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资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本文所刊作品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组照金奖。
毛羽山小学,是坐落于甘肃省南部丛山中的一所小学校。由于学校太偏远,公办老师大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教书,所以毛羽山小学的三个老师中,有两个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却只有很微薄的报酬。他们除了要忍受着物质生活的艰辛外,还要忍受由于环境的闭塞而造成的文化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神上的巨大寂寞。
民办老师王实明
王实明是两位民办老师中的一个。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是甘肃省宕昌县邓家山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但其实他并不是邓家山村人,只是由于邓家山村没有识字的人,公办老师又不愿意到这深山里来,所以邓家山村人就从外村请了王实民来当老师。王实民在宕昌县城里读过高中,也曾经当过一阵子老师,但当时老师每月十几块钱的工资维持不了家里生活,后来就不干了。邓家山办村学时。村里人找到了王实明,推辞不下,王实明只好来邓家山再次当起了民办教师。由于工资太少,于是村里就又筹了两亩地给王实明种,一亩地在南山的山脚下,另一亩在北山的山坡上。这样,王实明在教完书后。还要照顾那两亩地。王实明就这样在邓家山做了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
记得我第二次去看王实明时,他正在村校的小院里发愣。当时,已经放学了,院子里没有一个学生,非常冷清,他发现我来了,就更加愣愣地看着我。我们一直没有说什么话,后来王实明低着头说:要去乡里开会。我就说和他一起去乡里看看。他难为情地朝我苦笑一下,又没好拒绝。
其实,那次王实明去乡里并不是开会,而是去找乡领导。当时,甘肃正在“清退”民办教师,整个甘肃将有几千名民办教师被强行撤离他们工作了许多年的讲台。
意外的是,那次王实明并没有被清退掉,因为实在找不到可替代的人选。我第三次去看王实明的时候,他已经被安排到了离家更远,条件更艰苦的毛羽山小学当老师。
民办老师杨学***
杨学***是另一位民办老师,第一次认识他的时候,他是甘肃宕昌县临江乡张家庄小学民办教师。杨学***是个高中毕业生,他说当时县里还没有几个高中生,乡里找个会记帐的会计都找不到。杨学***高中毕业后就到了偏僻的山里当起了老师,这一当就是二十八年。
后来,杨学***和王实明到了同一所学校――毛羽山小学。在这所小学里,杨老师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兼体育、音乐课的老师,所以他会唱不少的歌,都是从广播里一点点学来的,再教给学生。杨老师的歌唱得不难听,有一个晚上,在他的宿舍里(所谓宿舍就是村小学边的一间墙上糊满了报纸的小屋,其实这里也是他的办公室,还是厨房),我们围坐在炉火前,他唱歌给我听,当时炉子上烧着水,小屋里有许多烟,他就这样一边咳嗽着一边唱歌,几乎唱完了他所会唱的所有歌。晚上,山里很寂静,所有的学生都走了,没有一点声音。小屋的门外,就是无边无际的漆黑的夜,没有体验过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种黑暗给你带来的压迫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也永远不知道杨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
有一次我临走时,杨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给我看一份他写的上访材料,上面详细讲述了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经历,还有证明人等。这几年杨老师常常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去乡里,甚至更远的县里,给有关部门送上自己的这份材料。他教这么多年的书却一直不能转正,对于杨老师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确认,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转不了正,他就只能永远拿着每月几十元的工资。
在西部,我遇到过许多民办教师,他们大多和王实明、杨学***一样,朴实,有责任心。我也去过王实明的家。王实明家三个孩子,60多岁的父亲也和他们住在一起。家中的七亩地,由妻子郭社莲侍弄着,王实明每次回家总是拼命地多干活。他教书得来的那点钱养不了一家人。
我不想说这些老师有多么崇高,又多么具有献身精神,其实他们也并没有太多太大的理想,甚至在我看来他们和他们周围的许多农民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也只是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里,做到了更诚实,更具责任心。
记得许多年前刚进毛羽山的时候,有很多小伙子大姑娘跟着我。他们听不懂我还算标准的普通话,我就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递给他们看,他们接过纸片,认真地颠来倒去的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看,所有人都看遍了,最后又都一脸茫然地还给我。事实上,这个村里没有一个人认识字。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资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许多山村老师,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在为贫困地区做着“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的工作。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些默默奉献的远山深处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