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浅谈 心理 辅导
心理辅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下面就心理辅导进行简要阐述。
一、心理辅导重要性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着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香港:商务印馆,1998.
心理辅导篇2
丧亲者在和逝者之间唯有建立了充分安全的“连结”,在其成长过程中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才会带来正常的分离与***。当面对永久分离时,方能够良好的应对和较好的适应,将已经割断或消失的“连结”重新建立在新的人或事物上。如果这种“连结”未能产生或建立的不够充分,生者可能会害怕探索并形成过度依赖,当遇到分离的时候便会产生较大的困难,如出现害怕、焦虑、罪疚或愤怒等反应。某些丧亲者习惯了与逝者的共生关系,依赖和分离的矛盾感觉变得十分强烈,甚至有可能产生自杀倾向。
也有将丧亡引发的哀伤视作重大的心理社交转移,这种转移不仅可以导致痛苦,也可促进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和调整社会适应的技巧。如果能够主动寻找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或资源,便会重建没有逝者的新身份和新的社会关系,加快哀伤期的度过。
每个人步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日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在哀伤的灰暗中,要寻找曙光是需要时间的,不得焦急。这些在亲友或他人(志愿者、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者等)辅助哀伤过程中是需要万分注意的,而且须以当事者独特的需要为中心进行辅助,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哀伤辅助的一般原则
每个人哀伤的表现与步伐都是独特的,对哀伤的心理咨询工作曾提出“不领导,不随从,只陪伴”的要求,具体的说,按照生者的意愿就是“不要走在我前头,因为我会跟不上;不要走在我后边,因为我不一定能领路;只要走在我身旁,作为我的朋友”。
1.帮助生者认知失落鼓励生者谈论逝者,与生者一同看生活照、拜访墓地及逝者临终时所住的医院病房或存有遗物的地方,皆有助于增加生者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感。
2.帮助生者表达情感如帮助生者宣泄愤怒之情或罪疚之感,协助生者发掘对逝者的正面情感,让生者辨别和放弃一些非理性或无根据的自责。
3.让生者无拘无束地哭泣辅助者不要急于递纸巾或趋前安慰,因为它可能会传递不要哭的信息,生者若敏感地意会出此意会终止悲痛的哭泣,使痛苦的情感不得宣泄。若生者哭得太久太激动,为避免伤害身体或引发潜在疾病(血压、心脏等问题),可采取适当方式帮助生者平复过激的情绪。
4. 帮助生者提高开展新生活的能力和自信一般不要鼓励生者在失丧初期做任何重大改变,如搬家、变卖家产、转换工作、再婚等,因悲伤情绪会暂时削弱一个人正常的判断能力,结果可能延缓或复杂化了正常的哀伤进程。
5. 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由于失丧初期所引发的混乱,丧亲者常会担心自己的感觉和表现是否失常。若能让其了解到这是“自然”和“正常”的反应,将可让生者减少这方面不必要的忧虑。
6. 注意持续的支持丧亲者在某些日子特别需要关怀与支持,如丧礼过后,某些节日假期(结婚周年、生者或逝者的生日、忌日等),特别是丧后第一年,在预计有潜在需求时予以适当的支持与介入。
哀伤辅助
主要是同感和积极的聆听,这两种要素含有通情达理的成分和促进哀伤历程复原的效力。同感是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聆听又是同感表达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
同感也称共情,是帮助者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出发,予以辅助。这样可以让当事人感到被尊重、被了解和被接纳,使得辅助更有成效。同感要向当事人表达和传递,同感的表达和传递是一种亲密的行为,太快太多向当事人传递同感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若同感表达得宜,当事人的反应会很正面,如点头或称“正是这样”,或说:“你说得对。”同时,会继续透露更多更深的思绪,更充分的澄清自己的问题处境等。若同感表达失当,当事人可能会转换话题、停止对话、东拉西扯、支吾以对或直接说:“我不是这样的意思。”
积极的聆听既包含当事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思想和行为等言语信息,又包含有面部表情、整体仪容、身体姿势、声音语调和生理反应等非语言信息。聆听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干扰,如外在环境的电话声、其他噪音等,以及辅助者内在的注意分散、正在思考自己的一些事情等。聆听过程中,辅助者要面向当事人,身体微微倾向当事人方向,姿态要端正放松,还要与当事人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这样既可使之感到对他/她的关注与重视,也可减少其焦虑和不安的心情。
哀伤辅助的主要任务
1.承认失落即接受失落的现实,包括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承认死者已去的事实,放下可与逝者重聚的幻想。一般人对失落的事实仅有轻微的扭曲,少数人会严重到妄想程度,如认为死者仍然在世,继续为逝者摆放碗筷等。还有的表现为否定或贬低逝者对自己的重要性,或选择性忘记与逝者有关的事情等。这些都会成为当事人赖以逃避现实的意识或潜意识内容。
2.体会哀痛是指生者须充分体验失落与分离带来的痛苦,辨别和哀悼失落带来的次损失,并寻求适合的表达。还须通过回顾、追忆去再体验与逝者的关系。还有的表现为将逝者理想化,避免接触可能想起逝者的事物,或通过使用药物、酒精来***自己停止思想等非理性应对行为。
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辅导;人格魅力
高校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很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期间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半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但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比如,来自考试的压力、恋爱问题、社会生存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辅导员的参与。
一、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与班级息息相关,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目前高校辅导员从事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和公平的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心理辅导应该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倾听分为被动式倾听和主动式倾听,辅导员运用这两种方法,在与学生沟通中能够给予学生安全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并且全面地提供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几个关键时期
1.入学心理辅导
从中学到大学,许多新生第一次离开故土,离开熟悉的伙伴,离开长期依赖的家庭与亲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带着固有的行为模式对待全新的生活,在遇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时,没有了家长的及时帮助,就会出现失落、茫然、焦虑的心理。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笔者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四级英语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感到非常焦虑,笔者就主动约她出来在校园里与他谈心。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个学生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他的父母很优秀,平时家里人对他的要求很高,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如果过不了会让父母很失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笔者主动和这个学生的家长联系,给他的父母分析了他现在的学习状况,让他父母多鼓励孩子,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他的父母很同意笔者的做法。在第二学期的时候,这名同学改变了学习方法,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恋爱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青春期的提前、高校招生年龄的放宽和在校学生结婚的解禁,恋爱已经成为校园的“风景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的困惑与失恋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问题。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对其健康人格培养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制定了团体辅导,开展“爱情需要学习,真爱需要等待”的讲座,学生听后自尊心显著增强,心理应激减少,心理健康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的任务交给辅导员,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尽量做到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发挥个人人格魅力,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
217.
心理辅导篇4
一、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为了提高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我开始注意学学生心理,买了一些与大学生心理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如《青年心理》,让我很受益,同时候选修了“大学生心理”,也认识了中南大学的几位心理老师,接受了他们的一些指导。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2.将心比心,用我的真心换他们的信心
刚开始接触时,很多同学对老师都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难以完全信任我们,甚至有些学生对老师很敌视。但工作职责促使着我必须得到同学们的信任。为此,我在摆正自己心态的同时采取了两个小策略:第一,在不同的场所突显出自己不同的角色。在办公室和教室突显出自己是一名教师,但在其他活动场所,却以朋友的身份和心理主动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拉近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二,新生入学后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对心理档案中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让他们增强面对问题的信心。
3.不放弃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每年我们都要遇到很多的问题学生,最常见的一类就是学习困难、厌学、上网成瘾。我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一帮一”“一带一”的方法,一个班干部负责一个“问题”学生,带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第二类就是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和贫困学生。独生子女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有些同学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我采取的方法是,主动接触,耐心倾听,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全方位关心特困学生。比如,尽可能地为特困学生开辟勤工俭学岗位,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困难;对特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困难给特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第三类表现为无法承受情感伤害。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追求他们的爱情,可又不知如何驾驭自己的感情,就产生了烦恼、失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恋爱关系处理不当,带来了心灵上的挫折与打击,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这一类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我一般采取多陪伴、多倾听,并引导该生将注意力转移的方法。特别关注行为极端的同学,吩咐班干部暗暗紧盯,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表现就及时汇报,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困难
1.辅导员的心理知识水平不够
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交往最多,对大学生了解得最为深刻。所以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产生心理危机的时候,辅导员也往往能最早发现。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必须提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仅让其听几场讲座,阅读几本心理学的书,都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辅导员系统学习心理学的机会。
2.辅导员本身的心理问题
我们辅导员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编制问题、待遇问题,导致他们工作时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由于辅导员本身工作单调繁重,容易导致工作的程式化和被动性,使辅导员无法主动积极地工作。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经济压力让辅导员忙于生计,无法全力以赴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来自发展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以及学生问题的倾诉,辅导员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群体,但没有一个能让辅导员得到释放的措施。从而容易引起辅导员工作的不踏实、毛躁、甚至态度恶劣等问题。
3.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排斥,对老师的不理解加大工作的难度
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可行性实效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WWW.133229.cOm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辅导篇6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
心理辅导篇7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准备
1.具备同理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理心是指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同理心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关系中关键的特质。如果班主任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那么造成无效心理辅导的情况就会减少。
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教导,如果班主任把心理辅导的关系与一般教导的关系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误区,达不到预期效果。同理心要求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理解。
2.正向关怀,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正向关怀指教师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正向关怀要求班主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发展、成长的愿望和动力,这种力量会推动每一个人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班主任应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有没有努力去做。
3.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班主任向学生表达尊重有两种语言方式,即适时表扬和赞赏歧异。“适时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表达得非常好”,“你很有领悟能力”等。“赞赏歧异”指当学生对你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时,仍然尊重对方,如“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
4.重视事情的具体性
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前来求助的学生,难以把自己的困扰表达清楚,往往以含混的方式抱怨“我很悲伤”、“我很苦恼”。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由于学生阅历浅,常常把一些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因果推论,如“同学不理我,就是老师不爱理我”等,并坚信这种推论的正确性,由此产生负面体验。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5.注意即刻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即刻”意为“立刻、现在”。在心理辅导中,一般来说,双方开始都用过去时态交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班主任应较多引导学生做更多现在时的反应,即针对现在发生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6.注意对立性
对立性指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交谈中学生往往提供“双重信息”,如“我真的很爱学习,不过我不想太累”,“我真的想有很多朋友,可我又不想和同学打交道”。有经验的班主任要指出学生的矛盾之处,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困惑,直面眼前的问题。
7.真诚与可靠
有效的心理辅导是真诚、可靠的。因为心理辅导是建立在同理心、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建立在交谈基础上的平等互助关系。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
在班级心理辅导中,语言交谈占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当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鼓励学生倾诉,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提问要避免用判断性的提问,如“你父母批评你,是为你好,有什么错?”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你是站在父母一边的,不能理解他。班主任还要避免用“为什么”提问,而要用“怎么”提问,引导学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一个好的交谈者应该是:
1.善于运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不能以“是”或“不是”来简单回答的问题,常用于谈话的开始,或希望了解更多情况的时候,例如: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能谈一下你在家里的情况吗?
2.善于从积极方面提问
许多学生常诉说“我不能控制自己”,“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等,此时不妨改变问话的方向,例如:假如你能做的话,那会怎样呢?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的可能性,引起他们的一系列新的感想和行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善于提出以获得结果为目的的问题
例如:你希望做什么?你希望怎么做?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咨询的目的,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没能解决的原因。
4.向学生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任何方法只有经过学生认可后才能够成功。班主任可以用试探的口气,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如果你能注意学习,看看情况会怎样?你是否愿意试一试?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由感。
5.善于释意、注意情绪反应和摘论
释意是指对学生言语的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加以整理,再复述反馈给学生。释意不是一成不变地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而是对学生的话加以分析判断,并正确表达出学生的思想观点。这种反馈应当简明扼要,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矛盾搞清楚。注意情绪反应是指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并及时用语言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被人理解的感觉,达到共情的境界。摘论是把当事人的口语叙述、行为表现及情感整理后,以提纲方式向学生表达,经常用于交谈结束时,例如:从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几种方法
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可运用的基本方法有:
1.系统脱敏法
此方法足***焦虑、恐惧的最有效的方法,包括三个步骤:(1)有系统地训练肌肉的放松;(2)建立出焦虑刺激等级表;(3)针对特定的焦虑对象而施以松弛训练。
对学生来说,最典型的困扰就是考试焦虑,这种焦虑会随着考试的到来而逐渐增强。下面是一个关于考试焦虑的焦虑刺激等级表(见下表)。
班主任可要求学生闭上双眼,依次体验不同阶段的紧张心理。如果学生产生紧张感觉时,班主任要及时让学生做放松肌肉的练习,体验轻松心理。这种训练可能要持续几次后才能达到效果。当学生以后亲临考场觉察到自己产生紧张情绪时,就能产生松弛行为以应付紧张。
2.正向激励
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功或行为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时,班主任要适时给以精神或物质鼓励。
微笑、点头以及注视都是给予学生的正向激励。为此,班主任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激励计划,以班集体或班主任个人的名义对获得各种成就的学生给以奖励。
3.范本(示范)
让学生通过看影片或看录像,学习他人的积极行为,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应付所面临的困难。班主任要经常做的就是表扬班级当中成功的典型,并请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心理辅导篇8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潜心研究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有人提出,中小学校配置心理辅导教师,但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心理辅导教师奇缺,只有极少数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才能配置(而且人数还很少);另一方面,配置了心理辅导教师,也因不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或因学生的个人因素,而不能及时解决、全面解决或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困扰着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至今仍无非常奏效的方法和良策。
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的获得,影响其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更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此,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综观各个方面,学校是承担和解决此问题的重要场所和突破口。班主任群体,在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有客观上的优势,更是一不容忽视的资源。利用好他们的工作便利、主客观优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集体讲座、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把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2.提出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创新点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心理辅导篇9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Counseling Capacity
CHEN Xiaol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new era of college counselors who work train students an important element. Counselors counseling ability level,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exte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ounselor's relative lack of ability, therefore, the status quo of our abilities i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教育活动,目前,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崇高使命,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平时与高校学生接触较多,他们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并且,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高低,就可以看出这些辅导员平时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这些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结构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
1.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
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神圣使命,并且,高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各大高校为了顺应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安排辅导员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所处于的角色只是思想***治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加强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在***治思想、心理健康以及以后工作道路上的就业发展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1.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力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察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通过辅导员的认真观察,才可以判断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主要以年轻的辅导员为主,并且各大高校辅导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因其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男女学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也有所差异。
1.3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给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和他们做朋友,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教育。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时常见面,一起生活学习,比较容易观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上有较强的优势。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能做到帮助高校大学生们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还能给大学生一些关于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提出宝贵意见。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随着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的逐渐增长而逐步提高。
2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们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2.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形式较为单一
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往往只是单一的思想***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导,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辅导工作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2.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差,往往导致好多大学生错过了接受心理辅导和缓解压力的最佳时机,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3 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怠慢
高校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高校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难以持续提高,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 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对策
3.1 强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从长远来看,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的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力度
各大高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这些辅导员进行测试。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力度,来调整高校辅导员们的心态,使这些辅导员提高自我意识,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平时多举办相关的演讲、讲座等活动,可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
3.3 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
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实践中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让其工作方式更为多样化,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辅导,促进自身的发展。
心理辅导篇10
[作者简介]赵晓川(1982―),女,四川广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探讨上,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感等,忽视了对辅导员自身潜力和心理优势开发与探索的研究;重视理论层面或者***策建议的探讨,忽视了辅导员作为行为人的主体应怎样学会建立和创造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问题;研究实用性尚存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团体辅导的原理及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研究,为解决辅导员心理成长问题提供有效对策,并达到促进辅导员心理积极发展的目的,为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提出并倡导的新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着重研究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强调人们的美好、卓越与疾病、痛苦和混乱是同时存在的,强调人文关怀与价值,呼吁心理学的研究以人潜在的、实际的、建设性的善端、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就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主观体验是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对未来感到希望、充满乐观,包括愉悦、幸福、感激和成就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包括个人的个性力量、兴趣、天分和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个人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
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施过程
活动对象:某高校自愿报名参加团体辅导的辅导员20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15名。
活动过程:进行为期2个月的团体辅导,共分6次,每周1次,每次约120分钟。团体辅导主题包括“我和辅导员的工作”“我是谁?――自我悦纳”“生命正能量”“品味愉悦”“重塑工作”“家庭雕塑”“积极沟通你我他”“幸福大讨论”等8项内容。
活动效果评估: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现场及辅导后的总结和过程评估两种方式来检验。
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应用于辅导员成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缓解工作压力,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负荷过大、角色超载及角色冲突、生存环境封闭、工作对象复杂化等原因而背负着沉重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不仅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领导者营造温暖、友好、开放、真诚、平等的气氛,遵循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的原则,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成长。团体实施的“探讨幸福感”“品味愉悦感”等活动,使辅导员学会感激、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就,拥有和谐、愉悦的心理内环境,在与大学生的工作中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消除工作倦怠,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
在高校,辅导员多是青年人,拥有较高的学历,精力旺盛,对工作和自身都有较高的期待。而面对社会地位不高、薪金待遇较低、工作繁忙、职业前景黯淡等一系列问题,辅导员往往会产生职业期望完美而工作现实残酷的落差感,从而形成了工作倦怠。通过“讨论:我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发现”“左手叙事”“重塑工作”等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帮助成员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价值所在,获得积极力量,消解工作倦怠感,使之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以正能量影响大学生。
(三)有效开展工作,获得积极的人际支持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自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逃避或者走极端。大学生这样的特点对辅导员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说教、劝服等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家庭雕塑”、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活动,辅导员们获得了来自群体的积极支持,拓展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方法,提升了工作中与大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四)及时排忧解难,积极解决自我问题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辅导员及时排解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良情绪,及时解决个人与家庭、工作的矛盾冲突,使辅导员获得个人成长,避免他们把个人的问题和情绪带到对大学生的辅导中,这样他们才能够客观、用心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辅导员成长团体辅导的优点
(一)促进辅导员积极成长
活动后,要求辅导员写出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及感悟,我们发现成长、积极、正能量、感恩、沟通、合作、自信、愉快、价值、美等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词汇成为评价的关键词。辅导员认为“团体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支持力量,在团体中可以让疲惫、倦怠的心理放松,从团体成员中获得了力量后,又可以整装待发,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通过团体辅导,整合了周围的关系,发现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工作伙伴和学生都是可以带来积极力量的源泉,前提是尝试了解、积极地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积极成长团体辅导活动能够促进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激发愉悦和积极的主观体验,寻找积极的自我和动力,拓展积极人际关系。
(二)消除负面情绪、情感
积极成长团体辅导可以降低辅导员工作倦怠感、无力感、焦虑感等一些消极的情绪感受,促进辅导员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获得价值感,激发潜能,构筑生命美好感。参加活动的辅导员在总结中写道:“以前,在工作中,总是抱怨工作给我带来的消极体验,比如无望感、无助感和焦虑感,通过团体活动重新审视工作,发现其实辅导员工作还是有很多经历让我感到感动和骄傲的,和学生在一起工作又变得快乐起来。”
(三)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增强了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知识及团体辅导技能,提高了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积极成长团体辅导还提高了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技术及心理教育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