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三秦大地的天更蓝水更清,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率领全省环保队伍忠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了解决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他不计得失,隐姓埋名,不时出现在***第一线;为了寻求符合陕西省情的环保之路,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为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他身体力行……他,就是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
从林学专家到环保行家
1977年,何发理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凭着淳朴认真、谦逊踏实和积极努力,他迅速脱颖而出,年仅30岁就被任命为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何发理带领管理局一班人,大胆探索挖掘潜力,打破过去单一的保护模式,创建保护、研究、利用和开发的新型管理模式。一个当年死气沉沉的“烂摊子”,在他的手中成了事业兴旺的全省林业系统先进单位。
1992年,38岁的何发理出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一度负责林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全省近万名科技人员历时7年参与完成了社会林业研究项目,该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受到国家林业部的表彰。他筹备召开了西部生态建设论坛、编制了《陕西省生态建设规划》,组织“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何发理在林业项目规划实施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得到了中国林学界的肯定,他因此还担任了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
2003年3月,何发理被任命为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局长,负责守护三秦大地上的河流、土地和空气,使它们免受污染和破坏。从此,他便与陕西的环境保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的角色是新的责任,也是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勇敢者永远只是一种回答: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在陕西环保的大舞台上,他作为主角,导演了一幕又一幕陕西环保波澜壮阔、突飞猛进的历史大剧。
紧盯“一山两水”
森林是人类呼吸的肺,水是人类的血脉。在陕西境内,秦岭是最高的山,渭河、汉丹江是最大的水。陕西的环境保护,最根本的就是这“一山两水”。何发理出任该省环保局长之后,提出了“紧盯一山两水抓保护”的发展战略,还陕西人民以“青山绿水”。如今,人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陕西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百鸟鸣啭,水欢鱼跃,自然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2000年前后,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对秦岭北麓进行无序开发和盲目建设,严重地威胁到秦岭生态屏障和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何发理通过现场勘察和调查,目睹了秦岭腹地滥砍乱伐、无序开采的状态,仿佛听到了秦岭痛苦的。他痛心疾首:保护秦岭,刻不容缓,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开发决不能继续下去!在省***府的支持下,《陕西省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纲要》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顺利出台,对秦岭矿产资源、旅游、房地产、公路交通等项目的开发进行了规范。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她千百年来滋养了丰沃的关中平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上世纪70年代以后,河流污染加剧,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体污染,下游河道淤积塞滞,基本丧失了河流功能。“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句顺口溜是对渭河污染的生动、真实写照。
渭河污染的关键是沿途工业排污所致,其首要“元凶”是造纸业。到2003年,仍有400多家造纸业向渭河排污。为了从根源上治理渭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何发理亲自带队,驱车沿渭河甘肃发源地顺流而行,一直到潼关县的渭河入黄河段,在数百公里的河面提取污染水样,拍摄录像资料,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他召集沿渭200多家造纸企业老板开会,现场播放渭河水质污染的录像,动员他们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该停就停、该改即改,下大力气治理污染。短短三年时间,渭河陕西流域造纸业减少到70多家,排污量减少2/3。与此同时,加快沿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以及“引汉济渭”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大大减少了渭河的污染状况。据监测结果显示,渭河干流13个监测断面中,有12个断面COD平均浓度连年下降。尤其是渭河陕西出口处的潼关入黄断面,COD指数连续两年以15%的速度下降。
渭河水哗哗的流淌声,在告慰人们母亲河复苏的同时,也在赞扬何发理以及陕西环保大***的辉煌业绩。
“隐姓埋名”探新路
陕西自古就有“三秦”之说,由于陕西地域南北狭长,生态、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异极大,造成了陕北、关中、陕南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环境承载力有较大差异。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是摆在何发理及陕西环保队伍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
何发理认为,我们既不能为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影响发展。只有在发展中解决环保问题,通过解决环保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他带领一班人遵循科学发展观,依据陕北、关中、陕南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承载力差异,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探索出一条符合陕西省情的环保发展之路。
对于关中地区,就不宜再布局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只有加大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陕南水环境、大气、生态、土地资源等承载能力较强,应以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为主。陕北是红色***老区,也曾是国家有名的贫困地区。所以,要把陕北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必须实施严厉的环境***策,压小上大,扶优汰劣,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府谷是神府煤田的腹地,与山西、内蒙交界,素有塞上“金三角”之美称。但由于当地一度发展“五小企业”和“四轮驱动”(县、乡、村、户办煤矿),背上了污染环境的沉重包袱,“金三角”变成了“村村生火,处处冒烟”的“黑三角”。这个沉痛的教训给陕北环境治理敲响了警钟。为了彻底遏制府谷的环境污染,摘掉“黑三角”这顶污染的帽子,何发理变明察为暗访,隐姓埋名夜宿毗邻的山西,白天进入厂区搜集污染证据。在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府谷实施“环保立县”战略,大刀阔斧淘汰低能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向“绿三角”迈进。从“金三角”到“黑三角”,再到“绿三角”的发展之路,府谷对陕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启示作用,也为陕西经济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4年11月,在何发理的倡导下,中国第一家以研究循环经济为指向的专业学会――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成立,何发理亲任会长。这是一个信号,它说明陕西省***府和环保部门的领导者们对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
“让人们多看到一些蓝天白云,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喝上放心的水,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让河里有鱼,塘里有鸭,老百姓的白衬衣能多穿几天,就是我们环保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何发理颇具感慨地说。
这是一个环保厅长的理想和目标。何发理正为此而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何发理志在三秦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