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通假字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常用通假字,欢迎大家分享。
通假字 1
A
“案”通“按”,审察,察看。例如:召有司案***,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C
“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事略〉序》
“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太”通“大”,与“小”相对。例如: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当”通“挡”,抵挡。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E
“而”通“尔”,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F
“不(fǒu)”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如: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
G
“盖”通“盍”,为什么。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H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堕”通“隳”,毁弃。例如:堕***实而长寇仇。《殽之战》
“曷”通“何”。
①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
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通“环”,环绕。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惠”通“慧”,聪明。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齐”通“剂”,汤药,药剂。例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决”通“诀”,告别,辞别。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具”通“俱”,全,都。例如:***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通“即”,就是。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距”通“拒”。
①把守。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②抵抗。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L
“雷”通“擂”,敲击。例如:雷鼓大震,北***大坏。《赤壁之战》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如:零丁孤苦。《陈情表》
“离”通“罹”,遭受。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陵”通“凌”,欺凌。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列”通“裂”,裂开。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N
“那”通“哪”,哪里,怎么。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P
“畔”通“叛”,背叛。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通“披”。
①散着。例如: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②穿。例如:将***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Q
“取”通“娶”,迎娶。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阙”通“缺”。
①中断。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诎”通“屈”。
①屈服。例如: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S
“食”通“饲”,喂养。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帅”通“率”,率领。例如: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李愬雪夜入蔡州》
“信”通“伸”,伸张。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T
“帖”通“贴”,贴上。例如: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庭”通“廷”,朝廷。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W
“亡”通“无”,没有什么。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无”通“毋”,不要。例如: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X
“向”通“响”,指声音。例如:砉然向然,奏刀然。《庖丁解牛》
“郤”通“隙”,隔阂,嫌怨。例如:令将***与臣有郤。《鸿门宴》
“见”通“现”。
①出现。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②表现。例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显现。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生”通“性”。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乡”通“向”。
①面向。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从前。例如: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还”通“旋”。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Y
“炎”通“焰”,火焰。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邪”通“耶”,吗。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要”通“邀”,邀请。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阳”通“佯”,假装。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厌”通“餍”,满足。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Z
“争”通“怎”,怎样。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属”通“嘱”,嘱咐,嘱托。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止”通“只”,只是。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振”通“震”,震动。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识”通“志”,记住。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直”通“值”,价值。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质”通“锧”,砧板。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质”通“贽”,见面礼。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指”通“旨”,主旨。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指”通“直”,一直。例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濯”通“浊”,浑浊。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支”通“肢”,四肢。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从”通“纵”,合纵。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尊”通“樽”,酒器。例如: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坐”通“座”,座位。例如:满坐寂然。《口技》
“曾”通“增”,增加。例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蚤”通“早”,与“晚”相对。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通假字 2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通假字 3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