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息的意义
调息是传统养生修持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这里所论述的调息法,虽然是医家的内容,而且应该说是基础的入门功法。但其作用远远不停留在养生与入门的水平,故汪氏说:“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三教,主要指佛道儒,但古文中的三往往表示多的意思,其实各家各派基本都不离调息一法。
许多喜欢传统养生的朋友抱怨自己经过一段很努力的人静训练,但心总是难以静下来。原因多是将调息训练给忽略了。有些不知道还要调息,有些则听人说“息不调而自调”而忽视了调息训练。“息不调自调”这种说法,不能说其错误,但对一些人来说,是离不开调息这一基础功的。为什么调息能静下心来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1、心息相依,息调刖心定。古人说:“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实际当中也是有体会的。比如你经过一次过大的运动后,在喘大气之时,心脏跳动是加快的。而我们平时隋绪紧张之时,心跳加快,呼吸也会开始变得粗重。而呼吸均匀时,人心情也会恬然舒适。所以,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从息上下功夫,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到了息相之时。人也差不多到了我们筑基所要求的虚极静笃的状态。
2、以一念代万念:守息,可以让我们意识专注于呼吸上,而自然其它杂念就消除了。这就利于很好的人静。要到了虚极静笃,入于先天虚无状态,才能明辨水源清浊,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调息炼己,锁心猿,收意,马。收服此心,炼己才算成功。这就是调息的意义所在。
王龙溪认为,世人天天为着世俗之事与物欲,扰乱心神,让自己的心神都专注于外物与外事上,神就不断的消耗,以至于一天下来,人困顿疲乏。靠夜间一睡,让心神得到暂时的休息、蓄养。但这个收效是很低的,只够一日之用。故要行宴息之法,让人心不外驰、耳不外听、眼不外视、四肢不劳、心无思虑。返观内敛。返归虚空,让人心息相抱,真意绵绵似有似无。就能合于虚空,故能与虚空同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修炼之要,返观内视是非常重要的。
汪氏提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也就是说古代这些大成者能以息代睡。睡觉的目的,是让驰于外物的疲惫之神得以休息与蓄养。而返观之道,就是为了使神不外驰,存养真神。以息代睡能起到养神之效,是可以的,但有一定层次,初学者,甚至未达上乘修炼阶段的一般做不到。训练有素者,一般能减少睡眠时间,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但不能完全代替睡眠。这里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就是一些初学者,由于意念掌握不好,杂念不好抑制。练功过于兴奋等原因,在练功后,大脑皮层过于亢奋,造成晚上不能正常入睡,这不是正常的神足现象,而是过于兴奋造成的失眠。这与“神足不思眠”是有区别的。这种亢奋而导致的失眠,在第二天或是两三天内,会感觉精神困顿,疲乏,无精打采。神足的表现,是虽然每天睡觉时间少,但每天都能有旺盛的精力,神采弈弈,神清气爽,通体舒泰的感觉。这要区别开来。出现失眠现象的朋友,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意念,注意清静自然,若有若无的要点,正确的习练调息法,也是对治失眠的特效功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