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车:城市的道路伦理

近日来,面对相似的交通案件:飙车、酒驾,从杭州的胡斌到魏志刚,从南京的张宝明到成都的孙伟铭,公众对类似事件的反应大致在几块场域游动:一是针对名车、“富二代”的仇富心态,为弱势群体代言;一是关于飙车、酒驾究竟该属于“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理争论;一是司法机关是否“徇情”,是否隐瞒真相,肇事者是否“拿钱买命”的正义质询。

应该说,在各自的领域(法学、社会学、***治学),这些讨论都具备相当的推动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大场域的讨论,是各自孤立的,就像8月15日开始的为期两个月的全国“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一样,都带有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味。这些讨论的成果,采取的举措,就像大海中的几个孤岛,彼此不相关联,无法融合成一种长期的、常态的伦理建设,为中国原始化的道路伦理填补任何空白。

或许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性的考量:我们究竟拥有怎样的道路伦理?我们是如何看待人与车、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关系的?今年井喷式的人/车交通事件可以为建立新型的道路伦理提供何种启示?没有这种整体性考量,我们最终所能得到的也许只是几起判决、数月严治与长久的不安全感。正如有媒体指出的那样:“国民的日常生活,80%的行为都应该靠道德自律,如果处处羁法、时时祭法,则法不胜法,讼不胜讼,庙堂江湖几无宁日矣。”(《新民周刊》2009年第22期)

中国人如何看待汽车

汽车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它不是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远在中国社会开始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前,汽车就已像驴子运往贵州一样,来到中国。在此前的民间生活中,只有受惊的奔马,与汽车有着相类似的危害能力。与奔马不同,由于汽车在路上的强势地位,它们还被视为特权阶级、压迫者的象征。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自外归校,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他一腿的泥水。傅斯年回到宿舍大发牢骚:“凡是坐汽车的都应该***毙!”这并不是“轶事”,我们翻开当年的《新潮》还可以看到。傅斯年的愤怒,并不仅来自衣物受污,他表达的是对特权阶级的愤怒。

就在这一年的5月19日,清华学堂学生梁实秋随同学从海淀进城搞“街头演讲”,地点在前门外珠市口。讲演开始后,人越聚越多,群众的情绪也越来越激昂,这时有三两部汽车因不得通过而乱按喇叭,顿时激起了众怒,不知什么人一声喝打,“我们一拥而上,用旗竿打破了汽车玻璃,汽车狼狈而逃,我们不知道汽车里坐的是什么人,我们觉得坐汽车的人大概挨打不算冤枉。”日后梁实秋对当时的情绪有所反思:“我当时感觉到大家只是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恨官吏***,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的发泄了。”把对***府与官吏的“恨”发泄到过路的汽车身上,当然因为“汽车”被视作某种特权的符号。这种心态到今日仍不鲜见,最多愤恨对象稍稍细分为“公车”、“豪华车”而已。

可以想象,通过这些事件,汽车与“特权”、与“恶”的联结,在民间记忆中会不断被凝固、传承下去。路人与汽车之间,似乎天然就存在着强烈的对立情绪――这当然不是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的错。

于是,在中国社会,“汽车”及汽车的驾驶者,天然地被理解为“强势”一方,而路人则是当然的弱势群体。如何平衡双方的强弱态势,只能寄希望于法律与交通规则的制订与执行,而关键在于“严刑峻法”的吓阻与遏制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的良法思路,也是近来一系列交通事件中强烈支持死刑的民意基础。

然而,在今天,事实上汽车已经不再是特权、压迫的象征,路上的强弱之势已经极大地复杂化了。那些发生在车车之间、人车之间、车路之间的纠葛,也远远不止是强弱的平衡问题。这种简单化、情绪化的判定只是一种假象,也许能够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情绪,却无助于一个恰当的、良好的道路伦理的实现,当然,更不可能带来井然有序的道路秩序。

路上的“丛林法则”

有过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开车经历的人都知道,如果严格按照交通规则或“文明驾车行为规范”来驾驶的话,你基本上寸步难行。你按照规定的限速行进,后方会是一片不耐烦的喇叭催促声,而且会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变线行驶;你按规定保持与前车的车距,那你有可能两三个小时都不能驶离环路的出口,因为不断地有别的车加塞儿到你前面;街道的两边都停满了车,你只能忍受一辆三轮车或自行车在你前面慢慢地滑行……对规则的遵守与否,实际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久而久之,中国的驾驶者会形成普遍的心理预期:能争一点就要争,能抢一点就要抢,如果被逮到算命不好,逮不到就赚了。

站在行人的立场看,满街的汽车似乎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为什么要开那么快?为什么要闯红灯?为什么看到斑马线仍不减速?――这不是大陆独有的现象,1960年代柏杨就曾抱怨过“台湾的斑马线是用来引诱行人被车撞死的”。为什么要驶入非机动车道与行人争夺空间?

驾驶者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理由:没有红绿灯,却有斑马线,我为什么一定要减速?有红绿灯,我更要“看见黄灯赶快走”,不然一个红灯一路红灯,得耽误多少时间?行人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要在黄灯甚至红灯时横穿马路,不管那里有没有斑马线?

矛盾不仅存在于人与车之间,也存在于车与车之间。曾经有出租车司机教诲笔者:“大公共总喜欢逼过来吓你,其实他看着呢,你不理他,他也不敢真轧过来!”7・28北京东五环特大车祸之后,也有大货车司机坦承:他们在环路或高速路上看见小车,会逼近把它们吓跑,“小车不就是开得快吗?又不禁撞!”

这些想法与行为,呈现出的是中国道路裸的丛林法则。每一个人都觉得别人应该遵守规则,每一个人又都在打破规则,同时规避由此可能带来的惩罚。而管理部门也总在“制订一执行一反弹一调整一执行一反弹”的循环怪圈之中打转。这种丛林法则,是前工业时代的道路伦理。那时的行人无原则地要给车辆让道,所谓“巡城御史”一类的城市管理者根本不处理这类交通纠纷。

应当承认,各方力量的博弈一直在进行。北京出现过多起外国人志愿制止机动车驶入非机动车道的现象,也有司机因为限行、双实线等不合理规定将交管部门告上法庭。但相对于中国苍白的道路伦理,这些努力都过于渺小,中国的道路仍旧是一座丛林。

或许正是“丛林法则”的属性吧,法律会在不同的立场之间摇摆,因为“公”和“婆”都是有理的,***者只能随着时势的变迁调整自己的脚步。某段时间出台的交规有“撞了白撞”的恶谥,意味在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形下,司机不对交通事故负责,这一条例引发了铺天盖地的骂声。后来天平向另一端偏移,又变成发生交通事故,司机无论是否违规,都必须承担一定责任,这下开车的人又炸了:难道司机有原罪吗?

胡斌案之后,在波涛汹涌的对“飙车”的讨伐声中,有曾经的“二环十三郎”表示不满:不让开快车,那为什么不干脆限制所有排量大的车上路呢?

在这样的情势下,“修法”或“严打”怎么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呢?

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告诉笔者,在丛林法则下,驾驶者能否顾得上行人的感受,大可存疑。丛林法则里根本没有礼让的空间。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必须从头建设工业社会的道路伦理。

伦敦人为什么敢闯红灯

建设道路伦理,是且只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制度、法律、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道路问题的难度正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不是修订立法或完善规章制度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中国近代以来的思维惯性,就是凡事喜欢设计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渴求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办不到,就恨铁不成钢,甚至直指“国民性”,由此衍生出诸多神话。

流传较广的神话之一,是“西方人都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诸如德国某地,瑞士某处,深夜汽车/行人都不闯红灯,并且上升到“闯红灯是违反法律”的高度。笔者倒不是要质疑这些个案的真实性,但是仔细想想,会发现这种“类叙事”都相当靠不住。西方国家,地域如此辽阔,环境如此多样,岂能人人如一?具体到每个地区,每件案例,每条法规,在它产生、适用、稳固的推进过程中都有着多种可能性,多个选项,怎能以一句“西方人”概括全数?

笔者在伦敦的时候,就发现经常有行人闯红灯,不同肤色,不同身份,概莫能外。问当地留学的朋友,他说:以前在剑桥的时候,确实没人闯红灯,到伦敦来,看见大家都闯红灯,他习惯不闯,还被人嘲笑,说“不要把剑桥的恶习带到我们伦敦来!”后来他也就入乡随俗了。

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人不免会想“原来鬼子也不遵守交通规则”,好像找了一张护身符,从此自己也可以放心违规。其实应该思考的是:别国的道路伦理跟我们有哪些不一样?最简单的区别便是,伦敦那么多人闯红灯,但笔者没见过汽车闯红灯,更没见过有汽车急速>中向斑马线,一副要把人撞飞30米的模样。

根据笔者观察,伦敦行人之所以闯红灯,是对“红灯法则”的自适性调节。红灯是用来调节交叉道路的穿越时间的,但是道路流量变化不居,如果左右方空无一车,行人仍然在那里苦等红灯变绿,也可以看作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有的道路设计行人通行按钮来控制红绿灯时间(中国也有,但基本形同虚设)――《中国不高兴》告诉我们,德国官员提供的信息是:在德国如果行人等候超过47秒,他们是会闯红灯的。至于剑桥,笔者认为不存在闯红灯的问题――小城里人少汽车少,红绿灯也少。

伦敦行人为什么敢闯红灯?首先是伦敦的街道比较窄,很少看到六车道八车道的大路,超过三车道的路中心一般都设有安全岛,这意味着,行人即使闯红灯,他闯过的也是一条五六米宽的街道,这是一个相对容易掌控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行人对来往的车辆有信心。汽车不闯红灯,在城市一般都是慢速行驶,即使碰到闯红灯的行人,汽车也会停下来等行人通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人与车之间的信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对而言,行人不太容易理解驾驶者的心情,因为没有类似体验,一般来说行人也不需要掌握汽车交通规则,比如过马路时单会左看右看,没想到后方还会有左转右转的车杀到。反过来,驾驶者应该可以体会行人的难处。何况还要加上汽车较之行人的客观强势,因此“车让人”是世界通行的法则。试想,如果“闯红灯”不成为一个交通问题,为什么要动用法律资源来处理这种问题?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理解、礼让,才是一个社会健康的道路伦理,也是这个社会的文明标志之一。

道路伦理的“教”与“诛”

《荀子・富国》云:“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依笔者看,中国道路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不教而诛”。我们的驾驶教育,跟所有其他品种的教育一样,落后、敷衍、唯技术。上过驾校的人都知道,老师在缺斤少两的课程中教给你的,只是所谓的“驾驶技术”,完全不含有“道路伦理”的内容。学得再好,你也只掌握你和自己那台车的关系,至于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的关系,都得靠你在日后的摸爬滚打中自学成才。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马路杀手的出产率。

笔者询问过一些在北美或欧洲考驾照的朋友。他们说,基本上当地的理念是认为“人人生而有能力开车”。开车是不用学的――有了自动挡车之后,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要学的是如何处理道路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多伦多的一位朋友说他考驾照,不需要上什么驾校,但他,必须要与一位教练共同在实际道路上驾驶超过58小时,才能获得驾驶执照。很明显,在实际道路上的这58小时,不仅是一个驾驶技术的练习过程,而且是一个道路伦理的传承过程。

另有一位朋友,曾在美国因酒驾被拘。他说,当时他报出所属公司后,警察都惊呆了――在美国,中产阶级很少犯酒驾这样的“低级罪”,还不只是因为酒驾违法,而是在主流观念中,酒驾被视为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有过酒驾经历的人,几乎肯定会被公司开除,再找工作也会遭遇到很大的阻碍,其风险成本之高,足以使中产阶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将酒驾与个人能力联系起来的看法,也构成了道路伦理的一部分。

法院的判例,也是一种“教”。这种判例,不能动不动是车毁人亡的重大车祸,那种惨状虽然触目惊心,但敌不过人类的侥幸心态――人人都觉得倒霉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些很平常的事例,比如变线时发生剐蹭,何种情况下是谁的责任一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打听,但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难道一定要自己经历过各种情形,才能明白吗?

还有一种“教”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态。魏志刚事件发生后,杭州电视台主播愤怒地质问:“你是赶着去投胎吗?”请不要认为这样的问题是迂腐的,或只是一时之愤语。整个社会在道路上将浮躁的心态展露无遗,一切只是为了一个“快”字,是不是真的就是必要的、不可逆转的?事实上,我们正在走着现代化的老路,想当年,美国的大工业生产也是何等讲求效率,战后飞速发展的日本又是怎样被批评为“经济动物”,1980年代香港又如何自嘲为“车多地少人没礼貌”。如果重走老路,仍不能避免老路上的种种磕绊坎坷,那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又在哪里?

人与车:城市的道路伦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与车:城市的道路伦理

学习

安全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安全之星事迹材料模板500字,学校安全个人先进事迹范文500字。安全之星事迹材料篇1一、指导思想

学习

中国合作经济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合作经济,内容包括中俄经济合作现状,中国合作经济。1.为农村生意打造城市平台于璐娜

学习

严父·慈母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严父·慈母,内容包括严父慈母全文阅读,严父慈母诗词全集。1973年,正是袁雪芬老师提出了越剧院招收越剧男女合演班,我才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全上海20万小学生中,被选拔成为了74届44名学员中的一个,从此走进了越剧的殿堂,站在了越剧的

学习

千古绝恋作文400字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千古绝恋作文400字,内容包括历史上的千古绝恋有哪些,千古情400字作文。这是那条迂回的溪上流淌出的声音?从一个琴音开始。手起,琴响。萦绕在琴弦上的双蝶,翩翩的飞。梁祝!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一段远古的爱情,漫过岁月,穿越时空,像风

学习

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提高土壤自净化能力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提高土壤自净化能力,内容包括理解土壤净化与土壤污染,土壤生物对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而农业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所决定的,而且土壤也是人类与生物赖以生存的

学习

鲜花调的艺术价值

阅读(20)

《鲜花调》也即《茉莉花》,是一首历史悠久、传唱很广的优秀民歌。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世界上,此歌也是为人们熟知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首中国民歌。

学习

家有丑妻 第1期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家有丑妻 第1期,内容包括家有丑妻是一宝全文免费阅读,穿越之家有丑妻全文免费阅读。老婆相貌平平,许多朋友都认为我们不相配。刚开始,我也心里不平衡,总觉得命运如此不公。然而,在许多年的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我慢慢感觉到家有

学习

范思哲:奢华人生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范思哲:奢华人生,内容包括范思哲是奢华品吗,范思哲最奢华的。来自意大利的知名品牌范思哲Versace创造了一个时尚帝国,范思哲的时尚产品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领域,范思哲品牌鲜明的设计风格、独特的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表征,让它

学习

引进科技创新技术管理条例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引进科技创新技术管理条例,内容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实施细则,技术研发创新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提高本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

学习

评弹流派唱腔的绝版赏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评弹流派唱腔的绝版赏析,内容包括评弹流派一览表,评弹流派曲调汇演。据此,有创造性的艺人在长期演唱实践中,结合书目内容,发挥各自个性,形成了多种风格唱腔,并经传唱形成了流派。听众一般以其创始人的名姓来称呼其唱腔流派,于是就

学习

配电变压器过负荷原因与措施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配电变压器过负荷原因与措施,内容包括配电变压器过负荷允许多少,配电室变压器过负荷。摘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用电需求量的上升,配网运行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加大对配网安全运行的监管力度,当前配电变压器被有效运用到配

学习

超声波和次声波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内容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区别和特点表格,物理超声波和次声波。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墙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

学习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探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探析,内容包括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欧亨利小说的结构艺术。摘要: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独具风格,独树一帜,而且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技巧,欧亨利不仅能从普通生活中选取平凡素材,从平凡中

学习

城市环境问题及措施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环境问题及措施,内容包括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解决措施,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和措施。论文关键词:城市化;环境问题;对策

学习

浅析城市新区规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城市新区规划,内容包括温岭城市新区最新规划,庞公新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

学习

路基路面结构与道路建设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路基路面结构与道路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结构层划分示意图,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结构。【摘要】路基路面的质量对于道路建设工程具有的重要的意义,而岩路基路面结构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公路建设的成功与否。因而现代社会的道路

学习

城市营销策略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营销策略,内容包括城市和农村的营销策略,城市营销策略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城市形象营销现状的分析,找出我国在城市形象营销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学习

浅谈道路弯沉值检测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道路弯沉值检测,内容包括道路弯沉值检测方法,道路弯沉检测读数转化为弯沉值。【摘要】路面弯沉不仅反映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而且与路面的使用状态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工程竣工前,路面弯沉作为一项重

学习

道路工程中明挖法施工工艺浅析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道路工程中明挖法施工工艺浅析,内容包括暗挖法土方开挖施工流程,隧道明挖法的施工工序。摘要:现代道路工程施工中,有新奥法、矿山法及明挖法等施工工艺和办法,应对不同地质情况和自然环境则运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手段。其中明挖法

学习

论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化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论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化,内容包括生态城市与城市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摘要】本文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列出了其应有的特征。指出由于工业化,我国城市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我国创建生态城市还任重而道远,城

学习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回流电缆与钢轨的连接方式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城市轨道交通回流电缆与钢轨的连接方式,内容包括铁路牵引回流最终由钢轨回流到哪,接触网回流线为什么不接地上钢轨。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为了降低钢轨电位,减少杂散电流腐蚀以及旅客触电事故的发生,应选择合适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