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的弹唱原先偏重宣叙,早期曲调以吟诵体为主,语言因素强于音乐因素。评弹的曲调,一般称作“书调”,也有学者称之为“说书音乐”。对这种“主曲体”唱腔,演唱者可根据演唱内容、思想感情和各自的个性风格,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以情行腔,灵活变化――这,便是评弹艺谚所说的“一曲百唱”了。
据此,有创造性的艺人在长期演唱实践中,结合书目内容,发挥各自个性,形成了多种风格唱腔,并经传唱形成了流派。听众一般以其创始人的名姓来称呼其唱腔流派,于是就有了马调、俞调、陈调等等。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上海书场设施的繁荣发展以及广播、唱片事业的勃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至建国初期,评弹的流派唱腔已达二十余种。虽然也有部分艺人依然保持演唱风格个性不强的基本曲调“书调”,但流派唱腔显然已成了评弹艺术的主流,并体现为弹唱艺术的发展之中了。50年代开始,许多流派唱腔结合新书的编演,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可谓百花争艳,绚丽多姿。
原来的评弹唱篇,是书目的一部分,是与说表、脚色等相结合而演出的。对着流派唱腔对弹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许多书目中的唱篇(后称“选曲”)和开篇被作为***节目演唱。1962年,上海市人民评弹团首创了“流派唱腔演唱会”的形式,其中有演唱多种流派的,也有专唱一种流派的,都受到众多评弹爱好者的欢迎。
“”时期,评弹元气大伤。此后不但未见新的流派唱腔诞生,就连原有的流派唱腔也停滞了下来。随着许多卓越的流派唱腔创始人陆续推出书坛,他们的声情并茂、精湛优雅的演唱也成了绝响。所幸的是,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存有许多名家当年录制的唱片底版,近日又将其精制为CD唱片成套出版,定名为《弹词流派唱腔大典》。
《大典》共有唱片26张,收辑自陈调、俞调以至薛调、蒋调、严调、杨调等的代表作品,可以说囊括了近现代的所有流派唱腔。其中,更有诸如俞调《宫怨》、陈调《 ?穷》、蒋调《庵堂认母》、丽调《新木兰辞》、严调《孔方兄》、徐调《狸猫换太子》、祈调《秋思》、薛调《紫娟夜叹》、琴调《潇湘夜雨》等均为公认的经典之作。整个《大典》的篇幅安排基本是每一流派一张唱片,个别的为两人合一张。代表作较多的流派如蒋调、张调、丽调则为两张。另有三位艺术精湛、在评弹音乐及唱腔发展上有较大成就的艺人周云瑞、朱慧珍、杨振言,他们虽未形成流派,但《大典》也为他们编选了专集。
《大典》另附印有珍贵照片的文字介绍一册,内容包含评弹溯源、演唱技法、唱腔伴奏、唱词内容等。撰稿人胡国梁,长期从事评弹工作,亲炙过许多老艺人的教诲,并有登台演唱的亲身经验。在书中,他对评弹唱腔、长发等所作的介绍,论述堪称精到,时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听众欣赏揣摩。可以说,《弹词流派唱腔大典》应被视作评弹流派唱腔的“绝版赏析”。
对于评弹这样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制作精良的音响资料才能将其完整、真实地保存下来。它们不但可供爱好者们聆听欣赏,还可以为专业人员更好地承继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教材。如果《大典》有美中不足之处的话,笔者认为薛调《方卿看灯》、蒋调《赵盖山留过年》、杨调《剑阁闻铃》、严调《一粒米》等一些流派代表作未能收入,使人未免有遗珠之憾,若是今后能够补全,《大典》将会更有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评弹流派唱腔的绝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