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鲁南苏北一带,居民的日常主食以煎饼为主,兼顾其他一些面食,像锅盔、吊炉饼、馒头、卷子等,且大多风韵别具,滋味可人。其中,有一款烧饼类小食,因口感独到,可堪充饥,便于携带,长久以来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它就是烤牌。
由于师承不同,各地的烤牌风格并不一致。形态上,有大小之分;口味上,有甜咸淡之别。笔者曾品尝过各式各样的烤牌,要说最难忘的,还是以薄脆香软著称的马头烤牌。至今念及,仍自回味不已。
在鲁南的马头镇街头,随处可见售卖烤牌的店铺。笔者上次去,于距离下榻处不远的巷口,便发现了这样一间小店。笔者进店时,烤牌师傅正满脸汗津津的,在木板搭就的工作台上忙碌着。只见他先从发好的大面团上切下一块来,经反复揉、擀、拉,原先的面团渐渐变成长而宽的布带状。师傅随即在面上撒以花椒粉和盐,并抹上一层薄薄的油馅,卷成筒状擀匀,再涂以酱油和糖稀,点上白芝麻,最后用力拍打使芝麻紧紧附着于饼坯上,伴着“嘭嘭”作响的操作声,烤牌的雏形完成了。
师傅那行云流水般的娴熟手艺,也引来不少顾客围观。据一旁的一位当地人介绍,制作烤牌可是门技术活,在工艺流程、调制方法上均有其独到之处。而烤牌的精髓,最主要还赖于烘烤技术。在火候把握、炉火控制上都有讲究。火过旺,烤出的成品外表焦煳,内里夹生;火太弱,又会绵潮不脆。其中的分寸掌握,全凭调整进风口的大小、添炭的多少和师傅的经验。
再看那位师傅,于炉边站定,先将两手蘸上水,随后左手从案板上抄起一张饼坯,往右手上一覆,右手随即托稳,转身探向烤炉,换手托起,伸入滚烫的炉膛,瞄准位置后,迅速向内壁上一贴,再随手一抹,饼坯便严严实实地贴在光滑的炉壁上了。紧接着,先左后右、左右开弓,不到两分钟时间就贴满一炉。两手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那贴饼坯的手,从炉膛里抽出的瞬间,还带着热气呢。
一众围观者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炉膛。约六七分钟后,芝麻香先蹿了出来,待炉内的饼坯烤至微黄酥透,从炉口弥漫出的诱人饼香,已溢满了整个屋子,让人闻之欲醉。师傅拿起铁钳,从炉膛里将烤牌一一钳出,随手撂到旁边的筐里。
刚出炉的烤牌,薄薄的,白而微黄。与常见那种呈椭圆状的烧饼不同,烤牌棱角分明,酷似古代大臣们上朝持的笏板。因此,它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朝牌”。
烤牌趁热吃最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焦,软乎乎的香,食盐与花椒的咸麻,加上芝麻的芬芳,更让人香醇满口,回味无穷。烤牌还有个其他烧饼不具备的特点,内里分层虽少,却极有韧性,即便比起那闻名遐迩的***馕来,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更胜一筹。
烤牌可以单吃,无需别的菜肴,滋味已是一绝。也可佐以当地名吃“糁”和各种凉菜,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但在笔者看来,若是用烤牌裹上刚出锅的油条,与江浙一带的大饼夹油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品味着甜润婉约的大饼,仿佛在聆听水乡少女的千般心思;而咀嚼这粗犷热烈的烤牌,体会的却是北方大汉的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