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培训总结第1篇
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关工作,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关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1〕18号)文件中《广西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和《广西2021年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实施方案》任务要求,我县承担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及取土化验和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为确保项目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农业绿色高质”新发展理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稳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同时合理布置取土化验采样点和田间试验点,继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化验与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主要经济作物优化施肥方案、改进配方,更新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数据库,并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
表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目标任务表
项目
实施内容
实施数量
目标要求
资金安排
(万元)
化肥减量增效
配方肥+绿肥种植技术,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
核心示范区配方肥+绿肥种植技术1.4万亩;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0.1万亩。
开展100户的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示范区配方肥施用占比80%以上,化肥用量较项目实施前减幅不少于3%,肥料利用率大于40%,带动全县化肥用量保持负增长。
100
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取土化验样品
203个
所有样品化验土壤容重、常规五项;20%的样品量(与上年样品不重复)另再化验中微量元素。
31.86
田间试验
5个
肥料利用率试验(主要粮食作物)1个;绿肥试验1个;其他试验3个
合计
131.86
三、主要工作
(一)化肥减量增效。
1.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在新宁、昌平、中东、龙头、岜盆、渠黎等乡(镇),采用“配方肥+绿肥种植”技术模式,建设核心示范面积1.4万亩。一是绿肥种植,要求:推荐使用紫云英、苕子、茹菜等专用绿肥及油菜、蚕豌豆、黑麦草等兼用绿肥品种,同时兼顾油菜多功能化生产示范。油菜多功能化示范要在利用肥田功能的基础上,统筹利用“菜用”“花用”“蜜用”“饲用”等功能。二是种植绿肥后茬作物施用配方肥,配方肥施用要求:根据示范区的土壤条件、作物需肥特性、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科学制定配方肥配方和施用量,优化氮、磷、钾配比,配合中微量元素,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示范作物的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
2.遴选实施主体。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和“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策引导为辅”的原则,采取自愿申报与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情况,遴选实施主体,优先选择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示范任务,至少与1家肥料生产企业建立农企合作,签订示范协议,明确责任义务,为配方肥进村、入户、下田做好服务,确保项目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3.进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开展“配方肥+绿肥种植”技术模式化肥减量增效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3次重复。“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模式建立技术效果监测点,监测点设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对照(农民习惯施肥)2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0.5亩以上。
表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处理设置表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处理4
配方肥+绿肥种植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1500公斤绿肥压青还田
90%配方施肥+1500公斤绿肥压青还田
80%配方施肥+1500公斤绿肥压青还田10%)
配方肥+水肥一体化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农民习惯施肥
试验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且均匀的地块,各处理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因素均一致。水稻品种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4.开展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指导服务、宣传、培训等工作,通过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卡,提高技术覆盖率和辐射率。
5.开展效果监测。开展“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效果监测,建立3个以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效果监测点。监测点设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对照(农民习惯施肥)2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0.5亩以上。每个监测点实施前要采集耕层混合土样、实施后处理1耕层混合土样、实施后处理2耕层混合土样进行常规五项检测化验,监测“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的化肥减量、改土培肥效果。
(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1.取土化验
(1)采样。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2016)中采样规范要求,结合本县采样任务,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置采样点采样。要求每1万亩采集1个土壤,丘陵山区、平原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共计划采集203个样点。
(2)土样化验分析。采取***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取土化验,严格指导和监督第三方机构,确保取土化验结果质量。所采全部土壤样品需要化验土壤容重、常规五项(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20%的样品量(与上年样品不重复)需化验中微量元素(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硅、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硒)。
2.田间试验
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广西2021年安排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经济作物“2+x”、肥效校正、中微量元素和其他试验等五类试验共500个,其中我县共承担5个试验。
(1)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试验1个。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2016)设计肥料利用率试验,试验作物为水稻。通过一季水稻田间肥效试验,摸清在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条件下,水稻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数据依据,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田间效果。
(2)绿肥试验1个。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2016)设计绿肥试验。通过一季水稻田间肥效试验,比较不同配方施肥量+绿肥还田的田间效果,为绿肥还田减肥技术提供数据,以期进一步发展恢复绿肥生产,改善农田生态,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3)其他试验3个。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2016)设计减肥增效试验。通过一季水稻田间肥效试验,验证水稻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参数,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提升配方施肥质量。
四、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
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修订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0〕1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0〕50号)要求,做好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各项目资金预算情况如下:
表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资金安排表
项目
资金安排(万元)
化肥减量增效
100
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31.86
合计
131.86
五、项目进度安排
表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进度安排表
序号
时间
化肥减量增效
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1
2021年1-2月
编制上报县级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采样任务、规划采样***,同时按照细化方案布置相关田间试验。
2
2021年3 -11月
完成配方肥、绿肥种子采购、进村下发,完成“配方肥+绿肥种植”和“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示范片建设任务。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
实施田间试验,组织测产验收,完成相关田间试验的测产验收和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3
2021年12月10日前
完成项目验收、资料汇总、工作总结等工作并提交项目工作总结材料。
12月底前上报工作总结。
4
2021年10月-2022年5月
/
组织采样、化验土样;5月底前将取土化验结果上报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
5
2022年1-7月
继续完成生长周期较长的经济类作物或错过生产季节作物的田间试验。
6
2022年8月
提交项目总结材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 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成员从农业农村局抽调,主要负责项目协调工作。同时,组建由县土肥站、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导的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指导、验收等各项具体工作,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二)狠抓宣传培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主题技术指导服务、宣传、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零增长相关科学施肥知识,宣传标语进村、宣传资料入户,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等使用者自觉减少化肥使用、提供化肥利用率,形成多方参与、共同行动、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并通过举办培训班、观摩会、田间学习以及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施肥建议卡等,大力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减肥培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经验;广东惠州;惠城区
中***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02-02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具有隐藏性、长期性、分散性、复杂性等特点[1-3]。其与工业及生活点源污染的集中性和污染物相对单一性等存在本质区别,治理难度和广度相对较大[3-4]。近年来,惠州市惠城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把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为目标,强化综合推进,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1 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情况
2014年,全区耕地面积1.77万hm2,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47万hm2。全年化肥施用量1.1ft(折纯),肥料综合利用率28%;农药使用量370.9 t,利用率为31%。
2014年惠城区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截至2016年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在横沥镇、汝湖镇(2015年开始实施)、芦洲镇(2016年开始实施)共21个项目村实施,全区实施耕地面积1 600 hm2,累计播种面积5 600 hm2,治理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参与农户3 137户。主要是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高效配方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高效植保器械,要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给予参与项目的农户一定补贴等方式达到减肥减药、稳产增效的目的。
从实施3年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来看,农户的环保意识和施肥用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水稻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27%以上,玉米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25%以上,共减少化肥施用量742.6 t(折纯);项目区已杜绝Ⅰ类农药的使用,95%以上农户不用Ⅱ类农药,Ⅲ、U类农药的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每造用药减少1~2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率达48%以上,根据初步调查统计,减少农药施用量约1.5 t。水稻平均产量除受台风影响外,基本增产10%;玉米因受气候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产量及收益不稳定,总体来说农户节本增效明显。
2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区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多次进行调研,并就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时,建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总召集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农业局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镇、村一级则选择责任心强、执行力强、在镇村有威信的干部或农户作为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目前,惠城区3个项目镇21个项目村有6名镇级技术助理、42名村级技术助理和210名科技示范户。
2.2 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其中,区农业局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预计2014―2020年7年投入资金2 300万元;区级财***资金也已安排项目工作经费80万元,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约730万元。
2.3 依靠技术支撑
惠城区的主推技术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与农户常规施肥比较,具有肥料施用平衡、化肥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和用药减少的特点,且在用肥减少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增效。
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中引入农药、化肥销售的IC卡信息系统和财务的MIS管理系统,农户凭IC卡优惠购买配方肥和农药,同时让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和跟进项目实施情况。
2.5 注重宣传
2.5.1 树立宣传牌。在21个项目村树立项目和技术宣传牌177块,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宣传牌42块;在村委会、定点农资店及人流集中处张贴技术宣传海报300多份,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宣传海报160多份。
2.5.2 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在定点农资门店和技术培训时发放项目及技术资料,累计发放2.4万份,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小册子、明白纸1万份。
2.5.3 播放项目宣传片。在培训时播放“为了美好的家园”“水稻三控技术”“统防统治”等项目宣传片。农户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项目和新技术,效果良好。
2.5.4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2014年13期预测预报,2015年15期预测预报,2016年15期预测预报,指导农户及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2.5.5 加强与新闻网络媒体的联系。在惠州日报、惠州电台、综合信息网等媒体上共报道30多次。
2.5.6 加强对农资店的宣传与管理。把农资店作为信息中转站和宣传培训教育基地进行管理,并要求保证项目指定销售农药、化肥的质量,严禁售卖违禁农资等。
2.6 做好技术培训与指导
3年多来开展了134期田间培训,共培训7 361人次。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培训开展了121期,共培训6 540人次。通过培训,农户的环保意识和施肥用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及指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6.1 抓好培训时间节点。主要是插秧前、中期管理和后期测产等时间节点。
2.6.2 采用农户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主要通过集中授课、田间指导、观摩水稻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现场测产等方式,对农户施肥用药及产量情况进行技术分析总结、点评、答疑,使农户对技术熟练掌握。
2.6.3 加强技术指导。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邀请省、市、区技术指导专家、乡镇技术指导员深入田间为农户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7 建立考核及汇报责任制
2.7.1 建立考核(考核记录本)和激励机制。把工作表现和实施项目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其激励金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7.2 建立区、镇、村组织管理汇报制。及时了解情况,把工作做在前,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8 注重交流
2.8.1 县区之间的交流。组织镇技术指导员、村技术助理到做得较好的项目县、区参观其水稻“三控”技术田和项目定点农资店,并现场交流推广经验。
2.8.2 镇、村之间的交流。组织技术指导员、村技术助理、科技示范户、农户到“三控”技术实施比较好的村去学习交流,并邀请技术助理、科技示范户传授自身种植经验。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实施3年,惠城区化肥、农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稳定,农民增收,而且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大为提高,达到项目减肥、减药、稳产、增效的目标。
3 实例分析
3.1 技术推广应用实例
通过以上方式,惠城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得到农户的一致认可。举例如下:2014年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在惠城区是空白,农民对该项技术存有疑虑。为消除农民的疑虑,在省挂点专家钟旭华研究员指导下,在横沥镇天罡村开始示范,早稻100多户项目农户中,有20多户按技术规范来实施,效果较理想。晚造要求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全部要按水稻“三控”技术规范实施,同时要求每户农户至少实施一块田,对按技术规范实施并验收合格的每户给予一定奖励。为了确保天罡村示范成功,2014年邀请省水稻研究所钟旭华研究员及黄农荣研究员,共在天罡村举办了6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培训班,主要通过观摩水稻生长前中后期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现场测产等进行施肥用药及产量情况对比分析,使农户对水稻“三控”技术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熟练掌握,实现了水稻“三控”技术全覆盖。同时,要求所有项目村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全部采用水稻“三控”技术,并引导项目农户从一块田开始尝试。
3.2 解决问题实例
推广一项新技术不容易,让农户切实执行更不容易。为此,提出以下解决方法:一是针对水稻传统施肥方法与“三控”技术施肥方法不同产生的疑虑(水稻移栽15 d不施肥,苗黄且生长不旺,农户担心而提前施肥,影响效果),首先,让农户到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的田块进行观摩,测产时请其到场参观,让其清楚前期虽然苗黄且生长不旺,但后期禾苗却能较快生长,通常比常规施肥的禾苗高10 cm,而且青枝蜡秆、穗头重、结实率高;其次,要求技术助理在移栽后7 d左右进行田间巡查,发现有在田间施肥的,要给予及时指导。二是部分农户对技术实施不到位,在时间节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应多组织田头观摩示范模式的培训,让项目农户根据看到的实际情况强化对技术时间节点的把握,并让其感受到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可操作性、实惠性和环保性,让其自动、自愿地跟着实施。
4 应用成效
通过3年实施,惠城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取得了成效。一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从2014年前的空白到2014年的140 hm2,2015年达733.33 hm2;2016年达1 466.67 hm2,占项目区水稻播种面积的52%。二是减肥、减药效果明@。根据调查统计,应用水稻“三控”技术的施肥量一般为300.0~337.5 kg/hm2(折纯),比以前减少27%以上;用药比往年少1~2次。三是水稻抗倒伏能力强。2015年7月9日,惠城区遭遇台风“莲花”,水稻总体倒伏率约为30%,而推广“三控”技术较好的村倒伏率为7.5%;2016年10月21日,惠城区遭遇台风“海马”,水稻倒伏率约为45%,而推广“三控”技术较好的村倒伏率约为30%。四是水稻普遍增产。据统计,推广水稻“三控”技术的农户,水稻普遍增产10%以上。
5 存在的问题
5.1 农户种植观念有待转变
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特别是新增的项目农户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还需要时间和实践。从检查水稻种植的情况来看,部分农户并未完全掌握新技术,未能严格按技术规程用肥用药。
5.2 土地流转较频繁,项目区内农户可能会出现变动
农户的变动会加大项目区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导致IC卡系统数据不一致。
5.3 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管理不规范
2015年横沥镇的晚稻出现跗线螨,可能是因为长期、单一使用几种农药而产生一些新的小螨类。并希望部分农药能多采用小包装,方便种植面积小的农户购买使用。部分玉米种植户在农资店推荐使用45%的配方肥时,仍选择50%的配方肥用于玉米,部分农户有余肥,则施用在其他作物上。
5.4 缺乏技术人员
目前,惠城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存在缺乏技术人员,特别是镇、村一级技术人员的情况。
6 下一步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将加强技术培训、项目宣传,特别是加强镇、村一级技术助理的培养;当项目农户的种植信息发生变动时,要求村技术助理核实变动信息后,报区项目办进行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应长期坚持实施,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96-101.
[2] 饶静,纪晓婷.微观视角下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1-16.
减肥培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吉林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中***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4.035
1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1精准施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它是当今最为科学的一项施肥技术,是在土壤检测的基础上,做到精量施肥指导。长春市土肥站常年开展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城区耕地土壤检测已做到了全覆盖,数据信息齐全,广大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信息化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用户只要到自家地块用移动卡手机拨打“12582”号码,按相应语音提示操作,相关的土壤养分、推荐施肥、施肥指导等信息便以短信形式发到手机,方便、快捷、实用。同时,长春市土肥站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施肥系统、触摸屏系统的使用范围,及时将地块施肥卡送到农户手中。同时,要创新培训宣传方式,加强对广大种植户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推进配方肥生产企业与农户及农业经营者的无缝对接,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尽快进村入地。
1.2调整化肥使用结构
加大微肥及生物肥的利用,平衡土壤中各种养分,降低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提高作物抗逆性,如锌肥、硼肥、生物钾肥和磷肥。推广使用新型肥料,使用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缓控释等高效新型肥料,特别是高塔造粒和氨酸法工艺合成的新型肥料,以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
1.3改进施肥方式
推广机械化深施肥技术,减少肥料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做到农艺农机融合,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深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
1.4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积极推进秸秆还田,转变秸秆利用传统观念,摒弃种“卫生田”的做法。可以利用大马力机械对粉碎后的秸秆进行翻压还田,深埋耕层25~30厘米。也可以使用保护性耕种方式,实行宽窄行种植,将秸秆覆盖在宽行区,并结合中期深松和追肥作业,加快秸秆自然腐烂进度。为缩短秸秆腐熟时间,在秸秆中添加秸秆腐熟剂。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可以对秸秆进行堆沤,制成秸秆肥料作底肥施用。增加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相应地减少化肥用量,农家肥使用前要充分腐熟,确保农家肥的效果。在没有农家肥来源的地区积极使用商品有机肥。
2如何实现化肥零增长
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极大的提高肥料利用率,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化肥使用量,达到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2.1正确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化肥在农业生产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化肥的使用对保障作物的敞亮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有越多的化肥就会达到越好的效果,作物产量不与化肥的投入量成正比,相反,过多的化肥投入会使土壤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降低。
2.2倡导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可以打破一家一户的小经营方式,有利于推广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统防统治、病虫害预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技术等。
2.3加大ε┮瞪产者农科知识的培训力度
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加大对农民农科知识的培训力度和培训范围,转变农业生产者传统的施肥观念,引导农业生产者梳理科学、绿色、安全、健康的生产意识,降低生产成本,更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2.4制定相应的配套***策
加强对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使用秸秆还田、农家肥、配方施肥的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大力提倡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农家肥使用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5规划肥料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检测监督,推进农产品的透明化管理。增加对绿色食品和地方标志食品的宣传力度,推动健康安全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为农资产品经营者培训农科知识,这样才能为农业生产者选肥、购肥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栾江,仇焕广,井月,廖绍攀,韩炜.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11).
[2]韩敏娟.推广科学施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4).
[3]樊国民,刘敏,徐荣仔.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探索与实践[J]. 农业与技术,2016,(06).
[4]宋飞,曲***.科学施肥与作物优质高产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8).
减肥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黑土地;基本情况;保护
中***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4-2
1 辽源市黑土地保护基本情况
1.1黑土地面积
辽源市现有黑土地面积(耕地面积,下同)363.81万亩,其中东丰县185.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50.9%;东辽县162.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5%;龙山区9.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7%;西安区6.9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9%。
1.2黑土地类型
辽源市黑土地类型按照土类划分,可分为石质土、石灰岩土、灰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冲积土、沼泽土、泥炭土及水稻土十大土类。在十大土类中,白浆土耕地面积最大,面积达到了175.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16%;草甸土耕地面积仅次于白浆土,面积为60.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68%;灰棕壤耕地面积位于第三位,面积为54.6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1%;冲积土耕地面积处在第四位,面积为49.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65%;余下的石质土、石灰岩土、棕壤、沼泽土、泥炭土和水稻土耕地面积合计仅为23.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0%。黑土地类型按照土壤肥力高、中、低划分,可分为高产田(大于730公斤/亩)、中产田(620~730公斤/亩)和低产田(小于620公斤/亩)三种类型。高产田面积为9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01%;中产田面积为162.9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78%;低产田面积为106.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21%。
1.3黑土地分布
按照行***区域位置划分黑土地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四个行***区域,即东丰与东辽两县和龙山与西安两区。东丰县黑土地分布面积最大,面积达到了185.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50.9%;东辽县黑土地分布面积仅次于东丰县,面积为162.0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5%;龙山区黑土地分布较小,面积为9.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7%;西安区黑土地分布面积最少,面积仅为6.90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9%。依据黑土地所处的地形坡度大小,黑土地分布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分布在地形坡度小于3°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238.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68%;地形坡度在3°~7°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14.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35%;地形坡度在7°~15°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0.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3%;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的黑土地,耕地面积仅为0.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04%。
1.4黑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辽源市363.81万亩的黑土地现已全部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了352.9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13.3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86.12%;水稻种植面积为34.4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45%;大豆播种面积为0.81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0.22%;高粱、谷子、绿豆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合计为4.4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1.21%;经济作物、蔬菜等种植面积合计为10.9万亩,占黑土地总面积的3%。由此表明,黑土地开发利用主要为种植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两者合计占黑土地总面积的95.57%;其次是高粱、谷子、蔬菜等一些农作物,合计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43%。
2 黑土地保护情况及措施
2.1土壤有机质提升情况
据辽源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8.87克/公斤,变幅在14.06~42.66克/公斤之间。与辽源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7.50克/公斤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37克/公斤,增加了4.98%以上,年平均增加了0.0457克/公斤。从不同地类看,旱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8.75克/公斤,变化区间为14.06~42.66克/公斤;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是29.38克/公斤,变化范围为16.43~38.35克/公斤。从行***区域看,土壤有机质含量极大值出现于东辽县的辽河源镇,平均为31.01克/公斤;极小值呈现在东辽县的甲山乡,平均为22.34克/公斤,余下的28个乡(镇)有机质含量以25克/公斤为基准做上下浮动,但浮动差异较小。从不同土类看,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出现在石灰岩土,平均值为32.17克/公斤,最低呈现于草甸土,平均值为27.99克/公斤,其他8个土类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以30克/公斤为基准做上下微小波动。十大土类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石灰岩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白浆土>石质土>灰棕壤>冲积土>棕壤>草甸土。
参考辽源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结合本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情况,现将全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划分为四级。一级(丰富级,有机质含量大于40克/公斤)面积为0.11万亩,占总面积的0.03%;二级(丰富级,有机质含量在30~40克/公斤)面积为220.32万亩,占总面积的60.56%;三级(适量级,有机质含量20~30克/公斤)面积为139.16万亩,占总面积的38.25%;四级(适量级,有机质含量小于20克/公斤)面积为4.22万亩,占总面积的1.16%。由此表明,有机质含量为一级的黑土地面积最少,四级的黑土地面积较少,有机质含量位于二级的黑土地面积最大,处于三级的黑土地面积较大。
2.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辽源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一直在黑地地上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一是推广了根茬还田或秸秆还田技术,还田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机械还田、人工还田和过腹还田,不仅促进了有机质在土壤内的累积,还更新了土壤有机质;二是推广了优质有机肥料施用技术,平均亩施入优质有机肥料由原来的1.3立方米增加到1.5立方米,平均亩增加了0.2立方米,增加了15.38%以上,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解了氮磷钾的平衡,缓解了化肥、农药对黑土地的负面影响;四是推广了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辽源市中低产田总面积为269.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99%。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良培肥技术措施,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减弱了土壤一些障碍因素,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强了土壤生产后劲,最终实现了土壤提升一个等级,即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田;五是推广了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深松深度平均为30厘米,变化区间在25~40厘米。打破了原多年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中低产田改良成高中产田;六是推广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栽培技术,譬如玉米休闲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玉米和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等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彻底解决了目前用地和养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了黑土地的过度消耗,真正达到了保护黑土地的目的。
3 现存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就黑土地保护现存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三重三轻现象较重。即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农肥。重产出、轻投入;二是耕地保护资金不足。目前,地方***门尚未建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三是宣传培训不够。目前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开展良好,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宣传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建议:一是强化人们法律意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与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黑土地保护和复修宣传、指导工作,以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级土壤肥料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等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和其他耕地使用者的教育与技术宣传培训;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推广和应用。农业行***主管部门就黑土地质量保护和复修,组织农业推广、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开展技术交流,积极引进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科学筛选适宜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复修技术,推进耕地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设立黑土地保护和复修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和复修项目。
4 土壤污染防治
紧紧围绕着“两减少、一增加”,使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4.1推广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近年来,辽源市大力推广以生物、物理、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减少农药使用量。2013年全市总减少农药使用量2854.8吨,占农药应使用总量6350吨的45%,每亩减少0.11公斤。一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依托全省重大技术补贴***策,全市190万亩玉米采取了白僵菌及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较采取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平均亩减少农药用量1.5公斤,总减少农药用量2850吨,占农药总用量的44.8%,走上了“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绿色环保防治之路;二是采取物理防治技术。依托全省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策,在全市1.2万亩水田实施应用佳多频振杀虫灯替代100亿孢子/克BT粉剂和50%稻乐丰***油防治水稻虫害,平均减少农药用量0.4公斤/亩,减少农药使用量4.8吨;三是采取农业防治技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尤其居住于水源地、杨木水库和辽河上游区域的农户,选用抗病虫良种,及时翻耕灭草,深埋或焚烧植物病株,减轻病虫草害发生机率,进而间接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有效保护了水源地、杨木水库和辽河上游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化学防治技术。化学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合理控制好化学农药的使用,可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各级植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科学监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长发育进度,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阿维菌素、蛴满素等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推广力度,坚决杜绝甲胺磷、对硫磷等国家禁止生产、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还加大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的宣传培训力度,号召农民对使用过的药瓶、药袋、药箱、工具(被农药污染的)等一些农药废弃物,不要随意放置或弃置,放到固定场所或垃圾点,实行统一处理。
4.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效果显著,2013年总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纯量5459.04吨,占化肥总施用纯量83500.02吨的6.54%,平均亩减不合理化肥施用纯量1.53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3414”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本身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使用方法。
4.3推广有机肥料施用技术,增加农肥使用量
减肥培训总结第5篇
站在县委、县***府及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首位,以服务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果、药、菌”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推广机制,大力发扬创业、敬业和团结精神,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等,认真开展农业新技术引进,一年来。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服务。现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1.2010年工作汇报
1.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
一是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培训;二是通过县电视台举办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组织农民推广员等多渠道培训;三是设立农业技术服务热线、田间进行技术指导、集中村、组群众召开技术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培训。下乡进行生产技术调查18次,开展技术培训18000人次,发技术资料5万份,举办县电视台专题技术讲座12期,向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上报小麦、水稻等作物生产技术意见,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等20多份。根据农时季节,下乡进行生产调查,研究技术方案,撰写调查报告,提出生产技术意见,做好超前技术服务。开展主体技术培训方面。
组织2名高级农艺师,科技下乡包村技术服务。站长带领下。7名农艺师,经常出车做好巡回指导,乡、村与包村干部、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建立联系,进行麦田管理和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县电视台做了跟踪报道。通过巡回指导麦田春季及中后期管理,使今年小麦在遇到冬春季寒潮频繁,低温寡照,造成小麦成熟期推迟10天左右;生育中期寒潮低温使穗粒数减少;后期多阴雨造成赤霉病等病虫害后发作等特殊气候条件下,减产幅度很小。据调查,小麦平均单产273.8公斤,较2009年减产20.8公斤,减7.06%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保证了小麦生长稳健。据在重阳镇半川村调查,偃展4110配方施肥麦田千粒重平均43.2g而习惯施肥麦田千粒重平均为37.3g最低只有33.3g玉米、水稻等主要秋粮作物上,全面落实了配方施肥、中耕、化学除草、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关键技术措施,使我县秋粮在今年生育期间阴雨寡照低温的不利天气条件下,没有发生大面积倒伏等灾害,压低了灾害损失。水稻生育中期病虫危害较多,水稻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稻区田间调查,针对生产中存在问题,村、组召开培训会,指导稻农科学防治,合理用药,使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达到家喻户晓,落实到田间地头。
1.2试验示范推广及技术创新情况
进行试种观察,1.2.1食用菌试验研究:对袋料香菇9608进行提纯复壮选优工作。对我站保存的9608系列、8079399015栽培种。已经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今年继续进行“三明139黑木耳300袋品种及栽培观察试验,品种特性及袋式地栽试验;从鲁山县引进段木香菇进行分离制种试验。
1.2.2示范:
丹水、田关、回车等乡镇建设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粮食生产上。全面落实规范化生产技术措施,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示范方内实行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选用优良品种,统一取土化验,统一供配方肥,统一播期播量,统一病虫草害防治。小麦示范方每个乡镇示范面积30005000亩,平均亩产320kg较2009年产量基础平均每亩增30kg农技站结合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回车镇建立示范区3880亩,其中吴岗村1350亩,王营村1300亩,大块地村1230亩。据收获前调查,平均亩穗数30.2万,穗粒数31.8粒,千粒重39.2g平均亩产320kg比未开发区平均亩穗数29.5万,穗粒数30.6粒,千粒重38.2g平均亩产293.1kg增产26.9kg增幅9.2%丹水、田关示范区平均亩穗数29.8万,穗粒数32.2粒,千粒重39.5g平均亩产322.2kg比未开发区平均亩穗数29.3万,穗粒数30.9粒,千粒重38.5g平均亩产296.3kg增产25.9kg增幅8.7%回车、五里桥等乡镇建立玉米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片,今年灾害天气条件下,示范区明显减轻了雨涝灾害,较未示范区增产2成以上。五里桥镇北堂村和五里桥村建立水稻万亩示范区,经收获前测产,平均亩成穗19.2万,穗粒数125.8粒,千粒重27.5g平均亩产564.6kg取得了好的效果。
丹水、五里桥猕猴桃基地开展万亩猕猴桃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特色农业上。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增加了果农效益;农艺师王百强在丁河镇丰山村科技下乡,指导猕猴桃园套种小辣椒,取得了好的效果;桑坪、西坪等15个村香菇高产示范150万袋,推广免割袋栽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培花菇100万袋,开展技术培训15期,300余人次。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使污染袋减少5万袋,成品率提高15%,出菇率提高10%,增效达25%。
1.2.3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其中新麦19播种4万亩,豫麦70-36播种3万亩,两个品种占麦播面积的42.7%,平均亩产337kg,小麦:以新麦19和豫麦70为主导品种。总产2360万kg濮麦9号、10号播种3万亩,占麦播面积的18.3%,平均亩产320kg总产960万kg洛麦21播种2万亩,占麦播面积的12.2%,平均亩产326kg总产650万kg5品种较全县平均亩产273.8.0kg增684万kg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5.0万亩,按10%增幅,约增产小麦411万kg两项总增小麦1095万kg增值1971万元。
推广郑粳9707豫粳6号、新丰2号等优质粳稻品种,水稻:2.0万亩。结合配方施肥、盘育抛秧、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亩产达512.6kg约增产稻谷260万kg增加产值620万元。
以正大12安玉12农大221长城218等优良品种为主,玉米:15万亩。今年受到暴风雨渍涝灾害天气影响下,约增产玉米290万kg增值520余万元。
推广种植宁R97-52万亩,豫薯7号:1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500.0kg,红薯3.6万亩。总产鲜薯7500万kg较徐薯18增产28%两品种共增产鲜薯1640万kg增值980万元。
1.3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
1.3.1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
一是通过下乡开展生产调查、技术培训指导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做好跟踪服务;二是以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为纽带,建立农技推广网络,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扎实开展科技入户工作,联系农民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300余名,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如田关乡的推广员曹正涛,矢志钻研作物育种,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培育出了几个小麦新品种,有1个品种已参加了省级区试,还进行玉米杂交育种,已测试出了3个苗头品种;田关乡的李荣普、王彦丽,回车镇的任子敏,五里桥乡的杜顺哲、谢运华,丁河镇北峪村的庞天成,重阳镇半川村的陈光成、云台村的查振兴,***马河乡毛坪村的路仁敏等,承担我站的小麦、玉米、水稻、红薯、食用菌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技术棚架。三是通过实施项目推广新技术。
技物结合,进行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民增收。每年推广优质食用菌种30万斤左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增加社会效益,站也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为服务好县香菇为主的食用菌这一特色农业,组建了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以提供优质菌种服务为主导。
测土化验,配肥中心工作:进行小麦、水稻、花生、猕猴桃、山茱萸等作物施肥调研。研制各作物专用肥配方,配制专用配方肥,采用项目加基地,典型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技物结合进行配方施肥推广服务。专用配方肥在猕猴桃和山茱萸等产业上施用已成习惯,但由于受价格等多种因素制约,粮食作物上推广面积仍偏小。
1.3.2农技站内部管理工作:
把全站工作分为业务、配肥、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和高丰裕农资服务公司四个小组。领导班子合理分工,农技站内部管理上。各负其责,通过月、季、半年工作督察,年终总结,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年终考核,奖惩兑现。二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根据县域特色农业把“果、药、菌”作为支柱产业的特点,每周二下午组织***治及业务学习,建立学习签到和考核制度,请专家授课,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通过以上管理使全站职工踏实工作,争创佳绩,顺利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1.4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情况
1.4.1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其中包括100个个性化服务土样,填写农户施肥调查表600份,为100个农户开展了个性化测土服务。完成2009年2005个土样的检测分析任务,主要测试土壤样品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机质、PH值7项常规项目,并将化验结果录入数据库。土样采集与化验分析:按照《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土样采集任务600个。
其中小麦60个,植株测试:2009年120个植株粉碎样的分析任务。玉米60个,测试小麦和玉米的籽粒和茎秆全氮、全磷、全钾、水分。
丰缺指标试验4个,田间试验:完成小麦氮肥用量试验4个。三区示范试验10个;玉米氮肥用量试验4个,丰缺指标试验4个,三区示范试验10个,安排20102011年度小麦氮肥用量试验4个,丰缺指标试验3个,肥料利用率试验1个,三区示范试验10个。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0期;对县乡农技人员、肥料生产经销企业有关人员、村组农民技术人员和示范农户的培训,技术指导服务和技术入户:结合高产创建。发放技术资料50000份,施肥建议卡50000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20次、报刊宣传12次、墙体广告、网络宣传、科技赶集等形式,广泛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按照养分丰缺指标、作物需肥规律和亩产标准,提出小麦肥料配方3个:N26P10K9N23P10K7N24P10K6夏玉米肥料配方2个:N28P9K8N26P8K6水稻肥料配方1个:N26P8K11,测土配方施肥物化指导:根据农户田块土样化验结果。猕猴桃肥料配方1个:N23P10K12农户可根据自己田块土壤养分含量,选择不同的氮磷钾含量复合肥、配方肥施用。如小麦,高肥地可选用45%26-10-9复合肥,缺氮素的可选择如40%24-10-6高氮复合肥,氮磷钾都低的可选择40%23-10-7复合肥,缺磷钾田块可选用硝酸磷+氯化钾或尿素+二铵+氯化钾。按照配方,生产供应不同区域配方肥,送肥到村,农户
覆盖了全县288个行***村、涉及8万农户。其中小麦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全年共推广测土配方肥施肥面积40万亩。亩增产小麦30.3公斤,增产率10.2%亩均减少合理用肥节肥(折纯)4.5kg亩均增收节支22.5元,总增效节支337.5万元。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亩均增产56.7kg增产率16.1%亩均节肥(折纯)1kg亩均增收1.6元,实现增效节支616万元。水稻2万亩,猕猴桃2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完成15万亩,推广配方肥6300吨。全年共实现增收粮食1113.1万kg增收节支3239.94万元。
丹水、田关、回车、五里桥等乡镇建立了小麦、玉米、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和千亩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建设:结合高产创建活动。百亩示范方。
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得到提高,通过项目的实施。施肥习惯由过去的只注重氮、磷施用改为氮、磷、钾、微搭配施用,盲目施肥变为测土配方施肥,过去靠多施肥求高产转变为计算产出投入比例,施肥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施肥不合理问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趋向平衡,减少了养分流失,初步达到土壤养分的均衡协调;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防止了化肥残留土壤、流失水域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抑制了盲目施肥对土壤的人为破坏,改善了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平衡,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丹水镇1个村6000亩回车镇2个村8000亩,五里桥镇3个村8000亩,重阳镇4个村8000亩;涉及农户7000多户,1.4.2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工作:今年我继续在4个乡镇开展3万亩施用商品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共发放商品有机肥3000吨。项目区的回车、五里桥2个乡镇3个村建立了5个调查点,已经对8个点取土化验,开展土壤有机质补贴项目效果监测点5个与试验点3个,定点监测实施效果。
2存在问题及2011年工作计划
2.1存在问题
农技推广业务活动及公益性调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难以开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缺位断层现象,一是农技推广经费缺乏。实施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科技项目时,工作进度跟不上上级要求,材料整理不够及时。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工作忙不过来。
2.22010年工作计划
做好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一是服务全县粮食生产。全年完成大型生产调查14次以上,提出作物生产技术意见,指导群众抗灾减灾,增产增收。
二是继续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补贴项目的工作目标任务。
搞好猕猴桃、食用菌等的示范及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服务全县特色农业.
减肥培训总结第6篇
今年我区出现长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甘蔗、蔬菜、果树、茶叶、马铃薯等农作物带来较大影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关于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的通知》(农技办〔*〕14号)的总体部署,决定开展广西千名农技人员进千村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即组织全区农业系统1000名技术人员赴10个重灾县、100个乡镇、1000个受灾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灾后恢复生产,着力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工作,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产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工作方式
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总体部署,活动采取“区市联动,以县为主;横向联合,推广为主”的方式,突出“科技救灾、技术减灾”,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成立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宣传和组织农民迅速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生产中去。
(一)专家指导组。自治区农业厅在原来14个抗灾救灾工作专家组的基础上,再增加组织10个科技减灾促春耕工作专家指导小组,由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站、植保总站、水果总站、蚕业总站、种子管理总站、优农中心、环保站等业务技术部门组成,专家指导小组成员由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站、植保总站、水果总站、蚕业总站、种子管理总站、优农中心、环保站以及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名单见附表)。各地市也分别成立专家服务组,成员由各市、县(市、区)农技推广、土肥、植保、水果、蚕业、种子、环保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实行分片包干,分赴10个重灾县(市、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生产工作。
(二)科技小分队。每个重灾县(市、区)组织100名左右农技人员成立科技小分队,分赴10个以上重灾乡镇、100个以上重灾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小分队人员由县(市、区)农技推广、土肥、植保、水果、蚕业、种子、环保站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组成。科技小分队在自治区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深入村屯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三、工作内容
(一)制定方案。各级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受灾作物受灾情况,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技术会商,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技术方案,为组织农民恢复生产和春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技术培训。自治区10个专家指导小组会同相应重灾县(市、区)科技小分队,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技术培训,解答技术问题,帮助农民落实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生产技术措施,并结合我区当前开展的百万农民大培训以及“百千千万科技增粮”主题示范活动,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栽培技术、沃土工程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甘蔗“双高”技术、水果抗冻减灾技术、蚕桑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防技术等培训。
(三)巡回指导。自治区专家指导小组根据农时不定期深入到重灾(市、区)开展巡回指导,各科技小分队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开展科技减灾和做好春季田间管理、春耕生产工作,提高技术到位率。
四、时间安排
3月13日:①举办启动仪式;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指导团与自治区专家指导组成员进行针对性的技术会商,讨论完善活动方案。
3月13-16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指导团与自治区专家指导小组深入武鸣、全州、资源等县开展技术会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重点培训测士配方施肥技术、甘蔗“双高”技术、水果抗冻减灾技术“三免”、“三避”技术等。
3月16-31日:自治区专家指导组与重灾县(市、区)科技小分队开展技术会商,并深入重灾乡(镇)村屯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
4月1日至5月10日:全国专家指导团、自治区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深入县、乡、村开展技术巡回指导。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农业厅成立由韦祖汉副厅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业务技术部门组成联合抗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由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会同土肥、植保、水果、蚕业、种子、优农中心、环保站有关部门参加。各专家指导组要挑选业务精、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投入科技减灾工作中,尽快将人员落实到重点乡镇、村。
各专家组分别对应联系10个重灾县: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李如平负责联系江洲区、副站长徐世宏负责联系全州县,自治区植保总站站长王凯学负责联系象州县,自治区蚕业总站站长祁广***负责联系宜州市,自治区土肥站副站长何礼新负责联系合浦县,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谭仕彦负责联系陆川县,自治区水果总站梁声记书记负责联系浦北县、副站长陈东奎负责联系资源县,自治区优农中心副主任李仕强负责联系武鸣县、覃绍***负责联系乐业县。
(二)细化工作方案。各市、县(市、区)服务组小分队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邀请其它专业的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及时组织专题技术研讨和会商,研究确定可行的科技减灾促春耕技术方案,并做到每个县、乡镇、村有相应的工作方案。
(三)扎实开展工作。迅速组织对参加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技术人员的培训,明确技术要领;对受灾农户做到“四个一”服务:每户一人接受培训,发放一份技术资料,提供一次技术咨询,确定一名技术人员为联系人。各指导组和小分队在活动期间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指导工作不少于3次。
减肥培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金迈田蔬菜;肥药双控;技术;总结
1 项目实施内容及计划指标
项目实施地点在萧山区浦阳镇江南村,位于浦阳江沿岸。项目主要内容及指标:项目实施规模33.35hm2。对现有农业设施进行现代化技术建设及改造,引入物理综合防治虫害技术,采用性诱剂、色板和防虫网等物理方法对虫害进行综合性防治,并且新建覆盖面积达10hm2的肥水一体化喷滴灌系统,引入先进的新农药、新肥料,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提高设施蔬菜的质量及产量,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附加值,单位面积效益同比增长15%以上,年增加收入30余万元。按照规划,本项目于2012年9月完工,目前公司完成了全部建设计划,具体如下。
2 项目实施成效
2012年,公司在3335hm2种植基地上,种植毛毛菜16.68hm2,丝瓜1.3hm2,番茄4hm2,甘蓝6.67hm2,水稻8hm2,辣椒4hm2,茼蒿21.3hm2,甜瓜4hm2,花菜1.3hm2,复种面积67.4hm2,复种指数202%。产出瓜果蔬菜95.74万kg,稻谷6万kg,实现总产值354.95万元;平均每667m2产值达到7098.95元,扣除农业生产性成本233.04万元,土地承包金60万元,实现净利润57.84万元,平均每667m2净利润1156.84元。
项目实施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了实质性的作用:(1)降低人工投入。在浇灌、施肥、打药等多个环节,通过使用喷微灌,使人工投入减少了2/3左右。(2)提高产品的成活率和产量。原来采用人工浇灌等方式进行,由于浇灌不及时、浇灌不均导致蔬菜的成活率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使用喷微灌使蔬菜的成活率提高了将近8%。(3)节约灌溉水资源。喷灌-、和滴灌分别比一般的打水漫灌节水50%、70%左右,以高峰期每667m2灌水按每天3m2计,喷灌6.67hm2,滴灌3.3hm2,每天可节约水资源总计为250m2左右,数量相当可观。此外,通过喷微灌工程的建设还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返盐现象,从而延长土壤生产周期,降低返盐现象对作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宿短蔬菜的生产周期。(4)通过该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该系统大大提升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公司农药控制示范区内引入了多种物理综合防治虫害技术,主要采用以钢架大棚防虫网的覆盖为主,性捕诱器、色板为辅等物理方法对虫害进行综合性防治。通过引进多种物理防虫技术,农药控制示范区内农药使用量同比去年下降12%,蔬菜每茬减少防治次数1次,减少农药使用量达25%。根据统计全年每667m2耕地平均使用农药(折算成有效成分用量,下同)140.78g,其中杀虫剂23.64g,杀菌剂46.75g,除草剂70.39g;化肥用量(有效成分)50.34kg,其中纯氮16.78kg,P2O516.78kg,K2O16.78kg;农药、化肥用量均控制在杭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提出的每667m2农药施用500g和化肥纯氮23.3kg的目标指标以内,较好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和有力保证。
项目建成以来,公司以基地为样板,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会及周边农户自发前来观摩等方式充分发挥项目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带动了周边地区蔬菜生产向标准化、优质化、可循环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周边农业向生态农业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目前,公司接待前来基地参观学习人员已达6批,共计300余人次,推广新技术辐射面积达66.7hm2,增加农户收入24万元。
3 项目工作措施
3.1落实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
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公司成立了由公司经理朱观扬为组长的项目建设小组,项目由公司经理朱观扬负责全面工作;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改造工程的材料购置、工程进度安排、工程质量管理则由公司财务科负责;苗种种植、采购种子、农资化肥等物资则由生产技术科负责。
3.2聘请技术专家
聘请山东寿光专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农技师2人,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挑选技术人员参与国内相关部门举行的蔬菜栽培技术培训课程;挑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行业技术交流会、展会等。公司在现有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3人的基础上,还与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蔬菜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实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