与之对应,心理韧性总分与非理性信念呈显著负相关。但积极认知维度与非理性信念相关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认知与非理性信念中的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另外两个维度呈负相关,正负相抵后,对总体影响就不大了。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回归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能相互负向预测,“概括化评论”对心理韧性预测能力最佳,“情绪控制”对非理性信念的预测力最佳。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非理性信念及其因子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反之,也可通过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因子降低非理性信念。
四、结论
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程度总体较低;非理性程度大二学生低于大三、大四学生,理工类学生低于文史类学生;挫折忍耐度女生低于男生;大学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控制水平女生低于男生,大三低于大一、大二学生,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目标专注度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家庭支持水平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有明显的双向负预测作用。
五、建议
加强心理辅导针对性。①注意提高女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②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建立新的人生目标;③加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期望值,降低绝对化要求、概括化评论,提高情绪控制水平;④加强文史学生的辅导,提高获取家庭支持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降低非理性程度。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成才; 成功; 希望
中***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81-02
一、胡***的“三点希望”总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成长的理论
马克思在《青年职业之选择》一文中很早就提出了“为全人类谋幸福”应该作为青年人的理想职业,最壮丽的事业。他为此奋斗了一生,成为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在去世百年之后仍被全世界所怀念、所爱戴。他后来又指出“未来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同志特别重视青年工作,提出了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强调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青年工作的规律,在1998年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四个统一”的思想;又在2001年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五项具体要求。胡***的“三点希望”所涉及到的六个方面:知识学习、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基本上都是对以前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有关论述的继承的发展。
二、胡***的“三点希望”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胡***的“三点希望”在总结继承以往马克思主义者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思想的同时,又结合已经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和现实背景,结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新思想,指出了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成功的正确道路。
1.成人、成才之路。成人、成才问题也是做人和做事的问题。胡***在第一点希望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也是我们传统人才观中的德与才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蔓延之势。市场经济下的“读书无用论”、高考中的“三放弃”现象就是说明。胡***告诫学生,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这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做事的本领。
做人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特别重要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的领导都谈到,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事做不好或者不会做事,人做好了必然有人就会教他去做事,可以弥补,而做人出了问题,就是你会做事,其他人可能不配合你做事,最终也不能很好的做事。胡***在“第一个希望”中对青年大学生既提出了做事的要求,又指出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成人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在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时期,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要求,也是成人的方向问题。
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阶段,也是一个人成人的核心内容。
三要“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带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理想、志向是成人的关键。
总的来说,胡***给大学生指出了做人的三个基本要素:思想、“三观”和理想志向。思想路线正确了,必然使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三观”正确了,必然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和人生的各种矛盾。远大的理想志向,必然激励青年矢志不移,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
2.成业之路。在解决了做事、做人问题之后,胡***又在“第二点希望”中提出了青年大学生的成业问题。他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入手,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和“投身社会实践”是分别在2001年和1998年提出的。青年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更是的一贯主张。胡***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进一步提出要把勇于创新和投身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目前中国经济已得到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提前实现4000美元。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廉价劳动力的贡献,而高科技和核心技术仍然是我们的弱项,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没有创新思维是不行的。要实现“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变为“劳动力资源强国”,没有数亿万计的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所以胡***把创新思维提高到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战略任务,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习惯于继承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和培养。
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会了做人,具有了创新能力,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实践能力呢?胡***提出了四个途径:第一在基层一线磨砺品质;第二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第三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运用真知;第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成业就是成就事业。成业是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美好愿望。那么如何成业呢?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给大学生指出了一条成业的必由之路。人的品德、真知和才干不是生而知之,乃是后天在实践中习得的。要达到成业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持基础。胡***指出,青年大学生要到基层一线去,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在通过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并且明确提出这是青年大学生成就事业的基础和唯一途径。从胡***的讲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也领略到一个伟人,一个睿智的哲人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关怀。
3.成功之路。在解决了做事、做人、成业之后,如何取得成功呢?胡***提出了第三点希望“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列宁、斯大林、、***、都有丰富和发展。胡***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青年大学生首先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如何全面发展呢?胡***创造性地提出要通过充分发展个性,以实现全面发展。其途径有三个:
第一,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潜能中保持个性。每个人在兴趣、爱好上是有差异的,个体的专长和潜能也是不同的。要使一个人达到全面发展,必须从他的个性特征出发,才能持久关注,不懈努力,取得成就。古语云“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其潜能是成业、成功的基础,所以要保持个性。
第二,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个性发展除了以个体特征为基础之外,还受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还没有来到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治、经济等关系已经决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反对个性,但是摒弃抽象的个性。个性的成长必然以群体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背景,只有这样,个性才能健康发展。所以胡***提出青年大学生要在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中彰显个性,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个性放到集体、社会时代需求中去规范彰显个性。
第三,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完善和升华。就个性本身来说,它由思想、学业和身心三个要素组成。个性不仅不是抽象的,同时也不是单一的。它的基本要素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个性才能得到完善发展。所以胡***提出青年大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完善和升华。
胡***提出的第三点希望给青年大学生指出的成功之路,就是青年大学生要经过个性的保持和彰显,得到个性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肩负重任的栋梁之才,才能达到人生成功的最终目标。
三、胡***三点希望的指导意义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人才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灰色关联分析
优先培养人才,是许多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发展方针,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正视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量;人才整体中要素的配置;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且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动,其人才结构就会发生改变[1]。
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人才结构的“质”与人才结构的“量”。人才结构的“质”综合体现在人才个体与人才群体两方面,其衡量主要从人才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考虑。而人才结构的“量”则通过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类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之间的分布与构成反映,这种分布与构成直接反映了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人才结构是否配置合理。本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总结我国人才结构特点,分析不同的人才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强调优化人才结构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及对人才关注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整理得到200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08国内生产总值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率(%)
2002
12.03
9.66
2003
13.58
12.88
2004
15.99
17.75
2005
18.32
14.57
2006
21.19
15.67
2007
25.73
21.43
2008
30.07
16.87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由表1可知:2002~2008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且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至2008年的30.07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18.04万亿元,增长了1.50倍,且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55%。并且2004、2006、2007、2008各年的增长率均超出了2002~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呈增长趋势。
2.2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人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得到2002~2008年人才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08人才结构变化表 (单位:%)
年份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2002
7.8
30
43.2
13.1
4.3
1.6
0.1
2003
7.1
28.7
43.7
13.6
4.8
1.9
0.1
2004
6.2
27.4
45.8
13.4
5
2.1
1.13
2005
7.8
29.2
44.1
12.1
4.5
2.1
0.18
2006
6.7
29.9
44.9
11.9
4.3
2.1
1.23
2007
6
28.3
46.9
12.2
4.3
2.1
0.2
2008
5.3
27.4
47.7
12.7
4.4
2.3
0.21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如表2中数据所示,2002~2008年间,我国人才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未上过学及小学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高中及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上升后又下降,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缓慢上升态势,这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的态势相吻合。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43.2%增长到2008年的47.7%,增幅4.5%;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1.6%增长到2008年的2.3%,增幅为0.7%;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0.1%增长到2008年的0.21%,增长了1.1倍,说明我国人才结构在2002~2008年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较大。但是,其它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根据已有的数据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的到。
***1 2002~2008年我国人才结构变化曲线***
随着展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人才结构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1中清晰的反映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这也推动了我国人才结构优化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度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依据因素数列绘制曲线***,由曲线***直接观察因素数列间的接近程度及数值关系,也可以对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因素间的关联程度[2]。
3.1 直接观察法
灰色关联度的直接观察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绘制成曲线***,从曲线***直观分析我国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将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曲线***,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数据相对较大,因此***2-1为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2-2为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1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由***2-1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2008年间,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小学、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通过直观分析,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2-2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由***2-2可以看出,从2002~2008年间,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未上过学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呈现出起伏变化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因此,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3.2灰色关联度量化分析
灰色关联度的量化分析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进行量化予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意在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量化分析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标准化(无量纲化)、求公式中所需数值、将数值带入公式求关联度系数、比较各关联度系数。
首先,选择2008年作为标准年份,即以2008年的各项指标数列为参照数列,将其他各年份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至1之间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2002~2008年 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以2008年为标准)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2002
0.4002
1.4717
1.0949
0.9057
1.0315
0.9773
0.6957
0.4762
2003
0.4517
1.3396
1.0474
0.9161
1.0709
1.0909
0.8261
0.4762
2004
0.5317
1.1698
1.0000
0.9602
1.0551
1.1364
0.9130
0.6190
2005
0.6094
1.4717
1.0657
0.9245
0.9528
1.0227
0.9130
0.8571
2006
0.7048
1.2642
1.0912
0.9413
0.9370
0.9773
0.9130
1.0952
2007
0.8558
1.1321
1.0328
0.9832
0.9606
0.9773
0.9130
0.9524
200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其次,根据表3计算相关对应差数列及相关数值,如表4所示:
表4 2002~2008年对应差数列表
年份
|X0(K)-X1(K)|
|X0(K)-X2(K)|
|X0(K)-X3(K)|
|X0(K)-X4(K)|
|X0(K)-X5(K)|
|X0(K)-X6(K)|
|X0(K)-X7(K)|
2002
1.0715
0.6947
0.5054
0.6313
0.5771
0.2954
0.0760
2003
0.8879
0.5957
0.4644
0.6191
0.6392
0.3744
0.0245
2004
0.6381
0.4683
0.4284
0.5234
0.6046
0.3813
0.0873
2005
0.8623
0.4563
0.3152
0.3434
0.4134
0.3037
0.2478
2006
0.5593
0.3864
0.2365
0.2322
0.2724
0.2082
0.3904
2007
0.2763
0.1771
0.1275
0.1049
0.1215
0.0573
0.0966
2008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Min min=0 即Δ min=0
Max max=1.0715 即Δ max=1.0715
最后,选取分辨系数,并将各数值带入相关公式计算关联度。由于分辨系数取值的大小对关联度结果的最终判断没有影响,在此,设分辨系数ζ=0.5,分别求出各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系数ξi。然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关联度,即求比较数列所有数关联度的平均值。
(Δ0i=|X0(K)-Xi(K)|)
计算结果如下:比较数列X1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1=0.5283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列X2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2=0.6164,比较数列X3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3=0.6767,比较数列X4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4=0.6532,比较数列X5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5=0.6357,比较数列X6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6=0.7256比较数列X7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7=0.8288。
由于r1、r2、r3、r4、r5、r6、r7均大于0,说明个结构的人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产生积极作用,但各自作用的程度却不尽相同。由r7>r6>r3>r4>r5>r2>r1,所以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与直接观察法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从2002年到2008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中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增速最快,这体现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我国人才市场整体的教育水平;研究生、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我国人才市场高素质、高科技人员供给量与需求量都有所增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人才结构面临的问题,即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集成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这严重制约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因此,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有助于突破现代化人才建设瓶颈;有助于实现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优化人才结构的建议:
首先,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结论总可以看出,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在第三位,这充分肯定了几年义务教育体制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力度不够国内生产总值,据统计, 1999年世界各国财***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 5%,发达国家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4%,而我国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仅为3.4%[6]。为此,我国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经济社会对各专业、各领域的人才不仅是数量上的需要,而且也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有了更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因此,启动人才培养计划,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表现出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不仅在人才数量上与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也要使人才结构与经济调整结构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实现人才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国内生产总值,最终达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最后,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我国人才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又要鼓励我国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各层次的人才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培养国际性人才,与时俱进,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M].安徽大学学报.2007:118-123.
[2]濮雪莲.灰色关联度极大化组合预测模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M].人力资源.2008:318.
[3]方伟,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M].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18-20.
[4]董克用.试论***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5]萧鸣***、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8): 10-14.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心理健康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能力的主观评价。自信又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还被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而存在[1]。本研究,对文理学科大学生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并借助回归分析的统计手段,验证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揭示专业、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与自信程度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班取样法,对185名天津中医药大学2002级文理部大一学生进行了有关测试,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100%)。被试年龄范围19~24岁,平均年龄21.1岁。其中男生59名,女生126名;文科63名,理科122名;独生子女93名,非独生子女92名;家住城镇者126名,家住农村者59名。于2005年进行复查(复查率100%)。
1.2方法
1.2.1自信程度评定以Shrauger编制,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2]”为测查自信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共54个自陈条目,从6个方面考察被试者的自信水平,采用1~4分的4级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
1.2.2心理健康水平评定以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为测查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测得被试者在9个方面的分数(因子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
将上述量表装订成册,一次性发给被试,集体测试和个别测试相结合。全部数据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3年中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变化将2002年和2005年测定的同一批对象的PEI和SCL-90测试结果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PEI总分差异显著,2005年较2002年有明显下降。SCL-90总均分差异不显著,但9个因子分2005年较2002年均有明显上升。此结果表明,大三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大一学生。
2.2个体情况对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自信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科、来源地(城镇、农村)、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状况(好、中、差)5个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不管是大一还是大三,PEI总分、SCL-90总均分及因子分均未见到明显的男女、城乡、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差异(表省略)。文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理科生(应用心理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比较,结果见表2。PEI总分在大一和大三时均见到显著性差异,文科生高于理科生。 SCL-90因子分在大一时,9个因子分均见到显著性差异,文科生低于理科生;在大三时,除“焦虑”、“敌对”外7个因子分均见到显著性差异,文科生低于理科生。此结果表明,从大一到大三文科生与理科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始终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结果见表3。在大一时,PEI总分、SCL-90总均分及因子分均未见到明显差异;在大三时,PEI总分见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SCL-90因子分除“恐怖”、“精神病性”外,7个因子分均见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低于独生子女。此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逐渐明显。
2.3大一、大三学生PEI和SCL-90回归分析由于在大一和大三时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分别以大一和大三的PEI和SCL-90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在大一和大三时影响自信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将PEI作为因变量,在大一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自变量)有4个,见表4。多元相关系数为0.53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82。其中SCL-90的“偏执”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26.2%,其次分别为“专业”(25.1%)、SCL-90的“躯体化”(20.6%)和“人际关系敏感”(14.6%)。在大三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有2个,见表5。多元相关系数为0.439,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93,其中“专业”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17.9%,其次分别为SCL-90的总均分(15.1%)和“独生子女与否”(9.6%)。将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在大一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有2个,见表4。多元相关系数为0.345,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19,其中“专业”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10.9%,PEI解释量为9.2%。在大三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只有PEI1个,见表5。多元相关系数为0.228,解释变异量为0.052。***1显示了大一时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回归系数。从***1可以看到,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3个因子分越高,PEI总分则越低,但SCL-90总均分则会越高。另外,专业因素除了通过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起间接作用以外,还可以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起直接作用。***2显示了大三时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回归系数。从***2可以看到,SCL-90总均分越高,PEI总分则越低,而PEI总分越高,SCL-90总均分则越低。另外,在大一时已见到的专业因素通过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间接作用以外,还见到了独生子女与否因素通过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间接作用。
3讨论
3.1影响大学生自信程度的因素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自信程度明显低于一年级,这与车丽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大一和大三学生所处的大学生活阶段不同,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对事件的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也不同。李玲等的调查表明,21%的大一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4]。进入大三面临就业压力、情感、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等困扰,可能使他们对自己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比以往更为挑剔,因而出现了大三阶段自信程度低于大一阶段。本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信程度的差异逐渐变得明显,三年级非独生子女自信程度高于独生子女,这与黄泽娟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此外,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又进一步证实随着年级的升高,独生子女与否因素对自信程度的影响作用变得明显。大一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同于高中生,又不同于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激烈的竞争步入大学,有着较强的自信心,此点独生子女大学生也不例外。随着年级的升高,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增大,加之独生子女薄弱的心理素质,造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自信程度低于非独生子女。
3.2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牛鹏的研究发现,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低年级[6],本研究3年的追踪调查不仅支持这一结果,又进一步提示了随着年级的上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专业的关系,方敏对师范大学13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理科生[7]。
本研究与此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关系,以高年级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尚未见到。在本研究中,大一阶段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处于同一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差异变得明显,大三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通过此结果可以推测,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矛盾状态,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在健康和不健康的两极间摇摆。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中,没有显示出独生子女与否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显著影响,它是通过影响自信程度来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起作用的,此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独生子女与否因素对自信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起作用的内在机制。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一阶段有4个自变量、大三阶段有2个自变量对于自信程度的预测达到显著性,而自信程度对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预测亦达到显著性;在大三阶段见到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预测力。此结果说明自信程度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反之,“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倾向以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下,也不利于其良好自信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本研究中,专业因素除了通过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起间接作用以外,大一阶段还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起直接作用。此结果可能与中医院校内设置的非医药专业有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专业因素变量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Webster RL, Ellis TS. Men and women's self-confidence in performing financial Reports,1996,79:1251-125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35,325-32
[3]车丽萍.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4]李玲,李爱梅,黄代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
[5]黄泽娟,许冬青,李董平,等.大学生自信现状研究.社会心理学,2005,5-6:596-601
[6]牛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3):232-23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大一学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