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10篇

玉米深加工篇1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拟建项目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项目建设;对不符合项目土地审批、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信贷***策等方面规定的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科学规划,加强***策指导

玉米主产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本地区玉米生产、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的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规模盲目扩张,使之与《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和《饲料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加强对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对不同类型玉米加工业,实施区别对待的发展***策。一是鼓励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开发玉米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粮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稳步发展饲料加工业,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提高饲料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饲料的要求。三是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限制发展供给过剩和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出口导向型产品,严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和淀粉糖(醇)企业。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行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国内玉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策

各地区原则上要减少玉米出口,以保证国内供求平衡。建立灵活的玉米进出口数量调节制度,在保证国内玉米生产稳定的条件下,东南沿海玉米主销区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时,可适当进口部分玉米,满足国内饲料加工业的需求。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产品和部分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策。具体产品名录另行规定。

(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支持玉米加工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重点支持玉米保质干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和重点装备的研发工作。

氨基酸行业要淘汰传统工艺和产酸低的微生物,确保菌种发酵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废物全部利用生产蛋白饲料或生物发酵肥,减少外排废水中的COD值,全部达标排放。

有机酸行业要淘汰钙盐法提取工艺,缩短发酵周期10%,提高产酸率和总收得率,降低电耗和水耗。

淀粉糖行业要采用新型的高效酶制剂、膜和色谱分离技术,开发水、汽和热能的循环利用工艺。

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酒精行业要淘汰高温蒸煮工艺、稀醪酒精发酵、常压蒸馏等工艺;鼓励采用浓醪发酵、耐高温酵母等新技术,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

(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玉米转化增值空间。降低资源消耗,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坚持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玉米加工产业。

(八)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基地,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降低饲料粮消耗。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动物血、肉、骨等动物屠宰下脚料和食品加工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利用效率。

(九)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策,稳定发展玉米生产,继续实施玉米良种补贴***策,加大对玉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产量。根据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鲜(糯)玉米、饲用玉米、高油玉米、蜡质玉米、高直链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

(十)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资源,通过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技术输出等国家统一制定的支持***策,鼓励玉米加工企业到周边、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发展玉米加工和畜禽养殖业,延伸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

玉米深加工篇2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盲目建设严重、资源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避免玉米深加工项目继续盲目建设,控制过快发展,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国家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

一、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生产状况

我国玉米生产一直保持波动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39亿吨,年均增长5.6%。2006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增长3.6%,产量增长中单产增长贡献率占58%。从“十五”期间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单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

我国玉米生产具有产区相对集中的特征。东北地区常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华北黄淮地区占34%左右。尽管东北和华北黄淮两个地区都是玉米产区,但在全国的购销地位不同。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而华北黄淮海地区则是季节性玉米调出地区,即当地新产玉米上市后的半年时间内可以实现玉米自给,并有一定外运,而其后的半年则供给不足,需从东北调入。

(二)消费状况

国内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不含出口)为1.34亿吨,比2005年增长5.5%。从玉米的消费结构看,2006年饲用消费玉米数量为8400万吨,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深加工消费玉米3589万吨,占26.8%左右,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

1.国内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在生猪和肉禽、蛋禽饲料生产中,需要添加60%的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才能最佳发挥饲料效力。豆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不能替代玉米单独作为饲料。以水稻、小麦等其他能量饲料粮来替代玉米,在可供量和效率比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饲用玉米需求也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11亿吨,较2003年的8711万吨增长27.4%,年均增长8.4%。饲料产品中猪饲料占总量的33%左右,肉禽饲料占30%左右,蛋禽饲料占20%左右,水产饲料和反刍类饲料占17%左右。东部沿海十省市和中部六省是饲料主要生产地区,产量约占全国的64%,东北三省的份额约为14%。2006年全国用于饲料养殖业的玉米用量为8400万吨,较2003年的7520万吨增长11.7%,年均增长3.8%。

2.国内深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长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生产状况

全球每年玉米种植面积1.40亿~1.45亿公顷,总产量6.5亿~7.0亿吨,占全球谷物总量的35%,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四国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其中美国40%以上,中国20%,巴西7%,阿根廷3%。2006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9亿吨,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8.2亿吨,增长18.8%。

(二)消费状况

全球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美国、中国、巴西、日本等四国总消费量占全球的63%左右。2006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约7.2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8亿吨左右,累计增长11.1%。

(三)全球贸易状况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2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全球玉米贸易量为7891万吨,预计2010将增至8390万吨,累计增长6.3%。近年美国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等加工业发展消费更多的玉米,预计将影响其出口增长,从而影响玉米全球贸易量的增长。

(四)全球玉米库存状况

2006年全球玉米库存为9300万吨,比2001年的1.5亿吨降低38%,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0年全球玉米库存约为9471万吨,仍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同期,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分别从2000年的1203万吨和2005年的736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629万吨,减幅分比为47.7%和14.5%。

(五)全球玉米供需与贸易前景

从供给看,玉米产量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短期内空间有限。全球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玉米增长潜力主要在东北改造低产田。从需求看,全球养殖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将继续提高。预计未来5年全球玉米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格局,全球玉米贸易增长有限,低库存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趋紧和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玉米深加工业高速增长,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倍。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提高到2006年的24.7%。一是玉米酒精产量急剧增加,二是以淀粉和淀粉糖为主的深加工业高速发展。

(二)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十五”时期,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向着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集中度逐步提高,如2006年度全国20强淀粉糖企业产量占全国淀粉糖总产量的90%。同时一部分行业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长春大成集团目前已成为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拥有化工醇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年产淀粉糖70万吨,居世界前列。

(三)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集群式发展格局初显

围绕玉米主产区,已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31.9倍,占全国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的82.6%。新增能力最快的省区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10多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我国玉米加工业传统工艺的改造步伐加快,玉米深加工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吨产品原料消耗、能耗、综合利用、污染治理,还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玉米生化制品、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05万公顷,占谷物面积的32.7%,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深加工专用玉米播种面积也较快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001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6年上涨到3589万吨,比2001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高达23.5%,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6.2%,平均仅增长4.8%,已经出现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原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以酒精为例,我国酒精年消费量为300~400万吨,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省的酒精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二)部分企业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玉米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当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或一次性加工,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转化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平均利用率为95%,比国际先进水平的99%低4个百分点;淀粉得率大型企业为68~69%,小型企业在65%以下;谷氨酸行业部分产品吨产品耗水量为100吨,大大高于20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和水耗还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如味精行业大多数企业吨耗原煤高达2吨以上,柠檬酸行业吨耗水高达50吨以上,味精行业吨耗水高达200吨以上,因此,节能、节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污染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成品收率普遍较低,如味精总收率只有90%左右,柠檬酸80%左右,玉米发酵行业尚有10~20%的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而成为污染源。玉米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我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全年直接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超过400万吨,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我国不乏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品种,但我国玉米种植缺乏专用基地,混种混收现象严重,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未体现优质优价,影响了农民种植专用原料的积极性,也使加工产品质量不一致,增加了企业的加工成本,影响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产需关系处于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因此,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将会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玉米深加工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如玉米深加工业健康有序增长,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均调出量在1700-2000万吨,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国内玉米自平衡。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增长过快,盲目扩张,将会打破目前国内玉米供应格局,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

二是影响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饲用玉米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消费数量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若盲目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将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使人民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是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盲目过快发展,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引发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的调整。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将导致玉米需求量的上升和供求关系的紧张,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进而改变玉米和大豆、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关系,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导致挤压大豆、稻谷、小麦生产的发展空间,引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随着我国东北玉米供应量的减少,我国南方饲料等加工企业有可能依靠进口玉米弥补国内缺口,一方面国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货源,另一方面中国一旦开始大量进口玉米,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不可避免带来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一是控制规模,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过快发展的势头,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二是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在充分保证饲料养殖业、食用和生产用种对玉米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可用玉米数量适度发展深加工业,确保饲用、食用和生产用种玉米供应安全。

三是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布局,在确保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作为商品玉米产区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四是立足国内,加强引导。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思想,加强对玉米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必要控制,避免加剧国内玉米资源的短缺局面。同时,鼓励适度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五是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坚持上规模上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

(二)总体目标

通过***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保持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保持4.7%左右;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保持基本稳定。

――用粮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东北和华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立起安全、优质、高效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玉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副产物得以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延长。到2010年,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

――资源消耗逐步降低,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指出,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立足国内、加强引导,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这些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一是玉米是公认“饲料之王”,在我国饲料养殖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玉米是我国饲料养殖业中最重要的能量饲料,国内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数量占玉米消费总量65%-70%。豆粕、玉米蛋白粉(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等蛋白类原料必须与能量饲料混合后才能饲喂畜禽,而不能单独作为饲料来使用。但是,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深加工业与饲料养殖业争玉米原料的矛盾开始显现,然而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必须优先保证饲料发展对玉米需求。二是玉米深加工业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玉米市场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如果玉米加工过快发展乃至超过国内玉米供给能力,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合理控制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规模,保持适度发展。三是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中长期也将存在供给缺口。因此,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应坚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原则,不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玉米加工业。

第二,关于发展目标

1.饲料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将保持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肉蛋奶的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推算得到。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将分别达到9194万吨、3447万吨和4492万吨,超过《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设定的目标;据此预测,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1.01亿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预计为4.7%。

2.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深加工玉米用量保持稳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国内玉米生产首先要保证饲料加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剩余的玉米可用于发展深加工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玉米加工业发展与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根据前述关于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需求的预测,加上食品工业和种子用粮的需求,预计2010年这三项需求合计将达1.12亿吨,而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1.5亿吨左右。在不考虑到进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2010年国内可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数量为3800万吨,占同期国内玉米产量的比例为25.3%左右。据此推算,“十一五”后4年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为1.4%左右。可见,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而不是产能的盲目扩张。

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输出总量。《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预测:从需求方面看,南方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猪、禽养殖业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对能量饲料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尽管目前南方部分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上涨尝试用稻谷或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作为能量饲料,但由于猪、禽对这些替代品的消化能力较低,因此,南方地区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需要从玉米主产区调入一定数量的饲料玉米;从供给方面看,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在满足当地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后,仍然有能力向国内其他省区外调不低于1700万吨玉米余粮。一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保持年均2.0%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量达到5550万吨。二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将以1.8%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饲用玉米需求为1430万吨;玉米深加工业受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预测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加工玉米需求量达到1700万吨,加上食用等其他需求约700万吨, 需求总量预计为3830万吨。预计到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超过1700万吨的玉米余粮。而过去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正常年玉米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指导意见》要求,“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这是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的。同时,考虑到玉米加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很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因此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95%,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35个百分点。

六、产业布局及产业准入

(一)关于产业准入

由于十一五时期,未出台过玉米深加工方面的产业***策,对地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玉米深加工业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已经下发到地方,且都是采用备案制,不少省区已将备案权下放到县。由于缺乏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争夺资源,竞相上马玉米深加工业项目,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和无序发展。为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需要区别不同情况,调整玉米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从项目建设规模、企业资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进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一是调整项目的管理方式,对新建或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改备案制为核准制。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十一五”时期基本停止核准新建或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二是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三是对进入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提出资格要求,明确了从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资本金、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省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设立最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如玉米、能源、水资源消耗标准等。

(二)关于产业布局

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一是靠近原料产地,尽可能发挥玉米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二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三是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七、***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二是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策。

五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七是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八是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玉米深加工篇3

关键词:玉米;玉米深加工业

玉米在世界的粮食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玉米年产量位于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作为健康食品概念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2006年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400万吨,设计能力达到3 340万吨,较2005年增加400万吨,增幅在20%左右。国外加工业中已达数千个品种,加工回收率高达98%。我国玉米深加工工业比较落后,80%以上的玉米以原粮状态直接上市或者经过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增值程度相比,我国的差距很大。

一、我国玉米深加工的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玉米是产业链最长的粮食品种,利用玉米可加工大约3500多种产品。我国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几种产品的生产:一是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重要位置,玉米淀粉除直接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外,绝大多数用于深加工。淀粉工业是我国玉米使用量较大的一个行业,我国玉米淀粉的产量从1999年到2005年呈线性增长。2004年全国玉米淀粉量达862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36.09%。二是淀粉糖。淀粉糖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级产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玉米淀粉制取的淀粉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玉米淀粉深加工制成的玉米糖浆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制作糖果、糕点、饮料和罐头的优良甜味剂。山梨醇是淀粉糖的衍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维生素C,近年来国内需求旺盛。2004年我国淀粉糖产量为347万吨,到了2005年,淀粉糖的产量达到420万吨,2006年淀粉糖产量达到520万吨。三是变性淀粉。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2003、2004、2005年产量分别为45万吨、50万吨、60万吨,2006年近70万吨,生产企业基本都在几千吨左右。四是酒精。玉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丰富而经济的碳水化合物,通过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发酵工业的良好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乙醇汽油的推广及使用,不仅可以缓解因石油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压力,还可以消化陈粮,为粮食解决相对过剩问题开辟一条新路。

(二)玉米深加工的规模。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增长迅速,年增长速度在20%左右。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山东等玉米主产区,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迅速。原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和拟建的深加工企业不断涌现。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玉米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350万吨,深加工数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8%左右。玉米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北、安徽、广东等省。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各类玉米加工企业1326家,年玉米加工能力1417万吨,实际加工量在650万吨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有12家,加工能力258万吨。正在建设的较大玉米加工企业有6家,加工能力245万吨。12家全省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绥化、大庆、牡丹江和齐齐哈尔等地。2001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为280万吨,2005年已达到600万吨左右,4年的时间扩大了一倍多。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有580家左右,总加工能力达850万吨。长春大成公司有240万吨产能(长春60万吨淀粉、姚家一期120万吨淀粉糖、锦州60万吨淀粉),公主岭黄龙公司有60万吨产能,松原赛力事达有30万吨产能,华润生化30万吨产能,吉安生化酒精55万吨产能,吉林燃料乙醇160万吨能。辽宁省基本上是500多家左右,但其加工量比较低,在200万吨左右。玉米深加工企业15家左右,大型企业只有3家,正在筹建厂的企业有2家,目前年加工能力只有150万吨,辽宁每年的玉米调出量在300万吨左右。山东省加工能力也相当大。山东省年玉米深加工能力近2000万吨。山东省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有:西王集团、诸城兴贸公司、诸城润生公司、鲁州公司、寿光巨能金玉米公司、莲花味精公司、德州华成公司、浮精集团公司、禹城富田公司、信乐味精公司、兖州雪花淀粉公司、滨州昌达淀粉公司、龙力生物公司、乐悟集团公司、潍坊英轩实业集团公司、莒南阜丰发酵公司、聊城莘县精细化工厂、山东柠檬生化公司、德州富源生物公司。另外,山东还有数十家中小玉米深加工企业。

二、玉米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我国玉米加工业虽然已在一些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实现了较快发展,但若较之世界先进标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我国玉米加工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年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美国玉米加工产品现在是3 500多个品种,我们的加工水平和技术比较落后,国内的玉米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且都把初加工的玉米、玉米面、方便食品、玉米饮料等等都统计进去。初加工所占的比例太大,食品的初加工占65%,工业原料的初加工占20%,深加工只占15%。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从工业意义上来讲,品种分布是不合理的,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较,结构不合理。

(二)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差。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的加工能力较差,玉米产品种类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提升产品档次。在全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真正的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加工基本在560~580家左右。玉米加工规模超过50万吨以上的全国只有60~70家。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100家左右,剩下的20万吨以上的大约150家左右。剩下的绝大部分规模都很小。那些规模小的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过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收益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很难与大规模的企业进行竞争。

(三)科技开发投资少,加工技术落后。目前,国内效益较好的玉米加工企业基本上都采用进口设备,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较低。玉米深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为维持生存,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放在生产当中去,从而导致科技开发投资少、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有限,形成新产品种类少。美国是世界上玉米加工时间最早、加工能力最强的国家,仅深加工产品就有2100多个。相比之下,我国的玉米加工业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在新产品开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综合加工能力弱,玉米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仍在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停留在原始的初加工层面上。初加工产品的增值只是玉米原值的1~3倍,而精深加工产品的增值却能够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国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在92%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9%以上。玉米淀粉只有通用的工业淀粉、食用淀粉、医用淀粉等,特种淀粉很少。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的变性淀粉有2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有几十个。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玉米加工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三、发展玉米深加工的对策

(一)提高对玉米战略资源的认识,发挥玉米资源效应。现在对玉米的认识已从传统的产品意识转变为系列化、深度化开发利用的现代资源理念。玉米不仅具有饲用、食用的价值属性,而且具有能源和精细化工价值属性。玉米在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因此,以玉米为原料进行深加工,要提高效益意识。在燃料制造等方面,应把以玉米为原料转为以非粮产品为原料,发挥玉米特殊品质在深加工领域的作用。借鉴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转变对玉米资源粗放的、单一的利用,对玉米资源进行精深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利用其多种价值属性。

(二)加快现代技术转变,积极开发新品种。在玉米深加工与转化中,应大力应用以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在淀粉转化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中,以酶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发展酶制剂生产,筛选和培育具有新的转化功能的优良菌株,为研制新型淀粉转化产品创造条件。在淀粉以及淀粉转化产品的生产管理方面应利用先进设备,全面实行电脑自动控制,提高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要广泛利用生物、酶技术、膜分离技术等,使玉米加工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不断研究开发新品种。

(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中国要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策与措施。

玉米深加工篇4

一、玉米的性质和分布

玉米在世界上五大洲都有种植,其中以美洲和亚洲的种植面双和产量最大。美洲千米种植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亚洲种植玉米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印度也有少量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尽管还有大麦、燕麦、高粱等作物,但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

2005年度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7亿吨左右,2006年度美国、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扩大了特种玉米的种植面积,世界玉米产量预计达到6.8亿吨左右。

二、国内外玉米发展状况

1、世界玉米发展状况

美国玉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也是世界最发达的玉米深加工国家。早在1848年就成立了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米加工厂――奥斯威沟淀粉厂。随着谷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等科学的发展,今天美国玉米产品已有3500多个品种,用于工业加工的玉米总量大约占总产量的23%-30%,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超过中国整个玉米加工业所用玉米,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十年中玉米深加工产业将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增长。

国际上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有ADM公司(玉米加工量1805万吨,2003年数据,下同)、嘉吉有限公司(玉米加工量1430万吨)、STALEY公司(玉米加工量657万吨)、国际玉米产品有限公司(玉米加上量518万吨)、GDP公司(玉米加工量147万吨)、美国火箭自限公司(玉米加工量142万吨)、国民淀粉化上公司(卡米加工量142万吨)等。

2、国内玉米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玉米主产围之一,历年产量占世界总最的18-20%。我国玉米深加上产品已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系列、医药类系列、发酵类系列及副产品系列等几大类。重点产品有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味精、食用酒精与燃料乙醇、赖氨酸、化工醇等。

三、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

2003年美国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达6100万吨,占美国玉米产量的24%左右,主要是用于生产淀粉糖和酒精,分别占深加工玉米用量的40%、41.5%。其中燃料乙醇占酒精35.1%,2003年燃料乙醇消耗玉米用量为2698万吨,占到当年玉米消费量的44.2%,燃料乙醇占玉米消费比重逐步盘升,这是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

2003年中国用于深加工玉米量为1500 1600万吨,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左右。酒精约占深加工玉米量的31.2%,淀粉糖占29.2%,谷氨酸占14.8%,变性淀粉占4.3%,其他占20%,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酒精的生产,2003年以前全是食用酒精,总产量251.3万吨,如果全部折算成玉米酒精,其玉米的消费量将达到804万吨,将占当前深加工玉米量的一半以上。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美国的淀粉及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史比较长,多数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因此增长速度趋缓,甚至个别产品出现负增长。开发新产品,寻找新中途成为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增长点。

与美国不同,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历史史较短,多数产品还处于发展期,因此增长速度快,增幅大。淀粉1996-2003年的年均递增15.6%,葡萄糖浆1998-2003年均递增高达56.9%,其他如变性淀粉、柠檬酸、赖氧酸等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尽管我国的淀粉及淀粉深加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淀粉及淀粉深加上的总量还很低,按人均消费量计算依然比较少。以淀粉为例,美国年人均消费70多公斤,欧盟20公斤,印尼6.6公斤,泰国除大量出u外,国内人均年消费9.6公斤,中国台湾人均消费21公斤以上,国内人均消费仅5.6公斤,还没有印尼高。可以说,我国的淀粉及淀粉深加工行业的市场容量还很大,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动态

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使玉米深加工产业呈现出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新趋势。

一是片j生物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资源的资源战略大转移渐露端倪。玉米加工产品向有机化学产品和高分子材料领域推进,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迅速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在开发的多聚***酸、多聚氨基酸、多羟基烷酸以及各种功能寡糖等可视为这个碳水化合物经济时代来临的前奏。到2020年,预计将有50%的有机化学品和材料产自生物质原料。

二是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国外除了继续拓展玉米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个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并向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推动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从玉米加工业态势看,未来的玉米深加工技术将是生物转化技术和化学裂解技术的组合,包括改进的术质纤维素分级和预处理方法、可再生原料转化的反应器优化设计和合成、生物催化剂及催化工业的改进。如美国继续致力于新酶的研究,以加快淀粉糖类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同时致力于新发酶菌种的研发,以提高酒精转化率20%,使***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四是供需缺口逐渐浮出水面。山东省已从2001年开始出现缺口,2005年缺口达500万吨。安徽省玉米年产量在300万吨,而年需求量为450万吨。辽宁玉米年均产量约870万吨,年需求量在800万吨以上。黑龙江玉米年均产量在1100-1200万吨之间,年加工能力953万吨。我省周边的通辽市玉米年产量在233万吨,3-5年内通辽市玉米加工能力将达到230万吨。一方面,各省、市都在规划地产玉米就地加丁,把附加值留在原料地;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层次的深入,使原料与成品运输成本

差异日益明显,为争夺原料,加工业向原料富足地区转移将成为新趋势。

五是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化、跨区域经营初见端倪。区域内部的大型企业不断成长并向外辐射,区域外部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跨国界的经营和加盟,使玉米加丁业进入跨越式成长的新阶段,崛起一批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加工业企业集团。安徽省丰原集团是我国在生物替代能源领域长期关注并实施深度开发的企业,在以发酵为前端的生物化工领域,中原拥有50多项专利,生产模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比利时合作生产L-***酸,摆脱了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发展聚***酸提供了原料基础。其产品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产品销欧美各地。目前,正在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等地投资建j跨区域经营。

六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影响产区玉米收购价格。玉米深加工企业一般建在主产区和粮源集散地,依托产区优势,常年收购千米。另外,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销售状况好,对原料玉米收购价格往往高出贸易企业0.02-0.05元/500克,因此,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影响着产区玉米收购价格。近年来,粮食收储和贸易企业普遍反映粮源竞争激烈,玉米收购成本提高,受深加工企业影响较大。例如,长春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华润生化等企业玉米收购价格普遍高于或等于当地其他企业玉米收购价格。

七是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国内生物质研发投入力度加大。我国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在两年前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纲要》,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上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

据统计,全国约有***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场未来的发展很有必要。

从以上两***中可以清楚看到,两者相似之处就是主要产品都有糖类和酒精产品;不同之处是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糖类和酒精类产品,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种类很多,有糖类、酒精类、赖氨酸及柠檬酸等产品;另外中国还有最具代表性的味精产品,它的产量占世界第一,而在美国基本没有生产。

美国在玉米制燃料乙醇方面发展时间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过去5年,仪中央***府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20亿元。

玉米深加工篇5

专家表示,玉米价格高位震荡一方面增加了种粮农民收入,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企的市场价格会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使其面临“断粮”风险。

1.2元是心理底线

国家刚刚出台的玉米临储价格,对吉林省玉米价格有明显的“提振”作用。但受风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部分主产区单产下降明显、种植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对后期玉米价格预期较高,惜售氛围浓重。

今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高。但9月份以后,国家储备粮进行大量拍卖,使得本来在青黄不接的时期,玉米价格反而不断走低,直至新玉米上市。

农业部农产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8月30日,玉米全国收购均价为2309 .7元/吨,较年初的2183.15元/吨上涨5.8%,9月以来震荡下滑,10月18日均价为2173.33元/吨,较高点回落逾6%。目前,吉林省玉米收购价格平均每吨2200元,涨幅明显。

受风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吉林部分玉米主产区单产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三成。同时,受物价上涨推动,今年农民种植成本有所增加,这共同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增强,对后期玉米价格预期较高。

“由于今年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差,加上当地遭遇多年不遇的风灾,玉米大面积倒伏,死秧很多。”德惠市米沙子镇江东店村村民刘胜印说,“去年每公顷玉米能打2.5万斤,今年有些玉米3个棒子都比不上去年1个棒,能打1.5万斤就不错了,而且玉米粒也不饱满。”

扶余县新富村村民赵玉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在农资投入方面,仅化肥价格就较去年上涨一成,打药共花费2000元,人工成本涨幅则更大,今年雇人收玉米每小时是16元,去年最高10元。

据悉,去年赵玉伟使用机械收玉米,今年由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玉米遭遇倒伏,只能人工收割。因此,收割成本也大幅提高。

“今年自然灾害太严重了,不仅是风灾,虫灾也是打两遍药,产量最少影响了三成。”他表示,今年玉米要看价格行情决定卖出时间。目前当地每斤玉米价格在1.1元/斤,他最低1.2元/斤才会卖,而去年是以1.06元/斤的价格卖出的。“由于减产和成本增加,即使以1.2元/斤的价格出售,也没有去年挣得多。”

中央储备粮松原直属库主任邓安福告诉笔者:“今年当地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幅度在15%至20%,农民对玉米期望值很高,低于一定的价格,估计农民不会卖。”

一些专家表示,很显然,今年国家出台的“1.06元”玉米临储价格难以引起农民售粮兴趣。

玉米深加工企业难收粮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低迷,玉米加工需求不振,深加工企业为控制成本,不愿给出高价收购玉米。

邓安福说,现在产粮大市松原仅有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收粮,新粮扣除水分后的标准价已经接近2200元/吨。

据悉,目前吉粮集团等粮贸企业在德惠、榆树等地的收购价格都已在2200元/吨左右,预计后期价格将一路走高。

美资玉米深加工企业、嘉吉生化集团目前日玉米收购量在2000吨左右。

集团玉米采购接受部经理徐家万认为,由于下游需求逐渐恢复,后期玉米价格有可能会出现上扬。

“虽然近期玉米原料价格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今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高企,下游产品价格下降,整个深加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利润空间极大幅度地被压缩。”集团淀粉糖事业部总裁刘***说,“预计深加工企业明年也将比较困难,这种状态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对此,国内最大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大成集团副总经理郑贵臣表示,今年该集团收购新玉米较往年推迟了近半个月,而且收购量明显小于去年,部分原因是去年收购时已没有陈粮库存,需要大量收购新粮,而今年到目前还有10万吨的陈玉米库存。

据悉,目前该集团玉米收购价格为2180元,比上月上涨20元。“2200元/吨的价格短期内能维持一段时间,后期将根据库存及消耗量,调整玉米收购节奏。”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目前吉林省内深加工企业所收玉米多来自黑龙江,吉林本地玉米上市数量较少。

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由于国家收储及扶持***策支撑,近一年多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强势上涨。

玉米深加工篇6

如今的长春大成集团,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深加工向精加工、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引领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四个“历史性转变”,化“危”为“机”,开辟出崭新发展局面,不仅带动吉林省粮食深加工产业成为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为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15年时间里,大成集团同时创造了氨基酸和植物多元醇两个产业世界第一。

从“深加工”向“精加工”

在长春大成集团的会议室里,有一棵硕果满枝的“大成玉米树”:树的底部是玉米种植基地;树干包括玉米淀粉、麸质粉、纤维饲料和玉米油;树冠是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变性淀粉、淀粉糖、生物质化工醇等类产品。

大成集团从1996年创立就提出,不能走单纯的产能扩张之路,必须不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玉米深加工发展成一个真正的黄金产业。到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玉米300万吨,产品主要有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变性淀粉、蛋白及纤维饲料等几大系列一百多个产品,是世界最大的赖氨酸供应商,在生物发酵、生物化工及非粮原料多元化上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仅次于美国ADM和嘉吉公司,是综合实力全球排名第三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集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困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东北现象”至今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玉米大省的吉林,更出现了玉米“储不下、运不出、用不了”的尴尬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大省、财***穷省。长春大成集团董事长徐周闻说,玉米深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限制初加工产品的生产,通过***策引导和支持,引领行业向产业高端转移。

业内专家认为,大成集团立足自主研发,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指明了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典范。

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

2008年,占全球玉米产量一半的美国实施了新能源法案,大量的玉米被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引发了全世界对粮食安全的热议,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原料瓶颈的制约。特别是饲料用粮的逐步增加,玉米逐渐由过剩变成供需平衡,遇有自然灾害等风险,甚至发生与人争粮现象。

大成集团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辟原料“多元化”新路,糖蜜的利用在发酵产品获得成功,秸秆制糖也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替代玉米生产化工醇。专家认为,伴随国内玉米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张,整体玉米供求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近两年来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经常发生因原料紧张而导致减产、停产现象,大成集团在原料“多元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使全行业对未来的发展看到了曙光,实现了有效的原料替代,产业未来的发展才有了出路。

普通秸秆制糖技术,特别是利用秸秆制作乙醇等,糖的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大工业生产。大成集团技术总监褚腊林说,他们自主研发的用秸秆制糖生产化工醇技术,含糖量占总量的57%,即两吨玉米秸秆可制成一吨多糖,其成本相当于玉米制糖的成本。

玉米籽粒与玉米秸秆的成本比为l∶1.6,全国每年玉米产量1.6亿吨左右,秸秆产量约2.6亿吨,如果把秸秆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全国农民可增收1560亿元,增收比例高达67%,又可带动玉米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加工制糖业的发展,有力支持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

大成集团从创立伊始,每年投入科研经费l亿余元,先后建立了一个设计研究院、四个独资或控股的研究所以及多个合作研究单位,常年聘请7位国外知名专家立足自主研发,目前,很多技术已经取得世界领先优势。

6年前,外国人垄断赖氨酸生产技术,我国赖氨酸90%依赖进口,外国人以每吨6万元的高价卖给我们的饲料企业。“大成人自主研发,培养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效优良的新菌种,开发出世界首创的65%赖氨酸新产品。”他说:“目前,全球赖氨酸总量100万吨,大成就有60万吨,占60%,有权制订标准,左右全球市场价格。”

作为高效饲料必需的添加剂,大成的赖氨酸以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过去五六万元一吨的赖氨酸现在还不到1.5万元,有力支持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徐周闻回忆说,在2008年底一次会议上,全省养殖行业l50多人集体给他鞠躬,他们认为由于大成赖氨酸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国的养殖业,全国饲料行业发展提速至少l0年。

褚腊林说:“我们培育出的赖氨酸新菌种,每一个基因都打上了大成的烙印,由于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也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据他介绍,美国嘉吉公司总裁、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副总裁、韩国希杰公司总裁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高管都专程到大成集团考察洽谈。如今,不少外国企业想用高价买他们的技术,有的要求合资在外国建厂,大成集团不用投资一分钱,只需承担建设和培训任务.就可占有一定的技术股份。

专家认为,技术问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大成集团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取得世界领先优势,是奠定其今天在世界玉米加工行业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进步,就必须有技术做支撑,大成立足自主研发加强技术创新也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从“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

吉林省经济专家宋冬林认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资源,其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隐患。大成集团利用生物质资源开发替代石油的化工产品,生产出的植物化工醇受到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广泛欢迎,层次更高、战略意义更大,“植物化工”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率先引领全行业发展思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地正在“长”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大成集团植物化工醇,从催化剂研发、生产,到工业化的工艺技术、核心设备制造,均是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专利技术。产品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不但可以替代石油产品,而且有石油产品不具备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化工材料。

玉米深加工篇7

    关键词:玉米产业;种植面积;黄金产业

    1玉米在我国的需求情况

    按照玉米的用途不同,玉米在我国的消费可以分为饲料、实用、工业、种用及其他消费。其中玉米在饲料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我国玉米需求总量的70%左右。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玉米在工业消费中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正在由以淀粉、酒精、饲料为主的初加工向以赖氨酸、变性淀粉、化工醇为主要产品的深加工和生化加工转变,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汽车、纺织、电子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迅速,对玉米的需求呈显着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北粮南调”格局也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玉米需求量的提高,昔日农民卖粮难开始转变为玉米企业买粮难。不久的以后,北方的当地玉米将仅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粮食无需外运,有望形成“南粮北调”。因此***府与农民朋友都要重视玉米产业的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2种子选育,玉米丰收的基石

    只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近几年来,我国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科研育种步伐,在优质玉米种子选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选育好种子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部分地区实行“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创造了连续几年的高产记录。另外品种的选择还应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切实抓好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使玉米制种尽快已成为我国农业方面的一大主导产业。

    3种子推广,农民增收的保障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抓好良种推广,才能把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我国把培育壮大种子经营主体作为种子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把提高检测手段和加强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用种安全,常抓不懈。各级检测检验部门严格检验程序,实行普检与抽检、自检与复检、室内检验与田间检验相结合,建立了质量保证卡、跟踪卡、反馈卡等一系列质量保证制度。

    4玉米加工,农民增收的希望

    丰富的玉米资源,也促进了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立足玉米资源优势,把发展玉米加工业作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食品加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玉米综合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促进了玉米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玉米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 

    5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玉米消费能力不足,且国际竞争力偏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保护和稳定我国玉米产业,国家和***府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南进北出等。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促进玉米消费的措施。现在国际市场形势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玉米成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之后,未来全球玉米供给能力尚不明确,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国的玉米消费***策。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要能够引起粮食安全、饲料价格上涨、肉价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玉米消费***策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世界的粮食可能的供给情况出发。

    参考文献

    [1]蔡鑫茹、檀国庆、王玉贞,等.各类玉米产区生产与需求动态及调控对策.吉林农业科学,2006(05).

    [2] 齐晓宁、王洋、王其存,等.吉林玉米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地理科学,2002(03).

    [3] 桂林国、王世荣、赵天成.玉米在红寺堡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2(04).

    [4] 高聚林、刘克礼、吕淑果,等.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的营养品质研究[J].玉米科学,2004(S2).

    [5] 岳德荣.科技创新与玉米产业发展.玉米科学,2006(05).

    [6] 刘克礼、高聚林、吕淑果,等.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物质生产特性研究.玉米科学,2004(S2).

玉米深加工篇8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问题;对策

玉米种植范围广泛,易于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因而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作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玉米栽培技术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不利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玉米品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人们对玉米的深入加工和利用,制约了玉米种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种植户参考和借鉴。

1存在的问题

1.1品种质量低

环境条件是影响玉米种植效果的原因之一,不同环境对不同植物的生长作用效果也各有差异。因此,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发挥出不同品种玉米最大的种植效果。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优胜劣汰,培育出具备高产潜力的优质玉米种子,能充分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抗虫、抗灾、抗***能力。经调查,玉米栽种后很难实现高产高收的原因在于市场流通的种子很多存在质量状况参差不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1-2]。

1.2种植密度过高

种植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的植株数量。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多人忽视品种特性,对种植密度把握不准。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枝叶繁茂,植株较大,再加上玉米的根系分布范围小,如果种植密度过高,营养吸收、传送不及时,植株顶层不容易吸收养分,会造成玉米产量下降[3]。

1.3土壤翻耕不彻底

土地翻耕效果是影响玉米根系分布范围的主要因素。玉米种植时,整地一般为旋耕,没有深松,整地深度浅,没有打破犁底层。而玉米根系下扎生长的关键点在于打破犁底层,接纳雨水,提高地温。调查结果显示,犁底层通常位于17~18cm深,厚度约为10cm,因而深松要求30cm以上。一般种植玉米的土地如果翻耕深度不足,就会产生植株生长不良等现象,如倒伏等。因此,一般栽种玉米翻耕深度应保持在20cm以上,以提高玉米产量。

1.4病虫害防治不得当

近几年,在生产上出现玉米植株长势弱、根部发育弱、根少、植株枯黄、生长发育慢等现象,很多农户不懂病因,防治工作无从下手。很多种植者非常重视前期的拌种、包衣工作,认为做好这些便无后顾之忧,但大斑病、顶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等常见病虫害都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因而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不容小觑。

2对策

2.1遴选有高产潜力的玉米品种

由于基层种植者大部分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与学习,外加玉米种子市场监管不严,很多高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好的新杂交玉米品种与劣、杂、差的玉米种子难以筛别,无法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应加大对种植者的科普宣传力度,让种植者有能力筛选优质玉米品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方式,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

2.2合理控制玉米播种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种植者对于农作物栽种技术层面的问题不甚了解,大多参照以往经验,缺乏科学指导,认为高产量必须高密度种植,影响了单个植株的通风和光照,导致杂草丛生,引起病虫害感染等问题。种植人员应多学习相关知识,科学规划种植行距、株距,玉米的留苗密度基本控制在5.25万~7.50万株/hm2之间[4]。

2.3翻耕与播种工作做到位

一是将翻耕工作和深耕工作做在播种前;二是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玉米播种,防止玉米生长受到气候影响,具体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三是种子在购回时要做好包衣处理,以对种子起到杀菌、促生长的作用,同时应做好晒种工作,充分的晾晒可以使玉米种子的发芽能力大大增强。

2.4重视中后期玉米虫害防治工作

玉米深加工篇9

关键词 玉米;单产;倒伏;早衰;辽宁朝阳

中***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59-01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有28个乡镇(场),耕地面积7.2万hm2,人口56.1万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8.4 ℃,最高气温40.9 ℃,无霜期159 d。主要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温度日差较大,降水偏少。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 861.7 h,日照率65%。年平均降水量472.8~493.6 mm,其中,夏季占79%。境内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雨量线基本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降水量差约100 mm,是辽宁省农业大县之一。

1 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含有73%淀粉、8.5%蛋白质、4.3%脂肪,富含维生素,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目前,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在畜牧业发达国家,有 70%~75%的玉米被用作饲料。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 000多种。

玉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主要原因: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1]。2010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23.0%、18.5%、105%、31.8%。同期,饲料用粮消耗玉米,由9 000万t增加到1.2亿t,增长33%。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也增加了饲料用粮,对玉米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

2 朝阳县玉米产业发展近况

朝阳县耕地面积7.2万hm2,玉米生产面积从2006年的41 244.7 hm2,发展到2012年的55 796 hm2,增长了35.3%,单产从2006年的4 995 kg/hm2,到2012年的11 520 kg/hm2,增长了130.6%,实现了产量翻番。

总体来讲,朝阳县玉米生产面积呈上升态势,单产也有一定提升。可见,玉米在朝阳县农业生产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必须重视玉米生产发展。

据调查,朝阳县28个乡镇(场)玉米种植密度平均达4.80万~5.25万株/hm2,普遍偏低,同***等地相比较低,距2013年阿根廷9.45万株/hm2种植密度相差更大。据专家分析,如果朝阳县玉米种植密度增加7 500株/hm2,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产量可提高750 kg/hm2以上,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相应出现倒伏与早衰现象。解决玉米生产中倒伏早衰技术,将成为朝阳县发展玉米生产的极为关键环节之一。

3 早衰与倒伏现象及解决办法

3.1 早衰

(1)症状。玉米早衰是指玉米在灌浆***熟阶段(8月下旬至9月上旬)植株叶片枯萎黄化、果穗苞叶松散下垂、茎秆基部变软易折、百粒重降低造成的减产现象。农民称之为“返秆”,一般多发生在壤土、砂壤土和种植密度较大的田块。

(2)发生原因。由于玉米植株高大,生长期间必然要消耗大量养分和水分,而生育中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缺氧,这时根系活力减弱,吸水困难,但叶片蒸腾不减,尤其是晴天,叶片消耗水分更多,易造成生理代谢失调,出现叶片卷曲、生长缓慢现象,若此时缺肥,就会出现植株矮瘦,甚至枯萎死亡,发生早衰现象。

(3)解决办法。①使用抗早衰品种,确定适宜密度,改善群体光照、水分及营养条件。②科学合理施肥,生育后期用肥,特别是保证钾肥用量,使植株有充足营养,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早衰。③及时灌溉及排水,使根系处于良好状态。④隔行、隔株去雄及时掰除无效穗,防止不必要的养分消耗。⑤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茎腐病、叶部病害和红蜘蛛。⑥后期浇水能延长根系活动时期,有利于正常成熟防止早衰[2-3]。防早衰的关键在于施足基肥,种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根据不同生育时期植株长势进行迫肥。

3.2 倒伏

(1)发生原因。①高温、多雨、多风、寡照;②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植株郁蔽,茎秆徒长;③施肥时期不当,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促进了茎秆不必要的旺长;④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在苗期未进行蹲苗。

(2)解决办法:①机械化深松。据调查朝阳县玉米田土壤耕层15.0 cm,比北方春玉米区平均耕层低了0.1 cm,这与玉米适宜耕层深度22 cm,就差了7 cm,更比美国玉米田土壤耕层少20 cm,低了133.3个百分点。为改变当地土壤耕层浅的现象,应加大深松力度,采取机械深松,深松深度以打破犁底为原则,采用间隔深松(间隔50 cm)方式,深松深度达到35~40 cm。深耕深松技术可3年深耕深松1次,促进玉米根系深扎根,从而达到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当年增产幅度8%左右。②苗期促进根系生长,形成壮苗。壮苗的标准:根系发育良好,根层多,根量大,根系粗壮;幼苗敦实,不细长,不徒长,叶色浓绿,叶片厚,幼苗基部宽扁、粗壮。苗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在蹲苗上,应该注意的是,进行蹲苗的地块一般只适合于地力比较壮、土壤墒情比较好和有旺长趋势的地块,蹲苗时间不易太长,在拔节之前一定要结束,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③中耕培土。于拔节期至大喇叭期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高度7~8 cm,以促进气生根发育,气生根与地下节根比较,气生根更粗壮、坚硬,大大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4]。④施农家肥。玉米根系发育的最适地温为20~24 ℃,合理施肥能使根系良好发育,如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促进根系发育良好。⑤施用钾肥。钾能增强作物茎秆的坚韧性,增强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虫能力,还有提高产量的作用。底肥施用钾肥量为150 kg/hm2。⑥使用化控技术。第一,使用玉米健壮素。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 cm,降低穗位15 cm;并使叶片上冲,根系增加,从而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在1%~3%早发植株已抽雄和50%的雄穗将要露头时用药为宜,用15支/hm2(30 mL/支)对水300 kg/hm2,晴天喷在上部叶。第二,使用金得乐。一般在玉米6~8片展叶时,用15袋/hm2(30 mL/袋)对水225~300 kg/hm2喷雾,能缩短节间长度,矮化株高,增粗茎秆,降低穗位高度15~20 cm,从而抗倒伏。第三,使用玉黄金。在6~8片展开叶时(株高0.5~1.0 m)使用,用30支/hm2(10 mL/支)对水450 kg/hm2喷雾,能降低穗位和株高而抗倒,减少空秆、小穗,防秃尖[5]。

4 结语

长期以来,玉米是朝阳县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作物,也是造成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品种。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减主要在面积,而玉米产量增减主要在单产,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在增密种植。解决好抗倒伏和早衰问题,是实现增密种植的关键技术环节。

5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玉米论略[J].种子科技,2012,30(7):1-3.

[2] 李少昆,王振华,高增贵,等.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玉米深加工篇10

关键词 玉米机械化;技术路线;推广建议;安徽灵璧

中***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52-01

灵璧县地处皖北平原,是部级粮食生产示范县,全县耕地面积12.13万hm2,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为主,近年来由于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日益可观,到2015年该县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万hm2。但是,由于灵璧县在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方面推进较为缓慢,尤其在玉米收获机械化方面更加滞后,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提升玉米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已成为摆在灵璧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玉米生产机械化包括的主要技术路线

灵璧县的玉米种植主要分为春播玉米和秋播玉米2种种植模式,春播玉米在灵璧县种植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南部部分乡镇,主要以蔬菜型玉米种植为主,即在玉米还未成熟以前作为蔬菜上市销售,以进入大型超市为主要渠道进入市民的菜篮子。秋播玉米主要以收获粮食为主。2种种植模式的玉米虽然用途不同,但是生产的技术路线大同小异,春播玉米的技术路线为春耕翻地、玉米免耕(深松)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化肥深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秋播玉米的技术路线为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免耕(深松)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化肥深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为避免春播玉米在生长期内出现倒伏现象,不建议对土地进行深松作业[1-2]。

2 玉米生长期内各环节技术指标

秸秆还田:秋收时分,利用联合收割机在对玉米穗进行收割的同时,将秸秆剪短、粉碎播撒到玉米田中,或者利用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机,将其粉碎还田。

玉米免(少)耕机播:春玉米一般播种量45 kg/hm2、夏玉米一般播种量30 kg/hm2,利用玉米精量穴播机进行播种,可将双籽率控制在30%以下,保证单籽在70%以上。采用种肥分施方式,施肥深度以7~10 cm为宜,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之间。

机械深松:机械深松包括间隔深松、全方位深松2种方式,通常2~4年深松1次,可通过大型拖拉机配备深松机进行,深松深度应大于35 cm,并以虚实结合、不扰乱土层结构为原则。通过机械深松,可以有效实现保肥保水、渗水防涝、蓄水防旱,进而实现稳产增产的目的。

施肥管理:春播玉米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在玉米出现第5片叶时需要及时补充有机肥,对于秋播玉米来说,在秸秆还田后应当补充适量氮肥,加速秸秆腐化。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机械雄花期前控制株高,可采用喷施矮壮素实现。并适时进行1~2次病虫害防治、1~2次除草。

3 推广建议

3.1 加大***策扶持力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首先,***府要在***策方面对玉米机械生产化给予大力扶持,在补贴资金方面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宽行精播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以及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使用与推广,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其次,将***府扶持与行***推动有机结合起来,财***在农机方面予以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对秸秆还田、玉米收获进行补贴,并提供土地使用和信贷方面的优惠扶持,鼓励发展组织化、规模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玉米机收作业规模化[3]。

3.2 加速示范引导,全面推进机械化生产进程

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难点是玉米收获机械化,而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根本原因在于种植模式。根据多年实地推广经验,示范引导作用在机械化推广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选择早茬田块,在玉米秋收时节,组织并邀请各机械农具生产厂家进行实地展示,将当前先进的农机具展现到人们面前,使***府、农户切身感受到玉米收获机械化所具备的巨大威力,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应用。2015年,灵璧县在冯庙镇居委会、大庙乡大庙村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杨疃镇半店村分别建立1个66.67 hm2连片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点,在韦集镇、向阳乡,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分别在韦集镇的丁李村和向阳乡的苏圩村建立1个66.67 hm2连片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点,放大项目示范效果。灵璧县已先后开发5个示范点,总面积超过333.33 hm2,充分发挥农机大户、专业服务组织,以及种粮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扩大示范效应,增强辐射能力,使农民对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从心有所动,变为自觉行动,以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

3.3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玉米生产协调持续发展

玉米生产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涵盖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以及农民科技素养提高等多个维度。其中,既要考虑到农机具所具备的科技含量,又不能忽视不断改变的农民种植习惯,最终实现以良种为基础、机播为手段、壮苗为目标的机播一体化技术,全面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其中,要将以下几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农机具的选择方面,优选免耕施肥播种等机械化农机具,常量播种由精量播种取代,不等行距播种由等行距播种取代,做好相关技术对接,打好基础,为玉米机收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其次,将农机、农艺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互动合力,以农机推动农机发展与进步,积极发挥农机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变。除此之外,以良种良法为基础,因地制宜规划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路线,建立和完善农机农技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3.4 加强技能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

在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随着机械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具备农机具操作能力的人员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并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能够快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因此,加强农机具技能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为玉米生产机械化推进储备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农业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农艺栽培技术等知识讲座,做好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在玉米生产各关键节点,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全面开展实地指导;其次,相关农机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阵地优势,搞好机手技术培训。在玉米播种、收获时节,组织对购机农民全方位技术培训,可涵盖操作、驾驶、调试、维修、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努力培养出一批原理掌握、操作梳理、维修在行、安全合规的机手;再次,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现场会等活动,组织各生产厂家、经销机构开展作业演示,多角度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此外,应当做好农机具售后服务工作,尤其在玉米收获的关键时期,务必组织三包服务小组(包括技术骨干、经销公司,以及厂家人员),秋收前提前进行安全检查,在秋收期间巡回服务,积极提供配件配送服务,切实落实“三包”服务和跟踪服务;最后,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促进玉米生产规模化、规范化,可以通过依托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积极组织他们进行玉米生产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4]。

4 参考文献

[1] 陈波,魏振,刘世富,等.玉米收获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6):9-10.

[2] 曲树波.鞍山市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制约因素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3):172-17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玉米深加工10篇

学习

学校安全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安全总结,内容包括学校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学校安全培训总结。开好五会说安全:例会、校会、班会、队会年级会。利用空间谈安全:板报设置安全教育专栏,广播站开设安全知识讲座,校园设置安全警示牌。2.宣传形式多样化。我们

学习

污水治理技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污水治理技术10篇,内容包括农村污水治理设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煤矿废水,排出的煤矿废水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铁、锰、酸性物质等,在与地表水的混合后,煤矿废水中可溶性的铁锰物质被氧化沉淀析

学习

木材加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木材加工10篇,内容包括木材加工产品大全,木材加工方面专业术语。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1-036X国内刊号:11-2680/S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学习

高二生物考试总结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生物考试总结,内容包括高二生物考试总结与反思,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2、改变复习模式,制定阶段性目标生物复习参考传统的考试复习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充分熟悉生物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

学习

小区物业保安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小区物业保安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物业保安部的重点工作计划,医院物业保安每月工作计划。1、做好小区的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2、对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进行学习,特别是新入职队员的培训。继续做好小区内安全保卫工作

学习

齿轮加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齿轮加工10篇,内容包括齿轮加工方案大全,齿轮加工厂家。1概述硬齿面滚齿革新了硬齿面精加工工艺,采用硬质合金滚刀覆涂后滚削齿面,相对磨齿有较高的效率,目前在国内外都有应用。主要用于齿轮热后精加工和热后磨齿前半精加工,是

学习

金属加工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金属加工10篇,内容包括金属加工技术书籍,金属加工。主办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出版周期:半月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0-7768国内刊号:11-1851/TH邮发代号:2-126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50期刊收

学习

扫地社会实践总结模板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扫地社会实践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扫地内容怎么写,社会实践活动关于扫地感言。“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大部分他们还一直处于“象牙塔”的梦幻中,没有走出来,不敢直视现实生活的残酷,很多人都选择了逃避,我

学习

测绘研究生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测绘研究生论文,内容包括测绘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题目,研究生测绘论文。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借鉴我国的测绘行业目前正处于升级转型期,各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单位都亟需掌握基础理论、能从事高新技术工程的人才。从人才培养和

学习

矿物加工工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矿物加工工程10篇,内容包括矿物加工工程博士招聘,矿物加工工程详细解读。1.2人才紧缺,技术水平不稳定人才是每个行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通过社会环境,人们害怕进入这个技术研究领域,感觉它是极度危险的,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是主

学习

消防安全履职报告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安全履职报告模板,内容包括消防安全管理人履职报告范文,消防安全履职报告。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府应当定期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分析消防安全现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决定事项的落

学习

电火花加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电火花加工10篇,内容包括电火花加工工艺实例,电火花加工总结。1钛合金电火花加工难点分析钛合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电火花加工的难度:钛合金的导热系数较低,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难以迅速释放,导致加工区域温度迅速升高

学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污水处理控制系统10篇,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工艺讲解及自动控制,宜宾污水处理控制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应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我国水资

学习

声乐教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声乐教学10篇,内容包括声乐基础教学,声乐课教程集锦全集。一、***传统声乐***音乐旋法多变、节奏复杂、色调丰富。其传统声乐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歌舞曲、大型古典套曲木卡姆等。***族民间歌曲包括情歌

学习

玉米新品种: 蠡玉16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玉米新品种: 蠡玉16,内容包括蠡玉88玉米品种简介,蠡玉玉米种全系列。品种来源:953×91158。审定情况:200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北京市、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内蒙古认定;2006年通过河

学习

吉林公主岭:玉米之乡玉米香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吉林公主岭:玉米之乡玉米香,内容包括公主岭为什么被称为玉米之乡,公主岭玉米之乡简介。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它以响铃公主的动人故事享誉全国,以黄金玉米的特色品牌闻名遐迩,它就是“中国玉米之乡”――吉

学习

煤焦油深加工现状 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阅读(243)

本文为您介绍煤焦油深加工现状 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内容包括煤焦油深加工产品有哪些,中国煤焦油深加工技术发展论坛。煤焦油行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新材料和钢铁行业的发展,煤焦油资源的高效利用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本

学习

缓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缓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液体缓释氮肥对玉米怎么使用,玉米用缓释尿素增产经验。1试验材料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堡村1.2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地形:平坦,土壤类型:耕型壤质草甸土,土壤

学习

玉米淀粉产品市场情况调研

阅读(38)

一、玉米淀粉的市场概况淀粉主要是利用玉米、木薯、马铃薯、甘薯、小麦等经过深加工生产而成。而玉米是主要的加工原料。利用淀粉再次延伸产业链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淀粉糖、赖氨酸、山梨醇、化工醇、燃料乙醇、柠檬酸等。全球利

学习

瘠薄土壤玉米保墒栽培技术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瘠薄土壤玉米保墒栽培技术,内容包括山区坡地玉米人工种植管理技术,贫瘠土壤玉米种植。土壤瘠薄的干旱地块玉米产量低而且不稳,一直影响着我省西部干旱地区玉米生产的均衡发展。所以,如何提高土壤瘠薄的干旱地块的玉米产量,增加

学习

玉米杂交制种花期的调控方法

阅读(126)

本文为您介绍玉米杂交制种花期的调控方法,内容包括玉米制种花期预测的方法有哪些,玉米制种花期怎么调整。玉米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是确保其丰产增收的关键所在。但由于亲本性状、气候条件、土壤类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很难花期相遇

学习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玉米耐旱育种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玉米耐旱机制研究取得进展,陕西省特耐旱玉米品种。干旱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农业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降低干旱对玉米产值的影响,一般采用的措施是在调节玉米种植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