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烟节、熟食日,原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而断厨房之火。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三日,宋人又称之为“百五节”“一百五”,与冬至、元旦并为三大节日。宋代寒食禁火三日,自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前后两天为小寒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寒食节活动时间甚长,故又称“一月节”,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又谓寒食为一月节者,自一百四日人家出,修墓祭祀,如是经月不绝,故俗传有一月节之语。”
寒食之风俗,有禁火、蒸团、插柳、上冢、登山、春游等,《鸡肋编》卷上载之甚详:
寒食火禁,盛于河东,而陕右亦不举爨者三日。以冬至后一百四日谓之炊熟日,面饭饼饵之类,皆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尤可以留久。
以柳枝插枣糕置门楣,呼为子推,留之经岁,云可以治口疮。
寒食日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制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眷游。或寒食日阴雨,及有坟墓异地者,必择良辰,相继而出。以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谓寒食为一月节。浙西人家就坟多作庵舍,种种备具,至有箫鼓乐器,亦储以待用者。
此外,寒食还有“蒲博”“斗百草”等活动。陈元龙《岁时广记》卷一六《寒食・蒲博戏》:“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民间又卖小秋迁以悦儿童,团沙为女儿立于上,亦可举之往来上下,又以木为之而加彩画者甚精。”洪迈《夷坚志》丁卷七:“因寒食拜扫先墓,小民百十为群,入山寻觅水精,且斗百草为戏。”
寒食节禁火,故多熟食,古人复将聪明才智灌注其中,制作出各种名目的“寒具”。《岁时广记》卷十五即有“作麦粥”“卖稠饧”“染青饭”“蒸糯米”等十数种食品。宋代还有一种别具特色的糕点“子推燕”,《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宋人甚至有“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醉翁谈录》)的谚语,思正月是因为“正月女工多禁忌”,思寒食则说明食品之丰美,中华民族之国民性,善于转禁为纵,化苦为乐,于此可见一斑。
寒食中最可一说者,为妙龄女子之出游: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哩看姣姣。
这是一首流行于越中地区的民谣。“鹞”即风筝,“姣姣”即美女,这首民谣被清代学者范寅收入《越谚》一书,并冠以《游荡子轻薄谣》之名。与范寅同乡的周作人却对这一谣名很不以为然,他说这是一首儿歌,并没有轻薄的成分,“我小时候是把这歌看作说儿童生活的,至今还保留这个成见”(《看姣姣的来源》)。
古时女子不得随意出门,至上坟之日,举家拜祭,女子方有机会与男子一道出游踏青。上坟时的女子多是浓妆艳抹,欲吸引眼球,以弥补平日养在深闺的寂寞,宋人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云:“鹭窥芦箔水,乌啄纸钱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上坟日除了寒食,还有三月三上巳日,所以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是尘世的寒食,出游的寒食,狂欢的寒食,热闹与欣乐的寒食。
二
然而古人还有一个寒食,即心灵的寒食。
陆放翁的“数日间”,看似平常语,实是有一个重要典故在内。原典为唐代颜真卿《寒食帖》(《颜鲁公集》卷十一):
天气殊未佳,汝
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这只是一通短短的书信,却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功劳要归于宋人。
宋人有一种重估经典的精神。一方面,是学者的“疑经”,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另一方面,则是文人对经典的重塑,“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王若虚《滹南诗话》评价黄庭坚语)。宋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上的追求创新,其中更隐含着对传统的估量与反思。前人所谓的经典,自有可能夹杂平庸乃至粗劣;前人所忽略的边角料,自有可再利用再创造的价值。传统的逼仄处,潜隐着文化生命的幽光,等待后世有心人的提撕开拓、阐扬振宣。
《寒食帖》即是一例。最著名的点化,是辛稼轩的《霜天晓角・旅兴》: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
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明
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此词是作者淳熙五年(1178年)离江西豫章时作,稼轩被朝廷召为大理少卿。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于“明日”三句注云:
《晋人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耳。邓先生对此句出典可能未加详考,只是转引了明人的观点。明焦《焦氏笔乘》续集卷五“用晋人语入声律”条:“晋人语一入声律,无不精妙……一帖:‘寒食近,得且住,为佳耳。’辛幼安《玉蝴蝶》词:‘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又《霜天晓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凡两用之,当是绝爱其语。”
然明人之说实有误,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引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卷五:辛待制《霜天晓角》词云云,用颜鲁公《寒食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钱锺书手稿集》第六三六则亦云:“邓注‘晋人帖’云云,妄甚。此颜鲁公帖也……真卿此帖收入《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除了钱先生所引《张氏拙轩集》外,尚有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刘克庄《送郑甥主龙溪学》、欧阳修《集古录》、黄庭坚《题欧阳佃夫所收东坡大字卷尾》等,均云系颜鲁公帖。然“天气殊未佳”数句颇有晋人书帖的风味。如王羲之、王献之帖:《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宾至帖》:“想小大悉佳,蔡家宾至,君情感益深。”《小佳帖》:“小佳,更致问一一,适修载书平安。”《鸭头丸帖》:“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佳”字似乎是晋人的口头禅,以“佳”与“未佳”来评价判断外在的一切,显示了晋人的脱略潇洒,而其背后则是一种对主体生命的尊重,通透着道家的葆生精神,一切以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为基准,为判断和处世的原则,重内轻外,重己轻人,护持着个体生命的本分。颜真卿“天气殊未佳”云云,确乎有晋人的风韵,则《寒食帖》或许为鲁公临摹晋人之作,亦未可知。
三
古人有两个寒食。说两个,其实也是一个。
心灵的寒食不能脱离世俗的寒食,因凡人的自觉大抵是要依靠外铄的,简单的形式仍然必要,但不能喧宾夺主。可是,我们今天的清明,除了扫墓郊游,除了流于繁缛形式的复古祭奠活动,还有什么?古人的流连与惜别、沉静与持守、伤痛与哀思,是否能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季节的无常通透着人生的无常。三法印之一即诸行无常,无常即苦。无常之念亦是通透着儒家的忧患意识,《尚书・康诰》:“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每个成熟的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情感打底子。我一直以为,无常的底子可以打得厚实一些,在此基础上的乐观才能更持久更坚韧。稼轩词“得且住,为佳耳”之前是一句“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已有了对仕途人生的反省。“未被反省的生活是无意义的生活。”(苏格拉底)无常的反省可以让你抛却无谓的执著,那些诳诱于外汩没于内的妄念:权势、金钱、功名……而获得一种沉着淡定的心境。
寒食日,若天气未佳,不便出行,则不妨“蜗居”,打叠一下自己的心灵:凭悲观冷静之心境发持久精进的动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于无常之底子上,建造一些温暖而质朴的文明。
我们每年都应该过一个心灵的寒食,在尘世的寒食之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