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23日,某部在国防施工中发现了满城汉墓。41周年后,当年发现并参与发掘和保卫汉墓的老战友又相聚在了满城。面对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陵山汉墓景区,大家心潮澎湃。为了让更多关心满城汉墓的人了解满城汉墓发现和发掘时的情景,大家打开尘封多年的心扉,将当年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讲出来,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国防施工中的意外发现
1968年,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8连(后改编69***206师617团2营6连,现已减编)全体官兵,奉命到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未来之前,部队对陵山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到达之后,通过当地老百姓介绍,才略知一些。
陵山海拔235.8米,坐落在满城县西南的1.5公里处,是雄伟壮丽的太行山脉的门户。其西面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山顶较为平坦。这座石灰岩构造的小山,岩石成层,泥土很薄,只长一些山草野花,山崖之间偶尔能看到成群低飞的石鸡和急驰而过的野兔。那时陵山脚下有两个村落,一个叫陵山村,一个叫守陵村。
这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山,为什么自古以来称为陵山?附近的守陵村所守的又是谁的陵呢?清代地理书《谈史方舆纪要》说,相传陵山为古帝王的陵墓。《清一统志》、《满城县志略》二书说,陵山有“齐顺王陵”。然而这些记载都是寥寥数语,没有明确的根据。因此,陵山上究竟有没有帝王的坟墓?如果有,又究竟是哪一个帝王的坟墓?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1968年5月23日,8连3排11班上早班(4时至12时),12点前打完炮眼后,爆破手柯友文、于振柱、张士林装填好炸药,又在作业面底部放置了一个20管炸药的药包。为了把炸下的石渣向外翻动,便于12班接班后清运及打眼。准备就绪后,班长李锡明即与爆破手柯友文、于振柱、张士林点火放炮,放完炮后李锡明即叫副班长白秀贞带领全班回驻地吃饭。半个小时后,李锡明未发现洞内有烟排出。这时,排长曹培成提前赶到洞口。李锡明对曹培成讲:“放炮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了,怎么没见洞内有烟排出呢?”曹培成说:“炮响完了吗?”李锡明说:“响完了。”曹培成说:“咱们进洞看看爆破效果。”
二人到作业面一看,石渣不如以往多;再一看作业面底部出现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洞,李锡明向洞内扔了一块石头,听响声洞很深;李又拿来皮尺拴上石头向洞内丈量,结果有6米多深。李锡明等又用钻杆把洞口周边疏松的石头捣掉,使洞口扩展到直径一米以上。曹培成叫李锡明与一个战士到洞外抬来一根6米长的松木圆木,放入洞内,正好到洞底部。战士们又找来电线,接长电灯,放入洞内,李锡明、曹培成与3个爆破手相继顺圆木下洞,只见洞内炮烟未散。几个人手拉手,拿着电灯向洞里边慢慢走去。结果发现了几件暴露在外的文物,于是他们确认这是一座古墓葬,就拿了几件文物爬上洞来。
出洞后,排长曹培成、11班班长李锡明即电话向主持工作的副连长寇俊林(当时高利国连长、杨玉洪指导员到团部学习)汇报了发现古墓的情况。大家联想到当地群众的传说,认定这是一座古墓葬。因此,8连***支部研究决定,停止作业,禁止人员下洞,由12班站岗保护,并迅速报告了上级。两天后,***中央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当全连同志得知发现的这个地下建筑竟是2000多年前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终于揭开了陵山之谜时,感到十分振奋。
古墓得以完整保护和顺利发掘
1968年是“”开始的第三个年头,许多地方的派性斗争已经发展为“武斗”。8连官兵身在***营,但仍听到社会上的消息,保定地区的武斗很严重,是祸害的“重灾区”之一。8连官兵有时外出办事,看见满城县城果然气氛比较紧张,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街道两旁还有许多暗堡。因此,部队首长要求各连队没有特殊情况,严禁人员外出。虽然如此,仍能够感受到地方武斗的激烈程度。白天一般比较平静,一到晚上便听到持续不断的***炮声。有一天晚上,***炮声特别密集,就像除夕夜持续不断、响成一片的鞭炮一样。第二早晨,听说是两派组织为争夺县招待所物资而发生的武斗。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8连发现古墓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群众怀着好奇心想上山看个究竟,“造反派”要下洞破“四旧”,扫除“封建垃圾”。为了保证文物古迹的完好无损和地下宝藏的安全无虞,部队***作出了保护文物的决定,团长王秉让亲自上山布置检查保卫工作。8连***支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3条保护措施:一是爱护祖国文化遗产,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古墓;二是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三是严守纪律,任何人不得私自下洞,私藏文物。一天深夜,在山上站岗的战士发觉,有几百人打着灯笼火把分三路向陵山靠拢。连队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调一个排从山脚到山顶增设了4道岗哨,加强保护。“造反派”上不了山就拥到连部闹事,声称要破“四旧”。指导员杨玉洪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他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说服劝导工作,终于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划清了文物古迹与“四旧”的界限,放弃了下洞的念头。
***对发现西汉古墓十分重视,在百忙中听取汇报,亲自部置了发掘工作。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精心挑选了19名同志组成了发掘工作队,5月29日开始发掘工作。8连抽出60人组成了警卫组、后勤组和发掘组。为了搞好洞穴内的照明,连队专门拉了一条300多米的专线,安了20多个大灯泡。考古工作者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衣服单薄,干部战士把自己的棉工作服送给他们穿。在发掘整理工作中,指战员和考古工作者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准确地测得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约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北耳室、中后室等六部分。清理出大量的无价国宝。8连还协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视台的同志们现场拍摄了彩色资料片和电视片。
7月22日中午,郭沫若在保定驻***首长的陪同下视察了满城西汉古墓,表扬说:“保护发掘古墓工作做得好,后勤保障工作做得也很好。”并向8连赠送了标有“攀登科学高峰”的纪念品,部分战士还从郭沫若手中接过了一枚标有中国科学院的纪念章。
以“两不怕”精神投身发掘和保卫工作
根据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同墓地而不同墓穴的史实,考古工作者推测在刘胜墓穴附近还应有刘胜之妻的墓穴。为此,干部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于7月下旬又和考古工作者一起调查研究,终于在刘胜墓的北侧百米处挖出了二号墓。战士们用定向爆破原理打开了灌铁门,经考证确属刘胜之妻窦绾的墓葬。窦绾墓规模比刘胜墓更大、更宏伟,总长49米,最宽处64米,最高处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这样当然发掘起来也更艰巨。又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工作,到9月19日,一号、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清理文物是件极其细致的工作。战士们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大件文物从污泥中搬出来,用毛刷一点儿一点儿清掉泥土;用筛子把腐土杂物筛掉,清理出小件文物;然后又一件一件进行包装编号。在清理工作中,战士们不怕脏和累,把丝织品残存的碎片精心地贴在纸上;把尚能辨认出器形的腐朽漆器仔细整理好。洞外骄阳似火,穿个背心还热得透不过气来,可洞内穿着棉衣还觉得冷森森的。由于一出一进温差大,不少战士不思饮食,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考古人员多次劝他们留在洞上休息,可大家谁也不肯留下,都想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多贡献一份力量。新战士李孟宇感冒发烧后仍坚持工作在洞内,他不顾污泥腐土沾满全身,支持不住了就跪在地上,细心地寻找每一件珍品,有几根金针和细小的珍贵文物就是他从烂泥中寻找出来的。就这样,8连的干部战士们协助考古人员,从两座古墓中先后发掘和清理出了各种珍贵的铜器、金银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随葬品2800多件。之后,指战员们又用十多立方米木料制作了各种包装箱300多个,于9月29日和10月15日将文物各分装11辆大卡车,安全运到北京。
从5月26日至9月30日,8连有150人参加,出工达7000多个,艰苦工作4个多月,协助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大量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用玉石雕琢成的2000多块长方形小薄片、四角穿孔并用黄金制成的丝缕缀连而成,穿在尸体上的两套金缕玉衣;内壁嵌玉192块、外壁镶玉26块的窦绾镶玉嵌壁木棺,以及举世罕见的“长信宫灯”、“博山炉”、“铜漏壶”和漆器、纺织品等,为研究我国汉代冶炼、铸造、纺织业和天文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总之,这两座规模巨大的古墓和保存完整又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大量文物,对研究我国汉代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些文物在28个国家展览后,许多国际友人都盛赞中国文明源远流长。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迹,在清理工作结束后,8连的干部战士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投入了紧张的古墓恢复、伪装工作。在恢复过程中,经常下雨。为了保证质量,全连坚持冒雨作业。***员周清同在狭窄的空洞里捣固,腰直不起来,就侧着身子半躺半跪地工作,滚成个泥人不叫苦,不叫累。3排在副排长姚振林的带领下,精心安装了两道防护门,并挖来土石和草皮将古墓伪装好。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8连恢复、伪装了两个高质量的坑口和两条各20米的坡道,动土石方300多立方,胜利完成了***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正如考古学者说:“发现发掘了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两座大规模完整的古墓葬,填补了历史遗笔,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8连官兵在发现发掘两座西汉古墓中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及全国各大报刊都报道过8连的事迹,使干部战士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一年,全连有25人被评为保护历史文物积极分子;5人光荣入***;4人光荣入团,连队也被评为先进集体。197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古》第一期有文章写道:“满城汉墓的发掘,特别应归功于当地的人民指战员同志。在这两座汉墓的发现、发掘和清理的整个过程中,人民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关于‘没有一个人民的***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教导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昨天的经历可能已经成为了回忆,今天的生活可能成为明天的文化。对于当年亲历满城汉墓发现发掘的老兵来说,不想再去为那段历史争取什么,只想用曾经年轻的心告诉世人――在那个***的年代,他们保持了一个******人的清醒头脑,坚决服从***的指挥,坚定而出色地保护了祖国的伟大文化遗产,无愧于后人。(本文根据寇俊林、苏学诚、曹培成、李锡明、王云鹏、李相班、程贤金、任广、石宝根等口述整理而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回忆发掘和保卫满城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