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扎节是流行于甘肃省康乐县及其临近地区汉族群众中一个重要节日。它源于藏族人民祭祀山神的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汉族群众庆祝丰收的节日,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其乡土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
[关键词]康乐;拉扎节;节日文化
[中***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39-02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有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节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五户、景古、莲麓等乡,以及临近康乐县的渭源和临洮等县一些地方民间流行的拉扎节 ,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
一、“拉扎”的语源与含义
据《康乐县志》记载,“拉扎”原出藏语,含***收之意,即庄稼上场了。从汉字字面理解,“拉”有使物体、东西相连在一起之意,比如“拉手” 、“拉帮”;“扎”当地读作“杂”,是聚集在一起之意,比如“扎堆”等 ,所以“拉扎”是本地土语,有聚集在一起、融洽相处的意思。
这一节日的出现,有专家认为与藏族风俗有关,它原是藏族祭祀山神的日子,但在藏语中并没有汉语“山神”这个词。据考证,康乐县地历史上原是藏族和羌族的居住地,明代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至今也与藏区相邻,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汉藏杂居的现象。因此,汉族居民受藏族风俗的影响十分深远。
现今,康乐县汉族居住地区仍存在大量藏语地名,如扎那山、盖寺拉尕、丈扎拉尕等,也有贡加、刀戒等汉族人名,在生活、饮食、丧葬等许多方面留有藏族习俗的影子。藏族有在山顶建立“拉则”并定期祭祀的风俗,临夏地区俗称为“嘛呢堆”,是用许多石块堆垒而成,上边插着写满经文的旗子。“拉则”在藏语中的原意是指山顶,暗指山神。“拉则”被有些学者译为“拉寨”,寨在当地读作“zài”,扎在当地读作“zá”,可以看出,“拉则”、“拉寨”与“拉扎”的读音是极为接近的,“拉扎”显然是由藏语音译而来。
但巧合的是,“拉扎”在当地汉语方言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跟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能和睦相处;二是指把很多东西拉在一起,有丰收之意。
通过查证和分析可知,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部分地区的拉扎节就是源于藏族人民的山神祭祀活动,是藏传遗风的延续和演变。基于美好愿望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融入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而逐渐演变成一个独具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并带有地域性的庆祝丰收的汉族民间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是不难理解的,有很多这样的现实例证,比如甘南地区,祭山神的活动已经演变成了插箭节,内容和形式已与祭山神相去甚远了。那么,汉族群众在借鉴的过程中,融入其他的形式和内容也在情理之中。
二、拉扎节盛况
康乐县等地的汉族人过拉扎节就像过年一样,你来我往,互访亲戚,盛况绝不亚于春节。去吃“拉扎”的亲戚要带上“礼数”,最主要的是带上用新麦面蒸的馍馍,若要到长辈家里去还要提上酒和茶叶;而过“拉扎”的人家要准备好酒好菜,请来吃“拉扎”的亲戚喝酒、品茶、吃肉,整整一天,往往是宾主尽欢。吃“拉扎”还有个讲究,无论怎样可口的美味佳肴都不能吃光喝尽,象征吉庆有余。吃“拉扎”既不空来也不空回,亲戚告辞之时,主人还要回赠一些礼品,名叫“拉麻”,主要是新麦面馍馍,要让亲戚家里没来吃“拉扎”的人也尝一尝鲜,共享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甘甜。
当地流传这样一句歌谣:“八月十五满川,九月九满山。”是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居住在平川地区过拉扎节的人家最多,而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居住在山区过拉扎节的人家最多,所以,这两天在川路与山路上来来往往都是走亲戚、吃“拉扎”的人。这句歌谣既反映了当地过拉扎节时人来人往的盛况,又体现了当地拉扎节先川后山、逐次递进的基本走向。
拉扎节当天宴会后,主人和亲朋们往往围着火盆喝罐罐茶,悠闲自得、谈天说地,交流种植、养殖经验,传递各种信息,有时还兑换优良农作物种子,这样不仅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而且还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信息,也有部分亲戚趁着节日这天给子女们提亲、订亲。所以,拉扎节还有诸多社会功能。
三、拉扎节的特点
从藏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拉扎节,具有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节日时间不同,延续时间长
康乐县等地汉族传统的拉扎节,起初,每村群众都在同一天过节,且日子固定,从未发生过改变。后来,因为战乱或者灾荒,人们经常迁徙,居住地也常有改变。虽然居住地发生改变,但其子孙为尊重祖先,依旧延用了固有的节日时间,从而出现在同一个村里存在着这几家在这一天过节,而另外几家在另一天过节的现象。
过节最早的是喇嘛山和曹家村,最迟的是景古上城门的祁家。考察康乐及渭源、临洮的拉扎节,过节的具体日子有七月十五、七月十八、七月二十七、八月初七、八月十三、八月十五、九月初九、九月十五、十月初一、十月十五等。至于时间拉得如此之长,而且一个村和另一个村过节的日子又各不相同,这与各地区气候有差别、农作物的收割时间不同有关,现今过拉扎节的时间有个基本走向,就是先川后山,依次递进。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来看,越往山里,气候越凉,收割庄稼的时间也越晚,过拉扎节的时间也就越迟。这正是过拉扎节的日子跟当地农作物受不同气候影响、收割时间不一致有关联的佐证。若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是拉扎节所具有的庆祝丰收含义的佐证。
康乐县等地的拉扎节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一直到农历十月十五结束,长达三个月之久,比号称“世界节日之最”的水族端节还长。中国水族的端节长达50天,而拉扎长达90天,笔者认为,拉扎节是世界上时间延续最长的节日。
(二)汉藏风俗交融
汉族拉扎节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汉、藏民族风俗交融的节日,这一特点,虽经数百年仍无大的改变。从清代、民国,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拉扎节时,当地村民都要请来法师跳藏神,当地俗称跳番神。在跳藏神时,法师身穿法衣,口唱神歌,手拿藏式羊皮鼓,有节奏地舞动和敲打,届时村人、亲戚都来看热闹。康乐县新集等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个传统,这也是拉扎节源于藏族风俗的一个有力佐证。
在康乐县西南临近甘南藏区的汉族村庄里,普遍崇信山神。汉族村庄的山神,是从藏族的“拉扎”演变而来的。山神藏名叫“恰恰逊盖”,汉族仿照“拉扎”的形式与特点,将剥了皮的松树枝竖立为一丛,中间立一木板制成的公鸡,树枝丛周围用很多石头围垒成堆,以此造成山神。相传,狼是山神的狗,狼由山神管理着,用来保护农民的牛羊。因此,汉族在过拉扎节时特别要请法师为山神跳番神,并在山神前烧香、点腊祭典,以此来愉悦山神,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以庆祝丰收为主要内容
拉扎节演变为汉族节日后,汉族群众就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庆祝丰收。据笔者在有关地区的走访调查,老人们说,由于很久以前,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又没有通讯设备,平时人们因为忙于农事,一年之中与亲戚朋友很少见面,到了秋收季节,庄稼收割了,农活基本忙完了,一年的辛苦有了收获,所以就利用闲暇时间走访亲戚朋友,看看亲友们是否安好,同时也有庆祝丰收、互报平安、抒情叙旧,这就是过拉扎节的本意和来历。另外,汉族自己家过拉扎节叫“过拉扎”,去别人家过拉扎节叫“吃拉扎”。从叫法、形式、内容以及所带礼物来分析,拉扎节所包含的庆祝庄稼丰收的内涵十分明显。
四、拉扎节现状
拉扎节本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充满人情味的节日,是当地人民群众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但如今的农村,由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相互依赖的需求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渐淡漠,尤其是现在许多人长期在外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谋生手段,逐渐脱离了以农作物耕种为主的传统生活模式,同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更容易接受现代的生活方式,对这些传统的节日不是很在意了。这些因素都对这个令人感到温馨的传统节日产生了影响,所以拉扎节这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民间节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被日渐冷落。
这种传统民俗的流失,并不是仅局限在某一地域、某一民族,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在文明与进步的名义之下,那些最具民俗价值、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内容,而这些丧失了朴素本质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可一世地体现着经济学的价值理念,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今后,社会各方应加强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挖掘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康乐县志编纂委员会.康乐县志[M]q北京:三联书店,1995.
[2]汪鸿明,丁作枢q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q
[3]才让q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q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4]罗桑丹增,周润年q藏族民俗[M]q成都:巴蜀书社,2003.
[5]范玉梅q中国民间节日[M]q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赵忠q河湟民族饮食文化[M]q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