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关于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女研究生的传闻,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近年来,一再发生的校园丑闻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保护在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及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学校制度下的新型健康的师生关系?
我想结合自己在美国大学读研究生的经历,谈谈我所体验到的美国大学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男女关系问题,也就是师生之间可不可以谈恋爱、女朋友乃至发生性关系。我国还没有大学明文规定不允许,但现实生活中除了偶有发生的事例,电影和小说中也是常有的情节。
只是无人深究,课堂中本来神圣纯洁的师生关系瞬间改变了性质,而应该平等对待的全班学生都成了二人故事的背景人群。这种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扭曲的、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教学场所中的师生处在不对等的地位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或带来不利,对其他学生也是不负责任。
而美国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普遍明文规定,严禁师生谈恋爱、保持暧昧不正当关系,尤其是对于任课教师和自己班里的学生而言。此类事件一经查出,教师很快会被解职。如果学生低于18岁属于未成年人,还会有司法机构介入处理。
其次是能否给老师送礼?
我刚到美国学习时,曾拜访一个教研究方法课程的外系教授。在她办公室请教完问题,临别时我拿出一个包好的礼物(中国结之类)表示感谢。没想到她立刻站起来,很严肃地说学校规定老师不能接受学生礼物,请我收回去。她的表情那么认真让我很尴尬,好像自己在当众行贿一样。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制度禁止学生给老师送礼物,以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和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当值的任课教师。但你若非要对自己敬佩的老师表达谢意,送个贺卡写上感激的话就足够好,或者是不超过二三美元的小纪念品。比较极端的,我听说过有中国学生家长给美国教师送一信封红包礼金,教师打电话报警的故事。
最后,师生存在博弈关系,这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汤姆是系里为数不多的搞量化研究的终身教授。我有一个学期给他作助教,参加过他的一些研究项目。他很满意我做的一些数据统计***表,关系处得不错。在学期快结束时,他忽然对我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指责,如英语还不流利、工作不细致,这让我很难承受,解释再三。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夸我的数理统计很强,暗示我和他一起做研究会有前景。因为不久后第三学年就要开始了,我必须选择自己的导师,这对每个博士生来说都是大事。我渐渐领悟到,汤姆教授其实是希望影响我的决定,选他做导师。
带着内心的疑虑我向系里的其他研究生打听情况。一个韩国师兄恰巧刚从汤姆名下转到了系主任名下,他告诉我千万别选汤姆。他说汤姆基本上不管学生,早已提交的论文也不认真看,却总说你没准备好、一拖再拖。我听了之后深感万幸,很快就确定了一位更有名望的教授作导师。汤姆后来还发了个邮件说自己可能做得有些过分,希望我考虑论文指导委员会人选时把他加进来。我婉言谢绝了。
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胜利,而是美国的研究生制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多种选择,保证学生的自由和***性,减少人身依附关系。例如,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学生主动约谈导师,选择有共同兴趣的课题;如果论文研究进行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可以提出换导师,毕业年限不定等等。总的来说,这种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学生的利益和权利,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制度僵化、师生人身依附关系要严重得多。这正是吴春明们敢于肆无忌惮对学生下手、且屡屡得逞的原因,大多数学生遭遇不公时只能忍气吞声。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7.17,
有删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是怎样解决校园丑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