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茶文化
蒙古族茶文化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茶文化在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百分网为大家整理的蒙古族茶文化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茶文化的特点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最早蒙古族所拥有的茶叶,是在唐代时期由商人引入蒙古的。那时候蒙古人觉得茶苦涩,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把牛奶跟茶一起煮。发现味道极佳,自此以后蒙古人不论男女老少每天都喜欢饮上一杯蒙古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自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蒙古族人民喜欢喝茶,特别喜欢喝奶茶。奶茶,亦称蒙古茶,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俗话说,“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在牧区,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却“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起来,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
早茶后,将其余的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一般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是牛羊肉,那么,睡觉前全家还会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的在15公斤以上。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蒙古族人喝奶茶历史很久远,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就已经大量进入北方草原。宋朝为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家畜及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还专门设立“提举茶马司”,管理这一事宜。明朝时,统治者常以“禁市茶叶”威胁蒙古统治者,或“以茶饵之”,迫使蒙古统治者屈服于明朝。在这种斗争中,茶叶竟成了统治者之间施加压力软化对方的筹码。
蒙古族饮茶习俗的由来
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重视饮品的饮食习俗。蒙古族人饮马奶充饥解渴是自古流传的饮食习惯,对此,13世纪上半叶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赵珙记载:“鞑人地饶水草,宜羊马,其为生涯,只是饮马***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可饱三人。出入只饮马***,或宰羊为粮”;英国人道森在《出使蒙古记》中描述13世纪中叶蒙古族人的草原生活时写道:“蒙古人吃各种动物的肉,大量喝奶……,如果有马奶的话,他们就大量喝它,他们也喝母羊、母牛、山羊、甚至骆驼的奶”。饮茶习俗的传入改变了蒙古先民“食肉饮酪”的单一饮食习俗,是蒙古族人饮食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饮茶”被蒙古族人接纳以后,与自身游牧特色生活融为一体,变为其饮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人饮茶的历史从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饮茶的习惯初步形成于元代。这是蔡志纯先生最早提出的观点;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族上层阶级虽然已经接触了汉地茶,但是并不饮用。各类史料文献关于13世纪末以前蒙古族人的社会生活记录中并没有对饮茶习俗的记载,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证蒙古族人饮茶习俗的起源。我们可以推断的是,蒙古先民从唐、宋、辽朝开始对外扩张交往,与其他民族的接触逐渐增多,有了接触汉地茶文化的机会;控制金朝统治下的“汉地”和云南、巴蜀等产茶地区以后,对饮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宫中便有了上乘的御茶。元朝宫廷营养师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记载了元朝宫廷饮用的茶叶名称及制茶方法。元代家庭日用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收录了多种茶的饮用方法。由此可见,元代时期饮茶习俗开始在上层阶级和城镇蒙古族人之间流传。
蒙古族茶文化中的“茶”多指奶茶。蒙古族饮用奶茶的方法与习俗借鉴于吐蕃王国,即从藏族的酥油茶演变而来。这一观点被学界广泛认同。茶在唐朝时传入吐蕃,《西藏***教签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年间,佛教很盛行。学佛参禅要求晚间不眠,由于茶叶具有兴奋神经之作用,故佛门弟子都相继煮浓茶驱睡。”元代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蒙古族上层阶级的传播,藏区僧侣的煮茶习惯被蒙古贵族效仿。元代宫廷饮食著作《饮膳正要》除了记载汉族人常喝的“清茶”“香茶”之外,还记载了“炒茶、兰膏茶、酥签茶”。例如:“炒茶,用铁锅烧赤,以马思哥油(亦云白酥油)、牛***、茶芽同炒成。”以上三种制作茶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添加了酥油。这显然借鉴了藏区酥油茶的制作方法,同时非常符合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这种饮茶方式被宫廷贵族接受,成为奶茶的最早雏形。
到了清代,***府开放了汉族和蒙古族的民间商业贸易,推进了茶叶向蒙古地区的传播:“塞外不用银钱,最喜中国黑茶、蓝梭布,往往牵牛、马、羊、驼来作交易。”125“在清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七块三九砖茶(砖茶按一箱所装的块数,分别被称作为二四砖茶、二七砖茶、三七砖茶、三九砖茶等)可换一只绵羊,四十六块三九砖茶可换一匹马。在清代蒙古地区的茶叶买卖,主要由茶庄和旅蒙商进行。茶叶买卖利润惊人,交换价值随着市场价格上下变动,因此交换比例也有很大变动。”多伦诺尔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旅蒙商的出现,满足了蒙古地区民众对茶叶、布匹、谷物等生活用品的需求,使蒙古族饮茶风俗盛行,基本形成了蒙古族民众广泛饮茶的饮食习俗。
数百年来形成发展的饮茶习俗渗透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不仅以奶茶解渴,在慢饮过程中放松身心、强健身体,更是以“早茶、午茶、晚茶”来形容游牧生活中的一日餐食。热腾腾的奶茶被放置在蒙古包的火炉上,方便人们在劳作时饮用,休息片刻。“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表明了奶茶在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熬制奶茶的工艺更加精细,奶茶种类越来越丰富。蒙古族民众将熬茶、饮茶行为与自身生产生活、人生礼俗、社交往来、思想美德相连,为饮茶习俗中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发展为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二、蒙古族茶文化中的多种茶类
蒙古族奶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和鲜奶。广泛接触中原地区的茶之前,蒙古族人便有意识地采摘野茶加工饮用。盛明光、塞树林在《蒙古族茶文化研究》中列举了常见的野茶,包括速敦茶(地榆茶)、杜李茶、本香花茶、沙冬青茶、山腾茶、文冠果茶、榛树茶、艾菊茶、万年蒿茶、沙蓬茶、山梨茶等。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布仁毕力格老人回忆,20世纪中期的蒙古族民众仍然保留着采摘野茶饮用的习俗,常饮用的野茶有赤芍、列当(草苁蓉)、大叶藜、蔷薇茶、沙蓬茶、安花茶、杜李茶、山梨茶等,当地人称之为“蒙古茶”。
蒙古地区普遍饮用的中原茶为“川”字青砖茶,这类青砖茶大部分都产自湖北:“清代专营蒙古茶庄的主要是大盛魁的两个字号,即三玉川和巨盛川,这两个茶庄从产茶地购进茶叶,按不同规格加工各种砖茶,分三六、三七、二四、三九(即每箱装的数量)由大盛魁专销。大盛魁运销的砖茶,每年约三九砖茶4000箱,每箱茶价值12—13两银子。”砖茶驱寒助消化的功效符合生活在蒙古高原寒冷地区且以肉食和奶食为主的蒙古族民众的身体需求,因此砖茶传入蒙古地区后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成为蒙古民众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是代替了三餐饭食,形成以茶为主的日常饮食习惯。如今虽然有人以普洱茶、红茶、绿茶等代替青砖茶,但是“川”字青砖茶的味道已经扎根在一代蒙古族民众的心中。
蒙古族熬制奶茶的工艺技术传承至今,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各地区蒙古族熬制奶茶的方法虽然有差异,但基本工序相同。人们在熬制茶之前先要贮茶、劈茶:将青砖茶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使用之前要将砖茶劈成块状,放在木制容器里。如今,市场上有大块砖茶,也有巧克力块状的小块砖茶,有***包装的青茶,方便现代人们使用。
捣茶是旧时人们熬制奶茶的重要步骤。“川”字大块砖茶质地较硬,主妇们要将劈成小块的砖茶放入“熬古日”内,用木杵将砖茶充分捣碎后放入布袋(茶叶袋)里熬制,使茶叶更好地分解,熬出香浓的茶水。因此“熬古日”捣茶成为蒙古族茶文化中的代表性内容,清晨传来的捣茶声音代表着草原牧户新的一天的开始。
煮茶是熬制奶茶的核心环节。煮茶的器皿要干净,不能有铁锈、杂物油、异味,煮茶的水要选择清澈的凉水,不能用浑浊或者过夜开水。待茶水烧开、茶叶在锅里翻滚时,主妇们用勺子不断搅扬;直到茶色适当,之后加入盐和鲜奶再次煮开。这是熬制奶茶的基本方法,人们在长久的畜牧业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承中,根据自身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习惯、思想文化特点对熬茶方法进行不断更新,丰富了奶茶的种类。
(一)从制茶技艺角度区分奶茶的种类
1.普通奶茶、清茶
普通奶茶是将砖茶劈开捣碎后放入清水中熬制,待茶色适当后捞出茶叶,加入盐、鲜奶、奶嚼克后搅扬煮开,可再放少许黄油增加奶香味。普通奶茶,见***4。
清茶也称黑茶,蒙古语称巴然茶,是指不兑鲜奶的茶水。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特点,从当年12月到次年牲畜产奶,人们以饮用清茶为主。饮用清茶时习惯加入奶皮子、黄油、干肉等储备的干货,提高奶香味。如今也有人因吃得太过油腻而专门熬制清茶饮用,帮助肠胃消化。
2.米茶与黑米茶
小米或者大米稍放些水煮熟,待水分蒸发,米粥成稠状时加入熬制好的清茶(方法同上),加盐、鲜奶、奶嚼克搅扬沸腾。米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常饮用的茶类。米茶味道香浓,也可以代替饭食。
黑米茶指熬好的米茶中不兑鲜奶,根据个人喜好添加黄油、奶皮子等。
3.面茶(面球茶)
面茶也称“冬至茶”,蒙古语称“冬因切”。人们熬制面茶,先要用黄油或者肥肉同面粉炒制成团状;将煮好的清茶慢慢倒入炒制的面团上,添加鲜奶、炒米、毕希拉格(干奶酪)等奶制品煮沸,因此也称面球茶。根据蒙古族传统习俗,家人要在冬至节气到来时围坐在一起喝浓香的面茶,提神暖身,以此表示将要迎来北方草原严寒的冬季。如今,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如果闲暇无事,也会熬制一锅浓香的面茶,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慢品闲聊
4.干肉茶
干肉茶是蒙古族茶类的一大特色。人们将自然风干的牛肉、羊肉切成小块放入“熬古日”中用木杵捣成肉松状,在清水中放入茶叶、捣碎的干肉松熬制,加入盐、鲜奶;也可以将预先煮好的清茶倒入捣碎的干肉松,加鲜奶煮开。如今,干肉茶也很常见,但是省略了捣干肉的程序。蒙餐饭店特有的“锅茶”属于添加了干肉、小米、奶制品的加料奶茶。
5.羊尾茶
羊尾茶,也称“油茶”,蒙古语称“珠腾切”或者“窝荤切”。人们大多在较缺乏鲜奶的冬季和春季饮用羊尾茶。蒙古族民众制作羊尾茶前将小米放入“熬古日”中用木杵捣成粉状,将羊尾切成薄片,在锅中略煎出油后放入捣碎的米面炒制,再倒入煮好的清茶,加盐即可。
北方草原的春季,天气寒冷,人们储备的食物所剩无几,俗语称“草原贫瘠的春天”。人们这时从肥肉中获取油脂,用捣碎的米面代替鲜奶,熬制浓香的羊尾茶来犒劳自己。
6.“盏讨兀”茶与焖盖茶
“盏讨兀”茶是寺庙喇嘛常饮用的茶类。“《蒙古秘史》第七卷188条里出现了盏讨兀一词。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的《蒙古秘史还原注释》里将此词解释为盂子,并指出是***土尔扈特蒙古地区方言,藏语里也称喇嘛饮茶使用的容器。”我们认为,蒙古族所称“盏讨兀茶”是指喇嘛捣茶容器“盏讨兀”。“盏讨兀”茶是将清茶、奶嚼克、奶皮子、盐一同放入“盏讨兀”茶桶里充分搅匀后倒入锅中加水煮沸饮用。
焖盖茶指将茶叶、鲜奶、黄油、盐等一同放入带盖子的容器里煮沸熬制,焖盖茶由寺庙中的“盏讨兀”茶演变而来,饮用焖盖茶的记载在文献中不常见①。
7.可敦茶
可敦茶,译为皇后茶,其历史悠久,是蒙古族传统奶茶种类之一。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人饮用营养丰富的可敦茶暖身养生。传统蒙医学食疗法结合按摩手掌多汗穴位和饮用可敦茶促使人体出汗排毒、补气养血。传统的可敦茶须由家中女主人用清澈的泉水或者井水熬煮,加入新鲜的牛奶、黄油、风干牛肉、大羊股骨肉熬制,并伴有搅扬九十九次、默念吉祥祝词的风俗习惯。营养丰富、熬煮程序复杂的可敦茶代表着宫廷般尊贵的生活,故此被称为皇后茶。
8.饺子茶
蒙古族饮茶习俗中的茶不单指茶水,手把肉、奶制品、蒙古果子等茶食完全能够代替饭食。以茶当饭是蒙古族游牧饮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饺子茶”便是茶饭一体的具体表现。饺子茶中的饺子是皮薄馅大的小饺子。人们在煮好清茶后将小饺子和小米一同放入茶中煮沸,之后放入干肉和鲜奶。饺子茶是蒙古国地区蒙古族日常饮食种类之一,我国内蒙古地区少见。
以茶代替餐食的特色饮食习俗源于游牧生产生活。蒙古族民众在放牧、寻畜、游牧转营、远途运输等野外劳作时不易烹饪,也不方便携带很多炊具。伴有炒米、奶制品、牛羊肉(或者干肉)的奶茶,既方便携带又耐饿、驱寒。饮茶作为蒙古族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满足人们饮食的生理需求,更是作为一种桥梁,通过一同饮茶行为传达人们亲近亲友、祝福子孙、互相关爱的情感。蒙古族所说的“用茶、喝茶”,包含着茶食的物质功能,也承载着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社交往来、人生礼节。
(二)从蒙古族“以茶待客”的社会功能区分奶茶的种类
1.送亲茶
蒙古族传统民俗中的送亲茶,是指女方出嫁几天前父母请亲友到家中喝茶,祝福女儿的婚姻幸福美满。第一碗送亲茶由母亲盛给女儿,女儿鞠躬双手接茶泯过之后回敬父母,并且跪地磕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喝过茶之后上舒斯(全羊)宴席。开席时长辈要将服装、配饰、钱财、牲畜等陪嫁物品送给女儿。送亲茶以这样的形式安抚即将远嫁的女儿,鼓励女儿在今后的日子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祝福女儿生活美满。
2.新房茶
新人成婚以喝茶为首礼。男方搭建新的蒙古包后,开火升灶,用整块的新砖茶熬茶,并且在新房的哈达上涂抹黄油、奶皮子。新奶茶熬好后将德吉(开锅的第一勺奶茶)敬献给天地和圣灵。餐桌上放好奶食品、新炸的蒙古果子后,请来访的亲朋好友入座敬茶,主人待大家礼节性地喝完茶后端上手把肉,由新房主人敬酒开席。如今,新人新房茶与乔迁茶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礼俗。
3.新娘茶
在蒙古族婚俗中,新娘嫁到男方家的头三天要早起将父母、长辈的天窗拉开,熬好奶茶后,请父母和邻近亲戚长辈到自己的新房(蒙古包)中用茶。男方家长以新娘茶来考验新娘的持家本领。
4.满月茶
满月茶是蒙古族“以茶为尊,以茶答谢”的传统习俗之一,是指婴儿满月后宴请邻里亲戚朋友到家中喝茶。被邀请去喝满月茶的人习惯带一些婴儿衣服、玩具等看望刚满月的孩子。
5.努德勒茶——游牧转营茶
蒙古族察哈尔和喀尔喀部落有喝努德勒茶的传统习俗。努德勒茶是指遇到其他家庭或者游牧转营的队伍从自家的门前或者房后路过时,要将熬好的奶茶和奶制品、蒙古果子等食物送给游牧转营的队伍,为辛苦赶路的人们解乏充饥。游牧转营茶体现了草原人民友好善良、相互关心的美好品德。
6.新努搭嘎茶——新营地茶
蒙古族民众在游牧的过程中也有喝茶的习俗。新努搭嘎茶是指游牧到新营地后,先行一步来到这块营地扎营的牧户会帮助后到达的牧户扎包、归置行李家具。待收拾利索后新户要熬制新奶茶,准备丰盛的茶食招待前来帮忙的牧户们。主人要将奶茶熬好后的德吉敬献给这块营地的各路神灵,然后敬给客人,主客之间在茶席交谈中彼此加深认识、交流感情。
7.婚茶
蒙古族察哈尔婚俗中,新娘回门时路过谁家,这家人就要提着茶壶、带着食物迎上去贺喜。此茶为婚茶。
8.忙金大锅茶
蒙古地区寺庙里的大锅,俗称忙金大锅,锅中可煮四五头牛。往锅中倒入二十担水,投入十块砖茶,熬制出的奶茶可供几百人饮用,可谓最大规模的茶席。黄教在蒙古地区兴盛时期,掌管伙食的人在寺庙晨会结束后将忙金锅茶用紫铜锅或者铝茶壶端到各殿供僧侣饮用。再者,大户人家到寺庙里拜佛请喇嘛诵经,要负责准备寺庙的斋饭和忙金锅茶,茶席期间向喇嘛祈福。
9.买卖茶
清末时期,大批旅蒙商和内地铺子到草原地区做买卖。牧人们用牲畜和畜产品换取生活用品。有时以赊欠的形式先将需要的商品取走,店铺掌柜记账。偿还能力较弱的牧户会请商铺掌柜到家中喝茶,以茶宴的形式款待掌柜,茶过暖身后要端上手把肉和美酒盛情款待,席间恳求掌柜免除所欠钱款或者推迟还款期限。
茶席是蒙古族的特色。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多元文化的接触,蒙古族传统饮食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饮茶作为蒙古族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以茶为尊,以茶待客”的观念至今留存在蒙古族人的思想观念中。
三、蒙古族以茶为贵的习俗
饮茶习俗是蒙古民族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化现象。人们将茶当作珍贵而重要的饮食对象,以茶表示美好的祝愿和象征意义,并且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茶在祭祀中的象征意义
茶作为蒙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饮食种类,人们习惯将茶敬献给心中崇拜的苍天、大地、祖先等神灵,以表示敬畏、感谢、祈求之情。蒙古族将清晨第一勺茶洒向西北方,意为敬献给苍天、大地、神灵。这一简单的举动成为人们固守的生活习俗流传至今。居住在城镇楼房里的蒙古族主妇们也会习惯性地将早晨清茶象征性地洒向窗外,坚守心中的信念。
茶在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作为特定的贡品发挥着重要的饮食媒介作用。例如:蒙古族民众祭祀敖包时,将砖茶、奶食、糕点、糖果、酒水等食物同上供的全羊一起放在供台上,等候喇嘛或者长者主持祭敖包仪式。女人们则在敖包下方的蒙古包中熬茶备席;火神祭祀是蒙古族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蒙古族民众在祭火时选用羊胸骨。人们先把羊胸骨上的肉割净,修整好羊胸骨的形状,再用干净的羊毛绳子从胸骨尖向胸骨柄处各绕三圈,共九圈。然后用羊护肚油将整个胸骨裹起来,做成帆船样式。在护肚油的凹陷处里放入青砖茶叶、五色布条、九根针茅草和九柱梵香,红枣、五谷、冰糖、羊肉等食物,由家中最小的儿子敬献给火神。
2.献茶敬茶礼俗
“先***后肉、先茶后酒”是对蒙古族饮食习惯的概括。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者是左邻右舍的朋友,只要有人登门拜访,主人一定要以茶相待,不能问对方是否喝茶等不礼貌的问题。蒙古族民众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忌讳以旧茶待客。客人登门时,主人如果没有准备,要在给客人倒茶后迅速生火熬新茶,讲究让客人看到自己熬茶的行为。新茶熬好后首先向天地神灵作为“德吉”泼洒少许,之后向客人敬茶。敬茶时要根据年龄的大小从长辈开始依次敬茶。主人敬茶时要衣冠整洁、仪态得体,将茶碗捧送到客人手里。根据察哈尔地区待客习俗,主人要在碗里放好奶豆腐、黄油后倒满茶捧给客人。但“倒满茶”不能过于满,也不能倒半碗。这种习俗要求人们用大拇指扣在碗边,其余手指托住碗底,茶碗太满时敬茶或者接茶人的手指容易伸进茶水里,既容易烫伤也不卫生;如果担心手指伸进茶水而将手指翘起,同样不文雅、不得体,甚至被视为对对方的不尊重。主人敬茶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或者右手接茶。主人续茶时要接过客人的茶碗倒好后再次捧送到客人手里,如果把碗放在桌上直接倒茶,就容易洒溅四方、烫伤他人或者弄脏桌子、衣服,因此失礼。献茶时的细节体现了主妇们的品德修养和对待客人的热情态度。由此,传统习俗惯用茶色比喻女主人的脸色,用献茶的细节体现女主人品性,从大年初一早晨的茶色来看一年的运势。
3.日常生活中以茶为美好的象征
砖茶是熬制奶茶的主要材料之一。从前由于砖茶稀少,普通蒙古族人饮茶实为不易,对茶叶都很珍惜。人们视砖茶为走亲访友,祝寿贺喜的上等礼品。有些地区的砖茶等同于“舒斯”(全羊)礼节。人们在拜年时互相赠送砖茶;男婚女嫁时用砖茶作为聘礼。视砖茶为珍贵礼物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人们不计一块砖茶的价格,而将它作为美好的象征,放置在其他礼物之上送给对方。
蒙古族以茶为贵,以茶为美好象征的观念体现在细小而普通的行为中。人们在清晨酣畅淋漓地喝几碗奶茶再开始一天的劳作;傍晚放牧回来喝几碗茶暖身解乏;离家外出时一定要在家喝完茶才可动身,忌讳不喝茶出门或者从别处匆忙动身;平日里以茶为“德吉”敬献神灵祖先、以茶为上品招待过往客人、以茶为礼品用于社交往来等,表现了蒙古族茶习俗的象征寓意,形成深刻的文化形态,不断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以茶为货币
砖茶在蒙古族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砖茶一度代替货币起到商品流通媒介作用。日本学者后藤十三雄在太卜寺右翼旗的观察中写道:“蒙古人用俄罗斯纸币和银卢布里,也用汉族人用两计算的银币。但砖茶作为货币,在平民百姓中流通较为普遍。如果想到商店买布料等,要带上装满砖茶的布袋子”,“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时代,在蒙古地区没有货币交易……清代光绪末年开始,蒙古地区流通少量的货币,在之前以羊或砖茶替代货币流通。”
以砖茶代替货币的现象在清末民初尤为突出,草原深处延续到20世纪30—40年代。蒙古族民众长久接受以砖茶为货币的不公平交易,表明了砖茶在蒙古族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
5.生活中与茶有关的禁忌
蒙古族生活中与茶有关的禁忌习俗流传至今,与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成为蒙古族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在与茶有关的禁忌习俗中,从最初的贮藏茶叶到熬茶、饮茶都有严格规矩和礼节,概述如下:
忌讳将茶叶与肉、油等食物放在一起,避免茶叶潮湿、变味;忌讳将“川”字砖茶的“川”字倒放;忌讳捣茶时计算次数;忌讳在“熬古日”里捣其他东西或者食物,忌讳倒扣“熬古日”,忌讳到处乱放“熬古日”和捣茶用的杵子等工具;忌讳用隔夜水熬奶茶,忌讳给客人倒白开水,忌讳问客人“是否喝茶”,忌讳以旧茶招待客人;忌讳将茶壶嘴朝门或者朝客人放置;盛茶时左手端碗,右手倒茶,茶壶不能抬得太高,茶不可倒得太满;忌讳单手给客人敬茶,忌讳将手指伸进茶里;给客人或者家人盛茶时,讲究以年龄的大小及顺时针方向,否则失礼;茶不可盛在有裂纹或者缺口的碗中,否则不吉利;续茶时,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拿着碗续茶。也不可将碗放在桌上悬壶倒茶;主人敬茶时必须用右手或双手接碗,无需用茶也得先把茶碗接过来;饮茶时,一定要自如大方、彬彬有礼;忌讳从屋里向外洒茶水;忌讳将茶根或者茶渣随处扔掉,避免污染环境;忌讳和垃圾倒在一起,茶根必须倒在干净的专门储藏处,因为茶是饮食的“德吉”,乱扔茶水或者茶根,会使人失去“口福”;忌讳将剩下的茶水倒入马桶。
禁忌习俗的产生发展,与游牧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在蒙古民族崇拜大自然、崇拜植物及珍惜生命、崇尚饮食、尊老爱幼、渴望健康平安生活等民族意识和集体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蒙古族与茶相关的禁忌习俗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倡人们彼此尊敬、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