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辅导篇1
关键词:个性化辅导 学术性学生社团 社团指导
***、于2005 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 [2005] 5号文件),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同时也提出“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由此可见,社团建设与发展是高校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席一***,2012)。
一、学术性学生社团
学术性社团是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相结合,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马可,梅元媛,2010)。学术性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团体。马可等(2010)认为,学术性社团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提高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遵循国家的教育和发展理念,以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鼓励学生不断培养学术创新意识,着力打造“小而精、尖而深”的学术性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热情,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用具有青春正能量的课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尽量减少网络游戏等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高校团委全面开展了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
二、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实践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个性化辅导能够考虑到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为社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是一种提倡以社团本身为中心的指导模式。每个学术性学生社团都是独特的个体,因而在社团结构、人员构成、管理模式、运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过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能使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解决在社团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关注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研究指导方法,并不断进行完善,提高指导效果。在此过程中,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个性差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关注。通过与社团干部、社团成员进行的小范围面对面交流,指导老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社团和学生的情况,从而使学术性学生社团突显个体差异,并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三、学术性学生社团个性化辅导策略
1、完善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建设,加强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加强对学术性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加大对学术性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3、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参与各教研室、系的课题,成为课题组的一员,鼓励学术性学生社团进行学术研究,邀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搞科研。
4、积极开展对新会员的培训,讲授一些有关科研、基础知识的课程,在会员具体的科研选题和实践过程中,除了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外,老会员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做好传帮带的承接工作。
5、努力贯彻创新意识。在社团管理方面,从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到用人机制等环节都不拘泥于传统,需要的部门就加,可有可无的部门就不设立。社团活动也要结合实际,使大家能够学有所用,积极投身科研和社会实践。
6、打造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专业特色,创建、发扬品牌活动。品牌活动是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用品牌活动吸引社团成员和广大同学参与活动,增强社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社团中来,并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席一***(2012)也认为,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讲座、交流等层面上,应充分挖掘社团的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优质的创新性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习研究的综合能力,更能够在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求实精神、合作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7、指导老师应积极参与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拉近与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指导老师与社团成员近距离接触,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8、充分发挥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信任感,富于创造性,具有***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在个性化辅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及时反馈阶段性运作成果、活动情况和活动效果,鼓励学生定期、不定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发表看法,分享感受,提出建议,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随着社会的的不断发展,学术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素质的培养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一如既往地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组织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工作和活动,在锻炼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也应通过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促进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个性化辅导篇2
合同(学员)编号: HY-03-2020-06-10
甲方(辅导方): ......
甲方经营地址: .....
乙方(受辅导方): 学员姓名 性别 学校 现(新)年级
乙方法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姓名 身份证号
¨父亲 ¨母亲 ¨其他关系
乙方联系方式: 法定监护人手机
甲方和乙方法定监护人本着诚信、自愿、平等的原则,就委托辅导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 费用及相关内容
1. 费用明细(赠课不限学科):
A. 学费¥ 5700 元(大写 伍仟柒佰元 元整)(包括教师辅导、教务服务、教研分析、辅导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制定、考试和批改、试卷分析测试的服务)。具体费用情况如下:
年级
科目
授课类型
本次购买(节课)
价格
购买总金额
赠送课时(节课)
高三
语文
1v1
30节
172.7
5700
3节
文综
数学
合计
B. 甲方对乙方的辅导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合同计费依据为在该期限时间内以所有实际发生的课时为计费标准,计算课时费。
C. 交费方式:乙方在签订协议时已交定金人民币¥ 5700 元(大写 伍仟柒佰 元整),剩余部分¥ 0 元(大写 零 元整)于本合同签订后7个自然日(含第7日)内全部付清。
2. 特别约定:
A. 如果双方签订本协议时课时费所对应的年级辅导完后,仍有剩余课时,且乙方升入新的年级后需要继续辅导的,乙方同意按新的年级所对应的课时费标准,补足不同年级收费标准而产生的差额。
B. 以合同签订后7个自然日(含第7日)内实际支付课时量对应的赠送课时条款为赠送课时数目。
3. 排课:乙方应提前至少3天与甲方预排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
4. 退订:乙方因故不能按排课计划接受甲方的产品和服务时,须于课程开始48小时前通知甲方,若没有按照规定时间通知甲方的,则按照正常课时计费。
5. 确认课时:每次完成授课后,将会签订课时单,课时单作为上课记录,可供甲乙双方进行课时统计。另,需要试听时,试听时间为30分钟到40分钟,满意后可直接进行上课。如试听不满意将不做课时统计。
6. 退费:乙方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甲方财务部在7个工作日内核实课时数量、课时单价、赠课、退费金额等,审核确定无误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退费手续,乙方持服务协议(若服务协议丢失,需签署《委托协议终止说明》)及收款收据原件办理退费。
注:若是退费,则所有赠送课时数量取消。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1. 乙方在甲方完成授课服务24小时内,按实际费用进行结算,不得进行拖欠。
2. 订购甲方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以订购课程当日的学员就读年级、订购课程的单价以甲方收费标准为准。
3. 双方应按排课要求按时上课。乙方知晓、并同意遵守《鸿阳教育学员手册》和甲方各项制度和规定。
三、违约责任
1. 任一方违约,需要对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造成损失的还应进行赔偿。
2. 除本协议另有规定外,在任何情况下,甲方对本协议所承担的违约赔偿总额不超过最后一次充值额,且乙方已确认的课时不再计入违约赔偿额内。
四、其他规定
1. 乙方在本协议有效期间所签订的各类申请单(表),订购单(表)均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 本协议的签订和履行地均为甲方经营地。
3.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 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发生争议,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依法向甲方经营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甲方(盖章): 乙方:
个性化辅导篇3
关键词 公共教育 个性化教育 深度辅导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北京高校在近几年明显加大了“深度辅导”的工作力度。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针对问题导向、科学指导、整合力量,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逐渐形成了学生和思想***治教育工作者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有学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它体现了工作方式的一种回归。①
关于“深度辅导”的内涵和定义,目前并没有权威给出具体的内容,但是仍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比如“深度辅导的个性化”就是一个被广为认可的特征。“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大众化的活动开展较多,个性化的指导开展较少;临时性的工作多,持续推进的工作少。目前,根据相关调查,虽然部分学生具有趋同性,但在个性日益张扬的青年学生群体中,学生因其年龄、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等,具有独特而非一致的兴趣关注点,因此在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中,要把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针对其特殊问题,拟定针对性的谈话内容谈话过程,做到因人施导”。②
1 公共教育和个性化辅导矛盾的根源
公共和个体的矛盾其实是哲学命题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即一与多,同一与差异,一般与个别的矛盾。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人都要遵循某种共识、遵循某种规则,这是我们整个人类或者社会存在的基础。这些共识有些是共同经验,有些是习惯养成,有些是风俗传统。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着,都在特定人群生活的圈子内有效。这些共同认识构成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构成我们社会的一般规则,构成人群稳定存在的先决条件。不如此,我们就无法理解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每个个体还存在着个别经验,存在着遗传差异,存在着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这构成了我们每个个体差异性的根源。可以说,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构成了我们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存在意义。可以看到,个体差异性的凸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进步有明显关系。当人类处于文明的早期,可能大部分的活动是物质活动,人们也更多地把关注目标投射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上。但当人类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人就会有意识地关注到和个体存在意义有关的精神需求。尤其是近代启蒙以来,人们的个体思想、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这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对于个体的关注和关怀,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 公共教育和个性化辅导矛盾的表现
正是因为上面所提出的原因,公共教育和个性化主张之间的矛盾在现实中广泛存在。一方面,公共教育要求传递的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理念。这在近现代以来基本上是围绕科学理性的传统展开的:只要是科学的就是客观的,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知识观无疑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人们就事物认识水平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可能抹杀了个性差异,抹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丰富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大部分人都处在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之中,经济社会越发展,人们的不安情绪和紧张感越强烈,人们感觉离本真状态及自然越来越远了。
另一方面,启蒙以来的民主要求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现当代的物质水平也为个体张扬提供了基础。人们可以在法律和社会规则允许的框架下,拥有最大程度的行动自由,可以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秩序的基础上把个人的兴趣特点和爱好追求发挥到极致。所以,普世价值和个性追求之间的张力在现代愈发紧张。③
可以想见,主张个性与公共性的分离必将走向两端。过分追求个性和主体性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公共性则容易导致集体对少数人的暴***。尽管如此,社会和科学的进步肯定是由于个体对传统的否定和突破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积极的个体意识不但无害,而且构成了社会变化和进步的根源。消极的个体意识才是社会正面意义上的***,是不良行为和群体的萌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少数个体滑向反面,而否定了个性的张扬和个体的价值。恰恰因为如此,还给我们的个性化辅导指明了方向。
3 公共教育和个性化辅导矛盾的解决之道
基于上面的理由,个性化诉求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鲜明特征,个性化辅导已经成为辅导员无法回避的重要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把公共教育和个性化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公共教育中的正确理念.既然公共认识长期存在,并且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那么其一定代表了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多数正确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群体应该坚持信守的信条。比如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团结勤奋、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就应该毫不含糊的向大学生宣传和推广。坚持***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当然也是思想***治工作的核心原则。
另一方面,在个性化辅导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然个性的追求容易导向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我们在做个性化辅导时就要注意强调积极的方面,坚持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分清高尚的事物和庸俗的行为,自觉坚持崇高的理想,抵制庸俗的事物。尤其是当个体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发生冲突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是非方向。比如在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现象”,如果从个人主义出发是有充分理由的,但如果从集体主义,从人的社会存在意义来说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人存在的意义,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教育同学,让他们明白是非曲直。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思想也是复杂的,有的看起来消极的思想有可能蕴藏着积极的意义,有的貌似积极的观点有可能包含着消极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等观点来看待问题,看待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同时也意味着对我们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到本质、看到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必须能深刻地感受到当代学生的真实脉搏,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那么辅导员可能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第一是培养自己的爱心,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第二是加强学习,尽量用各方面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具备综合分析事情的能力;第三是经验积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其他同事的间接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最后,笔者想用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来说明公共教育和个性化辅导的关系: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被认定为问题学生,他的老师也按照常规的评价标准断定爱因斯坦将来不会有出息。但是爱因斯坦的母亲相信孩子,自己在家教育他,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爱,爱因斯坦则以后来的成就回报了这位以爱心和耐心而不是偏见出发的教育者。这位同时作为母亲的教育者对于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
个性化辅导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实现路径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整个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的16号文颁发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力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2006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深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问题的研究就应运而生。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内涵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一般称之为学生事务。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模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工作要求与职责,但究竟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是什么却没有明确。
从理论与现实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主要工作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以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为核心工作,以大学生发展性指导为主体性工作,以大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性工作,这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辅导员工作还涉及自身建设的内容,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方面来说,辅导员工作是指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及其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等。从广义方面来说,辅导员工作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相关***策和规定对本校辅导员的准入、岗位设置、使用管理、工作职责、考核评聘等方面的工作,包含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开展的学生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辅导员队伍本身的建设工作、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辅导员)根据其职责要求和任务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等方面构成。
“规范”在《汉语大字典》里有四种解释:一是“典范”,二是“规模”,三是“为使合乎模式”,四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本文所指的规范是参照第四种解释,即***的16号文和***令第24号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对辅导员工作的相关规定。“规范化”原意是指“使合于一定的标准”,是一个动词,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趋于某一标准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允许个人任意行事”,[1]规范化就是要消解个人或者某群体行为的任意性、随意性,以符合一定的标准,达到符合规定的义务上的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就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非随意性的义务上的行为模式,是要对辅导员工作这项系统工程,包括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和事务管理)进行规范,消解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学生工作行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达到制度化和程式化。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有利于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基础。
二、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背景
1.相关制度保障辅导员工作规范化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大学的***治指导员制度,发展于1953年的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的***治辅导员制度。新世纪以来,***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关***策,是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直接依据和制度保障。
(1)***的16号文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有效途径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按照***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并且对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提出了要求。这是新世纪***和国家关于辅导员工作的基础性文件,是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制度依据。
(2)***令第24号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具体化。《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令第24号)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职责,对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均作了具体规定。它是新世纪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辅导员工作的纲领,是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从制度上规定和保障了辅导员工作规范化。
2.辅导员自身工作的现状亟待规范化
从完全意义上所说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虽然已有五十多年,辅导员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完全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事务性工作过多,二是专业学习和工作交流的力度不够,三是对学生引导和指导的效果有待提高,四是参加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明显不足,五是行***化的工作方式导致团队协作不足。辅导员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除了个人工作能力等因素以及不得不应付太多的事务性工作外,根本原因是没形成规范化,辅导员工作处于主观性、随意性状态,责任心不强的辅导员对工作更是应付了事。就目前的辅导员管理、评聘也欠缺规范化,辅导员实行学生工作部(处)和学院(系)双重管理,人事关系在学院(系),最终的考核却在学生工作部(处),出现辅导员工作与考核相脱节的状况,学生工作部(处)更是难以了解基层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表现,那么由他们对辅导员作出最后的考核难免欠缺公正。故辅导员工作需要规范化,工作的效果需要明确化,这样才能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和考核、管理。
3.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要求辅导员工作规范化
根据2010年广州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更为倾向关注个体自我、自我意识内在矛盾凸显、动力不足取向更为现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辅导员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个体需求与社会需要、价值取向等引导时,必须有一套规范的标准和核心价值,否则辅导员的引导也会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前提下,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方法、目标等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转贴于
4.辅导员工作与国际接轨要求其规范化
辅导员工作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国外,没有辅导员工作这个概念,基本称之为学生事务。美国、英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法治化程度较高,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也很规范化、法制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学生事务工作者学习的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随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逐步走向世界,辅导员工作必须科学化和规范化,否则,我们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三、实现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的基本路径
1.纵向路径
所谓的纵向路径,特指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从准入到考核评聘、晋升等一些工作,每一个阶段推进规范化。
(1)职业准入制度化。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求职者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被相关部门确定达到某行业的从业资格后才可以获得该行业工作的制度,它的核心是“先培训后上岗”。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就是把职业准入制度引入辅导员行业,要求所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职业技能,并且通过国家相应的资格认证。虽然目前我国人事部门已在23个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劳动部门也规定了90种工种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我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形成职业准入制度化。因此,国家有必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八条第一款对辅导员选聘的标准,探索全国统一的辅导员资格考试,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资格制度。这样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中选聘辅导员,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更有利于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和整体素质。
(2)岗位设置专门化。岗位设置专门化是针对目前辅导员专业领域没有细化而言,是指高校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要求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相匹配,让辅导员从事其有能力、能做好的具体的辅导员工作。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是“以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为核心、大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大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可以把辅导员工作岗位具体分为思想***治辅导岗、心理健康辅导岗、职业指导岗、生活辅导岗等等。学校从总体统筹出发,根据现有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由辅导员选择或者匹配到相应的专门岗位。同时,学校按照专门辅导员岗位的需要来招聘新辅导员,新辅导员就直接从事相应的辅导员工作,使辅导员真正达到专门化与专业化。辅导员从事相同的专门工作,就可以形成相应的工作标准,更利于专门工作的规范,也有利于辅导员的定性和定量考核。
(3)考核评聘科学化。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定岗定编的实施,对于辅导员的评聘已经出现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三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的规定。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例,在岗位设置上,有的学校把辅导员直接划归专业教师系列,有些由辅导员在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之间两者选一,这表明辅导员或者只具有教师身份,或者只具有干部身份,是不符合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的规定。因此,高校必须要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比如辅导员评聘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对辅导员单列进行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使辅导员像专业老师一样,有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副高级辅导员、正高级辅导员,实现辅导员考核评聘的科学化,享受相应的待遇。否则,像某些高校一样,工作了9年的辅导员虽然评了讲师多年,但是却一直停留在副主任科员的待遇上,这样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发展,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效果。
2.横向路径
横向路径是以辅导员为教育者、学生工作为对象的工作的规范化路径,针对辅导员开展的学生工作而言,包括从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进行规范化。
(1)工作内容明确化。辅导员工作内容明确化是规范化的前提。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没有实现真正的专门化,出现辅导员角色泛化、角色事务化、角色行***化的情况,导致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非常琐碎,在工作范围、工作绩效方面弹性很大,加上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偏见,认为辅导员就是做些与学生相关的杂事,是学生的“保姆”,是一个“箩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往辅导员身上装。辅导员在辛勤工作后得到这样的评价,身心俱受伤害,容易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如果辅导员工作内容没有明确化,辅导员工作可能就只是满足于学生的稳定,自己给自己放假,对于更多的学生发展引导工作不做或者少做,工作缺位。因此,高校需要对辅导员的每项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从新手入学、班级建设、***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学生奖助贷、学生毕业离校等等都要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辅导员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工作,这样有利于对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
个性化辅导篇5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有论及“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认为辅导员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严重错位,存在所承担义务与应享受之权利严重失衡的现象,导致辅导员现实尴尬的地位。在辅导员制度方面,有人进行了“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研究”,认为必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在发展完善中逐渐调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人针对辅导员现实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更严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大学生群体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不断推陈出新;高校一次性就业率的压力增大。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等等”。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否则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于两难境地。地方高校面临大众化教育趋势,自然会思考“质”的转换问题。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德育工作者(其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培养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性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特殊性
1.辅导员的职责及其教育劳动具有特殊性
辅导员是学校任命或委派并负责组织、教育、管理学生班级的主任教师。组织、管理班级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教育劳动与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班级的组织、管理是班务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具有教育性,但不是直接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本身。教育或直接的教育过程是文化、心理过程,是师生精神交往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辅导员教育劳动主要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包括辅导员教师和非辅导员教师的职责,但辅导员作为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他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工作有着与非辅导员教师教学工作不同的特殊性,即除了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工作外,还必须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他是学校中主要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是辅导员;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精神生活、精神发展的也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教师。
2.辅导员专业化是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
辅导员是特殊类型的教师。辅导员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方面。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与非辅导员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有共同的方面,同时又有其特殊的方面。共同的要求与内容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含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等理论修养与教育艺术等,以及对辅导员道德的要求。关于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是所有辅导员都应当为之努力以求实现的目标,辅导员也不例外。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除传授与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其精神素养的提升,这是对每个教师专业化的共同要求,当然也是对辅导员的要求。对辅导员来说,学科教学更应当成为自己实施班级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操作系统,但我们要探索的不是辅导员专业化中那些与一般任课教师专业化相同的方面,而是要探讨不同于一般教师专业化的那些特殊的方面。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应然性
1.不断接受专业引领
职前教师教育要加强《辅导员工作》等课程的教学,给予这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同样的重视,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辅导员工作理论与一定的技能基础,并激发师范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之情与研究志趣。职后教师,需不断接受新的专业引领,尤其在成长的关键期、高原期,专业引领是提升专业智慧、获得新突破、保持持续发展力的催化剂。辅导员专业培训应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2.有效开展同伴互助
在学习型辅导员组织中开展同伴互助,是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校本方式。学校应设立辅导员专业学习组织,让辅导员共享个体经验教训、互助解决问题、催生工作智慧。实践证明,从身边他人的教育实践中学习灵动的智慧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案例研讨是富有活力和效力,深受辅导员欢迎的。学校尤其应以“蓝青工程”等方式引导新辅导员制定专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尽早进入提升期。
3.坚持辅导员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只有在自身的实践中,理论的、间接的知识经验才能转化为个人的教育智慧。辅导员要将开展班集体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加以重视。建设班集体是辅导员应有的工作目标,其过程又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班集体建设中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将大大有利于辅导员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增强专业智能、提升人格素养,逐渐成为能够自主发展的专业人员。
个性化辅导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9704
文化凝聚共识,文化提升自觉。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本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队伍效能、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辅导员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关于什么是辅导员文化,专家学者说法很多,表述也不尽一致。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群体在长期大学生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组织体制等为内容,并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1]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辅导员文化的内涵要求作如下解读:(1)***治层面,要有与***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的***治立场、***治意识、***治水平,辅导员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2)精神层面,要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体现辅导员岗位特点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3)行为层面,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既有辅导员个体风采的展示,又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团队的整体配合,既有严谨求实的过硬作风,又有创新的活力和拼搏的激情;(4)学习层面,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与育人与育己相结合;(5)机制层面,指能使辅导员发挥作用、开展工作、提高水平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如选拔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保障制度等。
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整体配合、合作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辅导员组织或群体的认同度、自豪感、归属感、凝聚感是辅导员文化的核心体现。
二、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
第一,是由辅导员文化的作用和特性所决定的。辅导员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标识、规范、导向、整合、凝聚等功能。辅导员以其趋同的价值取向、相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特的办公场所或载体等与其它岗位相区别,具有标识性;以有形或无形的方法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约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具有规范性;对辅导员个体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工作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具有导向性;使辅导员个体之间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性格气质、异于甚至悖于辅导员岗位要求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通过相互融合、吸收、适应,形成具有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具有整合性;从思想、价值、行为、精神、道德等个方面使辅导员凝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凝聚性。辅导员文化的这些功能和特性都对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凝聚职业牵引,完善职业素养、做好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很多内容和很多方面,从横向分析,有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从纵向分析,包括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发展、***策保障等;从性质上分析,有精神层面的,有活动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等等。而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吴士宏在她著的《逆风飞扬》中这样说过:“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抓住了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第三,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越来越得到了高等学校和学界的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具有独特的入职条件和职业要求,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能使从业人员成为终身从事的岗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业务能手。客观说,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说明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从现实情况看,准入条件和工作要求也比较宽泛,造成了辅导员的职业感觉模糊。辅导员还没有单独的职称晋升系列,事无巨细的事务性特点,造成了辅导员专业内涵的模糊,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而无论是职业化,还是专业化,都离不开辅导员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凝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岗位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托付一生的职业,并由衷激发出为这个职业而奋发钻研、奉献付出的精神动力。辅导员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作用、规律、特点、机制和贡献等,引起社会重视,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工作职责、精神面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组织机制等,使辅导员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职业认同。
第四,文化建设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辅导员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视,现在又明确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定位[2],为辅导员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职责边界不清晰,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管,成为事无巨细的“高级保母”;各职能部门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后都落到辅导员身上,成为方方面面的“勤杂工”;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没有任何“掩体”,特别是“安全责任重于天”,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就一票否决,造成了辅导员的“压力山大”。长此以往,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工作动力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人心思动,造成队伍不稳。通过辅导员文化建设,使他们充分认识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和意义,明白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促进学校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发展的道理,坚持育人为本,统一目标愿景,增强职业牵引,敬业爱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第一,提炼、践行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而凝炼并践行辅导员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灵魂,可谓是“魂中之魂”。在这方面下功夫,能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院也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结合学院的辅导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科生四个年级的8名辅导员全部参与,大家查阅资料,开动思想,深入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通过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凝炼出了学院辅导员 “乐业、导航、协作、笃学”的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分别从四个维度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乐业”即爱岗爱生,敬业奉献,这是工作态度和境界的维度;“导航”即对学生的思想***治、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进行人生导航,这是工作特质的维度;“协作”即在工作中要团结配合、密切合作、彼此关爱、共同进步,这是团队精神的维度;“笃学”即正确处理好日常事务和学习的关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发展空间,这是终身学习的维度。令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在讨论、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公的姿态,敞开思想,相互启发,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升华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感受团队氛围的过程,就是一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过程。这个凝聚着全体辅导员智慧和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制成扁牌,悬挂在辅导员办公室,时时警策着辅导员们,不忘责任,牢记使命,励志前行。
第二,完善多举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深入人心。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对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也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知识涉猎面广,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必须通过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增强人格的影响和魅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多门类的,如社会学、***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等,而每个辅导员个体的专业背景又是单一的,这种多学科的要求和单科性的背景,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学习。所以,辅导员离开学习就像鱼离开了水,寸步难行。
怎么学习?结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学习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是为学而学,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水平,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的方法。二是团队学习。“辅导员群体相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决定了团队型学习的互补性和启发性,也使辅导员群体共享学习资源,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3]本学院“辅导员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学习的载体。“论坛”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一次确定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包括学习学校及上级有关学生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研讨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和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等。“论坛”采取主题发言的形式,每次确定两名辅导员围绕确定的内容作主题发言。作主题发言的辅导员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准备书面发言稿或PPT。专题发言后,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负责人作总结发言。“论坛”从2012年初施行以来,已举办了13期,并作为一项学习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辅导员队伍所特有的学习文化。
在辅导员队伍加强自身学习外,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2013年5月,中共******组下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把辅导员的进修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规划,按照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求,通过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国内进修、海外研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治理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进行全面教育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第三,优化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工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内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要体现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上。首先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项评奖评优、***组织发展、学业预警、心理危机干预、贫困生资助、安全、第二课堂活动等工作,都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统一***策,有章可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年开展了制度建设年活动,制定或修订了十多个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关爱每个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再次,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策性和复杂性,精细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要本着为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程序环节,细化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不打折,执行***策不走样,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领导满意。最后,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考评机制。科学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在辅导员的工作条件、职称评聘、培养发展方面,采取倾斜***策,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对辅导员要施以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有所做为、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打造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既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顺利开展工作的必需的氛围,又是辅导员个体工作状态和整体凝聚力的综合体现。辅导员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互补互助,工作效率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会感受到工作虽忙,但“忙并快乐着”,感受到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增强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会自觉地严以律己,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提升团队形象。所以,打造合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牢固树立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材。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每个辅导员的思想、行动都要统一到这个愿景上来,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共同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不可替代的剂。辅导员之间经常的沟通可以拉近感情上的距离,分享工作得失,增强了解和互信,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本学院通过每周一次的辅导员例会、一月一次的辅导员论坛等载体,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还通过辅导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推动工作。辅导员内部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同时我们还走出去,跟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开展座谈交流和联谊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他们的岗位是“全天侯”的,非常辛苦。并且,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是不平衡的。所以,学校或学院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倾斜的工作补贴,根据绩效情况制定完善的奖励体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要经常跟辅导员谈话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工作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参考文献:
[1]林国建.辅导员文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之理性思考[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12(7): 69.
个性化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以及职务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诸行动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表显示(下表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这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很多毕业生因为学历不够而将辅导员这样职业当成进入高校任职的垫脚石,而且入职后的主要精力和心思都没有放在辅导员工作上。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校辅导员任职时间不到5年,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其次,职业定位不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就业等等方面,另外还要参与行***和教务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被认为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万金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勤务兵、调解员、救护员、心理辅导员”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一天到晚都奔波于学生的各种琐事,似乎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担任的“打杂角色”。第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让很多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从事辅导员工作,而且辅导员工作又及其琐碎,很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再加上进修机会少,导致岗位专业性不强,职业水平低,无法满足学生管理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改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必经之路。首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国家的和平发展强大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治作为支撑,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为了给祖国的崛起提供思想***治保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者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思想***治教育,当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反应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发展必然要求。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所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切实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推进高校“三结合”,引导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目标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首先,思想***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和要求”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就必须要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这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战略需要。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选聘、能力评价、激励等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二是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不让辅导员再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岗位,建设制度和***策保障。再次,辅导员个人发展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激发职业潜能,以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可以让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增值。从下***1所示,高校辅导员有着非常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的路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府要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策支持,为辅导员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从业氛围,充当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靠山。二是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实际方案,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三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发展。
1、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策保障
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国家和各级***府提供的***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在早年前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给出相关指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并且提出专职辅导员要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为辅导员提供在职攻读学位以及业务进修机会,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视。高校应在***府***策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制定、措施,已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准入条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职业素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职业素质严格要求,避免出现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以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给予高度重视,适当增加培训时间,并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化、系统化,同时让辅导员享受各项鼓励***策,为辅导员提供在职学习、进修、加薪、晋升的机会。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制定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同时确定辅导员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年轻辅导员没有思想***治专业背景,确定思想***治教育能力,所以高校辅导员再部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配套问题,辅导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高校方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为辅导员提高学习和进行的机会。在学习和培训方法,学校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培养辅导员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创造机会。
(2)职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具备从业条件,并且有专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同时也被当做是一种可以获取薪酬的经济来源[6]。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职业标准以及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要求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人格魅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离不开职业规划,高校应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作有利条件,组织职业规范方面的交流,并加强培训,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对本职业的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清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辅导员要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从业能力进行分析,找到自己与辅导员职业自己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学校和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注重自学性、终身性学习,将学习当成一个长久性、终身化任务,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以上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府的***策支持,需要学校制定职业化实际方案,同时还要辅导员进行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78-80.
[2]孙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1):281-282.
[3]谢云锋.整合多种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30):231-233.
[4]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等.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119.
[5]曹青.浅析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J].东方教育,2014,(z1):88-88.
个性化辅导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模式;创新;发展
中***分类号:G641;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2-03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中坚力量,正逐渐成为高校确保教学和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保证环环相扣,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对他们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分析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导向,探索符合新任辅导员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培训模式。
一、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新任辅导员,高校普遍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新任辅导员提供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想***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1. 有助于帮助新任辅导员进行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任辅导员尽快实现现有身份向思想***治教育工作人员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o导员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角色、密集的工作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迫切希望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来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岗前培训能使处于职业探求期的新任辅导员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了解与工作相关的教育学、教育法、职业道德、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人生导师。从职业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很年轻,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尚处于适应社会、摸索工作、定位自我的心理调适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式归属化的岗前培训,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治教育发展
为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校思想***治教育已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构架,有了自己相对***的专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优秀的师资是必备要素,即学校要完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治教育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发挥教育管理大学生、维护高校稳定的作用,成为学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生力***。然而新任辅导员中具备专业背景的比例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未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治教育训练,因而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治教育水平和管理指导大学生的水平,与高校思想***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致力于为辅导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培训组班忽略差异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是非思想***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来源范围很复杂,因而在岗前培训组班时,参训学员在性别、年龄层次、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的集中式大班化培训虽然有涉及面广、培训人次多等优势,却很难满足参训学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利于真正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暴露出不足之处。
2. 培训方式固化单一
现阶段各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采用的岗前培训方式,主要集中于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固化单一,在单向的灌输中向新任辅导员传递教育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从学员接受度看,近年高校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不少辅导员还具有海外学历或海外研修背景,这些“新鲜血液”年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注重自身思考领会的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从培训效果看,进行灌输式接受型教育模式能够对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短期内的影响,但由于参训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处于象征性参与或假性参与中,很难获得持久的培训效果,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的知识性需求,不注重培训后的评价和激励,整个培训系统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即时评价环节的缺失,很难实现培训内容的当下反思和即时巩固;二是整个培训的终结性评价环节空洞敷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参训学员很难在总结与反馈的过程中抓住提升自我的有效契机,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成员也缺乏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
4. 培训跟进无法满足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通常是在培训和研修基地学习1~2周,在这期间新任辅导员可获得对工作相关理论的一定认识。培训结束后,新任辅导员带着所学理论知识踏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很多无处求教的问题,如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时该如何决断,无法套用理论知识的情形又该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多数培训学员非常希望在岗前培训结束后仍能获得一定的指导帮助,特别是与一线优秀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岗前培训结束后,辅导员回到各自就职的高校,便与辅导员基地断了联系,培训过后无任何跟进,辅导员们再咨询的强烈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能力标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引领辅导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导向性标准,可以为解决目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权威视角。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的研究。
1. 培训组班考虑差异性
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发展的差异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他们在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工作要求,培训组班需要有一定调整,特别是在整体的构架与课时的安排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因此,根据辅导员在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现状和需求,应当成为今后辅导员培训的发展方向。培训模式可由集体式大班化向分散式小班化和菜单式个性化转变,参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入不同的培训小班,学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1)小班化。小班化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班,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对各班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流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分化和细化,整合资源形成最佳的培训构架。例如,分班时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差异,分为专业班和非专业班,以优化或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也可以根据辅导员思想***治工作经历差异,以经验程度为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以升华经验或补充案例。
(2)个性化。考虑到即使按小班分化后,培训对象的背景仍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培训模式可以进一步菜单式个性化,即提供职业领域的大量培训课程,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必修课在小班上,选修课在另外的组班上,最后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这样的修学方式满足了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可大大提升培训的实效。
2. 培训方式强化主体性
《能力标准》明确要求辅导员拓宽工作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根据《能力标准》,中级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完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是辅导员个人成长、队伍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把培训主体定位为参训辅导员,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应他们的实践型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实践型培训要求学员主动进行实践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自我,及时内化与总结,构建起自己专属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案例探讨。新任辅导员更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乐意吸收通过互动教学、尤其是实际案例模拟探讨传达的培训理念。为此,培训基地可将培训内容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探讨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探讨可让学员在实际问题中学,通过各类互动让学员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员学,将简单的单向灌输局面转变为培训学员自觉自愿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体性。
(2)技能比赛。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是一种较为特别而又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职业能力大赛的形式,可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诸如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模拟班会,乃至“巧记大学生名字的绝活”,和谐班级创建方案设计与演示等比赛环节。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形式新颖、构思精妙、感染力强,横向上贴近大学生工作实际,纵向上接轨各层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既可检验参训学员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水平,又可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为他们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垫。
(3)才艺展示。多才多艺、不退缩不怯场是辅导员的重要素质。这样的辅导员可以引领校园高雅文化,获得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无形中也会为他们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分量和筹码。在日常培训之余,培训基地可通过组织文艺晚会、各校联谊、素质拓展等形式,为参训辅导员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对辅导员进行胆量训练、艺能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形象和亲和力。
3. 培训评价注重激励性
《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为推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各高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岗前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明确目的、评判过程、奖励先进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提高新任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为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应适当减少或弱化成果提交中文字总结的比重;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应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并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激励性。
(1)形成性评价。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培训教师在每次小组讨论或个人表现之后尽快给予即时反馈,以表扬发言、鼓励思考为主,帮助新任辅导员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建立信心。
(2)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作出终结性评价,并配套高校各自的校本激励机制。将岗前培训的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联系起来,评价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直接提升辅导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岗前培训的实效。
4. 培训跟进网络化
为了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以帮助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该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提升。因此,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需要通过后续跟进,持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外在要求与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保证培训效果持续长效。
可建设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帮助每位新任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培训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跟进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各省优秀辅导员资料库,收集各高校的优秀辅导员个人简历及工作案例入库供辅导员共享。这一平台可以转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仅仅作为“过路驿站”的形象,将培训和研修基地打造成为温暖的“港湾”,是辅导员长远发展过程中建档造册、成长记录的档案袋,疑难解答、朋辈交流的寻宝地,知识的增长园和能力的助长区。只有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后续跟进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阶段性与长效性统一,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四、结束语
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工作,它虽仅为辅导员终身培训的一个环节,但这初始一环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能力基础,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寻找创新型的岗前培训模式,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组班时考虑差异性、培训方式上强化主体性、培训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培训跟进时网络化,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可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从而在开展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枫瑜.探索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2(05).
[2]李忠***.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3]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个性化辅导篇9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内容 评价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校改革的深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思想***治辅导员发展具有思想***治教育者、日常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育人者等多重角色的高校学生工作骨干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性、基层性、繁琐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很多人每日深陷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弱化甚至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这与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背道而驰。而在国外,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很早就运用流程再造等先进管理理念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学生满意度,使得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可见,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处在一个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的时期,随着高校连续的扩招,以及“80后”、“90后”学生呈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是科学地做好辅导员工作乃至维护高校发展稳定的必然要求。
1.辅导员工作对象具有复杂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年轻、文化层次高、反映信息快,有抱负、有理想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垃圾的涌入正在淡化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缺失、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厌学逃课、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沉迷网络游戏、家庭经济与就业压力下的心理障碍、功利意识增强等方面。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辅导员面临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问题,需要对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
2.辅导员工作内容需要成果化。
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被认为是具体和琐碎的,因此很多人忽视了对其规律方法进行探寻和研究,这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很难成果化。虽然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是其工作成果总是难以落实到纸面上,形成规律和方法进行推广、学习和交流。事实上,正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直接性、复杂性和繁琐性,才使得我们更应该把它作为一门科学甚至是艺术来研究,科学研究不只是专职教师的事情,探索研究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问题,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和义务,推动辅导员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成果的转化。
3.辅导员工作队伍需要稳定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主体和骨干力量,但据近期一项针对全国百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流动性大、数量不足、素质不齐、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辅导员的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五年。这直接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工作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条理性,导致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高校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可行性
流程化管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其思想基于1993年管理大师哈默提出的流程再造理论,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正逐步取代传统基于“科层制”体系的职能化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明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流程化管理理念可以整合众多手段,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效能,更好地配置和优化资源。在企业中,流程化管理具体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等。它为客户需求设计,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被优化。这一理论也可以应用到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中,首先,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梳理出清晰的流程,流程中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对于内容不清晰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次,辅导员应对每项工作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员、物品、场地等)、时间和预计达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再次,辅导员要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结果进一步优化原有的流程;最后,高校流程化管理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它也会随着社会进步、高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变化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以上分析说明,高校辅导员工作可以通过借鉴企业流程化管理经验,在一定的目标下形成工作流程,进而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整合学校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能。
三、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内容
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是以构造一种高效规范的学生工作办事流程为中心,以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稳定―服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辅导员要梳理出每项工作的具体流程,进一步界定工作的具体内容,对工作中的资源配置、时间安排和预期目标都设定量化的标准,最后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评价和完善,从而达到流程最优化的状态。
1.辅导员工作内容分析。
根据中央十六号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育人三大任务。从辅导员产生的背景及十六号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无疑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本质要求,其内容包括:组织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结合节日和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结合热点问题开展形势***策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公民道德教育或公益活动等。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记录抽查课堂出勤情况、做好成绩分析与违纪记录、评奖评优、学生档案数据的管理、请销假、宿舍卫生、***团建设、奖贷勤补免等。辅导员的服务育人工作主要包括:深度访谈、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咨询、心理咨询等。
辅导员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要科学地规划辅导员工作的流程,首先要对每项工作的周期进行界定和区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大周期(四年),学生每升入一个年级是一个中周期(一年),一个学期是一个小周期(半年),本文以一年为周期将19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分为日常性、阶段性和一次性三类(见下表)。
表 辅导员的具体工作的分类
2.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建设。
对于日常性的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协调机制。辅导员日常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内容灵活,活动规模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组织体系,有效推进日常学生管理流程。辅导员可以充分授权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日常性事务,辅导员进行整体的监督和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对于阶段性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理顺工作程序,集成繁琐任务。阶段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方式基本固定,活动内容不断变化,活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此类工作需要对传统分散的工作按照顺畅、高效的目标进行重组和再造,清除不必要的活动任务、简化程序、整合任务。然后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综合活动流程,将每项活动的多个步骤、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整合在一起,经过辅导员办公会集中协商解决,这样可以及时完成各项阶段性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活动质量。
对于一次性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强化服务意识,完善运行机制。一次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活动具有普遍性,持续时间较短。这类工作需要辅导员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导向”为“服务导向”。比如在新生报到时实施“一站式服务”,即对新生入学程序进行明确说明,新生在接新处就可办完所有的入学手续直接入住宿舍,大大缩短办事流程。此外,辅导员还要重视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通过座谈会、网络聊天、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四、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在企业,流程化管理是为了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被优化。同样,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机制也应随着学生需求和环境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1.健全监督评价机制,促进民主管理。
在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要畅通管理渠道,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注意提倡民主,相信学生,不断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组织座谈会、主题班会或者网络微博交流等方式对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建设进行“可信度“、“满意度”调查,接受学生的意见建议,改进完善运行机制。在决策流程中,要重视采用方案研究、咨询讨论、公告公示和征询建议等民主方式,让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享有监督权和知情权,提高流程化管理的可行性。
2.建立创新机制,推进流程管理。
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并不意味着要把工作方式方法僵化不变,随着工作对象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要不断创新,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现代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及时补充知识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代脉络,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流程化管理中的创新点,促使学生工作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可见,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借鉴企业流程化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高校的发展稳定,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2]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4-116.
[3]丁烈云.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管理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0-13.
个性化辅导篇10
关键词:胜任力;辅导员;专业化
中***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27-02
胜任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首次提出(1973),之后逐步成为各个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研究热点。在高职院校,如何使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如何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点进行系统培训,使辅导员具备胜任岗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胜任力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要持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提高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建立一支能够胜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队伍。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否是专业人员,有必要专业化建设吗?其身份地位的问题影响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从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对专业的特征认定以及我国学者赵康对专业、专业主要属性及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已是一种职业,但目前我国辅导员的发展虽不完全具备成熟专业的特征,但具有走向专业化的趋势。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地位的改善和素质的提升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律,即只有专业化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会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随之会吸引专业的人才加入其中,通过提升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辅导员也会受到更多尊重,这样有利于辅导员素质向上流动。
(二)辅导员的专业化有助于提高育人质量和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专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专业发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环境复杂,特别是新生代大学生中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辅导员掌握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能更专业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专业化提升,有助于工作忠诚度的提高,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发展环境不稳定,职业认同度较低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辅导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然而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选聘辅导员时多大不限专业。后来,学校基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会从中挑选人员转入其他管理岗位。固然,适度的转岗和流动对辅导员的发展是有利的,但通常是领导同意,本人愿意,就能调动,没有设定相应的标准,转岗呈现出无序性。准入的低标准和转岗的无序性会对极大地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大多数会认为是“过渡性职业”,专业化的发展无从谈及。
(二)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专业技能比较薄弱
国外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因而研究能力较强。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分工不细致,包括思***教育、心理教育、招生就业、勤贷等多方面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大的专业性和挑战性。工作中所需知识的专业性与选聘辅导员时的不限专业存在矛盾,同时大多辅导员没经过系统培训就直接入职。队伍的整体专业构成分散,学生工作的专业知识缺乏,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摸索经验,学生工作的专业技能比较薄弱。
(三)辅导员专业化的平台少且建设缓慢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平台应包括研究性机构、行业协会和行业网站。与国外相比,国内仅成立了少数量的研究会的类似组织。这些专业组织成员大多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领导,另有的少量专家和专职辅导员,而且这些组织往往经费不足,人手有限,缺乏规章制度的保障,无法更有效地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服务。
(四)辅导员的职业稳定性差,发展方向不清晰
辅导员有着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表面上看,似乎发展路径很多,但实际上辅导员被逐步边缘化。作为教师,辅导员因为日常事务繁多,几乎没有课时量。在科研方面,虽然在申报方面设立了辅导员专项,但由于科研时间少,研究基础薄弱,项目立项和论文都非常有限,在职称评审时与专业教师差距很大。作为管理干部,按理说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管理岗位,但往往是高职称的教师直接“空降”。无论职务发展还是职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无法公平体现,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双重身份的尴尬和发展方向的不清晰,导致很少有人会把辅导员工作视为终身事业来做,这样的境遇使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道路愈显困难。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胜任力,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专业学科为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具有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目前,本科专业中以思想***治教育专业与辅导员职业要求最相近,因此也有很多将其等同于辅导员专业。事实上参照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思想***治知识与素养只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小部分。高等教育的强国――美国其设立多年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很多内容与国内辅导员工作范围极为符合。因此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尝试开设辅导员的对口专业――高等教育学(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结合辅导员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工作领域特点,建立以教育学、***治学、心理学、管理学为背景的交叉学科理论体系,为高校培养输送优秀的辅导员。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建立相应的辅导员职业技能标准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论素养、个人特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质工作作风、学生发展与辅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八个要素。根据胜任力要素,辅导员应具备包括实施学生工作的能力、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职业技能,每项职业技能都具有衡量的标准。辅导员职业技能标准是衡量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能力水平和职业匹配度的标尺。近几年,***开展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辅导员竞技促进了工作交流和工作技能的提高,同时竞赛中的每个项目设置的标准,都应成为辅导员职业技能专业化的衡量标尺。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管理体制,为专业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除了在职前进行专业培养的学科建设外,还要完善入职后的辅导员工作保障制度建设。涉及辅导员的入职选聘制度、入职后的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等,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使辅导员队伍更加稳定。
1.建立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选拔招聘机制。传统的辅导员招聘可能存在以学历和经验取代能力,忽视动机考察和个人特质等缺陷。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选拔招聘机制,首先要根据校内人员现状进行职位分析和岗位职类划分,制定用人计划,进行有的放矢的招聘。第二,要建立适合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标准。第三,要制定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程序。以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为基准的选拔比较注重个人潜质,要关注如个性、兴趣、动机等关键指标,通过后期工作的锻炼,会更易适应和胜任辅导员岗位。
2.完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一个辅导员的成长,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入职后的培训和工作中的培养历练。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不太重视,每年组织的培训次数较少,形式单调,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过程和结果缺乏评价,因此培训的满意度偏低。基于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则更加强调从辅导员自身出发,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增加技能层面,转移到提升整个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胜任力上来。对辅导员的培训首先要基于胜任力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实际,要接近参与培训辅导员的“最近发展区”。培训效果评估应当贯穿整个培训过程,适时改进,提升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
3.建立基于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评价考核制度。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是否科学合理,这会直接影响激励是否有效,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亦会受其影响。目前辅导员的考核多数采取基于德、能、勤、绩的行***人员考核方式,忽视了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很难通过出勤记录等来衡量。根据胜任力理论,人的工作绩效很多取决于如动机、兴趣和个人特质等这些人的内隐性的胜任特征,这些往往是传统考核中容易忽视的而恰恰却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考核非常注视的,比如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品质和工作态度的考核等。另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考核制度同时注重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能比较客观真实反映出辅导员实际的工作效果。
4.完善辅导员的激励制度。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工作的创造性,提升工作绩效,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率,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归属感,降低职业倦怠。辅导员岗位要成为充满魅力的岗位,吸引和留住专业化人才,必须在激励制度设计上给辅导员留足发展空间、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及公平合理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2]张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王建国,张小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4]龙涌澜,白泽朴.基于胜任力视角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