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尚书是哪个朝代
白所知 字廷谟 号省庵。明万历壬午(1582年)居乡试第一。葵末(1583年)中进士。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白尚书是哪个朝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尚书是哪个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暂时查不到是哪个朝代的。
初任礼部主事,调往吏部后,历任稽勋员外郎、验封郎中、文选郎中。后被罢官。
从此,所知杜门谢客20年。光宗即位,启用白所知为太常寺卿,转光禄卿,进为南京户部左侍郎。后返京任工部侍郎,因修成三殿朝廷为他叙功,赠太子太保。官至工部尚书后,他多次上疏辞职,返家后不与外界接触,86岁寿终。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家、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王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来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白所知故事
白所知,字廷谟,号省庵,原是阳城县城化源里人,因他曾祖父三世迁居阳城町店下黄岩村,所以他在勒碑碣文时自称“黄岩村人”。后来他官至工部尚书,下黄岩村也因此被世人称呼为“尚书里”。白所知在下黄岩村出生时,还有一段传奇。白家曾祖初到下黄岩村时,赁了几亩薄田。一日,曾祖在院里挖菜窖时,忽然从土中刨出一方砚台。那砚台高有半寸,棱角分明,乌黑发亮,砚首雕有一条飞龙,昂首挺尾,似在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奇妙的是从这方砚台磨出的墨汁清香无比,久放不干。曾祖虽然目不识丁,但知道这个东西为文房四宝之一。如今突然出现在白家,不正预示着后辈中必有读书人出现而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因此,临死之前,他将砚台传与儿子,告诉他无论如何一定要供子孙读书,以验灵兆。后来果然应验。白所知的父亲考中了秀才,但却未能中举。于是他把满腹希望寄托到了儿子白所知身上。白所知少时身体羸弱,但天资聪颖,睿智非凡,目光如电,印堂有光。他在学堂十分用功,更兼能过目不忘,很快露出头角,十岁时写出的文章见识超群,倾倒了同窗学子,连授课的老师也惊讶莫及。白秀才夫妇心里欢喜,更加悉心辅导。白所知学业大进,明万历壬午(1582)居乡试第一,一时名噪全县。县内有个叫卫一凤的学子年长于白所知,也是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他想和白所知比个高低,试其是否名副其实。于是,两人相约各占一句,做个联对,须把自己名讳嵌入其中,看谁用词精妙绝伦。卫一凤年长先出上句:“阳城飞一凤”。白所知想也没想,接口即道:“天下人所知。”对仗连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半点瑕疵,闻者无不拍手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