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信息爆炸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因此教育者应该使学生具备更好的思维技能和学习能力。加涅曾指出,教育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事实上。课程编制者们正在倾向于采用基于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开发。被广泛运用在教学中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正反映出这样一种面向问题,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组织方式。
一、PBL概述
PBL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学习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被采用。它是指按照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针对“问题”的界定和解释有很多,如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David Jonassen认为:问题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某种求知的实体东西。
从问题的结构特性出发,认知心理一般将问题分为两大类:具有清晰解决方法的问题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良构问题),而那些不具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称为“结构不良的问题”
(劣构问题)。
三、PBL中的“问题”
PBL以问题的展示作为学习过程的开始,以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目标。PBL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问题来驱动的,问题是它的根本所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且,PBL中的驱动问题通常偏向于劣构性,是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具有能够启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PBL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PBL认为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并不缺乏应试意义上的问题,但显然那是脱离真实情境的。因此,PBL强调问题必须置于真实性的情境之中,才具备让学生切身感知和积极建构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可能性。
四、“问题”的设计
在PBL中,“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地位。问题提出的合适与否是影响PBL效果的关键因素。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将直接导致教学后果产生较大差异。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教学问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问题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目标层次要求.来设计问题,以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注意问题的内容覆盖面。设计问题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希望学生掌握的大情景、主要概念、主要观念等。跨学科的问题学习注意与学科知识统整。要确保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足够的资源可用,且注意资料收集的多途径,便于学生的自主活动。
3 问题应该是劣构的、复杂的。PBL中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劣构领域,没有确定性法则,不能简单套用已有的解决方法。这也是PBL模式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劣构性也意味着问题应该是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种劣构的、复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发展策略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迁移。
4 问题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只有把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中的领域,才能调动学生的投入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对教学问题所隐含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之中,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主动地把自己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PBL问题设计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选择与之相近的问题。一个设计良好的问题,一方面应该扮演“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另外一方面应该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这也就是说PBL中的问题应该在难度上适中,并且在学习者已有的旧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而使新的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和价值。
6 问题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提出.应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留有适度的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7 问题陈述清晰、具体、完整。教学问题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一个表述不清、含糊混乱的教学问题不但无助于教学实施,更有可能导致教学朝无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问题应该表述清晰,具体明确,易于学生理解。这要求教学设计者在设计问题时,以恰当合适的措辞来进行呈现,不至于产生理解歧义。
总之,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从真实问题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教师必须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