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儿童泥塑教学进入了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这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课程,它不但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外,还能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泥塑 能力 审美情趣 创造力 团队精神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民间艺术。它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等立体形象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活动,其本身有很高的艺术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儿童泥塑教学作为美术活动之一,进入了中小学的美术课堂,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泥塑的快乐。泥塑教学经过了几年的深入推广,它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充实着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快乐和满足,这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泥塑教学有利于学生亲近乡土,感受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1.玩泥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以说,没玩过泥巴、沙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给学生一块泥巴,他能快乐地玩上几个小时。那种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得天独厚、逸出心灵的想象,以及贴近自然、贴近泥性游戏似的创作方式,让人着迷。
2.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而教师,就是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如我们正在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第2册首页版***上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这个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赤膊,下身穿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眯着双眼,呈现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槌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陶醉其中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东汉时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悠闲自得。第4册首页版***上那匹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的“铜奔马”(马踏飞燕),更是代表了中国雕塑史上最高艺术成就,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学生通过对这些传世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而进行模仿,感受两汉雕塑家的高超技艺,让学生从泥土中走进泥塑世界,体味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泥塑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
1.泥塑活动中,有一种能力发展是最为明显的,那就是实际操作能力。泥塑用的材料大多是学具袋中配备的陶泥或者学生自带的橡皮泥,它们都是柔软的、可变化的。既可以揉成一团,搓成长条,又可以分成小块,粘成整体,还可以揉成任意形状的物体。由于粘土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它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好动好奇心理的支配下,自己去动手操作,进行有趣的搓捏等。在这种操作中体验,学生逐渐学会了各种操作技能,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捏、搓、揉、接、盘、堆”等技巧,在泥塑中不知不觉得到了巩固。
2.学生喜欢美好的事物,欣赏美好的事物,更想去塑造这些美好的事物。泥塑活动为学生创造性地再现他们感知过的美好事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艳丽的色彩,和谐的造型都能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美好的感受,让学生出现了不自觉的萌芽状态的美感。虽然它是不明确和不深刻的,但的确是有着一定的审美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1:在第1册第9课《花式“点心”》中,当学生做好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点心造型后,如何进行色彩装饰,从而使这些小点心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就需要学生有着一定的色彩搭配能力。而这些色彩搭配的经验是持续累积,持续发展的,所以需要学生平时用心生活、仔细观察,学会感受和欣赏美好的事物。
例2:第2册中的第7课《“蘑菇”家园》,蘑菇是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的绘画对象,但是学生制作的蘑菇远远比平面画成的蘑菇来的生动。他们在一个立体的蘑菇表面,用彩色泥点、泥线或泥面进行装饰,这与线描绘画中的点线面构成原理是异曲同工的(如***1、***2)。
三、泥塑教学有利于学生立体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立体思维的培养
泥塑所用到的材料,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立体材料,无论学生如何改变它的模样,它最后也总是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改变不了其本身的三维结构。如第3册第9课《泥娃娃》,平时学生在画人物的过程中,当画到侧面的时候,经常只画一只手,或者手臂会从腰部长出来。而在泥塑中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会对照自己的身体修改作品,甚至按照自己的着装为泥娃娃装扮,使他们的泥娃娃体现出富有作者特点的生活气息。正是由于泥土或者橡皮泥的这种三维立体结构,促进了学生立体感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泥塑练习,从中体验深度感和体积感。
在泥塑中我们还常常运用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做泥人的时候,身体和四肢会因为形状不同而造成连接困难,展示作品的时候容易造成“断胳膊断腿”的现象,学生就会用牙签相邻的两个泥块,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的辅助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做出更复杂的人物造型。不同的辅助方式还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塑造刺猬,刺猬背上的刺,可以插上火柴棍来表示,也可以用剪刀剪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懂得积极动用人身上的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学生又动手来又动脑,领悟“一物多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泥塑教学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由于每个学生所带的材料有限,且泥塑这种材料,不像绘画作品一样可以留置下一次美术课,保存不当会导致干裂,所以必须一气呵成,在40分钟之内完成,因此课堂上经常会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合作之前,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集体构思,再分配任务,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最后集体思考摆放位置,调整到最佳视觉效果。以二年级学生制作“校园生活”为例,有一个小组选择的是做放学值日的场景,一个同学做值日的同学,一个同学做值日所用到的工具,如扫把、拖把,另外两个同学做教室里的桌子和椅子(***3)。还有一组同学选择制作同学之间的立体“合影”(***4),每个同学塑造自己和朋友的形象,四个同学分工合作,30分钟就完成了一件相对完整的泥塑作品。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组员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他们具有较高的凝聚力才能通力合作完成一件优秀的作品。所以说,泥塑教学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着很有效地养成作用。
五、多元化的评价手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泥塑作品不像纸质绘画,用简单的A、B或者评语来进行评价。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当场评价。而泥塑作品的视觉感受很强烈,一旦重新操作就不可能再创作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所以对作品的评价既是本次作业的总结,又是对下次创作的鼓励,如何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我经常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评价,造型完整有创意的给予“造型奖”,色彩搭配和谐漂亮的给予“色彩奖”,组员之间合作协调的给予“团队奖”。在赞美优点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下次作业的进步。我还把优秀的作品拍成照片,以***片形式保存下来,并上传到“美术博客”,让学生能够经常欣赏,提高审美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发现自己的才能,我还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用“我觉得……希望……地方加以修改。”或“我认为怎么样画可能会更好”的句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语言都蕴涵到他的作品中,进行“自圆其说”,充分体现学生在泥塑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互评过程也是知识的复习与提升,学生在看其他同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延续。评价活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和口语交际甚至包括人际交往、思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泥塑教学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泥塑技能,而且还让学生的历史素养、立体思维、审美情趣、评价水平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颖.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吗,2003,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3]潘宇.让小泥人动起来――谈儿童陶艺动态人物创作教学.中国美术教育,2010,(1):28-3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泥塑教学对儿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