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欢迎大家分享。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主要作品:
1、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 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2、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有功也有过
秦朝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秦代是文字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极大推动了文字的发展,但有功也有过。
秦小篆是***府用行***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丰功伟绩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书法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秦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其间偶有如李阳冰等篆书高手,但其小篆书体仍未脱离铁线篆、玉筋篆的樊篱。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又一大进步,相传秦朝有个叫程邈的人,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
程邈看到当时狱官写的幺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做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徒吏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总体来说,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备注:石鼓文又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文刻于十个鼓形石头上,现仅存270字左右,因年代出现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大致只能确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书法简史: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秦同时还推行了隶书,使之逐步成熟。
一、小篆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文诏、刻石、符印等。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主要就是这三类。
1、刻石
《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为证明其出于始皇,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瑯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前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则只有后人摹本。通常认为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秦刻石文字笔划整齐划一,转折方圆并用,有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排布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平行,因而结构均匀工稳,比例极为协调。虽然看似有些刻板,而实际上仍是生机盎然。
2、虎符
虎符为调兵之符信,是国家重器,制作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和《杜虎符》,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3、度量诏
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其诏书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质,有金属和陶两类,流传至今,数量甚多。
金属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笔划多直,转折多方,笔划排列往往不能均匀,结构时见倾侧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处理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故无论单字还是全局,均有质朴率真的特质,与严谨密致的刻石在风格上有巨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圆转畅达的特点。草率简捷,天真烂漫。这种风格面目,近来已日渐引起关注。
总的来看,秦小篆的应用比较广,面貌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作书者对它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秦篆并不因其严谨而导致僵化,相反却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
二、秦隶
隶变开始于战国时代。文字学家认为,在秦推行小篆的同时,隶书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秦隶书遗存近年来不断有出土,提供了早期隶书的重要资料。大致有两类:简牍和瓦文陶文。
1、简牍
主要是《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墓葬12座,时间是战国末年至秦。其中4号墓出土木牍2件,内容是家书;11号墓出土竹简约1150件,内容主要是墓主“喜”的编年记等,最晚至公元前217年,距秦立国已经过了4年时间。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
2、瓦文陶文
1979年至1980年,在陕西临潼始皇陵畔赵背户村出土埋葬刑徒时记录用的板瓦残片18件;1977年在陕西凤翔县高庄出土8件有铭文的陶缶。这些文字,基本体势是小篆(主要是前者,近于诏版),但也有的(尤其是后者)与云梦秦隶相似,只是因为刻制的原故而看不出波磔。这可见隶书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文字的艺术处理上说,这些作品还比较幼稚,说明隶书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三、秦代书法家
从秦开始,书法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参加整理小篆的几位专家后来都被人们看作是重要的书家,特别是李斯。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荀子学生,后入秦为相。因为提出统一文字并领导推广小篆的事务,秦时重要小篆作品通常归于他的名下,小篆也被称作“斯篆”。
推行小篆的参加者赵高、胡毋敬,应当也是小篆书能手。
另外,史传长期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虽然不足为据,但说他也是秦时的一个重要书家,也许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