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篇1
【关键词】脑膜瘤;瘤周水肿;肿瘤大小
【中***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b)-0074-03
脑膜瘤中有60%左有的患者会出现瘤周水肿,使肿瘤的占位效应增加,并会破坏患者的血脑屏障,导致出现弥漫性的持续性的颅内压增加,进而引起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手术的并发症增加。关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该研究选取2010年7月-2013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8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脑膜瘤瘤周水肿与肿瘤大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共82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均为首发脑膜瘤,并均使用手术***的方法,手术后给予了病理检杏。其中有瘤周水肿的患者41例,无瘤周水肿患者41例。水肿使用MRI平面检杏:MRI检杏无水肿带为无水肿。
有瘤周水肿的患者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在22~69岁之间,平均为(42.61+5.61)岁。无瘤周水肿的患者41例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平均为(42.21+5.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恶性肿瘤、引流静脉受压情况。
1.3 统计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
2 结果
瘤周水肿组患者与患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恶性肿瘤、引流静脉受压有关,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l中我们可以看出,瘤周水肿组患者多发生在大脑镰和蝶骨翼,无瘤周水肿组患者则多发生在中颅窝、桥小脑角,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膜瘤多伴有瘤周水肿的发生,此疾病多发生在脑实质外。而目前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能与患者的血管源性水肿、肿瘤的体积、部位、组织学类型、静脉回流受阻、血供等有关。合并瘤周水肿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更明显,并会直接加重患者的自然病程进展,影响患者预后,尤其对感觉功能区、运动功能区发生瘤周水肿的患者,其肢体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且临床研究还发现,有瘤周水肿的患者发生手术后癫痫等比例也较高。
从该次实验的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脑膜瘤瘤周水肿的患者,多发生在大脑镰(43.90%)和蝶骨翼(17.07%),且肿瘤体积较大(60cm以上占70.73%),多为良性肿瘤(65.85%),且患者多有引流静脉受压(60.98%),与无脑膜瘤瘤周水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而在临床分析中,我们认为,脑膜瘤的发生部位、引流静脉受阻等均与肿瘤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肿瘤发生部位方面,大脑镰、蝶骨翼的脑池空间较小,对脑肿瘤的缓冲作用小,且对水肿的吸收少,因此一旦发生脑肿瘤过大,就会导致水肿的发生;而在桥小脑角、鞍结节等发生瘤周水肿则较低,则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肿瘤生长空间较大,因此可以缓斛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
其次,实际肿瘤体积方面,我们发现肿瘤体积越大,发生瘤周水肿的比例更高,患者的肿瘤越大,对周围的血管压迫也就越明显,导致水肿发生率较高。同时,巨大的脑膜瘤还会造成蛛网膜破坏,并侵袭脑皮层,导致水肿渗透。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学者提出患者肿瘤的大小与瘤周水肿无明显的关系,很多体积较小的患者,并没有出现周围回流静脉压迫,但是仍然会出现脑水肿。因此我们认为,实际肿瘤体积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脑膜瘤瘤周水肿,但是影响并不大。引流静脉受压也与肿瘤的大小有关,患者肿瘤过大导致静脉瘀滞,血液灌流延迟、静脉血液回流延迟,静脉压力引起液体向脑白质渗出,形成水肿。
此外,我们还研究分析了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瘤周水肿的患者恶性程度较高,且引流静脉受压率高。这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内皮VEGF表达更高,患者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透等,引起水肿的发生。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脑屏障容易受到破坏,促进了瘤周水肿的发生。徐文杰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脑膜瘤瘤周水肿与肿瘤的大小有明显的关系,其研究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6例脑膜瘤患者,结果发现,随着肿瘤的增大,其周围水肿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研究结果中,肿瘤体积在60cm?以上者,其水肿发生达到100%,但是该作者也认为,肿瘤的体积与水肿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关系。这与该次实验中的部分结果一致。
脑肿瘤篇2
Laboratory Medicin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Stuart E. Siege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Hans E. Kaiser,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MD, USA
Molecular Markers of
Brain Tumo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Anti-Neoplastic Biological Therapy
2004, 362pp.
Hardcover EUR 78.70
ISBN 1-4020-2781-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在过去的20年,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分子肿瘤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免***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这一方法在脑肿瘤研究中也已经从试验阶段走向了成熟。
全书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包括第1、2章):第1章以儿童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胶质瘤为例介绍了脑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第2章介绍了早期阶段的脑肿瘤中浸润的多核和单核细胞免***表型的鉴定,肯定了免***组织化学在脑肿瘤的研究和诊断及***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鉴于脑肿瘤对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法效果不佳,介绍了对脑肿瘤的生物***的研究(包括第3~9章):第3章概括论述了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实验性***方法;第4章对生物抗癌***在肿瘤***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肯定的基础上,从增强非特异性自然免***、胸腺激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几个方面对生物抗癌技术进行了介绍;第5章介绍了一种在白介素-2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杀伤新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淋巴细胞;第6章简要概述了抑制血管形成在抗癌***中应用;第7章先介绍了肿瘤***苗的概念,然后分门别类的讲述了不同组织器官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并通过分析其抗原提呈的过程,阐述了APC在肿瘤生物***中的免******的重要作用;第8章介绍了抗肿瘤的独特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实验性应用以及多种针对癌细胞***制剂的整体应用的重要性;第9章讲述了癌-抗原,一类特定分化的抗原家族,是在抗癌的免******中有前景的靶向抗原。第三部分为本书的附件(包括第10、11章):第10章材料与分析;第11章索引。
本书总结了分子生物学中关于脑肿瘤的研究成果,归纳提出了脑肿瘤的生物***方法,适合从事免***组织化学、肿瘤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参考。
刘玉琴,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脑肿瘤篇3
【关键词】脑肿瘤卒中;脑出血;误诊
【中***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80-02
脑肿瘤卒中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而发生肿瘤出血,出血量少时,局限于肿瘤内,临床上无或症状轻微;出血量大者可形成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酷似脑卒中发作,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而延误***。本文分析了我科收治的20例初诊时误诊为脑出血的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42.3±12.9)岁,男性17例,女性3例。既往未发现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10例,头痛病史17例,脑卒中病史1例,头部外伤史1例。急性起病为表现的15例,亚急性起病为表现的5例。多数患者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表现,突发头痛者最多见,其中视神经水肿7例。
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头部CT检查,其中5例术前行头部MRI检查,3例行头部CT增强检查。头部CT平扫呈均匀高密度灶4例,其余呈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其外有大片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2例出现病灶环状强化。MRI扫描T1、T2加权像均呈混杂信号, 1例行DSA检查,结果为阴性。
3 结果
11例急性起病患者入院后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瘤体,加肿瘤切除术,术中取病理标本送检。另外8例亚急性起病患者入院时根据头部CT诊断为脑出血,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常规检查,行头部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肿瘤可能,择期行手术***。1例患者术前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毛刺状结节影。术后病理诊断:绒癌脑转移2例,胶质瘤8例,星形细胞瘤10例。术后14例患者好转出院,6例术后转ICU继续抢救***,其中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例患者***效果欠佳,家属放弃***,2例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康复科康复***。
4 讨论
脑肿瘤急性大量出血,突破肿瘤包膜形成脑血肿,原有症状加重,出现颅高压三主征,同时也会有偏瘫、双侧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严重者会发生脑疝危象。一方面由于片面依赖、过度强调脑肿瘤的特征表现,对其特殊表现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脑肿瘤卒中发病突然,临床症状、头部CT检查易与脑卒中出血混淆,导致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文献报道脑肿瘤所致出血,包括原发的,转移的占1%-11%,颅内转移瘤的发病率一般为3.5%-10%左右[1]。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3]:①内皮细胞增生引起血管堵塞;②肿瘤生长过快,引起血管挤压、牵拉,或发生缺血性坏死;③肿瘤栓子所致出血性梗塞;④肿瘤新生血管脆性;⑤肿瘤侵犯血管壁;⑥颅内压增高导致静脉压力增高或凝血障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鉴别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①脑肿瘤卒中血肿无特发部位,多位于脑叶,高血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②肿瘤卒中出血灶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有别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均匀类圆形团块。头部MRI对早期确诊脑肿瘤卒中更有价值;③脑肿瘤卒中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符,出血早期即有明显水肿;而脑出血早期仅有轻微灶周水肿。脑肿瘤卒中***后因脑水肿改善,症状可一度好转,停止***后又再次恶化,高血压脑出血病情达到高峰后症状稳定或好转;④脑肿瘤卒中病变虽位于远离中线的脑叶,但其占位效应明显。绒癌是妇科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是由胚胎滋养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绝大数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妊娠之后,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对于年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除了血管病外,详细询问病史,若有不正常流产史,结合头颅CT出血非脑出血常见部位,警惕妇科肿瘤脑转移瘤卒中的可能性[4]。脑肿瘤卒中临床上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及病史资料的采集有助于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0.
[2] Wright JL,Merchant RE.Effects of an introtumoral injection of human recombinant tunlor necrosis factor-alpha on cerebro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leukocytic infiltration in a rat glioma model[J].J Acta Neuropathol(BerO,1997;93(j):78-86.
脑肿瘤篇4
目的: 分析脑型血吸虫病误诊为脑肿瘤的原因,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通过对17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CT、MRI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的回顾性分析,查找误诊原因。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血吸虫肉芽肿。 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易误诊为脑肿瘤,通过头颅MRI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
【关键词】 脑型血吸虫病 脑肿瘤 误诊
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在临床上较少见,特异性不强,神经内、外科和放射科医生往往对该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易误诊为脑肿瘤,特别是脑瘤型脑血吸虫病更易误诊为脑肿瘤。我们总结1994年1月~2004年9月共17例误诊为脑肿瘤的脑型血吸虫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9~54岁,平均43.4岁。病程2月~1年。血吸虫***水接触史不详。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14例出现呕吐伴不同程度肢体偏瘫,2例伴癫痫,2例有共济失调,均无明显意识障碍。
1.3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CT检查显示为1.5~4cm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变,其中15例为1个病变,2例为2个病变。病变位于顶枕叶10例,额颞叶5例,小脑2例。14例有明显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头颅MRI检查8例,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诊断为胶质瘤12例,转移瘤2例(2个病变者),诊断为脑膜瘤3例。15例没有行血吸虫抗体检查,另2例血吸虫抗体检查为阴性。
1.4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诊断明确后,开始口服吡喹酮。
2 结果
术后15例病情有明显改善,2例偏瘫加重,其中1例出现意识障碍,经***后清醒。无术后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脑血吸虫肉芽肿。
3 讨论
血吸虫(schist soma)通常寄生于门静脉系统,若成虫寄居或虫卵肉芽肿病变发生在门静脉系统以外,称为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造成脑部损害,称为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脑血吸虫病不易与脑肿瘤鉴别,往往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或尸检。国外文献报道,90%以上脑型血吸虫病无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尸检[1]。
脑型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虫卵栓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颅内,沉积在脑组织中,形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病变。特异性病变是指在病灶区的软脑膜、软脑膜下皮质和白质的浅层形成虫卵肉芽肿、假结核结节及瘢痕结节;非特异性病变是指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脑软化和脑水肿。脑水肿的范围较广,常累及病灶侧整个脑半球[2]。由于肉芽肿的形成和周围广泛脑水肿所形成的占位效应,其临床经过和脑肿瘤极为相似,易误诊为脑肿瘤[3,4]。
根据临床表现,脑型血吸虫病主要分为4型:①脑膜脑炎型;②癫痫型;③脑瘤型;④脑卒中型[2]。脑瘤型系肉芽肿占位和弥漫性脑水肿所致,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伴明显定位体征。此型临床表现与脑瘤几无差别[2]。
脑型血吸虫病的CT表现无特异性[5]。
MRI对脑型血吸虫病有较高诊断价值[6~9]。脑型血吸虫病的MRI检查的特点:病灶大多位于脑皮层或皮层下,在T1WI上,虫卵肉芽肿多呈稍长T1略低信号,水肿呈长T1低信号,与水肿分界欠清;在T2WI上,病灶常被水肿明显的长T2高信号掩盖;增强扫描虫卵肉芽肿大多呈明显的均一强化,呈斑点状或结节状,可分散或聚成堆,有一定特异性。但单从影像学表现本病易与脑瘤等其它颅内占位病变相混淆[8]。
目前多采用酶联免***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ELISA对检测脑脊液中的血吸虫抗体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的特点[7,11]。对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的患者,如果血清或脑脊液血吸虫抗体检测为阴性,应反复检测2~3次,以免漏诊[10]。本组2例血清血吸虫抗体(IHA)为阴性,没有复查,造成了误诊。
脑型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吡喹酮是比较理想的抗血吸虫病药物。其手术适应症为:①病变较大,伴明显脑水肿并造成明显占位效应者;②颅内压增高经药物***无效者;③伴局限性癫痫经药物***无效者[2]。对于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又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吡喹酮口服行诊断性***[2]。
脑型血吸虫病的预后较好,少数病例会遗留偏瘫、失语、顽固性癫痫等。
脑型血吸虫病近年在血吸虫***区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在非***区较少见,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在非***区也时有所见。临床神经内、外科和放射科医生宜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警惕,结合患者的病史(***水接触史),行CT、MRI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减少不必要的手术,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Gjerde I, Mork S, Huldt G.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presenting as a brain tumor. Euro Neural, 1984, 23(7): 229~230.
2 史玉泉. 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40~444.
3 林元浩,徐善水,李振球,等.脑血吸虫性肉芽肿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301~302.
4 Mackenzie IRA, Guha AA. Manson’s schistosomiasis presenting as a brain tumor. Case report. Neurosurgery, 1998, 89: 1052~1054.
5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1~153.
6 董江宁,施增儒,等.脑血吸虫性肉芽肿CT和MRI表现与分型探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 2:144~148.
7 吴明灿,刘建雄,等.CT、MRI及CSF免***学检查在脑型血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270~273.
8 扬晓玲,李茂进,等.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261~264.
9 王长生,扬月,等.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和分期.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437~443.
脑肿瘤篇5
【关键词】脑肿瘤;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信息量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且它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所以用它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MRI无X线损伤,亦无其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1]。其次,MRI可直接做多轴位成像。除可做横断面、***面观察外,还可以做矢状面观察,最先进的MRI机甚至可做斜面或做任意层面观察。这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确定肿瘤的范围都有很大帮助。MRI一般不受颅骨伪影的影响,尤其是对颅后窝和脑干处的病灶,均能清楚显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MRI 检查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60岁,平均2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半年。肿瘤生长部位:生长局限于桥脑8例,延髓3例,中脑2例。弥漫生长的有2个部位者17例,其中桥脑、延髓9例,桥脑、中脑6例,桥脑、小脑1例,中脑、丘脑1例。
1.2 方法
检查设备临床研究使用VISART 1.5T扫描仪,利用头部扫描线圈,FOV为22mm,扫描层厚为6mm,矩阵为256×192,进行常规冠位、矢位和轴位扫描。
2 结果
MRI上颅内肿瘤常出现密度和信号的异常改变,这种异常改变是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比较而言的。MRI检查时,同样,肿瘤信号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亦可分为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和混合信号四种。MRI虽有一定的数值来代表其信号强度,但由于该数值常受机器场强、机器型号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病例各种机器所测数值也不一致,因此一般诊断时都不测此数值,而只依靠目测做一相对的比较。颅内肿瘤的密度和信号的改变,可反映肿瘤组织本身情况以及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等,根据这些改变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性质。如在生长较快的肿瘤(如III、IV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转移瘤)中心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出血多与肿瘤侵蚀血管和肿瘤内血管形成不良有关。某些肿瘤特别好发出血,如黑色素瘤、绒癌、转移癌等。肿瘤钙化常出现在少突胶质瘤、颅咽管瘤、星形胶质细胞瘤、脉络丛状瘤等肿瘤中,尤以少突胶质瘤钙化最为明显。此外,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及边缘情况,在肿瘤定性诊断中亦有重要意义,如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常呈不规则状且边界不清。
颅内肿瘤MRI造影检查,是显示肿瘤特征的另一重要手段,有时可起决定作用。现常用的CT造影剂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剂水溶液;常用的MRI造影剂为GdDTPA。这些造影剂对肿瘤组织的增强原理,CT和MRI相仿,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血脑屏障情况,多数恶性或偏恶性肿瘤均有血脑屏障的受损,如果该肿瘤血供丰富,则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大量造影剂经受损的血脑屏障外溢,而使肿瘤增强[2]。因此,肿瘤越是恶性,其血脑屏障受损越重,增强越明显,这种情况如III、IV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转移瘤等。但有时肿瘤尽管有明显血脑屏障受损,但血供不丰富或无(如肿瘤中心坏死、囊变区),则可不出现增强。有些良性或偏良性肿瘤,尽管无血脑屏障损害,但其血供非常丰富,而且肿瘤内血流缓慢,因此,单位体积内血流量增加,注射造影剂后,肿瘤组织的造影剂含量亦增高,故出现增强。此时肿瘤的增强程度与恶性程度不呈正比,这种情况见于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正常垂体本身无血脑屏障,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即刻扫描,正常的垂体组织往往会出现明显增强,而这时腺瘤组织相对增强不明显,显示为相对低密度或低信号区。
3 讨论
颅内肿瘤无论大小,一般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占位征象,而引起颅内正常结构的移位。在MRI检查时,这种正常结构的移位往往是定位,乃至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造成这种移位的主要原因有:①肿瘤本身的体积;②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③肿瘤周围胶质增生;④肿瘤引起的脑积水。前两者是主要原因,尤其是脑水肿,有时病灶较小,而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因此正常结构的移位也很明显[3]。
颅内肿瘤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因此正常结构的移位随肿瘤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分述如下:额区肿瘤包括额叶脑实质、矢状窦旁、前颅窝底等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侧脑室额部及体前部。当肿瘤较小,而且位于额底、额极等处,由于远离侧脑室,可不出现侧脑室改变,当肿瘤较大,而且位于额叶中、后部或位于额叶深部时,侧脑室改变较为明显,在MRI***像上表现为患侧侧脑室额角及体部受压变形、狭窄,向内、向后方移位,严重时可引起侧脑室前部闭塞;肿瘤对侧侧脑室常可因室间孔受影响而扩大;第三脑室变窄和向对侧移位。顶区肿瘤包括大脑顶叶脑实质、矢状窦旁、顶叶凸面的脑内、外肿瘤。常引起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的改变。在MRI***像上表现为患侧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受压变形和向对侧移位,病灶较大时第三脑室常同时受压而变窄和向对侧移位。但顶叶肿瘤常涉及附近地区,即顶额、顶枕或顶颞区,顶额区肿瘤多影响侧脑室体前部和额角,而三角区可扩大;顶枕区肿瘤则首先影响侧室三角区,使三角区变狭、缩小,侧室内的脉络丛钙化斑或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影常向内、向后移位,两侧不对称;顶颞区肿瘤常使患侧侧脑室体部上抬,颞角下移和扩大。枕区肿瘤包括枕叶脑实质、天幕、横窦和大脑镰后部肿瘤,常引起患侧侧脑室后角、三角区以及脉络丛的改变。在和MRI***像上表现为病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狭窄或闭塞,有时可发生前移;患侧侧脑室内的脉络丛影(钙化或增强影)亦随之移位,两侧不对称。患侧侧脑室下角常因后部向前倾斜而缩短或因脑脊液通路受阻而扩大。第三脑室后部可轻度受压和稍向前移。颞区肿瘤包括颞叶脑实质、蝶骨嵴、中颅窝等处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第三脑室、侧脑室体后部、侧裂池和侧裂动脉等解剖结构。在MRI***像上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和对侧移位;侧脑室下角向上和向内移位,并发生狭窄变形或闭塞。当肿瘤位于颞后时可见侧室下角后部受压变窄,而其前部反而扩大。颞叶内肿瘤常引起同侧侧裂池变窄,失去正常形态,甚者可完全闭塞。在增强后行MRI检查时,有时可见大脑中动脉的侧裂主干向内、向前移位。颞深部肿瘤常可造成对侧侧脑室扩大。鞍区肿瘤包括鞍内、鞍旁、鞍上及第三脑室周围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鞍上池、脚间池、第三脑室、侧脑室、侧裂池和脑干等结构。在MRI***像上可见,当鞍内肿瘤向鞍上发展时,首先突入鞍上池,使之变小,部分或完全填塞;肿瘤继续增大可引起第三脑室前下部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受压变钝和缩短,第三脑室变形或闭塞;严重者可压迫室间孔,造成单侧或两侧侧脑室扩大。鞍上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均可造成上述改变,只是对鞍内影响较小,而鞍上影响更大。鞍区肿瘤向后发展时,常造成脚间池填塞,脑干及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有时肿瘤可沿斜坡向后发展,而造成桥前池填塞。
【参考文献】
[1]桑林琼,邱明国,王莉等.基于统计阈值的脑肿瘤MRI***像的分割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29(4):237-239.
脑肿瘤篇6
[关键词] 脑肿瘤;脑卒中;脑出血;诊断
[中***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77-02
脑肿瘤卒中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发生出血,并侵犯周围组织形成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时表现为急性颅高压。但在肿瘤早期,其出血症状常会掩盖原发病症状,导致诊断错误,从而影响到***和预后。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误诊率很高,因此本文就近1年内收住院的7例瘤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病因、诊断,以便能够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2012年收入的确诊为脑肿瘤卒中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本组共收集7例患者,其中女4例,男3例,年龄23~67岁不等。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全脑症状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入院后头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最终均证实为脑肿瘤所致脑出血;③住院患者,病例资料齐全。
1.3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病例特点进行回顾,对患者如下信息进行采集: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体征、既往史、发病特点;相关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检查时间;***经过、***期间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转归等。
2 结果
2.1 病例特点
2.1.1 病因分析 本文介绍7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胶质瘤2例,肺癌脑转移1例,肾癌脑转移1例,绒癌脑转移1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脑转移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例。
2.1.2 症状及体征 所有入组患者临床症状不一,其中多数以颅内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5例),有以肢体无力起病(3例),有的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例)。住院期间1例出现脑出血复发,1例因为全身多发转移,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恶液质而死亡,其余5例经***后好转,后转入肿瘤科继续***原发疾病。
2.2 影像学特点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在急诊完成头CT扫描。CT常见表现为相应脑叶高密度灶,周边明显水肿(封三***7),而***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表现(基底节区血肿形态规则,周边水肿不明显等)。且基本都能发现原发病灶的证据(病理学检查、肿瘤相关指标、影像学相关检查等)。
2.3 病理学诊断
本文中入选的患者均行相关病理学检查。最终病理证实分别为胶质瘤、肺癌脑转移、肾癌脑转移、绒癌脑转移、恶性黑色素细胞瘤、间变性室管膜瘤(封三***8)。
2.4 ***及转归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并多次复查头CT明确出血吸收情况,积极完善肺部CT、泌尿系超声、腹部电脑超声、甲状腺电脑超声等,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对患者进行脑活检(3例),肿瘤切除(3例)等,最终其中6例患者***后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好转,后到肿瘤专科***原发疾病,其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讨论
从这7份病例,我们进一步学习脑肿瘤卒中的特点。
脑肿瘤卒中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发生出血,并侵犯周围组织形成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时表现为急性颅高压,故得名。但在肿瘤早期,其出血症状常会掩盖原发病症状,导致诊断错误,从而影响到***和预后。脑肿瘤发生卒中者,因其临床表现难以与脑卒中进行鉴别,常在初诊时发生误诊,进而影响到进一步的***[1]。
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的区别在于:肿瘤出血多位于脑叶,而高血压出血多在基底节区;肿瘤出血边缘多有明显水肿且占位效应较明显[2],血肿周围为混杂密度,伴有明显片状指压状水肿带,而高血压出血早期多较轻或没有水肿;肿瘤出血的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有时瘤内可见液平样高密度影;脑肿瘤卒中增强扫描常有强化,周围有增强结节影,而脑出血常无强化;脑肿瘤卒中***后因脑水肿减轻,症状一过性好转,后又加重,而高血压脑出血症状稳定后病况逐渐好转。
临床上脑肿瘤卒中并不少见,研究表明,脑肿瘤卒中占所有颅内出血的1%~10%[3-5],严重的颅内出血来源于脑肿瘤的至少占10%[6]。其中易出血的颅内肿瘤有转移瘤、恶性胶质瘤、脑膜瘤、黑色素瘤、垂体腺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鞘瘤及脉络丛状瘤[7]。本文中4例患者分别为胶质瘤、肺癌脑转移、绒癌脑转移及黑色素瘤,均为常见的易致脑出血的颅内肿瘤,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其误诊率较高[8,9]。有报道[10],以卒中起病的脑肿瘤占同期脑卒中住院病例的7.74%。有研究表明[11],以下情况易被误诊:高龄、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史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肿瘤小,周围水肿带轻,占位效应、颅内高压不明显;患者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早期颅高压被缓冲。另外,由于老年人脑瘤卒中病情进展快,故应提高对少见、单发、不典型病变影像的认识,如本文两例即为不典型的出血部位或多发出血病灶。对常合并出血的原发脑瘤,还须注意其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对于脑转移瘤,应常规检查排除肺癌[12]。
对于肿瘤所致脑出血的病因,自然是多方面的[13]:①肿瘤内新生血管结构和形态异常;②肿瘤浸润、快速生长压迫邻近组织造成变性、坏死使血管失去支撑被拉伸或压迫临近血管致局部回流阻滞、压力升高而破裂出血;③肿瘤对血管壁的直接侵袭破坏,造成压力改变致血管破裂出血等。另外,有作者[14]发现胶质瘤出血与肿瘤内毛细血管及血管钙化密切相关,这些毛细血管行程卷曲且缺乏外在支撑物容易诱发出血。对于瘤卒中的常见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的研究中,Wakai等[15]报道垂体瘤卒中的发病率为1.5%~27.7%,垂体腺瘤生长快,瘤体容易退行性变,瘤内血管增多,管壁脆弱,瘤囊内压力增高而造成出血。有研究表明,转移癌与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出血机率几乎相等,转移癌出血以转移性肺癌最常见[16-18]。
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为避免脑肿瘤卒中的误诊,我们应该做到:①重视病史采集,如关注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就会考虑到脑转移瘤可能,且转移瘤多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19];②对于出血和肿瘤形态不易鉴别者,应在24 h后复查CT。有手术指征者及早手术,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及时给予手术***是***脑肿瘤卒中的关键[20](如本文肺癌并发脑卒中出血)。
[参考文献]
[1] 苏凡凡,王利萍,刘辉. 脑肿瘤卒中误诊为脑出血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杂志,2012,40(5):1266-1267.
[2]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99-200.
[3] Barkovich AJ,Atlas SW. Magnetic reasonance imaging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 Radiol Clin North Am,1998,26(6):801-804.
[4] Tung GA,Julius BD,Rogg JM.MRI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value of vasogeic edema ratio for predicting the cause[J]. Neuroradiology,2003, 45(6):357-362.
[5] 武琛,王硕,赵继宗. 105 例脑肿瘤卒中的临床诊治和病理基础[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7):303-304.
[6] 朱荣江. 脑肿瘤卒中2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肿瘤与康复,2006,13(2):157-158.
[7] Kane PJ,Partington P,Rahavan R,et 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present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Br J Neurosurg,1994,8(2):209-214.
[8] 黄志红,黄志. 老年人脑肿瘤卒中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 45-46.
[9] 刘美玲. 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J]. 山西医药杂志,2001, 30(4):356.
[10] 黄小鹏. 貌似脑卒中的脑瘤47例临床分析[J].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148.
[11] 方玉玲. 误诊为脑出血的老年人脑肿瘤2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58-59.
[12] 闫敏,禚丽华. 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肺癌脑转移瘤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2-46.
[13] 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4-1018.
[14] Liwnica BH,Wu SZ,Tew JM J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and hemorrhage in gliomas[J]. J Neurosurg,1987,66(4):536.
[15] Wakai S,Fukushima T,Teramoto A,et al. Pituitary apoplexy:its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J Neurosurg,1981,55(2):187.
[16] 丁兆***,苏岩,迟玉华,等. 卒中型脑瘤30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2):203-204.
[17] 李惠勉. 以卒中形式起病的脑转移瘤临床分析[J]. 临床荟萃,2005, 20(9):533-535.
[18] 黄志红,黄志. 老年人脑肿瘤卒中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45-46.
[19] 喜如禄. 转移性肿瘤的CT所见[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3,4(5):220.
脑肿瘤篇7
关键词 脑肿瘤卒中 手术*** 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近7年来收治并经病理证实脑肿瘤卒中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40.1岁,病史1小时~2.5年。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例,癫痫病史2例,所有患者均无头外伤及脑卒中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有意识障碍8例,突发剧烈头痛、呕吐12例,偏瘫7例,听力下降1例。
方法:对19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可见有均匀高密度影患者11例,混杂密度影5例,高密度影并周围低密度水肿带3例。通过增强扫描后,均呈环状或不规则强化,中线结构移位,有8例脑室受压变形,7例行MR检查,均诊断为出血性脑肿瘤卒中。
结 果
手术结果:全组病例均行急症手术***。脑肿瘤全伴切除血肿清除12例,大部分伴切除肿瘤血肿清除7例;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12例,造成偏瘫4例,偏盲1例,听力下降1例,临床表现兴奋、躁动1例,但无死亡病例。
病理结果: 星形细胞瘤11例,转移瘤3例均为单发肺癌脑转移,脑膜瘤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听神经瘤1例。
讨 论
脑肿瘤卒中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发生肿瘤出血,侵及周围脑组织,形成脑内血肿或瘤体迅速增大。出血量较大时,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貌似脑卒中而容易被误诊误治。
脑肿瘤卒中临床上较多见,发生率为1.5%~7.5%,且颅内出血量大约占同期颅内出血量的10%[1]。脑肿瘤卒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肿瘤的血管结构和状态异常是易出血的因素,全身或局部的凝血功能异常则促发和加速出血的发生[2]。脑肿瘤卒中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急性型。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抽搐,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多为转移癌及恶性胶质瘤;二是突然加重型。多见于垂体腺瘤,患者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视力急骤下降、失明,头颅CT检查示出血与肿瘤征像共存。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出血量较大,良性肿瘤出血量较少,临床表现多急骤、发展迅速,脑肿瘤卒中一旦发生,必然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应及时抢救***。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必须结合CT、MR的检查进一步确诊,对脑肿瘤卒中确诊后的患者,应按急诊处理,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切除肿瘤,抢救生命,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脑肿瘤篇8
【关键词】少枝胶质细胞瘤;节细胞肿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CT;MRI
【中***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25-03
Superficial brain CT and MRI tum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XU Yuqiu YAO Zhenwei FENG Xiaoyuan
(XIAN Zhong hospital,IJIANG Xi,WAN Nian,335500)
【Abstract】 Purpose: Analysing images on CT and MRI of cerebra peripheral tum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Collecting 80 cases of cerebra peripheral tumor confirmed by pathology from Huashan hospital ,Hudan university ,examining by CT and MRI. Results: The findings on CT and MRI were as follows: 57 cases of Oligodendroglioma, 15 cases of Ganglioglioma , 5 cases of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 3 cases of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Conclusion:The images on CT and MRI of cerebra peripheral tumor occur some characters , so CT and MRI were certain worth on the diagnose and differentiate diagnose of cerebra peripheral tumor.
【Keywords】Oligodendroglioma Ganglioglioma Dysembryoplastic euroepithelial tumor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CT MRI
大脑表浅肿瘤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少见,影像特征不是很强,影像交叉点较多,各种肿瘤无临床特异表现所以造成其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对以往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大脑表浅肿瘤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部件肿瘤CT、MRI影像特征的认识,以期为临床***或手术提供更多的帮助。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材料80例经手术***并获得病理诊断的病例均有完整的MRI资料,其中部分病例同时有CT检查资料。
1.2检查方法CT为头颅平扫,增强扫描;MR为FSE序列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所有病例的CT、MRI和病理资料均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80例病人,47例为少枝胶质瘤,年龄从13-64岁,平均为41岁,男性25例,女性22例;病灶部位,25例在额叶,12例在顶枕叶,颞叶10例;病灶形态,30例为类圆形,17例为不规则形;病灶境界,40例清楚,7例欠清晰;1例见有出血;囊变坏死40例;钙化33例。35例行CT平扫或有增强扫描,33例为低密度伴钙化,1例等密度,1例高密度,25例轻度水肿,7例无水肿,1例明显水肿,增强扫描28例为轻度不规则强化,6例无强化,1例明显不规则强化。47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40例为低等信号,6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增强扫描,32例轻度不规则强化,14例无强化,1例明显强化。10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瘤,年龄从13-55岁,平均为40岁,男性6例,女性4例,病灶部位,4例在额叶,4例在颞叶,3例在顶枕叶;类圆形病灶7例,3例不规则形;病灶轮廓,7例清,3例欠清,出血2例,囊变坏死9例,钙化2例;行CT扫描平扫3例,均为低密度,轻度瘤周水肿,1例见有钙化。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T1WI8例为低等信号,2例为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有不均强化,7例见有瘤周水肿。15例节细胞肿瘤,患者年龄范围为8-52岁,平均28.5岁。男11例,女4例。就诊前症状维持的时间为20天至4年,平均1.25年,其中8例有抽搐病史所有幕上病灶均位于大脑周围灰质,额叶3个病灶,枕叶1个,顶叶3个,颞叶3个。幕下病灶包括2小脑半球灶,3病灶均同时累及小脑脚、桥脑、延髓和上颈段脊髓,CT平扫,2例表现为卵圆形低密度区伴周围高密度钙化,6例表现为等、低密度其中2例有钙化。MRI表现:14例T1WI为等和/或低信号,仅1例节细胞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T2WI: 2 例显示均匀囊状高信号伴周围低信号环,12例表现为高信号或伴等信号区,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为高信号内见条状等信号带,7例无水肿,3例轻度水肿,增强后,节细胞胶质瘤(WHO I级),无强化;节细胞胶质瘤(II-IV级),3例轻度斑片样强化,7例显著不均匀强化;节细胞瘤(WHO I级),2例均表现为显著不均匀强化;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无强化。3种类型病灶较特殊包括:A、2例1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囊性病灶伴周围钙化环,无强化; B、3 例节细胞胶质瘤同时累及小脑脚、桥脑、延髓和上颈段脊髓; C、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发病年龄从9-20岁,平均11岁,4例在颞叶,1例在额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多形性黄色细胞瘤3例,发病年龄为30、39、52岁,均发生在颞叶,1例见脑灰质增厚,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T1WI 2例呈等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2例呈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内见不规则形等信号实质影,增强扫描均见有明显强化。
3讨论
3.1少枝胶质瘤
3.1.1病理基础少枝胶质瘤,1993年WHO分级为II级。巨检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的质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皮质和软脑膜,肿瘤呈灰红色,质较软。常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钙化可发生于瘤内血管壁、瘤组织本身或其邻近的供血动脉,沿着瘤内血管壁曲条带状的钙化为其特征。少数可见囊变和出血,不发生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呈蜂窝状,细胞大小、形态相似,排列均匀一致,细胞核呈规则球形,核周透明空泡围绕形成煎蛋样形态,间质较少[1,2,3,5]。肿瘤性少枝胶质细胞占整个肿瘤75%以上时,才能诊断为少枝胶质瘤,否则属混合性肿瘤[6]。
3.1.2临床表现少枝胶质瘤比较少见,约占整个原发性脑内肿瘤的2%~10%。好发于成年人,发病高峰为35-45岁,儿童少见,成年人与儿童的发病比例为8:1,男性稍多于女性。85%位于幕上,常发生于额叶,其次为额顶叶、额颞叶、颞叶、颞顶叶、颞枕叶、下丘脑和胼胝体,视交叉很少见,脑室内罕见。此型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从出现症状到颅内压增高一般为3-5年。病人常以长时间局灶性癫痫为首发症状,而其它症状和体征则以肿瘤部位而定,并无特殊。5年生存率为74%,10年生存率为46%,手术及辅以放疗为最佳***方案。
3.1.3CT和MRI表现CT:平扫多数呈略低密度,少数呈略高密度。其内钙化出现率高达70%以上,典型者表现为弯曲条带状钙化灶占肿瘤大部。囊变、出血少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较清,瘤周水肿轻或无,肿瘤占位效应较轻。增强后大多无强化,少数呈轻度强化。MRI表现: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条带状、斑片状钙化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常规SE序列对钙化探查不如GR序列敏感,而MRI对钙化的敏感性远不如CT。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与瘤周组织分界欠清晰,瘤周水肿无或呈轻中度。占位效应较轻。增强后扫描大多无强化,少数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3.1.4影像特点:①好发于幕上脑表浅部占85%,额叶最多见,可侵犯颞叶、顶叶和枕叶。②分化好,生长缓慢,但呈浸润性。③发病高峰在35-45岁。④曲条带状钙化为其特征,增强后多无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亦可见。
3.1.5鉴别诊断①星形细胞瘤:钙化亦可见,但常为散在点状或斑点状,大块钙化少见。通常侵犯白质,灰质相对少受侵。②节细胞肿瘤: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通常位于颞叶深部脑白质,境界清楚,囊变、钙化常见。③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儿童和青少年好发,边界清楚的皮质肿瘤,不均质、水泡样外观,常伴灰质异位。
3.2间变性少枝胶质瘤
3.2.1病理基础间变性少枝胶质瘤WHO分为III级[4]。病理组织学与少枝胶质瘤相仿,肉眼观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白质分界不清,呈广泛浸润性生长,可侵犯皮质和软脑膜,肿瘤
呈灰红色,形态各异,排列不均匀,细胞核呈不规则形,可见多形细胞核和丰富的有丝***,间质少,钙化较少见,常发生于肿瘤血管壁上,亦可发生于瘤内或瘤外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瘤除具有少枝胶质瘤的组织学特点外具有间变的表现:①细胞数量增加;②细胞多形性明显;③核异性大,可有多核和巨核;④易见核***象;⑤血管增生;⑥可以见到坏死。临床上仅占少枝胶质瘤的小部分,成年人多于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该肿瘤起病急,发展迅速,5年生存率仅为41%,10年生存率仅为20%。
3.2.2CT表现与少枝胶质瘤相仿,但此型肿瘤钙化不明显,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较重,占位征象较明显。平扫常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病灶,常呈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增强后扫描多呈明显强化。
3.2.3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形态可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廓欠清。与少枝胶质瘤相比,钙化不明显,瘤周水肿较重,水肿带与肿瘤组织之间边界不清,常有明显占位征象。由于肿瘤血供较丰富,血-脑障破坏较严重,增强后扫描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2.4诊断要点①好发部位同少枝胶质瘤。②相对少枝胶质瘤更多水肿,强化多更明显,钙化相对少。
3.2.5鉴别诊断转移瘤:多有原发灶病史,以小结节大水肿为典型表现,钙化相对更少见。
3.3节细胞胶质瘤
3.3.1病理基础节细胞胶质瘤,WHO分类为I-II级,由Courville于是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肿瘤,它含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成分而得名,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介于胶质瘤和非胶质瘤的过渡形式。巨检肿瘤为小而坚硬的边界清楚的病灶,常见囊变、钙化和壁结节形成。镜下为分化较好的神经节细胞和胶质基质构成,胶质成分中主要含有星形细胞,偶可见少枝细胞成分。间变性节细胞瘤定为WHO III级,主要是胶质成分发生间变[8]。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30岁以下成年人,两性发病机率相仿,好发于颞叶,其次为额、顶叶及近中线部位,中脑、小脑也可发生。
3.3.2临床表现多表现为部分性复杂性癫痫,且病史常达5年以上,局部神经受损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较为少见。该肿瘤生长缓慢,即使不完全切除亦可存活很长时间,但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则生长较快,且可沿软脑膜和蛛网膜下腔种植。
3.3.3CT表现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其内可见等密度的壁结节,壁结节常见钙化,病灶多呈类圆形,瘤周水肿无或轻度,占位效应多为轻度。增强后扫描可呈环状,结节状和斑片状强化。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邻近颅骨可见受压侵蚀改变。
3.3.4MRI表现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等信号的壁结节。未发生间变者,边界清楚,多无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较轻。发生间变者,瘤周水肿多为重度,占位效应较重。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从无强化到明显强化,强化形式可呈环状、结节状和均匀强化。发生于小脑半球者,肿瘤可沿小脑脚侵犯脑干甚至向下延伸达脊髓。
3.3.5诊断要点①多发于颞叶,其次为额叶、脑于和脊髓。②多发于30以下的年青人。③多有长期癫痫病史。④影像多表现为脑表浅部位囊实性占位,可有钙化,占位效应较轻,增强多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或壁结节样强化。
3.3.6鉴别诊断①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位置较深,多发于幕下,幕上罕见。②多形性黄色细胞瘤:多见囊变,罕见钙化,可有脑膜尾征。③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病变多微囊结构,多无强化。
3.4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3.3.3病理基础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是一种较良性的肿瘤,WHO I级。它都发生于幕上大脑皮质内,长大后可累及皮质下白质。病理上常呈现为多结节状,其中部分有肉眼可见的囊变、钙化和出血。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带常可见脑皮质发育不良的表现。镜下表现为位于黏液样基质或神经纤维基质内的许多类似少枝胶质细胞的细胞,以及与这混在一起的成熟的节细胞和星形细胞所组成。病灶可多发。
3.4.2临床表现多以癫痫起病,发病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下,病史常甚长。多发于颞叶及额叶。
3.4.3CT表现平扫可见局灶性低密度区,多为类圆形,轮廓清楚,灶周水肿不明显,占位效应无或较轻,增强后扫描多无明显强化。
3.4.4MRI表现T1WI显示局限性低信号灶,T2WI呈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占位效应无或较轻,增强后扫描无强化。
3.4.5诊断要点好发于20岁以上儿童和年轻人,位置表浅,颞叶好发,常伴有皮质发育不良,多微囊结构的占位病变,无或轻度占位效应,多数无强化。
3.4.6鉴别诊断多形性黄色细胞瘤:病灶多见大的囊变,强化明显,有时可见脑膜尾征。
3.5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3.5.1病理基础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II-III级,肿瘤常位于脑浅表部分,故认为它可能来源于软脑膜下星形细胞。病理巨检,肿瘤边界清,大多数表现为囊变伴壁结节,常见脑膜浸润或粘连,大多数易与周围组织分离,少数较为弥漫,并伴脑回浸润或沿脑沟播散。镜下为梭形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状仿脂质的黄色星形细胞瘤所构成,HE切片中有单核或多核巨核细胞、泡沫细胞、胞质嗜伊红染色,部分含脂滴,核空泡状,偶见核***,无坏死。瘤细胞周转有丰富的网状纤维,瘤中见淋巴细胞浸润及伸入运动。发病率较低,占脑肿瘤的1%以下,多发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亦发生。
3.5.2临床表现多以癫痫起病。
3.5.3CT表现平扫呈低密度或低等混合密度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钙化少见,增强后扫描可见实质部分或附壁结节明显强化。
3.5.4MRI表现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实质部分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附壁结节或肿瘤实质部分常明显增强。有时肿瘤附着之脑膜可见增强。
3.5.5诊断要点幕上发病,位置表浅,发病年龄多在18岁以下,邻近脑膜的囊实性肿块伴壁结节,有时可见脑膜尾征。
3.5.5鉴别诊断脑膜瘤:发病年龄较大,女性偏多。
参考文献
[1]Bruner JM.Oligodendroglioma:diagnosis and prognosis.Semin Qiagn Pathol,1987,4:251~261.
[2]Coons SW,Ashby LS. Pathology of primary gliomas. Cancer,1997,79:1381~1393.
[3]Shimizu KT, Tran LM, Mark RJ,et al.Management of oligodendroglioms.Radiology,1993,186:569~572.
[4]Ellison D.Love S, Chimelli L, et al. Neuropathology.London Mosby,1998.
脑肿瘤篇9
关键词:伽玛刀;消化道肿瘤;脑转移
脑转移瘤是指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所形成的肿瘤,与颅内原发肿瘤的比例约为10:1。脑转移瘤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类型,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25%~50%[1]。脑转移患者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黑色素瘤、***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发生脑转移的相对少见。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化学***、放射***、靶向***等,但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定向放射***被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尤其是脑转移瘤患者的***中,并且疗效较好。现对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脑转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消化道肿瘤脑转移患者行局部伽玛刀***,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21~72岁,平均52岁。其中食管癌脑转移22例,胃癌脑转移25例,肝癌脑转移21例,结肠癌脑转移16例,直肠癌脑转移12例。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有可以测量的病灶;单个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cm;明确的病理诊断;卡氏(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6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无放疗禁忌证。1.2***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安装立体定向框架,然后采用3.0T核磁共振进行薄层扫描(GE公司,层厚2~3mm);扫描***像传入立体定向伽玛射线***计划系统制定***计划(深圳MASEP公司的SRRS型),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体积、肿瘤数量、位置等综合考虑给予肿瘤周边剂量12.5~22.0Gy(平均剂量为16.8Gy),肿瘤边缘曲线采取40%~70%(平均曲线为53%),计划完成后传入头部伽玛刀(MASEP)执行***计划,计划执行结束撤掉立体定向框架,患者返回病房。所有患者***前后均给予甘露醇及糖皮质激素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1.3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近期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CT、MRI为评定标准(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变化总和)。①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②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他病变无增大,超过1个月;③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肿瘤两径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④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一个或多个病变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有效率=(CR+PR)/总病例数×100%;肿瘤局部控制率=(CR+PR+SD)/总病例数×100%。不良反应按照美国肿瘤放射***组(RTOG)关于急慢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分为Ⅰ~Ⅳ级。1.4随访患者伽玛刀***结束后1、3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间隔3个月复查1次,直至1年。如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复查采取增强MRI方式。
2结果
2.1疗效观察96例患者在***结束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22例(22.9%)、PR61例(63.5%)、SD9例(9.4%)、PD4例(4.2%);有效率为86.5%(83/96),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8%(92/96);6个月、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和53.8%。2.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相关性致死病例。急性放射性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脑水肿加重引起的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肢体障碍等,其中Ⅰ级不良反应18例(18.8%),Ⅱ级不良反应9例(9.4%),给予甘露醇及糖皮质激素等脱水降颅压药物***后,患者均症状缓解,无Ⅲ级以上严重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无瘤卒中或脑梗死等伽玛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有6例(6.3%)患者发生Ⅰ级或Ⅱ级晚期放射性不良反应,未观察到Ⅲ级和Ⅳ级晚期放射性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脑转移瘤是指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所形成的肿瘤,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黑色素瘤、***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发生脑转移的相对少见。对于脑转移瘤的***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手段多以手术、放疗、化疗等联合的综合***为主。然而由于转移瘤的部位、系统疾病和其他因素等,50%的脑转移瘤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所以这些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只能接受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脑放疗。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和是否接受全脑放疗的关系不大,因此,为减少患者并发症,不主张首选全脑放疗。全脑放疗后患者会出现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认知及记忆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具有创伤小、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等特点[3-5],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的特点是能够一次***多个病灶,肿瘤靶区能够得到高剂量的适形照射,而周围的重要结构损伤却较小,且对复发的病例重复***依然有效。所以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脑转移瘤患者不仅能够使患者在生存期间可以保持较高的KPS评分,而且对肿瘤病灶的局部控制率保持在85%~100%,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5%)[6]。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在***多发脑转移瘤(MBM)时具有微侵袭性,一次多个靶点和可以反复多次***等特点,故已成为***多发脑转移瘤的首选[7]。Kim等[8]报道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后中位生存时间能够达到18个月。在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方面,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疗效显著。综合世界各地研究中心报告,经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约为81%~93%,但在选择***剂量时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数量、部位、放射敏感性和病灶周边正常结构对射线的耐受量等因素,尤其对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等重要功能区附近的肿瘤应当适当降低周边剂量,避免引起邻近重要组织的放射损伤。本组患者全部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耐受情况,肿瘤周边剂量给予12.5~22.0Gy(平均剂量为16.8Gy),肿瘤边缘曲线采取40%~70%(平均曲线为53%),结果显示:3个月的有效率为86.5%(83/96),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8%(92/96);6个月、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和53.8%。综上所述,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消化道肿瘤脑转移瘤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能够作为脑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首选***手段。
参考文献:
[1]吕东来,胡宗涛,王崇,等.全脑放疗联合与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医学杂志,2012,37(7):729-732.
[2]张耀勇.头部伽玛刀***脑转移瘤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76-77.
[3]王宏伟,窦长武,张国荣,等.伽玛刀***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6568.
[4]BowdenG,KanoH,TempelZJ,etal.GammaKniferadiosurgeryformanagementofcerebralmetastasesfromesophagealcarcinoma[J].JNeurooncol,2014,118(1):141-146.
[5]KasedN,BinderDK,McDermottMW,etal.GammaKniferadiosurgeryforbrainmetastasesfromprimarybreastcancer[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9,75(4):1132-1140.
[6]SerizawaT.Radiosurgeryformetastaticbraintumors[J].IntJClinOncol,2009,14(4):289-298.
[7]武智刚,王千.旋转式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脑转移瘤[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11-112.
脑肿瘤篇10
患儿,男,9岁。因“间歇性头痛15天”入院。入院前曾到本市某医院就诊,经脑电***检查示:儿童广泛异常脑电***,诊为病毒性脑炎,给予青霉素、病毒唑、甘露醇、能量合剂等***7天,头疼缓解,但停用甘露醇后,又出现剧烈头痛,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发育正常,消瘦体型,无强迫,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呈鱼鳞状,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无视觉障碍,颈无抵抗感,心肺及腹部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经脑脊液检查示: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及糖、氯化物正常。颅脑ct检查示:颅内肿瘤。立即行手术切除,然后化疗,住院20天,病人要求出院。
2 误诊原因
小儿颅内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头疼都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因此易误诊为其他能造成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脑炎或脑膜炎,故应重视脑脊液检查,各种炎症、脑脊液均有特殊变化。
脑电***广泛异常可见于脑炎或脑膜炎、中毒性 脑炎、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情况,此时脑电***只能说明病变程度,但不能判定其性质,需结合临床分析。
小儿反复发作的头疼,应想到颅内肿瘤的可能,首选做颅脑ct,不仅可定位,尚能了解肿瘤大小、囊性或实性,肿瘤周围有无水肿,对很小的肿瘤(直径大于0.5 cm)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