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论文第1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贸易;合作 论文提要:中韩建交十几年来,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两国贸易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渐强。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推进两国贸易发展。 一、中韩贸易现状 (一)中韩贸易现状。早在20世纪九十二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与韩国友好的***治关系,提前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年韩国的外贸总额5,000亿美元当中,对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出访首尔期间,曾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商定,双方将共同努力,争取于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使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显然,这是一个深具挑战性的目标。卢武铉总统也利用***到访机会宣布,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将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韩中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回应指出,此举有助2012年实现中韩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343亿美元,远高于同期韩日之间的贸易768亿美元的贸易额。2006年中韩贸易额是建交当年的26倍,15年来双边贸易平均年增长为26%。 韩国企业已开展所谓“KOINA”(KOREA+CHINA)战略,强调不再把中国看成外国市场,而是与本国形成单一经济圈;也不再把中国当成赚取低廉工资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建立“第二集团”,作第二次创业,在中国当地进行生产、研发、行销等所有领域的活动,如SK、LG、三星都采取这种战略。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方式逐渐以高价产品为主,韩国企业把中国视为最终商品的消费市场,并建立“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战略,将把韩中两国的经贸关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原因分析。中韩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总体来说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在经济贸易上存在互补性。 1、***治上,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联系的加强、东北亚局势的缓和为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自主的和平外交***策与韩国北方外交***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启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中韩建交以及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对中韩经济关系的高度重视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 ***治保障。经济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韩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机遇和内在动力。中韩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促进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中韩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力。中韩经济关系已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扩大中韩经济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韩经济较强的互补性是中韩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历史、地理、文化上。中韩具有地理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质性和历史上的渊源性的特点,中国与邻国关系友好,加强贸易合作,可减少成本,互通有无,这也有利于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 3、区域优势导致贸易发展。如中国纺织业优势明显,成为纺织品主要出口国,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中国市场;同时,由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互补,韩国对中国投资步伐加快,投资地区从沿海向内地延伸,也加速了双边贸易发展。 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 二、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高额的贸易逆差、贸易争端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 (一)问题综述。中国对韩国投资项目数量多,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越来越大;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严重;贸易结构不合理;双方贸易存在摩擦和纠纷。 (二)原因分析。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地扩大下去,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在发展中韩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治上,东北亚地区存在安全隐患,这对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构成威胁。美国因素和朝鲜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上,中韩经济关系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韩国金融危机对中韩经济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历史、思想文化上,中韩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历史隔阂成为两国经济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中韩在文化上的某些差异也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近期整个国际经济走软的形势下,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此外,中韩两国的贸易依赖度及竞争度急剧深化,这将成为中韩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极大障碍,进而对两国产业及经济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问题的解决 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中韩两国***府应加强经济合作和经济交流。中韩两国***府应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目前存在的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多是以经济领域为主、自发地或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仅仅依靠协商,没有强制性规则难以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而这些问题只有在制度性安排或者约束机制下才可能解决。因此,中、韩两国可建立***府级的合作组织,设立***府间的常设机构,对中、韩两国现实可行的自由贸易领域和项目进行规划协商,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共同的可遵循的法律和法令,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2、采取措施,缩减贸易逆差。针对我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情况,韩国应积极寻求合作点,减少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调节关税品目,消减高峰关税。同时,韩国也应该逐步开放市场,客观公正地对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尽早给予中国出口产品以公平待遇。中国在增加进口的同时,也应积极开拓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扩大对韩国的出口。韩国也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中国积极开展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以推动韩方减少对进口农产品设置的重重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检验检***部门间的合作,便利货物流动。 3、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合作。在近几年,全球兴起一股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风潮。各国之所以如此积极促成、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其原因包括经济与***治双重 目的。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如果一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对象是它的主要贸易伙伴,则可以促进贸易扩张,有助于该国经济福祉的提升。其次,参与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参与国扩大市场腹地与整合生产要素,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发展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第三,参与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推动参与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与落实制度化建设。第四,参与区域贸易协定也是避免被排除在区域经济整合外的必要途径,避免本国经济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治角度而言,区域贸易协定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和平与安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区域贸易协定参与国家之间建立彼此的互信与发展共同的经济利益,使各国倾向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的争端。另外,区域贸易协定将强化参与国整体的协商力量,以便在双边或多边的协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区域贸易协定签订可以达成两项目标:发展与安全。这便是各国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异,自由贸易协定不可能在全产业一步实现。应该根据两国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优先展开合作的领域。中、韩两国可以在比较利益明显和技术水平相近的相对成熟产业领域首先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先限定在特定产业,不急于扩展。这样既可以积累经验,又可以避免大规模自由贸易对弱势产业的冲击。从自由贸易区角度看,目前中、韩两国若直接建立起全国性的自由贸易区可能会较困难,次区域性合作可以先行一步,促使局部领域或相近城市的合作。 4、加强两国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建立两国自由贸易区单靠***府的力量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大企业、跨国公司的参与、推动与合作。两国企业应加强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跨越一些障碍和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在多元化的***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寻求更为基本的共性,求同存异。在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信任和理解,为解决两国的纷争和分歧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论文第2篇
摘 要:文章立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对贸易便利化***策及其理论的演进,根据中韩贸易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韩两国未来经贸合作发展的影响及前景。 论文关键词:贸易便利化;韩国;中国 “贸易便利化”泛指货物跨国界移动时,如何在确保在实现合法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控制,从而减少相关的成本,使效率达到最大化。“贸易便利化”一词在理解和运用上迄今尚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该词通常被一些旨在提高***府机关和贸易商处理越境管理效率的组织所使用。 1WTO贸易便利化规则下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①贸易不平衡。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双方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长,以2008年1-5月为例,中国对韩进口466.4亿美元,出口291.8亿美元,双边贸易逆差达164.4亿美元。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992年两国建交到2008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已达2900多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贸易对中韩贸易的合理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隐患。 ②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产业重点的差异,韩国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产品,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通讯设备、高档家电、精密仪器、以及汽车机零配件,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却主要是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原材料、化工原材料、农业机械、重型机械以及诸如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据统计,2008中韩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142.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电子产品仅86.9亿美元。正是由于双方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带来了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2 WTO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中韩贸易的影响 ①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简化了贸易程序,减少了贸易往来中的纠纷,为我国赢得了许多商业机会。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强烈的贸易往来需求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贸易***策和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两国的贸易在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可以贸易往来中降低税务执行费用、服务费用、处理程序的时间成本、商业机会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为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出口,关税等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并可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 ②促进中韩贸易结构改善。贸易便利化下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则、新标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面对便利化的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新规则、新标准制定新的企业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我国经济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目前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目的正在并且已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以内销为目的的服装加工业投资比重也在增加,中间产品也已成为中国对韩出口的主体。2008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位居第一位,占57.4%,增长2.4%,根据统计,我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由占2005年对韩进口产品的82%降到2008年的71.1%,同比下降了10.9%。可见,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对中韩贸易结构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贸易便利化条件下优化中韩贸易的对策 ①改善双方贸易结构。要优化双方贸易结构,首先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对中国而言,要注重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打破“中国制造”的廉价印象,实现以质取胜,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乃至扩大市场份额。 ②扩大双方相互间的直接投资。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相对于2007年,2008、2009年韩国对华投资件数、规模和比重都有所下降。2008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个数下降19.01%,实际投资下降7.89%,致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在2009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我国国应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税收优惠***策,,引导韩资根 据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到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投资,加快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要响应***的号召,全力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走到海外建厂,促进中韩贸易均衡发展。 ③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国家而言,要对参与国际分工做出战略上的调整,积极准备产业升级,大力提高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开展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韩贸易论文第3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 韩国 韩流 论文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 ***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府的扶持***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 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 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四、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加大,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未来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服务业必须强大。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通过借鉴韩国以及他国的经验和成果,相信中国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服务领域创造出发展的奇迹,实现中国在服务领域的飞跃
中韩贸易论文第4篇
1自由贸易协定(FTA)理论及文献简述
1.1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相关理论FTA相关理论源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也就是说初级形态的FTA的合作前提是协议签署国之间存在优势与要素的互补,才能突破传统贸易伙伴关系,进行深入的合作。在FTA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各国对自身及合作方的优势与消费市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协议分工理论、大市场理论、选择偏好理论和规模理论等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理论,并充分利用关税同盟理论深化巩固发展成果。FTA协定对签署国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等,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能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增长[1]。
1.2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文献简述中韩学者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沈燕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和产业优势,阐述韩国农业支持与保护***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双方贸易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等***策建议[2];王磊重点分析了中韩农业的发展特点、农业资源差异和贸易机构,得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阻碍、探索贸易合作新途径的建议[3];闫晓芳和胡品利用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韩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认为双方是以技术性差异主导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4]。金尺森在分析韩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此提出深化两国贸易发展的若干建议[5];姜海广通过分析指出中韩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但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资和购买力不足,韩国农业发展具有技术优势,但高额的关税及农业补贴、技术性贸易措施、消费观念差异等问题,阻碍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6]。
2中韩FTA谈判进程
中韩FTA谈判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从两国民间接触到***参与联合研究直至正式启动,经历了近10年(表1)。在此期间,双方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尽管占据谈判优势,但也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对中韩FTA谈判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3.1中韩农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以中国农产品对韩输出为主
1992年中韩建交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双方农产品贸易额显著增长。如表2所示,2001—2012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从16.5亿美元增长到41.6亿美元,增幅为152.5%;从韩国进口农产品从1.3亿元增长至6.2亿美元,增幅为391.9%,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拉大,从2001年的15.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48.8亿美元。2001年以来,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率小于从韩国进口的增长速率,2001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7%,2012年下降至87.03%;2001年中国从韩国农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3%,2012年增长至12.97%。同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农产品总出口的份额持续减少,对韩国农产品贸易增速低于中国平均贸易增速水平,说明韩国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的影响力有限,双方农产品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占韩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较高,2002年为20.7%,2012年为15.5%,尽管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足以对韩国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2]。
3.2中韩农产品出口目的地相似度高
如表3所示,2012年中国与韩国各自的农产品出口地,除中韩双边贸易外,有3个国家相同,分别为日本、美国、泰国。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高,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9.30%,占韩国农产品出口额的32.5%。进口来源地中有2个国家相同,即美国和巴西,美国是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占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25.3%,占韩国农产品进口额的22.5%[3]。根据HS编码分类,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主要为第3、7、16、20、8章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11%~19%;进口农产品主要为第12、15、3、2章产品,其中第12章产品约占进口总额的40%,第15章产品约占15%。韩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种类为第3、21、19、22章,其中第3章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25%;进口农产品主要为第10、3、2章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在10%~18%。表32012年中韩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与出口目的地比单位:%中国韩国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日本(19.30)美国(25.3)日本(32.5)美国(22.5)美国(11.7)巴西(19.1)中国(15.4)中国(13)韩国(6.7)菲律宾(14.9)美国(8.3)澳大利亚(10.1)马来西亚(3.5)加拿大(5.5)泰国(4.2)巴西(6.4)泰国(3.3)阿根廷(5.4)俄罗斯(3.3)泰国(3.4)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3.3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趋于稳定
中国向韩国出口农产品主要为第3、12、17、19、21、22章6类,2010—2012年总共占据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2%、76.9%和78.3%,其中第3章产品所占份额最大,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这几类农产品在韩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①韩国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谷物及加工品。②因韩国当年农业生产情况产生的农产品消费缺口,主要是对蔬菜、水果类产品的消费需求。③药材和茶叶等是中国对韩国较为持续稳定的出口农产品[4]。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以第3、7、12、16、20、23章产品为主。2010—2012年分别占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78.6%、83.2%和80.6%,其中第3章产品占比最高,3年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7.4%、36.8%和28.2%。
4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内部问题
4.1韩国农产品关税及贸易措施
4.1.1高峰关税与关税配额限制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年韩国对农产品最惠国税率为48.5%,高于同期工业产品的6.6%,仅有5%左右的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约40%的农产品征收25%以上的关税。动物制品、水果蔬菜、谷物、咖啡和茶叶等征收高峰关税,其中水果、蔬菜等制品的最高关税税率为887%,谷物等粮食作物及制品的最高税率为800%,饮料烟草等需求量较少的农产品的最高关税也高达270%。与关税税率相配套的关税配额也成为韩国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措施,韩国制定农产品配额的管理部门多达22个,其中有不少是国有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与进口农产品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而人为地降低配额量,以保护自身利益[5]。
4.1.2招标限制条件多
韩国当地企业在涉农项目招标过程中不允许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必须通过第三方公司参与竞标,招标和合同文件经常被无故修改,中国企业只能通过商获取消息。参与竞标的国外企业需要缴纳10%的管理保证金,2008年后这一比例上升到70%,保证金的返还周期延长到4个月,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和双方的互信机制。
4.1.3价格审查机制不完善
韩国制定的农产品通关流程相当复杂,审查制度不够完善,在资金运作与日常运营方面给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额外负担。①当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韩国方面设立的基准价格时,会收取差额保证金,基准价格的制定规则通常不会对外公布且随意变动,由此产生的额外支出不予退还。②2000年韩国设立税额审查制度,以防止低价农产品扰乱韩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并通过预警机制进行二次审查,造成通关成本急剧上升。审查的农产品种类自2003年起增至18种,不同种类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审查方式随意变动,针对性与市场保护倾向明显。
4.1.4技术性贸易措施
韩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异常严苛,且技术标准随意更改,实行不合理的安全检***制度阻碍中国农产品顺利进入韩国消费市场。2002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表4所示。农产品离岸前韩国要求中国***府针对特定商品出具非转基因证明,并对农产品加工工艺中存在的转基因技术使用标准进行模糊处理,为裁定与随意变动检***标准留下充足的空间。同时,韩国不承认中国国内的检***与认证结果,农产品到岸后在单方面提高标准的基础上,重复和增加近百项安全检测,但在合同文件中无法找到相关条款,造成的损失只能由供应商承担。当在中国农产品中发现高危病虫害时,简单地将中国全境划分为一个防***区域,大规模禁售与召回中国农产品。
4.1.5农业补贴***策
根据WTO通报显示,2008年韩国用于农产品贸易的补贴为325.8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6元人民币,2014年),与2004年相比提升了23%,其中水果类补贴108.5亿韩元,花卉58.39亿韩元,蔬菜110.2亿韩元,2010年和2011年韩国***府对原材料类别农产品实行免税策略,2年内仅退税金额就高达79亿美元。除出口补贴外,韩国***府还提供高额的价格补贴,农业发展支持费用中90%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支持,在部分年份一度超过韩国的农业总值。巨额的农业补贴提升了韩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扭曲了双方正常的贸易关系[6]。
4.1.6消费理念存在差异
韩国在引导国民消费理念时,将本国农产品最符合国内消费者的理念逐步推广,无论媒体还是企业都遵循这一理念开展产品宣传,并通过产品标签将进口农产品与本国农产品进行区分。韩国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在舆论与社会导向的多种影响下难以发生变化,逐步产生对外来农产品的排斥情绪,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也很难占领韩国市场[7]。
5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外部因素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外部障碍,除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韩国与其他国家已经签署或者正在进行的FTA谈判,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韩美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
5.1韩美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2007年6月韩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两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美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6.1%增长至17.8%。
5.2中美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较高
美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其他国家同类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显著。2000—2010年中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类型相似度指数约为0.7[8],两国之间农产品的竞争性非常明显。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尽管两国农产品出口种类存在差异,但是在相似度指数较高的前提下,出口种类的不同并不会减弱中美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关系。
5.3美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优势逐渐增大
中美两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大致处于同一水平,2007年后,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美国农产品,但在韩美签署FTA后,在农产品零关税、通关程序简化和检***制度相互认证等利好***策的影响下,美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存在超越中国农产品的可能性,而且短时间内中国劳动力优势和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不足以抵消中国农产品下降的竞争优势。在中韩FTA谈判过程中,韩国利用韩美农产品自由贸易作为筹码,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且美国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加快在亚太地区建立自己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013年在日本宣布加入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简称TPP)的谈判后,韩国也表示将积极参与,TPP是由美国主导的区域性经贸合作组织,比FTA更加具有开放性,可以预见韩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在未来中韩签署FTA后,中国也将承受更多的外部竞争压力。
6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6.1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与发展仍是中韩FTA谈判重点
从2001年中韩启动FTA谈判以来,先后进行了12轮磋商,2014年11月10日,中韩两国领导人宣布FTA谈判达成一致,但是在协议正式生效前,仍不能明确FTA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这是因为现阶段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从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中国对韩国市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占据优势的一方想要打开弱势一方的市场,必须顾及到弱势方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即在保持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降低对弱势方产业的冲击,使对方获取的利益多于产业受到冲击引起的损失,最大限度地缓解国民和从业者的担忧。就农产品贸易而言,中韩两国农业的优势品类和弱势品类各不相同,在尽力保持优势品类的基础上,缩小弱势品类之间的差距,是FTA谈判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关税减让和零关税***策将是谈判的重要内容,设置例外处理和高敏感商品等可能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6.2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不同的增长空间
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已经趋于稳定,第3章产品是中韩双方进出口量最大的一类产品,其余产品结构相似度不高,说明中韩农产品仅在某些领域存在有限的竞争,贸易互补程度较高,为FAT中协调双方利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FTA中此类议题的谈判可能较为顺利,在FTA实施后,互补性较高的农产品贸易量将在一段时期内大幅度增长,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增长幅度可能要高于非FTA签署成员,而双方竞争性较强的农产品可以寻求差异化模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但是基于双方农产品消费市场现有规模和潜力规模的差距,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将会高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拉动作用更强,具有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6.3韩国贸易措施的阻碍作用
减小韩国设置的诸多农产品贸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合理范围,对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规避风险,中小型企业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未来对韩农产品出口计划可能将因此减少,使原本规模有限的韩国消费市场更加狭窄。韩国***府和企业的宣传,导致国民的消费观念上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因此FTA谈判中必将涉及详细的贸易措施削减条款,削减力度大小和时间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结果,这也是中韩双方从单一沟通渠道向多渠道跨越的结果,将推动认证体系、检验检***方法和检测标注的相互认同,因此贸易措施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成为阻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4国际利益分配影响未来
中韩农产品贸易走势FTA作为双边或多边协议,涉及第三方国家的利益,当两国签署FTA后,第三国的利益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韩FTA而言,涉及的第三国包含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其中美国的影响力最大。现阶段美国农产品在韩国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与中国相当,农产品结构与中国类似,已经对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中***式签署FTA后,对韩美FAT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韩国也有加入TPP的意愿,所以美国必然会向韩国施加压力。基于此,中韩FTA如何平衡与美国的关系是双方必须要考量的问题,这也将是决定中韩双方FTA协议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
7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策建议
7.1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农产品之所以能在韩国消费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是依托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然而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竞争优势存在下行风险。中国***府应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要在财***支出、科技投入和***策扶持等宏观层面保持连续性,还要在微观层面确保***策的落实,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变过度依靠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信息、技术和市场动态的数据共享,鼓励农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共同应对风险与危机,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7.2发挥中国农业产业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显著,造就了农业差异化的发展特点,为中国提升农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禀赋基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在韩国的市场份额出现小幅下降,与农产品缺乏特色与针对性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应充分了解与研究韩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结合中国的产业优势,制定详细且准确的产品营销策略,使中国农产品在韩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在此基础上,细分韩国市场,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出口企业之间的沟通,避免因产品相似度较高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保持行业的良性发展。
7.3完善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沟通机制
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深入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蔬菜类产品,同时韩国技术性标准的变动,也给中国企业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因此完善双方的贸易沟通机制迫在眉睫。中国应不断完善和提高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以应对韩国的进口标准,同时可以仿效韩美,设立专门处理两国贸易争端的部门,既能解决贸易纠纷,还能进行技术磋商,增加两国在农业信息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农产品检***和质量检测标准的统一。
7.4拓展中韩在非农业贸易领域的合作
中韩贸易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当今世界经济三大板块中,欧洲有发展比较完善的欧盟,北美地区2005年底也正式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而东亚作为一主要板块一体化进程缓慢。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性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 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是指两个或多个经济体为消除他们之间现存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而缔结的关税区。FTA对区内经济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其他成员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因此从成员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与区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减少,而与区内成员之间的贸易增加。FTA的动态效果主要是指“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 二、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三国经贸关系的加深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中日、中韩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都成上升趋势。200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335.76亿美元,日本在华实际投资额达413.94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632.31亿美元,韩国在华实际投资额达44.89亿美元。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据韩方统计,中国是韩国第三大进口国,并且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可见,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这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三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前提条件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日本与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日本与韩国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中日韩三国之间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日进出口的互补性系数大于1,两国的互补性较强,中国的出口与韩国的进口之间的互补性系数小于1,互补性弱,但是中国的进口与韩国的出口之间的互补性系数大于1,互补性强。日本的优势产业主要是机械设备和基础材料行业,韩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化工产品﹑机械﹑纺织品﹑矿产品﹑金属等。基于三国经济互补性而建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提升三国的产业结构。 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对策 1.加强***府交流 三国首先应该从***治上加强交流。三国之间在***治上的相互信任度低,是阻碍三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三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权问题。良好的***治气氛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只有三国之间形成良好的***治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问题和韩日领土之争问题,三国才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长久的伙伴合作关系。 2.协调三国产业***策 由于三国之间经济上既互补又相互竞争,***府不应该对本国受到威胁的产业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比如日韩应该逐步开放其农产品行业。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与自由贸易的原则相违背,还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日韩两国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导致其制造业往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转移,出现所谓的“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由于日韩两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增加。如果因为担心“产业空心化”会对本国不利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妨碍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因此,三国应调整自己的产业***策,建立共生共存型产业结构。 3.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由***府主导设置的机构,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韩合作也缺少民间的交流。企业界参与合作的呼声得不到响应。企业是一国经济的主流,区域合作其实质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非***府组织在区域 合作领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可以设立中日韩贸易促进会,定期举行,为三国企业间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业务往来,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真正建立提前作好准备。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之前,中日韩三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加深相互间的沟通,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扫清障碍。为此,***府需要突破现有区域组织合作机制,大胆地提出一些适时有效的合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小泽一彦孙新: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J].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Kathie Krumm,Homi Kharas,东亚一体化共享增长的贸易***策议程,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4 叶辅靖:走向FTA-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与对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Maurice Schiff,L.Alan 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 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4
中韩贸易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当今世界经济三大板块中,欧洲有发展比较完善的欧盟,北美地区2005年底也正式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而东亚作为一主要板块一体化进程缓慢。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性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 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是指两个或多个经济体为消除他们之间现存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而缔结的关税区。FTA对区内经济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其他成员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因此从成员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与区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减少,而与区内成员之间的贸易增加。FTA的动态效果主要是指“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 二、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三国经贸关系的加深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中日、中韩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都成上升趋势。200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335.76亿美元,日本在华实际投资额达413.94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632.31亿美元,韩国在华实际投资额达44.89亿美元。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据韩方统计,中国是韩国第三大进口国,并且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可见,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这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三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前提条件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日本与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日本与韩国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中日韩三国之间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日进出口的互补性系数大于1,两国的互补性较强,中国的出口与韩国的进口之间的互补性系数小于1,互补性弱,但是中国的进口与韩国的出口之间的互补性系数大于1,互补性强。日本的优势产业主要是机械设备和基础材料行业,韩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化工产品﹑机械﹑纺织品﹑矿产品﹑金属等。基于三国经济互补性而建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提升三国的产业结构。 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对策 1.加强***府交流 三国首先应该从***治上加强交流。三国之间在***治上的相互信任度低,是阻碍三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三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权问题。良好的***治气氛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只有三国之间形成良好的***治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问题和韩日领土之争问题,三国才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长久的伙伴合作关系。 2.协调三国产业***策 由于三国之间经济上既互补又相互竞争,***府不应该对本国受到威胁的产业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比如日韩应该逐步开放其农产品行业。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与自由贸易的原则相违背,还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日韩两国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导致其制造业往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转移,出现所谓的“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由于日韩两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增加。如果因为担心“产业空心化”会对本国不利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妨碍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因此,三国应调整自己的产业***策,建立共生共存型产业结构。 3.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由***府主导设置的机构,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韩合作也缺少民间的交流。企业界参与合作的呼声得不到响应。企业是一国经济的主流,区域合作其实质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非***府组织在区域 合作领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可以设立中日韩贸易促进会,定期举行,为三国企业间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业务往来,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真正建立提前作好准备。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之前,中日韩三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加深相互间的沟通,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扫清障碍。为此,***府需要突破现有区域组织合作机制,大胆地提出一些适时有效的合作建议。
中韩贸易论文第7篇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的扩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优势的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早期的中韩贸易始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策的1979年前后。那时是通过香港,以间接贸易方式进行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到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也只处于一个贸易规模不到10亿元的低水平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韩国***府推进北方***策,主办汉城奥运会,中国对韩国企业开放山东半岛等两国经济交流条件的逐步形成,贸易规模急剧扩大。1988年,双边贸易已经超过30亿美元,创下高增长的新记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两国建交为契机,贸易迅速扩大,进入飞跃增长时期。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换为直接贸易。中国韩国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也从一般关税转变为优惠关税,为韩国企业开辟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1992年贸易额达到63.8亿美元。韩国出口增长率创下了165%的惊人记录。1994年,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1997年达到235亿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萎缩,进口需求急剧下降,韩国银行严格限制信用证的开具导致双边贸易额急速滑坡,飞速增长的韩国出口剧减,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达11.6%,然而,伴随着亚洲市场的全面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韩国对中国出口和进口比前一年度分别增加了34.8% 和44.3%,贸易规模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03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高达357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8.4%,中国一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中韩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 Xa)/(Mb/ 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 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 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11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 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11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 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11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11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 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双边的相互贸易从以产品差异显著的垂直型贸易(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向以同类产品的水平型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 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在这种互补关系中既包含了基于生产要素比例差异的产业间互补,又包含了基于产业内分工和相似需求的产业内互补。而且产业内互补占有重要份额,互补程度逐渐增强。由此,中韩双方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通过双边贸易最大化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