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就以迎合下里巴人的趣味为己任
上个世纪20年代,邵逸夫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加入长兄邵仁杰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1924年,这家公司出品邵氏电影王国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之后一口气拍出武侠片《女侠李飞飞》和古装言情故事《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等。美女明星胡蝶曾在《义妖白蛇传》等武打片中大展风采。
虽然这时还是电影的无声时代,但邵家的天一公司显然已经抓住了观众对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下里巴人趣味,立志给观众提供些软性娱乐。这完全符合当时现代派艺术家黄嘉谟、穆时英他们提倡软性电影的说法:“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这其实就是唯美主义的艺术理想。
这时的邵氏公司已经从实践中摸到了观众内心密码,这些美女故事、武打表演到后来就发展成邵氏电影的两个主要艺术方向:宫闱故事和动作武侠。光有表演不行,还得让观众听到那些民间故事中轻靡***逸的郑卫之声和武打片的铿锵声响。为此,邵逸夫专程去美国花巨资购买新出的有声电影设备。途中轮船触礁,青年邵逸夫差点命丧,他乘着舢板在海上漂流,当了两天少年派。
1932年,天一公司拍摄了《白金龙》,邵家大哥邵醉翁是律师出身做电影。他有些眼光,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大胆启用新人汤晓丹当导演,自己只当制片人监制生产。《白金龙》是中国较早使用录音技术拍摄的有声电影,也是粤语电影的滥觞源头。要让我这种骨灰级影迷来细分,中国第一部真正片上发声的影片也是他们家的功劳。1931年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是真正的有声电影突破。而同年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只是腊盘唱片出声。当时的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能够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逼得邵逸夫指派专人保护自己历险买回的有声电影设备。
黄梅调成了征服华人世界的通行证
到了20世纪50年代年代邵逸夫征战香港,他还是先从戏曲、民间故事中找材料。1957年,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选中了描写明朝那位以荒唐出名的正德皇帝与民间女子的始乱终弃故事《江山美人》。这个故事又是取材于民间百姓耳熟能详的京剧故事《游龙戏凤》。《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5项大奖。青年导演李翰祥也因此片一举成名。《杨贵妃》《貂蝉》《倾国倾城》,从这些片名就可以看出,邵逸夫追求大众趣味那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后来,邵逸夫又投下巨资让李翰祥拍出了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此片轰动香港、台湾,也击倒无数海外华人。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那前后李安接受记者采访,提起影响他最大的电影就是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安还特别强调,认为李翰祥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创造是中国电影的最佳境界,至今没有一部中国电影可以超越。
其实,邵逸夫还绝不仅仅是追随低俗,他对中国戏曲中的形式趣味很有感觉。有人问他,当时传统戏剧以京剧统领天下,(电影《霸王别姬》里头有台词:你们赶上好时候啦。)既然拍传统戏曲片,为什么不拍京剧而拍黄梅调。邵逸夫这时显出他的艺术功底了:“京剧不是自然发音,一般人听不懂,不能接受。黄梅调是自然发音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个轶事是邵氏出身的武打片大腕张彻讲的,讲过之后他小小发点感慨:“我从来没有发现六先生研究过传统戏曲,但这话极有见地。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任何‘专家’发现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黄梅调电影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