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1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一)工序成本法
1987年哈佛大学RobinCooper教授和RobertS.Kaplan教授提出工序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
他们认为,在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里,决策层进行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失真,根本原因是适应十几年前业务核算的会计***策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更为糟糕的是,没有可以替换的信息警告决策层他们使用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扭曲的。十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产品种类少,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构成,能够轻易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按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不会使成本信息发生较大的扭曲。目前产品种类和市场渠道大量增加,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市场营销、推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按照传统会计***策的方法,以不断减少的直接人工成本为标准分配不断增长的制造和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他们认为,工序成本法能够成功替代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主要理由是,任何公司在生产产品时都有工序,在各个工序上所有的制造和管理费用都是可分的和***的,容易追溯到单一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所以应按工序确定产品成本。他们以一个水利阀门制造商的例子证明了工序成本法的作用。水利阀门制造厂是一个多产品公司,大约门销售产生了80%的收入。更有趣的是,60%的产品产生了99%的收入,而花费管理者大量精力的另外40%的产品却只产生了1%的收入。显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对于该制造商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设计产品成本系统一是要准确收集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精确资料;二是分析各个产品使用非直接资源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三条重要原则:1.应向昂贵的资源集中;2.重点放在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中存在重大差异的资源;3.应特别重视需求类型与传统分配标准完全不相关的资源。原则1要求进行资源分类,保证新的成本系统可能使产品成本存在重大差异;原则2和原则3则最大可能地辨别被传统系统扭曲的资源。对于工序成本法而言,以劳动工时、材料数量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己不能满足需要,追溯产品成本应遵循从资源到工序、再从工序到产品的过程。
(二)国外银行业的实践
就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外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工序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据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从1997年开始推行工序成本法,其做法是先从电脑部门做起,成功一个部门再向下一个部门推进,逐步推广到全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设想
国内部分银行也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其产品成本分配基本沿袭了传统会计***策分配方案,核算较为粗糙,处于起步阶段。为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资料,笔者认为,银行业应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同业的做法,采用工序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鉴于各银行己按照***以及央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准确核算和提供各类费用支出资料,为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必要脱离现有核算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全新的:工序成本法核算系统。
开发设计成本核算系统应包括以下工作:首先,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前对银行产品定义较多,如将产品定义为“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可以为客户带来收益或客户可以用于消费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银行直接提供给客户的赚取实际的、名义的、潜在收入的服务”等。对银行产品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的银行管理学院和生产力中心确认了31种产品,而《银行世界》杂志认为有250种产品。因此各行应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定义产品并进行分类。各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经办各类产品,应承担提供本部门产品类别和细分的工作。开发小组在汇总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类别后,确定产品分类表,如可以将产品粗略地分为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大类再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分,如存款可以按照期限、款对象等进行细分。银行产品分类越细,产品信息就越详尽,但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和投入,因此产品分类并非越细越好,应以满足决策层对信息的需要设定划分标准。
其次,明确产品业务流程和定义工序。业务部门应按照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各项产品业务流程。组成业务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可以被视为工序。将某产品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少道工序取决于决策层对产品成本准确度的要求。产品成本准确度要求越高,业务流程就划分得越细,工序就越多。相应地,分配标准就越多,工作量和投入也会增加。因此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合理划分工序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某一产品的工序并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往往会涉及到若干个不同部门,如发放贷款就会涉及到信贷、风险管理、财会、电脑等部门。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多的现实情况,建议由总行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业务流程和工序构成标准,避免各分支行自行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资料缺乏可比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第三,设计产品成本归集标准。这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和重点。银行产品成本分为能够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的间接成本,需要建立统一的分配标准分配产品间接成本。由于不同的分配标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以各产品使用资源的程度作为标准。例如,电脑部门向各个部门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服务费用支出追溯到各工序时应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或日常维修的次数作为标准。由于不同的分摊标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利益,建议由各部门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确定。
第四,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分配标准,仅靠手工进行数据处理无法满足核算需求,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拥有处理现有产品成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应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来说,开发、设计一套工序成本核算系统需要9到36个月的时间。
工序成本法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直观概念分析,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往往认为活期存款成本比较低,如当前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26个百分点。但利用工序成本法归集成本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即工序构成是一致的,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若以营业人员花费在两种产品上的时间为分配标准,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例如,营业人员一天工作7小时,可能有5小时花费在活期存款业务上,而只有2小时花费在定期存款业务上,那么,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将是定期存款的2.5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银行内部所有部门,大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如业务部门制定产品分类和业务流程、各部门参与讨论成本分摊标准、电脑部门开发系统等。因此,决策者的支持和协调、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保证。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2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六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
(3)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4)约当产量法。
所谓“约当产量法”,是指将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完工产品产量,生产成本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
约当产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产成品成本一单位成本×产成品数量
月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产成品成本
在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时,原材料成本项目和其他成本项目是有区别的。在计算原材料成本项目的约当产量时,应注意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不论产品完工与否,每一在产品数量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与完工产品完全相同,因此,不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陆续投入的,则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换言之,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逐步投料的,那么,各成本项目都按完工程度计算出相同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则原材料项目不需要计算约当产量(或约当产量就等于在产品数量),其他成本项目要按完工程度计算约当产量。
采用约当产量法,要求科学地确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而这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月末在产品数量,采用技术或其他方法测算出完工程度。产品工时定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可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得出。其中,每道工序中的在产品,其完工程度一般等于所在工序的50%(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原材料项目视为全部完工)。
[例]甲产品的单位工时定额为100工时,经过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的单位工时定额是:第一道工序30工时,第二道工序70工时。则每道工序的完工程度可计算如下:
第一道工序=(30×50%)/100=15%
第二道工序=(3070×50%)/100=65%
(5)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
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是指先对在产品确定一个定额单位成本,月末根据在产品数量乘以各项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出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并进而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月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减去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即为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定额成本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实际成本脱离定额成本的差异可以相互抵销的企业。
(6)定额比例法。
定额比例法是指按定额(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与定额成本法相比,定额比例法要求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制定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因此,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以根据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作比例分配。通常情况下,材料项目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而其他成本项目则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
在定额比例法下,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100%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工资(或其他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本月投入的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工资(其他费用)分配率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3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wWW.133229.cOm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供产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4
【关键词】
***工企业;成本会计;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工企业内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采取的是以制造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部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说,无需将产品的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是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计入到产品的成本当中,只有在产品销售以及毁损时才将其扣除。随着***工企业业务规模和生产内容的日益扩大,其业务范围涉及到***工科研、民品科研以及型号批次生产等,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为了实现对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员工绩效的考核等,***工企业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只有不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益的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国家改革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工企业长远发展。***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成本管理理论与观念滞后、对成本工作不重视
相比较我国成本会计之前的发展状况,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成本管理发展步伐较慢,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由于成本管理理论系统的缺乏,在实际中,***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观念便没有预期的那么强烈,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就会忽略运用一些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加强对所生产产品的管理和规划,相反,一味去追求高收益,这便使得***工企业在使自身收益增加的同时,成本也随之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成本管理观念并没有深入***工生产企业当中的同时,他们对成本管理工作就不会予以重视。在日常中不重视成本管理,极端地去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会使得在整个***工企业内部形成成本管理慵懒的局面。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到其他部门,需要它们的配合才能加以完成。往往在现实中,当财务会计部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以便于划分成本核算的单位和费用,这时候,会由于在***工企业内部对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给予重视,其他部门就不会通力配合财会部门,这便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不便。这种局面的出现会从根本上影响***工企业效益的状况,更为甚者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混乱
核算分类以及分类的准确性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数额,才能更好地核算不同型号产品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规划。但是,在我国***工企业内部,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的混乱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账目类别的划分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这样不固定的情况,使得成本费用核算的整体情况会出现问题,并且这样不一样的标准会让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觉得企业并不重视对成本的管理,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懈怠。其次,***工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并且对于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但是有些***工企业为了***一时之便,对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采取同一种核算标准,这便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不真实,并不能够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最后,账簿和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工企业对账簿和成本核算的制度管理并不规范,这一方面是由于内部的重视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够严格,执行力度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跟不上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成本费用划分界限不明确,成本信息失真
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它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这种成本费用划分的正确与否是成本费用核算工作的前提。在有些***工企业内部,对于直接归属于产品的成本的费用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但是对于间接费用,需要按照固定标准进行分配的费用往往缺乏固定的分配标准,有些***工企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分配标准,这些标准也是不准确的,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状况。由此可见,成本费用标准的不明确性,会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情况,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出现不完善的情况。
二、提升***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强化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是丰富的理论内含,只有完善的成本会计理论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因此在理论上,国家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每年应当发出更多的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课题,选择那些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界和实务界共享。并且可以基于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以此来引导成本会计核算的实务工作。理论工作的完善并不代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在***工企业中运用妥当,要想在***工企业中彻底贯彻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就应当在企业中强化成本管理的观念。成本管理观念的深入贯彻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在上层的管理者之间应当强化对成本的核算理念,由此向部门内部深入。另外,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成文规定,这样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按照计划执行下来。再者,应当要求除了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的配合,应为成本的核算涉及到很多部门,只有充分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成本信息,才能更好地控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二)规范账簿以及分类账户的管理工作
理论和观念的管理是基础,有了基础不能加以严格的运用,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言也无济于事。因此,***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对账簿和账户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结合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的标准,这种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应当在不同的时期加以执行,这样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对产品的优化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标准,不能***得一时之快而采取并不合适的成本核算标准,从而将成本核算工作给白白浪费。关于账簿的管理,***工企业应当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设置,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执行。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一家特大型的***工企业,它对于下属子公司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都有固定的标准,集团公司除了有特别的需要之外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
(三)明确成本费用的划分界限,提升成本信息真实性
对于成本费用额划分界限,应当固定一种最适合产品实际情况的成本费用核算的方式,有些成本费用能够很明确地划分到一定的产品身上,但是有些成本费用并不能够明确地加以分配。对于不能够明确划分的成本费用类别,***工企业在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同时,也应当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情况,这样的划分界限才能够更加符合产品的实际生产状况,才能够以此提供更加精确的成品成本信息。
三、结论
***工企业尤其是特大型的***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对于国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注意到产品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有在追求产出并且同时兼顾成本时,才能够使得收益最大化。虽然***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问题依旧存在,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5
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美国会计学协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由于成本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的价值补偿,所以迫使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重视成本管理,并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形成企业的支出,这些支出,既有生产经营性支出,也有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有关的,计入产品成本,由各期产品成本负担。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没有关系的,属于期间费用。成本费用核算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进行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企业成本管理所需的信息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成本、费用预算实施和进行调整的过程,对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适合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还不够健全、各项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采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使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同时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多数使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二、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1、涉及成本核算的各项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原始记录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生产部门各种产品的投产数量、完工数量、在产品数量必须有明确的记录。
2、原材料的领用要能够按产品的品种分别领用,仓库要有准确的原材料收发存明细账。
3、企业的工资要能够区分为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工资和用于企业管理部门的工资。
4、动力、水电、机器设备、厂房的折旧每月都能够准确的核算。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1、确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
2、明确产品成本核算项目。
3、设置原材料明细账、应付工资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产成品明细账。
4、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5、进行产品成本分析。
以我司为例,详细介绍一下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我司是由留美科学家孙博士在天津开发区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产品为DES心脏支架、BD、BH三种产品。我司以每月投入的产品品种即DES、BD、BH为成本计算对象,成本项目主要包括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部分。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制造成本法。
(1)关于直接原材料的核算。
原材料入库的核算: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验收合格的原材料,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仓库根据入库原材料的名称、数量登记原材料收发存报表,采购部门将入库单、合同、发票进行匹配后交给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发票、合同这些原始信息,记入明细账的借方。月末已经采购入库但是没有收到发票的原材料,财务部门根据采购合同,进行暂估,并于下月初,对暂估的原材料进行红字冲回。
原材料出库的核算:生产部门按每月生产产品的品种,到仓库领用原材料,财务部根据领料单,及时记入明细账的贷方。每月25号生产车间进行盘点,将生产线上没有用完的原材料办理假退料手续,并于26日把库记录的原材料收发存报表报给财务部,成本会计根据原材料收发存报表中按产品品种领料的数量、金额汇总编制原材料分配表,将领用的原材料按照产品的品种记入直接原材料的成本项目。
(2)关于直接人工的核算。
成本会计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分部门的工资表,把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记入每个产品的直接人工的成本项目。
(3)关于制造费用的核算。
生产辅助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如:质量部、工程部、采购部、原材料库及成品库相关人员的工资、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修理费、水电费、不能区分产品品种的通用原材料的费用,先在制造费用明细账中进行归集,月末再根据标准工时把制造费用明细账结转至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结转后的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四、完工产品实际成本的确定
为了分期确定损益,在月末生产线上存在未完工产品的情况下,需要将本月发生的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每月盘点日,生产部门把产线上未完工的产品,按工序进行盘点,并把盘点表报送至财务部。成本会计按在产品数量与各工序的约当系数相乘,把在产品换算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并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各产品的完工产品的总成本除于总的完工产品的数量,计算出单位产品的成本。成本会计将计算出的完工产品的数量、金额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借方。并于月末根据成品管理部门编制的成品收发存报表,将已销售产品的成本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贷方。月末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
五、 产品成本分析
每月财务部结账后,应对当月实际成本进行分析,要求做到:
结合标准成本分析差异;
与可比的上期(或上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按产品类别(无需区分不同规格)进行分析;
按成本项目(或区分变动和固定成本)分析:
对于单位成本变动较大的产品,应查明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和产品定价提供及时、合理的数据。
财务部门应于每月中旬召集相关部门就上月的成本核算工作开会专题沟通,围绕部门及人员配合、组织协调、产生的新问题、如何降低成本、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未来改进建议等展开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
六、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的保证
1、领导重视。
成本数据的准确与否,影响产品的定价,关系企业利润的高低,领导部门必须重视。
2、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涉及产品成本核算的账簿记录必须准确。
3、每月的盘点数据必须准确。
4、生产工艺的改进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
5、标准工时要定期进行更新。
6、成本会计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是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7、各部门要互相配合协作。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难以发现问题,只有这样不断地总结,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不断地改进调整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为管理当局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并为管理当局进行产品定价提供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6
生物资产作为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的特性,在确认与计量上难度较大。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上,具体针对某类果树成本核算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涉及较少。以***乌市地区100亩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针对桃树这类生物资产进行讨论。对桃树各个生长阶段的费用支出进行归集与分配,进一步核算出桃的产品成本。桃树作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较多,无论从实务还是理论层面都对涉农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基础,推动生物资产准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1桃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
1.1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概念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1],主要包括果树、食用油料等在内的经济林、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的薪炭林、成龄的能进行配种、繁殖、提供畜产品的产畜以及供人们在生产中使役的役畜等[2]。文章以生产性生物资产—桃树为例,进行折旧方法的分析和讨论。
1.2产品成本核算
1.2.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与计算期成本核算对象就是分清楚对那些生物资产和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本文中的生物资产成本核算对象就是选取的案例——***A桃园内种植面积100亩的桃树,产品成本对象是桃树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产出的农产品——桃。成本计算期是指明确对哪个时期的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文中是对桃树费用的投入来作为成本核算期的,按照桃树生产周期来确定。1.2.2确定成本项目桃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管理费用。农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项:(l)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指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间接费用。(2)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指与农产品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包括土地承包费、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属于多业或多品种共同发生的,应先按各业分摊,种植业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种植面积在各农产品品种之间进行分摊[3]。
1.3桃生产经营过程中费用的归集与分摊
以选取的A果园为例,占地面积为100亩。园内主要以桃为主,品种包括水蜜桃、油桃、蟠桃等。主要以种植、批发和初加工为主。A桃园于2010年种植,2011—2013为生长期,主要以桃树的营养生长为主,一般不结果。费用的支出主要在桃数苗木费、种植挖坑费、防虫药费以及清理果园费等。从2014年开始,桃树进入盛产期,是桃树产量最高、收益多而稳定、投入较少的时期,持续年数因树木的品种和经营管理水平而不同。此后桃树随着树龄增加树冠持续的衰老,逐步进入衰退期。产果10年以后产量就会逐年下降,衰退期时桃树的经济收益较低,如果持续经营将出现高成本低回报的情形,甚至亏损。因此多数农户或企业会选择及时采伐、更新树种。预计桃树的折旧年限为13年。对每年所产生的所有相关费用支出凭证、账簿进行搜集与整理。
1.4正确划分收益与资本性支出
在桃树的生长阶段,所有费用的投入都用于桃树生物资产自身的营养物质需要,这一阶段桃树没有产出,因此应将费用资本化计入到生物资产中去。在桃树进入稳定高产的阶段,生物资产的外在形态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对生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该支出不再增加生物资产自身价值,随之发生的费用不进行资本化处理,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的产品成本与当期损益。这就如同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之前所发生的费用需要资本化,待其竣工后,与之相关的费用就费用化。
2桃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相关的会计处理
1.A桃园2010年种植当年支付桃树种苗费45000元,土地管理费每年12000元,定植当年抚育领用肥料、其他材料耗费10000元、农药5000元、水费10000元、平整土地所需要的机械作业费以及管理桃园所产生的人工费,应付人员工资35000元。(对桃树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法进行计量。)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17000贷:原材料—树苗45000—化肥10000—农药5000银行存款22000应付职工薪酬350002.2011—2013年桃树的生长期,土地管理费每年12000元,补种新树苗、领用肥料、其他材料耗费20000元、农药10000元、水费18000元、平整土地所需要的机械作业费以及管理桃园所产生的人工费,应付人员工资30000元。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90000贷:原材料—树苗5000—化肥15000—农药10000银行存款30000应付职工薪酬300003.2014年桃树进入盛产期,开始稳定产果,按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则前期的费用投入均资本化,计入到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量上。此时,应将未成熟期的生物资产转入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累计额的生物资产账面价值367370元(117000+90000+90000+90000)。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387000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3870004、从2014年起每年固定投入土地管理费12000元、水费18000元、化肥等其他材料耗费18000元、农药10000元、应付人员工资30000元。成熟期之后每年的费用投入是一样的。此时桃树的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量不再增加,后期所投入的费用都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借:生产成本—桃树88000贷:原材料—化肥18000—农药10000银行存款30000应付职工薪酬30000假设桃树预计折旧年限为13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额为29769元(387000÷13)。会计处理如下:借:生产成本—桃树29769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297693
小结
生产性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的核算是生物资产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难点之处,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一部分的核算只有简单指导性的***策,实际的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本文对桃生产性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的研究,将生产支出进行归集与分摊,并进行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为相关的经济林、林果业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志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以林木类资产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36-39.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7
与学术界对作业成本法高度重视形成反差的是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却一直并不理想,在美国学者Gosselin(1997)指出这个问题之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随之降温,研究成果也大幅度减少。1998-2004年期间美国作业成本法研究文献的平均数量从过去的150篇下降到了53篇。Innesetal.(2000)对英国企业的调查也证明许多采纳了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后来又将其抛弃。最近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实施率非常低,这被法国(Bescosetal.,2002)、美国(KianiandSangeladji,2003)、英国(Al-OmiriandDrury,2007)、中国(LiuandPan,2007)、澳大利亚(AskaranyandYazdifar,2007)等世界各地的学者证明。作业成本法的积极倡导者KaplanandAnderson(2004)也发现许多大型公司因为成本的增加和员工的不满而放弃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应用不理想的状况被学者们不断讨论(Gosselin,2006;AskaranyandYazdifar,2012),但却没有找到克服作业成本核算缺陷的新方法。总结来看,以“逐利”为动力的企业放弃使用作业成本法,显示出作业成本法不符合“成本效益”这一基本原则。作业成本法理论上的巨大进步在于通过多动因分析将间接费用进行更精确的分配,但是这种动因分析理论上可行,现实应用上却会表现出太过复杂的特点,且对节约成本缺乏系统的内在逻辑支持,因而不利于实际采用。本文认为,作业成本法所体现的成本核算的演进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应结合经济形态的特点和企业业务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进。在智慧经济时代,成本的根本动因其实是拥有‘‘智慧”的人。将成本核算的‘‘重心”聚焦于人,而不是作业、具体的物,从而将具体业务的成本控制的压力(含正负激励)、责任明确在具体的人身上,从而促发人尽其智慧去控制成本,避免了繁杂、并不特别科学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随着现代企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普遍提高,内在的要求具体业务环节的成本控制方法必须是集成式的。作业成本法通过人为设定具体作业的主要成本动因并不能达到集成式的效果。而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被清晰的界定了责任,就能够促使其发挥智慧进行集成式的思考形成系统性的成本控制方案。因此,成本核算由聚焦于‘‘物”转向聚焦于‘‘人”可以实现将成本核算从‘‘算管简单结合”向‘‘算管融合”转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成本核算的新方法:人本成本核算法。
二、人本成本核算法的产生和理论建构
(一)成本核算逻辑的演进路径和问题的本质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成本会计的萌芽,起初的成本核算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簿记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核数(于富生等,2015)。到了17、18世纪,成本核算转变为企业计算盈亏的工具(***华,2005)。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折旧等间接成本的分配成为企业成本核算的一大难题(于富生等,2015),准确地归集、分摊这些成本来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定价、产品产量决策变成了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企业的固定成本在不断扩大,而企业的变动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快速下降,固定成本的分摊和变动成本的确认成为成本核算的关键问题,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随之产生。但这些成本核算方法的主线仍然是‘‘以事后核算为主”即通过事后的成本核算结果来管理成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过剩、产品滞销逐渐成为企业新的难题,过去事后成本核算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竞争与决策的需要(CooperandChew,1996)。为了达到事先核算成本的目的,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随之产生。标准成本法的逻辑是通过事先确定人工、材料等消耗定额来管控成本。目标成本法的思路是用市场销售价格倒逼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管控目标。但是,这些方法没有解决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恰当地对日益膨胀的期间费用进行分摊,以便准确的核算产品成本和产品利润。而作业成本法引入资源驱动和作业驱动之后,根据资源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根据作业动因将成本计入成本对象(产品),至少从理论方法角度提出了解决期间费用合理分摊问题的策略。
从成本核算方法演进的逻辑来看,这些成本核算方法始终是围绕如何在“核算”成本(以下简称“算”的同时来‘‘管控”成本(以下简称‘‘管”,实现‘‘算”和“管”的有机结合(如***1)。成本核算的初期几乎纯粹是以‘‘算”为目的,主要是对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进行统计核算。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使“算”与‘‘管”的结合向前迈进了一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紧随成本核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算”与“管”的直接结合。标准成本法先确定成本消耗定额(即标准、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控,这种方法已将成本管理目标置于成本核算之前,核算是为了检查管理目标的实现。目标成本法以预测的产品市价逆向推导出成本消耗的控制目标,并直接用这些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成本消耗过程的决策和管控,使成本管控目标在成本消耗和成本核算之前确定。作业成本法则是通过对作业价值的分析来确定企业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通过作业与资源消耗的关联,将成本‘‘管理”置于作业启动和作业成本‘‘核算”之前,使‘‘算”与‘‘管”的结合更加紧密。
可以看出,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演进的过程是从“算为目的”到“算为主,管为辅”再到“先管后算”逐渐走向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但这种结合始终只是简单的结合,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其最直接的表现是成本消耗的责任仍然是不清晰的,成本核算的结果仍然是不准确的。这些成本核算方法的共同问题是在成本责任主体“人”和成本核算客体“物”之间始终存在着定额、目标、驱动因素、作业等人为确定的、确定起来较为困难且有争议的东西,这些东西干扰着“人”和“物’、“算”与“管”的紧密结合,淡化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键决定因素“人”在其中的作用,忽略了成本控制方案的产生是一个信息集成的过程。单就作业成本法来说,其在理论上似乎增进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结合程度,但是为什么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一是作业的划分存在困难;二是成本的动因区分困难;三是忽略了成本控制方案是一个信息集成的过程。这两个困难和一个忽略产生的根源则是对“人”这个最容易区分、牵引企业运转和成本形成的要素的忽视。事实上,现代企业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产品具体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方案,需要综合该环节内外信息才能产生一个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作业成本法,只是通过确定一个具体作业的成本动因来研究产生该作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这并不科学①,且成本控制的程度是有限的,因而会违背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然而,将人作为成本核算的支点,明确了责任范围,通过基于“行为价值一行为责任(成本)一行为激励与处罚”这个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挖掘人智慧的潜能,让具体的人智慧地、集成化地处理成本控制信息,这是一种更为有效、更符合智慧经济时代的成本核算方法。进一步来说,企业的作业及其活动结果是由人及其行为决定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推广策略、对客户的服务方式等作业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也是由人及其行为决定的。人不但决定着企业产品的成本高低,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决定着企业盈亏大小和未来发展。是人而不是产品、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企业的作业决定和驱动着企业的成本变动和经营绩效。企业成本的主要形成动因是人的思维及其行动,归根结底是由顾客需求驱动的人的行为。这一逻辑在以知识、智慧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智慧经济时代显得更加清晰。基于这一分析逻辑,成本核算方法应当进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寻找适合智慧经济时代的成本核算方法,实现成本核算从“算管结合”向“管算融合”发展,创新的突破点就是将“人及其行为”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和关键支点,形成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二)人本成本核算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
将“人及其行为”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和关键支点,在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看,人本主义主张“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张把人作为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最高问题(魏金声,2014)。从经济学上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目前正开始步入智慧经济时代。伴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其核心生产要素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原始经济时代的自然资源,发展到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再到工业经济时代的货币资本,直至智慧经济时代的人的智慧。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本不同,智慧依附于人这个生物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当人及其智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管理的本质或者说重心相应地转变为对拥有专业智慧的人的管理(胡春晖和徐国君,2013)。从心理学上看,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而需求是促发动机的根源,在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假设下②通过对人的需求引导和需求管理可以驱动人迸发出无穷的潜力(马斯洛,2006)。从管理学上看,人力资源是内含于人体内部的资源,行为是人力资源与外部联系的桥梁,人的一切能力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胡春晖,2011),人的行为是经济价值的创造、导致、带来、引起、影响等意义上的动因,从而也就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或本原(胡春晖和徐国君,2013),因此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对人行为的管理。这些理论思想从不同角度为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应用到成本核算领域,可以发现人作为企业内部的唯一施动者,它通过自己的行为支配着物质世界,推动着物质资源的流动,决定着各种资源的消耗,将“人”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核算的支点,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核算来清晰界定人的责任和贡献,进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通过对“人的智慧”和“人的行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通过“人”这个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的核算来实现“人”和“物”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上的有机“融合”,这就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本文将其称为“人本成本核算法”(Human-BasedCosting,简称HBC)。
(三)人本成本核算的逻辑机理和理论框架
人本成本核算法通过“人”这个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人”和“物”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上的有机“融合”,其逻辑思路和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和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的(如***2)。
(1)“物”与“人”的耦合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且是自然形成的。与人具有耦合关系的物质资源,可以是“原材料’、“机器设备’、“低值易耗品”、“不动产’、“能源”,也可以是“半成品’、“产成品”。但不管是投入企业的原材料,还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产品,它们都是静止的。只有将“人”放进去,通过人行为的驱动,才使这些“物”以一定的秩序流动起来,完成从“资源”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人的行为是企业价值“创造、导致、带来、引起、影响”等各个方面的最基本动因对行为人来说,被消耗的物质资源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就是人与物之间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在劳动分工确定之后就可以被确定和度量(如***2A),可以说,人的行为是分析和观察“人’、“物”耦合程度的基本单元。
(1)企业的本质是一个面向顾客需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行为束链条。静止的物在人的作用下,从资源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最后到顾客需求的满足,其中‘‘物”的每一次形态的改变,都是一定秩序的人的行为作用的结果。将‘‘物”的不同形态所对应的行为按照物质流动的秩序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面向顾客需求的人的行为束链条(如***2B)。一线行为束由面向顾客的行为组成。二线行为是对一线行为提供支持的行为。以此类推形成三线、四线行为束,最终形成一个行为束的链条。行为束层次的多少,行为束链条结构的复杂程度,与顾客需求的特点和个性化程度相关,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关,也与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相关。企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由满足顾客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系列行为束组成。企业运行的效率、效果,也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建立的行为束链条及其结构。
(2)人的行为驱动资源流动以制造产品并创造价值(如***2D)。从价值的演进路径来看,由于顾客是企业产品价值的最终评价主体,因此价值触发的起点是对顾客需求的发现与识别,然后基于顾客需求识别的结果进行产品的功能研发和外观设计,在产品定型之后,则是进行产品的制造。制造的过程起始于产品所需的初始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引入,而在产品制造完成之后,则是产品的销售及其售后服务。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又是新一轮顾客需求的发现与识别。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顾客的需求驱动了企业内部行为人行为的产生,而行为的产生又驱动了资源流转,在资源的不断流转中,完成原材料到顾客需要的产品的制造,从而实现企业价值。
(3)耦合度决定行为责任。在满足顾客需求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企业中的人采取行动,消耗资源,并承担行为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或所依赖的资源(物),会发生位置转移、形态变化、功能转换、价值流转或物理耗费,形成了行为人与物之间的耦合关系。企业成本核算,就是要将这些“物”的运动和消耗根据行为人的行为和行为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程度,进行归集,确定行为责任(如***2C),记录到行为人的账户。行为人与‘‘物”的结合是以顾客的需求满足为目的的,由顾客需求驱动所形成的行为及行为束链条,可以作为企业各种资源消耗的归集路径和归集依据,而行为及行为束的发出者则是‘‘物”消耗的责任主体。企业中存在的无法找到行为主体的‘‘物”就应该是企业不需要的‘‘物”就应当是企业虚增的成本,就应当将其剔除以减少对‘‘物”的浪费。
(4)行为责任核算和企业价值核算相统一,个人价值核算和产品价值核算相统一。顾客需求驱动企业人员运用智慧发出行为,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消耗资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成本核算的过程也就是一方面是要将“资源消耗”(成本)分配到具体人的账户,然后再根据满足顾客需求的具体对象(产品或者服务)将这些行为所消耗的资源归集到各种‘‘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根据顾客给予的价值评价,将价值创造的结果归集到具体的行为人(如***2F)。因此,人本成本核算应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它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将各种“资源消耗”分配到“人的行为”第二步是从‘‘人的行为”归集到‘‘产品”(如***2F)。第二部分是从“管算融合”的价值创造过程来看,人本成本核算也为企业将新创造的价值归集到具体的行为人身上提供了便利,即在将企业的资源耗费与流转责任匹配到具体的行为人身上,进行行为责任核算的同时,企业还可根据行为驱动的顾客价值形成过程将行为人为顾客、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核算出来(如***2F)。这种行为价值的核算,以行为束链条为依据,以企业内部市场化为基础,以顾客与一线行为束、一线行为束与二线行为束、二线行为束与三线行为束之间的彼此承诺机制为纽带完成行为价值的确认和计量。通过对行为人的行为价值的核算,不仅可以对单个行为或行为束的贡献率进行核算,而且将单个行为人一定时期的所有行为的行为附加值(行为价值和行为成本之差)汇总就可以确定单个行为人对企业的行为贡献,这为行为人后续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核算,企业中行为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个人行为价值-个人行为成本)和企业中产品或服务创造的价值(产品或服务的收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就都核算出来了。
(6)人本成本核算通过“三位一体”实现“算管有机融合”。人的智慧的应用程度最终决定企业产品的成本结构和数额。人本成本核算法通过将“人”纳入成本核算,将‘‘人及其行为”作为成本核算的关键支点,在实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融合”到人的账户的同时,也为企业对人行为的激励与处罚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为‘‘行为价值一行为责任(成本)一行为激励与处罚”三位一体的成本管控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2E)。在三位一体结构中,人与物的耦合关系决定相应的行为人应当对其驱动的物的耗费过程承担责任,同时也对物的耗费结果(顾客需求的满足情况)承担责任,这种将过程责任和结果责任合为一体的核算方法,本身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行为人进行自我行为管理,消除无效行为。而在此基础上加入‘‘行为激励与处罚”的维度,通过正负激励则可以引导行为人发挥其最大的智慧促进行为的高效性,为行为价值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此外,企业需要建立员工工作内容书面化记录,需要引入日事日清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这是人本成本核算方法实施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三位一体成本管控体系的配套制度。可以说,拥有清晰的员工工作内容的书面化记录,才能成为行为责任和行为价值的界定依据,才能将管算融合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从上文分析可知,人本成本核算的关键要素主要有:资源、人、产品、资源与人的耦合度(性)、行为人责任、行为价值动因、行为束、行为束链条。其中资源、人、产品、行为人责任、行为价值动因易于理解,其他要素内涵分别是:资源与人的耦合度(性),是指驱动资源流转的过程中资源与该行为人关系的紧密程度;行为束,是指基于同一个具体目的而捆绑在一起具有相同类别的行为的集合;行为束链条,是以实现顾客需求为目的不同行为束以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的形态。综合以上分析,人本成本核算法j就是根据物与人的耦合度,基于顾客需求驱动下形成的行为束层次和链条结构,归集物质耗费确定行为责任。
三、人本成本核算法的基本核算流程成本核算的流程是成本核算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依据人本成本核算的逻辑机理,人本成本核算法的基本核算步骤和具体要点如下:
(-)根据与顾客的距离,确定行为束层次与链条结构在人本成本核算法中,企业被理解为一个面向顾客需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行为束链条。它根据与顾客距离的远近和行为人的劳动分工的秩序,将企业的行为链条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个层次③。一线行为束链的行为责任是直接面对顾客,以满足顾客价值主张为最高目标和行为方向;二线行为束链条的行为责任是支持-线行为束链的实现;三线行为束链条的行为责任是支持二线行为束链的实现。据此,企业的行为束链条一般呈现鱼骨状(如***3)。鱼头是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行为束的方向和目标,分叉的鱼骨表示行为束链条及其相互关系。鱼骨***是人本成本核算的基础工具,鱼骨***形状的科学性决定了资源消耗成本归集路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确定产品的行为束链条的层次结构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该产品的一线行为应确定为几个?对一个产品来说,一线行为束的个数对该产品行为束链条的结构层次的多少和复杂程度具有直接影响。它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会导致鱼骨状行为束链条层次太多,这不仅带来具体行为价值认定的困难和冗余行为难以发现,而且导致成本归集过程较为繁琐且易出错误;太多则非常容易打破行为束链条自然形成的、前后逻辑支撑的关系,进而导致同一层次的一线行为链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晰。第二,后续行为对前向行为束的支持程度及其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后续行为束对前向行为束支持的程度越大,一般表明该后续行为束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反之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则可以将其鉴定为冗余行为,从而进行删除或者进行相邻行为束的整合与优化。
(二)进行资源与人的耦合度分析,将资源归集到人在确定行为束链条的结构和层次之后,企业运行过程中人与人的协作关系也就呈现出来了。而在人与人的协作过程中,人行为的发出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及其直接推动流转的物质资源与该具体行为发出的行为人之间就存在耦合性。这种耦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物是行为人发出行为驱动其流转的标的物,比如原材料在负责购买的行为人的‘‘资源导入行为”的作用下完成从企业外到企业内的流转,该原材料与该行为人具有耦合性;第二,该物是行为人得以发出行为的条件,比如负责购买原材料的行为人的‘‘资源导入行为”的发出需要电脑、电等办公条件,这些办公条件的物与该行为人具有耦合性。通过耦合度分析,与物耦合度高的行为人就是该物质资源消耗的责任人,由这个责任人承担物质资源消耗和管理的责任,就可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个步骤中,需要建立个人账户,这个账户既可用于核算与该行为人具有耦合度的物质资源的货币化数额的增减变动,也可用于核算该行为人的贡献,即行为价值。通过行为人及其行为束的价值核算,能够为该行为人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提供依据,实现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据此实现企业资源消耗成本的有效归集,也就实现了“人’、“物”的有机融合。
(三)进行资源耗费和行为动因分析,将人所属的资源分解到行为束将资源归集到行为人的账户之后,剩下就是将行为人账户中的资源消耗根据人的行为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分解归集到行为束,实现‘‘算’“管”进一步融合。该分解过程可能有三种情况:_是_个行为人发出的行为只属于鱼骨状行为束链条中的一个单一行为束,在这种情况下的分配是最简单的,只需将该人所属资源归集到该项行为束之上即可;二是一个行为人在鱼骨状行为束链条中的不同层次行为束中都有相应行为,这个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该行为人账户中记录的资源分解到不同的行为束;三是单个行为人的行为被不同产品受益,这同样需要进行行为人的行为和资源耗费分析,以帮助确定不同行为束应分得的资源耗费数额。这三种情况涵盖了企业创造产品价值的所有人员和所有行为,用这种方法归集和分配的成本属于企业的‘‘全部成本”。
(四)根据行为束链条的层次,逐层归集资源成本消耗将资源成本耗费分解到具体行为束之后,剩下的步骤就相对简单了。根据鱼骨状行为束链条的逻辑层次,在成本计算时应从三线行为束链条向一线行为束逐层归集。在归集的过程中可以相应的引入成本定额或者标准成本的概念,将由于行为人错误行为导致的超额或者不合理浪费由行为人自己承担,从而减少产品成本虚高而导致企业在产品销售时承受更大的损失。
(五)将一线行为束耗费的资源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分配在将成本耗费归集到一线行为束后剩下的就是将一线行为束整体耗费的总数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分配。产品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成本核算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可以通过在鱼骨状行为束链条中半成品所处的位置及其行为束的成本构成归集形成半成品成本,然后再用总成本减去半产品成本,就得到了产成品成本。
在产成品成本归集的同时,行为人单个行为的价值和单个人行为贡献的核算亦是沿着鱼骨状行为束链进行的(如***2F)。产成品销售的过程,即是顾客对产品的价值评价。产品在获得顾客货币化的评价之后,即可以在一线行为束之间进行价值分配,然后在一线行为束和二线行为束、二线行为束和三线行为束之间进行价值分配。在价值分配的过程中,以行为结果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的程度为基本依据,企业可以引入双向承诺机制(胡春晖,2011)或企业内部市场化等制度安排,将‘‘产成品”的价值分配到‘‘行为”进而到‘‘行为人”账户,最终实现对行为人责任的完整的核算,为后续对行为人的处罚和激励提供依据。
四、结论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8
中***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材料采购、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对提升企业的成本利用效率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水平进行有效性研究。
一、针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概述
所谓企业成本核算,就是指对企业生产产品成本的形成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形成的费用进行有效性核算。其核算要点包括审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是不是已经发生,已经发生的成本是不是要计入产品成本;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要按照用途进行归集与分配,进而计算出产品生产的单个成本与总成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包括以下七点: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二是合法性原则;三是相关性原则;四是可靠性原则;五是一致性原则;六是分期核算原则;七是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等。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有助于提升企业分析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市场盈利的能力,有助于改善当前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有助于对成本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与考核,从中找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
二、针对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存在问题的研究
1.问题之一——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流程不合理
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流程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是企业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存在问题,即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费用缺少合适的标准对费用进行分配,有些中小企业不论产品的数量有多少,产品生产当期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完工产品来承担,没有将月末的成本费用纳入到费用分配之中,这无形中造成了成本不实现象的发生;二是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存在问题,即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多采取分步法与品种法等方式方法,其中分步法与品种法多适用于重复、单一、大量生产的品种,而分批法多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分批法的成本核算控制更适应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趋势。
2.问题之二——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内容存在问题
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内容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轻视对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核算控制,而过于重视对实物资产的成本核算管理;二是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轻视产品生产之前与生产之后的成本核算控制,而过于重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成本费用的核算;三是很多企业对人工成本的归集流程不完善;四是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多重视企业内部的成本消耗,而对于外部环境成本的消耗则不太重视。
3.问题之三——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对象存在问题
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对象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很多企业不论自身产品的规格与品种有多少种,都按照同一个成本核算控制对象来处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很多企业不论产品生产所消耗的材料费用有多少,所核算出的成本却相同。再加上不同区域的产品销售价格具有差异性,企业成本核算所计算出的损失与利润都是不真实的。
4.问题之四——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核算:一是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二是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基础薄弱,成本分析系统不健全;三是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项目单一,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脱节。
三、针对提升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对策的研究
1.对策之一——采取措施有效归集企业日常的成本数据
要有效归集企业日常的成本数据,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好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的记录工作,即产品生产计划的通知书、原材料入库的单据、半成品或者成品的入库单据、产品生产的领取原材料单据,在收集任务完成之后交由财务会计部门处理;二是要做好日常的成本计算工作,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产品生产管理机制与库房管理机制以及成本单据的传递与归集;三是要采取措施将企业日常产生的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成本费用纳入产品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核算科目之中。
2.对策之二——采取措施选择科学的成本费用分配方法与原则
要选择科学的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与原则,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要选择科学的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就需要充分地了解并掌握自身的生产流程与生产特点,将受益原则充分地体现出来;二是要采取措施将可以辨别受益对象的成本核算控制对象记入,将不能确定辨别对象的费用按照一般的标准进行记入;三是在成本费用分配标准选择原则方面,需要充分明确带分配费用与选择标准之间的密切关系;四是按照企业生产的产品总值占据企业全部生产总值的比率进行合理化分配,不用一律采取生产产值比率的方式进行分配;五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内部构建成本管理体制,为企业制定科学的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提供最为专业的数据信息。
3.对策之三——采取措施有效归集企业月底的成本数据
要有效归集企业月底的成本数据,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在获取原材料入库与出库报表之后,先将库房中购入量与财务报账中的数量进行对比,对原材料进行估价要运用到加权平均法;二是可以采取措施对产品成本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将结转制造费划入生产成本费用的范畴;三是将产品生产车间所提供的工序在完成程度与产品数量等方面的成本进行分摊;四是在获取企业员工工资等资料的时候,计算计提工资与福利费用。
4.对策之四——采取措施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
要强化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企业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得全体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出谋划策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奖励,以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与对企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意义的宣传,将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贯穿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成本核算控制在企业的生产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内容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存在着一定问题,严重干扰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提升企业成本核算控制质量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华.浅析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J].消费导刊,2008(13).
[2]彭飞.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3]王红艳.论部门核算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4).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9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当期存在的各种核算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我国各个企业的核算提供了便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相对复杂的因素也融入到了企业成本核算中,此时,仅仅靠传统的成本核算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各种变动的因素。可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需要我们加以注意:(1)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不具有实时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已经和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相结合,成为了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这一部分因素考虑进来。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处理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的时候显得稍有滞后,无法及时的反应出流动性因素的存在,缺乏可操作性。(2)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真实的反应间接费用所产生的成本。所谓间接费用,就是指在不同项目和不同产品中,是否能够同时损耗的材料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多存在于生产部门或者是各个单位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费用中,它和每个项目和产品中所存在的直接费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部分间接费用的计算,成为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一个盲点。(3)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计算出对于环境的真实损耗。事实上,无论是任何一种企业,只要其生产,只要其经营,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向自然进行索取,这部分虽然不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对环境的损耗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需要计算在成本核算中。我国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因素,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二、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产生的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我国乃至是整个地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威胁和损害。但是,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这一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还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这导致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自然损耗越来越多。可以说,对于大自然来说,它也有它存在的极限,它不会无休止的承受对其的践踏,它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因此,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理论就是在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程度上产生的,以清晰的向企业表明其核算所需要的环境成本,引起企业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依据分析
(1)从扩大制造者责任理论出发,将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化。从扩大制造者责任角度出发,它是将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结合起来进行一个社会责任的评估,并将这种这回责任转嫁与制造者身上,成为制造者的一个责任。从实质上来说,扩大制造者责任这一理论思想实质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将对于环境的浪费归因于一种或者是几种因素上,使企业在资源损耗上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加强对资源的重视。(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原理的有一理论基础。所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质上是指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存续的全过程,既有生存也有消亡,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体现。与此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分析,从而对产品各个部分和各个阶段对于环境的索取和对于环境的浪费,是对资源损耗的一个综合性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从各个环节共同入手,综合性的对产品生命的各个环节进行透视的一种理论,它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3)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是企业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最终理论支持。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不停的向环境索取,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企业从环境中获得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这种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和再利用获得新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对资源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就是对这种利用的一种综合体现,为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综上,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是在充分尊重环境和充分利用传统核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正在以一种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间接费用损耗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依据。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例10
实行全面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考核等多个环节,全面地实行管理和成本预测、决策及控制,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好、成本低、价格合理,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同,并占领市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下面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主要来讨论这四个阶段,如下: 谈全面成本管理 第一阶段,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但是,往往不被人所重视,通常人们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料、工、资的消耗控制上面,忽视产品设计的经济核算及成本计算。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相互渗透,要求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同时还要求注意设计中的经济核算,使技术经济指标同成本计算结合起来,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双赢专家。 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的视角应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购买者的要求愿望和市场竞争对象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经济力量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对象; (二)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中,要求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最经济的加工工艺,保证新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从可靠、耐用、高效出发,提高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还必须保证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合理。这就要求设计既要决策先进的技术内容,又要预测合理的成年水平。在设计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协作配套件、工资和费用的技术消耗定额时,对原材料、配套件品种和数量,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价材料,以达到低成本、价格便宜,同时,既要注意发挥材料本身应有的功能效率,又要避免重复功能和多余功能; (三)对间接费用消耗定额的预算一般应就低不就高,对于变动性费用应分摊合理; (四)对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的设定,应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微利目标。 总之根据上述四项内容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及其投放市场后的价格,测算目标利润。 第二阶段,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成本是企业商品生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补偿的价值。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一种生产消耗和费用要素的动态过程,是控制成本消耗偏离定额(标准)的过程,是挖掘生产潜力的关键阶段。产品成本价格是外部市场竞争的重点,把市场上价格竞争要求引导到企业内部,则是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成本水平是一个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果的综合表现,是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效绩的重要标准。生产阶段成本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等有如下几方面。 (一)范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基础,对产品的投产、制造、完工入库进行全面的、有组织有系统预测、计划、决策、控制、核算、计算。分析和考核的科学管理,也就是对生产全过程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和费用开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分析及考核; 实行全面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考核等多个环节,全面地实行管理和成本预测、决策及控制,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好、成本低、价格合理,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同,并占领市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下面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主要来讨论这四个阶段,如下: 谈全面成本管理 第一阶段,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但是,往往不被人所重视,通常人们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料、工、资的消耗控制上面,忽视产品设计的经济核算及成本计算。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相互渗透,要求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同时还要求注意设计中的经济核算,使技术经济指标同成本计算结合起来,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双赢专家。 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的视角应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购买者的要求愿望和市场竞争对象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经济力量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对象; (二)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中,要求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最经济的加工工艺,保证新产品在一定的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