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镇在整体质量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方面的制度供给严重落后于制度需求,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变化,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演变等都将影响城镇化的走势。可以预期的是城镇群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未来的城镇发展依赖于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或成为中心城镇甚至小城市,或成为农村社区居民点。我们理应在城镇化方面尽快强化制度创新的力度、速度和深度,尽快通过制度现代化而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道路。【关键词】农村现代化城镇化路径考量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传统农业社会是现代化的发源地。农村现代化就是使农村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产业化、结构非农化、乡村城镇化、生活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社会化、农民知识化、社会文明化。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整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任务中最艰巨的部分。
【摘要】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城镇是农村的***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巨大作用,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三个基本路径之一,同时又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困局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战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村大国、农民大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很难和平崛起。实施以农村为重心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以逐步实现中国现代化,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农村大国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本文以现代化视角,从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表征、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三个维度,阐述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困局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战略。
一、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表征
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构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表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切农业国家转向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社会脱离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农村工业化的支撑,就没有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后续和更高级阶段,它综合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其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生产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标志是农村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及非农劳动力的比重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不断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它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二、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城市化辐射、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府一直重视城市化、工业化,人为地把工业化的主战场放在为数不多的城市中,违反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广大农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逐渐兴起,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路子。
不可否认,城市化滞后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198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19.39%,2001年上升为37.7%。尽管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但迄今为止,他们仍未获得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制度合法性,客观造成了农民工群体的困难处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突出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国家纷纷掀起“去城市化”浪潮。大都市被描述为“一个强化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碎形城市”、“一个堡垒城市的监禁群岛”。韩国***府则通过实施相关***策和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城市地区过快膨胀的趋势,加快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印度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非常严重,人口在大城市的高度集中,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活状况恶化。在中国,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向现代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型,也促生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城市贫困阶层——农民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农民工和正式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举步维艰,这既是机制体制的不完善,更是历史的沉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uildingSocialisticNewCountryside),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情况差异性巨大,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被整体效果一般化不断释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农村中也有“农村病”,把过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势必会导致资源配置浪费、缺乏规模效应、生态环境遭破坏、市场化进程受阻、人口大量增长、封建愚昧蔓延等很多有悖于现代文明的现象发生。
***策与现实相背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典型特征,探索合适的现代化化道路并进行相应的***策制度安排是中国***府一直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依靠城市化辐射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相继“失灵”的情况下,城镇化不啻为现阶段农村现代化的合理、有效路径依赖。早在1983年,费孝通先生就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离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选择”。实际上,之所以选择发展小城镇来推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三、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
“小城镇,大战略”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县级市(县城)、建制镇和集镇。我们知道,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经济、***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城镇比大中城市更能直接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地,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是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是继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平衡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困局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战略。
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关系到中国本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做好农村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基于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化,其战略总要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相协调发展;保持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社会共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城镇打造成农村一定区域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要把城镇打造成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城市之尾”上联城市,“乡村之首”下接农村,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要把城镇打造成一定区域内的农村经济中心,将“乡村里的都市”建设成现代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业、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二、三产业的集中地;要把城镇打造成农村的文化中心,逐步完成农民向“镇民”的转化,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价值观念的融合和一体化。
(注:本文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7年立项课题《徘徊与发展: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探讨——以东南沿海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Z02。)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唐传阳: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EB/OL].http://,2006-01-17.
[7]刘玉亭: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科学出版社,2005.
[8]EwardW.Soja著;李钧等译: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评性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高波: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唐传阳:对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再认识[J].江苏经济探讨,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