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西方音乐作品中,小号与人声向来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这种搭配的特点与合理性。
关键词:小号;人声;搭配;表现
作品小号人声搭配表现作品在古代音乐中,小号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使用,比如***事、宗教或皇室典礼等。到了17世纪初期,小号开始走出这个局限而运用到室内乐之中。而后,小号逐渐成为了倍受欢迎的室内乐器。由于小号的声音在音质上有种与其他乐器与众不同的一面,它的声音里带有甜美而又温柔的音质,由此更加凸显出它那极富艺术性的“美”。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当时很多的作曲家们就开始利用小号对音乐进行新的尝试,他们开始在创作中把小号的美丽音质与人的声音组合在一起,而人声又被认为是小号最好的搭配。它们可以一起来搭配组合,成为表现加音乐的一种享受。
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很多的帝王型的英雄们都是歌手们表演对象,比如说有“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等。”尤其是当时存在的掩人歌手,更是在演唱上具有许多优势。其实加入我们用一名阉人歌手来与普普通通的男性作为比较,并对他们的非凡高音音域提出质疑的话,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忘了其与小号之间的联系。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大部分的小号作品都是带有竖笛或人声的。在亨德尔的作品中,小号被用于***事、王室、宗教等三种特定场合:罗马教皇克莱门斯十四世在西班牙战争胜利后,亨德尔写于1708年的第19号康塔塔《哦,多么辉煌和美丽》中最后一段咏叹调“青铜战士之声”,就是作曲家对这一***事事件的赞颂。其中的人物大都是富有喻意的:牧羊人Olintopatore(女高音)象征鲁斯勃利自己,Tebro fiume(在由阉人歌手演唱的次女高音当中)把象征台伯河,Gloria(女高音)荣耀。在作品中最后一段咏叹调的一开始就是牧羊人Olinto的演唱,那声音犹如回天之响,久远不能散去。与此同时,也就是康塔塔中的小号声部的第一次进入(并且一直延续到庆典的三重奏结束)。鲁斯勃利主要的歌手也是其在影片中的主角,他的出现也让全场掀起高潮,也是(1709)《阿格里皮娜》和(1720)《拉达米斯托》首演时的演出人员,她在剧中演唱Olinto一角,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加上沙哑和浑厚的嗓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714年,亨德尔公演了他的《圣安妮女王的生日颂诗》,作品以人声和小号独奏为主题,宣告了圣安妮女王是乌德勒支的和平代表,这个城市最终在西班牙战争中灭亡。亨德尔显然无法漠视***治。在《哦,多么辉煌和美丽》一片中,主角鲁斯勃利将她的成就和荣誉全部都赋予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方,但却又为了安妮女王他自己又换到另一方去了。鲁斯勃利将安妮女王喻作太阳。同样,小号和人声在交相回应。从他的手稿中来看的话,其实亨德本人自己在将乐章中的男高音写成了一个人生部分,使小号独具的快捷急促的乐质中总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能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号都用在所谓的***事上,有的时候在王室的派队或者一些宗教场合也会用到小号,当小号和抑扬顿挫的舞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又显现出了另外一番场景,斯特拉德拉(1644-1683)在他的世俗康塔塔Il barcheggio前作的小交响曲显示了这首由阿勒曼德舞曲、库特舞曲、坎佐舞曲和吉格舞曲四个乐章构成的作品的成功,小号与弦乐队在乐曲中相得益彰。在其整个作品中,小号就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小号完美音质的展现使得整部片子华丽无比,而片中小号的利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庆贺女王的生日。其台本由当时着名的剧作家Pietro Metastasio所作,它讲述了与亨德尔的《拉达米斯托》同样的故事,都是对拉达米斯托与妻子泽诺比亚的美好甜蜜的爱情的赞颂。在咏叹调“和平只有一次”中,泽诺比亚拒绝了Tiridate王子的庇护,无论有多危险,她都愿意独自一人前行。
巴赫的《向上帝欢呼》康塔塔(Bwv 51,约作于1730年)或许是最着名的人声、小号、和弦乐队作品了。作品中的人声和小号部分均展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人声部分不仅要求活泼的音调和快速的跳动,还要求在高音c处有一个高难度的延长。虽然巴赫擅长写女高音独唱和唱诗班合唱作品,但他的这首康塔塔仍然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他在德累斯顿风格的歌剧创作方面的能力。(他经常和儿子一起拜访德勒斯顿的威廉.弗里德曼。)通常认为这首康塔塔是为歌手Giovanni Bindi而作的,他在Bindi可以在高音c的音域伸展自如。
参考文献
[1]《巴洛克小号演奏艺术》埃德华・塔尔著谢为群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现代乐器学》CM.雄多尔根据柏辽兹原著改写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9月版
[3]《西方音乐史》(法)保・朗多尔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