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10篇

中医针灸篇1

当代医疗理论与技术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当中的核心部分,主要课程是以内外妇儿为主,而中医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作为传统医疗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针灸,它要在跟上世界发展的速度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独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和创新教学的改革。那么我们在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式医学的针灸学习中怎样去吸引他们呢,还有要想给学生们以后学习中做好铺垫也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 针灸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针灸学习是临床学科,它包含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知识。我们都知道针灸教学的根本任务包括经络腧穴篇,他主要是教给学习者针灸的基本理论,其次是刺灸,着重教学基本技能。再就是***篇了,主要是讲针灸的方法和实践。现在我们学习针灸的方式还主要来自于课堂知识。在这种持久不变的模式与理念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的少。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抽象的去演练,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去记住针灸的知识,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去掌握针灸的主要精髓,这也导致了学生对针灸失去了兴致,形成不了学生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所以说我们这针灸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二、 针灸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过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变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越趋减少,可是在这种现状下不但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繁多的教学内容熟记,还要求学生们能有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很矛盾的。这样也就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考验,授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对知识进行斟酌筛选提精,同时也要从学生对学科的兴致和临床实践能力做苦功夫。以下是我对针灸教学的改革几个方面的分析。

2.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每个学习临床的学生在学习针灸之前都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可是这些跟西医的学习相比,这些只是知识表面的学习和认知,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致。所以我们在教授第一堂针灸课时,应该跟学生讲授中医针灸的发展历史和在世界上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告诉他们许多国家的医学教学中也着重讲授中医的针灸学,以提高学生对针灸学习的兴趣和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必要性。用针灸是真实案例使学生们正确的了解针灸的***效果和实用的特性。同时也可以告诉学生们现代的针灸实验成果和现代针灸的发展方向,让同学们知道针灸学的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学生们对针灸学习的兴致。

2.2 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促进成熟教学风格形成

教师教学都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特色,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体现。如果教师都能从内容的理解到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思想,去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融入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成熟的教学理念来传教于学生,效果会非常好。

2.3 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一改针灸传统教学的模式,要从被动教学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针灸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可以把真实的实践***病人的例子,让同学们模拟推演治病的经过,老师就在演示过程中起启发,讲解,让同学们手脑相结合的学习。是同学们对技能知识和实践都熟记下来。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4 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学习的医学内容却是繁多的,所以要把书本上每一个穴位都详细的学习到位是不现实的,这样就要让我们学会剔除糟粕汲取精髓,拿重点的教学知识为主。同时在针刺的手法上要着重掌握,因为在腧穴的内容中,挑出那些对***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穴位进行着重教学,并在穴位的定位和实践操作手法的规范性上也着重学习。结合着教师多年的临床禁言和现代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同时在处方原则和处理方法等在临床应用上也要特别注意。

2.5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多媒体教学,这种技术在我们医学的教学中也广泛地应用了,它在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也为我们针灸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课件中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生动化了,同时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更具有系统化了。多媒体课件不但包含的内容齐全,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自主的通过链接找到自己想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了。还有就是在穴位的讲解中,幻灯片可以突出穴位点,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晰明了,加深学生对穴位点的记忆。

2.6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练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实现中医学中针灸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才实际讲解中一定要和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在针灸法中,对进针,行针,运针方法及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的学习更要系统着重的教学。在腧穴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和传导反应也要让学生们了解熟记。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们快速的将理论知识转到实践应用当中去。让学生们大胆尝试,互相取穴练习,教师在边上指导教学,让学生们熟练掌握针灸的实践技能。

三、 总结

我们只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推出创新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们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以后临床实践当中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勤.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J] .中国针灸,2009,29 (12):1013-1015.

[2] 龚东方,李艳慧,庄礼兴.浅谈医案教学在针灸***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 (2):78-79.

[3] 马奎元,费孔***,郭子林,等. 浅析教师成熟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医教育[J].2007,26 (6):78-79.

中医针灸篇2

关键词:中医;针灸文化;传承精髓

社会正在进步,中医针灸伴随着现今的时代变更也增添了新内涵。在各个时段内,中医针灸都表征为不同特质,传承悠久的这类文化应能融汇全方位的中医内涵。中医针灸根植于仁爱,应能真心去关爱生命并且尊重病患。针灸也有着深层的潜力特质,应能顺应根本的病情以便于采纳最适宜的医治方式[1]。要从整体入手,妥善把控针灸关涉的各方面。依循天人和谐的根本思路,妥善调和了机体内的阴阳双重关系,解决长期累积的潜在机体病症。

1 精髓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医学,针灸根植于悠久性的中医文化,拥有本身的独特内涵。传统医学范围内的针灸应被看作珍贵遗产,现已归入非物质文化。从现状来看,针灸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明,不应予以忽视。国际化状态下,西医辐射过来的较大影响日渐渗透于中医,潜在偏离了本源的价值理念[2]。更多人日渐接纳了中医,然而中医趋向于迷失必备的方向,不得不予以反思。

现今针灸的较多医师没能吸纳传统性的精髓文化,缺失了医治病患必备的经典思路。有些医师觉得:针灸本质为物理性的某类疗法,它根植于神经节段必备的理论。从现有状态看,针灸仍单纯涵盖了神经痛、骨伤及运动性的障碍[3]。针灸覆盖的现存范畴仍偏窄,减低了本该有的覆盖面,更不能够处置多样的疾病。西医多样的新颖医治手段含有红外辐射及电针,与之相比的针灸面临于绝迹失传的潜在隐患。针灸绝技例如针刺及祖传性的疗法没能寻找到适宜的传承者,也将濒临灭绝。在这种态势下,亟待回归原先的针灸文化,深入掘进深层次内的文化属性。针对于更深层次,还应反观哲学性的针灸理论,解析本体的针灸内容[4]。

2 现今的传承缺陷

2.1针灸文化脱离于本体的技术特性,二者是分离的。相比于养生、方药等的中医,针灸更侧重于技能。早在我国古代,中医可并用药剂及针灸,但现今总体趋向应为侧重于针灸而忽视了调配药剂。现今开设的针灸培训课程也表征为短期的弊病,脱离了深邃的悠久文明。针灸文化很深邃,短期培训并没能把控深层的针灸本质。经过了培训后,学员只能接纳针灸常用性的技术,没能辨析深层的针灸特性[5]。在某些情形下,针灸***应能获取期待中的实效;然而从整体看,并非利于持久的学术传承。深入拓展并传承针灸,不可依托于短期的单一性培训。

2.2在应用层次内,针灸缺失了可用性。某些中医没能拥有高水准的针灸技术,缺失深化的针对于中医的领悟。这种状态下,也缺失了针灸被运用的必要价值。例如:受到内经启发,可借助针灸方式以此来诊疗超出50类的病症,这样即可获取最佳的针灸实效。再如:急救昏厥可选的方式包含按压穴位,急救性的针灸可获取相比于西医的持久效果。然而,若单纯从表观入手,即便掌控了技术步骤也并没能明晰中医的深邃内涵。现今针灸采纳的作用机制单纯侧重了表观的生理,缺失了充足理由[6]。

2.3针灸采纳的手段并没能契合古代中医特有的诊治方式。中医针灸依循了全息理论及生理神经理论,理论支撑下的现今针灸也快速在进步。借助于针灸技术,医治了多样的杂症及疑难病症,多元化趋向下的针灸科目配备了新颖的技术途径[7]。由此可见,医学指引下的现代针灸确实能医治病痛,解决患者的难题。与此同时,现今针灸也设定了明晰的技术及方式,更能便于世界范畴内的医师掌控。但从本质来看,仍没能注重于传承独有的针灸观念,缺失了优良针灸成果的延展继承。

2.4在较大程度上,现今针灸脱离了必备的要领,背离这种要领。例如:针灸学科依循的宗旨应为查看内在经脉,观察经脉的表征等。这种要旨应被用作针灸临床,发挥根本的指引价值。纵观现今多样的书籍,临床报道仍缺失了关乎这一根本机理的案例,很少依循经脉理论。再如:较多医师觉得,针刺补泻相比来看并没能发挥刺激量的同等价值,为此应能更侧重针刺带来的刺激量。只要吻合了刺激量的外在表观,即可有效予以医治[8]。在这种认识下,日渐淡化了补泻应有的位置。临床工作更少注重于密切关联着针灸的传统文化,忽视了这种根基。

3 解析精髓的内涵

不断发展的各中医学科都不可脱离传承,针灸文化也亟待创新,增添新颖的医治内容。若没能真正传承精髓,针灸疗法就缺失了根基。国际化特定的视角下,更多人接纳了针灸,认同了针灸医治得出的成效性。更广范围的这种认同推进着针灸发展,用作诊治现今多发性的多样疾病。针灸根源于厚重的自身土壤,应能复兴传统文化并且增添了源泉性的推动力[9]。由此可知,复兴中医针灸、传承精髓的针灸文化,要注重于如下层次的传承:

3.1真心关爱病患 传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针灸文化根基,文化孕育了针灸独有的机理及途径。在儒家影响下,针灸也拥有了自身多样的内涵。从根本来看,针灸并不单纯涵盖了必备的医治技术,更融汇了文化,密切整合了人文及针灸科学。在这样的引导下,针灸应能尊重并关爱患者,真正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的特质,针灸学把病患视作最为珍贵的,肯定并尊重唯一性的生命价值。例如:古代记载下来的针灸书籍都含有关爱的内容[10]。人命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财富。在针灸诊疗时,医师要轻声细语并心怀仁爱,诊疗可选的方式也应巧妙,注重减低病痛。古书之中记载:在筛选针灸医师时,若没能做到心地朴实、善良并且宽厚,是不可选作针灸医师的。患者把生命托付给了医师,针灸时要尤为谨慎,心怀厚重的职责感。

针灸时应能心怀宽厚,体现精湛医术。医治病痛者都应慈爱宽厚,致力提升总体的医术水准。唯有真心关爱万物、力求挽救病患的性命,才能拥有提升医术的根本动力。传承至今日,中医针灸仍不可脱离仁爱的关怀精神。若医师都能心怀仁爱,将会缓和原本僵化及冷漠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基础上,重设了医患彼此优良的关系,真心关怀并体谅彼此。经常怀有仁爱的心意、精诚提升针灸医术,就消解了医患潜在性的彼此隔阂[11]。现今的针灸推广中,倡导仁爱仍拥有必要的价值。

3.2符合常态的作息习性 针灸要依循天人和谐这一根本思路,符合平日的作息。这是由于,人们平常作息都含有内在性的规律,不可打破规律。与此同时,机体也有着深层次的运转规律,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都依循了规律。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依循了本身的调节机制,医治时唯有顺应了规律才可治好疾病。针灸要顺应根本的机体运转规律,操作手段都应是辩证的,顺应了机体表现出来的规律。先要探析深层的某一病因,而后逐渐予以攻克[12]。

此外,针灸还不可忽视机体拥有的本身康复能力。致力于调节经脉,以此来激发机体自带的调节性。促进人体自我痊愈,协调整体性的内在机体。应当顺势采纳最必要的医治手段,例如针刺可调和阴阳双重的血气。针对于不同表征的患者,都要筛选最合适用作针灸的某一手段。调节机体平衡,求得最为和谐的机体状态。阴阳平衡应被看作总体性的,顺应各时段不断变更的病情,这样才更能便于调控。机体没能表现出病症之前,就要预先予以针灸[13]。这样做,激发了应变及抗病的机体自身能力,防控未来隐藏性的病症。从长久视角看,也减低了伤害性的疾病程度,这种针灸更适宜亚健康的现今各类群体。

3.3凸显个性及灵活性 中医拥有独特的自身特性,能够观察病患的外在形态,深入体察了深层的内在病理。中医针灸凸显了更高层次的个性,为此也应增添灵活性。医治的进程要被设定为辩证性的,并不含有既定的某种规范。由此即可得知:中医针灸就要表现出灵活性,针对于不同个性的病患来诊治。临床范围内的多样病症都含有某一外在的表征,各个阶段特有的病情也在不停变更。应当灵活应变,不可固守设定好的某一***方式[14]。

中医在***时,既要把控根本性的针灸规律,又应贯穿医治流程的始终。病情是变化的,针灸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动,个体化针灸拥有了灵活性。例如:书籍可查到的针灸方式并没能依循既定的路径,都提供了可参照的某一方法。出于灵活的考量,先要把控变动着的症状,而后才可对症予以针灸。这样做,灵活的针灸赢取了更多的诊疗时间,灵活性的针灸融汇了多样的机体器官,贯通了可选取的各类针灸方式。

3.4依循天人和谐的总体思路 针灸以和为贵,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医理论内,若患有某一病症则可归结于紊乱及失常性的人体性能。阴阳失衡的状态下,中医针灸力求于矫正原本的失衡。调控某一衰弱的要素,强化另一要素,针刺等途径就激发了机体本就拥有的调节潜能。借助于针灸手段,重设了原先的机体平衡,回复和谐的状态。健康的根本就在于调节,恢复机体的平衡[15]。

4 结语

2010年末,中医针灸被归入申遗范围,列入共有的遗产范畴。保护针灸文化,从长久来看更能认同并且尊重传承下来的针灸方式。应当明确的是:成功申遗也更能妥善保护针灸这一文化。面对于现今的态势,留存完整性的中医针灸精华是尤为必要的。随着医学演进,针灸内容也将变更并且增添新内涵。针对于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医学特性,有序融汇全面范围内的针灸文化,注重于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欧阳颀,魏智钧.中医针灸文化之传承精髓[J].环球中医药,2013(01):53-54.

[2]王键,黄辉.中医药传承的战略思考(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1):1-5.

[3]贺新.传承中医文化 谱写针灸新篇--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02):62.

[4]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3-69.

[5]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等.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42-44.

[6]杨秋晔,李赛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特点与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11):789-791.

[7]王莹莹,杨金生.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44-46+49.

[8]Li Jiajian, Guo Jing,Wang Linpeng.Beijing modern acupunctur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verview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14):1178-1181.

[9]何春辉,秦慧娟.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针灸学教学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115-116.

[10]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06-211.

[11]Yang Jinsheng ,Wang Yingying, Cheng Kai, et al. a famous expert's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f mistakes [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2 (12) : 801-804 + 816.

[12]潘桂娟,于智敏,刘洋,等.关于中医理论现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6):1-11.

[13]杨金生,王莹莹,张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传承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5):388-390.

中医针灸篇3

与自然界一样,人体的生息出入均有一定的节律(如心跳、肠鸣、胃蠕动、月经来潮等),顺之则人和,逆之则人病。同时,中医针灸认为人是一个具有“自和”、“自制”调控机制的有机体。因此,中医针灸以“顺”为手段,其辨证施治乃至具体的操作,都含有“顺势”的内在特性[3]。临证***时,一方面针对病因及病之所在进行攻逐克伐;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固有的自愈能力,注重通过经络来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生生之气,以推动机体趋向于整体协调。同时,更强调顺势而治,,尽可能选择与患者阴阳气血活动特性相顺应的针刺手法,来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以“调”求“和”,而达到整体“阴平阳秘”[4],实现祛病健身的目的。正如张介宾指出的“为治之道顺而已”,也只有顺应机体的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才不至犯虚虚实实之戒。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现了针灸“治未病”的特点和潜力,如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提出“逆针灸”的概念,其中“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主张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程度。窦材在《扁鹊心书》也提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在压力倍增的当下,以亚健康人群为切入点,能更好地发挥中医针灸“治未病”的优势。

有了辨证论治,中医针灸诊病就突出了一个“活”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其临证灵活性的最好诠释。临床上任何一种疾病,在其整个病程中都是变化多端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当时的病机特点。因此,中医针灸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在***上曲应其变,既不是固执成方,也不是以一方贯穿疾病的始终,而是随着疾病的动态变化,方随证变,进行灵活的个体化***。在各种书刊所载的中医针灸处方,或用穴例举,仅是辨证论治的提示和参考,并非必须遵循的机械规定。同样,也正是因为中医针灸诊病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疾病,只要有症状,医者均可制订出诊疗方案,为及时挽救患者赢得时间,这正是中医针灸最大的特色之一。同时,中医针灸诊病又有一定规律性,诊病之灵活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和不可预料性。之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是因为人体疾病万变不离其宗,都由经络传变,“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类经》)。所以,对辨证论治而言,经络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抓住了经络即抓住了疾病之纲。“活”是灵魂,体现了中医针灸对整体的把握与对个体的尊重统一。

故“以和为贵”是中医针灸的思想模式[6],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体机能的紊乱、阴阳的失“和”,即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或偏衰的结果。正如《灵枢•根结》所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中医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对机体相应经穴的良性刺激来调动和发挥机体“自和”潜能,使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重新建立“和谐”均衡的态势,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中医针灸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对待疾病讲求的是“三分治、七分养”,提倡一定程度地“善待”疾病,就像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平共处,不需要战争一样。健康需要和谐的体内外环境,而不需要太多的对抗***,真正战胜疾病还是要靠人体体内自身的抗病能力。也就是说,中医针灸的治病特点,不是直接消灭或祛除病菌,而是通过改变机体的微环境,使得致病因子失去生存、繁殖的条件而间接地***疾病。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正是中医针灸预防和解决人体疾病的不二途径和最终目标。

结语

中医针灸篇4

〔关键词〕中医针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临床效果

一般常见的骨伤类疾病,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主要是由于人们气血不足、受寒等引起的机体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或者是其骨伤部位由于外力折损而出现血瘀[1]的一种现象,可产生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等现象,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基本生命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方式对于三种常见骨伤患者进行***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收入进行***的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骨折患者共149例,其中肩周炎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1例,且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相关骨伤规定的诊断纳入标准[2]。在收治的149例中,男74例,女75例;年龄45~69岁,平均(54.4±2.8)岁;病程3h至1年,平均(5.7±2.2)个月。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我院收治诊断后均进行一般常规性身体检查和相应的药物***后,患者均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进行***:(1)选取诊治过程中所要用的长度适当、粗细合理的针。(2)针灸前对患者进行基本的知识普及以及嘱咐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以便其更好的配合医师***,最大的发挥***效果。(3)针灸前对其***部位及其周围的肌肉、关节、穴位等进行适当力度的按压,并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其周围疼痛范围及皮肤现象仔细研究。(4)选取需要针灸的穴位,对使用的针具及其***部位、周围进行充分的消毒,以防感染。(5)根据选择部位依次刺入所选穴道。(6)对于针灸部位的选择应通过其患处的解剖结构进行判断,同时注意针刺的使用原理,如先深后浅等[3]。(7)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在身体较虚的患者,必要时可通过温针灸的方法进行***,应许注意的是将长艾固定于针柄后应于皮肤适宜距离灼烧,为防止受热过度对患者造成伤害,需选用一纸片进行隔挡。上述步骤均三天一次,每六周半为一疗程,***时间需持续两个疗程。

1.3疗效观察指标

根据WOMAC等相关规定对149例患者于针灸***前后关节疼痛变化程度进行评分测定。***效果标准:治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其关节等部位感知、运动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运动量大或是节气改变时其关节疼痛等状况有所减轻或者反复无常;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未减轻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恶化,关节部位的感觉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

针灸***后所有患者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疗效情况分析

针灸***后,治愈79例,有效6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4%,见表2。

3讨论

目前,常见的骨伤类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导致了其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或者是由于意外等造成的关节损伤等,在临床上尤为普遍[4]。由于患者病情加剧会使其骨伤部位功能逐渐下降,可对患者的基本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行走不便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师学者关注如何***此类疾病。研究发现,除外力导致骨伤的因素外,上述患病的主要人群年龄主要在34岁以上,为减少患者***过程中的痛苦,更为有效地***该疾病,经研究证明显示,中医针灸的疗法可以更为温和有效地治愈该类疾病。其中,针灸法主要通过针刺穴位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刺激部位根据患处的解剖结构进行判断,通过选取长度适当针,充分消毒后,用所选取针刺的主要穴位。上述方法主要提倡自然,可以对患者的气血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免***能力。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以肩周炎以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未代表的关节炎,均是由关节炎性病变而导致,同时与患者自身免***力、感染情况以及代谢紊乱情况存在有必然联系。且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肿胀、疼痛等症状。在病症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将导致关节周围出现水肿等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日常活动。若未及时得到有效***,将导致患者关节功能逐步出现衰退,严重时更可能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在常规药物***中,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关节疼痛情况进行改善,但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的***效果偏低,无法达到综合***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我院收入进行***的149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患者***前后的疼痛评分的差距较大,改善较优,***后其总有效率为96.64%。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以及僵硬程度,大大提高***效果,维持时间较长并且不会带来不良反应,比较稳定可靠,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颗星,张耀强,徐火荣,等.针灸疗法对于骨伤临床的辅助***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66-168.

[2]李科全.中医辨证针灸***腰脊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9):1398-1399.

[3]陆宏伟.针灸配合中药***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顽固性呃逆1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177.

中医针灸篇5

【摘要】: 近年来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灸法、针刺配合灸法、针药结合等方面对本病的***进了阐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病变部位主要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主要为黏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1]。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中医之 “痢疾”、“泄泻”范畴[2]。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近年来,采用针灸疗法***UC获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临床***报道如下。

1 临床***

1.1 采用隔姜灸神厥穴***UC

将艾柱置于新鲜生姜片上施灸,12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参、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大枣)水煎内服。并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甲硝唑片作为对照,疗程与***组相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6.7%,明显优于时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神阙隔药灸疗效优于口服西药。

1.2 针灸***UC

用针刺方法***溃疡性结肠炎,主穴取足三里、脾俞、意舍、大肠、天枢、大横、上巨虚、下巨虚、膏育;辅穴:脾虚加三阴交、地机,病久肾虚加肾俞、关元、气海。每次选五个穴位温针灸,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荤腥油腻等食物。***患者32例,痊愈15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非***日艾条悬灸神阙、足三里30min,其间服穿心莲片、田七胶囊。对照组用柳氮磺吡啶配合甲硝唑***。结果显示***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总有效率64.6%。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

1.3 针药结合

1.3.1 针灸结合中药内服

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内服***UC。双侧上巨虚和天枢穴温针灸1次/天,结合中药内服。中药基本方: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制附子9g,大黄8g,葛根15g,黄芩12g,黄连18g,白芍12g,干姜6g,吴茱萸6g,炙甘草6g。腹痛明显加木香10g,延胡索15g;脓血便明显加白头翁15g,秦皮12g;伴里急后重加柴胡12g,升麻6g。水煎服,1剂/天,分2次口服。***UC 39例,总有效率97%。

1.3.2 针灸结合保留灌肠

针灸配合中药灌肠***UC疗效较为满意。中药肠炎方(白头翁3 0g,黄连15g,黄柏15g,黄芩15g,血竭15g,丹参20g)煎剂150ml内加入灭滴灵0.6g,黄连素0.3g,肯特令3g,混匀后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取穴分两组,第一组为: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第二组为: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两组分开针刺,各留针30min。并配合隔姜灸神阙,每次3壮。以上方法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强的松龙100mg、庆大霉素l6万u加生理盐水150mL每日睡前保留灌肠。***4周后,***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77.4%,1年复发率分别为9.37%和25.8%(P<0.05)。

1.4 其他疗法

运用穴位埋线***UC。***组(埋线***)与对照组(针刺***)穴位均选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肝气乘脾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肾阳虚衰型加肾俞、关元。结果***组总有效率、各型***前后近期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在1年以下患者与5年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溃疡性结肠炎有肯定疗效,且对肝气乘脾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更好,病程短者疗效最好。

2 讨论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便血、腹痛等范畴[3]。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改变主要是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该病的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临床辨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4]。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5],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日久则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上寒下热,整体的正虚和局部的邪实并存,病程一般较长。脾虚湿蕴,热毒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6];脾虚是其本,湿热、气滞、血瘀为其标[7]。初发期以邪实为主,反复发作期为邪实夹脾虚,久病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实夹杂”是该病显著特点[8]。

西医多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加皮质激素***,对近期症状控制较好,远期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多,不易于坚持,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故探讨中医防治该病极为必要。实践证明,与西医***相比,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独特优势。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①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和***尚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化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的中药制剂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②对病因病机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更好的指导临床。③本病病程长、易反复、临床研究多为近期疗效,应该加强随访加强远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钟志刚,苏诺,刘毅华,等.隔姜灸神厥穴***溃疡性结肠炎62例[J].中国医药指南,2008,6(6):149-150.

[2] 单赤***,全昕.温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7例[J]中医药导报,2007,13(8):57.

[3] 马红学.针灸***溃疡性结肠炎72例观察[J].山西中医,2008,24(8):28-30.

[4] 于洪.针灸与中药***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8,25(2):167.

[5] 殷英.针药并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社区医师,2006,8(4):44.

[6] 张志惠.中医药***溃疡性结肠炎.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2):173

中医针灸篇6

【关键词】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推拿,针灸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应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范畴。其特点是骨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含松质骨成分较多的脊柱、论文好网医学临床股骨颈和长骨端。形态学改变为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中医学认为主要病因是肾虚,其次是脾虚和痰瘀。西医学多认为是激素代谢和钙吸收不良所致。

肾虚导致骨质疏松引起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改变。骨量减少是OP的特征,骨的力学强度下降是OP的本质。腰椎椎体高度下降,且以楔形变为主,说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较后缘为重。由于人体重力或受到屈曲应力,使脊柱椎体前侧遭至压应力,其前部受载荷随之增加,向前弯矩增加可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前窄后宽的楔形改变。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和骨软化)是退变性腰椎侧弯、挺直的主要原因,因此腰椎前突的恢复比侧弯的矫正更重要。另外椎间盘的退化,使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和前凸指数明显减小,为了脊柱自身的稳定,造成骨质增生的发生,椎体内的骨小梁变得稀疏。

重建骨骼的生物力学平衡,单纯靠补充钙制剂、激素,或者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疗法补骨生髓,目前通过临床观察疗效均不理想,与期望疗效相差较多,所以目前针对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没有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性疗法。

中医***体现在整体观念、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对于综合***骨质疏松,从肾论治、针药结合、中西结合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原则。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电针、灸法对维持骨的力学性能都是有一定的作用。骨质疏松临床长期***的目的是减缓骨质量的减少,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患者由于主观的原因往往难于坚持。

而短期***目的,应以缓解由于骨量减少造成的腰痛为最直接的目的,往往受到患者的欢迎。腰椎间盘软骨、椎间关节、韧带及肌肉等与腰痛发病密切相关。在腰椎构成组织中,椎间盘软骨和椎间关节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性,成为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同时,由于疼痛限制了机体的活动,从而引起椎间关节挛缩、腰椎构成组织萎缩及变性,形成了疼痛的恶性循环。骨质疏松症进展后易发生骨折,出现脊柱变弯、驼背后必然伴有腰背部痛,按压棘突后可诱发疼痛。论文好网医学临床这是由于增加棘间韧带张力和骨折部位附着的韧带发生炎症所致。再有因脊柱变弯、驼背后当背部伸展时,肌肉常呈过伸状态,可同时发生疲劳性腰痛及缺血性腰痛。这种腰痛的特征是向后弯腰或取胸膝位时,可减少背部肌肉张力和肌肉内压,使肌肉血流量增加,腰痛减轻或消失。对老年功能性腰痛患者施行腰背肌训练之后(加强腰背肌特别是背肌的训练)腰痛确有改善。因此对于缓解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腰痛,除了必要的药物疗法以外,还应实施增强腰背肌的运动疗法。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针对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内部微骨折及骨质量减少,笔者认为应发挥传统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以针灸补肾为本,结合推拿按摩调整腰椎力学结构,加强腰背肌的力量,缓解腰痛为标,内外兼治,动静结合,远针近推来达到对骨质疏松的整体***。针灸补肾多采用背腧穴和原穴,经临床观察取得了由于单纯口服钙制剂的效果。应用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能够温经补肾,益气固精,疏经止痛。

由于骨的代谢周期较长,一般而言,整个骨重建过程持续约3~4个月,且只有70%的骨基质矿化,完全矿化还须4个月左右时间,故整个针灸疗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采用针刺远端委中穴和太溪穴,并用温针灸上述穴位,同时在患者腰部推拿的方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运用远针近推疗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止痛,使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患者疼痛缓解,运动功能改善。我们通过观察腰椎CR影像学、血液生化学各项指标和疼痛视觉评分VAS的变化规律,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短期以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像学改变为参照,以临床患者对疼痛的评价为基础,判断疗效;远期以血液生化学指标为评价标准,远期与近期疗效相统一,从根本上抑制骨质量的减少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临床由于分科的限制及其对于针灸与推拿学科认识的局限,一方面将类似于本病***分属于两个科别进行***;同时不能将针刺与推拿有机结合应用于同一病人。本方法将针刺与推拿同时应用于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疾病,为中医***痛症提供了新思路。

中医针灸篇7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中医针灸;***观察

【中***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15-0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引起的髓核突出,继而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引发疼痛、晕眩、上肢麻木严重的可导致四肢瘫痪,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为提高***效果降低复发率,本院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了中医针灸进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经回访证实不易复发,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资料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于本社康中心接受***的4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上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29~59岁,平均39.21±9.37岁;病程为3~28d,平均7.23±4.13d;9例C4~C5突出,10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观察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为28~60岁,平均38.91±8.65岁;病程为2~30d,平均8.13±4.39d;8例C4~C5突出,12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1例患者合并2个椎间盘突出。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本次入选资料中排除脊髓型颈椎疾病并且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滑脱患者,或者伴有明显的椎管狭窄患者;椎间盘的突出物大于椎管前后径的30%,并且伴有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失禁患者;MRI片显示有明显的脊髓变性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物游离在椎管管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依据《神经病学》一书中关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参考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确诊。

1.2.2 常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以10mg地塞米松与125ml的20%甘露醇混合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3d;前列地尔10μg加入到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10d;将1mg弥可保加入到1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2次/d,连续推注10d。

1.2.3 中医针灸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进行***,使患者取俯伏坐位或者侧卧位,施针处皮肤给予常规消毒;主穴取病变颈椎节段处的夹脊穴与其上下相邻的椎体间的夹脊穴,配穴取天柱穴、肩穴、合谷穴、肩外俞穴、曲池穴、风池穴、列缺穴、风府穴、膈俞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外关穴;得气后以泻法施针,留针20分钟,于夹脊穴、曲池穴及膈俞穴加施温炙;1次/d,共***5天,5天后以平补平泻法施针,隔日1次,共***5次。

1.2.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于***前后分别测评,以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以(***后得分-***前得分)/***前得分×100%计算疼痛改善率[3],以疼痛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以30%

1.2.5 统计学处理 ***结束时对比两组疗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80.95%,显著高于对照组38.10%的显效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

疗效及复发率统计对比表n(%)

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理论中属痹证等范畴,其病位于督脉,可累及手三阳经、胆经以及膀胱经[4]。因此取穴宜以督脉、胆经、膀胱经、手三阳经为主。病因主要有:年老机体功能衰退、筋骨失养以及肝肾不足;暴力冲击以致筋骨外伤,造成气滞血瘀所致经脉阻痹不畅;久坐少动,肌骨劳损等。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中,若患者神经根或者脊髓受到压迫的症状十分严重则应采取手术***,大多数以保守***为主。常见的保守***方法有药物、牵引、手法推拿、针灸以及物理***等。保守***的主要原则是缓解主要症状、止痛、疏通经络,促使病变局部的炎症与水肿消退,促进突出的间盘回纳。

针灸***应以局部选穴与经络辨证选穴相结合。大多数患者的突出位于钩椎关节之内侧、后纵向韧带之外侧,此处是颈脊神经根所经过的部位,所以突出的椎间盘主要是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症状主要表现在手少阳三焦经与手足太阳经循行的部位之上并且可与手三阴经相关,因此取穴应取天柱、颈夹脊、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等为主,可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配合以大椎、风府、后溪、列缺、天井、足三里、膈俞等穴。风池、天柱与颈夹脊穴属于局部取穴,具有舒通筋络、驱邪止痛之功效;曲池、合谷与外关穴属于循经取穴,分别属于手阳明经及手少阳经,可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大椎穴为督脉上源,可激发各阳经之经气,收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后溪穴属手太阳经,是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联,经与大椎穴配伍可调理督脉、太阳经气起到温经去寒的作用;风府与风池穴相配伍,可以祛风散结、疏通络脉;有血瘀证者可配以膈俞穴与合谷穴,以收到活血化瘀、疏经止痛之功效。

本次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后,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经12个月随访证实中医针灸***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永生.推拿手法***颈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6):55-55,58.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594.

中医针灸篇8

【关键词】中医类专业 针灸技能 推拿技能 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71-02

中医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医学、中医骨伤学与针灸推拿学专业等。针灸、推拿是中医***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属于外治法范畴,临床应用较多,因此上述中医类专业学生有必要掌握针灸推拿疗法,以满足日后的临床应用需要。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与毕业生而言,如果他们具备中医思维习惯与能力,那么针灸、推拿疗法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就会容易许多,关键是针灸、推拿的操作技能如何。很多中医内科医生具有很好的中医思维习惯与能力,但因为没有掌握针灸、推拿的操作技能,致使这两项技术在临床中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在校期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与推拿技能是除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中医类专业又一重要教学目标。我校在针灸学与推拿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在近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期间,我校针灸推拿学院采取了引进与在职培养等方法提高了学历结构,新增老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11人,原有5位教师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此外,教师职称层次、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建设期间有5位教师晋升为教授,2位教师被评为校级“我最喜爱十佳老师”,3位教师被评为校级临床能力优秀指导老师,2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在2012年的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获临床教师组“腧穴定位一等奖”“刺法二等奖”“推拿二等奖”“腧穴定位三等奖”各1项,个人全能三等奖2项,并荣获团体二等奖。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中医类专业中的中医学、中医骨伤学专业开设两门专业课程,即针灸学与推拿学,在2012年之前,前者为选修课,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但从2012年开始已经将之调整为必修课,且从大学二年级新增选修课程推拿功法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此两门专业课程一直以来均细拆分为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学等针灸学相关课程及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推拿***学等推拿学相关课程,从2012年开始,我校将推拿功法学从选修课程调整为必修课程。通过上述调整与优化,中医类各专业学生的针灸推拿技能大大提高。

三、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针灸与推拿课程的***学部分。近年来,我们在保证整体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扩充了实践教学课时,并将临床见习50%的课时改为临床模拟实训。在学习推拿手法时则反其道而行之,手法学习先难后易,如最先安排讲授一指禅推法等难于掌握的手法,然后再教学较容易的手法。

四、整合教学内容

在针灸与推拿***学部分的教学中,既往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是将该部分按内容多少与篇幅大小平均分配教学课时,所有内容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地讲解。由于这两门课程在授课前关于疾病的概念与病因病机等内容已经在相关课程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课程中讲授,因此传统的重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这一中心环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以突出教学重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将神经系统疾病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推拿***学教学中,将骨伤科等相关病种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弱化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如疾病的概念与病因病机等内容,强化专科具体***方法即疾病的具体***方法内容。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遵循针灸与推拿手法的学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解多示范、学生多动手多练习。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通过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我们还重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六、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见习部分将一部分课时安排在实训室进行,一部分安排在病房。手法操作练习遵循“沙袋模拟病人(由学生模拟病人)病人”的三阶段训练程序。确立师带徒的临床带教方式。在实习阶段,除了教学查房外,还安排了临床专业课讲座及病例讨论。(下转第97页)(上接第71页)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针灸协会与手法协会,协会拥有***床及针具、灸器等多种用具,且经常开展针灸推拿技能大赛、社区内义诊、为本校学生免费诊疗等以本专业技能操作为主的社团实践活动。

七、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在刺法灸法与推拿手法教学中,对重点与难点手法如针刺手法之飞针法与推拿手法之一禅推法等,让手法好的学生表演示范,动作不规范或欠缺的学生亦让其操作给大家看看,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评价及分别进行点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操作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点评,可以加深对手法的理解,发挥手法好的同学的优点,避免不规范的动作。学生的相互点评及自我评价,从传统被动接受教师评价转变到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在学习过程中按上述方法表演示范然后点评与评价外,还强化操作测试,每学完一项操作即进行单项操作测试。整门课程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考试实行口答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理论考试采用的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理论成绩占70%改成技能综合成绩与期终理论成绩各占一半。在技能综合测试中还模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按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

经过上述主要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我校中医类专业学生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彩娇,范郁山.《经络腧穴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

[2]朱英,陈日兰,杜艳等.互动式教学在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

[3]赵利华,庞勇.针灸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

[4]赵彩娇.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针灸临床能力培养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2)

中医针灸篇9

【关键词】 中医针灸疗法;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014

Analysis of effec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TAN Xiang-dong, LI Mei-xiang. Guangdong Dongguan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Dongguan 5233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valu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3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to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as 96.92% than 76.9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1.437,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NIHSS score and higher ADL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Self-car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X梗死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 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起的[1],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 机体出现血管的生理和血液成分变化现象, 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管硬化导致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现象[2], 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变性坏死等, 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临床***中, 主要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脑循环代谢等[3]。近些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脑梗死***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主要外治法[4], 将其用于脑梗死***中, 有助于促进病情的缓解和控制, 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院对65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疗法,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30例脑梗死患者为2014年

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患者, 全部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予以确诊, 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意识障碍的患者, 排除病情进行性加重和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将符合标准的130例患者根据***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5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52~68岁, 平均年龄(60.2±4.3)岁;

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5例, 脑叶梗死18例, 脑干梗死6例, 小脑梗死6例。观察组中男45例, 女20例;年龄50~67岁, 平均年龄(61.1±4.5)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8例, 脑叶梗死17例, 脑干梗死5例, 小脑梗死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脑细胞保护剂、抗凝药物、溶栓药物***, 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对症***, 如:存在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甘露醇进行脱水***。对于血糖值高的患者给予降糖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给予不同的针灸疗法:①软瘫期的针灸疗法。即发病后的1~4周, 选择头穴和阴经体穴, 取患肢的风池穴、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鱼际穴等, 针刺手法为使得针感向远端放射, 然后连接电针仪, 用间断波留针30 min。头穴则选择病灶侧的前神聪到悬厘运动区, 采用三段接力针刺法, 行快速捻转平补平泻1 min, 留针30 min, 在留针期间行针5次。每日针刺1次, 连续针刺10 d为1个疗程。②痉挛期的针灸疗法。发病后1~3个月。选择患侧的风池穴、手五里、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 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 进行间断波留针30 min。头穴的针刺与软瘫期一致。每日针刺1次, 连续针刺10 d为1个疗程。于***3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 于***前、***3个月后进行评估, 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进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评估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评估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92%, 高于对照组的76.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7, P

2. 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明@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脂代谢异常、粥样斑块破裂、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等。当脑部缺血时, 缺血的脑细胞能量物质供应会中断, 进而导致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出现障碍, 出现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 局部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出现脑梗死和脑水肿[5]。同时, 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会释放出大量的氨基酸, 导致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超载等, 从而加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6]。而在临床***中, 需要迅速中断上述病理过程, 保护缺血的脑细胞, 挽救濒死脑细胞, 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症状, 减少代谢物对脑细胞的损伤。

在中医学中, 脑梗死被纳入到卒中的范畴, 认为是由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等造成的阳升风动、气血逆转、脑窍堵塞。另外, 血瘀气虚也会引发脑脉的痹塞;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受阻等也会导致出现口舌歪斜、言语阻塞、偏身麻木等卒中症候群[7]。而其中:血瘀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临床***中, 关键在于改善患者的血瘀症状。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外治法能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刺激血管, 降低血流的阻力, 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迅速恢复脑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8]。同时, 针刺还能影响血液流变学, 能迅速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末梢微循环, 增加血流速度, 改善脑缺血症状。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分期的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针灸疗法, 在软瘫期, 患者的神志清晰且生命体征稳定, 但是肌力、肌张力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此时通过针刺风池穴、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鱼际穴等穴位有助于患者肌力的恢复, 明显缩短软瘫期, 随着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患者进入到痉挛期, 此时出现上肢屈曲迟缓等反应, 此时表现出阴急阳缓症[9], 在针刺***上需泻阴补阳,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来兴奋伸肌, 抑制上肢屈肌痉挛过高张力, 有效加强中枢的双向调节作用, 促进共同运动逐渐向分离运动转化, 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模式[10], 同时配合电针仪刺激患者的***肌群, 从而产生被动收缩, 促进活动的增强, 刺激运动神经并刺入到传入神经, 经过脊髓到神经中枢建立肢体到大脑的易化通路, 不断向大脑输入促通信号, 达到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和可塑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其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且操作方法简单, 费用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乐***, 陈丽萍, 刘晓丽, 等.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62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3):283-286.

[2] 王东雁, 周文江, 丁俊, 等.针刺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抑郁患者功能康复及血清SCD40L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 2015, 35(z1):83-84.

[3] 徐振华, 钟平, 符文彬, 等.针灸疏经调脏法***脑梗死偏瘫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2):2200-2202.

[4] 曾海财, 林桂英.针灸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脑梗死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8):3112-3114.

[5] 翁子梅, 邓彩弟, 罗文舒, 等.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的护理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5):1074-1076.

[6] 田健, 曹守梅, 普亚琦, 等.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脑梗死的Meta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1):1204-1209.

[7] 姚献文, 陈S.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20):2221-2223.

[8] 赵景茹, 董立朋, 张若曦, 等.非药物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察.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24(7):415-417.

中医针灸篇10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教学改革;实训课程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62-02

中医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中华文化领域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它与西方医学的交流融合不断加深,但是它的独特魅力仍对世界医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医学而言,其最为核心与精华的部分是针灸、推拿医学,该医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当属应用科学,因此必须重视其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角度来看,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是它的精髓。而实训课程教学当属该教学方法的不二之选,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临证***策略与思路的确定,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方案。同时,实训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由此,改革中医针灸、推拿教学,开展实训课程应是我校急需而且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一、中医针灸、推拿教学问题分析

根据对我校历年来中医针灸、推拿教学的分析后可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手段陈旧。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多数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似是而非,不求甚解,教学同实践活动脱节。学生多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少,动手能力差。传授的内容比较单一,同市场及临床的需求不相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不适合就业,却又缺乏社会所需的服务技能。

二、中医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中医针灸、推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对症下药,在加强常规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在实训课程上做文章。所谓实训课,顾名思义就是实践训练课,即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所学理论知识。以下对设置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探讨:

1.实训课程要***开设,并不断更新相关教学方式。***开设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各种实物教具,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形成形式新颖直观、内容生动丰富且情节有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器官,刺激大脑思维与记忆,从而最大化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程内容还要包括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竞赛及实践技能比赛等。

2.自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让实训课程更加规范化。由于我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的教学纲要有所不同,应针对性地自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并将实训课程逐渐规范化。诸如上实训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与实际的针刺、点穴及推拿疗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针刺、点穴、艾灸及拔火罐等操作。操作完成后,学生应认真写好实训报告,而辅导老师则应认真将作业批改完毕,并将学生的不足指正出来。此外,实训课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学生每周应抽出适量课时,以及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相关门诊、医院见习或接诊;或将患者请进实训课堂现场说教,然后要求学生对见习与接诊体会、经验进行讨论,记录典型病案,以备不时之需。

3.努力践行实训同临床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为了尽量做到实训同临床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相互结合,我们应在实训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医针灸、推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探讨与分析;第二,对中医针灸、推拿在强身健体与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第三,对中医针灸、推拿在减肥美体与生活美容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在这三个主线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探讨,以便为临床实际需求提供参考。

4.加强实训考核,努力完善评价体系。因为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教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其考核也应***进行。在加强实训考核的同时,要努力改善评价体系。应将该实训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平时实训,占30%,主要包括实训报告及平时表现;二为实训理论考核,占30%,主要指以试卷为主的考核;三为基本技能的考核,占40%。考核总体要求每个学生能从穴位定位到功能主治,最终再到相关的***手法操作等,争取都能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完成。当然,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也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与客观。

三、教学改革成效的探讨

按照以上中医针灸、推拿教学设置***实训课程的安排,对其教学改革成效的探讨如下:

1.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形成“全程一体化”的模式。中医针灸、推拿教学的改革,设置***实训课程的创新,完全是遵循实践教学的相关认知规律,能够突破陈旧教学中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对***,打破“封闭”格局,实现临床基本技能、***方法等的衔接、整合及渗透;促进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等阶段的持续与延伸。此外,由于各个模块内容之间的连续、交叉与综合,从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实训体系。应及时组织编著程,并对于各个阶段的技能训练,都制定具体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一定能更好地进行中医针灸、推拿教学。

2.“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促使评价更加优化。针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及技能操作制定相关的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并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及实践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目标,进而充分将毕业技能考核的杠杆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相关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

3.将课改教学的目标作为核心,使得教材体系更加多维立体化。实训指导教材的编著,首先要突破陈旧体系,不断创新,既要体现出传统针灸、推拿的特色与要点,还要体现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接受。其次,为了迎合课改教学目标,还要增加案例式教材,并将一些典型的中医针灸、推拿***案例编撰其中,这给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示范。学生根据案例可以循序渐进;也可以根据案例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针对疑惑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从而展开辩证分析。这种通过“演变与对策”的模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中医针灸、推拿的临床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利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此外,为了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应视具体条件设置多媒体视听教材,诸如相关的DVD与VCD光碟加以教学辅助。不断努力之下,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基本上能将该实训课程的主教材、案例式教材、配套教材及多媒体视听教材等有机整合,灵活应用;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成绩便会自然提高,同时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通过设置***实训课程,对中医针灸、推拿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02):12-13.

中医针灸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医针灸10篇

学习

生殖细胞瘤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生殖细胞瘤10篇,内容包括颅内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自愈案例。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生殖细胞瘤占到1-2%,其多发地区为亚洲。颅内生殖细胞瘤是最为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可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0%以上。对

学习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与审核论文800字,质量管理学论文1000字。在房建工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要素主要有人、机、材料、方法和环境,这五大要素又被称之为4M1E。想要有效提高房建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

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10篇,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10篇,中医基础理论全篇重点。1.合理引入教学病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有

学习

老中医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老中医10篇,内容包括最有效果的老中医,老中医一览表大全。客户给业务人员开了一个本不该开的偏方,因为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查业务人员的岗。业务人员也不该开出那样一个玩笑,因为对方毕竟是老总,他完全可以直接将那副药吃进

学习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理念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方式论文,家庭教育理念论文十篇。二、调查结果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

学习

驾驶模拟器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驾驶模拟器10篇,内容包括驾驶模拟器测评博主,驾驶模拟器新手推荐。LONGQiong1,ZHOUZhao-mi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413000,ChinaAbstract:AdynamicThrou

学习

中医推拿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推拿10篇,内容包括中医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正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6―02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中医推拿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推拿各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

学习

针灸推拿专业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针灸推拿专业10篇,内容包括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知识,针灸推拿专业与***的二十大结合。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

学习

医药板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医药板块10篇,内容包括医药板块大全图解,医药板块走势。医药板块的全面走强,与国家相关部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有关。日前,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未来将通过

学习

多能干细胞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多能干细胞10篇,内容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怎么提取出来的。目前,我国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非常多,它具备很多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新型药物的研发中。癌细胞与诱导多能干细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

中秋节慰问信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慰问信,内容包括中秋节慰问信范文最新7篇文章,中秋慰问信合集8篇。**年中秋中秋节慰问信(二)全体干部职工同志们:你们好!光阴荏苒,岁月催人,转眼又一个祥和的中秋佳节到来了。在这举国上下全家欢乐的时刻,我们津海企业管委会

学习

模拟驾驶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模拟驾驶10篇,内容包括仿真模拟驾驶第13期,模拟驾驶游戏。

学习

辞旧迎新贺词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辞旧迎新贺词,内容包括辞旧迎新祝福贺词,社区辞旧迎新活动贺词。3、听说过年你要到我们家做客,我弟弟会代我去接你,为便于确认身份,请你左手拿两条上等烟,右手提两瓶茅台酒。4、祝你新年快乐,洋洋得意;晦气扬长而去,好运扬眉吐气;阳

学习

酒店实习手册个人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实习手册个人总结,内容包括酒店岗位实习个人总结范例6篇,酒店实习月总结100篇通用。1.教学理念不够对接酒店内部的培训一般着重在三个方面:态度、技能、知识,而其中态度是重中之重,百分之六十的酒店内部培训都是围绕这个主

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10篇,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10篇,中医基础理论全篇重点。1.合理引入教学病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有

学习

老中医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老中医10篇,内容包括最有效果的老中医,老中医一览表大全。客户给业务人员开了一个本不该开的偏方,因为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查业务人员的岗。业务人员也不该开出那样一个玩笑,因为对方毕竟是老总,他完全可以直接将那副药吃进

学习

中医推拿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推拿10篇,内容包括中医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正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6―02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中医推拿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推拿各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

学习

针灸推拿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针灸推拿10篇,内容包括针灸推拿知识汇总,针灸推拿。但是,等到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找工作是真的很难(无论男女生),基本上市一级以上的医院基本要求都是硕士学历。所以,你要做好准备(本科5年+研究生3年)。除非你真的热爱中医事

学习

中医科门诊主任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科门诊主任,内容包括中医门诊记录100篇,中医科医生主要事迹。出诊地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外科门诊。诊室电话:0431-4646484-5532。擅长***儿童哮喘的专家陈育智:现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康复中心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

学习

中医科医生工作总结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科医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中医医生年度总结,中医医生的工作总结文章。营造中医文化氛围,制作中医宣传板10块,大力宣传中医适宜技术,宣传中医的“简便验廉”,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展中医科普知识宣传4次,大力宣传中

学习

中医诊断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诊断学10篇,内容包括中医诊断学笔记大全,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合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确切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确切含义,在对理解中医诊断

学习

中医人才培养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人才培养10篇,内容包括中医人才培养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怎么进行。2拜名师获得捷径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众多的学派、模糊的定性定量、独特的诊治方法。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各有独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