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观众不等于讨好观众
“尊重观众”是都晓在采访过程中多次强调的,因为电视剧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我经历过把电视剧当电影拍的年代,那时候一味地追求艺术,从来不注重收视率,但是现在电视剧越来越大众化,其实群众文化就是将来的精英文化,像四大名著在明清时期,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现在成为文学名著,就是因为它被大众接受。唐朝时期,当时文学名家都觉得李贺的诗比李白的要好,因为李白的诗都是大白话,缺少文学性,但是现在李白是‘诗仙’,李贺的诗又有几个人知道?电视剧是一种娱乐,不要当成一种学术研究,所以不要装高雅,让观众看得懂、能接受才是关键”。
都晓的同班同学崔永元曾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首”。但是在《实话实说》收视长红的时候,他也曾说过“观众拥护的就是好的”。都导说这就是在模糊概念,收视率都是老百姓贡献的,有什么罪呢?当然有的电视剧追求收视率,会走向另一极端,这也形成了目前电视圈的怪相:个别电视剧越骂越火,口碑越差,收视率越高。谈到这一现象时,都导说:“尊重观众不等于迎合观众,电视剧是一种文化传播,要注入善意的东西,在表现上可以迎合观众的生活习惯,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但是一定要灌输正确的思想。聪明的创作者会引导观众,并不是抓表面现象来讨好观众,导演就像心理医生,一定要了解观众的心理,才能拍出他们喜欢的东西。”
观众的心理,很多电视剧创作者都想要摸清,但是真正能把握市场脉搏的却很少,有的想做到老少咸宜,但结果却是四六不靠,有的想主攻特定群体,结果却是曲高和寡,口碑与收视似乎总是难以平衡。在问到成功经验时,都导用了“直觉”两个字,“当初我做《少林寺传奇》第一部的时候,被电视台的人一通乱批,他们觉得这种类型已经过时了,肯定不会成功,但是结果这部戏竟然大火,2007年获得13个地方电视台收视冠***,在河南本土播出时,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7.68%,平均份额31.20%,创下两年来的收视最高峰”。
去年采访都晓导演的时候,《少林寺传奇3》正要在地面频道播出,说起收视率,都导充满信心,因为之前两部的口碑以及他对观众的了解,他有这份自信。再次采访都导时,《少林寺传奇3》在各地方台收视已经频频告捷,说起这个,都导言语间充满自豪,他说对市场的判断有时候就是一种直觉,或许因为入行很早,编剧、导演、制片人、发行等电视剧的各个领域,都晓都涉及过。经历得多了,就比较了解观众的口味,这种凭借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做出的判断,有时候比一些数据研究还准确。都晓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拍的电视剧从来没赔过钱,很多人不看好的戏,他就认定能火,最后事实证明,他的确判断更准确。
明星搭台,新人唱戏
《少林寺传奇》开拍之初,都晓就提出了“真功夫”的理念,外加 “影视明星搭台+全国武术冠***精英+原《少林寺》电影的武术明星+真功夫”的拍摄模式。鲍国安、王刚、黄秋生、林志颖、洪金宝、潘长江等实力演员的加盟,让作品品质有了保证,在主演人选上大胆启用新人,从全国武术冠***赛中挑选出李渊担当重任,另外有80名部级武术冠***参与拍摄并扮演重要角色,都导说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完全呈现真功夫,也能控制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那些成名的演员,找他们来客串一下,集中起来拍一段时间还比较好弄,时间一久,他们就会觉得累,并且我们是真功夫,完全让他们来打也不现实,用新人的好处一个是容易控制成本,也比较好操作,他们很拼命,不怕艰苦,充满热情。”
现在电视剧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演员片酬疯涨”,很多导演提起这个就会叫苦连天,都导说演员片酬上涨,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市场价值,很多电视台买片子的时候觉得有两个大腕儿,收视率一定有保证,“不过这是比较偷懒的行为,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是一个生产者,要想办法发现与策划卖点,不能光想着把名牌转让。名牌不是人人能买得起的,很多电视台也需要平价商品,观众也需要平衡,我们走的路线就是:靠腕儿搭台,而不是靠腕儿撑台”。
其实说到控制成本,每个导演都希望用新人的价钱来找演员,但是又怕新人撑不起场面,这就需要导演的功力。“如果说编剧是一个设计师,负责画蓝***,那导演就是一个工程师,负责建好房子,演员只是建筑材料,质量再好的建筑材料,碰上没有技术的工程师,也不会有好的建筑物。导演要让人物出彩,演员才能发挥,我们当时做《少林寺传奇》,提出真功夫,就要找武术冠***来实现,这些人会给观众新鲜感,有新鲜就有市场,你像当初‘小燕子’火得一塌糊涂,也是因为观众之前没看过这样的。”
类型不重要 细节是关键
《士兵突击》让***事题材重新火爆,《潜伏》开创了谍战剧时代,今年的《宫》又让“穿越”成为热点,好像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类型剧火爆荧屏。都晓1998年拍摄的《红蜘蛛》创造了纪实类系列电视剧的模式,成为全国地方电视台2000至2007年播出次数最多的电视剧,引发了一系列《红问号》、《红处方》等“红”字头的涉案纪实剧。2006年他拍摄的《少林寺传奇》提出真功夫的理念,将功夫剧从武侠剧中分离出来。他说电视剧要想有收视率,必须类型化,“以一种类型为主,加入一些其他元素,这样才能准确地打动观众,你要既有***战又有言情,再融入功夫什么的,肯定会让观众混乱,绝对没戏”。
在被问到最近什么类型的剧会火时,都导表示什么题材不重要,抓住细节才是关键,“家庭剧越生活、越贴近观众越受欢迎,就像去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表现的都是普通夫妻会遇到的问题,婆媳、姑嫂等家庭关系都是你我熟知的,它能在家庭剧这一类型中突显出来,就是因为生活细节丰富,与观众有感情共鸣点。当时我做《红蜘蛛》,成为那种类型片的代表,就是因为它表现了善的东西,在每起犯罪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并不是为了犯罪而犯罪,对观众是有警示的作用,当时就有人开玩笑说‘看完这个片子,就再也不想去歌厅泡女孩了’,这就说明观众看进去了,并身有同感,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把名字变成“吸金石”
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能称之为“品牌剧”的不多,能说得上来的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还有都晓的《少林寺传奇》系列,说起这部148集的戏,都导给了一系列数字:在海南单集创下最高收视22.8%,平均收视18.9%,市场最高份额达41.1%,平均份额35.5%;在安徽影视频道最高收视10.78%,平均收视8.4%;在全国20多个城市取得收视冠***,并且已经在日本富士电视台、中国台湾中天电视台等20家海外电视台播出。
在《少林寺传奇》第一部开拍之前,都晓就定下了做“品牌剧”的目标,“只有形成品牌,才能谈市场,才能做到产业化,这是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趋势”。因为有了这个思路,都导在《少林寺传奇》开拍之前就有了整体的想法,第一部拍什么故事,第二部、第三部该怎么拍,他已经了然于胸,并不是某部剧火了,就趁势推出第二部的跟风之作。“品牌剧”容易有市场影响力,但是想要做下去很难,往往面临着创作的枯竭、观众的厌倦等问题,谈到如何做系列剧时,都导说:“要跟观众斗智,每一部戏都要有新鲜感,比如第一部我用了三招,两招成功了,一招失败了,那做第二部时,就保留成功的两招,淘汰失败的一招,再加几招新的东西。《少林寺传奇》第一部要打恶棍,我就给他们设置各式各样的恶人来打;第二部讲十三棍僧,就给这十三个和尚安排不同的身份,有官二代、富二代、草根等各个阶层的代表;第三部改编了天地会的故事,背景放到西域,每一部都有不同的东西,并且我每部的编剧都是不同团队,就是为了保持新鲜感。”《少林寺传奇》之后,都晓接到很多功夫剧的邀约,在被问到“都晓”这两个字是不是也成为一个品牌时,都导笑称:“目前还在努力,只是在功夫剧领域,比较多人来找我,以后我也想尝试其他类型,也形成品牌效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都晓:尊重观众 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