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战略的演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打***门实施对外开放。从1978年至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沿海开放战略、沿边开放战略、建立自由贸易区战略。
沿海开放
1978年以前,新中国奉行的是一种半封闭的经济发展方式,只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发展有限的经济往来。中苏***隔断了中国仅有的对外经济开放,加之10年“”,除少量的对外贸易和对非洲几个国家的援助外,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封闭型的自我运行。中国经济发展慢,技术落后,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改革开放后,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对外利用两个资源,即外部资金技术和外部市场资源,通过引进外资,主动融入到国际分工、参与到国际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请进来、打出去(出口)实现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具有以下特点:资本和市场都有缺口。既需要外来的资金,建立新的产业,又需要寻找购买产品的外部市场。因为自己缺少硬通货,国民穷,国内市场购买力有限。中国拥有的是国内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两者都比较便宜。在此背景下,中国最早建立了深圳特区,通过吸引外资、参与分工、两头在外、发展加工出口业,最大限度地吸引了来自香港的资本并实施了产业转移。当时,国内的外资大约90%来自香港。
在深圳特区获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开始扩大开放,逐步建立了沿海14个经济开发区,构筑起了沿海的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工业的经济增长带。
韩国、日本先于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它们主要实行技术引进,对外资基本都持拒绝态度,主要是扶持国内企业,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中国的对外开放有自己的特色,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模式。中国根据自身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对外来投资给予***策、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并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在优惠***策的推动下,流入中国的外资急剧增长,大量的外来企业集聚到中国,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了规模巨大的加工业,为“中国制造”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沿海开放发展战略是成功的,优势是交通便利,发展港口外运通道容易,可以与海外市场建立便利的链接。中国通过实施“两头在外”的开放战略,实现了加工业的腾飞。一则积累了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二则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购买力。而且,沿海的发展对其他地区通过资金回流(打工者家乡)、人才外流(流向其他地区创业),使经济呈现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也起到了拉动作用。
沿边开放战略
中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造成了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的加大。在意识到陆海并重开放格局重要性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第二轮对外开放,即沿边开放。沿边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开放沿边地区,拉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在沿边地区形成经济发展带,最终实现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缩小。中共十七大、十报告都提及了沿边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十则提出要继续统筹沿海内地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
在具体实践中,沿边开放战略最先开放口岸,发展沿边城镇,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开放先行试验区,推动并支持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总体来看,沿边开放战略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到深的过程。
一直以来,中国将国家和安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进行考量,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将边界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的基本屏障,在边界地区长期奉行“守势”***策。沿边开放战略改变了传统思维和旧的封边***策,通过开发沿边地区的潜力,推动了沿边发展,催生了一批颇具活力的沿边城镇。
沿边开放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北部和东北部沿边开放对象主要是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打造“向东北亚开放发展的通道与经济带”;西部和西北部主要面向中亚、西亚,构建通往那里的大通道,发展西部经济带;西南部和南部主要面向南亚,打造通向南亚地区和印度洋的大通道,发展开放的经济带;东南部开放主要是面向东盟国家,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打造与东盟的一体化经济区。正因为沿边开放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其牵涉到对方国家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对方国家是否愿意参与合作等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设计沿边开放战略时基本都是 “以我为中心”,主要考虑如何进入对方的市场、如何利用对方国家的资源等,从而使对方国家产生“资源耗尽”的担心。现在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另外,在现实中,尽管中国的沿边地区大部分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对方国家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往往更加落后,这就造成了在沿边开放战略中,我国沿边地区与对方国家沿边地区接轨上的一些困难。而且,还有一些国家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不愿意与我国沿边地区开展合作。比如中俄边界线上截至目前没有一座跨河大桥,因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担心与中国开展跨境经济合作会导致中国人口大量流入,经济上被垄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重新规划沿边开放发展战略,重视与对方的“共赢”发展。
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
为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中心、经济带,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我国必须加快开放步伐,加大开放力度。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挂牌,上海自贸区是着眼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制度建设,并不是为了实现更多的出口和吸引更多的外资。
其实,开放的新制度建设并非仅仅局限于上海,还会有其他的试验区。目前各地申请建设“自贸区”的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有10余个省市传出积极筹划“自贸区”的改革试点方案,如天津要把保税港区向自贸区转型、青岛欲申报创建自贸试验区等。
开放制度的构建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离不开大的制度构建。制度构建说到底就是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规则、新体系,与通行的国际游戏规则接轨,国内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要能够包容国际规制。
从中国的对外开放历程来看,加入WTO是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构建的关键性一步。2001年加入WTO后,在WTO给予的五年过渡期内,中国积极修改完善国内制度,从***府主导与管控的计划经济体制、自我为中心的规制,转向市场主导型的、与国际体系链接的规制。
有人认为“制度与国际接轨是不科学的,因为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风险大幅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提高,解决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难题。中国近1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加入WTO、参与国际制度的构建密不可分。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参与制度构造的第二步是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集团)构建的第一个自贸区。为了增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扩大双方之间的贸易投资,2002年,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目标。当时由于规则缺失,尤其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差距较大、东盟成员国家间差距也较大,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障碍,而规范的制度构建又是自贸区创建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早期收获计划”,采取了先易后难、分步谈判、照顾差别的方式,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充分顾及东盟成员国家间发展差距的问题,对新成员给予一个过渡期。2004年,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2007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全面启动。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历程来看,我们在制度构建方面走的是分阶段、有步骤、从货物贸易到服务、最后到投资的路子,逐步地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在规则框架内顺利运行。
目前,在国际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国际范围内制度竞争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试***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重新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推进多边新进程(不同于多哈回合)。这是必须要考虑和应对的。过去10年来,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印尼等加速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格局。这些新兴经济体也陆续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经济安排,如,由东盟提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倡议等。
总体来说,这些机制存在着“开放性制度竞争”的特点。在这场制度竞争中,中国应该持什么立场?最近,就中国是否需要加入TPP谈判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TPP是美国实现“亚太战略再平衡”的经济手段,我们没必要加入TPP谈判为美国“做嫁衣”。 我认为,大可不必一口拒绝,中国应该秉持开放态度,但是也不要急于加入,因为,尽管TPP不是单纯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新兴经济体这个群体,但制度压力和制约性不可低估。中国并非一定要参加TPP,但有必要先行动起来。如,可以积极推动以东盟国家为主导的RCEP,让RCEP能够在2015年顺利完成谈判。如果谈判成功,美国会着急,因为16个国家的大市场没有它参加。
我们要秉承开放的心态和战略,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坚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RCEP与TPP可以交流互动、相互促进。
地缘开放战略
中国是一个地缘环境非常特殊的国家,陆上邻国最多,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更具有地缘战略上的考虑。
三十年来,通过分步、分层走的战略,中国逐步实现了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地缘开放战略。向东开放既是经济战略也是地缘战略。向东南开放着重东南省区发展,以经济为主轴,但也有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的意***。向北和东北开放意在拉动东北地区的发展,也有特殊的战略意***。而向西开放,实际上分两条线,西线是中亚地区,南线是印巴南亚地区。向西开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构建陆地向西的大通道;保证能源供应;发展西部经济带,包括与中亚的经济带和中印巴经济走廊;打通通向中东、非洲的战略通道,保证能源供给。同时向西开放也有分散东南部、东部战略压力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由“地区”组成的国家,因此,地缘战略是东西南北中全面规划。我们的利益在空间分布上不仅限于区域,更具有全球性,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除了要考虑优先向周边开放外,还要具有超越地缘***治的特征,非洲、欧洲、美洲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开放对象。在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体系时,如何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展开博弈、进行磨合应该是中国地缘开放战略的重中之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