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小时候,父母将他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长大后,父母还要帮助他们成家立业。父母对孩子并没有过多的“反哺”要求,他们只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理解他们,能够孝敬他们,能够让他们安度晚年。但有些孩子却并没有按父母预设的道路前行,甚至背道而驰,对父母做出十分出格的事来:有人把年迈的父母当做拖累,有人把父母当做是“寒酸”的代名词,有人对父母拳打脚踢……近期,这类儿女对父母不孝的事情频繁地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人们对“孝”的思考。
事件回放
硕士儿子拒绝赡养父母
今年72岁的王宣大爷和老伴李素兰养育了5个孩子,其中二儿子王庆是家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并且一口气读到了硕士研究生。
王宣老人年纪大了,病也多了,时常需要住院,可二儿子两年多来从未回家看望过病中老父,也从未告诉过父母他的住址和电话。看着二儿子总不回来,王宣大爷又要到郑州看病,缺钱了,老伴李素兰就想着看王庆能不能凑点。2012年8月18日,不知道儿子住址的李素兰出于无奈,只好去王庆的单位找他。门卫给王庆打电话,王庆不愿出来。没有办法,李素兰只得央求门卫给单位领导打电话,让领导叫王庆出来。“谁知他出来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不要胡搅蛮缠,你给我滚!”李素兰老人哭着说。
看到儿子如此不孝,无奈的父母只好诉诸法律,想要回王庆之前买房、炒股时借走的两万多元。
儿子嫌父亲“寒酸”不让其进家门
2012年11月12日晚,南京警方接到报警,称大桥南路有一老汉拿着扁担乱打人。民警赶到现场,看到一个60岁左右的老汉拿着扁担,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正拦着他。老汉穿着旧夹克和脏兮兮的牛仔裤,操一口方言,扁担两端挑着编织袋和旧提包。
民警上前询问得知,原来这是一对父子。老汉姓张,有三个子女,该男子是他的小儿子。由于家在湖北农村,家境不好,全家就只能供小儿子一人上学。后来小儿子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成家立业。
当天,张老汉想看看孙子,从老家赶来,儿子在车站接到他,却没带他回家,而是一直在外面转悠。张老汉觉得儿子是嫌他穷,怕带他回家丢人,既感伤心,又觉气愤。
看见民警,张老汉当街下跪哭诉,说只想回老家,不想再见到这个儿子了。面对老泪纵横的父亲,儿子却什么都不肯解释,一直说“我眼镜找不到了”。后来,他还问民警,能否帮忙把父亲送回老家。
14岁女儿暴打生父
2012年11月,南京街头上演了令人震惊的一幕:14岁少女小静当着众人的面,连扇亲生父亲十几个耳光,甚至跳起来飞踹父亲:但父亲没有还手,也没有生气。
据了解,父母早年离婚,小静一直跟着外婆生活。2012年初,父亲强行从外婆手中要走了小静的抚养权,小静被迫辍学跟着父亲到处打工。
小静跟着父亲来到异地,居无定所,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父亲打工的工地上,或出租屋里。父亲怕小静学坏,千方百计把她留在身边。不过,小静却认为父亲过于严格的管制让她失去了自由,她痛恨父亲,因此出现了大打出手的一幕。
多维解读
关键词1 沟通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快,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而应尽量想办法去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时,不加以真诚的沟通,问题就可能朝着自己不愿看到的方向继续发展,最终失去控制。无论是指着母亲鼻子大骂“滚”的硕士儿子,还是来自湖北农村在城市安家的大学生,以及那掌掴脚踢生父的14岁女孩儿,他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都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沟通,才能拉近这种距离。有了沟通这个平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膜便会逐渐减少,矛盾便会慢慢消解。
关键词2 孝心
父母披星戴月、肩挑背扛,为的是让儿女们过得更好,可当儿女们长大成人之后,却因父母的“土里土气”或管得过多而与父母形同路人,甚至还不如路人。父母不计回报的付出,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可做子女的,又为父母付出了什么呢?
对父母心怀感恩,便是孝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人子女者也许无法停止父母奔波劳碌的脚步,却可以让“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绪得到平静。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关键词3 教育
近些年,我们的教育似乎有些乏力,各种各样子女不孝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研究生,一个接一个。人们不禁感叹: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哪个环节都缺不了,否则就不算完整的教育。在这三个环节中,最容易控制的便是家庭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要溺爱孩子。除了父母外,社会上无形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现在的孩子追求物质、时尚、自由,当传统家庭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时,二者就容易发生各种不可预知的矛盾冲突。
在此种情形下,学校教育就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可偏偏有些学校又整日在成绩分数上做文章,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这样一来,学校可能培养了一大批成绩优异的高才生,可这些高才生在做人上却是不折不扣的低能儿。所以,学校教育首先要站在做人的制高点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拒父进门,不孝儿的“眼镜”丢哪儿去了? 王学进
2012年11月12日晚,南京下关发生了悲情的一幕:来自湖北乡下的张老汉来南京看望孙子,可大学毕业留在南京成家生子的儿子嫌农村父亲丢人,不让其进家门,气得父亲连夜要回老家,并当街向民警下跪哭诉,请求帮助。面对老泪纵横的父亲,儿子什么都不肯解释,一直说“我眼镜找不到了”。
犹如一个隐喻,做儿子的顾左右而言他说出的一句“我眼镜找不到了”,让人联想到他的眼睛也丢了。眼镜丢了不要紧,再配一副就是,怕的是连眼睛也丢了。也许是多年来架在鼻梁上的那副眼镜模糊了他的视线,使其丧失了农家孩子澄澈的目光,以致连老父都认不出了,确切地说,是不愿认了。无论有怎样的难言之隐(或许是媳妇不让公公进门),无论怎样解释,他都难以洗刷不孝之子的恶名。
在此,我不想去谴责他的不孝,而是想探究他是如何丢弃“眼镜”的。我发现,诸如此类的进城子女不让农村父母进家门或校门的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做子女的嫌农民父母土气、贫穷,生怕丢了自己的脸。就像这位张老汉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拉链坏了的编织袋和旧提包,穿的是旧夹克和脏兮兮的牛仔裤,操着一口方言,确实会让儿子感到脸上无光,会遭媳妇的白眼。
所以说,导致儿子不孝的根本原因乃日益扩大的城乡鸿沟所产生的阶层断裂和阶层歧视。假如其父亲不是来自贫困的湖北农村,而是来自富裕的浙江乡下,一边种田,一边办厂经商,食有鱼,出有车,腰包鼓鼓的,此番是自驾车赴南京来看望孙子,高档皮包里早已准备了一个大红包,你想,做儿子的会拒绝其进家门吗?说不定做儿子、媳妇的早就盼望着这一天了。
别说张老汉不懂礼数,大老远赶来南京看望孙子,谁不想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一点?实在是因为穷,置办不起出门的衣服,也买不起像样一点的挎包什么的,只能用一根扁担挑着青菜萝卜或腌菜等土产就上路了。也正因为穷,他连供三个子女读书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供最小的儿子读完大学。谁曾想,这位小儿子进了城,娶了老婆,生了儿子,居然不让他进门。
我不认为这个儿子完全不懂感恩,对父亲没一点感情:而是父亲的模样装扮与城市形象、家庭环境太格格不入了,反差太强烈了,这种反差勾起了他对当年贫困农村和贫穷家庭的痛苦回忆,也隐隐地担忧老父的出现会加重家庭负担(此次说不定是有求于他来的),妻子最怕的不就是这点吗?人往往因为利益盘算,扭曲了人伦关系,孝道也是如此。
对张老汉的儿子,单是对其进行孝道教育,或者用“新二十四孝”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他,无济于事。要改变进城子女不认农民父母的现象,关键在于推动实现同志在十报告中描绘的,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美好愿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惟其如此,张老汉儿子丢在贫穷里的“眼镜”才会在共同富裕里重新捡到。
――摘自“红网”
点评
文章从张老汉儿子的“我眼镜找不到了”这句话入题,一语双关,批评其被物质蒙蔽了双眼。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把棍子打在张老汉儿子身上,而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从社会层面加以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张老汉儿子的“眼镜”丢了呢?最大的原因便是阶层歧视,解决的最佳办法是改善民生,提高农民收入,这样,张老汉儿子那丢了的“眼镜”才有可能被重新拾起。这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