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行说和五色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今天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重新发现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从传统审美观中吸取营养,坚持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引进西方的色彩理论,借鉴融合西方优秀的色彩文化,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传统 色彩体系 五行 五色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从古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汉唐时期的丝绸制品;从“唐三彩”的釉陶到宋元的青花瓷器,敦煌的彩绘壁画,以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景泰兰、珐琅彩釉;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各民族丰富的服装色彩,以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等,整体架构了我国传统色彩文化极为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敏锐的民族色彩观念。
在中华民族色彩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两条色彩倾向的主脉络:一是主要以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品色彩为代表的尚红、尚黑而健美、动感的绚丽色彩的倾向;二是主要以宋元青花瓷、水墨画、粉墙黑瓦的水乡建筑色彩为代表的典雅、素朴、静态感的色彩倾向。如果说前者的色彩性格可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相比拟;则后者正适合于欧洲“洛可可”色彩风格倾向。纵观历史,唐以前,尤其是盛唐时期,《春游***》、《韩熙载夜宴***》、《簪花仕女***》等笔墨,尤其是色彩的表现,远比以色彩为突破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色彩***”和“***色彩”要早十几个世纪。
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1.基于“五行”说的传统色彩观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主流文化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念。中国民族的传统色彩观,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五行学说的影响较大。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2))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物质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补益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常与阴阳学说相配合,用以说明自然、社会、人生,但阴阳说侧重解说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变化的动因,五行学说侧重于解说事物结构成分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五行学说的发展中,人们将此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解释中,常用五行的“生”和“克”关系进行推测。例如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就将“五行”和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联系起来,并指出:春生木、夏生火、夏秋生土、秋生金、冬生水。此外古人还将“五行”与“五方”(东、南、中、西、北)和“五色”(青、赤、黄、白、黑)联系起来,在加上传统礼教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符号既:青——和平、繁荣、干净(木);赤——富贵、幸福、吉祥(火);黄——皇权、威力、炫耀(土);白——寂寞、悲哀、孝廉(金);黑——破坏、灭亡、神秘(水)。这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基于“五色”的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观”的形成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史书《周礼·冬官孝工记》记载: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彩备之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园,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01))这是关于“五色” 观的最早记载,比起西方的“七色观” 、“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和民族音乐中的“五音”一样,色彩艺术中的“青、赤、黄、白、黑”也是中华民族色彩体系的基础,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很好的具备了“五色”的丰富性。
我国传统色彩以“黑”、“白”二色为基础,体现了具有辩证思维特点的“阴阳色彩观”的道家思想。从视觉看来,黑白虽是无彩色,但却是一切色彩的基础,白色几乎能包含全部的光谱色,使视觉感受显得鲜明充实,黑色恰好具有“充分吸收”的物理特性,给人造成一种神秘的视觉感受,这是古人视觉本能寻找到的最接近自然的色彩。这两种颜色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装饰色彩。以黑、白二色加上青、赤、黄三原色就构成了五个正色的“五色观”。同西方的光谱“七色”说相比,五色体系中的青、赤、黄就近似于现代色彩体系中的蓝、红、黄三原色,现代色彩理论靠科学研究得知眼睛需要三原色的总和才能达到视觉的平衡,而古人通过五行的观察直觉地察知了“五色”,并在色彩实践中发现五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通过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加以制作,而不能由其它色彩的混合调配来得到。“五色” 体系的确立代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经从原始的流行积淀中获得***的审美意义。五色体系丰富了色彩和艺术表现力,使人们从原始的单色概念中***出来,使得色彩的装饰应用广泛进入社会生活,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五色”观具有极强的哲学、伦理意味。将五色与时间、方位、五行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如下表所示:
当色彩与时、空相连,时、空就被赋予了色彩;色彩与方位相连,方位的卑贱自然对应地体现在色彩上,如中央高于四方,相应的黄色就高于四色,人们祭拜时,色彩也成为膜拜的对象;人们对于味、色、声的感受同物质要素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以“五色”为基础的传统色彩体系,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社会***治含义,同时还具有艺术上的象征意义。人对时空、世界、历史与人生的理解就可以通过色彩的符号来言说,色彩在这里转化为了一种认知***式,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作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三、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观
纵观中国文化史,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固有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尤其是“五色观”受到道家的影响要多一些。黑、白两种颜色是道家“阴阳交合,产生万物”思想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的就要算“太极阴阳***”了,一黑一白的***案反应了道家深邃的宇宙观、世界观。正是道家主张淡泊无为,因而他们的色彩主张也是“无色而五色成焉”。这也就确定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中国美学史上“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一直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最求,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品。从魏晋开始,中国人的美感走向了新的方面,那就是:“‘初发芙蓉’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宗白华.中国美术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美学漫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这一美学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对于色彩而言,美之极致乃是自然本色,自然、朴素的色彩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这也对后世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水墨被发展到了极致的境界。另一方面在审美选择上显得过于狭窄,影响到本民族色彩精神的全面提升。儒家在色彩上的体现为“比德”观,既以色彩暗示人的美德,把色彩和“仁”、“德”、“善”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发展,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蕴含着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民族等多方面信息,从而构成了其鲜明的文化属性。色彩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色彩的表现。而色彩对于情感、情绪的表达有赖于色彩背后所象征的文化内涵。无疑,传统色彩体系现在仍影响着中国人的色彩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重新发现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重提艺术民族化、本土化,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典型传统元素,从传统“五行”、“五色”审美观中吸取营养,坚持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引进西方的色彩理论,借鉴融合西方优秀的色彩文化,“洋为中用”, 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新的意义,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