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学篇1
一日三餐营养合理,四季铺盖更新整理,百多平方室内日日清洁,全家衣物晾晒洗熨,双方父母定期探望,记账算账人情往来,从五花肉的选择到老公外套的搭配,从家用电器说明书的研读到孩子班主任性情的熟悉……这些,都只是必备基本功。升级版的妈妈,还得来点理财投资、家装艺术、植物栽培、保健知识、少儿外语辅导之类的选修课,此外,切记切记,不得忘记自身形象打理,老公赚钱回来不想看见发如稻草的黄脸婆,孩子需要一个精致优雅的你在同学面前撑面子,否则很有可能拒绝你雨天去学校送伞。
你惊呼,家事和工作全都手到擒来,除非女超人哇!
别怕,还记得吗?华罗庚爷爷在小学教材上就教给我们的制胜法宝——统筹方法。
同事宋妮是统筹高手,她舍不得买时装和首饰,却舍得花高价配置各类大小家电。大雨天不便出门,用面条机自制面条,丢上几颗冰箱里的香菇虾米,豆浆机同时搅拌着泡了一夜的黄豆,带烘干设备波轮洗衣机一边兀自运转,孩子吃上营养早餐的同时,她已经把清香衣物挂进衣橱了。夜里,她一边在沙发上读畅销小说,一边顺带瞅着满屋跑的无线吸尘器,孩子则用点读机自学英语。
朋友筱苑的统筹学在我看来级别更高——培养一个自立的儿子。
统筹学篇2
【论文摘要】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这个问题,报告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湖北要结合本省实际,在实践工作中,必须注意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上要有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物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是,与沿海经济发达省相比,湖北农村所占比重偏高,农村人口较多,城镇化率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相对较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根据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和湖北的发展实际,我认为,湖北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区与农村的互补优势,积极推进城乡资源重组整合,在城乡互动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均衡、健康科学发展。
1 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1 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2 继续强化完善支农惠农***策
虽然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加大支农惠农***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多,优势少,任务重的实际,必须格外精心地统筹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2.1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湖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几年来,湖北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城市越来越漂亮,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之比较,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地方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功能依旧,一些农村村容不整洁,生态环境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指导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由于抓城市发展出***绩快,抓农村发展出***绩慢,一些领导的注意力不自觉地倾向了城市。同时,抓城市发展办法多,抓农村发展办法少,也是我们工作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加强的重要课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一些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不懈地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和谐,加快城市化进程。
2.2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湖北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针对湖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发展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外,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服务业。同时,要强化***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策扶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在***策措施上,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策鼓励。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三是鼓励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策投资环境,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2.3 加大财***对农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要发挥公共财***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的阳光。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让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让农民看得起病。要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补贴等手段进行***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3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湖北必须要在内在动力上探索新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3.1 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
城区近郊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由于大量土地征用造成了失地失业农民,而且由于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不统一,阻碍了失地失业农民和农村富裕农民的平等再就业。
3.2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保制度
新一轮城乡发展,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3.3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事业制度
统筹学篇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学篇4
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几年来,**市委、市***府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统筹战略,坚持“五大优先”(城乡建设规划优先、破除体制障碍优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先、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原则,围绕破解制约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基本形成了“城乡建设规划优先、产业发展协同、投入机制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社会管理有序、***的建设共建互促”的良好格局,至20xx年**已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被推选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去年跃居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14位,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成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近日出台了《**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因地制宜提出了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纲要》指出,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社会更加和谐的新**”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府主导、市场配置、分步实施”原则,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主线,以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五项改革(行***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体制为支撑,扩大公共财***覆盖农村范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努力实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人均gtp达到8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百强”。
《纲要》强调,当前要充分发挥***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实施“七大工程”(即精一壮二活三的产业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的宜居生态工程,城乡居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信用水平的素质提升工程,就业养老医疗救助一体化的改善民生工程,城乡矛盾排查治安防控一体化的平安工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工程,建立廉洁高效服务型***府的组织保障工程)为抓手,推进“七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府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劳动保障机制,健全增加“三农”投入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以转变***府职能为核心,以建立服务型***府和法治***府为目标,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四大服务中心(即便民服务中心、维权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财务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便民服务网络,推进市乡***府职能转变,增强乡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统筹学篇5
尊敬的xxx大学***组织:
我们***的十七大首次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这是一大创新。早在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话中,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并把这一根本方***展开为四个方面的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三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关系。这一根本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思想称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其内涵和意义非常深刻。
其一,表明当前***思想的根本任务很重要,应通过***思想把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来,使***员干部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实干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其二,***思想这“一大法宝”要求我们,要克服自满情绪,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差距,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要杜绝懒惰心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抓好用好发展机遇;要防止思想僵化,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创新。***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利,具有更高更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还展现了六个新亮点。一是,从总量到人均两个翻两番。二是,提出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观点。三是,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新格局。四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小康社会,也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小康社会,又是一个文化小康社会。五是,第一次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新思想。六是,把生态文明第一次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目标。
统筹学篇6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进展,统筹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各级***和***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
我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讲了“两个趋向”的问题,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继续在经济***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
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要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部门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不同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的统一。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现代化,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和新特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善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化解不和谐因素,形成各方面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
统筹学篇7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城乡统筹;学前教育;***府职责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0-0019-04
近代学前社会机构教育的崛起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表现。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工业以及城市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由“转型中国家”转向“城市化国家”,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坚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而逐渐消融,城乡统筹的新格局正在建立。许多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与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相伴而生,城乡统筹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我国日前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的10年中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分别由2009年的74%、50.9%达到2020年的95%、70%。未来10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率近20个百分点的提高,需要建立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城乡统筹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转型的基础之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长期贯彻城乡二元格局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学前教育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城市和县镇的学前教育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只能满足相对稳定的居民户籍儿童的入园需求,优质资源稀少且集中在机关与***门办幼儿园;二是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呈现复杂、低质的多元模式,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相差悬殊。面对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学前教育的二元发展格局既难以应对大量涌入的新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问题。也无法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低质及留守儿童补偿教育等问题。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打破二元格局,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的学前教育体制。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
一、***府在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对0―6岁儿童的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园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学前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能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与社会公平。在我国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中,普及、均衡、优质的学前教育是体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桩基工程,对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提高农村人口与农村家庭的基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促使其尽快融入现代城市化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对学前教育公益性与基础性的充分认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明确***府职责”,即进一步明确***府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责任。2004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府”。提供完善、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府职能转型的重要目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府必须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海、浙江等地已先后将学前教育纳入***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提供了实践范例。结合服务型***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责任。
1.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的学前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没有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发展机制。当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迅速推进之际.***府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以及社会转型的需求。承担起规划发展与设计制度的职责,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更好地履行服务型***府的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巩固和推进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目前一些地区的入园难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府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有关。当前,各级***府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城乡***格局,进行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尝试建立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的学前教育体制。这个体制以推进教育公平、满足教育需求为主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薄弱的状况,优先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均衡、平价、优质的要求,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这个体制不是一时的应急措施,应建立在长效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切实得到法律保障,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自主性与稳定性。
2.加大财***投入。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投入机制
财***投入是服务型***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学前教育经费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保障。目前***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投入比率过小,全国大多数省区的学前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2%.与学前教育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二是投入不均衡,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城市与县镇的公办幼儿园,而对学前教育发展薄弱的农村的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投入。***府投入少是农村幼儿园规模小、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是“加大投入”,通过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率、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等途径,使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另一项迫切任务是“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投入机制,***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尤其是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财***投入.保障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项迫切任务是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府投
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这个机制的良好运作关键在于分担比例是否合理,***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3.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经费和人员规范管理制度
监督管理是服务型***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学前教育社会化***策执行以来,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面对大量涌现的社会力量办园,原有的学前教育行***与教研管理力量非常薄弱且体制滞后,无法适应新形势,出现了***府对社会力量办园监督管理缺位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规范办园行为,建立城乡一体、公民办一体的有关经费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制度。例如,可以按“小***府、大社会”的思路,依靠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收费以及经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落实以城乡一体、公民办一体为取向。包括准入资格、地位与待遇、培养培训在内的一整套幼教执业人员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4.正确引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与家庭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和谐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长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多种形式的民办托幼园所占了较大比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各种形式的民办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乱收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府须更新工作思路,通过管理体制创新,理顺***府与市场、社会、家庭的关系,“建立***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社会参与在特定意义上讲就是允许市场介入。市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源动力。***府须正视学前教育市场介入程度较高的现状,通过税收等市场监管调节手段进行正确引导。针对目前一些地区公办幼儿园所占比率过低的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因此,***府要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吸引并规范社会资本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真正形成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促进学前教育的迅速普及与和谐发展。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浙江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
浙江省是我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省,2009年浙江省的人均GDP接近65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7元。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实现程度已达84.5%。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公办为主导、民办为主体的办园格局。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九五”“十五”期间,浙江省的学前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2005年,浙江省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6.45%,与“九五”期间的平均入园率66.8%相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期,浙江省各级***府先后把学前教育纳入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6年颁布的《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足15年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5岁幼儿入园率(含女童入园率)均达到90%。2008年,浙江省***府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提出了普及15年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以上的具体发展目标。2008年底召开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浙江省人民***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点。2009年,浙江省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4.82%,已初步完成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任务。
统筹学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谐桐城
中***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59-02
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桐城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GDP实现35.75亿元,2011年已达178亿元,年均递增12.4 %。200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4.5∶45.2∶30.3,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演进成18.6∶48.2∶33.2。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得以改善。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8元,2011年增加到8485元,十年时间净增5 927元,平均每年增加593元,年均递增11.5%,但低于GDP递增率0.9个百分点。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25元,2011年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385元,十年时间净增11 960元,平均每年增加1 196元,年均递增12.6%,高于GDP递增率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55.9%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51.8%。201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4 %,因此说农民生活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仍然有差距。
二、统筹城乡经济加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1.面对桐城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目前桐城市纯农户、中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增收难。根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2011年抽查户中有16.2%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 000元;1.6%抽查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 500元以下,这部分家庭的人口占全市抽查居民人中的2.2%,而收入份额仅为0.49%。调查表明,这些家庭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加上这些家庭的收入大多主要来源于农业,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过低的状况一时将难以改变,他们的收入水平显然更难提高。
2.经济薄弱乡镇、山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桐城市部分镇特别是山区农民收入现有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人口负担系数较高;生产资金紧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高,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受市场、自然等因素影响较大,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较高。这些都使得农民增收受到更多、更大的制约。目前全市经济薄弱乡镇大都分布在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这些地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安贫乐道,认知和接受外界新事物慢。目前劳务输出虽是这些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由于这些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技能经验的制约,转移难度尤其大,即使转移出去,也干苦力,具有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
3.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农民减少和致富的效应短期难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市城镇化稳步推进,特别是1996年撤县设市以来进程明显加速,人口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1.5%上升到2011年的40.75%,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均大幅提高,但其真正水平特别是内在质量还不高。就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言,一方面,“城市扩容”、“撤乡并镇”行***区划的大调整,使部分农民成为名义的城镇人口;另一方面,受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名义上已属于城镇人口的部分农民只是进行了职业转移,而没有实现身份转移。
4.桐城市各地正在建设的园区已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但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在园区开发建设上还存在研究、定位、规划、设计和主导产业选择上研究不深、工作力度不够大、***策和资金扶持不配套以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等问题。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反映在银企关系(下转186页)(上接159页)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桐城市成立的有关融资担保中心对企业所设置的门坎过高,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桐城市企业发展的瓶颈。
统筹学篇9
*之所以要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是由宏观经济形势、客观发展规律和*基本县情决定的,是认真总结自身发展历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结果。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中央***策的深刻理解。***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三农”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从“两个趋向”到“两个阶段”,从打破二元结构到推动科学发展,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理论指导越来越成熟、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推进方法越来越有力。我们贯彻落实***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说到底就是要学会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理性把握。***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一体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以欧盟为代表的无国界合作促成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珠三角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促成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都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向集中融合的成功例证。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后,不约而同地都在着手谋划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学习借鉴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打破行***区划分割、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生产要素,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无煤县,市场资源两头在外,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实现超常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作为省城太原和晋中市的卫星城,距离中心城市很近,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和融合性较强,必须坚持走城郊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必须把主动融入大太原经济圈、主动融入榆太同城化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通过积极主动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尽可能地提升放大既有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地创造形成全新优势,切实增强对中心城市和外来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积极推动“两个主动融入”向纵深发展。
二、*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是什么样的?
*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一城两镇三大经济区域”的功能划片和“六个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就是要以县城、胡村镇和范村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村,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区域,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体制改革一体化“六个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互融互动、协调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统筹城乡城乡发展的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觉性。大多数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后进行的,基本模式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而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在发达地区已经迈向城乡统筹阶段的大形势下,立足于在欠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是对具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带有较强的自觉性。
二是系统性。*县以“一城两镇三大经济区域”为战略构架、以“六个一体化”为基本内容、以“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为内在机制、以“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为发展方向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立在区域发展定位基础之上,建立在经济、***治、文化、社会和***的建设“五位一体”共同发展之上,是*借鉴先进经验、整合社会资源、彰显独特优势、走向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三是开放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眼于“主动融入大太原经济圈”,力求通过优化基础环境形成“洼地效应”,通过优化发展机制促成“筑巢引凤”,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资本、外来技术、外来人才的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促进外来机遇、外来动力、外来理念的引进转化,积极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进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
四是科学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县委***府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全新实践,是*在全省率先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积极探索。在工作理念上,更加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办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在方法步骤上,更加注重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重点、实施突破,兼顾全面、有序推进;在评价机制上,更加注重切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惠及于民。
三、*怎样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一个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工作理念,只有细化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和年度奋斗目标才能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是必须从发展规划这个最基础的环节抓起。做好发展规划是推进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往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很多时候都是在做具体的产业规划,而不是战略性、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为了弥补这一欠帐,在统筹城乡发展起步之年,要把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尽快出台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城乡教育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八个方面的发展规划或工作方案。这些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既要结合省市大的发展方向、承接全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工作的承接性;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区域功能划分、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充分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同时,不仅县委***府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详规;在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以后,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抓好规划的执行落实,坚决防止制定规划与落实规划“两张皮”的问题发生。
二是必须从环境建设这个最关键的部位突破。加强环境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县环境建设方面的欠帐较多、差距较大,还不能够承载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积极致力于打通*到太原的一级公路,努力争取龙城高速和大西高铁途经*,抓紧规划建设南山一线旅游公路,这些都是为改善发展环境而做出的努力。下一步,我们仍然要坚持把环境建设摆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从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城乡环境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气改善硬环境;从***府职能、社会风尚、文明进程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气创优软环境。通过着力营造有利于吸纳生产要素、有利于凝聚发展动力、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的软硬环境,切实提升*经济社会的开放度、包容度和融合度,努力增强*对外来资本、外来人才、外来机遇的吸引力、集聚力和转化力。
三是必须从经济发展这个最核心的内容推进。推动经济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没有经济发展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县委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农业作为立县之本、坚持把工业作为强县之基、坚持把旅游作为活力之源”。按照“一城两镇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格局,在水秀胡村规划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并与太原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在南山一线规划建设旅游专线,在县城区加快改造城中村,都是县委***府为推动农业生态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就是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工作布局,具体到促进各产业各区域的科学协调发展,努力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必须从社会和谐这个最宽泛的领域拓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执***的最终目标。在积极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作为根本理念,切实加强县委***府对公共秩序的坚强维护、对公共事务的全面管理、对公共财***的合理分配、对公共人群的广泛关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别、各阶层、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积极争取国家***策支持,努力提升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群众、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着力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四、*怎样保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为了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切实把查找解决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作风效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摆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支持、提供保证。
一是要以***思想为动力。***思想是个老话题,发达地区在讲,我们也在讲;过去讲,现在讲,将来还要讲,但讲法要有所不同,要从讲在口头上、写在报告中转变到落实在工作上、体现在实践中来。要通过采取“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培训取经、“请进来”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诊治***员干部头脑中存在的各种影响改革发展的思想症结;通过建立健全衡量评价干部思想***的科学机制,积极引导***员干部自觉打破落后僵化的思维定势。特别是要学习发达地区在贯彻执行上级***策时不迷失理性判断,不唯上、不盲从;在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时不满足等待观望,善于争、敢于抢的做法;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和方法,活学活用上级***策要求,只要是上级***策有明确规定的事情都要态度坚决地执行,只要是上级***策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大胆去尝试,敢于办成前人没有办成的事,敢于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真正形成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二是要以改革创新求突破。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发展的要求,唯有改革才有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针对薄弱环节、选准重点方向、谋求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体制和僵化机制,在改革创新中获得突破、求得发展。要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三个集中,努力打破传统的行***分割、城乡界限和产业划分;要紧紧抓住市县机构改革契机,重新调整界定***府职能及部门机构,积极推进工作机制的整体创新。要积极整合行***资源,优化***决策、提升行***效能,强化部门职责、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推进******领导体制的整体创新。要挖掘塑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优势、体制优势、机制优势,努力形成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强大合力。
三是要以对外开放谋发展。面对*境内无矿产资源,产业产品级次相对较低的现状,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走对外开放的路子。要切实加强软硬两个方面的环境建设,加快打造“生态良好、功能齐备、***策宽松”的县域基础环境,着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创业环境,努力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内集聚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向外拓展;要扎实推进农业生态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进程,通过三次产业向外延伸,不断赋予三次产业新的内涵,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外向度,有效拓展三次产业增效空间。要依托水秀胡村新型工业园区做好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落户工作,以新型工业园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以外来高新企业带动全县工业企业整体升级,努力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统筹学篇10
关键词:科研基地 各异类型 研究成果 科学实验
深秋九月的呼和浩特,暖意融融,绿色盎然,一派“夏日”风景映入眼帘,舒怡人心。2011年9月27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迎来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正式落户揭牌的日子。为此自治区领导、中国土地规划院、国土资源厅和科学技术厅等领导,通过亲临现场或委托专人代表等多种形式对“内蒙古科研基地”揭牌进行了支持和关注。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内蒙古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视,也体现了自治区对国土资源利用及科学研究基地成立的高度重视。“科研基地”的揭牌成立,开启了自治区土地资源利用部级科研平台的窗口,为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形式的探索找到了有效的实践途径,也为我国北方地区各异类型土地利用在内蒙古区域内相应类型的土地利用研究及成果、经验的推广找到了最佳实验基地。如何发挥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科学实践的作用,值得深思!为此笔者认为统筹“科研基地”目标,规范“科研基地”制度,明晰“科研基地”程序,营销“科研基地”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发展成果 推进平台建设
成立于1954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历经机构称谓及职能变迁的历史过程,至今终于回归到成立初期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土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及地区土地利用特征调查研究***策建议成果输出职能的机构,实属不易,认知难得。五十八年的规划院发展历史,让我们在土壤普查、土地利用调查、土壤化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牧场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地形测量、工程制***、数字土地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建设,取得几十项省部级荣誉成果。并在学术研究上收获了近四百篇论文及十几部专著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在规划院鼓励学术创造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每年有三十多篇土地利用及相关内容的学术在省部级刊物上,而且每年有几项土地利用专项研究课题在开展着。对于拥有近170名职工及10多名招聘人员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迎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落地,是可喜的大事,值得熟虑。对比拥有同样工作人员的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的中国土地规划院所取得的成绩,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更应把握契机将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实做牢。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短短的二十五年中,取得1000多项研究成果并有10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成果。深厚的学术积淀,铸就了辉煌业绩,必有厚重下的果实为基。以2005年学术成绩为例:30余篇技术专著,400余篇专业论文的数量为中国土地规划院赢得年度科研部级荣誉。如何借助“内蒙古科研基地”平台,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学术研究进程,并全面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建设及北方区域国土经济发展,是值得琢磨的!统筹“科研基地”工作,规划“科研基地”活力是基本建设原则。
二、凿定原则范畴 控制基地方向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作为国土部门土地利用及地***研究两目标实验室(中心)之一的“利用基地”落户于土地勘测规划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领导班子对规划院的信任;也是对规划院机构建制职能的肯定。为此“科研基地”在建设上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下原则:要结合内蒙古经济建设形势和土地自然条件、现状利用形式及国土厅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指示精神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并采取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开展自治区各异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方法的研究,要凸显重点研究目标。同时,也要把常规研究项目做好做实,为未来十几年、乃至几百年的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夯实基础。
“科研基地”建设要有条不紊的进行,以纲举目张的方式开展。首先,要进行“内蒙古科研基地”规章制度的建设。用制度规范行为,使核心科研目的明确;统一认识、服务目标,把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的各层面研究,及涉及的各领域研究内容规划好,做到统筹有序、张弛有度。其次,要明晰“内蒙古科研基地”科研程序秩序。用程序引领多种科研形式及灵活方法的实施,使国土资源系统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参与到自治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实践中。让成果丰富;使人才展示,把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自治区国土科技力量建设。再次,要制定“内蒙古科研基地”土地利用科研的中、长期目标规划,特别是,要把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科研规划目标,制定好、衔接好。使“科研基地”有的放矢,防止“蛮牛”乱撞现象发生。最后,要落实、激活“内蒙古科研基地”土地利用研究成果的综合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科学转变的理念价值、觉悟价值,及研究成果能够不断产出的激励机制效果价值的运作机制价值。
科学实验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同样“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科研活动也需要经济经费来支持。如何统筹“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的经费利用是考量国土厅及规划院领导智慧的课题!也是土地利用科研成果能否直接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大课题!关乎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工作职能效果的问题!也关乎“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科研平台服务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效果的问题!应加以重视。 虽然,国土厅和规划院对“内蒙古科研基地”的项目经费使用有了统筹规划,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经费作用?如何使经费利用创造出更大的科研成果?需要有灵活的机制进行运作。既要把有限的经费利用好,又要使经费利用带来更大的研究成果效应。其需要“两条腿走路式”的利用:(一)通过科研申报程序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要进行固定经费科研利用,要明确法人或项目带头人下的责任和义务的项目研究,同时对那些国土厅审核后具有重大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的项目课题,进行一定数额经费的支持研究,但必须有“合同式”责任和义务及科研成果的研究。对区域针对性常规土地利用现状科研项目要进行维持性经费支持,百年大计持续是基;(二)对于众多土地利用研究及学术论文、论著和土地日常优秀可推广的技术成果,采取年度申报的程序,由“内蒙古科研基地”评审组人员由厅领导和专家组成进行评审。评出的优秀成果进行奖励,特别是利用民间资金对内蒙古土地利用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获奖后要进行“特殊重大成果”奖励。激活国土资源各部门及社会力量进行土地利用形式的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建设。要清醒的看到土地利用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是国土资源职能工作的重大内容,是国土资源经济生产力的贡献内容。
三、拓宽研究领域 增强科研实力
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形式研究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影响面大、延伸细微处的科研活动。不是简单的土地利用方式、方法在农牧业上如何利用的工作,而是对城乡各异类型土地在经济活动中深入在各个经济领域利用带来的综合效益效果考量度的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效益程度的研究,是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生产力的科学实验,是对土地生产力的研究。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步入狭隘的经验主义泥潭中,更不应该陷入到无知自大的本位主义上。土地利用,上关乎物种繁衍的生存质量,下关乎人的衣、食、住、行安全度、舒宜度、满足度。关系重大!研究必然。研究,要自由宽泛,更要“时尚”现实。鼓励对现状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关系土地生产力的研究,以及土地利用生产关系的研究。“内蒙古科研基地”的规范研究,既鼓励涉及各个领域的研究,又有基本目标要求的研究,把“科研基地”的职能作用发挥好,力求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譬如:黄土丘陵区沟壑土地如何高效利用;赤峰地区某旗县的某小山村的土地利用如何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满山青绿、泉水长流的利用方法,又如:露天煤矿的土地利用怎样降低粉尘污染;荒漠化草场利用植被恢复的有效办法;区域某地城镇房地产土地供给量的合理性研究;城市中如何配置休闲绿地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进行开展。但是,“内蒙古科研基地”必须要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研究课题,作为机构职能内容进行落实。同时,必须把自治区重大土地利用问题作为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譬如:自治区草原土地利用脆弱性―即荒漠化趋势的土地利用形式如何转变的研究;呼包鄂环经济圈土地利用生态覆被度高比例目标如何实现的研究;兴安(岭)带土地利用绿色经济提升的低碳效益率与农牧业补偿效果的研究;内蒙古经济发展热点区土地利用的GDP贡献度研究;城镇土地利用如何控制PM2.5研究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课题加以实施。“内蒙古科研基地”的土地利用重大项目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以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为核心进行土地利用形式的研究―即利用方式、方法科学、合理性研究。
“内蒙古科研基地”是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土地资源利用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生态性研究的基地,隶属于国土厅,委托土地勘测规划院进行日常管理。由于土地利用研究涉及的基础信息资源较广,牵动的部门较多,简单地依靠土地规划院技术力量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土地利用研究,有“小马拉大车的嫌疑”,为此要整合系统力量和社会各部门的力量进行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研究,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自治区土地利用的研究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联合自治区各大学和学院的专业特长及学术资源力量开展土地利用相关内容的研究,把先进、前卫的技术和知识、方法利用在研究上,实现调查、知识、研究一体化运作工作模式,提升土地规划院研究的“软”实力。
四、结束语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成立,开启了统一、规范、系统、合理的土地利用研究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生产力的合理、科学利用开辟了最佳科学实验途径,掀起了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研究的新浪潮。其势必对内蒙古土地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利用规划带来新思路、新认识、新理念,对现状土地资源利用必有创新举措的贡献,我们“国土人”应具备这样的认识和觉悟。“内蒙古科研基地”要在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融汇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智慧,采取一切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激活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科学实验的大活动,为内蒙古经济建设,为北方地区各异类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探索出国土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新办法。战略统筹“内蒙古科研基地”是必须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