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目标】
探究《鸿门宴》中项羽的个性
【探究过程】
一、导入
我们理清了《鸿门宴》的情节,它是围绕着几个矛盾展开的,即“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这都是主人公项羽的矛盾,那么在这些矛盾纠结中,我们看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来探究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
二、探究环节
(一)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探究项羽的性格特点
1.赞赏项羽的观点:
(1)豪爽
在樊哙进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制止,而是很欣赏他,从称其为“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赐坐”中可以见出项羽的惺惺相惜,还有他的豪爽之性。
(2)重情义
在项伯至***中,把沛公的话详细告诉项羽之后,项羽答应项伯要善待沛公,能看出他很重情义。
(3)年轻有魄力
在得到沛公想要称王关中的消息时,“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从中可见,项羽年轻气盛,有魄力。
2.否定项羽的观点:
(1)优柔寡断
文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见其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性格。
(2)任人唯亲
上面说的这一情节,也可见项羽的任人唯亲,项羽“默然不应”是因为他前面对自己的“季父”项伯许诺过“不如因善遇之”的。
(3)为人不忍
刚才说的这一情节,也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中的“为人不忍”,正是他的那份妇人之仁,使得他相信了刘邦的谄媚之言,使得他在鸿门宴上一次又一次错失机会。
(4)轻信、虚荣
项羽对刘邦的话深信不疑,可见他的轻信与虚荣。
(二)从项羽、刘邦的矛盾冲突中探究项羽的性格
1.项羽磊落直露,但自大轻敌、寡谋轻信,缺乏谋略与视野
当项羽得知刘邦“欲王关中”时,立即大怒,表明他是一个磊落直露的人,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以及宴会上的座次安排,则表明了项羽是一个自大轻敌之人,就因为带领众将打了几场胜仗,便生骄傲,可见此人是没有耐性可言的。项羽该战时不战,该杀刘邦时不杀,对于忠臣范增之言不采纳,却始终相信自己的叔父项伯,表明他是一个寡谋轻信、缺乏谋略之人。项羽没有自己的主见,在该干什么的时候却不知道要干什么。范增对其已分析了现下的情况,催促他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他却因项伯之言轻易地改变了主意,说明他用人只看血缘,并不关注真正的谋略,而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叔父,这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但不是一个善于攻计的***治家。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用来形容豪爽大气的项羽是最恰当不过的
在鸿门宴这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中,项羽的光芒至始至终都无法掩盖。当听到曹无伤的密报时,他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壮言脱口而出,可见此时的他非常霸气而且有底气,不愧为楚霸王;当刘邦危及到自己的霸主地位时,他显得义愤填膺;当樊哙拔剑切而生彘肩时,一股“欣赏”之流涌入他心头。面对与自己同样不拘小节的豪爽将士,他显得十分大气。试问如若他没有广阔的胸襟,他怎么会接纳樊哙这样的粗蛮之人呢?一种气魄,一代伟人。
【小结】通过同学们讨论,可见: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三)在项羽刘邦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中探究项羽刘邦孰优孰强
1.两者比较,觉得刘邦强
项羽虽然手握四十万重兵,然而为将,他没有当机立断,却优柔寡断,该出手时没有及时出手,错失了良机,放虎归山,使刘邦日益强大,成为后患。同时也使范增这些参谋疏远了项羽,导致项羽身边的谋士越来越少,成为项羽在争权中自刎乌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刘邦虽然兵少,却能对张良坦诚相待,虚心接受他的建议,同时又极具笼络人心的才能,使得投靠他的良将谋士越来越多,尤其后来的韩信入盟,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拥有的个人魅力乃项羽不可及。武将出身的项羽无法避免匹夫之勇的人性弱点,天生的傲气则是他失败的导火线。三次错失杀刘邦的机会,不仅要范增愤怒地大呼:“竖子不足与谋!”也让我对历史车轮后的滚滚红尘叹息。成王败寇,刘邦强,强在他能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强在他最终问鼎,建立了大汉!
2.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均在于“人”
历史摆放在我们眼前,楚汉相争,最终是沛公胜利,并建立了大汉王朝。
鸿门宴中的沛公很被动,别人出计谋,别人为他挡剑,别人找项羽理论,别人帮他逃离,别人为他送礼。但这并不是懦弱,并非无主见,而是反映了他的大智,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为什么他会被那么多人保护,连项羽的叔父也为他挡剑,这正是他礼贤下士的结果。他的一份真诚、一份热情、一份智慧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却是项羽所没有的。项羽没有一位足够真诚,愿为他挡剑的壮士,甚至他一次又一次地忽视范增的劝诫,还出卖投靠自己的曹无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一句话为以后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当沛公出去时,项羽“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但陈平又去哪了,他没有一点要挡住沛公的意思,甚至可能在外转一圈就回去了。
因此,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都在于“人”。
【小结】刘邦对待谋士张良、武士樊哙,都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所以他的手下,都甘心情愿为他效力,甚至用生命去保护他,而项羽,对待自己的谋士范增,始终是不能与之同步,而对项伯的话,不分对错都是言听计从,正是他的任人唯亲,他的谋士不能为其从容定计,武士项庄,也是不能效全力的。
由上可见,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从而得出,刘邦得天下,是其善于用人;项羽失天下,是其不会“用人”!
(四)鸿门宴上,项羽哪些性格使他最终走向了末路,试探究他的悲剧成因
1.学生的观点:
(1)项羽明知项伯与刘邦集团有联系而置之不问,却把曹无伤告密的事说出来,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他是多么鲁莽、憨直!结果,既削弱了自己控制刘邦集团的有利条件,又使得他所占得的优势极快地丢失,最后造成了他的悲剧。
(2)两***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所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3)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项羽的刚愎自用而多疑,造成了他的悲剧。
(4)项羽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英雄豪气和刚愎自用的矛盾、恭敬爱人之心与残暴爆烈之心的矛盾、坦荡率直与狡诈多疑的矛盾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也使得这个形象更加鲜明夺目。
2.引用历代诗人对项羽评价的诗句,探究两种不同的声音。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杜牧以为,项羽如能“包羞忍辱”,“卷土重来未可知”。诗句中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2)李清照以为项羽以死相报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他的“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五)探究作者司马迁的观点
1.司马迁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2.司马迁以为,项羽的行为上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3.司马迁以高度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以澎湃的激情塑造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形象。
4.信陵君,是司马迁的礼贤下士的梦。项羽是司马迁的另一个梦――英雄梦。千古英雄侠客梦,这话一点也不假。
【小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
项羽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他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的行为,他的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的行为,正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抒写着一种豪气,更抒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我们所学的“项羽之死”,可见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正气。
(六)阅读现代人对项羽的看法,探究项羽悲剧形象的独特魅力
1.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2.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3.笔者的观点
项羽,这个始终在矛盾中纠结的英雄形象。当他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他大怒。他怒,大概是因为有人居然敢冒犯他的尊严,但对亚父范增的“急击勿失”的劝告,他还是很犹豫,他想不出自己是否有必要这么着急去除掉这样一个对手。其实他内心一直是矛盾着的。他不是很明白,自己是否要去攻打一个跟自己的兵力相差悬殊、根本称不上对手的刘邦。
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答应着他的叔父项伯的要求,去善待刘邦;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误以为刘邦跟他一样的爽直,一样的坦诚,他就很干脆地说出了自己根本没想到要攻打,而是你那个阵营中的曹无伤说的,想争得刘邦的归顺;于是,在这样的纠结中、矛盾中,他在亚父范增多次提醒他要下决心除掉刘邦时,他无法相信亚父的判断是准确的,他被刘邦的句句“将***”给迷住了眼,他被刘邦的愿意俯首称臣给迷住了心;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容忍着他的叔父拔剑起舞掩护刘邦,他以为刘邦该贬,但罪还不到该杀的地步;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宽容着樊哙的“目”、“目眦尽裂”,他的内心没有反感,反而在欣赏着樊哙的这份豪爽,并真心地欣赏,于是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赐之坐,他没有想到对方君臣的这一番演戏居然是这么的惟妙惟肖;于是,在这样的纠结中、矛盾中,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刘邦居然以如厕的方式逃走了,临走时,顺便还带走了同去的樊哙;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糊里糊涂地让陈平去召刘邦,谁知道陈平居然无功而返;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刘邦让人留下的玉璧,而没有想到要去追击,去斩草除根。
项羽,他自己单纯,以为世界都是跟他一样的单纯;他很豪爽,以为世间之人都是跟他一样的豪爽;他心地善良,以为世间的人跟他一样的善良。他主要是太相信自己了。在项羽的人生词典中没有算计,没有心机,没有权术,没有阴谋,没有罗网,只有一腔坦荡率真的肝胆。于是在人世间,他演绎着让他自己无怨无悔的人生。他,无疑是天真的,确实是如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他身上所彰显着的诸多人性之美,在现实中,或许太少太少了。
4.来自学生的声音
(1)通过鸿门宴,我们看出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他头脑迟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治斗争手腕;他粗俗轻信,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迷信武力。鸿门宴虽不是项羽失败的直接因素,但种下了他今后败亡的种子。
(2)对于项羽来说,他的自大愈来愈多地体现为狂妄、骄傲、轻敌,且缺乏从善如流的王者气度。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已暴露无遗,不难想见项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是多么英气勃发、所向披靡。但是历史需要的,这场中原逐鹿战中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所向披靡的英雄,而是一个可以重新统一天下、安邦治国的君主。从这一点看来,似乎就注定了项羽终其一生不能称帝。
(3)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项羽喜欢用***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鸿门宴》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他英勇善战但不善权谋,使得他走向末路。
【总结】
通过探究,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而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而又犹豫不决。这些看似相互对立因素却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诸多矛盾共同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
【课后反思】
这节课,之所以选择这样处理,有以下三个意***:1.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2.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3.强化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
设置问题,是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能引起积极情感体验和深层次认知活动的高质量的见解,从而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设置了“从人物的言语、动作角度来探究项羽的性格”的问题,是将疑问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置了“从项羽刘邦的矛盾冲突探究项羽性格”的问题,将疑问设在矛盾冲突处;设置了“在项羽刘邦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中探究的项羽刘邦孰优孰强”的问题,是想将疑问设在对比烘托中,能更清晰地探究人物的个性;设置了“鸿门宴上,哪些因素促使项羽最终走向了末路,试探究他的悲剧成因。”的问题,让学生言之成理;紧接着,用“引用历代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探究两种不同的声音”,是想通过历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去探究项羽这一形象,且能激发学生迸发更多的智慧火花,来加深对项羽形象的深入探究;设置“探究作者司马迁的观点”,是想通过作者的声音,来带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中项羽的形象;设置“阅读现代人对项羽的看法,探究项羽悲剧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想丰富学生们对项羽形象的多层次理解。
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在同学的讨论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他们得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最后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共识,
总之,这堂课,笔者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创意。
(姚芳浙江德清县高级中学313200)