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发展前景
储能是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关键一环,是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的支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储能行业发展前景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作参考使用。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储能技术创新发展路线逐渐清晰,能源互联网、电力辅助服务、微网、多能互补等,为储能拓展应用市场注入强心剂。
2017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阶段,面对能源***的新要求,***、***、能源局针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出台了多项***策,指导我国能源工作的开展。相关***策的出台也将为储能在能源互联网、电力辅助服务、微网、多能互补等领域拓展应用市场注入一阵强心剂。
作为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储能在《能源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多项***策中被重点提及。相关***策清晰描绘了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路线***,重点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
作为实现能源互联和智慧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重要支撑技术,储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体现。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电、储热、储氢、储气等都涵盖在了储能的范畴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能源存储,实现电力、热力、交通、油气等用能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储能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据相关统计,2016年底,全球累计运行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44.8GW,其中抽水蓄能为142.1GW;电化学储能项目318 个,累计装机量为891MW。从2010 年起,全球储能产业增速趋稳,年复合增长率为17%。中国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量(2000-2015 年)为23.5GW,其中抽水蓄能为23.4GW。
当前国际上化学储能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截止到2016年底,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位列全球前三名,占比分别为44%、35%和12%。德国是欧洲储能装机比重最大的国家。
中国化学储能市场属于刚起步阶段,近5 年发展较快,据统计,到2016年底,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106MW,占全球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总容量的12%,与2012 年的4%相比有大幅提升。
中国储能行业与国际的差距
我国储能发展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四大国家,主要基于多重因素:首先, 除了抽水储能之外,对其他储能技术缺乏研究导致技术落后。在化学储能方面,我国电池技 术落后于日韩国家。前景最为光明的锂离子电池由索尼率先生产制造,日韩企业研究深厚; 钠硫电池在日本已经实现商业化,我国还没有完全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阶段;其次:*** 策上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并未得到国家***策的直接扶持。在这种情 况下,虽然储能技术随着电池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投资成本过高,从而使市场望而却步。 而随着***策红利的释放,限制储能发展的瓶颈将被一一打破。
美国和日本在电池储能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随着规模和技术的积淀已具 备商业化尝试的基础。我国技术尚不成熟,建设成本高昂,储能价值难以体现。根据张北风 光储输示范项目的测算,20 兆瓦的储能电池的设计投资就达到 4 亿元。即使我国现有风电和 光伏装机按照 10:1 配备储能设备,则需要投入 3405 亿元。
以发电 侧来说,我国火力发电以烧煤为主,火电成本约在 0.2-0.3 元/度,与上网标杆电价之间价差在 一毛钱左右,难以支撑储能系统的使用。用电侧来看,国内非居民用电的峰谷电价差尚不明 显,以北京工商业电价为例,最大峰谷电价差 1.14-1.155 元/KWh。
拓展:电力储能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储能技术作为一个关键永续技术行业,市场前景正在不断拓展。未来几年,电力储能行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呈现出更广泛和更强的发展趋势:
1. 交通市场的增长:随着涉及能源和技术的交通运输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储能系统将会成为电动汽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下,电动交通工具将成为市场主流,电力储能行业因此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扩大: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及夜晚发电的问题,电力储能系统将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电力储存系统的市场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3.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电力储能技术的需求将显著上升。电力储能系统将成为智能电网的核心部分,可以有效平衡电网负荷,并确保电能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力储能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提高。数字化技术可完全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状态,延长储能器件的使用寿命,提供无缝电源应用,减少电网交换欠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