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明节前一天为什么叫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清明节前一天为什么叫寒食节,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前一天为什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个节日起源的年代相当久远,在我国已经延续千百年了,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人们会有吃寒食的习俗,然而任何节日的习俗都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背后一定有着它产生的道理,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着。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权利,互相发动战争导致天下很不太平,当时晋文公重耳实力弱小,为了不被敌国消灭,就曾带领着一批大臣逃命,据说他们当时逃到了一座荒芜的大山之中,整座大山寸草不生,本来众人的食物就所剩无几,几日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可以用来食用的东西了,所有人都快要被饿*了,这时候却有人为晋文公送来了一锅肉汤。
当时饥饿无比的晋文公见到有一锅肉汤,毫不犹豫地就吃了起来,等他吃到体力恢复许多之后他才困惑起来,问手下这汤是怎么来的,结果他的手下说,这汤里的肉是大臣介子推在腿上割下来给大王吃的!晋文公听后感动不已!发誓日后东山再起一定重重赏赐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果然强大起来,成为了国君,对于当年与他同甘共苦的大臣晋文公都重重赏赐了他们,然而介子推却是一个高尚的人,看到自己已经帮助君主完成了复国大业,便带着自己的母亲归隐到一座大山中,过上了自己追求的清贫的日子,后来有人向晋文公提到了介子推,晋文公才恍然大悟。
晋文公派人去山里寻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却不愿出山,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希望可以逼他出来,但是介子推最终也没有出来,士兵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体,晋文公痛心不已,于是下令制定了寒食节,规定这天要熄灭所有的火焰,并且食用寒凉的食物来纪念清贫高尚的介子推。
什么是寒食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传统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2023清明节前一天为什么叫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