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蕴涵了独树一帜的哲理性,但其音乐结构庞大繁杂,也引起了后世诸多歧义评价。
关键词:艺术创作;人格;音乐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家中,引起后人诸多歧义评价的作曲家并不多,古斯塔夫•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西方音乐学界对持否定态度的音乐批评家认为音乐作品结构庞大、繁杂,主题平庸、黑暗、缺乏独创性,蕴含着特定思想内容与情感的标题性音乐更是破坏了“纯音乐”自身绝对的美;而与这种观点相反的音乐学家、作曲家却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的十部交响曲和若干声乐曲作品传承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是德奥古典音乐学派的继承者,同时作为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的先锋,更是一位勇于实践的创新者。没有一个音乐家能这样融汇糅合了两个世纪的音乐内涵,并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丰富的音乐魅力。
强烈的紧张性、不安性是音乐作品最为显著的风格。这种来自于个性中紧张焦虑气质和痛苦的缺失性体验的紧张性和不安性,把他内心里的狂喜、完美、不安分、对于音乐殉道般的奉献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时而咆哮时而哀伤的以死亡和葬礼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风格是音乐家所能到达的至高境界,是一个音乐家成熟的标志,它展现的是个体对生命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创作个性。而这种创作视角及创作个性正是来自于音乐家独特的人格特质、生命体验和创作心理。交响曲作品中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特点,是其内在的统一性。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一切他所具有的音乐特性都已经存在了,通过九部交响曲的创作阶梯性的完成了生命历程的发展,用其特有的音乐风格语言呈现了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被称为带有复杂的内心情感的人,其生活经历、童年环境及个性也是复杂而独特的。他从出生到纳粹时期,从音乐创作到指挥职业生涯一直背负着犹太人的烙印;成长过程中夭折的8个兄弟姐妹,更是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纵观音乐史上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影响其作品风格的不在少数,但的个人经历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却更加具有表现意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甚至认为他的童年及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于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这种特殊强烈的人格特点与创作活动的碰撞,使的作品独树一帜备受瞩目。在创作活动中,音乐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其外在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家人格为中介,把内在的自我呈现到艺术作品中。音乐作品风格强烈的紧张性和不安性也是他个性中最为显著的性格特点。作品中对死亡的思考与矛盾;情感的逃匿与挣扎;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皈依,更是深刻体现了其人格深层潜在的矛盾冲突。因此,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人格是研究音乐作品及创作心理的一条重要线索、一个最佳切入点,也是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研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对的研究及关注,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音乐界渐渐兴起的“热”后才逐步展开,一如他在世时曾经说过“我的时代终将会来临。”在国内外的研究著述方面,苏珊•菲勒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一名主要学者,著作《古斯塔夫•和阿尔玛•――研究指南》,从传记研究到音乐作品的美学研究,基本都代表了对整体性研究的最高成就。奥地利音乐社会学家布劳科普夫所著《古斯塔夫•:未来的同时代人》,从社会学角度,对家庭、种族、事业、精神活动及心态进行了考察,以与弗洛伊德的见面为开场文,为这部著作画下心理分析的轨迹,认为他的早年生活经历对于成年后性格及艺术创作具有深刻而又难以琢磨的影响。德国音乐评论家沃尔夫冈•施雷伯著《》,是一部详实而客观的传记,对的一生做了简要详尽的刻画。国内音乐学家王次昭主编的《研究》综合了国内知名学者对《大地之歌》三个乐章中七首唐诗歌词的溯源解译,以及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评析解读。周雪石编著的《》,以音乐作品为线索,串起了从个人传记到音乐作品赏析,深刻准确的传达了音乐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李秀***的《生与死的交响曲――的音乐世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社会的现实背景、艺术思潮、宗教文化入手,通过对独特的心路历程、音乐作品分析,详细阐述了音乐的深层内在意蕴与精神内涵。
在国内学术论文研究中对音乐的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对音乐的音乐学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林松源《持续的艺术――浅析声乐套曲》主要从持续音的重要作用、其他用法以及持续音运用与调性布局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来写持续音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和呈现出的效果;***飞《的复调技巧运用》分析作品通过复调技巧的运用,从旋律、多声部对比及多层次复合、非量化模仿、固定音型与持续音、定格式模仿的变异与支声对作品进行分析;
(二)对音乐作品的美学研究。李秀***《再论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主要从对苏联交响乐的影响和世界声誉两方面来写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其中,把交响曲作为宇宙万物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一美学思想在苏联当代作曲家中始终保持着最强烈的呼声。王文澜《艺术风格概观》认为音乐在审美内涵及艺术境界方面主要体现的特点有:精深博大的艺术审美空间、合乎情理的悲观主义和对大自然的深情依恋。
(三)《大地之歌》歌词与中国唐诗溯源研究。《大地之歌》――全曲六个乐章共用七首唐诗所作,而其中第二、三乐章歌词出处被视为悬案而搁置。到目前为止,第二乐章《寒秋孤影》考证为钱起《效古秋夜长》,而第三乐章仍然有三种研究倾向,众说纷纭不能确定。
总而言之,目前关于作品的音乐学及美学研究,资料详实丰富,专业性强,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都有所阐述,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属于音乐学及美学范畴的研究,鲜见立足于心理学的研究立场分析探讨的人格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艺术家的研究应展开人格心理学的独特视角,立足于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结构来分析探讨的人格特征、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独特的人格特征对其音乐创作心理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化人们对人格、创作心理及其艺术成就的理解。本文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研究,丰富了艺术心理学对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的分析研究,使艺术创作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上,更深刻地凝聚在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上。同时也有助于启发人们对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的人格成长与塑造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施雷伯著,高中甫译.《》.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4版
[2]李秀***著.《生与死的交响曲―的音乐世界》.北京:
三联书店,2005版
[3](奥)Kurt Blaukopf著,高中甫译.《古斯塔夫•:未
来的同时代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版
作者简介:
李银萍,山东艺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