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质10篇

化学性质篇1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一课时钠的有关性质、第二课时铝、铁的有关性质、第三课时铝的有关性质)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板书】4.钠的保存: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化学性质篇2

1、羧酸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羧酸。饱和一元羧酸的沸点甚至比相对分子质量相似的醇还高。例如:甲酸与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乙醇的沸点为78、摄氏度,而甲酸为100.7摄氏度。

2、化学性质:在羧酸分子中,羧基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分别与烃基和两个氧原子形成3个σ键,这3个σ键在同一个平面上,剩余的一个p电子与氧原子形成π键,构成了羧基中C=O的π键,但羧基中的-OH部分上的氧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可与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由于p-π共轭,-OH基上的氧原子上的电子云向羰基移动,O-H间的电子云更靠近氧原子,使得O-H键的极性增强,有利于H原子的离解。所以羧酸的酸性强于醇。当羧酸离解出H后,p-π共轭更加完全,键长发生平均化,-COOˉ基团上的负电荷不再集中在一个氧原子上,而是平均分配在两个氧原子上。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性质篇3

1. 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三态变化、机械分割、简单的混合与分离、电灯发光发热、金属导电导热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金属锈蚀、食物腐烂、酿酒(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注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上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上看要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了改变,构成物质的粒子也没有变化,就属于物理变化,否则就属于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

1.2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概括为色、味、态、两点、两度、两性)。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注意: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特点。

1.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质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难)”等说法。

1.4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对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上看,构成原物质的粒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2. 命题趋势 作为考查概念的主要内容,物质的变化多为选择题,且一般出现在试卷的前几道题;对物质性质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典型的科技、新闻热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相互联系和区别:根据题给新信息,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为中考命题热点之一.近年来,从宏观、微观角度对题给物质的变化或性质进行描述或做出解释的简答题增多。

3.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选项A、B、D均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野火烧不尽”有燃烧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C

例2、请用下列描述物质的词语填空(每空只填一个选项)。

a.可燃性; b.腐蚀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e.吸水性; f.酸碱性

(1)使用浓酸、浓碱等药品时,应防止粘到皮肤或衣服上,因为它们有 。(2)在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因为它们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态氢氧化钠常用作干燥剂,因为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煤矿矿井中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为甲烷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物质的用途等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只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便会得出答案。

答案:(1)b; (2)d; (3)e ; (4)a

例3、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铁;⑤钢铁可能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请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本题时只要紧扣“物质变化的描述侧重的是过程,物质性质的描述侧重的是物质的能力”这一解题思路,便会得出答案。

答案:①② ⑤ ③ ④⑥

例4、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篇4

①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⑤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6—1)——(实验6—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对比、启发、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金属是一类很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金属?都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出来。

金属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我知道的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我见过的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讲解〕很好。同学们平时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挺强的。你们生在三明、长在三明,三明有个大型钢铁企业――三钢,想必大家对“铁”这种金属了解的比较多,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大家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铁”的世界,让我们对“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当你想了解“铁”更多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展示]:

1、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钢铁的冶炼

3、(小知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铁元素”

[活动元一]:探究活动方案--铁、铝、铜等金属物性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桌上有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并跟同学们交流。

①用细砂纸打磨上述金属片,再用滤纸擦试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光泽,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②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加热它的另一端,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③用电池和小电珠试试它能不能导电。

④试试它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探究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铁的实验现象铝的实验现象铜的实验现象

(1)

(2)

(3)

(4)

归纳铁及其它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金属光泽、机械强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导热性好。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应用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请同学们根据金属的上述五大特性,将你知道的体现金属性质的应用实例(最好以铁为主)列举一、二。

[多媒体展示]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线,仿佛这根铁线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辛酸与无耐……,原本具有金属光泽的“铁”(铮铮铁汉)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丑陋”的面孔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斑斑锈迹的由来吗?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它锈蚀的过程?你们能够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它恢复“庐山真面目”,还它一个清白吗?你们有什么办法不再让它锈迹斑斑、光彩永驻?你们又能用什么知识解释铁生锈的这一现象呢?它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活动元二]:在修正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老师设计的“钢铁锈蚀”实验探究的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上述探究实验。

在前面的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了铁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1.铁跟氧气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通过学生讲座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一周前做过三支试管实验,请一位同学上来小结。

(小结)

①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③在常温下,干燥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由此得出:铁在潮湿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红色)

2.铁跟酸反应

(实验)同学们自己做[实验6-2]并补充Cu与稀HCl反应。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类型。

(讨论)Fe、Cu跟酸反应情况,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进一步说明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解)铁不仅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还可以把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从它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实验)学生做[实验6-3]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并试着把化学方程式写出)

最后得出Fe+CuSO4=Cu+FeSO4

(讲解)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反应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b.铁在潮湿空气中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份Fe2O3)

2.铁跟酸反应

Fe+2HCl(稀)=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稀)=FeSO4+H2

(浅绿色)

3.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FeSO4+Cu

(蓝色)(浅绿色)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一)铁的物性

纯铁质软银白色,具有良好延展性,

密度七点八六O,高熔点、高沸点,

导电传热好导体,用途广泛铁金属。

(二)铁的化性

铁的化性较活泼,它在一定条件下,

能跟多物起反应,纯氧中铁可燃烧,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生铁锈。

与酸反应置换氢,曾青得铁化为铜。

化学性质篇5

“分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分类的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在中学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倘若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见重在科学探究的理念下,分类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上升知识的高度,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例就是以分类为思想,贯穿整个课堂.

2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笔者修改了三次之后的教学设计,分别在引入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结课教学,以及每个环节的过渡上都做了修改,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分类思想渗透方面,以及情感教学上做了重大[JP3]的突破,下面就笔者的三次教案的修改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2.1试教中不同的引课

(1)第一堂“朴素而直接”的引课

***片展示:展示一些变化的***片.

师: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物态变化等.你能说出这些变化的现象吗?(冰山消融,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

这样的引课,笔者的本意是觉得对于变化,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门见山的引课会更自然,但这样的引课毫无新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引课在学生中起不到渲染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被笔者的指导老师立马否定了.引课方向看来还是应该回归学生,想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第二堂“以实验为基础”的引课

师: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你能举例吗?[HJ1.3mm]

生:(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

师:现在小组间合作完成以下实验,观察下列现象的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水的沸腾,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点燃蜡烛等)

这样的引课,在课堂气氛上的确活跃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浓厚的,但是总觉得仍然缺乏新意,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课题,笔者总觉得自己的思维很局限,没有新意,[JP3]直到看到一个调皮学生的校服时,想到了一个相对新颖的引课.

(3)第三堂“以爱国情感渲染气氛”的引课

[TP1CW83.TIF,Y#]

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瞧瞧(***1),这是什么地方?

生:.(学生一口同声)

师:真厉害,是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面积约4.4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学生非常激动)

师: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哪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JP3]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笔者用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相信当我出示***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我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2.2试教中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几种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有何特点?

根据实验观察,将相关信息记录到表1.

小结: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像冰山消融、电热丝升温一样,在变化中没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像钢铁生锈、木炭燃烧一样,在变化中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讨论: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

这样的教学,与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是相违背的,尽管一直由学生在做实验,但是表格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一直限定在今天要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上,尽管在小结中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类,但因为表格的引导,会让学生直接得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对分类思想,没有很好的渗透,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很肤浅.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否定了.

(2)第二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师:那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文段中,那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生: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变化,看老师手中的白纸,也可以发生很多变化,例如对折、撕破、甚至燃烧(边说边拿出口袋里的打火机将纸点燃).现在给你们以下几种物体,你能让它们发生哪些变化?好,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间讨论,把讨论结果写在活动单上,看哪一小组发生的变化最多,现在开始.

(小组间讨论很激烈.)

师: 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变化,那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我们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现在老师把大家提出的变化列在表格中,对于这些变化,你将如何分类,注意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现在小组讨论,看哪组分类的类型最多(表2).

生:剥开,切开两半,弯曲,折断,是形状变了.冰变成水蒸气,是状态变了.

腐烂,生锈,是物质的成分变了.

师:看来,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那么,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一分类标准.针对这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桔子剥开,苹果切成两半,铁丝弯曲,折断,火柴折断,水变成冰,变成水蒸气.

师:我们把这一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说一说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生:桔子腐烂,铁生锈.

师: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大家都认为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请问它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生:铁锈.

师:如何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生:颜色不同.

师:光凭颜色能证明是不同物质吗?粉末状的铁是黑色的,铁块是银白色的,但它们是同种物质.

生:用磁铁吸引.

师:你的猜想是?

生: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师:好,或许可以,那么就请这位帅哥来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你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铁粉吸起,而铁锈没吸起.

师:说明了什么?

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师:进而得出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造变化?我们来看看两种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步骤如下:(1)先在试管中倒入少量的黄色氯化铁溶液,注意试剂瓶的瓶塞要倒立放置桌面上,倾倒时试剂瓶的标鉴要正对手心,倒入后,及时盖上瓶塞.(2)再用滴管滴加2~3滴NaOH,注意,滴加时,滴管应位于试管口上方.要求大家操作规范,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将废液保留在试管中,最后将整支试管正放入大烧杯中.现在开始.

(学生小组间展开活动)

师:请这一小组的组长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其余小组有不同现象吗?这些沉淀物质其实是FeCl3与NaOH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叫做Fe(OH)3因此,这两种溶液混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可见,化学变化总常伴随着一些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现象.但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生: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师: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以下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那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活动)

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生: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蜡烛变短.

师: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生:变烫了,有白雾.

师:将蜡烛慢慢靠近杯底,出现什么现象?

生:蜡烛熄灭了.

师:白雾是什么?

生:CO2.

师:CO2什么状态?

生:气态.

师:空气中的CO2,看得到吗?

生:看不见.

师:所以是CO2吗?那是什么?

生:小水滴.

师:为什么会熄灭?

生:产生了CO2,能灭火.

师:因此,蜡烛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生:CO2,H2O.

师:由此,体现出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蜡烛变短了,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属于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因为它产生了新物质.所以总的来说它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烧杯壁烫了,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热.蜡烛燃烧时发光吗?

生:发光.

师:对,可燃烧物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发光发热现象一定存在于化学变化中吗?打开电灯,灯泡发光吗?有产生新物质吗?

师:因此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不能单一根据这些现象,必须要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分类标准,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从而提出,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从铁生锈,两种溶液的混合到蜡烛的燃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蜡烛的燃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这个过程,笔者继续渗透分类思想,哪些现象体现的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体现的是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刻体会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会产生的现象,同时渗透了分类思想,上升了知识的高度.

另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与他人不同的蜡烛燃烧实验.

(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1分钟,记录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2).

(2) 1分钟之后,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注意[JP3]火焰靠近杯壁内壁,时间不要太长,观察记录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3)蜡烛在杯口燃烧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慢慢靠近杯底,观察记录蜡烛发生的变化.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描述的更加清晰到位.

2.3试教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金属的延展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

第一堂这样的教学,在给出了这些性质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与前面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并且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被笔者否认了.

3第二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之前刚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师:(出示一只燃烧着的蜡烛)蜡烛被点燃了,(出示一只没有被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吗?

生:能.

师:这体现了蜡烛的什么性质?

生:能燃烧的性质.

师:蜡烛燃烧的这个变化体现了蜡烛能燃烧的性质,可见,变化体现性质.(出示一根铁棒)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物质,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被磁铁吸引,能熔化成铁水,会生锈.

师:你能把这些性质进行分类码?你的分类标准?

师: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熔化成铁水,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会生锈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把这些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把这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物理性质.铁具有延展性这种性质,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拉成丝的变化.因此,性质决定变化.

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一些变化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

现在同学们能判断上的天然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了吗?文段中哪些文字描述了天然气具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在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性质的分类中,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来表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在结课时能首尾呼应,以中的天然气结课,不仅评价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最后“让老师深深体会是中国的宝藏,而你们是中国的希望.”将本节课推上了一个高潮,情感和知识得到升华.

[BP(]4课后反思

4.1生活热点,重视引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用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当我出示***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笔者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4.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本课例探究过程的教学,教师给学生[JP3]自己探究的机会.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3贴近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运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引课和结课中的,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蜡烛的燃烧等等,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原本源于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例子、习题、探究的内容均来自于生活,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4.4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利用学生资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以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个别回答的方式,点亮一盏“灯”,用学生教会学生,照亮一片人.同时始终与学生保持交流和对话,重视组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从做中学,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4.5整个课堂教学渗透分类思想,上升知识高度

化学性质篇6

2、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如HCl+NaOH=NaCl+H2O

3、能与盐发生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FeCI3+3NaOH—Fe(OH)3+3NaCl

4、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在实验室中常见的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运用的原理就是碱与非金属物质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

以上的4条是碱的通性

如何判断某种化学物质是不是碱?

化学性质篇7

〔中***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63―02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常倾向于规律性的知识记忆,从而忽视了对反常现象的识记,即掌握了物质的共性而忽略了物质的特性,造成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上存在盲区。为帮助学生克服上述缺陷,笔者对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的反常化学性质加以归纳并应用于教学中,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1. 弱酸能制强酸

在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中,一般只能由强酸制弱酸,但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氢硫酸却可制硫酸:CuSO4+H2S= CuS+H2SO4,此反应为弱酸制强酸的反常规情况,其原因为CuS 难溶于强酸中。同理,如果用H2S溶液 与Pb(NO3)2溶液反应也可制得HNO3,因为常温下HNO3难与PbS 反应。还有HClO+H2SO3=HCl+H2SO4;Br2+H2SO3+H2O= 2HBr+H2SO4(Cl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也能用弱酸制强酸。

2. 还原性弱的物质可制还原性强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基本规律如下:

氧化性强弱为: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强弱为:还原剂>还原产物。

但在工业制硅的反应中,2C+SiO2=2CO+Si,还原性弱的碳能制还原性强的硅,原因是上述规则只适用于溶液中,而此反应为高温下的气相反应。又如钾的还原性比钠强,但工业上可用Na制K,KCl+Na=NaCl+K,原因是K的沸点比Na低,有利于K的分离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3. 氢后面的金属也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一般只有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但Cu和浓盐酸能发生如下反应:

2Cu+6HCl(浓)=2H2CuCl3+H2。

4. 锡铅活动性反常

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可知: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强,即Pb>Sn,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却是Pb

5. 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不能置换不活泼金属

一般情况下,在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能置换不活泼金属。但Na、K等非常活泼的金属却不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K和CuSO4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Cu,原因为:2K+CuSO4+2H2O=K2SO4+Cu(OH)2+H2。

6. 原子活泼,其单质却不活泼

一般情况下原子越活泼,其单质也越活泼。但对于少数非金属原子及其单质活泼性则表现出不匹配的关系。如非金属N和P ,N的非金属性比P强,但N2 分子却比P 分子稳定, N2也比磷单质稳定得多,N2甚至可代替稀有气体,其原因是单质分子中化学键结合程度会影响分子的性质。

7. Hg、Ag与O2、S的反应反常

一般来说,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应越强烈,条件越容易。例如:O2、S分别与金属反应时,一般O2更容易些。但它们与Hg、Ag反应时却出现反常,且硫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如下反应: Hg+S HgS,2Hg+O2 2HgO。

8. 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特性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H2O=HX+HXO,而F2与水的反应却是放出O2;AgBr难溶于水且有感光性,而AgF溶于水无感光性;AgF 易溶于水,而AgBr、AgCl、AgI 难溶于水;F没有正价而不能形成含氧酸。

9. 硅的反常性质

硅在常温下很稳定,但自然界中却没有游离态的硅而只有化合态,原因是硅以化合态存在更稳定。一般只有氢前面的活泼金属才能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而非金属硅却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其原因是硅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在碱的作用下还原水电离的H+而生成H2。

10. 铁、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

常温下,铁、铝可分别与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而浓硫酸或浓硝酸却能使铁、铝钝化,原因是浓硫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铁、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金属与酸的进一步反应。

11. 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

一般情况下,酸性氧化物不能与酸反应,但下面的反应却很反常:5SO2+2HIO3+4H2O=I2+5H2SO4;SiO2+4HF=SiF4+2H2O。这是因为前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者生成了气体 ,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12. 酸可与酸反应

一般情况下,酸不与酸反应,但氧化性酸与还原性酸却是可以反应的。例如,硝酸、浓硫酸可与氢碘酸、氢溴酸及氢硫酸等反应。

13. 碱可与碱反应

一般情况下,碱与碱不反应,但络合能力较强的一些难溶性碱却可溶解在弱碱的氨水中。如 AgOH、Cu(OH)2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Cu(NH3)22+。

14. 改变气体压强平衡不移动

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移动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例如,对于气体系数不相等的反应, 反应达到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充入稀有气体时,压强增大,平衡却不移动,这是因为稀有气体不参与反应,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平衡浓度并没有改变。

15. 强碱弱酸盐溶液显酸性

盐类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后一般显碱性。但NaH2PO4 溶液却显酸性,原因是 H2PO4-的电离程度大于它的水解程度。

16. 原电池电极反常

原电池中,一般负极为相对活泼的金属。但Mg、Al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应为Al而不是Mg,因为Mg与NaOH不反应,其负极电极反应为:Al-3е-= Al3+。

17. 有机物中不饱和键难加成

有机物中若含有不饱和键,如C=C双键时,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酯类或羧酸中,C=O双键一般很稳定而难以发生加成反应。

18. 稀有气体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性质极不活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目前世界上已合成多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如XeF4、XeF6 等。

化学性质篇8

1、因为同位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2、决定物理性质的是分子,决定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或者说是最外层电子。同位素最外层电子数一样,因此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是不一样的比如重水和超重水。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性质篇9

关键词:必修教材定量计算;碳酸盐化学性质;实验;结构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30–04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必修教材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中,往往重视化学实验的诠释或验证作用,却忽视了实验中物质间数量关系之于物质结构的意义,能否选取重要教学主题从定量角度帮助学生建立“性质-结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见著知微”的物质研究方法呢?本文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实验”进行说明。

1 教学意***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1》第56页[1]“科学探究”的内容。教材重点就二者外观、溶于水的热量变化、热稳定性及溶液碱性进行了探究,对于二者和稀盐酸的反应仅要求写出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配套教师用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指出“除作为科学探究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溶于水和与酸的反应外,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的……[2]”。然而,对于如何组织“二者与稀盐酸的反应探究”,并未提出任何建议或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将等质量二者(约1 g)迅速加入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稀盐酸(2.0 mol/L)中,对比二者和稀盐酸反应的快慢,然后从微观角度大致解释其本质原因。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这种微观解释,仅能识记其现象差别。

碳酸钠过量,故,V(CO2 )=0.112 L。

[师]若按此计算,概括随HCl用量的增加依次出现的现象。

[生] 00.01 mol,HCl和Na2CO3反应,产生气泡。

[师]“量的节点揭示着质的变化”,那么“质变”确如我们的预设吗?比如,“NaOH和Na2CO3中滴加稀盐酸的反应顺序”是我们设定的那样吗?有办法考量吗?

[生]向其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要一开始无气泡,就表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了。

[师]请各组实验后汇报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生]取3 mL混合溶液于15×150洁净试管中,用滴管逐滴滴加了5滴稀盐酸,几乎未看到气泡,说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了;有小组反映滴加时看到了有少量气泡。

[师]两位学生登台演示操作(对比“逐滴加入”的操作要领:要慢且边加边振荡)。

[点拨]这个方案有没有不太严谨的地方,请大家思考。

[生]唯一要验证的是“碳酸钠是不是一遇到稀盐酸就会生成气体”。

[生](提示:加液时,滴管举高些)惊呼奇怪:“在3 mL碳酸钠溶液中,用滴管逐滴滴加了3滴稀盐酸,很少看到气泡”,“难道Na2CO3+2HCl=2NaCl+CO2+ H2O是错的”。

[师]看来又有新发现。有同学说看到了少量的气泡,那么生成CO2是不是该过程的主要反应呢,如何考量呢?

[点拨]能否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呢,想一想,试一试,然后交流过程、结果及分析。

[生](展台投影)我们分别取了3 mL 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于两支15×150洁净试管中,然后先分别向其中逐滴滴加0.1 mol/L稀盐酸5滴,之后又向碳酸钠中继续滴加了稀盐酸。

我们的分析是:如果生成CO2是主要反应的话,那开始加(稀)盐酸也应该和碳酸氢钠的反应类似,说明一加入稀盐酸时生成CO2不是主要反应。

[师]你为什么要向碳酸钠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呢?

[生]我们组有同学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应该是生成了碳酸氢钠,就想试试。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猜测正确,那么后来的现象应该和碳酸氢钠开始的现象相似,对吗?你认为现象相似吗?

[师](针对为什么不相似)随溶液体积增大,过程中溶质的浓度是减小的,还有,难以确定碳酸钠何时恰好变成了碳酸氢钠呀。所以,现象很难达到预期。(实验过程方程式书写略)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气泡吗(学生基础较好,故进行追问)?

[生]我认为是盐酸一下子电离出了较多氢离子,把碳酸根生成的碳酸氢根一下子又转变成了二氧化碳所致。

[师]很好。如果换个顺序,把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则碳酸根会迅速转变为CO2。实验中把滴管举高些就是想阻止氢离子局部过多,当然用管口较细的滴管(查看实验台)滴加,还可以将稀盐酸的浓度再配制小一些等,都是控制滴加量的常用手段。可见,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现象是有条件的。

2.3 探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先后

[师]下面我们继续设法考量“NaOH和Na2CO3中滴加稀盐酸的反应顺序”。大家为什么认定氢氧化钠会和稀盐酸先反应呢?

[生]因为氢氧化钠是强碱,而碳酸钠是盐,自然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

[师]大家的意思是,碳酸钠溶液是中性的喽,是这样吗?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生] ……(实验),发现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且前者碱性较强。

[师]为什么它们会呈碱性?课本第57页告诉大家,“它们呈碱性的原因需要到选修模块找答案,实际生活中还常用碳酸钠的碱性去油污”,这些今天暂不讨论。

[生]我们小组有个考量方案,在3 mL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等体积的稀盐酸,然后再加入氯化钙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就说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师]能说说原理吗?

3 教学反思

物质在变化中呈现出的现象,既是其结构的显性表达,又是对其性质的解释。如果说,现象是对微粒存在或变化的揭示,数量则隐含着对微粒存在及数量的确认,体现了自然科学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解读。本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结构和性质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解,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反应顺序的实验设计,充分反映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微观粒子”的性质,从实验培养了其理性的思维。这为选修4将探究视角转向溶液pH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次性加入、逐滴滴加”,“细滴管”、“正滴、反滴”等实验手段(隐含)体现了对控制实验变量的操作意义。

宋心琦先生在“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3]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警惕化学教学和化学教材中的‘数学化’倾向”,主张“结合化学运动自身的更为基本的规律进行研究”,反对“化学实验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观察”。上述实践就是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凸显学科特色),通过计算的工具理性聚焦物质的结构(学科研究领域),让计算过程融入了化学的学科意义,则有效回避了“泛数学化”现象。同时,对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和实验观”等基本化学观念的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化学性质篇10

关键词:不等式;教学;策略;中职;数学

中***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300-03

《不等式》知识是数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在量上的区别,是研究数量的大小关系的必备知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不等式性质是《不等式》教学的核心,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不等式性质的教学工作呢?笔者根据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弱、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而设计、运用了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此五化策略简介如下:

1.名称特征化:此策略即根据不等式性质特征而给该性质命名。通过对于各不等式冠以体现其特征的名称,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弥补学生记忆力欠佳、有意注意目标不明的不足。冠名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应用,使学生学得较轻松。

2.导入形象化:此策略即用具体形象表述不等关系,使性质内容从具体的物质的关系中抽象出来。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直觉效果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其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知自觉自然,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语言自然化: 此策略即用学生日常用语来表述不等式性质。数学知识的呈现与表达方式主要有自然语言、***形语言与符号语言,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习惯于自然语言、***形语言,而对于符号语言却难以理解、且不能运用其表达自己的思路。此策略解决了学生对于符号语言在表达、理解、应用上的困难。

4.理解生活化: 此策略即运用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事例诠释不等式性质。数学本身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由于符号语言表达的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枯燥,而贴近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数学化了的知识还原,对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识中思想内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5.表达解决数学化:不等式性质教学的目的是学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所以,最终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语言对不等式进行证明,学会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推理。

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例1,不等式性质2(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名称特征化:传递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学生观察发现a>b,b>c,直觉告诉学生a>c。

语言自然化:第一量大于第二量,第二量大于第三量,则第一量大于第三量。

理解生活化:一块三角板重量大于一课本重量,课本重量大于一支粉笔重量,一块三角板重量一定大于一支粉笔重量等等。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1)

b>c

b-c>0(2)

由于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得a-b+b-c>0

a-c>0

即 a>c

“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得 a-b+b-c>0”,学生想不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将a-b与b-c相加?学生一般回答不出,这里老师要重点讲解。

例2,不等式性质3(可加性):如果a>b,那么a+c>b+c

名称特征化:可加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学生观察发现a>b,直觉告诉学生a+c>b+c

语言自然化: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老板同时给我们加一样的薪,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

a+c-b-c>0(怎么会想到加C再减C,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

即 a+c>b+c

这种证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或运用作差比较法:

(a+c)-(b+c)= a-b

a>b

a-b>0

(a+c)-(b+c)>0

即a+c>b+c

这种证明在于引导学生联想,巩固与运用作差比较法。

例3,不等式性质3之推论:如果a>b;c>d,那么a+c>b+d。

名称特征化:同向可加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四个矩形的面积依次为a、b、c,d,学生观察发现a>b,c>d,直觉告诉学生a+c>b+d。

语言自然化:两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老板同时给我们加薪,给我加的薪比给你加的薪多,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

c>d

c-d>0

( a-b )+(c-d)>0(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

即 a+c>b+d

例4,不等式 性质4(可积性):(1)如果a>b,且c>0,则ac>bc;(2)如果a>b,且c<0,则ac<bc。

名称特征化:可积性。

语言自然化: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反向。

理解生活化:(1)一台某型号电脑的价钱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多,5台电脑的价钱显然比5辆自行车的价钱多。(2)某企业员工甲比乙每月的奖金多,由于甲乙在生产中出了事故,依规定甲乙都将受到从工资中扣出月资金两倍工资的处罚。显然,甲受罚扣出的工资比乙受罚扣出的工资多。

问题解决数学化:

(1) a>b

a-b>0

c>0(怎么会想到(a-b)c,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a-b)c>0

即ac>bc

(2) a>b

a-b>0

c<0

(a-b)c<0

即ac<bc

例 5,证明不等式:>(其中a、b、m均为正数且a>b)

导入形象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这个事例对于学生来说是显然的。

语言自然化:分式的分子分母加上同一个数,所得分式一定大于原分式。

理解生活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

问题解决数学化:

证明:-==>0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化学性质10篇

学习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基地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人才基地申报方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人才,

学习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南开大学远程教育,内容包括南开大学远程教育学习心得,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论文。一、历史沿革下的南非教师培训殖民时期的南非教师培训从最初国外引进教师到出现导师制,到最终形成教师教育学院,南非教师培训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

学习

财务季度工作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季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财务季度工作总结模板,财务季度工作总结精辟句子。(一)完成财务年报编制工作。财务年报是***门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各项重要支出数据的基础性资料,并且随着国库集中支付、财务集中核算等财***监管体系

学习

能源化学工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能源化学工程10篇,内容包括能源化学工程介绍word,能源化学工程课程。1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特点,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于2012年制定了能源化工无机化学教学目标。通过

学习

公务员个人考察报告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个人考察报告,内容包括公务员个人考察总结,公务员试用期满考察报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考察报告一、基本情况XX年3月2日至3月5日,我院***书记xx率团前往浙江省xx市立医院和xx医院考察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参加本次考察工

学习

大学生干部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干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生干部工作总结范文,大学生干部期末工作总结模板。上个学期的活动很多,对于刚刚踏入大学的我来说,学习的机会真的很多。去年九月,也就是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那时我们部门的工作还不是很多,主要任

学习

化学镀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镀镍10篇,内容包括徐州化学镀镍配方,化学镀镍配方值多少钱。化学镀,相对于电镀而言不需要外加电源,是指在金属表面催化作用下通过化学还原法来沉积金属离子的过程。化学镀镍是材料科学的重要新兴领域,在近些年取得了快速的

学习

化学发光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发光10篇,内容包括化学发光法有关书籍,化学发光的技巧。1.2实验方法1.2.1储备液的配制鲁米诺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鲁米诺溶于1mol/L的NaOH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鲁米诺储备液,储存在棕色瓶中,避光4℃保存。8-羟基喹

学习

烹饪顶岗实习自我报告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烹饪顶岗实习自我报告,内容包括烹饪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总结,烹饪顶岗实习每月小结。《2012年中国餐饮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研究表明,餐饮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多年以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看,2011年第

学习

化学实验室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实验室10篇,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室知识笔记,化学实验室设计。一、规章制度建设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加强管理,保证各项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应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仪

学习

化学平衡常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平衡常数10篇,内容包括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题。二、问题的解决(一)认识等效平衡问题情境:在一密闭容器中,CO和H2O混合加热到800℃达到下列平衡:CO(g)+H2O(g)?葑H2(g)+CO2(g)K=1.00。[4]该温度下,在一组容积均为1L的恒容密

学习

电子银行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银行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电子银行部工作总结,电子银行工作不足怎么总结。关键词:银;质量控制;标准样品;制备;均匀性;稳定性;定值银属于一类污染物,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且能在动植物体内蓄积,不仅会对皮肤产生伤

学习

初三化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化学10篇,内容包括初三化学上册,初三化学全部内容。1明确学习目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成就。中学化学教材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学习

第一学期后勤工作计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学期后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第一学期后勤工作计划,后勤管理本学期工作计划。1、抓好后勤队伍建设。要做好学校后勤工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后勤队伍十分必要。首先要稳定后勤队伍,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通过学习、思想工

学习

金属的化学性质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10篇,内容包括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②在空气中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④加热铜会变黑()【实验探究】通过镁、锌、铁、铜分别与的反应,比较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