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麦奎尔,1935年出生,英国人,世界著名传播学者。“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三位创始人之一。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历史学学位,后改学社会学,并于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任教。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先后出版了《传播学》(Communication,1975)、《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策》(Media Policy,1998)、《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immunication Theory,2005)、《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 Sociology 0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等经典著作。
麦奎尔受到结构主义理论和“5W”理论等启发,把传播视为一种过程,他抓住了传播过程的“传”、“受”和关系,总结自从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诞生以来所有的传播模式,精心选取了48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既提炼出每个传播理论的特点,又把握了整个传播模式的演进过程。
同时,麦奎尔认为受众既是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通过梳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受众研究,他在专著《受众分析》(1997年著)中把受众分为作为大众的受众、作为群体的受众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种。
麦奎尔总结了传播模式和传播研究6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直接的普遍的影响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第二,研究兴趣的格局从直接的短期效果转向间接的长期效果;第三,对大众媒介组织的结构和整个媒介系统对媒介职业和受众的集体重视多了,而对个体传播者和接收者的重视少了;第四,早期的传播模式研究有目的的大众传播和公开的内容,而后来人们日益重视内隐的含义、无意识的偏见以及满足生产需求与限制的无意识的后果;第五,越来越强调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作为传播链环的发起者和解释者的地位:第六,与早期相比,日益重视大众传播的信息来源,而不仅仅是它的效果。
这6个方面是麦奎尔传播模式研究的精华。麦奎尔还预测了传播模式的未来,他说,传播模式必将走向多元化,因为人们选择和使用媒介的根据将越来越受约于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经验的兴趣和需求,而原始信息来源、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统一和协调于同一活动或相连的序列将十分罕见。
因此,麦奎尔并不期望将来产生一个用单一框架即可包罗一切分支的权威模式,他希望传播流动的总“***”随着信息传播功能和期望的出现改变,集体“发送者”和集体“接收者”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区分,他希望将来会出现多种模式。显然,麦奎尔把传播技术纳入了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传播技术的主宰,传播技术与人文发展应建立和谐关系。
对于麦奎尔和整个学界都较为认可的双向传播模式,我们应该清楚,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下,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传播者处在传播的有利地势,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利益,根据现实环境的需求,加大传播的力度或广度,或调整传播方式,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受众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总的来说仍然无法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虽然从传播模式上来看,受众有健全的反馈机制和通道,但有时候他们的反馈也是弱小、分散的。
麦奎尔认为在新旧媒体共存的环境下,应当特别关注以下5个方面:
第一,我们需要从批判的视角看待现实和社交媒体;第二,对媒介传播中的”私有”与”公共”间界限的变化进行更具体的描绘和评价;第三,需要考虑传播中的”自由”问题,这一问题一向比较模糊,也与网络的兴起有关。新的媒介环境让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第四,是从旧媒介时代就由来已久的”传播不平等”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信息沟”、数字鸿沟等,随着人们探索网络热情的高涨,这一点被逐渐淡忘,但在某种程度上问题比之前更加复杂,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模式的主要选择;第五,国际上关于***公共空间的辩论也十分重要。对于传播学研究而言,在未来私有媒介公司、传媒集团等不断加强的媒介统治下,来自***或公众的监测与控制等手段非常必要。
(梁锋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