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作
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戏曲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表示严肃端庄之意。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嗓或大嗓)。按照传统,老生基本上都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虽作“黑三”)。另外还有灰色(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门名词叫“黪三”,或“苍三”。还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白三”。还有一种不分绺、整片遮严满口的胡子,术语为“满”,如黑满、白满、黪满。但按照戏曲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或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属于“末”行或“外”行应工),只有戴黑三的,才算是真正的老生。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这些区别了。
演戏就是表演人物,不同的人物,就要有不同的演法,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做工老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就是老生的脚步为例:《清风亭》的张元秀《四进士》的宋世杰,都是白胡子老头。但是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穿戴不同,处境不同,所以,他们出场时的脚步就完全不一样了。
《清风亭》的张元秀,是个打草鞋、磨豆腐的劳动人民,在戏里表白他的年龄,是七十三岁,他出场时穿紫花老斗衣。出场的锣鼓是“小锣抽头”打上,走动时两腿要弯,腰要弓,有点驼背。因为,他长年的劳动,生活又不好,所以,才有这样走路的姿态。他的脚步,要给观众一种健康、朴实的感觉。
《四进士》宋士杰,是个开店的老人。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生活比较悠闲。他出场时间穿褶子。锣鼓是“小锣冒儿头”打上。走动时,两腿微有点弯,腰微有点弓,因为,他从前在衙门里当差,如今是退职在家开店,生活比较稳定。所以,他走路的姿态,就跟劳动人民的张元秀不同。他的脚步要给观众一种悠闲、潇洒的印象。就是同一个人物,在同一出戏里,也不是从始至终都是一样的脚步和姿态。
譬如:《清风亭》的张元秀,他在《清风亭》之前,虽然,也拿着拐棍,因为,他身体和心情都还好,所以,这支拐棍对他来说就不起什么作用。走路的姿势,就比较稳健。但是到了《清风亭》之后,唯一的儿子叫人家认走了。他老婆又天天吵闹跟他要儿子,他自己也因为思念张继宝,忧郁成疾,生活困苦。他的那支拐棍,就有作用了。他要靠它走路,成了这个老头的第三条腿。走路时,腿更弯了,腰更弓了。而且走路起来,头部要有点微微的摆动。使观众感到这个老头儿是贫病交加,走路都有点走不动了。
所以,就是同一个人物,在同一出戏里,也要根据他的处境、年龄、心情的变化,改变他走路的神态,人物才能演活。
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作
老生:
1、衰派老生,衰派老生又名做工老生,顾名思义,这路老生以表演见长,在舞台上经常借助髯口及台步来表演人物,惯用“吊毛”、“抢背”等表演技巧,比如像《三滴血》中的周仁瑞,《烙碗计》中的刘子明,《跑城》中的徐策、《四进士》中的宋士杰等,多表现老态龙钟的人物形象,唱腔上突出苍重朴实的特点,道白要求比较高,富于沧桑感。秦腔演员中以刘毓中先生的衰派戏最为称道,炉火纯青,是为一绝,其他演员中,乔新贤、袁兴民都是衰派路子中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2、安工老生,安工老生突出唱念,做工其次,擅长以唱念的变化来烘托人物情感。如《挂画》中的程婴,《祭灵》中的刘备,《五丈原》中的诸葛亮等,唱腔上要求质朴凝重,表演稳重,突出老迈之态。秦腔演员中擅于此路的有前辈名家刘立杰、陆顺子、王文鹏、康正绪、王集荣等。
3、靠把老生,靠把老生戴白三,多表现一些老当益壮、忠心耿耿的老年英雄形象,如《金沙滩》中杨业、《战长沙》中黄忠、《状元媒》中孟雄等。靠把老生唱做兼重,工架要求稳健利索,在表演上形成了武戏文唱的风格。秦腔演员中王集荣比较擅于演出这类半文半武的靠把老生戏。
须生:
1、王帽须生,主要指扮演中年帝王的黑三,如《打金枝》中的唐王,《斩秦英》中的唐太宗,《大登殿》中的薛平贵等。表演上要求大气威严,突出王者气度,唱腔上典雅轩昂。秦腔演员中以耿善民擅于扮演此类角色,气度把握上高人一等。
2、靠把须生,靠把须生戴黑三,属于文武结合的路子,唱做兼重,对工架要求比较高,表演要求稳健大方,干净利落,唱腔慷慨激昂,苍劲朴实,动作夸张,弓马娴熟,如《拆书》中伍员、《韩宝英》中石达开,《临潼山》中李渊等。擅于表演此类角色的有万长子、李云亭、王集荣、员安民、赵振华、刘金荣等。
3、纱帽须生,纱帽须生以塑造***严明、不畏权贵的县令为主,但也不囿于此,例如《杀驿》中的驿丞、《忠义侠》中的周仁等,扮相上戴黑三、着蓝、黑、红、紫色官衣,戴乌纱,表演上突出“吹胡瞪眼耍帽翅、提袍甩袖亮靴底”的传统技艺,唱念做兼重,在秦腔须生戏中占有很大比重,比如《打镇台》中的王镇、《八件衣》中的杨廉、《十五贯》中的况钟等。对人物身份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按服色对号入坐,紫色、红色适合四品以上官员,黑色、蓝色适合七品以上官员,七品以下官员穿蓝色或黑色,但要把补子除去,例如《杀驿》中的驿丞就是这种着装。擅于此技者有李云亭、郗德育、刘毓中、和家彦、乔新贤、阎更平等。
4、蟒带须生,此类须生或偏唱或偏做不等,多扮演达官贵人,身份较纱帽生高,比如《忠保国》之杨波、《闯宫》中梅伯、《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翰墨缘》中长麟等。蟒带须生的表演很有特色,比如《闯宫》中的梅伯、杜辉运用开蟒的表演程式就非常有感染力,比较著名。
5、道袍须生,多塑造一些落魄文人,多穿黑、青色道袍,戴素巾或直接挂梢子。唱做兼重,如《救孤》中的程婴、《斩姚琪》中的刘秀、《乌龙院》中的宋江等。
6、箭衣须生,指穿龙、花、素三色箭衣的须生,唱做兼修,各类人物都有,文武不限,如《哭祖庙》中的刘椹、《汾河湾》中薛仁贵、《逃国》中伍员等。
7、红生,红生以扮演关羽戏为其标志,勾红脸,戴黑五绺(也有戴白三的),唱腔激扬奔放,高亢粗旷,介于生、净之间,表演上工架要求高,扎势以稳、准、恨、帅为标准。也有以扮演赵匡胤为主的红生戏,偏重唱工,但对工架亦有较高要求。秦腔的红生戏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破宁国》一剧中一连出现四个红生,这在各大剧种中是非常罕见的。红生演员中比较著名的有王观登、杨启华、王秉中、刘全禄、阎国斌、景乐民、吕明发、苏永民等,“袁派”红生戏在唱念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按:以上是把“十三头网子”中的老生、须生做了一个细的划分,根据“二十八门”分法,将老生分成衰派、安工、靠把三类,将须生分为王帽、纱帽、靠把、道袍、红生五类,愚以为,秦腔须生的蟒带、箭衣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而稍做细分,进行特别说明)
小生:
1、贫生,通常塑造一些落魄青年文人和一些市井百姓中有见识的不凡之人。贫生的扮相比较独特,一般均穿戴黑色道袍,戴黑巾,有的穿戴“富贵衣”,唱做并重,尤其对做戏,要求很高。贫生戏很有特点,在唱腔中喜用各类“彩腔”,并用“二音”来拖腔,表演上突出穷酸潦倒但又高傲自负的气象。当然,这是贫生戏中的主流,但也有反映劳动人民豁达勤劳方面的,象《打柴劝弟》中的陈勋、《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就属于这个类型,贫生戏的其他剧目还有《吃鱼》、《坐窑》、《扑池》、《送亲》等。秦腔演员中擅于此道者有王德孝、苏哲民、靖正恭、苏育民、杨令俗等人,其中以“苏家”贫生和“靖派”贫生最为著名,此两路在唱、念、表上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特色。
2、文小生,以塑造秀才、解元之类的青年文人为主,这类人物在传统戏中出现的比较多,通常戴文生巾、穿各色道袍,表演要求文雅规范,通常借助扇子、梢子、水袖等描写人物,如《楼台会》中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游西湖》中的裴瑞卿、《拾玉镯》中的傅朋、《三滴血》中的李遇春等。擅于表现此类人物的演员有张新华、杨令俗等。
3、文武小生,这类小生介于文小生与武生之间,最典型的就是《游龟山》中的田玉川,通常戴武生巾、穿箭衣、外罩道袍,或扎大靠。如《夺锦楼》中梅玉鉴、《五典坡》前本中的薛平贵、《牧羊卷》前部中的朱春登等就属此类,这类人物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唱做兼重,擅于表演这类小生的有沈和中、苏哲民、苏育民、张新华等。张新华的文武小生,活而不飘,帅而不浮,表演上得心应手,是秦腔史上罕见的文武小生演员。
4、雉尾小生,雉尾生也可归入文武小生之中,因戴紫金冠插雉尾而得名,表演的人物就有周瑜、吕布、杨宗保等少年的英雄,唱表兼修,翎子功是必须掌握的,表演上突出潇洒风流的一面,常演的剧目如《回荆州》、《虎牢关》、《伐子都》、《群英会》、《黄鹤楼》等戏,擅于表演者有沈和中、苏育民、牛利民等。
5、官衣小生,官衣生可归入文小生之中,因穿戴纱帽官衣而命名,在表演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官衣生多表现少年干练、聪明睿智的文官形象,通常对念白有较高要求,表演上大气稳重,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小生做工。常见的像《观画》中的张彦、《详状》中的徐继祖、《悔路》中的周仁、《写状》中的赵宠等就属此类。官衣生不只包括穿官衣者,穿蟒的状元、巡按之类的年轻官吏也属此类,比如《玉堂春》中的王景龙、《对银杯》中的赵千等,擅于表演者有靖正恭、沈和中等。
(按:根据“二十八门”的分法,小生分为贫生、官衣小生和雉尾小生)
武生:
武生表现的是武艺高超的人物,有短打武生和长靠武生两类,也可分为勾脸的和不勾脸的。武生重表演和念白,对唱工要求不高,念白突出快直明亮、表演要求稳准硬狠。秦腔的传统武戏比较粗糙,易俗社成立后,聘请京剧武功教练入社授徒,在易俗社早期的演出中,也仿效京剧的演出模式,以武戏压轴,甚至直接演出京剧武戏,这一改革在当时反响很大,可惜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流传下来,不重武戏一直是秦腔的一个缺憾,在今天“重唱轻做”的大环境下,武生演员犹为缺少。著名的秦腔武生演员有沈和中、岳钟华(活武松)、王蔼民、徐抚民、颜春苓、王集志(活马超)、张杰民(活猴王)、薛庆华等,常演剧目有《柴桑关》、《反西凉》、《马超哭头》、《罗成修书》、《葭萌关》、《盘肠战》、《火烧裴元庆》、《战冀州》、《挡马》、《四杰村》、《挑滑车》等。
娃娃生:
指扮演幼童的行当,如《三娘教子》中的倚哥,《烙碗计》中的定生,《法门寺》中的宋兴儿等,不再赘述。
老旦:
扮演老年妇女,身份地位不分。秦腔无专门应工老旦的行当,以前一般由老生或小生演员反串,以后又由正旦兼演。老旦的台步、道白、唱腔都有自己的特点,台步走“大八字”,唱念音调低沉,旋律简洁平直,完全不同于正旦的唱念。剧目有《岳母刺字》、《赤桑镇》、《杨门女将》、《汲水》、《狸猫换太子》等,秦腔演员有李正华、李夕岚、王玉琴等。
正旦:
1、褶子青衣,单指穿素色褶子的正旦角色,颜色以黑、青色为主、社会地位比较低。以唱工为主,大部分为悲剧人物,如《探窑》、《赶坡》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四贤册》之赵月娥、《琵琶上路》之赵五娘等。褶子青衣在重唱工的基础上,也有不少唱做兼重的剧目,利用的褶子的特点,运用水袖功来表现人物就是其一大特点,如《打神告庙》、《三上轿》等戏。正旦是传统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历来名家辈出,著名的有五喜儿、杨金声、赵杰民、刘迪民、李正敏、何振中、高符中、陈景民、孟遏云、余巧云、李爱云、李夕岚、王玉琴、郭明霞、熊月玲、王晓玲等。
2、花帔青衣,指身着各色花帔的正旦角色,颜色有黄、红、绿、蓝、黑等多种,根据不同身份、年龄选择穿戴,地位较高。花帔青衣在秦腔戏中所占比重很大,一般的剧目里面均有此类角色出现。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献杯》中的田夫人、《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等等。表演上要求端庄大方、知书达礼,唱腔亦然。
3、蟒带青衣,指扮演太后、皇后、公主、诰命夫人等黄亲国戚、或有身份地位的旦角角色。如《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黑叮本》中的李艳妃等,正旦行当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唱工。
(按:按照“二十八门”的分法,将正旦分为“挽袖青衣”和“蟒带青衣”两类,以上提到的“褶子青衣”和“花帔青衣”均可归入此类)
小旦:
1、闺门旦,闺门旦多用来塑造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之类的青年女子,表演上要求端庄秀丽,举止得体,规范大方,唱做兼重,如《火焰驹》中黄桂英、《楼台会》中的祝英台、《翰墨缘》中陈秋霞、《洞房》中的卢凤英等,闺门旦是旦行中比较重要的一支,表演风格独特鲜明,历来擅演这类角色的名家有陈雨农、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玉玲等。
2、刀马旦,顾名思义,指扮演身怀武艺的巾帼形象,扮相上有鲜明的特点,一般扎女靠,执马鞭,戴额子,插翎尾,也有穿改良女靠的。刀马旦唱做都有要求,唱腔突出飒爽凌厉的气势,少拖腔,显得洗练简洁,表演上刀马娴熟,刀***剑戟,样样精通,有“打出手”、“靠旗打出手”、“靠旗耍刀”等绝技,惊险刺激。剧目有《破洪州》、《三休樊梨花》、《会阵招亲》、《战金山》、《双锁山》、《杨门女将》等,著名演员有***甘亭、肖正惠、马桂芬、张彩香、张咏华等。
3、花旦,扮演一些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少女的行当。以做戏见长,表演夸张,善于借助水帕、发辨、扇子、椅子等道具的运用来烘托人物,眼神功夫要求很高,表演富于变化传情,是旦行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如《柜中缘》、《拾玉镯》、《柳公馆》、《虎口缘》、《打金枝》等剧中的少女形象都属此类。著名演员有***甘亭、宋上华、马振华、肖若兰、李应贞、全巧民、曹海棠等。
4、泼辣旦,属于花旦一类,侧重表演泼辣刁钻、机警善变的妇女角色,如《杀狗》中焦氏就属此类。
5、玩笑旦,属于花旦一类,侧重表演心术不正、美貌多变的妇女角色,如《算粮》中的王银钏、《双官诰》中的大娘、二娘等一类人物就属此类。
6、武旦,武旦与刀马旦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穿靠,大部分穿紧身的战衣战裙或夜行衣之类的服装,也不戴额子,而往往扎英武巾或牌子。塑造的人物一般限于武林高手或是身怀绝艺的下层妇女,如《庆顶珠》中的肖桂英、《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盗草》中的白云仙等就属此类。
7、丫鬟旦,花旦的一个分支,指剧种扮演丫鬟一类角色的人物,如《火焰驹》中的芸香、《花亭相会》中的张梅英等。
(按:秦腔的正旦与小旦主要是按照年龄来划分,个别地方也参照唱做偏重不同的标准,这和京剧的区分是不一样的,京剧按照唱、做两个方面,分为青衣和花旦,象《玉堂春》、《白蛇传》这样的剧目,在京剧中就是传统的大青衣戏,而秦腔中则划入小旦行列,这一点是有明显区别的。秦腔的小旦又具体划分为闺门旦、花旦、武旦、刀马旦四类,而为了表演上的需求和剧种人物身份的要求,又将衍生出“正小旦”的特殊行当,象《窦娥冤》、《三上轿》、《五典坡》等都属于正小旦应工的常演剧目)
彩旦,彩旦又叫“媒旦”,或是指媒旦与妖旦的合称。媒旦主要指扮演媒婆或诙谐幽默的老年妇女一类的人物,如《看女》中的柳氏、《小姑贤》中的姚氏、《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等;妖旦主要指扮演心术不正、心狠手辣的反面老太婆形象,如《烙碗计》中的马氏、《牧羊卷》里的二娘、《对银杯》中的大娘等。彩旦一般由丑角演员兼演,著名演员马平民、王辅生、樊新民、杜干秦都比较擅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