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在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32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②克己复礼:朱熹Ⅸ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就是符合礼的要求。
④归:归与,犹赞许。
④目:纲目
⑤事:奉行,实践。
译文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语言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全凭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应从哪几个方面去做?”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但我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下并不难做到,尤其是遵守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礼的规范,还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从外在的表现来看,不同的人其遵礼的行为状态也相差不远,都可谓践行了礼仪的要求。但能否仅就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状态就判断其是否为“克己复礼”呢?显然不能。“克己复礼”作为仁的状态,应该是特定的思想情感状态和行为状态的和谐统一,遵守礼的规范,只能以恰当的思想情感状态作为基础,这样才能称其为“克己复礼”,即仁的状态。通过对社会秩序的信守和领悟,认识和理解礼的规范对干社会运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心甘情愿地、积极能动地约束自己以践行礼的规范。
青少年如果需要座右铭,并且规定只能用一个字来说的话,那么孔子的建议大概就是“约”了。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世上有什么失误,那是很少有的。
也许有人宣称“人不轻狂枉少年”,但是轻狂如果没有限制,结局很可能无法收拾。毕竟青春是短暂而宝贵的,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如果没有限制,就会白白错过了充实自我的良机。那么,怎样才算做到“约”呢?比较简单的,是依循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譬如孔子对颜渊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视、听、言、动都能遵守法律与礼仪的规定,就是“约”。比较困难的。是在内心主动约束自己。收敛心思、控制欲望、把握时间,然后把全副精力于自己选定的目标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长期下来就会发现自己成为生命的主人,可以自由挥洒才华。少了“约”,就像树木未经修剪,也许枝叶繁盛,但是不可能长得高而壮。
由此可见,“克己复礼”不是一般尊礼可以相提并论的,与一般的尊礼相比,“克己复礼”更自觉、更恒定、更在乎自我修养。由于“克己复礼”具有特定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在践行礼的要声号求时人完全处于自觉而自然的状态,故能持之以恒,不会顾此失彼或稍有懈怠,由于“克己复礼”是基于对礼的规范本质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故践行时能行止适度,恰到好处。因此,礼作为社会规范,。应使其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最大可能的实现。
(作者单位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