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六年以来,我一直被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包围着。一方面我为我们报纸、我们大众报业集团在读者和业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而自豪,另一方面却也常常忧虑:我们写的稿子、做的版面,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看?
相信很多同事都有和我同样的忧虑,在新媒体迅猛发展、报纸收入增速节节下滑甚至负增长的当下,这种忧虑会更为明显。面对新媒体,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生存之道是“内容为王”。但实际上,现在传统媒体在内容上乏善可陈,新兴媒体反倒经常让我们自叹不如。
所以,从大处讲,报纸要解决生存危机,就要痛下决心进行变革。从小处讲,编辑记者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站在报纸这个圈子里自说自话。因此,对新时期下的报纸编辑而言,新闻判断力、表现力等是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而在此基础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编辑更应从以下几点提升自我:
1.具有原创性质的整合力。网络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对其梳理整合,形成对读者有用的独家看点,是对报纸编辑的更高要求。可现在,网络编辑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起报人毫不逊色,网络对新闻的整合力也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网络进行新闻整合,不少信息源来自报纸,如果我们在解读与整合上不能赶超网络,吃起了人家的“剩饭”,那就不单是做网络的搬运工,而且是在做更加没有价值的“二次搬运”,在信息量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胜过对手?
2.具有深入专业的策划力。齐鲁晚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今年9月26日中国首艘航母交接入列,我有幸参与了编辑工作。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记者赴现场探访、专访乔良等国内知名***事专家,视觉总监高峰甚至提前近一年积累了大量素材,为航母结构***做准备。此外,编辑部还派记者赴广东采访当初航母的购买者徐增平。26日当天,齐鲁晚报发了7个版的报道,有现场信息,有深度分析,***文并茂,冲击力强,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当然,这样的策划一定要与新闻紧密结合,才能既新又深。要避免因杂志化走入以下误区:一是判断失误,“小题大做”,连篇累牍浪费宝贵的版面。二是挤压其他新闻的空间,导致报纸信息量大幅下降。
3.具有高度敏感的把握力。网络时代,不少传统媒体越来越被动和尴尬。面对热点事件,不是跟着网络乱说,就是网络大说特说,自己却一句不敢说。长期下去,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会慢慢丧失。要改变这一局面,编辑记者就应该提升对热点敏感事件的把握能力,不被别人牵着走,也不被表象吓破胆,而应有自己的判断。
4.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在原创新闻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前边所说的策划整合就成了一家报纸能特立独行的骨架,而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则是灵魂所在,体现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报纸的方向在哪儿?作为一名普通的编辑,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一直在想,老一辈报人如张季鸾、史量才等人,不但才华横溢,且铮铮铁骨,引领社会思潮,堪称一代精英。现在,我们是否应该一方面回归传统,深耕内容,做到既有才华又有风骨,真正引领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又主动创新,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并让其为我所用呢?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那么如何让新媒体为我所用?拿微博来说,其来势汹汹,让门户网站都成了“传统媒体”,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和信息的真假难辨是其重大缺陷,它的弱点正是我们的优势,报纸就应扬长避短,让微博成为自己的线索库、舆论场和宣传台。
总之,报纸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有了生存空间,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特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国内一家报纸的老总曾说:“报纸要和杂志比快、和网络比慢、和报纸比独”,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前几天,一位同事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所有的夕阳行业都是从人心的夕阳化开始的。如果我们不从自己做起,马上做起,努力改变,就难免夕阳变落日,被这个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