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模板

心理分析例1

〔中***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044-05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从1904年27岁时发表的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至1943年66岁时完成的《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黑塞一生著述丰硕,包含有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自传性倾向以及自我分析式的文本书写,反映着其本身所经历的心理分析体验。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拮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的社会情绪,黑塞撰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受到当时德国***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围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 (P470) 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内外的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 (Lucerne) 的松麻特 (Sonnmatt) 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 B. Lang)做分析性心理***。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17年秋天,黑塞与荣格直接联系,于是有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那是在波恩的一个旅馆。黑塞在其日记中写到:“昨天,荣格从苏黎士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在波恩的那旅馆吃晚饭。我接受了,与荣格一起到晚上11点多。我对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不过,总体上说,这是一次非常积极的会面。”[3] 这次会见使得黑塞和荣格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始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的同时,黑塞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荣格的《转化的象征》(1912),黑塞称其为难得的杰作。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50年,荣格的75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所有给我75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Morgenlandfathrt),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地读它。”[4] (P563)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

在1916-1917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他在1917-1919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体验之外,那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ter Bauma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的信中他提到在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助。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身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重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1] (P9)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面对阴影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 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 (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 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的对象),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纽伦堡之旅》(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 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自性化”(individuation)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8] (P76-79)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 (P464)

米格尔・舍兰诺(Miguel Serrano)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形式。”[10](P15) 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一些:有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10] (P99) 1961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存在……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10] (P22)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黑塞. 荒原狼[M]. 李世隆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黑塞. 我的传略[A].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 Baumann.‘Hermann Hess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D] . A Paper given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Hesse Colloquium in Calw,1997.

[4]Gerhard Adler. C.G.‘Jung Letter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5]诺伊曼.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 疾病的希望[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M]. Bolingen Series XX,Pantheon Book,1953.

[8]Andrew Samuel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心理分析例2

罪状是对人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的一种具体的描述,其实际上是对人产生的某些行为(特指犯罪行为)的一种评价,人或者是国家可以依据罪状来对人本身所做的事情进行认知评价,这就是罪状的认知评价作用。一般来说,罪状的认知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依据罪状对其行为进行的认知评价;二是国家依据罪状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认知评价。

(一)罪状对人的认知的影响

罪状是对相关犯罪构成进行的详细描述,因此人可以通过对这些描述来判断自己是否构成犯罪。换句话说,在我国现行的刑法体系下,罪状是评价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犯罪的标准。从认知心理学来分析,在人依赖于罪状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时,罪状就会对人的认知构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为人实施犯罪。

1.罪状提供了行为人对刑法认知的理论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作用。一个简单的表现就是,人的知觉活动是作为外部世界内化了的有关知识单元或心理结构的***式被激活,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寻和接受外部环境输入的特殊信息。[1]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模式和意义的过程。[2]知觉的产生就是因为自己的所处的环境给自己的一种刺激,再加上人本身所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储备,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人会对自己的某种知觉进行一定的认知定位,发挥最大作用的是自己本身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对自己产生的知觉进行解释,从而就有了认知。在刑法中,罪状对犯罪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因此人们对罪状有一定的认知,则就是对刑法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样就会发挥刑法的规范作用,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和约束。

2.罪状为司法人员的认知提供了法定标准。罪状是对行为法则的详细描述,人需要对其进行认知来判断自己是否该或不该实施某种行为,而司法机关也需要利用其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确认行为人是否脱离了刑法的相关规定,是否构成了犯罪。如果没有刑法分则罪状的规定,司法人员的工作就于法无据、无从下手。罪状为司法人员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法定标准,为司法机关的司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可以说,司法人员关于刑法对行为评价的知识是司法人员开展工作的前提。如果司法人员不能获得对行为人行为的刑法评价知识,其中主要是罪状的知识,司法人员所有的其他知识都无用武之地,司法工作也不能展开。可见,司法人员对刑法罪状知识的掌握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二)罪状的明确性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会利用自己长久以来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当一个人对刑法有一定的认知后,就会在产生行为前用刑法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对比、比较,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为刑法所禁止。罪状作为刑法的具体描述,其对每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要提高人们对罪状的认知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的行为不会或最大限度的避免其触及刑律。

另外,从具体的心理过程来看,人们的这种匹配过程隐含着多个识别过程:一是运用一般知识识别罪状的过程;二是运用罪状知识识别行为的过程。前面一个过程是后面一个过程的前提,因为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认知罪状的能力以后,他才能运用罪状去认知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在这里,它实际上是一个从一般知识到罪状知识再到行为的过程。因此,人们对行为的认知水平要受行为人对罪状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的认识水平限制。对罪状的不同认知水平,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认知水平。因此,提高人们对罪状的认知水平是提高人们对行为刑法意义的认知水平的前提和基础。[3]

影响人对罪状的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量,知识储备量也就是经验,经验越多,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相反。罪状中对刑法分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描述了某些犯罪行为的相关标准,如果说一个人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很少,则对于罪状中的有些规定或者话语很难理解,这样就会影响人对罪状的认知水平。第二就是罪状本身的内容,如果说人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量会影响到人对罪状的认知,那么如果说罪状本身的内容就很抽象,放在实际生活中不是特别好对号入座,那么对人的认知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罪状的内容是否详细、明确是影响人对罪状的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

同时对罪状的掌握反过来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知识经验水平,综合地促进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罪状中包含了很多对行为准则分析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由人们自行获得的。而罪状其实是对这种行为的一个高度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可以不需要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摸索就能获得的一些宝贵经验,这样人们在做出行为时就可以有一个借鉴,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也是提高了人的知识储备。

二、个罪的心理学分析

个罪强调的是罪责的***状态,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所涉及的某个罪行。本次笔者就以非法经营罪为例进行心理学分析。

(一)刑法中非法经营罪的定义以及其所受到的质疑

我国《刑法》第225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2.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3.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4.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对刑法设置非法经营罪的质疑。如有学者认为,非法经营罪的合理性值得质疑,“新《刑法》为非法经营罪设置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空白罪状”;“高度抽象的空白罪状导致了非法经营罪在刑事司法中的无限扩张”;“高度抽象的空白罪状设置方式有违罪刑法定原则”;“非法经营罪的设立及解释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相悖”。[4]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刑法设置的非法经营罪的价值取向值得质疑,“非法经营罪所具有的扩张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选择背道而驰”;“非法经营罪的设立使刑罚权存在滥用的危险”;“非法经营罪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5]还有学者认为,“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日益成为类似于旧刑法投机倒把罪这样的‘口袋罪’。修订刑法时废除投机倒把罪,其原因就在于投机倒把罪不符合刑法确定罪名的原则,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从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包含内容日益扩大的情况看,该罪有落入投机倒把罪窠臼的危险。总的来说,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失控趋势会产生如下危害”:“不符合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中立法明确性的要求”;“违背了刑法谦抑的精神”;“模糊了行***违法行为与犯罪的界限”。[6]

应该说,上述对非法经营罪的质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他们更多的是从刑法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刑法的发展趋势的角度,这只是刑法的一种选择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刑事立法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面对成文法的缺陷,有时候我们只能这样不得已而为之,这往往成为了立法者的借口、理由。

(二)非法经营罪的心理学分析

1.从正面分析。非法经营罪所针对的是人,因此必须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作为基本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而对安全的需要,我们作更广义上的理解,即这里的安全并不仅仅是指人身安全,从更广泛的角度,它还包括财产、交易等方面的安全。对这些安全的保护体现在我国刑法分则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我国刑法对社会的保护主要就体现在对社会安全的保护。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一部具有一定页数的法律条文根本不可能涵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刑法分则中的相关规定都是针对一些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这就是刑法局限性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立法的遗漏,立法者就会设置一些抽象、概括的条款进行堵漏。对于这些条款,我国一些刑法学者称之为“兜底条款”,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堵漏条款”。这在非法经营罪中的表现就是“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也就是说情节非常严重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才能称为“非法经营”。另外,非法经营罪中规定没有经过国家允许的经营都是不合法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投机倒把”事件层出不穷。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合法的,因此在保护社会安全的同时实际上是损害了个人的利益。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刑法分则中有了“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也就是说虽然违反了国家的规定,但只要情节不严重或者没有扰乱市场秩序就不构成非法经营罪。这种看似抽象的规定很好的补充了刑法中对于非法经营罪的缺陷,在保护社会利益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个人财产的安全。

综上所述,刑法中对于非法经营罪的相关规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其为规范市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中虽然没有穷尽生活和生产中的各个细节,但是利用“补漏条款”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说明,虽然没有做到明确性,但是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

2.从反面分析。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在很多时候上是很难达成一致,需要取舍的,因此刑法在做出相关规定时也进行了补充,力求两者达到平衡。人对自己的安全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心理上会通过对行为后果的判断来做出行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往往会使得自己的判断发生偏差,有的是理解的错误,有的是由于自己不具备能力而对结果无法判断,这两种偏差都会使得刑法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效果。

就非法经营罪而言,民众的这两种预测偏差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我国《刑法》第225条关于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规定会给人们认知自己的行为带来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违法国家规定”涉及的方面太多,人们不可能认知国家关于市场交易方面的所有规定,这增加了人们认知的难度。根据我国《刑法》第96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制定的行***法规、规定的行***措施、的决定和命令。有些规定别说民众可能无法知道,甚至即便知道了,民众也无法了解相关的市场规则,因为这些规定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刑法这条规定就有可能形同虚设,完全可能被其他的规定所架空,甚至会出现与刑法立法初衷完全相反的结果。二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之“严重”的判断困难。当然这种判断在刑法的许多条款中都可能存在,但是由于在非法经营罪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更受人们的关注。这种表现,具体有:有些情形下的判断仅仅是一种行为的判断,行为方式就能体现出来;有些情况下的判断则是违法所得的判断,以非法所得多少作为严重与否的标准;有些情况下的判断则是动机的判断等等。

人们对非法经营罪的这种认知困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构成犯罪。按照一般的行为原理,人们要么就不实施这种行为,要么就“冒险”实施这种行为。而产生这两种后果主要还是立法层面的原因,就目前这种状况,我们的刑法则将这种责任或者说这方面的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普通民众。从***治的角度说,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责任的社会化”,即国家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社会一般公众。这违反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原理。

三、类罪的心理学分析

类罪是指刑法上根据不同的标准而确立的不同类型的犯罪,或从犯罪侵害的客体分析,或从行为方式分析,还有从立法方式分析。如刑法理论上的转化犯就是根据刑法分则的立法方式进行的分类,对合犯则是根据行为方式的特点进行的分类等等。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分类有不同的类罪名称。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行为更能体现人们的心理规律,所以,本文将从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以对合犯为例。

对合犯,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人必须有相互对应的行为,犯罪才能成立的情形。根据刑罚处罚规定的不同,对合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刑法同时处罚处于对合地位的两个行为人,且法定刑相同,如重婚罪。(2)刑法对两个对合主体都处罚,但罪名和法定刑均不同,如刑法关于受贿、行贿的规定。(3)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对合犯的某一方,对另一方不处罚。例如,贩秽物品牟利罪只处罚贩卖者,而不处罚购买者;***宿罪只处罚***宿者,不处罚等等。[7]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对合犯的一方或者双方是否应当予以处罚,关键要看在现有的条件下,这种处罚能否产生相应的心理效果,实现刑罚的目的。心理学反应到人的身上就是行为的产生,刑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能否规范人的行为,相关的处罚是否能对人的心理有影响,从而发挥出刑法应有的作用。

对合犯在我国刑法中有很多,国家会根据参与主体所实施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其罪责进行判定,也就是说不一定所有的参与者都有同样的处罚。比如对违禁品的买卖,国家只会对卖违禁品的人进行处罚,而对于买方则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因为对合双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差较大,人们对对合双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和行为评价也就存在着差别,自然也就影响了对对合犯中另一方处罚与否的认识。

由于我国刑法上并没有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因此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并不会影响其行为构成犯罪。但是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15条也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己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可见,在我国刑法中,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是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与否以及认识程度,会影响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的认定。

所以,当法律只处罚对合犯其中一方时,法律之所以不处罚另一方,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因为立法者认为另一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立法者在制定刑法分则时已经考虑到对合行为会存在参与方,但对显然可以预见的对合性参与行为不予处罚。理由就是立法者认为某些危害行为主观恶性小,不具有可罚性,所以刑法对其行为可以不问,以保持刑法谦抑性的立场。同理,对行为人而言,他必然也认为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很小。换个角度看,行为人认为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也就是认为自己行为的否定意义要小,而且刑法没有对行为人的这种行为作明确的否定评价就更加强化了行为人的这种认识,因此行为人从否定的角度评价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也就缩小了,与严重的犯罪行为相比,行为人实施这种危害行为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对合犯中的另一方进行处罚是对行为人认知的一种颠覆,难以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刑法认识的社会心理基础。

因此,从权衡利弊的角度看,对对合犯作妥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对合犯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必要非得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去实现。适当的时候,运用立法的手段也是必要的,而且立法形式的运用会对危害行为的规定更具稳定性、合法性。同时,也不会丧失其应有的社会心理基础。

注释: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93页。

[2]乐国安:《当代美国认识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3]袁彬:《刑法的心理学分析》中国***法大学2006年版,第145页。

[4]徐松林:《非法经营罪合理性质疑》,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心理分析例3

处于分娩时的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制进行,从而导致难产。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助产士应该重视产妇的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她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随机调查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待产妇200例,其中,初产妇,168例,经产妇32例,年龄20~38岁,大学文化10人,占5%、中专文化程度12例,占6%、初中文化程度88例,占60%、小学文化程度56例,占28%、无文化2例,占1%。

2 心理状况

分娩不仅有一种喜悦心理,而且有一种恐惧、焦虑、紧张、怕痛的心理,心理状态通过调查,将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分为以下三种:

2.1紧张孤独心理状态 其原因有陌生的环境、工作人员的严肃及其他产妇的喊叫等。

2.2恐惧忧虑心理状态 其原因有怕难产,怕产痛,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技术不佳给自己造成不良后果等。

2.3兴奋和忧伤心理状态 其原因多为担心胎儿畸形、胎儿性别、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待产妇的上述不同心理状态对分娩极为不利,常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汁分泌减少等危及母婴健康。因此,有必要加强临产待产妇的心理护理。

3 心理护理

3.1做好宣教工作,解除紧张心理 待产妇入院后,要热情招待,介绍住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职责及院规。以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产妇,采取多种形式或者个别讲解,使待产妇了解产程中的几个阶段正常和异常情况以及产科中遇到的问题、饮食和休息。讲解宫缩与分娩的关系以及分娩时如何配合等,使他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消除待产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信心。

3.2营造良好氛围,保持环境整洁。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特征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在工作中助产士首先应做到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仪表端庄、动作轻柔,保护患者的隐私;其次要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求,仔细做好各项检查。这样产妇觉得助产士是可以信赖的。

3.3有情绪紧张产妇的护理 对每一位新入站的产妇包括丈夫介绍环境,进行宣传。宣传医务人员的职责,产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分娩常识,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及分娩时如何与医生配合,使他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宫缩可以促进产程进展,以消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分娩的信心。

3.4有恐惧感产妇的护理 医护人员应衣帽整洁、态度和蔼、主动与产妇叙家常,以此形式向产妇讲解分娩的全过程,本院的技术水平情况,使产妇对本院的技术有所了解后产生安全感,同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种检查轻柔,取得信任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后,产妇的恐惧心理大多能消除。但产妇的心理状态受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心理***。

总之,产妇对分娩所产生的紧张、恐惧感主要是对分娩的生理过程和本院的技术水平不了解;其次是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如消除以上因素引起的恐惧,分娩多顺利进行。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根本心理***和护理,使产妇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兰芬,赵贵芳,张志华,侯瑞华,王爱珍.产妇产前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07).

[2]李亚云,李秋云.孕妇心理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4).

心理分析例4

[关键词]理性人;效用;心理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理性人”假设,理性人的假定,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讲的“经济人”。它是经济学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的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前提,指经济决策主体(自然人、商人、***府)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理智地做出各种经济行为,不存在各类非理性的决策。在做出每一种决策之前,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主观上不会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

然而实际生活中理性人都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比如让我们思考***是不是一个理性人,也许从***的例子中我们只能得出他的确不符合经济学当中对于理性人的假设前提,因为***在做出行为决策之前考虑的并不是自身的经济利益。倘若***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向受益方收取一定物质上回报,那么他无疑符合经济学中的假设,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是不是一个理性人呢?如果答案为是,那么他在做出行为决策之前考虑的又是什么呢?

笔者的回答是***是一个理性人,他同样以利益最大化为动机,但这种利益的回报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笔者将它称之为“心理价值”。其实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正常理智的人都应该定义为理性人,经济学研究的只是理性人的一种,即以得到经济利益为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人,准确的说应该是经济人。***恰恰是另一类理性人的代表,即以获得心理价值为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人。心理价值的概念从宗教层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某种信仰带给人的效用,从哲学角度上看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人类道德底线的价值体现。让我们再想想生活中更多类似例子,比如过路人对乞丐的施舍,我们不能说那些给予乞丐施舍的过路人就不是理性的,也许前一分钟他还在向乞丐施舍,下一分钟他又再为五毛钱而和卖菜的大叔讨价还价。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当他给乞丐一定施舍的时候,他考虑的利益不是一种经济利益,而是一种心理价值的提高,这种心理价值的来源也许是过路人自身对善的一种信仰,亦可以是他内心的道德底线激励他这样做。且随着类似行为的增多,心理价值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也许就是***愿意一生都助人为乐的原因。

到此为止我们就可以给理性人下一个定义:即理想人是决策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理智地做出各种经济行为,这种利益动机可以是经济利润,也可以是心理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思考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问题。经济学的原理之一是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即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会采取这项行动。著名的经济学家曼昆给我们举了一个航空公司的例子:即假设航空公司对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定位500美元,但是假如飞机起飞时仍然有空位,此时即使在登机口等待退票的乘客出300美元,航空公司照样会把票卖给乘客,因为300美元远远大于航空公司的边际成本(即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而已),然而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每个个体都会像航空公司那样仅仅考虑边际量呢?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在平常我们做大巴等公共汽车的时候,假设车费是30元,如果有一次我们带的钱不够,只有20元,恰巧车快开动时还有空位,如果按照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兴冲冲的跑过去企***以20元就坐到汽车上,然而结果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车开走了,我们还在原地。为什么此时公共汽车的司机不因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而多拉乘客呢?司机难道不是一个理性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公共汽车司机同样是一个理『生人。联系刚才笔者对于理性人的定义,其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公共汽车司机在经济利润和心理价值所带给他的效用之间做出了权衡取舍,并最终选择获得心理价值,而放弃经济利润。因为往往一种行为决策的结果所带给决策主体并不一定是两种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司机大叔如果收取了20元而选择多拉一个乘客,他必然会获得一个更好的利润,然而这意味着他就必须破坏市场上的行业规则。公共汽车与航空公司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共汽车因为车次较多。因此对每一辆汽车的出发时间和票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因为司机赚取的多余利润其实是下一个车次司机的利润,经过权衡,最终他选择会带给他更高效用的心理价值,而不是一时的经济利润。

由此笔者认为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这一说法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人就做出的抉择,也就是边际量应该既包含经济利益的边际量,还应该包含心理价值的边际量,且往往需要对二者做出权衡取舍,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的控制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外在物质力量的强制,包括***队、警察等强制力系统,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控制系统,主要是指一定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观念认同系统,即本文所讲的心理价值。如果一种行为所带给理性人的心理价值的边际量大于经济利润,理性人会趋向于选择会带来心理价值的行为,反之,则会选择会带来经济利润的行为。

往往在一个社会中,社会制度越完善,民族文化越浓厚,心理价值会更为明显的体现。因此对于笔者认为对于理性人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学中的解释,而应该对它的外延及内涵有更深入的剖析。

参考文献

心理分析例5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从1904年27岁时发表的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至1943年66岁时完成的《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黑塞一生著述丰硕,包含有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自传性倾向以及自我分析式的文本书写,反映着其本身所经历的心理分析体验。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拮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的社会情绪,黑塞撰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受到当时德国***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围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 (p470) 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内外的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 (lucerne) 的松麻特 (sonnmatt) 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 b. lang)做分析性心理***。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17年秋天,黑塞与荣格直接联系,于是有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那是在波恩的一个旅馆。黑塞在其日记中写到:“昨天,荣格从苏黎士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在波恩的那旅馆吃晚饭。我接受了,与荣格一起到晚上11点多。我对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不过,总体上说,这是一次非常积极的会面。”[3] 这次会见使得黑塞和荣格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始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的同时,黑塞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荣格的《转化的象征》(1912),黑塞称其为难得的杰作。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50年,荣格的75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所有给我75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morgenlandfathrt),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地读它。”[4] (p563)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

在1916-1917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他在1917-1919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体验之外,那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ter bauma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的信中他提到在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助。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身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重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1] (p9)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面对阴影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 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 (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 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的对象),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纽伦堡之旅》(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 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自性化”(individuation)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8] (p76-79)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 (p464)

米格尔·舍兰诺(miguel serrano)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形式。”[10](p15) 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一些:有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10] (p99) 1961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存在……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10] (p22)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黑塞. 荒原狼[m]. 李世隆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黑塞. 我的传略[a].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 baumann.‘hermann hess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d] . a paper given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hesse colloquium in calw,1997.

[4]gerhard adler. c.g.‘jung letter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5]诺伊曼.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 疾病的希望[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m]. bolingen series xx,pantheon book,1953.

[8]andrew samuel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心理分析例6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从1904年27岁时发表的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至1943年66岁时完成的《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黑塞一生著述丰硕,包含有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自传性倾向以及自我分析式的文本书写,反映着其本身所经历的心理分析体验。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拮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的社会情绪,黑塞撰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受到当时德国***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围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 (P470) 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内外的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 (Lucerne) 的松麻特 (Sonnmatt) 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 B. Lang)做分析性心理***。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17年秋天,黑塞与荣格直接联系,于是有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那是在波恩的一个旅馆。黑塞在其日记中写到:“昨天,荣格从苏黎士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在波恩的那旅馆吃晚饭。我接受了,与荣格一起到晚上11点多。我对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不过,总体上说,这是一次非常积极的会面。”[3] 这次会见使得黑塞和荣格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始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的同时,黑塞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荣格的《转化的象征》(1912),黑塞称其为难得的杰作。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50年,荣格的75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所有给我75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Morgenlandfathrt),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地读它。”[4] (P563)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

在1916-1917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他在1917-1919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体验之外,那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ter Bauma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的信中他提到在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助。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身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重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1] (P9)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面对阴影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 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 (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 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的对象),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纽伦堡之旅》(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 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自性化”(inpiduation)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8] (P76-79)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 (P464)

米格尔·舍兰诺(Miguel Serrano)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形式。”[10](P15) 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一些:有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10] (P99) 1961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存在……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10] (P22)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黑塞. 荒原狼[M]. 李世隆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黑塞. 我的传略[A].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 Baumann.‘Hermann Hess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D] . A Paper given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Hesse Colloquium in Calw,1997.

[4]Gerhard Adler. C.G.‘Jung Letter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5]诺伊曼.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 疾病的希望[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M]. Bolingen Series XX,Pantheon Book,1953.

[8]Andrew Samuel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心理分析例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护理实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现代社会对护士的资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为人,这就决定了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但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护理专业教育尤其是在专业学习阶段的培养对其的影响很大。护理专业学生,尤其是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本科护生),作为护理事业蓬勃发展的后备力量,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已逐步被重视,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也同样十分重要。本研究从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出发,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于2011年10月—2011年11月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的全日制一、二、三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家庭情况、学费来源、父母学历。 1.2.1.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王征宇[2]修订的SCL-90,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9个症状因子,各条目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定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子分为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任一因子评分≥2分为心理症状阳性;总分为90个项目之和,总分≥160分为心理问题检出阳性。 1.2.1.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 选用肖水源等[3]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物质支持)、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支持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总分4个因子。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2.1.4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肖计划等[4]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共62个条目,采用“是”与“否”2级评分。问卷中除解决问题与求助是成熟应对方式外,其他为不成熟应对方式。主要统计指标为6个分量表的因子分,即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小组成员到选定的学校发放问卷,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收回并检查回收问卷的答卷有效性,漏答率>5%为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89.8%。 1.2.3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中男15名,女434名;年龄17岁~24岁(20.23岁±2.93岁);城镇155名,农村294名;一年级97名,二年级268名,三年级84名;独生子女43名,非独生子女406名;学习成绩:好45名,一般381名,差23名;家庭情况为双亲416名,单亲32名,其他1名;学费来源:父母364名,借钱32名,贷款33名,其他20名;父母学历均为高中(含)以上73名,有一人高中(含)以上155名,其他221名。 2.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 SCL-90总分为90分~337分(136.11分±39.11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0.5%。各因子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34.3%,人际关系敏感24.5%,焦虑19.8%,抑郁19.4%,偏执15.8%,其他15.4%,敌对14.7%,精神病性12.2%,恐怖11.6%,躯体化7.3%。本科护生SCL-90评分与全国青年常模[5]比较,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所有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本科护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态分布,SCL-90得分与一般情况问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3.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除社会支持量表的客观支持因子与SCL-90的总分(r=-0.093)、强迫(r=-0.100)、人际关系敏感(r=-0.106),支持利用度因子与SCL-90的抑郁因子(r=-0.096)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社会支持量表的其他维度与SCL-90各因子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应对方式量表的求助因子与SCL-90的躯体化、强迫、敌对、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以及解决问题与敌对、退避与恐怖因子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与SCL-90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详见表3。#p#分页标题#e# 2.3.3影响SCL-90总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本科护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一般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160为心理健康筛查阴性,赋值为0;≥160为心理健康筛查阳性,赋值为1),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解决问题(OR=0.069)、幻想(OR=8.870)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 3讨论 3.1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整体而言,有20.5%的本科护生存在心理问题。与封丹珺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社会支持水平较低,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应对方式的护生心理问题较严重。这与护理工作对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较高要求不相适应。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了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负担过重、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经济困难等因素外,还可能与其职业认同感差[8],且女生较多,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容易使其出现内向、敏感的倾向,易陷入心理矛盾[9]中有关。 3.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心理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将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本研究显示,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陆小兵[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解决问题与求助是积极的、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合理化是消极的、不利于护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当个体面对应激刺激,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进而缓解精神紧张。而一味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情景,既不能解决问题,最终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又距离幻想的情景太远,这样易于使人沉浸于不良心境中,从而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本研究中解决问题(OR=0.069)是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幻想(OR=8.870)是其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护生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技巧的训练,引导和鼓励护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增强其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总之,应积极探索提高护生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心理分析例8

关键词:妇科癌症;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3-02

在妇科疾病中,癌症是威胁广大妇女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绒癌等,据报道妇科恶性肿瘤居妇女全身肿瘤发病的首位,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复杂多变,往往出现焦虑、恐惧、压抑、失望、悲伤等心理反应,其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绪会使病情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患者交朋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及时有效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

1 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分析

1.1 怀疑心理:

当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正视眼前的现实,甚至怀疑诊断的准确性,采用否认的态度,于是四处求医[2],想得到医生的帮助。患者往往感到莫名其妙的不安、表现出容易生气、身体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理由地烦躁、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

1.2 悲观心理:

许多患者都认为确诊为癌症就等于宣判了死刑。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会产生惧怕,紧张,不想与别人说话、交流,甚至于害怕自己突然死去。由于有些癌症***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便对各种***慢慢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1.3 求生心理:

癌症患者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增强其机体免***力,从而改善其病情[3]。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这种心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缓解其精神上的痛苦,让患者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接受***,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发挥出护理的重要作用。

2 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让病人勇于接受***:

护士要以诚恳、同情、关怀、体贴的态度对待患者,特别是处于疼痛中的患者极度敏感,需要额外的关注和同情,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创造良好、积极的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的与病人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境,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使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使患者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

2.2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必须尊重每一位病人,各项操作要征求她们的意见,最重要的就是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不仅需要提供生活护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提供有关心理和疾病的知识,让患者认识所患的疾病[4]。护理人员必须设身处地去了解患者,鼓励患者交谈,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经常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感觉到护士的关心,让患者发自内心信赖护士[5]。培养病人的兴趣和价值感,保持乐观情绪。

2.3 缓解患者的痛苦 消除精神创伤:

患者不仅有身体上的损害,精神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积极***患者躯体疾病,建立有效的沟通,护理中尽量做到环境美,语言美,举止端庄,技术娴熟,并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组织病友交流与家属有力支持,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增强抗癌的信心。

3 结语

癌症患者往往是感觉很失落的,对社会和亲人表现出一种排斥感,感觉世界都在排斥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想法,感觉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这些都表现在心理上。所以对于癌症患者,对其进行心理***有时甚至好于药物***,做好心理***,建立有效的沟通,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进行心理安抚可以重新树立患者的人生观,使其对社会重新拾回信心,从而更好的面对社会,更加的配合***,也能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所以说,对于患者我们不仅仅是对于疾病的***,同时也要对心理进行***。

参考文献

[1] 成静,王高华.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心身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74-175

[2] 李秀萍.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3):221-222.

心理分析例9

神经症;心态分析;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择1995~2009年我院收治神经症患者50例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职业以教师、工人、职员为主,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年龄25~60岁之间,按CCMD-3精神障碍诊断,焦虑症20例,躯体化形式障碍18例,疑病症5例,强迫症4例,恐惧症1例,抑郁性神经症2例,临床治愈率40例,显效8例,好转2例。

2 心态分析

2.1 情绪不稳定 情绪易波动,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常因琐事易发脾气,过后常懊悔不已,有些多愁善感,触景生情,还有些患者对自身状况过分关注,担心自己的病症无法治愈复发。四处求医,虽然多次检查均显示正常仍坚信患有重病,产生癔病心理。

2.2 神经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其性格缺陷是产生症状的根源,表现为心胸狭窄、自卑、恐惧、易变和易激动。当工作顺利时,有强烈自身中心观念。当身处逆境时,则心情低落,悲观厌世,自责不已,丧失信心。另外,他们很容易接受暗示和受精神因素影响,自我感觉过度敏感,而烦恼和癔病是患者感到自身不适或持怀疑态度。

2.3 神经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压抑、悲观、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兴趣,整日愁眉苦脸。即使其间有好转,又陷入抑郁。他们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有自卑感,认为周围人不理解他们,看不起他们,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的自暴自弃,明知道这样做不正确,不这样但没有其他的办法,从而产生矛盾的心理。

3 心理护理

3.1 医学解释 向患者说明精神病与神经症的性质和区别点,让患者了解病因,并进行心理疏导。

3.2 全方位护理

3.2.1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深入病房,熟悉患者病史,根据其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有区别地与患者接触交谈。接触交谈时开始很重要,不要造成患者产生紧张和不信任的心理,影响日后的***和护理。所以,一开始尽可能创造一种关怀、温暖、真诚的气氛,对患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给予同情和理解,鼓励患者详细讲述自己的病史,充分宣泄自己的苦恼,然后与患者共同分析造成各种烦恼病症的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1]。

3.2.2 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的心理医护环境,理解患者的苦衷,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指出患者性格弱点,帮助患者消除依赖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使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下***疾病的良好基础。

3.3 心理***

3.3.1 护士的关爱是***神经症的良药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真诚理解的态度接触患者,当患者诉说躯体不适时,不要轻易否定患者症状的存在,应耐心倾听。以患者交谈时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尊重患者的人格,是患者获得了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密切护患关系。患者通过倾诉,不良的心理得以宣泄,有利于疾病的改善。

3.3.2 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 护士必须掌握精神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患者得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要同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婉转拒绝,使患者心服口服。对于症状改善,要给予真诚的鼓励,是患者看到希望,战胜疾病的信心。

3.3.3 增加人文关怀 封闭式管理方式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多组织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分散注意力,要把心理护理和集体护理相结合[2]。多给患者讲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讲解促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能动性。

3.3.4 情趣疗法 护士应仪表端庄,接触患者时要热情大方,讲些风趣幽默笑话给患者听。在休息之余,可培养患者对棋、书、画、诗等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让患者列出他过去感兴趣的项目,如听音乐、散步、逛商场等,并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其活动。这样不仅调节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而且丰富了业余生活,转移对自身的注意力,对恢复健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

要做好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对患者富有同情心、耐心和体贴,做到态度诚恳,言语和蔼。护士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方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心理分析例10

食管癌患者常有忧郁、悲观、绝望情绪,有些人可有自杀倾向,不仅影响病人生存质量,长期严重的焦虑、抑郁反应还可损害患者的机体免***功能,影响患者的抗肿瘤能力。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正确认识食道癌、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病人的心理变化和评估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所起到的作用,以便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5至2007年6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其中中段食管癌29例,下段食管癌13例,上段食管癌3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3-71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有11例,具有中学以下学历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做过放疗及化疗。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2.1 评测方法: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患者人院5天内,取得患者配合,由调查者向患者说明量表填写方法,保证患者理解每条问题的涵义后由其自行填写量表,护士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对患者进行第一次(SCL-90)评估。心理干预在完成第一次心理测评后即开始,利用每天查房、护理、***、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在术后10天对患者进行第二次(SCL-90)评估。

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 SCL90) 有90个评定项目, 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准确刻划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该自评量表在国外广泛应用,是当前研究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或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根据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在病人人院后至手术前结合病人的病情开展有关食管癌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介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建立探访新入院病人制度,即在病人首次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到病人床前访问。开展集体心理***。集体心理***分四讲,即认识食管癌,树立信心,放松训练、面对自我。目的是通过***,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反应。心理干预的方法:食管癌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心身健康,并有可能加速癌症的发展[1]。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带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抑郁、焦虑、恐惧心理。主要有认知***和支持***。首先是认知***,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有针对性对患者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识,介绍手术情况及目前***食管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加其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力。

其次是支持***,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关心,建立相互信赖、平等的护患关系。术前多与患者接触交流,多巡视和主动询问患者,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及时协助解决,以减轻患者交流障碍,消除患者悲观心理,使患者能以最佳心态度过手术期。

2.2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包,以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详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见,本组病例干预前除敌对与全国常模相近外,其余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

按有关标准[2]SCL-90因子分≥1分,认为有轻度的心理问题;≥2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表2看出,本组病例干预后SCL-90因子分≥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性(P

4 讨论

本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使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说明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从表1表2可见干预后本组患者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除人际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余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干预后SCL-90因子分≥ 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均显著下降(P

大量研究证明,影响食管癌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躯体因素,包括癌症的***效果,临床发展过程,有无转移、复发,病人出现的症状(如疼痛的频度)及严重程度等;第二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适应能力、个性特征、应激水平、情感及成熟度等;第三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来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进行适宜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效果[3,4]。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癌症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反应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2 8(16):241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理分析模板

学习

仓储设施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仓储设施10篇,内容包括仓储规划方面的知识,智能仓储设施。第三条粮油仓库的仓储设施,是完成国家粮油经营任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仓储设施是各级粮食部门和粮油仓库的职责,也是粮油仓储企业

学习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业分析与检测专科论文题目,工业分析与检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

学习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内容包括申报优秀教研组汇报材料,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一、提高师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全组成员敬业爱生、默默奉献,团结协作,模范的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并贯彻***的教育方针,重视理论学习,

学习

油田信息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油田信息10篇,内容包括西北油田最新信息,油田方面的文章。关键词石油企业;电网;信息化;GIS技术油田电网是油田企业为生产建设和居民生活供电的各级电压电网的总称,主要由网内发电厂、变电所、配电网及输电网四部分组成。油田电

学习

基层团支部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基层团支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精选团支部工作计划合集7篇,团支部工作计划要点。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团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鼓励团员青年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也鼓励广大团

学习

减肥培训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减肥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减肥的心得和总结,减肥培训讲解后的心得。为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关工作,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关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1〕18号)文件中《广西20

学习

纵隔肿瘤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纵隔肿瘤10篇,内容包括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纵隔肿瘤病情观察。入院体检,T38.6℃,P100次/mim,R26/minBP110/80mmHg自动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表浅淋巴结未及唇指末稍无紫绀眼睑无下垂右下颔部肿胀,触痛右下后牙

学习

中国工程科学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工程科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国科技学术论文范文样稿,中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学习

脑肿瘤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脑肿瘤10篇,内容包括脑肿瘤知识100个,脑肿瘤中医诊断。【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b)-0074-03脑膜瘤中有60%左有的患者会出现瘤周水肿,使肿瘤的占位效应增加,并会破坏患者的血脑屏障,导致出现弥漫性的持续性的

学习

肝脏肿瘤10篇

阅读(22)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厘米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学习

电梯维修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梯维修10篇,内容包括电梯维修100例详解,电梯维修知识公众号。1电梯使用电子板电梯使用电子板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显示板、外召通讯板、主控板、I/O板、编码板、门机板等。电梯使用电子板通常由电源模块、核心处理模块、信

学习

歌斐资产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歌斐资产10篇,内容包括歌斐资产十年磨砺,歌斐资产实力如何。严控GP合作标准2009年,FOF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市场上的FOF还都是国有资本主导。另一方面,PE客户本来就少,歌斐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向客户证明FOF的投资组合效益抵得

学习

膀胱肿瘤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膀胱肿瘤10篇,内容包括膀胱肿瘤中医怎么说,膀胱肿瘤中医病名。TURBTfortheTreatmentofSuperficialBladderTumorZHANGGuotianZHANGDaoxiZHOUYilongWANGChengyuanSONGGuoxiangOUYANGRu

学习

企业净资产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净资产10篇,内容包括企业净资产报告,企业净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按具体类别分别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依据会计平衡关系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以企业整体为目标评估确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二者在数值上

学习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业分析与检测专科论文题目,工业分析与检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

学习

统计信息论文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信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医学论文数据统计方法,统计公报毕业论文格式。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SystemAudit信息系统,简称ISA)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通用定义,国际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权威专家RonWeber将它定义为:收集并评估证据,以

学习

当代科技论文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当代科技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现代科技论文精选10篇,中国科技论文素材。YINXiujiao,MINZhengqiao,TANGXiao(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Abs

学习

微观经济学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微观经济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房地产微观经济学论文,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

学习

评工程师论文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评工程师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评高级工程师论文条件,工程师评审论文范文。2.2强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科研水平我们为了提高体育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能力,在***关于本科课程设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开设科研

学习

桥梁设计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设计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论文,桥梁设计论文集。2.2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超载会造成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结构破坏事故。桥梁的超载不仅会引发疲劳问题,还可能造成桥梁

学习

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教学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论文建议。3.1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选拔高层次的学籍管理人员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人学籍管理工作从最初的手工管理,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网上录取、计算

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模板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数学教师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初中数学论文范文100篇,初中教师数学小论文范文大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各种能力的获得都必须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